中国姓氏文化课题总结

2023-06-05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一段工作完成后,或是一个项目结束后,回首工作与项目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可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写一份工作报告,但如何写出重点突出的总结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国姓氏文化课题总结》,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中国姓氏文化课题总结

姓氏文化:中国有皇室血统的30个姓氏,有你吗?

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祖根在河南濮阳,始祖是挥。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任弓正之职,制弓矢,被赐姓张。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即今河南濮阳县。还有一支张姓,系晋国解张之后。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子姓之王产生最早,始祖为比干,祖根在河南卫辉。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姬姓之王,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其中第

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改姓田氏。田齐灭于秦后,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成为姬姓侯国,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其三,后稷的后代。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其四,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其五,姬姓所改。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公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沈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十四、马姓

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公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

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公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

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公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公元前687年灭于秦。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子名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

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十八、何姓

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

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十九、高姓

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傒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命傒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十、梁姓 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

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二十一、郑姓

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公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二十二、罗姓

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宋国立国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

二十四、谢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公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

二十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这是出自姬姓之唐。

二十六、韩姓

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

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

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

二十八、许姓

许姓的鼻祖是许由。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

二十九、邓姓

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公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邓。

十、萧姓

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

第二篇: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周姓委员会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是我们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周姓委员会成立之年,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帮助下,以及全体周姓族人同心协力、精诚团结的努力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周姓委员会于2017年 月 日经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批准成立。现将2017年整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由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周姓委员会刚刚成立,按照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周姓委员会的统一部署,正在筹建党支部,工作开展正在稳步推进。

二、组织建设方面

传承孝亲文化。2017年 1月 16 日,省周氏宗亲会要求各地分会进行尊老敬老孝老及春节慰问活动。

2月27日来自全国二十个省的周氏宗亲在汝州成功举行了丁酉年首届中国汝州赧王陵祭祖大典,河南省电视台全程录制制作了专题报道。

3月6日成立了洛阳分会“积善会”。

5月5日省会组织十余人赴山东曲阜周公庙祭祖活动及联商联谊活动。 5月30日在洛阳伊川举行周敦颐千年华诞庆典。

6月27日在平舆举行汝南堂国际研讨会及《中华周氏联谱》出版发布会。 9月15日召开全省周氏联谱工作会议。

12月12日召开了各地会长、秘书长(扩大)会议。座谈2017年工作经验布置2018年工作。

三、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回望2017年,我们虽然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在落实各项计划和工作知识,发现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例如:

1、宣传工作力度不大,有待进一步提升;

2、宗亲理事会布置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3、后备梯队建设力量有待提升。

一年来,各项工作都在不断的向前推进,不断进行精细化、流程化、制度化管理。我们正视过去的成就与不足,也对将来满怀激情。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整个家族更有凝聚力和活力。 相信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领导下和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校氏家族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四、2018年重点工作计划

1、二月五日<腊月二十>组织慰问全省域内的100岁以上老人。

2、3 月 18日,组织一年一度的汝州祭祀周赧王。

3、4月 8日,组织平舆祭祀汝南王祭祀活动。

4、六月中旬,组织宗亲会成员考查全国文化建设项目。

5、八月,组织宗亲会副会长以上人员逐村调研,温暖亲情活动。

6、十一月,组织各村代表到祖坟参加集体义务劳动。

7、十二月,召开2018年工作年会。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周姓委员会 2017年12月23日

第三篇:中国姓氏

中国姓氏(部分及排序)

