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光荣论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劳动光荣论文范文

劳动光荣 创造伟大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云南省第二十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昆明隆重举行,又一批劳动明星向我们走来。他们来自云南的各条战线,既有单位领导,也有一线职工;既有在城市工作的劳动者,也有扎根农村的致富领头人。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这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工作中承受了异于常人的辛苦,但他们从未抱怨过辛苦;他们也有工作的烦恼,但他们更享受付出劳动的过程;他们以最美的劳动姿态行走于天地之间,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映照得绚丽夺目。

邓前堆:溜索上的医生

按照联合国和我国的有关规定,超过25度的坡地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但是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6个村民小组,除少数几户居住在较为平坦便利的江畔公路以外,其余大部分分布在坡度达50度以上的崇山峻岭之上,通往每一家的山路,都十分艰险崎岖。对于拉马底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邓前堆而言,每天来往于索道,在两岸的高山上来回奔波,从未间断过,而且28年如一日。

因为特殊的地域性,当地群众在生活和劳动中,失足坠崖、跌打损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外伤的处理、医治成为邓前堆最主要的临床医疗活动。他每天在拉马底村卫生室坐诊,一旦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立即背上药箱、带上溜邦出发。有时深夜出诊,独自过溜索、打着手电筒攀爬大山,再是堂堂汉子,在荒野大山之中也不免越走越怕,毛骨悚然。但想到有病人在遥远的山寨等待,他也只有咬紧牙关往前赶,待抵达病人家,往往全身已被冷汗浸透。

2009年春节前夕,害扎村民小组一户房屋起火,看到的人都纷纷过溜赶去救火,邓前堆闻知也背上药箱赶去。果然,一位名叫扒俄的老人头皮被烧伤。邓前堆马上为老人清创上药,在一旁的树枝上吊好输液瓶。以后几天,他每天都下山、过溜、爬山到老人身边,为他换药打针。

2010年的雨季,邓前堆在睡梦中接到电话,老娃当村民小组的此友生在山中采石耳时,不慎摔下悬崖。邓前堆急忙背上药箱,过溜、爬山,足足花了三个小时才赶到患者家。一进门就忙着对病人进行检查,还好未发生骨折、脱位现象,就接着对暴露的伤口进行止血等处理。忙碌完毕,天已亮了,他又赶回村里继续坐诊。

像这样辛苦地“上门出诊”,多年来邓前堆已记不清有过多少回,而他却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每次外出,无论是到山里劳动,还是赶集、做客、走亲戚,他都会习惯性地挎上药箱,以便随时都能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

几十年的艰辛付出,从经济上来说,得到的是微薄的报酬:2009年以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每月邓前堆仅由卫生局发放乡村医生补助126元,到2010年“涨”到了每月400元,仅够一家四口人勉强过日子。邓前堆住在公路边依大岩石而建的三间小平房,家里除了一台早已过时的小电视机,必要的被褥和几件破旧的家具,没有其他财产。他的妻子达付恒体弱多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的儿女初中毕业后或在家务工,或外出打工,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他却不肯改行去开药店,还放弃了当村干部的好机会,心甘情愿地要做一名乡村医生。

他认为,自己的境况比那些贫困的父老乡亲已是很不错了。所以当乡亲们无力支付药费时,他从不讨要催欠,他说:“乡亲们只要手里宽裕,是不会欠我的。倘或他们不主动来还,也就算了。”近几年国家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县里还专门设置了无力支付自负医疗费的救助金。即便如此,村民无钱看病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所以,他们就只好来欠我了。”邓前堆说。他对此并不觉得自己“吃亏”,而是认为是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为自己能成为大家心目中有用的人、可靠的人感到无比自豪:“乡亲们对我好,国家对我好,这辈子除了当医生,我什么也不想当了。”

目前邓前堆最大的心愿有两个,一个是希望村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这样乡亲们再得了什么大病,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外面的大医院了。另一个心愿就是,自己能尽快掌握骨折复位的操作技术,因为拉马底村及至整个福贡县,都是山高坡陡、险壑纵横,人们很容易跌伤骨折,倘若自己全面掌握了骨折复位的技术,就不用非得动员病人下山进城医治了。

程树才:为了孙家坝村的幸福生活

昆明市晋宁县新街乡孙家坝村虽坐落在滇池岸边,但有限的土地和单一的种植结构让村里人一直很穷。

2000年,程树才当选为村支书,他决心带领群众走出困境。

几经研究,养奶牛被确定为产业发展新路子。村委会牵头在村中建盖了几栋牛舍和一个机械挤奶车间,动员村民分散养殖,然后集中挤奶。

建盖牛舍时,村委会的账上没钱,程树才把自己和弟弟的房产证拿出来抵押,在他的带动下,村主任杨继芳也把自己和妹妹的房产证拿出来抵押,才到银行贷款15万元。

2001年的一天,村委会组织群众进行土地置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土地连片使用。可是穷怕了的群众视土地为命根子,硬是寸土不让,一位性急的村民甚至抄起锄头就向程树才冲过来。

那段时间,程树才每天的任务就是吵架。吵架其实也是一种沟通,也正是每天不停的争吵,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

又一天夜里,程树才和村主任跟随拉石料的卡车刚到村口,就看见两块巨大的石头堵在路中央,大家正准备将石头搬开时,路边吼叫着窜出一个人来:“车子不准从这里走,会压坏我家的水管……”并站在车前拦住去路。经过两个小时的折腾,事情才算摆平。

奶牛场建好后,程树才请来昆明一家奶企负责人参观考察,这家企业还投资20多万元,在村里安装了一套机械挤奶设备。双方签下协议,由村民供应鲜奶,企业收购加工,货款按月结算。

一切准备就绪,让程树才始料不及的是,群众反应冷淡,他们担心亏本,有人甚至担心那些挤奶机械会把牛整死。

两个月过去了,眼睁睁看着新建的牛舍闲置,程树才心急如焚。他想到了榜样的力量,于是请来邻村的奶牛大户到孙家坝村实行机械挤奶,给群众作示范,引导有能力有市场眼光的村社干部带头养牛,统一挤奶。就这样,当群众看到实惠的时候,往日的争吵不见了,他们从程树才的行动上看到了结果,看到了真诚。

奶牛业发展起来了,饲料又成了问题。以前农户拿菜叶喂牛,不但奶牛容易生病,而且鲜奶质量也受影响。现在,动员农户种植牧草就成了程树才的一项重要工作。种植上千亩集中连片的牧草,需要大规模调整农户的责任田。

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到2005年,全村种植牧草1373亩,养牛户发展到125户,奶牛存栏1200头,日产鲜奶7吨。产业的发展带动了1000多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合理安置,孙家坝村一举成为“云南奶牛第一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产业结构的调整当然不能只养奶牛。程树才又在土地上做起了文章,他们采取“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栽种出口蔬菜,并新建了2个苗木基地,多种经营让种田人的腰包鼓了起来。

如今,孙家坝村的奶牛饲养户达到168户,奶牛存栏1875头,日产鲜奶14吨。

产业发展了,村里才有钱解决群众关心的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文化生活等问题。2006年,在程树才的带领下,孙家坝村完成了1000余米的进村道路硬化工程,3000余米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1500米的人畜饮水管道安装和20立方米水池的修建,完成了460米的截污管道埋设,拆除村里的老式厕所156个,新建了324个家庭生态旱厕和8个公厕,在村内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先后新建了一个农贸市场和一个农村综合超市,并投资148万元建成了集卫生、农科培训、文化阅览、党员活动和行政办公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开通了全县第一个村级网络视频教育对话平台。

