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2022-05-16

小编精心整理了《现代汉语词汇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生词汇记忆效率低与其词汇学习策略缺乏、认识模糊有较大关联。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词汇教学策略,是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初中生经过多年的汉语词汇学习,已具备了词汇音形义学习策略迁移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初中英语和小学语文词汇学习均处于语言认知学习的基础阶段,词汇音形义理解记忆具有较大的认知共性。

第一篇:现代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汉语词汇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词汇的理据性及其表现。重点分析了汉语词汇在语音、形态、词义和文字四个方面表现出的理据性,并介绍了这四个特点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汉语词汇 理据性 对外汉语教学

1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现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基础教学阶段与语法教学同样重要的内容之一,隨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词汇学习则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掌握充分的词汇量、理解词语的意义、掌握词的用法,是学习语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词汇学习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感觉最吃力、最难以攻克的难关。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强调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把语法结构作为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忽视了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的词汇教学主要以词的句法组合来介绍给学生,目的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言语交际技能为主。使得汉语词汇教学强调词的字面意义,忽视了词的引申含义及词的理据意义,使得学生学会该词不知道如何使用,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语言错误。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处在汉语学习环境中的语言习得。

2 汉语词汇的理据性表现及其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2.1 汉语词汇理据性的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和知道的东西等同起来的普遍倾向,换句话说人类习惯用已知的名称去称呼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与该名称所称呼的东西类似的东西。比如美洲的纳瓦霍人把初次见到的欧洲人入侵时骑的马叫做“狗”。与西方人重视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不同,中国人继承了具象思维的特点,并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高级具象思维。这种思维特别依赖类比联想,总是通过相似事物之间的类比联想来认识事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汉语词汇极强的理据性。

理据性研究是一种对语言学更深入的科学探索,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汉语词汇的理据性进行研究,作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非常必要。我们把词汇理据分为五类: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词源理据和文字理据。将研究的结果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和翻译教学当中。语言理据是诠释语言符号的依据。在对词汇理据性进行研究:词汇的理据是词汇广泛具有的性质,是词之所以形成的一种思想动因。语言在词汇层面上并非任意的,而是存在着明显的理据性。理据性应被视为词汇的本质属性。将汉语词汇理据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汉语词汇教学效率。但是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词汇理据性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词汇的理据性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词汇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可以揭示汉族人的造词心理,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汉语词汇理据应用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更能准确和系统地解释词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汉语词汇理据性特征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2.2.1 语音理据

汉语词汇中具有语音理据的词具体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和词的意义的联系上。他们是以模拟声音给事物命名为主要造词手段的一类特殊词类,包括拟声词和叹词。拟声词是模拟自然声音为主的特殊词类,又叫象声词,如:叭、叮当、哗啦。叹词是一种模拟人类自己的声音,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情感为主的特殊词类,如咦、哎呀、啊、嗯、哦。词的语音理据以上面两类中的拟声词为主。如汉语中的鸭子嘎嘎叫、牛哞哞叫、小狗汪汪叫、小猫喵喵叫、关门的声音是砰的一声……从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感知外界事物时,就从自己汉语语音系统中找一个与自然界声音相似的语音来模似,并非是声音的物理属性。另一方面,拟声词和叹词的理据性虽然很强,但是其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不多,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要能适当展开,如能与留学生母语中相应的拟声词作对比分析,这样可能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词汇教学效果。

2.2.2 形态理据

形态理据就是指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词的形态构成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词义的词汇特点。汉语中具有形态理据的词有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比如留学生知道了一个构词语素“车”是一种交通工具的话,那么他们就可以知道由“车”这个语素构成的一批词:汽车、火车、自行车、救护车、消防车、轿车、卡车、房车……;同样,如果他们知道两相语素“手”和“表”那么他们就能知道“手表”是表示“带在手腕上的计时工具”。

汉语词汇的形态理据主要体现在复合词上,因为复合词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它们内部就形成了一定的形态关系,这主要体现在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关系上。一方面表现在汉语复合词的两个语素是直接复合的:

