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论文

2022-05-1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散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想要有效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散文教学质量,要增强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效率,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

第一篇:农村小学语文论文

农村小学语文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概念。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语文养普遍偏低,具体表现在书写差、错别字多、语文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不能使用语言文字表达。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课程资源中,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乡村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农村教师如何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学校要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少先队实践基地”就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少先队小记者队和少先队导游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再次生命”。学生们想象力非常丰富,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再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开阔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开阔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当我教到第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游山见闻、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拓社会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創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叶小娟

第二篇:农村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探究

摘要:散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想要有效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散文教学质量,要增强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效率,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散文教学;教学效果

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情况,可以说是不太理想,出现严重的问题降低小学语文散文教学质量,教师想要在课堂中提升小学语文散文教学质量,增强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效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农村小学语文散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改变师生教学理念,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教师要不断的改变和创新现在的教学方法,才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兴趣。根据现阶段的小学散文鉴赏课堂得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十分不利于提高小学散文鉴赏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改变对学生的认识,了解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只有教师明确的认识小学散文教学工作,才可以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小学散文鉴赏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解,组织学生分设小组,阅读这篇文章,分别阐述自己对于这篇课文的感想,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行欣赏这篇课文,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鉴赏散文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高鉴赏散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来说散文鉴赏都是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解知识为主,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学生才可以学习到相应的知识点。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采用探究性方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知识中的主体作用,进而增强小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指导作用,不要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讲解散文中的知识,但是不要详细的讲解课程,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散文的兴趣。教师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时要注重自己的指导作用,因为小学生的探究过程肯定会出现不同不好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交给教师解答。通过教师的协助学生才可以顺利的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想要增强散文鉴赏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完善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进而调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这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这篇文章,采用探究教学方式,向学生提问在课文中从几个角度描写秋天的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收获到读书的体会,找出教师提问的答案,有效的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三、重视营造教学情景,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散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营造教学情景使学生可以进入到散文情景中,教师在小学语文散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方式,而比较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营造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营造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使学生进入到散文情景中。而且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方式可以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它可以高效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师生沟通不顺利的现象。教师在课堂进行散文教学时,能够按照散文中的情景为学生进行模仿,使学生可以掌握文章中的思想和意境,更好的理解散文。

例如:教师在讲解“荷花”这课时,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教学情景,展示在池中有着不同形态的荷花,使学生可以进入到情景中,调动学生的兴趣,自主进入阅读文章,然后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四、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要考虑根据不同因素,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而让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未来学习有积极的影响。教師在散文教学时,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应用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散文,而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是语文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小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散文鉴赏。教师想要不断提升小学散文教学效果,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散文教学质量。在本文中探究了四点教学策略,可以提升散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激发学生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散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雷.在读中品味散文类课文的“美”[J].内蒙古教育,2019(04).

[2]王小龙.把握本质,实施高质量的小学散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2(02).

[3]郭根福.文本与教法——散文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举例[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2(12).

[4]闫锡年.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3).

作者:胡文俊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教学探讨

一、新时代语文课程标准,学生阅读占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对于小学生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讀过程。

(一)让学生自己读书

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自己提问

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三)让学生自己说话

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二)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出版.2012-06-01.

作者:李跃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安管理专业论文下一篇:怎样撰写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