游子回家时,看到的是整齐的田野,宽敞的道路,崭新的养殖场……村民不仅扛回了彩电冰箱,开回了汽车摩托,还盖起了小洋楼,这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的幸福生活。

在这一切巨变的背后,支书程树才当记首功。

李雄厚:脏我一人,清洁万家

46岁的李雄厚身材高大,憨厚朴实,平时不大爱说话,但干起活来生龙活虎,不惜体力。同事们昵称他为“小李子”。

李雄厚干的是下水道疏挖工作,就是人们常说的“掏阴沟”,脏、苦、累、险,工作环境阴暗潮湿,各种垃圾应有尽有,可谓“五毒”俱全,臭气熏天。

他一干就是30年。没有一颗赤诚之心,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2007年11月27日,李雄厚带领班组职工为金碧社区富荣里大面积淹水和司马片区淹水疏通下水道。由于区域内的道路改造,富荣里片区已发生4次淹水,下水道堵塞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在管道疏通机钻头都无法疏通的情况下,李雄厚只有用瓢一勺一勺地将管道中的碎公分石、砖块等清掏出来,连续奋战了5个多小时,终于疏通了下水道,望着下泄的污水,他总算松了一口气。自此以后,这一片区的水患得以解除。

有一次,李雄厚所带的班组在书林街疏挖下水道时,昆三中旁边巷内的住户找到他说:院子里的下水道堵塞了,整个院坝都是污水,希望你们帮助疏通。这个院内的排水本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但是,看到住户期盼的眼神和积水给他们带来的不便,李雄厚下班后利用休息时间带上疏挖工具,经过4个多小时的疏挖,终于疏通了污水沟。

雨季是下水道工人最忙的时候,除了完成日常疏挖工作外,还要承担防洪抢险任务。遇上大雨,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就算刚刚端上饭碗准备吃饭,也得丢下碗筷马上奔赴现场。“下雨就是命令”已成为他们的职业习惯。

2007年8月2日,一场单点暴雨突袭昆明,降雨量达到60毫米,永昌社区一片汪洋。接到通知,李雄厚带上3名防洪队员立即赶到现场,他在水中摸到窨井,将井盖打开,跳进井中,因转身都困难,铁铲根本用不上,他只有用手一把一把清除阻塞物。井内水流很急,稍不小心,随时有可能被冲入下水管道中。干到大半夜收工时,又接到通知:气象路延长线一个院子里,由于地势低洼,雨水无法退去,要求前往处理。尽管该院子不属于管辖范围,但李雄厚还是带领队员不辞辛劳赶到现场,抽水、捞污泥,又连续干了一个白天,直到抽完院子里的积水。

2008年雨季,华昌路永昌二小门口淹水,有的孩子不敢涉水进校,但又怕迟到急得哭了起来,李雄厚一边组织排水,一边背了4个孩子进校,让在场的人感动万分。

由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形成了大量建筑垃圾,加上各种油污、杂物堵塞了下水道,给本就难以疏挖的下水道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李雄厚每天都要下窨井,手脚浸泡在污水中用瓢、铲、钩等工具进行疏挖。在那不足一平方尺的窨井中作业,腰直不起,脚踩不稳,有时还要跪在窨井里,泡在污水中打捞污泥杂物,平均每天要疏挖污泥一吨以上。

在昆明火车站疏挖金龙饭店路段下水道时,由于建筑垃圾进入下水道,大量的水泥凝固在窨井里像石板一样坚硬,李雄厚下到窨井里无法站立,只好穿着皮裤跪在管道里用锤子和钻子一锤一锤地撬。窨井里奇臭难闻,连喘气都困难,但他坚持在井下不要人替换,当他从窨井里爬上来时,浑身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双手在作业时被划破,流着鲜血……

每天,李雄厚都要对自己管辖的路段进行巡查,有人说他“像梳自己的头发一样”把每条下水道的情况梳理一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他所在的班组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正是因为有了李雄厚这样的疏挖工人,我们才有了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

任国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李家庄是大理苍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山村地势高寒,平均海拔2000米。曾经,村民吃山茅野菜,住茅草房,穿补丁衣服,七八岁的娃娃还打着赤脚,光着屁股。缺水,不通电,不通路,买一点生活必需品要到10公里外的城镇,来回全靠人背马驮,一天赶一次街两头黑。

任国富是村里唯一见识过外面世界的人,看到村民起早贪黑的艰辛,却依然吃不饱,穿不暖,他决心改变现状。

他辞去农科员的工作,回村当了村民小组长。既然村民吃不饱,那就先解决温饱问题。在他的带领下,一年的努力就使李家庄的粮食翻了两番。

吃的问题解决了,但李家庄依然贫穷。

任国富又寻出路。他尝试喂猪、养羊、种洋芋、种萝卜、种木香、种天麻,但是山高坡陡,公路不通,产品运不出去,也没生意人来收,到头来还是亏本。

他想靠手艺吃饭,于是去学木匠。木匠学会了,依然“一人吃饱,全家照饿”,解决不了家人和村民的根本问题。

他开始从市场的角度找出路。根据本地实际,还得“靠山吃山”。养殖的猪、羊和种出的洋芋、萝卜,量大利润低,加上公路不通,运输困难,根本无法和四通八达的坝区竞争。只有生产出市场紧缺、人无我有的产品,才能赚得到钱。

李家庄的优势是人少地多,地上的优势就是核桃。在任国富的带动和反复劝说下,李家庄掀起了种植核桃的热潮,从包产到户的几百棵,迅速变为几千棵。有农户想种核桃,但因孩子读书没钱,必须外出打工才能应付。任国富干脆把自己辛苦做木匠赚来的钱拿给他们,让他们专心种核桃。李家庄的核桃产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现在光是核桃一项收入,普通农户每年都有3—8万元,大户能有10多万元。

事业还不能停下来。生意人运进村里贩卖的苹果,价格贵得吓人,任国富灵机一动,他的眼光又盯上了村里的荒山荒坡,那里海拔更高,是种植苹果的理想之地。“一定要想办法把荒山绿起来”。主意既定,他立即动员全家老小上山挖坑植树,为了加快进度,节省往返时间,除了老人守家外,其他家庭成员就住在山上那个四面透风的工棚里,浇水、除草、施肥、压枝、除虫……迎着朝露,披着晚霞,其间酷热难耐、凄风冷雨的艰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希望伴随果树,一天天地成长。

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当任国富吃上自己亲手种植的苹果时,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任国富率先富起来了。房子、车子,该有的都有了,但任国富并不高兴。他说:“因为周围的乡亲还是穷,只有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组织起来,消灭贫困”,这就是任国富的口号和行动。

他决定采取“双轨制”的办法发展李家庄。农户房前屋后便于管理的地块,鼓励以私人方式种植以核桃为主的多样化产业;而那些不便于管理的荒山荒坡,则以入股的方式交还给集体,由集体统一规划发展,形成“集体”、“私人”双轨同步发展,优势互补。同时以“劳力入股”、“荒山入股”的形式,创建“李家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化、效益化发展,让乡亲们快速走上富裕路。