词的意义是两个语素意义之和:席卷(像席子那样卷);

词的意义是两个语素意义之和或者之一:学习(学和习、学或习);

词的意义大于两个语素意义之和:领袖(是领导的意思)>领子和袖口;

词的意义小于两个语素意义之和(即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国家(国)<天子之国和诸侯之家。

另一方面表现在汉语复合词的两个语素是提示复合的:

前一个语素提示事物的形状特点:蛤蟆镜、八字胡、丁字裤;

前一个语素提示事物的功能特点:茶杯、水壶、肉鸡;

前一个语素提示事物的制作方法:烧饼、蒸饺、水煮鱼;

前一个语素提示事物的时间特点:腊八蒜、春风、端午节;

前一个语素提示事物的原材料特点:花生油、米洒、瓷砖;

前一个语素提示完成事物所用的工具:皮影戏、篮球、粉笔画。

我们如果在对外汉语复合式合成词的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利用以上提到的这些形态理据学生一定能较快地理解词的意义,并准确地进行运用。

汉语的词汇不大用形态变化,所以汉语中只有少量的附加词,但是这些附加词可以很好地帮助留学生成批地掌握汉语词汇。

2.2.3 语义理据

词的语义理据,顾名思义,是一个词的语义所以形成的道理,是词的意义构成的根据。词的语义理据研究属于语义范畴,是人们构词心理的反映,不是词的结构形式的问题。

2.2.3.1 直接理据词

直接理据词的词义是由语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我们从词素的意义和词素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词义形成的道理。如汉语中的“热水瓶”又叫“保温瓶”,指的都是家用的装热水的器具。尽管这两种叫法不同,但人们从其语素义的关系中,能够理解其理据,也就进一步理解了语义。前者讲的是具体的功能——装热水的瓶子,后者讲的是事物概括的功能——起保温作用的瓶子。这樣的词都是直接理据词。在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如把畸形人胸叫做“鸡胸”,把墙壁下边的部分叫“墙裙”等,这些都是把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在人脑中建立了一定的关系后通过词汇反映出来的。如果我们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能够简单给学生介绍这样的直接理据,可以使词语本身鲜活起来,不仅引起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记忆词汇的效率。

2.2.3.2 间接理据词

间接理据词的词义不是由其构成成分决定的,而是由词义形成的语用环境决定的,也可以说是词源理据。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词的来源、解释词的形态和意义的演变的。如汉语的“染指”一词,词义是“想得到不应得到的利益”。我们从这个词的构成方式上得不到任何启示,只能得到表面上的“染手指”或“用手指染”,但这都不是这个词的语义理据。因为这是一个带有典故的词,在《左传宣公四年》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手指向盛甲鱼的鼎里蘸上点儿汤,尝尝味道走了,表示你不给我吃我也吃到了。后人就用“染指”这个词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上面的小故事就是“染指”一词的理据。另外,我们把如厕也称作解手,追究其词源理据才能了解一二:因为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音,官府将今天山西洪洞、临汾一带的老百姓移民去山东一带,由于怕人们在半路上逃跑,便把他们的手用绳索捆札好连接起来行路。如果有人要大小便,便叫喊着“(给我)解手”……这样,“解手”就有大小便的意思了。

2.2.4 文字理据

文字理据表现为词的词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汉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汉语是语素文字,而汉语的一个语素往往对应的是一个汉字。同时,汉字又有很强的表意性,对汉语这种语义型的语言,其基本结构格局隐含在传统的字中。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将构成词的语言单位语素学习好,那么在学习汉语词汇时,一定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对留学生的语素教学中对一些汉字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解读,比如告诉他们中国人感情丰富,光和竖心旁有关的字就有两百多个。如果能把这些字拆解开来解释,会发现很有意思。比如:“憔悴”就是心焦、心快死了;“慎”就是心里认真一点,就谨慎了;心里一解放,就不认真了,就变成松懈的“懈”了……这样的解释固然有望文附会的不足之处,但是汉字的表意特征给留学生在词汇学习上的巨大启发也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也可以根据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字学知识,有条件、适时地给留学生介绍一些汉字的知识,一方面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快速地掌握一批汉语词汇,而不是费时费力地一个一个记单词。