羊 :YANG 养 :YANG 仰 :YANG 杨:YANG 羊舌 :YANG SHE 姚 :YAO 叶:YE 业 :YE 叶赫那拉 :YE HE NA LA 叶赫那兰 :YE HE NA LAN 奕 :YI 易 :YI益 :YI 羿 :YI 伊 :YI 衣 :YI 义 :YI 伊尔根觉罗:YI ER JUE LUO 依尔根觉罗:YI ER GEN JUE LUO 殷 :YIN 印 :YIN尹 :YIN 印 :YIN 银 :Yin 应 :YING 英:YING 雍 :YONG 游 :YOU 有 :YOU 酉:YOU 俞 :YU 喻 :YU 庾 :YU 虞 :YU 于:YU 余 :YU 於 :YU 鱼 :YU 禹 :YU 郁:YU 愈 :YU 羽 :YU 尉迟 :YU CHI 宇文:YU WEN 袁 :YUAN 元 :YUAN 越 :YUE岳 :YUE 乐正 :YUE ZHENG 恽 :YUN -----------返回 巴 :BA 白 :BAI 百里 :BAILI 班 :BAN 包 :BAO 暴 :BAO 鲍 :BAO贝 :BEI 毕 :BI 碧鲁 :BI LU 卞 :BIAN边 :BIAN 邴 :BING 薄 :BO 博尔济锦:BO ER JI JIN 步 :BU -----------返回 鄂:E 额尔德特 :E ER DE TE -----------返回 海 :HAI 韩 :HAN 杭 :HANG 郝:HAO 何 :HE 贺 :HE 赫 :HE 赫连 :HELIAN 赫舍里 :HE SHE LI 衡 :HENG 弘:HONG 洪 :HONG 后 :HOU 侯 :HOU 胡:HU 户 :HU 呼延 :HU YAN 滑 :HUA 花:HUA 华 :HUA 宦 :HUAN 桓 :HUAN 黄:HUANG 皇甫 :HUANG FU 惠 :HUI 荤:HUN 霍 :HUO -----------返回 冀 :JI 暨:JI 嵇 :JI 纪 :JI 吉 :JI 汲 :JI 计 :JI 姬 :JI季 :JI 籍 :JI 基 :JI 郏 :JIA 贾 :JIA 夹谷:JIA GU 简 :JIAN 剪 :JIAN 蹇 :JIAN 蒋:JIANG 江 :JIANG 姜 :JIANG 焦 :JIAO矫 :JIAO 揭 :JIE 晋 :JIN 靳 :JIN 金 :JIN荆 :JING 经 :JING 景 :JING 鞠 :JU 居:JU 觉尔察 :JUE ER CHA -----------返回麻 :MA 马 :MA 麦 :MAI 满 :MAN 茅:MAO 毛 :MAO 冒 :MAO 梅 :MEI 门:MEN 蒙 :MENG 孟 :MENG 米 :MI 宓:MI 芈 :MI 缪 :MIAO 闵 :MIN 明:MING 谬 :MIU 莫 :MO 万俟 :MO QI穆 :MU 睦 :MU 慕 :MU 牧 :MU 慕容:MU RONG -----------返回 欧 :OU 区:OU 欧阳 :OU YANG -----------返回 冉:RAN 让 :RANG 壤驷 :RANG SI 饶:RAO 任 :REN 戎 :RONG 容 :RONG 融:RONG 荣 :RONG 茹 :RU 阮 :RUAN 芮:RUI -----------返回 万 :WAN 王:WANG 汪 :WANG 韦 :WEI 危 :WEI 魏:WEI 蔚 :WEI 尉 :WEI 卫 :WEI 微生:WEI SHENG 温 :WEN 问 :WEN 文:WEN 闻 :WEN 闻人 :WEN REN 翁:WENG 沃 :WO 伍 :WU 乌 :WU 武:WU 邬 :WU 巫 :WU 吴 :WU 吾 :WU巫马 :WU MA 乌雅 :WU YA -----------返回 奚 :XI 郤 :XI 习 :XI 郗 :XI 席 :XI西门 :XI MEN 喜塔腊 :XI TA LA 夏:XIA 夏侯 :XIA HOU 冼 :XIAN 咸:XIAN 鲜 :XIAN 鲜于 :XIAN YU 相:XIANG 项 :XIANG 向 :XIANG 相里:XIANG LI 萧 :XIAO 解 :XIE 谢 :XIE 辛:XIN 忻 :XIN 邢 :XING 熊 :XIONG 须:XU 徐 :XU 胥 :XU 许 :XU 宣 :XUAN轩辕 :XUAN YUAN 薛 :XUE 荀 :XUN寻 :XUN -----------返回 蔡 :CAI 苍:CANG 曹 :CAO 操 :CAO 岑 :CEN 柴:CHAI 单于 :CHAN YU 常 :CHANG 畅:Chang 晁 :CHAO 巢 :CHAO 车 :CHE陈 :CHEN 谌 :CHEN 成 :CHENG 程:CHENG 承 :CHENG 池 :CHI 初 :CHU 楚:CHU 储 :CHU 褚 :CHU 淳于 :CHUN YU从 :CONG 崔 :CUI -----------返回 法:FA 范 :FAN 樊 :FAN 藩 :FAN 方:FANG 房 :FANG 费 :FEI 凤 :FENG 逢:FENG 冯 :FENG 封 :FENG 丰 :FENG 酆:FENG 傅 :FU 扶 :FU 伏 :FU 符 :FU 富:FU 浮 :FU 洑 :FU 富察 :FU CHA -----------返回 阚 :KAN 康 :KANG 柯 :KE 空:KONG 孔 :KONG 寇 :KOU 库雅喇 :KUYA LA 蒯 :KUAI 匡 :KUANG 况:KUANG 旷 :KUANG 邝 :KUANG 隗:KUI 夔 :KUI -----------返回 来 :LAI 赖:LAI 蓝 :LAN 郎 :LANG 劳 :LAO 乐 :LE雷 :LEI 