几年时间,李家庄欣欣向荣。地里能种一棵核桃的地方都已种上,没有一点浪费的土地;而集体的发展,2007年即初见成效,以苹果为龙头的产业,开始向广大股民分红。

几年艰辛,数年拼搏,李家庄村民在任国富的带领下,通过“双轨”发展,不断壮大自己的产业。迄今为止,已发展为具有“千亩苹果、千亩核桃、千头牲畜、千亩水浇地”的产业基础。

任国富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李家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把李家庄建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景区,利用引水建设一座小型水电站,形成“核桃、苹果、电站、旅游”四大经济支撑的李家庄世外桃源。

程荣昆:医家风范

在曲靖市陆良县中医院功能科的彩超室里,总能看到一些急于求医的患者将一位身穿白大褂忙碌不止的身影团团围住,他在接诊、询问、检查等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显得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医院规定中午12点下班,但他根本没有下班时间。为了让每一个就诊的患者都能做上检查,他只好饿着肚子加班加点,下午1点、2点、3点……有时一干就是一整天。只有当所有的病人都做完检查后,他才有时间到医院的食堂吃一碗米线充饥。

他就是陆良县中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程荣昆。

身处一家县级医院,程荣昆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为了保证所有的边远山区及邻县、外地患者都能在当天做检查、当天返回,方便患者,减少就医成本,他经常忍饥挨饿地工作,不辞辛苦加班加点。他对同事说:“我们一两个人饿着肚子,所有病人就能顺利完成检查;如果我们先去吃饭,就会有很多病人饿着肚子,不能及时做检查。”

一位家住山区卧床多年的腰椎结核患者,慕名前来检查,其腰骶部有一核桃大小的窦道坏死区,脓性坏死物散发的恶臭,连患者亲属也不愿近身。但程荣昆没有一丝犹豫,把患者托上检查台,一边检查,一边询问,患者感动地说:“程医生,你跟人们说的一样好,医术好,良心更好,经你这样一看,我的病就好了一半啦!”

23岁的农村女青年黄会萍,经常感到腹部隐痛,一个多月内奔波于省、市多家医院诊治,均按普通胃肠病处理。经过程荣昆认真细致的超声检查,诊断为结肠癌,并及时通过手术进行了切除,挽救了黄会萍年轻的生命。

一位患者胆囊内有一个0. 6cm的小肿瘤,在用彩色多普勒检查时发现有一条极细的血流注入其内,程荣昆敏锐地诊断为早期胆囊癌。这位患者后来到数家省级大医院进行CT、彩超检查,均被认为是良性息肉。但程荣昆坚信自己的判断,并说服患者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治,后经手术,证实了程荣昆的诊断。一系列的精确诊断让他名声鹊起,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专家莫一我称赞说:“一个县级中医院有如此高超的超声诊断水平,真是了不起!”

26岁时,程荣昆即是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终身会员。拥有如此精湛的技术,程荣昆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触类旁通,求实创新。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技术是医学领域的新兴技术,不开刀、不住院,费用低廉。程荣昆通过学习和钻研,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穿刺治疗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进入囊肿内部后,抽吸囊液,然后用高浓度无水酒精反复破坏囊壁组织,使囊肿不再复发,达到根治目的。多年来,他利用此方法,为900多名肾脏、肝脏和卵巢囊肿患者解除了病痛,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患者前来就诊。多年来,经他亲手检查的患者达13万余人次。

在实践基础上,更有科研创新。先后在国际、国内专业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45篇,出版的《经腹壁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填补了国内胃肠超声检查的空白,并成为国内胃肠超声疾病诊断的培训教材。

经程荣昆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他会定期打电话询问,对有疑问的患者,他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们,并叮嘱他们到医院复查,他还为许多付不起检查费用的患者垫付检查费、医药费和回家的路费。他心里装着每一个患者,对家人却难以两全。妻子曾经埋怨说:“他心里只有病人,哪有我们母女俩,有一次我病倒在床上,说好中午他去接娃娃,可病人太多,一做检查就把什么都忘了,最后还是一个同事冒雨把孩子接回来。”

作为一名医者,程荣昆践行了《大医精诚》中的医家准则:“不分亲疏、不分贫富、不问智愚,不避寒暑、不避饥渴,全心救助患者”。

李安:刑侦奇兵

作为一名公安刑侦战线的技术人员,李安承担的是法医物证(DNA)的鉴定工作。

正是有了DNA鉴定结果做基础,昆明公安屡破大案要案,有效精确地打击了犯罪,维护了社会安定与和谐。

1993年,昆明市呈贡县同一地点先后两年连续发生了儿童被害后抛入厕所的恶性案件,尸体已高度腐败。李安将遗体打捞上来,为争取时间,就地进行尸体解剖检验,一蹲就是4个多小时。经检验,尸体背部仅发现极少许的表皮剥脱,毒化检验未发现常见的毒物,死亡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事实不清,决不止步,这是李安的信念和天职。他反复分析,高温反应诸如电流斑的可能性极大,因尸体腐败,表皮金属离子检验未检出阳性结果,病理组织学检验,亦无典型特征。为了进一步证实,他多次放弃周末休息,深入农贸市场,挑选出与尸体相近的小猪背部皮肤,连续20多个昼夜进行试验,最终确定死亡原因为电击致死,为该案的及时侦破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2003年,昆明市区发生一起杀人案,在相邻的两个地点共发现了3名死者,为准确定性,办案部门送来了其中一个现场成年男尸的皮鞋等物证。凌晨2点多,李安通过认真细致的查找,在鞋缝中发现了针尖大小的可疑血迹,并应用他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的DNA微量吸附转移法连夜就确定了皮鞋上留有另一现场2名儿童尸体的血迹,最终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公寓发生4名学生被害案,影响十分恶劣,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侦破工作尤为紧迫。李安变压力为动力,苦战一个多月,全面梳理了现场提取的280余份法医物证检材,通过DNA亲缘鉴定,证实了4名腐败尸体的尸源;现场的石工锤缝隙中检见死者的血迹,证实了凶器;现场留有马加爵血指纹处的血迹,为其中2名死者的血迹,嫌疑人的衣服上含有4名死者的血迹,以上物证鉴定成为相互关联的证据链,为认定马加爵作案提供了科学的证据。

2008年7月21日,昆明一辆公交车发生爆炸案,市民一时议论纷纷。李安在爆炸现场提取到的物证上检出DNA,此外,他还提取现场生物物证(DNA)400余份,采集、鉴定复核并查询数据库10000余条;12月24日,昆明萨尔瓦多酒吧发生爆炸案,在公安部、省公安厅专家的指导下,李安科学设计出实验方法,采用“洗-消化-洗=面消化提取”的新方法,在该案爆炸现场物证上成功获得DNA分型,与“7. 21”案物证DNA分型一致,成为两案串并的关键证据。当天他立即赶到医院,全面提取死者生前及死后的口腔拭子、肋软骨等样本。24日晚,经DNA鉴定确定:“7. 21”、“12. 24”爆炸案现场提取到的物证上检出死者的DNA分型,及时报公安部复核一致,“7. 21”案终告破获。李安的一系列检验结果成为认定犯罪嫌疑人最有价值的客观证据。该案也成为我国爆炸案件中鉴定的经典范例。