第一,象形理据。象形理据就是象形字模拟事物形状来表示意义所具有的理据,比如汉语中的日象太阳之形、月象月亮之形、舟象小船之形、鱼象小鱼之形……只是象形字的数量有限,只能用在一些较为具体、结构简单的实物上。

第二,指事理据。指事理据就是指事字用指事符号表示意义所具有的理据。可以帮助学生区别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字形上不易辨认的汉字,比如“本、末、朱”。如果我们在讲解时能够讲清“本”是树根的意思,专指树的最下面的部分,学生就会记得“本”的一横在下面;同样,告诉学生“末”是指树的末稍的部分,所以突出指出的一横就在最上面;而“朱”是指一种树心的红色是朱红色,专门指的是树心的部分,所以一横就在木头的中间,这样学生就不会弄错这三个字的写法,另外也明白这三个字的的意义,同时也知道在“根本”、“末稍”、“朱红”三个词中两个语素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第三,会意理据。会意理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符合在一起表示意义所具有的理据。比如,在讲“弄”时,我们可以画出弄字的小篆写法,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意思是双手玩玉的意思,并进一步给出“弄”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均与手的动作有关,并给出相关搭配:弄坏、弄好、弄脏、弄干净、弄哭、弄丢。

第四,形声理据。形声理据就是形声字的形旁表意义、声旁表声音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比如:汉语中的“页”本来的意思与头有关,所以汉语中“页”作偏旁的字都与头部有关。顶、颠、颔、颈、项、须、颗、颁……另外,也可以利用形旁来区别形近字的意义。如“剔”、“踢”、“惕”三个字,如果和学生强调用刀、用脚、用心那么就能将这三个字区别开来了。

虽然汉语形声字与声旁完全相同的只占形声字的四分之一,但是对外汉语教师若能鼓励留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读出生字的话,会给他们莫大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比如认识了“分”,就可以读出以“分”为音符,读音跟“分”相同的一批字:芬、纷、吩、酚、氛、玢,也可以大致读出与“分”读音相近的几个字:粉、份、忿、汾、棼。另外汉语中也有相当一批音符具有准确表音的功能,如:皇、希、代、段、奂、历、厉、廉、农、容、式、斯、唐、亭、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音符的表音功能帮助留学生掌握汉语中的单纯词。

词语的能指和所指在造词之初虽然是任意的,但是在进入大量造词阶段同时语言也日渐成熟时,词语的结合就具有了理据性。汉语是一种词汇理据性较强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会提高外语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效率。正因如此,我们才从汉语词汇的语音、形态、语义和文字四个方面探讨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据性这个突破口。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能启发对外汉语教师帮助留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中扩大词汇量,了解汉语词汇的理据,进而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2]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3]孙炜,严学军.也谈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J].语文研究,2005,(3).

[4]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词语理据[M].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简介:田永芳,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作者:田永芳

第二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的迁移应用

摘 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生词汇记忆效率低与其词汇学习策略缺乏、认识模糊有较大关联。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词汇教学策略,是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初中生经过多年的汉语词汇学习,已具备了词汇音形义学习策略迁移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初中英语和小学语文词汇学习均处于语言认知学习的基础阶段,词汇音形义理解记忆具有较大的认知共性。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迁移理论指导下将汉语词汇教学策略迁移应用至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以加强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改善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关键词:英语词汇;汉语词汇;教学策略;迁移