冷 :LENG 利 :LI 厉 :LI 郦 :LI李 :LI 黎 :LI 励 :LI 连 :LIAN 廉 :LIAN梁 :LIANG 梁丘 :LIANG QIU 廖 :LIAO林 :LIN 蔺 :LIN 凌 :LING 令狐 :LINGHU 柳 :LIU 刘 :LIU 留 :LIU 隆 :LONG龙 :LONG 娄 :LOU 楼 :LOU 路 :LU 鹿:LU 禄 :LU 陆 :LU 鲁 :LU 卢 :LU 栾:LUAN 罗 :LUO 骆 :LUO 吕 :LV 闾丘:LV QIU -----------返回 潘 :PAN 庞:PANG 裴 :PEI 蓬 :PENG 朋 :PENG 彭:PENG 皮 :PI 朴 :PIAO 平 :PING 蒲:PU 濮 :PU 浦 :PU 濮阳 :PU YANG -----------返回 萨 :SA 撒哈拉 :SA HA LA萨克达 :SA KE DA 萨嘛喇 :SA MA LA赛 :SAI 桑 :SANG 沙 :SHA 山 :SHAN单 :SHAN 商 :SHANG 尚 :SHANG 上官:SHANG GUAN 韶 :SHAO 邵 :SHAO 厍:SHE 佘 :SHE 申 :SHEN 莘 :SHEN 慎:SHEN 沈 :SHEN 申屠 :SHEN TU 盛:SHENG 生 :SHENG 是 :SHI 时 :SHI 施:SHI 师 :SHI 石 :SHI 史 :SHI 释 :SHI 寿:SHOU 首 :SHOU 舒 :SHU 疏束 :SHUSHU 帅 :SHUAI 双 :SHUANG 水 :SHUI斯 :SI 司 :SI 司空 :SI KONG 司寇 :SIKOU 司徒 :SI TU 司马 :SIMA 宋:SONG 苏 :SU 宿 :SU 粟 :SU 隋 :SUI孙 :SUN 索 :SUO -----------返回 宰:ZAI 宰父 :ZAI FU 昝 :ZAN 藏 :ZANG迮 :ZE 曾 :ZENG 查 :ZHA 翟 :ZHAI 展:ZHAN 湛 :ZHAN 詹 :ZHAN 占 :ZHAN章 :ZHANG 仉 :ZHANG 张 :ZHANG 章佳 :ZHANG JIA 长孙 :ZHANG SUN 赵:ZHAO 招 :Zhao 甄 :ZHEN 真 :ZHEN 郑:ZHENG 植 :ZHI 终 :ZHONG 仲 :ZHONG钟 :ZHONG 仲长 :ZHONG CHANG 钟离:ZHONG LI 仲孙 :ZHONG SUN 周:ZHOU 竺 :ZHU 诸 :ZHU 朱 :ZHU 竹:ZHU 祝 :ZHU 诸葛 :ZHU GE 瓜尔佳:ZHUA ER JIA 庄 :ZHUANG 卓 :ZHUO禚 :ZHUO 訾 :ZI 子车 :ZI CHE 宗:ZONG 宗政 :ZONG ZHENG 邹 :ZOU 祖:ZU 左 :ZUO 左丘 :ZUO QIU艾 :AI 爱新觉罗 :ai xin jue luo 安 :AN 敖 :AO 戴 :DAI 党 :DANG 道 :DAO 刀 :DAO 邓 :DENG 狄 :DI 第五 :DI WU 刁 :DIAO 丁 :DING 董 :DONG 东 :DONG 东方 :DONG FANG 东郭 :DONG GUO 东门 :DONG MEN 窦 :DOU 都 :DU 堵 :DU 杜 :DU 独孤 :DU GU 段 :DUAN 段干 :DUAN GAN 端木 :DUAN MU 多 :DUO -----------返回 盖 :GAI 干 :GAN 甘 :GAN 刚 :GANG 郜 :GAO 高 :GAO 戈 :GE 葛 :GE 耿 :GENG 巩 :GONG 公 :GONG 龚 :GONG 弓 :GONG 宫 :GONG 贡 :GONG 公良 :GONG LIANG 公孙 :GONG SUN 公西 :GONG XI 公羊 :GONG YANG 公冶 :GONG YE 苟 :GOU 古 :GU 顾 :GU 谷 :GU 谷梁 :GU LIANG 管 :GUAN 官 :GUAN 冠 :GUAN 关 :GUAN 光 :GUANG 妫 :GUI 桂 :GUI 归 :GUI 国 :GUO 郭 :GUO 过 :GUO -----------返回 那 :NA 那拉 :NA LA 纳喇 :NA LA 南 :NAN 南宫:NAN GONG 讷殷富察 :NE YIN FU CHA 能 :NENG 倪 :NI 聂 :NIE 乜 :NIE 宁 :NING 钮 :NIU 牛 :NIU 钮祜禄 :NIU HU LU 农 :NONG -----------返回 祁 :QI 戚 :QI 齐 :QI 漆 :QI 漆雕 :QI DIAO 钱 :QIAN 强 :QIANG 乔 :QIAO 秦 :QIN 覃 :QIN 钦 :QIN 卿 :QING 清 :QING 庆 :QING 青 :Qing 邛 :QIONG 求 :QIU 丘 :QIU 裘 :QIU 秋 :QIU 邱 :QIU 仇 :QIU 屈 :QU 麴 :QU 璩 :QU 曲 :QU 瞿 :QU 全 :QUAN 权 :QUAN 阙 :QUE -----------返回 他塔喇 :TA TA LA 邰 :TAI 泰 :TAI 太叔 :TAI SHU 谭 :TAN 谈 :TAN 澹台 :TAN TAI 汤 :TANG 唐 :TANG 陶 :TAO 腾 :TENG 田 :TIAN 通 :TONG 佟 :TONG 同 :TONG 童 :TONG 钭 :TOU 屠 :TU 涂 :TU 图门 :TU MEN 拓跋 :TUO BA -----------返回 言 :YAN 严 :YAN 鄢 :YAN 燕 :YAN 颜 :YAN 阎 :YAN 晏 :YAN