多年来,李安承担各类命案现场勘查1300余起,检验尸体1300余具,法医临床鉴定3000余起,直接和参与处理涉及死因的上访案件15起,法医物证DNA鉴定1000余起,检材3000余份,通过DNA认定犯罪嫌疑人1000余人。先后参与1992年翠湖宾馆日本游客被杀案、1993年昆明百货大楼爆炸案、官渡区大板桥硫酸池杀人案、2003年关上银行持枪抢劫案、“3. 14”系列杀人案、2004年云大马加爵杀人案、官渡区大板桥园艺场抢劫杀人案、2005年昆明打拐专案(利用DNA技术共找到了35名儿童亲生父母)、西山区平板玻璃厂杀人案、云天化海口公司爆炸事故、2008年公交车、酒吧爆炸案、2010年阳光海岸“9. 15”杀人案等大案要案的法医鉴定等工作,为侦查破案立下了汗马功劳。

陶则勇:乌蒙山中的电网设计师

陶则勇的办公室里有一套被褥,干活累了困了就打开被子在沙发上躺一下,办公室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这是由于他经常加班至夜深人静时才回家,为了不影响家人正常休息,办公室存放的被子此时派上了用场。

他的岗位是昭通供电局计划发展部主任。为了按期完成工作任务,他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特别是近两年来,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双休日,两年中累计加班近800个小时,亲自起草的文件、报告等各类材料达18万余字。

很多次,同事看到他办公室通宵不息的灯光,都禁不住想进去问候一声;很多次,大家又只是默默地离开——他们能够理解陶则勇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地处滇东北的昭通素有“锁阴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境内群山连绵,江河密布,电网建设历史欠账较大。随着电力体制逐步走上正轨,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带来的是异常繁重的电网规划、设计、项目核准等前期工作。

2008年,《昭通市2009—2013年电网规划研究报告》的编制重任落在了陶则勇的肩上。为了确保顺利完成任务,他利用3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昭通10县1区的乡镇村寨,实地调查电网现状和用电需求。在资料汇编的冲刺阶段,他带领的团队实行军事化的办公方式,统一上下班,统一食宿,每天休息不足5小时。经过23天连续昼夜奋战,总计11册、厚达1700多页的昭通电网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终于大功告成,随后顺利通过了云南电网公司的审查。同事们这样总结陶则勇:“一个月内,他喝了3大瓶咖啡、4斤茶叶,吸了40包香烟,体重减轻了4公斤。”

功夫不负苦心人。近两年内,陶则勇组织完成了77项35千伏至220千伏输配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审查任务,完成了16项110千伏及以上项目的核准工作,为昭通电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期保障。

2011年春节前夕,昭通电网再次遭遇冰凌灾害。陶则勇临危受命,被派往冰灾较为严重的盐津县、永善县协调指导抗冰抢险工作。盐津县滩头乡生基村地处偏远山头,陶则勇等人顺着冰凌泥泞的山路往上爬了4个小时才到达村寨;下山时连滚带爬,这对一个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年人来说,殊为不易。他唯一的信念是,一定不能让灾区过年期间不通电。

为使盐津、永善电网抢修、除冰工作顺利展开,10多天的时间里,陶则勇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奔赴各抢险现场,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嚼块冰雪,困了裹着大衣小憩。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盐津、永善电网率先全部恢复运行。为尽早除去线路覆冰,降低灾害损失,他带领相关人员发明了滑轮冰刀除冰法,在实际运用中大显身手。昭通冬季冰雪较多,如何提高电网线路除冰效率,降低冰灾损失,是每一个电网员工必须应对的难题。陶则勇还带领相关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开展了机器人除冰研制工作,目前模型试验已取得成功,为完善电网除冰探索出了新路子。

目前,昭通境内正在进行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巨型水电站的修建,古老的昭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与此相应的是,一个坚强的电网正在飞速发展,在短短7年间,昭通供电局售电量增长了10倍,固定资产增长了27倍,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增长了42倍,变电容量增长了46倍。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凝聚了无数电力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而陶则勇就是这其中的一分子。

当乌蒙山深处的万家灯火点亮时,当山乡村寨的无电人口逐年减少时,当昭通电网构架日益强大时,一种蓝图绘就、造福百姓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也在陶则勇内心深处不断升腾,他感到了人生价值的所在。

李世成:摸清彩云之南的林业家底

云南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

来自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高级工程师李世成,承担着摸清云南林业家底的责任。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责任不是用嘴来说的,而要用行动来实现”。林业调查的特点也决定了李世成的足迹将遍布云南的山水之间。

临沧市临翔区帮东乡大雪山片区,海拔较高,近9000公顷范围内无人居住,林木多为原始森林。为了按质按量完成森林资源调查任务,李世成带着项目组的同志,聘请了当地的4名村民,赶着马帮到海拔3000米的地方安营扎寨,在岩石下住了一个多星期。在完成大雪山顶部调查任务时,李世成主动承担了最高的山顶部分。从驻地到山顶,海拔高差虽只有800多米,但无路可走,每天都要爬上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工作地点。因为太辛苦,途中队员们会发点牢骚,李世成安慰说:“工作是艰苦,但是山顶风景很美,不是工作的话,我们还看不到这么好的景色。”随后,驻地又移到箐沟边的大树下,一住又是8天,半夜下起大雨,被子全被淋湿,大家一起坐到天亮。

在完成香格里拉县东旺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工作时,李世成带队在山高坡险环境下开展工作。由于大雪封山,车辆不能通行,距离工作地点还有30多公里,项目组借了一辆手推车,拉上调查装备和行李,推车前进。早上5点出发,一直推到晚上10点才到达目的地。东旺乡村寨大多分布在东旺河边,海拔1800米,而多数复查样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复查一个样地来回需要3天时间。李世成带领项目组的同志认真完成每一个样地的复查,精准测量每一棵复位样木,时间晚了赶不回驻地,就夜宿牛棚,没有行李,只有围着火塘烤火取暖。在完成东旺乡与格咱乡的一个样地时,需要翻越一座海拔4600多米的垭口,离垭口300多米时,李世成感到呼吸困难。项目组的同志担心高原反应很危险,劝他回去休息。但他深知多一个人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中途经过数十次的休息后,他终于翻越了雪山垭口,再经过1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马上投入到测量记录工作之中。等到样地测量完成后返回驻地时,他甚至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澜沧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云南省政府为发展林纸循环经济项目而开展的前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准确提供省政府所需的资源数据,从始至终的87天里,李世成坚持在外业调查第一线。时值雨季,道路泥泞,极大地增加了调查难度。大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上山下山两头黑,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任务。

数年间,李世成的足迹遍布云南的山山水水,先后担任过勐腊县、隆阳区、禄劝县、澜沧县、腾冲县、呈贡县等县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涉及面积近330万公顷;参与完成了嵩明县白邑乡、永德县小勐统镇、临翔区邦东乡、景洪县龙山林场、石屏县龙武乡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外业工作;完成了昭通市盐津县、水富县、绥江县,香格里拉东旺乡等县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工作。