作者简介:唐春吾(1975.02-),女,汉族,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词汇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一切语言学习活动和交流的基础。基于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把握中国人学外语具有不同于西方人学外语的特殊性,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探寻汉语和英语同为语言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参透其本质和规律,优化教学策略,着力解决英语词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卡脖子问题,实施适合中国学生的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是新时代英语学习观和方法论有所突破的重要途径。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认知心理学家将学习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学习的本质是建立内部经验与外部信息的连接,包括新知旧知、具体抽象和各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各种连接。而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要帮助学习者实现这两种知识的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的方法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升学习效率,英语词汇教学同样如此。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包括“与陈述性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与程序性知识对应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与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元认知迁移理论”。有效的学习迁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迁移中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培养其对所学具体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使其思维品质升级,最终达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容日益更新的今天,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更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学习中策略迁移的本质是将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建立起有效连接。类比是人类的思维本能,在类比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迁移,是人类解决新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型。因此,好的教学策略应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帮助其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连接,引导学生将旧的经验类比迁移运用到新的学习场景,解决新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教学策略迁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初中生经过多年的母语环境熏陶和在校学习,早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母语语言系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内在的母语系统势必会对英语学习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叫语言迁移。在关注两种语言具体内容差异的同时,我们应同时挖掘母语学习过程中的经验,通过类比迁移母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学习方法来提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初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属于起始阶段,在词汇音形义的理解识记方面与他们小学阶段的词语学习有很多相通之处。将我国汉语教学的优秀经验类比迁移到英语教学,不仅能有效指导英语教师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已有的母语学习经验与外语学习新信息的结合,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习策略有意训练,实现学习观和方法论的突破,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其建立起不同学科学习之间的主动连接,形成更为科学的自主探究学习观,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汉语词汇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迁移实例

(一)音形关联下词汇自然拼读中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汉语拼音学习中,一般是在掌握声母和韵母读音的基础上,先连读声母和韵母,再结合不同语调进行拼音的拼读练习。比如:ch和ang,可以分别读成四个不同声调。一个声母加多个韵母的基本拼读方式则是将声母和多个韵母逐一拼读,最后加上声调。结合这一拼读训练,教材还会罗列出一系列与这一类型拼读类似的其他练习供学生巩固掌握这一拼读规则。将汉语拼音形音关系、拼读规则和训练策略训练方法迁移过来,学生能快速领悟英语单词可先拼读元音音素、辅音音素,再结合重音、次重音所在位置连读音节,感悟英语词汇的形音对应关系,顺利实现自然拼读。通过熟词garden、park等感悟ar组合的基本发音并正确拼读hardly这一生词,并进一步在harm、harsh等陌生词汇的音形训练中巩固加强。通过比较同一字母组合发音的异同,在有意注意中感悟发音规则,实现读写一体。

(二)形义关联下词根词缀教学中的汉语偏旁部首教学策略的迁移

汉语的偏旁部首以及独体字,与英语的词根、词缀、合成词构成也有较大的可类比性。白字加上不同的偏旁,语义不同,且新词意义通常与偏旁常见概念有关,比如加单人旁指人,加竖心旁指心理活动,加提手旁与手的动作有关。英语的词缀不仅与词义有关,还常与词性有关。英语词缀灵活多变,且常常一缀多义。television为tele+vision,汉语中电话、电报的构成方式与television的构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为telephone、telegraph。合成词online与offline则可以对应中文的“在线”和“离线”。通过汉语偏旁部首、词组形成的概念理解迁移应用到英语词缀与词根、合成词,可有效发散学生的词汇构词思维,不仅在词汇记忆上提效增量,更能在词汇的创造性使用上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形义关联下词性与用法有效关联中汉语“的、地、得”辨析教学策略的迁移

英语中词性转换及不同词性的用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个较大的难点。一方面是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语法的灵活度也很大,而英语语法中绝对强制性规则较多。这些巨大的差异让这个部分的学习成为英语学习的难点,但并非所有情况都是如此,汉语部分语法内容的迁移依旧可以帮助英語教学有效地解决部分难点。比如通过迁移汉语“的、地、得”的用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辨形容词、副词的用法。此外,英语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也应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迁移汉语词汇语义语用理解的方法,通过句子甚至段落语境合理渗透相关知识,逐步形成词性与句子成分的基本对应关系。

(四)音形义关联理解识记中同音异形异义、同形异音异义词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词汇的形式、语音和意义相互联系统一,同时其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关系之间的矛盾则又产生了语言中极其重要而又十分普遍的复杂词汇现象——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同音词的辨析也是英汉词汇学习中一个难点。