第四篇:中国的姓氏学”

作者:何光岳 发布时间:2011-2-21 9:35:00

(载《中学历史教学》1985年第4期)

“姓氏“是中国由原始公社制社会发展到氏族社会的新产物,它标志着进入文明的曙光。上古时候,人类为了抵抗大自然和凶恶的猛兽,以求在大地上生存下去,不得不连合他们邻近的人组成群居,为了更好地取得食物,于是便进行集体劳动,同时就创造了一些石器的粗简用具,随着捕获物资的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劳动团体中开始了自发性的分工,妇女们为了抚育好小孩及主管储藏物资,就形成了氏族中心的主要人物,男人也偏重于渔猎,这样就进一步发明制造了弓箭和陶器,从而巩固了氏族集团。由于氏族集团不断的增加,这个氏族集团与那个氏族集团的频繁交往,就逐渐形成了繁杂的人事关系,要接受和保持这种人事关系的进展,那就必须创造一些具有符号、标记和象形文字才能表达原始社会人的意识。恩格斯在他著的《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把弓箭在打猎时和使用陶器制作看作是原始社会及其文化发展阶段的特征,以妇女为主体的母系氏族制度的形成,使人类初步知道了血统亲缘关系,于是就出现了集体供奉的“姓”来代表一个氏族集团。“姓”的出现,在中国史籍实证中,可说是有利于部族团结和民族的形成。起初人们是同姓可以通婚的,到后来才从血缘上认识到这是对后一代的繁育不利,就由较先进的氏族提出了同姓不婚。明代唐龙的《重建伏羲庙记》说“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以俪皮为礼而正婚姻之始”,中国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期,“书契作则文字著,婚姻正则人伦叙”。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指夏、商、周)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古时中国的“姓”是具有促进人类进化的作用。所以“姓”推广到各个氏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刺”。①“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②自从由母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进入以父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一变“氏”而“姓”,而原来所称母系的“姓”便逐渐消亡,使后来“氏之与姓,可能亦有互混”。③“自封建罢而郡县,则氏族统而合于姓,姓氏合而易识”。④到了汉朝初年,“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⑤从此姓与氏混合而为一。