心存大爱,知行合一。李世成同时还是一位热心社会、乐于助人的好人。在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调查森林资源时,有一天他到山上测量一块样地,走进山中独居的一户农家,看到一个适龄儿童坐在门口啼哭。经了解才知道,由于家中没钱,孩子的爸爸妈妈不让她上学。李世成把身上仅有的300多元钱塞给她,解决了孩子半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在禄劝县乌蒙乡,李世成了解到,一个自然村要修一条进村公路,但没钱请专业的测量人员。他发挥自己的业务特长,义务为村里测设了一条5公里长的进村公路。

寸守元:安监人的“亮剑”精神

在滇西边陲腾冲县,活跃着一支为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地方经济社会保驾护航的队伍,他们承担着各个矿山、矿井、重大危险源、重点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寸守元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腾冲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

2007年,腾冲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猴桥镇槟榔江小江平坝发生泥石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任副局长的寸守元和其他领导率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灾害地点,现场触目惊心,寸守元和大家一起跳下齐腰深的泥浆中,用双手在淤泥中寻找被埋人员,以最快速度组织施救,最终,成功营救出5人。

腾冲虽处边陲,但矿藏丰富。由于利益的驱动,私挖乱采严重,安全隐患突出。为了加强管理,腾冲县成立了矿山整治工作组,寸守元担任组长。滇滩镇小龙河矿区因有丰富的锡矿资源,无证开采的现象十分普遍,是整治工作中的一块硬骨头。

2007年7月,寸守元带领安监、公安、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组进驻小龙河矿区,经过调查,发现有11家小选厂无证非法占地建厂,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社会影响恶劣;在矿区设置了36个坑道,坑口安全距离不够,废石、矿石随意堆放,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如不及时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经向县委、政府汇报,寸守元决定驻扎在山上,先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逐一劝说违法行为。但在利益面前,一些采矿者坚决不让取缔选厂和封堵坑道,并在工作组去矿区的路上堵车、辱骂,撕毁《调查询问笔录》,抢砸工作人员相机,扬言报复。有的人将手指伸到了工作人员的头顶,有的人将唾液吐到他们的脸上。

面对威胁,寸守元带队决不退让,坚持调查取证。经请示县委、政府同意,采取果断措施,出动800多警力,一举强制拆除非法选厂、炸封非法坑道,为腾冲矿山安全奠定了基础。

腾冲县中和乡新岐村的一处矿山,县里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一家外商企业统一规范开采,可是这家企业到了矿山发现,矿山私挖乱采现象严重,根本无法组织生产。为确保企业正常生产,消除矿山安全隐患,寸守元又被任命为工作组组长,率队进驻新岐矿区进行整治。

从2010年4月开始,寸守元率队几个月吃住在山上,有计划地推进工作。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冲突,作为一名安监人,寸守元在一次又一次争吵式的说服中,在别人威胁的声音里,置危险于不顾,坦然工作,共走访当地村社干部群众100多人次。通过调研分析,确认此次专项整治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好原施工坑道和采出矿石的合理性补偿。通过整治,共补偿坑道30个,补偿资金220多万元,补偿已开采矿石资金321万元,同时炸封坑道55个,取缔非法选厂3个,打掉私自制造炸药团伙1个,确保了矿山秩序的稳定。

在其位,谋其事。作为一个安监人,寸守元以铮铮铁骨,面对强势毫不退缩,从2004年到2010年的7年时间里,腾冲县安监局共炸封非法坑道885个,取缔非法选厂106个,共立案调查各类安全生产违法案件69件,有力地打击了安全生产中的各种违法行为,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寸守元曾经是一名地质工程师,1995年还获得过国家地质部颁发的“找矿成果奖”,加上多年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寸守元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多次在各类安全事故救援中大显身手。2003年的一天,滇滩镇的无极矿区,一处矿洞坍塌,3名工人被困在矿洞里。

险情就是命令。寸守元跟随救援人员迅速奔赴事故现场开展营救。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在地质队工作过的多年经验,经过仔细踏勘和认真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营救方案。寸守元冒着坑道随时会再次坍塌的危险,6次下井指挥,经过33个小时的艰难营救,被困在矿洞里的3名工人被成功解救出来。

杨群芳:崇尚公正的控申检察官

杨群芳进入凤庆县人民检察院以来,一直从事查办职务犯罪、审判监督和控告申诉检察等工作。在她的日志里曾有这样一段话:“办理这件刑事赔偿案件,犹如在我内心上深深剜了一刀,流出的是血,那伤口好痛。痛心之余,我也深感欣慰,因为我们崇尚公正,守望公正,缔造公正,容不得法律被亵渎。错案警示我们必须增强执法素质,切实提高办案质量,惟愿国家赔偿案件绝迹。”

事情发生在2007年的一天,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来到县检察院,郑重地提呈一份请求赔偿的申请。

“神秘人物”是在凤庆县曾经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而被批准逮捕并羁押了242天的王某。迷雾重重的王某故意杀人案,在侦查、起诉过程中一波三折,终因证据不足而存疑不起诉。被释放后的王某,以被错误逮捕羁押为由提出申请要求国家赔偿。这是凤庆县人民检察院近三十年来的首例刑事赔偿案件,也是临沧全市检察机关做出存疑不起诉后首例刑事赔偿案件。

赔偿,意味着检察机关的执法声誉将受到一定的毁损;不赔偿,公平正义成了一句空话,检察机关有可能是一错再错。社会上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检察院, 杨群芳进退维谷。痛苦地思索之后,执法的理性和职业良知驱使她做出了抉择: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拿出百倍的勇气正视并补救执法缺陷。她查阅了大量的法律文献资料,认真地全面审查,反复甄别案件事实和证据,仔细查阅逮捕卷宗和公安机关的侦查卷,又分别与承办该案的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座谈,多方征询意见和建议,依法提出了对王某的赔偿意见并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同意。王某在领到赔偿金的那一瞬间流泪了,那是委屈的泪水交织着慰藉的激动,他哽咽着说:“感谢检察院,感谢公正。”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碰撞叠加,在控申工作中除了受理涉检诉案件外,大量的非检诉案件也在逐年大幅上升,都是事关民生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合理诉求,是摆在杨群芳面前的新课题。杨群芳深知,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司法机关执法状况的“晴雨表”。实践中,她变“上访”为“下访”,变“接访”为“巡访”,变“来访”为“回访”。2008年以来,她与分管的检察长深入到全县13个乡镇的农村基层开展了“大接访、大下访、大巡访”活动,把工作触角前移到田间地头,延伸到农家户院。

2010年2月间,凤庆县城凤山社区村民谭某等10余名农户集体上访。他们反映,1988年至1991年,凤山社区将40多户农户的承包田征用后转让给县烟草公司、国税局等单位,作为办公楼用地。被征地的农户当时只获得50%补偿费,另外的50%要在15年后兑现,但至今农户都没拿到钱,他们怀疑被该社区干部贪污挪用了。杨群芳受理后,及时与信访局、凤山镇取得联系,详尽查阅了事隔20余年的大量档案材料,广泛走访知情人,并向历任的社区干部询问了解。经调查表明:凤山社区在1995年以前征地共涉及5个村民小组35户农户,共征地15.4124亩。根据当时国家土地管理的相关规定,被征地的村民只能获得50%的征地补偿金,符合政策规定。另外的50%按政策规定已纳入了公积金管理使用,凤山社区干部不存在贪污挪用征地款的情况。

