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2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成为小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对于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升信息技术创新思维以及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裨益良多,会成为小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

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论文 篇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提升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随即变成人们必须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衡量各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探究了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对策,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学校;教师;学生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转变为信息素养的提升,以期实现信息跨越的内在需求,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素养已然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引起广泛关注。

一、学校层面信息素养提升对策

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条件,首先应能满足基本的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学习环境及办公需求,同时应做好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并定期维护更新,强调标准的执行,保障基础设施始终满足教学需要,确保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来操作,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信息素养的道德层级水平,同时應根据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的置办和加大设施建设投入。其次做好教师和学生对基础设施的使用能力的教育培养,定期开展基础设施应用操作知识普及讲座和实践能力比赛,保障基础设施的效用率以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和学习发展情况、教师的相关信息构建相应的管理系统设施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及时的分析决策。应认识到基础设施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构建了环境,其效用应通过长期的改善过程来逐渐显现,而不能仅通过短期的方式来期望达到明显的效果。

二、教师层面信息素养提升对策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当教学资源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构建和培养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对课堂所教知识有较好的吸收程度和理解,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是最为基础的方面,因而要严格保障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达到教学要求,同时定期进行考核和分析。

再者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好坏对学生的素养能力的提升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可通过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准备上积极汲取优质课件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跨学科知识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分析不同班级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等特点,采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如项目任务引导、分组学习、自主学习以及较新形式的游戏教学、翻转课堂等,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交流、创造等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课后对学生作业设置更为针对性。并尝试拓展和引导新的知识,使知识形成更具有衔接性。

三、学生层面信息素养提升对策

对学生来说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来探讨,首先对于其使用计算机的自我效能而言,又可分为基础和高阶自我效能,基础自我效能包括完成简单任务如创建表格、输入文字、搜索信息等,这些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布置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小任务,驱动其进行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等一些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的自我认可度和对实践的动力和信心。而高阶自我效能主要包括完成较为复杂的信息技术项目和任务,如编程、设计电子海报、网站、PPT等,需要通过在课堂上以课题任务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训练,并注意设置一系列的阶段性任务来分解步骤,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和抵触心理,通过分阶段、有时序的逐个完成任务,最终完成项目所带来的成就感会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内部因素来进行分析提升。在外部因素上,在课余时间亦可组织各类信息技术竞赛、计算机编程比赛等来鼓励学生参与,并通过分层次分赛项来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信息素养能力。其次对于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方面,在内部因素上主要是学生自身在成长环境下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可通过引导方式从其感兴趣的角度来启发联想,从而引入到信息技术与自身兴趣的结合点,布置相关探究性任务,从而建立对计算机的兴趣,提升信息素养能力。外部因素方面主要是家庭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与家长沟通并通过一些方式,如在日常谈话内容中经常谈起相关信息技术发展,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并在学校开展相关信息技术专栏,科普讲座,课堂教学中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设计、动画制作等信息技术相关内容,通过营造环境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从而提升信息素养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在一线参与实际教学的老师们来说,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

生信息素养便是我们贯彻教育信息化理念和要求所面临的难题,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大家认真研究相关课题,一起参与到信息素养提升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01):92-96.

[2]徐靖程.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05):4.

作者:王艳艳

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论文 篇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摘要】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成为小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对于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升信息技术创新思维以及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裨益良多,会成为小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发展的重要助力之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路径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是指个体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得、管理、表达、整合和评价信息以及建构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展社会交往的态度和能力,其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方面。目前,信息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停留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粗浅知识层面较多,关注学生信息意识、能力及道德方面较少,也就是说老师拘泥于传统教育方式下,限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机械完成,因此通过本文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提升路径进行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从唯成绩论转化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为学生获取和利用各类信息提供了更优化的手段,也为其信息素养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赋予信息技术更高的社会价值,培养小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掌握终生学习技能,为以后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适应了教育的需求,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求索者,尤其是小学生生性活泼,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化发展,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逐步掌握信息搜集、分析和整理的技能,进而转化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单纯地对于信息知识的教授,而要围绕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最终达到对各种知识的整合,即以信息素养为基础,将信息技术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多元化,发挥信息技术最大的效能,从而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累。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分析

(一)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意识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现如今,网络信息化已经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小学生亦从小接触到网络信息,但是如何能够让小学生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能够清醒认识网络信息的两面性,明辨利弊,分清主次,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有的、积极的作用,这要得益于小学生信息意识的建立与提升。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可再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而不去关注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成果,在教学策略不可固守单一的、枯燥的方式,而更应该多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参与中体会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俗话说,爱为学问之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是建立与提升信息素养的基础,老师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状态,营造信息学习氛围,引领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奇妙之处。信息意识实际上是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主动获取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就是让学生自身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利用好信息资源将有助于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开拓眼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利用信息资源的良好习惯,同时同学间的相互沟通协作,信息资源共享,能够碰撞出更多的信息资源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建立起科学的信息意识[1]。