随着姓氏的众多和发展,于是出现了“姓氏学”。“春秋时善论姓氏者,鲁有众仲,晋有胥臣,郑有行人子羽,皆能探讨本源,自炎、黄而下,如指诸掌”。⑥同时出现了姓氏学的专著《世本》十五篇,据高似孙著的《史略》说是“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帝王公卿诸矦大夫谱系”。在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庶民是没有姓的,所以《世本》不仅为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姓氏学。到了西汉末年,刘向又续编《世本》二卷、《世本王矦大夫谱》二卷。东汉时,贾逵撰《姓氏英贤谱》、宋忠又撰《世本》四卷、《世本别録》一卷。还有王氏注《帝谱世本》十卷,另有《世本谱》二卷。都是根据春秋时期的《世本》体例续成的。其余“若孙卿血脉、子云家牒、聊谋姓谱、薛综宗图、幼安姓氏之歌、潛夫姓氏之志、仲远姓氏之篇、挚虞族姓之记、杜预世族之书、承天姓苑之撰、贾家之要状英贤、王俭之百家集谱、皆因袭此书”⑦。

此外,汉朝外戚邓氏也撰有《官谱》,应劭有《氏族》一篇。自曹魏王朝,建立了九品中正的官选制度,必须稽查谱牒,更利用了“姓氏学”为封建贵族阶级服务,设有专职世袭官吏,负责管理“姓氏学”方面的谱牒。山涛也藉以撰《山公集姓》。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以贾、王两家世传谱学,成为一种专门家学。如东晋太元中,贾弼撰有《姓氏簿状》,凡七十二篇,传子匪之及孙渊,“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馀卷,该究精悉,当世莫比”。⑧这部洋洋大观的七百馀卷的“姓氏学”专著,可说是旷古所无的“姓氏学”大总结。以后他的孙子贾渊又撰《姓氏要状》十五篇。贾氏的“姓氏学”,又由贾渊传子执,执传孙冠,一直传了六代人,“故贾氏谱学最擅名”。王僧孺还和贾弼父子合撰《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钞》十卷。接着,王俭又抄次《百家谱》,刘湛也撰有《百家谱》,徐勉撰有《百官谱》,吕静撰有《姓源韵谱》,还有《祖氏家传》,北魏高谅撰《亲表谱録》四十卷,可说是“姓氏学”的兴盛时期。由于专叙士族,故在频繁的战乱中,被兵火焚毁,至今存在下来的,只有何承天的《姓苑》二篇和《魏书》中的《官氏志》而已。

经历东晋南北朝长达285年(公元304—589年)的长期分裂,到隋文帝开皇九年才重新统一全国,因隋朝立国短暂,来不及发展“姓氏学”。到了唐代贞观、开元盛世,“言谱学者,以路敬淳为宗,柳冲、违述次之,李守素亦明其学。后有李公淹、萧颖士、殷寅、孔至,为世所称。”⑨“李守素通氏姓学,世号;‘肉谱’”。⑩路氏撰有《姓略》、《衣冠系録》等百余篇,孔至撰有《姓氏杂録》。唐太宗又命魏元忠、张锡、萧至忠、岑羲、崔湜、徐坚、刘宪、吴兢及柳冲,撰《贞观氏族志》,“共取德、功、时望、国籍之家,等而次之。夷蕃酋长袭冠带者。析著别品”。后因魏元忠等人先后去世,直到唐玄宗先天年间,才又命柳冲、徐坚、吴兢与魏知古、陆象先、刘子玄等继续编纂,才完成了《姓系録》二百卷。同时唐太宗也曾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牒,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11},共一百卷,分为九等、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沈括《梦溪笔谈》云:“唐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等”。可见这部《姓氏志》,当时只包括在朝做官的著姓,庶民的姓氏并没有列入,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官谱。此外,韦述还撰有《开元谱》二十卷,柳芳的《永泰谱》,柳璨的《韵略》,张九龄的《韵谱》,李林甫的《天下郡望姓氏族谱》一卷,李利涉的《姓氏秘略》三卷、《五声类氏族》五卷,《涉古命氏録》等,还有陈相的《姓林》五卷。真正叙録贵族与庶民姓氏的,要算林宝以二百天时间撰成《元和姓纂》十八卷,“其书以唐韵二百六部排比诸姓,各载受氏之源,与诸家之谱系,虽不免于附会,而要为详赅”。{12}此外,还有《十朝姓纂》、《唐百家类例》,《唐皇孙郡王谱》。到了唐末,农民大起义,接着五代十国的战乱,庶民纷纷而起。烧毁划等分级的封建谱牒,解除氏族枷锁。至宋私谱盛行,朝廷也不复过问。

北宋时,邵恩撰有《姓觧》三卷,共二千五百六十八姓,还有官修的《百官公卿家谱》,钱明逸的《熙宁姓纂》六卷,黄邦俊的《群史姓纂韵》六卷,孔平仲的《姓系氏族》一卷、《姓略》六卷,崔日用的《姓苑略》一卷,魏子野的《春秋氏族谱》一卷,採真子的《千姓编》一卷。此外,还有《宰相甲族》、《十四家贵族谱》、《绍兴臣僚类姓》、《本朝宗室图谱》。