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杨群芳及时在检察院召开了反馈座谈会,对农户们举报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解释答复,澄清事实,解开了长年以来一直哽在他们心中的疙瘩,最终让来访群众满意而归,缓解了村民与社区干部的对立矛盾,增进了村民对社区工作的理解和认同。

在杨群芳的带领下,凤庆县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的工作在全市一直名列前茅。她常说:“共产党员最讲认真,搞控申工作一具体就深入。”透过涉检信访、重复信访案件的背后,深层次剖析发生信访的原因,深入具体地帮助来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化解事关民生问题的各种矛盾。

缪应彪:红绿灯下献青春

1995年,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交通警察大队新来了一名公安交通协管员。他所协管的辖区,是普洱茶都的市中心,负责的岗亭也处在茶城最繁忙、最拥挤的路段。岗亭周围多是政府部门、学校、商铺,城区道路是多年前修建的,比较狭窄。他每天要和同事一起苦干12个小时,每逢上下班高峰时段,他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摆不停地疏导、喊话、纠正违章。

他的名字叫缪应彪。

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是缪应彪常遇到的事。2001年7月的一天,一辆蓝箭牌货车违规行驶,当他要检查驾驶员的驾驶证时,当事人称驾照忘在家里了。他按规定暂扣了当事人的行车证。就在当天缪应彪下班后不久,当事人通过他的堂哥把烟酒等礼物送到了家中。原来当事人还没有取得驾驶执照。于是,他按规定向大队违法办上交了暂扣的行车证,并委托堂哥将所送礼物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当事人。

每逢处罚违章驾驶员时,许多当事人总会找一些缪应彪的熟人或是领导来说情。不管是电话,还是亲自到现场说情的,他总要当着当事人的面,把其违法行为和危害向说情人讲清楚,争取他们的配合和理解。2004年6月18日晚上8时许,一辆轿车左转弯闯红灯,驾车人是某县开发公司人员。当事人一面承认是自己开车时打手机而违章,一面又打电话与人联系。几分钟后,一位领导来说情了。缪应彪耐心地给他们讲了一个案例,一名司机因开车打手机在学校门口碾死4名小学生,事情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那位领导和当事人听后,都由衷地表示,接受处罚是应该的。

15年来,缪应彪拒收当事人的礼物折合金额已达万余元。他说:“只有自己的身手干净,不占人家便宜,执勤执法时腰杆才会硬,大家才会服。”其实,缪应彪每月的工资只有五、六百元,而他的妻子是做服装生意的,收入不错。有人对他繁重的工作与微薄收入打抱不平,有的甚至动员他:“你一年的工资还不如媳妇一个月的收入,有啥搞头?不如弃‘警’从‘商’得了。”他却说:“我热爱我的工作,就是让我在家连续休息三天,我都会感到精神空虚,我离不开我的岗位。”

长期连续繁重的工作、无规律的生活习惯,让缪应彪患上了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每次住院,只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匆匆回到岗位上。2004年1月17日,磨思公路思茅城区10多公里处发生重大车祸,三辆车撞在一起。缪应彪奉命赶到现场。由于山间公路手机无信号,联络不方便,他只能一人负责指挥过往车辆。出事路段拥堵近5公里,他小跑着往返指挥,不停地奔跑在拥堵车辆行列中。从中午11点半到晚上11点半,整整12个小时未吃一点东西,胃病又犯了。实在疼得不行,他就一手抵着胃,一手比划着疏导车辆,硬是坚持到午夜事故处理完才回家。

2007年3月的一个上午,当绿灯亮起时,停在线外的各种车辆纷纷涌向路口。一辆小汽车与一辆同向直行的二轮摩托车撞在了一起。骑摩托车的中年男子没戴安全头盔,头重重地撞在了地面上,头上裂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喷溅了一地,当时就晕了过去。缪应彪立即跑过去把中年男子的身子翻过来,并用手压住其颈部血管,同时指挥同事维持好交通,保持好现场。小汽车驾驶员下车后看到满地鲜血吓得慌了神,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一动不动。还是缪应彪朝驾驶员喊了一声“快过来帮忙”,才回过神来。在他的指挥下,大家把伤员抬上了警车送到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措施得当,这名中年男子脱离了生命危险。从医院回到岗位后,缪应彪穿着那件沾着伤者血迹的制服,又站在指挥台上忙碌起来。

从警至今,缪应彪从没有因为工作失误而受到群众的投诉。用他的话说:“对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让违法者认识到违法的危害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共同搞好交通秩序。”

赵文荣:佤族群众贴心的社区好民警

赵文荣是1991年12月调入沧源佤族自治县公安局的,被分配到了岩帅镇团结派出所从事社区民警工作。这期间,沧源县公安局党委也曾考虑到他的年龄,多次有意将他调到县局工作,可他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他说:“这里虽然地处偏僻山区,民族众多,治安复杂,交通不便,但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我,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民风民俗已全部在我心中,如果我走了,来一名新民警,他会难以适应的。我愿意一辈子扎根在基层。”

沧源佤族自治县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依,民族同宗同源,边民通婚历来已久,边境治安管理任务十分复杂繁重。距县城100余公里的岩帅镇团结片区,是一个以佤族为主,民族聚居的山区。可就是这样一个“大杂区”,已被赵文荣全部装进了自己的脑子里。只要说出这处片区内的地名,他就能把你带到这个地方;只要说出社区内人员的名字,他就能把这个人的基本家庭情况告诉你。因此,大家都称他为“活地图”、“活户口”。

为了方便服务群众,赵文荣携家眷住到了警务室,使群众有困难能及时找到民警,有情况能及时相互沟通。他经常走村串寨,每次下乡回来,同事看见他更加黝黑,甚至消瘦了一圈,都劝他“不要太拼命了”,他却深情地说:“我就想踏踏实实为群众干点事。”

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却亏欠太多。多年来,教育子女的重担全都落在妻子的肩上。在几次招工中,同事们都劝他为了孩子找找熟人、托托关系。他却说:“我不会搞这些,也不会拉关系。”并告诉孩子们:“你们要凭自己的本事去争取,只要勤恳,在哪里都能过得好。”2008年底,勐省糖厂本来有他儿子一个招工机会,他却让自己帮教的一个青年顶替了他儿子。儿子得知情况后,赌气外出打工。他多次想给远在外地的儿子打电话,又怕儿子不原谅他,只好求妻子打电话了解情况。2009年11月16日,噩耗传来,远在山东打工的次子在出海作业时不慎落海,经过四天的打捞抢救仍没有结果。当天,赵文荣久久跪倒在地抱头痛哭,他抱着儿子的相片整整看了一夜,双鬓头发一夜变白。局领导赶到警务室看望,他忍不住道出了心里话:“我对不起儿子,也对不起这个家,我没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当领导再次想为他调整个好的工作岗位时,他再次谢绝。

赵文荣说:“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基层,派出所工作的基础来自于群众,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当警察就要做老百姓的遮雨伞、挡风墙。我愿做这把伞,为群众撑起一片蓝天。”

2010年5月,赵文荣在走访团结村7组时,发现该组村民赵仙花性格由原来的开朗活泼变得内向孤僻,回避甚至害怕成年男性,这引起了他的注意。细心的他便经常到赵仙花家串门,与她拉家常。慢慢地,在赵文荣的循循善导下,姑娘终于在9月初鼓起勇气,在家人的陪同下到警务室报案。原来,当年5月以来,赵仙花多次被同村村民赵艾嘎强奸。立案后,赵文荣一路追踪,将潜逃到岩帅镇的嫌疑人抓获归案,为受害人伸张了正义。

