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2022-09-14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涵养,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 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

历经千年的中华文明, 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和基因, 根植在国民内心深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必须充分汲取千年文化的精髓, 让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不然将丧失生命力和影响力。“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经过历史和现实证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等同于躯壳, 是站不起来的, 没有了文化传统, 没有了根, 等同于断送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告诉我们中国要发展成为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从国家的角度, 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的角度看, 要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从人民的角度来说, 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代遵循的治国安邦的理论。“以天下为己任”这种责任理念, 将小我的个人、小家与国家、社会、民族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每个个体有多重身份多重责任。可以这样理解, 格物致知、修身、诚意正心是自我对个人层面的要求, 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 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体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学习和推崇, 这些思想和理念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继承和发展乃至升华。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促进, 高度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和影响, 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升华, 前者是后者的丰富涵养和源泉。第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历史朝代的变迁逐渐沉淀而传承下来的, 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早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家道伦常之中,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取代的地位;第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够增强国家对公民的精神引领力, 提升国民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另外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也是国民在学习理解过程中逐步推进的, 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第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高度统一的, 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存在于古典书籍、文物、制度中, 在我们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渗透并存在着, 影响着现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二者同步推进、融合, 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高校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 是中国的未来,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多元文化的冲击, 高校必须高度站位, 带领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 并自觉践行我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高校的义务, 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且责无旁贷, 急需快速构建合理的教育格局,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提高民族凝聚力。

(一) 高校完善课程教育体制机制, 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通过传统教学方式, 利用线上课堂科学系统的将传统文化进行讲授, 利用线下课堂转化和落实传统线上教学的实践平台, 两个课堂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标准要高度统一, 教学内容要有呼应和衔接。为了能更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 设置相关必修学分或选修学分, 丰富传统文化内容,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量, 拓宽学生的可选择度。也可以结合高校各自特点, 开发与本学校相关的传统文化项目或课程, 在大学设立的第二课堂, 可以和学生社团联合开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建立机制。建立多媒体教育平台, 扩充教育资源,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载体, 通过网络学习、专题培训、沙龙、讲座、经典研讨等形式学习。其次,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贯穿实践在社会中才能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引导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计划, 引导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重视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反思和收获。高校在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中要给予资金支持和教师力量补充, 最大空间的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量发挥出来, 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高校结合线上的网络平台与线下的实体场所, 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

营造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部设施环境。如在学生组织的活动地点、走廊橱窗、图书馆等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 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作为日常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此外, 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 从大学生的日常关注点入手, 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海报校报、LED投屏、广播站, 以及班级微信、QQ群等校园网络平台逐渐渗透。分享发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章、心得读书、品茶、艺术赏析等活动, 吸引学生自发性地关注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高校办学宗旨和目标中, 融合校风、学风、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等, 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 努力营造学习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 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责任体系

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体系, 必须要培育好三个主体。第一,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设计者、统筹者。顶层设计需要整体规划, 统筹兼顾, 有组织有计划逐步进行;第二, 明确高校的所有教职工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只有参与者, 没有旁观者, 各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等要努力提高理论和综合素养,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完善自身, 在教学、科研、学生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要全方位覆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高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模范作用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示范者是高校教师群体,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 必须自身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具备国学经典素养, 作为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并且自身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联系实际, 用生活的语言传承文化经典, 另外, 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要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 要树立榜样发挥引领作用。摒弃冷冰冰的单向传授知识方式, 要与学生们站在一起, 共同学习、思考乃至共同践行。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与党同心同德的教师队伍, 当好精神导师, 发挥出知行统一、引领风尚的表率作用, 给予大学生精神食粮, 做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承担起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职责使命。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 外来文化与多元思潮的巨大冲击, 使大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与价值迷茫的问题, 而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必须做好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使命。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并尝试分析高校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路径

参考文献

[1] 徐春喜, 郭凤志.文化价值观共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8) :146-149.

[2] 龙屏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 5 (29) :259-260.

[3]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 2018-07-12 (6) .

[4] 吴春彦.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之道[J]人民论坛, 2018 (19) :130-131.

[5] 黄铭心.高校学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常态的研究与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J].科教文汇, 20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企业纳税管理及税收筹划下一篇:离心式水泵的振动原因分析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