继承《元和姓纂》体例而撰姓氏学的有南宋初年,邓名世和他的父亲,“父子相继,积数十年之力”,完成了《古今姓氏书辩证》四十卷,“而考订讹舛,特为精核”。{13}大史学家郑樵亦于这时完成了《氏族志》五十卷,又撰有《氏族源》、《氏族韵》等书七十卷,后来他把这几部姓氏学专著,精简后收入《通志》中的《氏族略》里,这是一部分门科类,既有系统,又有分析,条理分明的姓氏学,与《古今姓氏书辩证》,堪称为中国古代姓氏学专著的双璧。丁维皋也于绍兴年间撰有《皇朝百族谱》三卷,“自皇朝司马以下,百官族姓皆推源流疏派,别志名字爵位,録世谱家传及行状神道碑之类”。徐筠撰《姓氏源流考》七十八卷,考证详覈,可说是探本寻源之巨作。接着,王应麟撰有《姓氏急就篇》二卷,他“仿史游《急就篇》体,以姓氏联贯成章,取便记诵”{14}。章定又撰有《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以姓氏分韵排编,而以历代名人之言行,依姓氏分隶,盖以谱牒传记类为一书也”。这部书对于“宋朝一代纪述颇详,往往为史传所不载,足以補阙核异”{15}。由于宋朝时大多数所编撰的姓氏书,具有不论士族、庶民或蕃姓异族的姓氏,一概收纳的特点,姓氏学的体制已臻完备,所以大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促使姓氏学广泛流行,于是用于儿童启蒙的“韵语村书”——《百家姓》应运而生,陆游的《秋日郊居》诗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自注云:“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今其书能行,授者自为一家言”。《百家姓》的开始就是“赵钱孙李”,因为宋王朝姓赵,故列为首;其次钱姓,是吴越国王钱氏。这部《百家姓》一直沿传到解放时,均作为乡村儿童启蒙教材,解放后也曾翻印过几次,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至于专述一姓的谱系,较著名的《三院吕氏世谱》、《胡氏世谱》、《陶氏世谱》、《尤氏世谱》、《东平刘氏世谱》、《赵清献家谱》等。元代因歧视汉、南人、不允官私撰写汉姓谱,以致费著所撰的《成都氏族谱》没有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初年,明太祖命吴沈、刘仲质、吴伯宗撰《千家姓》一卷,凡一千九百六十八姓,比书今已失传。凌迪知又“仿章定《氏族言行类稾》,而蒐罗较广”{16},完成了《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历代帝王姓系统谱》六卷,尽管《万姓统谱》这部书被说是“厐杂牴牾”,但为世俗所通行,保存了古代姓氏学的丰富资料,是一部现存大部头的姓氏学书籍。还有杨信民的《姓源珠玑》六卷,邢参的《姓氏汇彙典》二卷,李日华的《姓氏谱纂》七卷,王文翰的《尚古类氏集》十二卷,周星的《姓氏百家新笺》一卷。佚名的《氏族大全纲目》、《姓氏选华》、《氏族类稾》。嘉靖年间,陈士元又撰有《姓汇》四卷,凡二千五百馀姓,后又编《姓觿》十卷,凡单姓二千一百七十

九、複姓一千四百四十六,共三千六百二十五姓。专门著述希少隐僻的姓氏的,有杨慎的《希姓録》五卷,刘文相的《希姓存参》二卷,夏树芳的《奇姓通》十四卷。专记一个地方的姓氏的有《新安名族志》,专记一姓家谱的有云间姚应期《姚氏家乘》七卷,孟称述的《浩气宋传》(即孟氏族谱,专记孟子以来族系)二卷。还有《吴兴闵氏家乘》、《于氏家乘》二卷。《安成周氏家谱》、《章氏家乘》、《董氏家传》、《朱氏世谱》。专门叙述功臣一家谱系的,有《李韩公家乘》一卷、《中山徐氏世系録》一卷,郭勋的《三家世典》一卷,专记明初开国功臣徐达、沐英和郭英三家世系。尤以浙江钱氏,自以为吴越王钱鏐之后,力叙本姓谱系,连绵不断,先后修编了《吴越钱氏传芳集》、《钱氏传芳后集》、《钱氏世谱续编》、《钱氏家乘续集》、《吴越钱氏分派略》、《吴越世系歌》等。