汉语教学中,针对如“迷”与“谜”这类同音异形词,会通过组词造句,或提供语境进行相关词语辨析、句子甚至语篇的选词(字)填空等练习,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有意注意同音异形词的读音联系与词形区别,并在一定的归类拓展训练中巩固这一语言知识概念。同样,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迁移汉语类似词汇的学习策略,通过填空训练、词语辨析等方式实现语境中词汇的音形义联系比较,能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比如wear与where、won与one。通过下面这段文字“Jimmy has won two books and one scarf as a prize, but where is the scarf now? It's snowy today, he wants to wear it”,学生对同音异义词的领悟和记忆效果会相对更好,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正确书写能力。

英汉词汇中除了有同音但形式、意义不同的情况,也有形式相同但读音、意义不同的情况,即词汇形式上的耦合。因词形相同而语音、语义不同,在汉语中常被称为多音词。多音词因其语境不同,发音、语义和词性均有较大变化,比如长发、大夫。汉语中的异音主要表现在音调、读音,英语中这类词汇则表现在重音位置不同或读音完全不同。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将汉语的多音词学习策略迁移过来,让学生在句子语境中领悟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延展、归类汇总。比如词性与读音互相关联的多音词dislike、record等,其动词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而其名词的重音则落在第一个音节。此外,perfect、present、direct等词也存在不同读音有不同语义或不同词性等情况。通过迁移汉语多音词教学策略,针对英语词汇中的同形异音异义词设计不同语境和练习并辅以适当的巩固训练,可以较好地加强学生对于这类特殊词汇的理解与记忆。

(五)音形义理解识记中教学同音词或多义词教学时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同音同形异义词作为词汇语音耦合中的一种,属于同音词的次类之一。同音词在语义之间,在现实的语境中,缺乏“义通”或“义反”的联系。而多义词是在同音同形的条件之外,因词义的概括性和词义的演变使得多义词的词义之间彼此紧密联系,相当一部分语义是由本义 (中心意义)引申、扩大或缩小而来,因此不同的语义之间保持着“义通”或“义反”的联系。在迁移运用这些词汇教学策略时,根据学生的汉语知识基本情况,笔者并未对此进行区分,而仅仅借用汉语中的同音词或多义词让学生领悟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义项。同时,结合学生的汉语词典使用经验,让学生明白词义拓展时,按照词典中对不同义项的排列顺序大致估计不同词义的使用频率,从而适当缩小有意注意范围,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spring一词时,先让学生感悟“光”在“不光是”“月光”“花光” 中分别表示“只、单单”“光线”和“一点不剩”的意思。接下来再进入spring一词的不同语义猜测和语篇学习,通过汉语词汇理解中的概念迁移,学生们就能较好地理解英语中spring一词的不同语义。

同音词或多义词常因语境变化而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学生对词汇本身的语义有定势思维。所以,平时应有意识地利用合适的阅读语篇对一词多义进行讲解。一词多义的讲解开展得越早,对学生词汇语义定势思维的矫正度越高。词组“方便”的语义有多种,笔者常用“方便”二字的不同语义在英语词汇学习和翻译中进行类比迁移。通过这一类比迁移,学生明白了两点:1.汉语的一词可对应英语的多词,比如“好”“让”,翻译时需弄明白内在的逻辑意义。2.英语的一词也可以因为语境不同而产生多义。