6月的一天,团结村一位60多岁的老人田岩那到警务区办公室办理户口,电脑里却没有找到田老的户口。田老急了,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了,怎么会没户口呢?田老找到了赵文荣。看着田老焦急的样子,赵文荣也纳闷,怎么会呢,难道是户口进入电脑管理时录入漏了?他一边安慰田老,一边立即前往团结村进行户籍情况调查,又赶回警务室翻阅户籍档案。几千张的户口底页,他一页一页地查找,终于找到了田老的户籍原始资料,为田老补办了户口。当田老接过户口簿时,老人紧紧拉住赵文荣的手,眼泪从皱纹中滚落下来。

2010年3月,赵文荣迎来了职业生涯最荣耀的时刻——在北京,受到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载誉归来,他将喜悦与村里长辈们分享,一位近百岁的老人激动之余不安地问:“你已成了名人,你会走吗?”赵文荣哽咽了,坚定地回答:“我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你们,我永远做你们的好儿子。”

徐惠仙:真情乡邮路

昆明市邮政局官渡投递分局世纪城投递支局有一名普通职工,她叫徐惠仙,承担着官渡镇总面积20平方公里,174个单位和乡镇村委会、22个自然村,约2万人口的邮件和报刊投递工作。

她14年来累计行走35万7千公里,投递各种邮件、报刊800余万件。她从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件邮件,用户投诉为零,投递准确率达100%。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宁愿吃得千般苦,决不错投一封邮件”的誓言。

作为一名女同志,常年行走在艰苦的乡邮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辛苦不言而喻。还记得这样一事件,云南宝丰翔盛公司地处徐惠仙邮路的末端,邮件、报刊到达时间自然比其他单位晚一些,为此公司老总有些不满,准备专门提提意见。那天正是昆明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达30多度,徐惠仙到达该公司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公司老总刚好急等一个快件,正焦急地守在收发室里,一肚子的火正要发作,但当他看到徐惠仙的衣服、头发全被汗水打湿了,并且脸上流下的全是和着黄灰混在一起的黄水,整个脸庞变成了个大花猫,都没顾得上擦把汗,就急着把快件递到他手中。“先别忙,喝口水吧。”并发出感叹:“我有这样的员工该多好啊。”

按照邮政邮件处理的规定,乡邮投递服务深度只到达村镇、办事处或乡镇指定的邮件接收点。投递了一段时间后,徐惠仙发现退信较多。按理说不应该,如果没有这个人,对方怎么会写信到这里来呢?她又把退信拿到各村去,逐一询问核实,发现很多退信都是因为收信地址只写到村,无具体的门牌号,加之近年来,各村外来居住的人口比较多,村委会不掌握这些人的情况,所以就把邮件简单地当作退件处理了。为此,她利用休息时间,把信带到人口比较集中的农贸市场、综合市场等去走访、了解,把信亲自送到用户手中。

2009年的一天,一件写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官渡镇村委会”的邮件,找到村委会也不知其人,而邮件上注明的是提货单,为了尽快让用户收到邮件,徐惠仙就一个村委会一个村委会地查问,几经周折,最终在官渡镇后所村找到了收件人。当该用户知道她为了这封邮件已经奔走了20多公里,访问了近百人时,激动地握住她的手说:“谢谢你,太谢谢你了。你们邮政投递员这种一心为用户着想的精神,我终身难忘。如果不是你及时把这封邮件送过来,我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你不能走,我一定要请你吃顿饭。”对此,徐惠仙只是淡淡一笑:“不用谢,这是我的职责,只是希望你在以后的书信来往中注意准确地书写地址,不要再出现这类事情。”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上各种报业公司的出现,竞争越来越大,报业公司抢订报刊不要私费订户,专以单位收订为主,加之段道内各单位的经济效益都不好,这给邮政报刊收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徐惠仙针对每年报刊收订工作的特点认真分析,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去做工作,主动帮助这些单位把要交寄的邮件带出去,然后给这些单位的负责人认真算了一笔账:“社会报业公司给你们的优惠价格算下来也就一点点,虽然你们从邮局订报刊,我们无法给出优惠价,但我每天能及时将邮件、报刊送到,并把你们要寄的邮件带出去,既方便了你们,又省去了你们派人、派车的费用,全年下来,你们要节省出多少钱和人力,可能要比那几百元多吧?”正是这种为用户着想的贴心服务,让徐惠仙在负责投递的段道上,使得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插手。

在掌声和鲜花来临之际,徐惠仙说:“邮政是我的家,我热爱邮政事业,因为这个平台给了我信心。我取得的成绩在邮政这个大家庭里只是一粟米,没有邮政的培养,我一个农民的女儿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成绩。”

吴瑞芳:红烛照亮孔雀之乡

常听学生言论说,能成为吴瑞芳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听她讲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开启。

吴瑞芳任教于德宏州民族一中。多年来,吴老师潜心钻研并形成了一套有自己风格的“情感教学法”。她认为,文学作品是“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因此,她的教学力求挖掘每篇课文的动情之处,充分发挥和利用情感因素,带领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一位毕业生在给吴老师的信中写道:“老师,您讲课精要,好懂,特别是你那饱含深情的话语,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你那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如一股清泉,在我们的心中汩汩流淌。”

自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吴老师就领回了“班主任”的头衔。在3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用爱心温暖孩子,用执著去感动孩子,用知识的甘泉去滋润孩子,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孩子,用慈母般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用严谨的管理去约束孩子。

在她新带的班里,有一位名叫杨荣贵的傣族残疾学生,自幼得了小儿麻痹,肌肉不断萎缩,几乎不能行走。除了学校发给的当时最高等级的17元补助金外,他基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从走进班里的那一天起,吴老师就对他倾注了无限的爱:为他添置衣物,购买学习用品,安排学生帮他洗衣物、打饭打水,嘘寒问暖。可是有一天,他留下一封用泪水写成的信后,悄悄地离开了深爱的校园。“老师、同学们,我走了。不是我不愿意读书,但未来的路实在太漫长,我不忍心再给你们增添经济上、身体上的双重负担……”当吴老师读这封信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啜泣声,“把他接回来!”“把他接回来!”的呼唤汇成了一股爱的洪流。第二天一大早,3名班委带着老师和同学的捐款,大包小包的衣物,还有全班同学的签名信,把杨荣贵从中缅边境的陇川县接回学校,背进教室,一直读到毕业。杨荣贵满含热泪地说:“在老师、同学这里,我得到从亲生父母那里都没有得到过的关怀。”

现已在北京大学深造的陈旭提起吴老师给予他的关怀,不能抑制的情感令他泪光闪闪。那是陈旭到北京参加一次考试前,无意间听到患病的吴老师对医生说:“我的学生要到北京参加一次重要的考试,请你一定想办法帮我控制住病情。无论用什么办法,用多大剂量的药都可以。”在北京零下5度的恶劣气候环境下,还在病中的吴老师在考场外站了整整3个多小时。这3个小时的等待,守候的是我们边疆人15年的期望呀!陈旭终于不负重望,捧回了德宏人15年没有触碰过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德宏这样一个沉寂的边陲小镇,宛如平地春雷。