清康熙时,又曾御撰《百家姓》。乾隆时,又命嵇璜、刘墉、王杰、覃文埴等人,于编纂《续通志》,仿《通志·氏族略》的体制,撰辽、金、元氏族三卷,总论一卷,《通志·氏族略》补遗四卷,共有八卷,仍纳入《续通志·氏族略》之中。接着又编纂《清朝通志》,其中《氏族略》计有序一卷,满洲八旗姓四卷,蒙古八旗姓一卷,附载满洲八旗姓一卷,满洲旗分内高丽姓一卷,汉希姓一卷,总论一卷,凡十卷。还撰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吴山嘉撰有《复社姓氏传略》十卷。还有熊峻运又撰有《增补氏族笺释》八卷,汪辉祖有《史姓韵编》六十四卷,汤荣诰有《排韵氏族合璧》二十八卷,黄本骥有《姓氏觧纷》十卷,瞿工诗有《增广姓氏笺》,何文麃有《氏族增笺》六卷,陈芸桥有《姓略谐音》,丁晏《百家姓韵语三编》一卷,单隆周《希姓补》三卷、卢熊有《吴中氏族志》,尹敏《历朝人物氏族合编》十卷、李绳远《姓氏谱》六卷、《姓氏类纂》五十卷、张澍《姓氏寻源》十卷、《姓氏辨误》一卷、《辽金元三史姓録》一卷、李超孙《诗氏族考》六卷,陈毅《魏书官氏志考证》、周春编撰的有《代北姓谱》、辽、金、元《姓谱》。邹汉纪有《五十二姓图考》一卷。专著妇女姓氏的,有高有复的《名媛氏族谱》二卷,萧智汉的《历代名贤列女姓谱》一百五十卷,凡收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八百九十一家,汇集了著名妇女姓氏的大成。

还有十六金符斋《续百家姓谱》。至于潘光旦的《通谱新解》和柳诏徵的《族谱研究举例》只是零编碎笺,不是专著。

到了近氏,有朱希祖《西魏赐姓考》。1939年出版的《蒙古世系谱》解放以后,武汉大学姚薇元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是根据《魏书·官氏志》里所载的胡姓,并涉及两汉以来的质子降胡和隋唐时代的蕃将胡商,总计考证了一百九十二姓。初步填补了我国历史领域中的一个空白点——胡人姓氏问题。即已出版高文德、蔡志纯编著的《蒙古世系》和即将出版的《彝族谱系》是叙述蒙、彝两族的姓氏学专著,历史价值甚大。

至于一姓的族谱,在我国则比比皆是,源远流长,谱牒书籍,浩如烟海,难以数计,为研究民族学和姓氏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宝贵资料。其中尤以孔氏家谱的历史最长,上自夏代前孔氏的始祖——契叙起,经商朝、春秋宋国和孔子,直至现在在台湾省台北大学曾任校长孔德成,他是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孙,均有谱系可稽,从未间断过,孔氏世系的绵长历史达四千余年,可算是世界上最长而有系统的姓氏。自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翰,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撰《孔氏家谱》;孔子第四十七代孔传,又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撰《孔氏祖庭杂记》;孔子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又于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撰《孔氏祖庭广记》十二卷,洪庆善有《阙里谱系》,又有《孔子家谱》一卷,以后孔子的子孙散布全国各地,都先后续修家谱支谱数十次。今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第三编第一册)中就有孔氏的“姓源世系”。

最近台湾省研究姓氏学的学者,曾作出结论:“凡是大陆上有的姓氏,台湾便统统都有,一个也不少„„总数竟然多达七百三十七个”。族源完全来自闽粤两省的姓氏,通过姓氏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成份和形成的历史,加强热爱祖国民族的观念,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的大统一,这是吸取精华的方面。同时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姓氏在封建历史上所起的反作用,它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小团体主义的陈旧产物,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用工具,这是应当剔除糟粕的方面。当前姓氏学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文化革命期间,“四人帮”就藉口姓氏是“封建产物”这一点,便大肆烧毁姓氏学方面的著作,也包括了大批族谱,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使我国姓氏学研究大有一蹶不振之势。而世界上先进的国家,如美、日、美、法、西德和苏联,则大力搜集我国的族谱和姓氏学专著,同时也开展对占有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姓氏学的研究。所以,作为我们的中国人必须把姓氏学的研究迎头赶上去。

注: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殷周制度论”。

②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

③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一分册“姓”。

④《续通志》卷八十一氏族略一,总叙。

⑤钱大昕:《十驾斋养新録》卷十二“姓氏”