汉语同音词或多义词的教学策略类比迁移,不仅能让学生更快地领悟语境与词汇具体意义的关联,更能在借助汉语语义场中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理解英语词汇多重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其单词理解效度,有效减轻词汇多语义的记忆负担。如spring一词,名词词义“春天、泉水、弹簧”为其本义。春天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泉水自地底下“涌出”;弹簧能“弹或者跳起”,弹跳的动作则意味着“突如其来地(做某事)”。这样的词汇讲解,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词汇记忆难度,并帮助其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效运用一词多义合理使用修辞手法。根据学习的语篇和一词多义情况将汉语学习策略进行迁移类比,灵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词汇语义和语境语篇的关联,有效解决词汇语义定势思维的限制问题,并有效提升其语言输出过程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结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意识、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文化素养进行学习策略迁移引导训练,在策略迁移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反思自己的母语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回顾反思汉语词汇习得的经验进一步深入理解祖国文化、文字中的文化魅力提升其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类比迁移训练感悟学习策略迁移的效果,在学习实践中通过有效感知新时代学习观和方法论,在新旧知识概念、知识理解与运用创新、学科知识关联等连接中提升其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探寻汉语和英语同为语言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中逐步领悟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提升学习效率和语言能力,在破解词汇学习难题的同时感悟中国元素,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最终达成教育的最高境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梅宇,刘辰,唐燕玲.英语词汇教学的音形义研究[J].现代英语,2020(16):18-20.

[2]戴家琪.一项基于词汇教学中策略训练的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3]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57-63.

[4]劉道玉.论学习的本质特征与目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4-11.

[5]文兵.英汉语同音词对比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4-110.

作者:唐春吾

第三篇:中医汉语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中医汉语教学近年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其中词汇教学处于基础地位。本文以中医汉语词汇中的观念文化词汇为例,从文化的角度探究對外汉语教学策略,一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中医汉语词汇,二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语学习具有显著的刺激辅助作用。

关键词:中医汉语;观念文化词汇;教学策略

中医学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医学,在中医汉语这一专门用途汉语中,词汇教学处于基础地位。但中医汉语词汇却有其独特之处,即中医汉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除其自身的中医含义外,还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很多文化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学习这些含义,不仅能使留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加强中医词汇的学习记忆,并且对中医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促进意义。

本文以中医汉语中的观念文化词汇为例,从文化角度探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一则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中医汉语词汇,二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语学习起到刺激辅助作用。

一、语料来源介绍

本文将所研究的语料限定为中医汉语词汇,即留学生在中医专业学习前的预科阶段所学习的汉语词汇,其中不仅包括中医专名术语,还有大量的中医专业辐射用语。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词汇的中医文化内涵并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因此从现有的留学生用中医汉语教材中选取语料,对实际教学更有针对性。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本文选取了两套教材的词汇作为语料库。一是《实用中医汉语》(基础篇&提高篇),这套系列教材包括两个等级共六册书,由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国内近十所中医院校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编写,2010年3月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教材遵循对外汉语教学规律,并且关注对中医文化的讲解,创造了以文化解读中医的教学理念;二是《中医汉语综合教程》,该教材由北京语言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共同编写,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注重中医文献的严谨性与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这两套教材都是目前国内中医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教材。选择这两套书使得词汇的筛选更具有典型性,同时能够保证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更加具有权威性。

二、观念文化词汇界定与分类

“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依据以上阐述,本文筛选的此类词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反映中医哲学思想的词汇,如:“阴阳”“五行”等。具体文化内涵分析如下:1)五行。五行学说是古代自然哲学。在医学上用五行阐述五脏之间的关系。2)阴阳。中医以阴阳解释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否则就会引起疾病。3)天人合一。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和人类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认为天意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两者合为一体。4)因时养生。人体应当顺应自然界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才能健康长寿。有春捂秋冻、春夏养阳等因时养生的做法。

2.医德伦理观念的词汇,如:“大医精诚”“一视同仁”等。具体文化内涵分析如下:1)大医精诚,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篇,赞誉医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2)一视同仁,出自孙思邈《大医精诚》篇,医生应当不论病人富贵贫贱、年长年幼、美丽丑陋、愚笨聪明等,都应同等看待。3)有贵千金,孙思邈提出“人命之重,有贵千金”。形容医者仁心,对待生命的态度。将生命与黄金作比较,生命的价值远超过黄金。