比如,四年级小学生学习浙教版信息技术后,对键盘和文字输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打字速度的快慢和准确率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信息技能使用,这需要长期的练习,不过练习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这时老师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先从简单的拯救苹果和太空大战游戏开始,通关后才可以进行急流勇进和生死时速的练习,还有“青蛙跳河”、“警察抓小偷”等教育类游戏由简入深,让学生逐步加强对键盘的熟悉程度、手指的灵活性和文字输入能力,在练习方式上即可以人机对话,也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对决。通过这样的兴趣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

(二)多元教学,提升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提升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充实自己,拓展知识,这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从哪些渠道可以获取信息,怎样查找,查找后如何筛选、整理、分析,最后整合、表达出来,为自己所用,这些技能需要老师加以指导。首先,小学生要初步掌握计算机的组成、会一些输入法和智能工具软件、检索互联网网页,会在网络上查找书籍,并且要举一反三,将每节课所学知识串连起来,然后思考其中的关联性,进而通过实践操作,信息技术知识形成有机整体,转化为信息技能。老师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导向,适应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引入教育游戏、情境代入和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专注力及注意力得到加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锻炼信息技术技能。

比如通过浙教版四年级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文字输入、画图软件的使用技能,那么老师可参照《给古诗配画》的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选择不同的古诗进行电脑配画、配字练习,这样就需要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并利用信息获取、筛选、整理、加工等技术,将信息技能更加完善,对于整体效果佳的字画,可以在微信群里展示,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得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也让家长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必要性。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锻炼学生的信息技能还可以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将信息技能的提升延伸至课后。再比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检索学习有关的资料,并且可以将收集的资料或者自己形成的学习资料复制、粘贴、归纳、整理到文件夹中,让信息技术学有所用。同时,由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和信息技能实践中存在一定差异性,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在小组对于信息技术学习和信息技能进行沟通交流,促进信息技术学习效率的提高,拓展信息技能的实践。

(三)防患未然,提升信息道德

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让我们获取信息,拓展知识有了更多渠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繁杂的网络信息中,不乏一些道德水平低下、错误思想倾向的信息混杂其中,侵蚀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有一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规违法活动的行为,为小学生带来错误的行为导向。在小学生信息素养中,信息道德具有定向、保证、支配与调节作用,信息道德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所学习的信息技术今后是否有益于社会,因此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是信息素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此,老师务必强化对小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及行为,养成正确利用信息技术的好习惯[2]。

比如,老师要从小引导学生学会对于网络上的信息明辨是非,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成为网络冷暴力的助推手。因此可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关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牢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学生知晓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违规以及违法违规的严重后果,从而确保自身利用信息技术的行为始终处于合法范畴内。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沉迷于各类聊天软件中,或者在网络上无目的性的闲逛,或者痴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反复刷看小视频等等,可让小学生们说一说、议一议,讨论一下这种行为的对错,让学生认识到沉迷网络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自觉纠正不良的上网习惯,同时建立对信息网络的正确定位,即信息网络的作用是让学生的学习更为便捷,掌握新知识,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服务,而非让信息技术成为生活的全部,甚至荒废学业。

(四)交叉整合,提升信息效能

社会发展要求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老师在小学教育中一以贯之素质培养的观念,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必备技能、学习手段和发展助力,需要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以发挥其最大效能,让小学生从小能够培养和锻炼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发挥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潜能,这才是信息素养的有效延伸。一方面是语文、数学等学科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比如多媒体、微课等等,其绚丽多彩,变化多样的形式,让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在老师的实际应用中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相衔接,互有所用,互有所得。比如在学习语文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将古诗默写到电脑上,增加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打字熟练程度。对于作文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排版,在文件夹中保存,便于以后查;学会画图软件和颜色的使用方法,可以在电脑上绘制美术图画等。因此,作为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可以有意识地了解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其他学科老师也要为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有机融合提供基础素材,使得二者紧密融合,有机整合,让其他学科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得到巩固和拓展,让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成为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助力,这样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是有限的,但是从小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是无限的。利用小学生处于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关键时期,在信息技术教学深入贯彻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时代,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探究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是首要思考的问题,也需要各位老师积极实践,总结经验,真正让提升信息素养各种路径和策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见斌 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策略[J]. 教学方法创新與实践, 2020, 3(2):44.

李丽霞. 注重能力培养提高信息素养—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 17(6):105-106.

作者:韦青奕

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论文 篇3: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提高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演示、讲解模式 某些知识,借助于电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观看到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易于传授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学,我还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易于接受。

2.练习模式 学生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讲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后,我要求学生课下去上网,课上再体会一下,讲完Frontpage2000后我要求学生自已制作个人档案、个人主页等。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在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在教Powerpoint、FrontPage2000等软件的使用时,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它学生给予评价。还有就是要注意评价时机的把握,何时评价为好?我认为,当评价能给后续学习带来动力或者修正作用时,我觉得引入就比较好。尤其是课堂内的评价,在修正教学偏差或失误、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最优化操作有积极作用。这个环节一般是在课程中途出现一次、结尾一次。中途的一次一般是对新课内容学习的第一次学习效果评估和反馈,是一次教学修正。结尾的一次一般作为总结性的评价,评价范围要广一点。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應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能力。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71200)

作者:娄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活主体性教学中学数学论文下一篇:新型城镇化地域建筑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