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序。

⑦张澍:《世本粹集补注》后序。

⑧《南齐书》卷五十二“贾渊传”。

⑨《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柳冲传”。

⑩《新唐书》卷一百二“李守素传”。

{11}《旧唐书》卷六十五“高士廉传”。

{12}、{13}、{14}、{15}、{16}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四

第五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高中 2, 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 百度搜索,自行搜集查阅古代姓和氏的不同特点。 2)、 利用百度搜索,查出自己姓氏的来源,以便课上交流。 3)、 搜集自己姓氏的历史文化名人。

二、 教学课题

本课旨在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 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

本课从姓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对姓氏文化与寻根问祖现象进行思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本课从姓氏入手,引导学生寻根问祖,热爱祖国的文化。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课型。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探究内涵。 教学重点:

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教学难点:

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百家姓图腾”的相关影像和“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的影像。在百度中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查阅有古代姓和氏的资料。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姓氏的形成、特点以及来源。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个“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视频,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同学们对寻根文化产生切身体验。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百家姓图腾》的视频【百度视频】http://v.ku6.com/show/lltmkhLpaQ8LSHux.html 一段意境深远的古典乐曲,一个个优美而神秘的图腾文字,相信已经将我们的思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几个历史典故。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回答: (1)、下列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是谁? (2)、他们姓什么?

2、老师在百度中曾经搜到过这样一些内容,是关于他们的姓氏的(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古代“姓氏”在使用时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副板书:姓氏分途 一人一姓多氏 男称姓女称氏 姓氏合一 )

二、新课

(一)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你得知了关于“姓”的哪些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1)姓的产生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9472162.html

(2)姓的作用http:///news_show.asp?Cid=267&ID=3559&Page=1

2、请同学们分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关于“氏”的内容,请组长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 进行补充:

(一组)氏是如何产生的?

(二组)氏在社会存在中表现为哪些特点? (三组)氏的作用是社么?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加深对“氏”的理解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D0%D5%D3%EB%CA%CF%B5%C4%C7%F8%B1%F0

3、请同学们概括姓、氏有哪些区别?

(二)探究姓氏合一

1、请同学们阅读一段材料,根据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探究问题: (1)姓氏合一与什么时期? (2)姓氏合一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展示http:///2010/1028/2OMDAwMDAyNjQ2OA.html

2、请同学们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姓氏合一”的后世影响。

(三)梳理姓氏产生的途径

因为姓氏的合一,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姓氏,大都是过去的“氏”,而他们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途径呢?

1、同学们展示自己姓氏的来源

2、根据其他同学的发言,总结姓氏产生的主要途径

3、教师梳理:http:///Doc/0409/1819746.htm

(四)、寻根问祖

1、知道了自己血脉的来源,那你能说说自己家族血脉中令人骄傲的历史文化名人嘛?

学生自主发言。

2、从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表现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自己家族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自豪感,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你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讨论后发言(主要是从文化和民族形成的角度)

4、教师总结提升 展示“姓氏树”图片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D5%CA%CF%CA%F7&in=9087&cl=2&lm=-1&pn=1&rn=1&di=21719780553&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其实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我们真的都是炎黄的后裔,我们有着同样的民族,共同的文化,更是血脉相连,同根同源。所以我们以氏炎黄子孙而自豪,所以我们因是炎黄子孙而具有共同的目标——将我们的民族发扬光大。

5、播放视频《黄帝祭祀大典》http://video.baidu.com/v?word=%A1%B6%BB%C6%B5%DB%BC%C0%EC%EB%B4%F3%B5%E4%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6、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祭祀祖先的现象? 不是祈福祖先,而是感恩,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不是炫耀业绩,而是传承,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只有一个民族所有的人有了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团结一心,发扬光大。

三、作业

女子称姓的特点及背后的文化现象。 附板书设计:

寻根问祖 姓氏

姓 氏 姓氏的分途

分 途 一人一姓而多氏 ↓ 男称姓女称氏 合 一 姓氏的合一

六、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文化课,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自主讨论中探究文化内涵。

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更多地成了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组织者。

1、 创设情景,并通过视频音乐吸引学生是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 由学生自主发现现象,再直接由现象引出下面要探究的问题。

3、 利用网络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上课有跟多的发言内容与机会。

4、 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 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吉林省 学校: 通化市靖宇中学 姓名: 徐一姝 职称: 中教初级

通讯地址:吉林省通化市 建设大街3341号 靖宇中学 语文组 134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总公司工程部岗位职责下一篇:致高三的自己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