3.病症治则等中医知识词汇,如:“晦暗”“头痛”“上火”等。具体文化内涵分析如下(“a”表示中医文化内涵,“b”表示现代汉语常用义):1)歇斯底里。a.中医里为癔症的别称。b.“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2)头痛。a.凡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头痛。b.“形容感到为难或讨厌。”3)上火。a.中医指人体的阴阳失衡后出现的阳亢内热证。b.“发怒。”4)晦暗。a.中医阴病症状表现之一,通常为色泽晦暗。b.“形容天气昏暗或心情暗淡。”5)病入膏肓。a.古人把心尖的脂肪叫做膏,把心脏与隔膜之间的部分叫做肓,都在人体深层,是药力难以达到的地方。病入膏肓,即病情严重,病灶达身体深处,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b.“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6)闻。a.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b.“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用鼻子嗅。等。”7)开窍。a.又称开闭。治疗邪阻心窍神志昏迷的方法。b.“①(思想)搞通。②(儿童)开始长见识。”8)良药苦口。a.对人有好处的中药汤剂往往喝起来很苦,但是它们能治疗疾病。对于病人而言,能忍受住苦味,才有可能减轻疾病。b.比喻做事情要承受一定的痛苦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9)三折肱为良医。a.多次折断手臂,就要多次去医院治疗,时间长了,病人也学会了治病,成了医生。b.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深。10)治病求本。a.中医治病原则,究病之根本而治而非简单治表征。b.现形容做事情要抓住本源。

4.体现中医“药食同源”思想的中药词汇,如:“大蒜”“生姜”等。具体文化内涵分析如下(“a”表示中药药性含义,“b”表示日常饮食含义):1)莲子。a.“睡莲科植物莲的种子。甘、涩、平。入心、脾、肾经。养心益肾,健脾止泻。”b.日常饮食常用做莲子粥等食物。2)大枣。a.“鼠李科植物枣的果实。甘、温。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b.日常饮食常用做粥或糕点。3)大蒜。a.“百合科植物蒜的鳞茎。辛、温。入脾、胃、肺经。解毒、健胃、杀虫。”b.日常饮食最为常见调料品之一。4)菊花。a.“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甘、苦、凉。入肺、肝经。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b.日常饮食常用于食物佐料、菊花茶等。5)核桃仁。a.“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种仁。甘、温。入肺、肾经、温补肺肾,润肠通便。”b.日常饮食中常用来制作糕点或零食。6)生姜。a.“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辛、微温。入肺、脾、胃经。发表、散寒、温中、止呕。”b.日常饮食最为常见的调料品之一。

三、观念文化词汇教学策略

1.比较法+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反映中医病症特点、诊疗手段等专业词汇的教学,如“头痛”“开窍”,作为中医专业词汇,其含义主要指称临床症状,即词汇的字面本义。但是在日常用语中,这两个词所反映的则是一种引申义,和本义差别较大。运用“比较法”可以直观地呈现两者的异同,对中医专业含义具有烘托突出的作用。

在理解词汇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专业交际任务,模拟医疗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际应用中医临床词汇完成望闻问切、辩证论治、方药配伍、针灸推拿等临床用语交际任务。

2.发现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顿悟”,即改变传统的通过练习与强化来形成反应的方法,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在头脑中构造认知结构。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蕴含中医哲学思想等抽象概念的词汇教学,由于这类词汇含义层次感较强,运用这种教学法可以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对词汇进行认识、理解。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对所学词汇内涵进行探索、发现,有利于学生自身对中医哲学思想框架进行构建,有助于理解、记忆。例如:在讲解“阴阳”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先从生活中寻找用“阴”和“阳”表述的事物,在学生对“阴阳”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阴阳”的表层文化含义进行总结说明。最后,教师重点讲解“阴阳”的深层文化含义,即中医文化含义。此外,“病入膏肓”一词在讲解时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首先,教师布置课前预习,安排学生阅读“病入膏肓”的故事并总结成语释义,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自主探究“病入膏肓”在生活中的其他使用方法和辐射含义。

四、结语

本文将语料库中关于中医观念文化的词汇筛选出来,进行分类。根据词汇类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忆中医汉语词汇,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语学习具有显著的刺激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江蓝生,谭景春,程蓉.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张岩 薄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王者荣耀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小学教育科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