2008年以来,吴老师担任起教务主任的工作。她认为,老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因素,作为年级主任,必须用思想去引领老师,用行动去感化老师,让老师们树立“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她在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尊重、理解、信任、沟通和善待老师,从而唤起老师的工作热忱。她还注重学科管理,集体备课,共同研讨,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不仅大大缩短了青年老师的成熟时间,还有效提高了整个年级老师的教学水平。

2009年,德宏州一中的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虽然当年高考试题难度增加,全省60分以上人数明显减少,最低录取分数控制线大幅下调,但一中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陈旭以666分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本科上线率达70%,总上线率达94%,一大批学生被复旦、浙大、同济、中山、中财、厦大、武大、川大等名校录取,为德宏教育树立了又一座丰碑。当学生和家长沉浸在无比喜悦中时,吴老师却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被送到医院抢救。手捧名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围在病床前,深情地呼唤着吴老师,悲喜交加的家长们怀着歉疚的心情、含着热泪守护着吴老师,大家共同祈祷,希望吴老师早日康复。

春蚕织出满园锦绣,红烛照亮孔雀之乡。30年的风雨兼程,30年的呕心沥血,吴老师把她全部的智慧、心血、汗水献给了教育事业,用生命谱写了德宏教育的新篇章。

刘宗萍:服务至上的客运站长

28年前,刘宗萍还是一个稚气未消、充满美丽梦想和憧憬的小姑娘,来到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普洱客运站,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站务员。如今,她已成长为主管站务服务工作的副站长。

客运服务工作看似重复简单,但要把这些天天周而复始的小事做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为旅客服务的工作中,刘宗萍永远只有“我错了,我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做好;对不起,我向您道歉,请原谅”的态度和言语。“满足旅客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是客运工作要求,在刘宗萍的带动下,普洱客运站的服务员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她都是每天早晨5点就来到车站,对各班组各服务环节的岗前服务工作、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处理;为满足旅客的各种需要,亲自处理繁杂的事务。一次,刘宗萍骑摩托车到学校送票,不慎右手被摔成严重骨裂。到医院简单包扎后,她又出现在车站。大家都劝她回家休息,她却说:“这些天正是学生离校高峰,工作很繁忙,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岗位。”她硬是忍着伤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每逢春节或客运高峰期,她更是没有节假日,一天十五六个小时连轴转,把辛苦留给了自己,把方便让给了旅客。她的行动感染着每一位站务员,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李素丽’。”

一辆由景洪发往墨江的卧铺车驶入车站,从车上传来紧急讯息,一位孕妇乘客可能马上要生产了。刘宗萍立即上车查看,赶忙找来一辆车,叫来两名站务员,一起把孕妇抬扶上车,火速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并一面帮孕妇办理了入院手续,一面与孕妇家人联系。从产床上传出了婴儿的哭声,知道母女平安,刘宗萍和站务员带着欣慰的笑容悄然离开。

一天,有两位从西盟乘车到思茅治病的旅客到车站后,发现钱包不知何时丢失了,在焦急和无奈中向车站求助。刘宗萍得知后,立即发动员工向求助旅客捐款,同时启用“普洱客运站困难救助基金”。当两位旅客双手接过那饱含车站员工深情的800元现金时,眼里满是泪花,连声道谢。还有一次,一位外地旅客急匆匆地找到刘宗萍,说由于旅途疲劳、晕车,糊里糊涂地把一个装着贵重物品的皮箱忘在了卧铺车上,而自己也记不清是哪一辆车了。刘宗萍一面安慰着这位旅客,一面按照旅客提供的大约到站时间,仔细查询站务员的接车记录,帮助旅客找到了遗忘的皮箱,但是该车已经返回了昆明。几经周折后,皮箱终于又运回了思茅。当旅客拿到失而复得的皮箱时,激动得连声夸赞,普洱客运站的服务好,人更好。类似的事件还有许多许多,旅客意见簿上常可看见这样的评价:“贵站的服务在一点一滴中见真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贵站服务旅客的站风是全国一流的,特向你们表示感谢……”

普洱客运站有员工148人,多数是20岁左右的女员工。为了让她们及早掌握服务技能,刘宗萍根据她们的性格、特点、爱好,耐心细致地做好传帮带,要求她们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掌握服务技能;培养她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服务过程中学会如何理解、忍耐和换位思考。为了带好这群年轻人,工作中她是严师,生活中却像慈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她的言行深深感动着这群年轻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三妹娘”。

有一分辛勤就会有一份收获,在刘宗萍的带领下,普洱客运站的年轻人个个生龙活虎,工作努力,形成了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服务团队。

陈林:为了孩子的明天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最偏远、经济条件最差的国家级特困县。

在这里的绵绵群山之间,有一位中学教师,他28年来为山里培养出了近千名大学生,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他任职的学校,学生对他敬仰,其他老师对他敬佩,学生无不以能进入他任课的班级而感到荣幸。

他的名字叫陈林。

1982年,年仅18岁的陈林到沧源县民族中学任教,担任数学任课老师。从此得到了一个陪伴他28年多的亲切称呼:陈老师。

沧源县经济文化落后,数学教学质量一直很差。1988年以前,民族中学考生的高考数学及格率一直为零!

陈老师急了,他深入分析原因,刻苦钻研业务,因材施教,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山区、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最终收到了奇效。

1988年高考,陈老师教的学生数学及格4人,一举实现了沧源民中高考数学及格率“零的突破”。接下来,学生的数学成绩逐年上升,捷报频频传来,多次创造沧源的高考记录。2008年高考,他的学生李雪莲取得了136分的历史最高分。多年来,他所教的学生数学及格人数占到了学校历史总数的三分之二!在民中的所有高考科目中,数学成绩是最好的,高中数学成绩在整个临沧市都居于上游。对于民中这样一个边远山区的县级中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迄今,陈老师已担任高中数学教研组长18年,是学校的数学科室带头人。他先后发表过7篇教学方面的论文,分获省、市、县论文奖。在沧源县举办的各种教学竞赛和教学岗位招聘中,陈老师一直担任评委。他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教学权威。

在民族中学,陈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人,学校历年组织的学生评教中,他的学生满意率都超过95%,数次达100%。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教学生动活泼,效果突出,更是因为他对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

陈老师曾经翻山越岭上百公里,把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务农的学生请回学校,并全包了该学生的上学费用,一直到学生考取贵州财经大学。这名考生在写给学校的感谢信中说:“没有陈老师,我今生就永远是一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山区农民。”

陈老师还曾亲手搀扶一名重病学生进高考考场,最终这名考生实在坚持不住,退出了考试。陈老师心如刀绞,发誓一定要帮这名学生圆大学之梦,帮他申请补习班,减免学杂费,把学生接到自己家中免费吃住,为学生购买辅导资料,精心调教。最后这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省外重点大学。直到现在,这名学生提到陈老师,依旧是感激不尽。

多年来,受过陈老师细心关照、重点帮助的学生不计其数。后来这些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没有陈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陈老师一直信奉“有教无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他们的班主任,我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他曾经接手一个令学校头疼不已的差生班。但他没有畏缩,在严格施教之余主动地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沟通,最终使这个班成为了先进班级,两名学生还考进了大学。

他担任班主任的24年,共带过8个班级,全部都获得过文明优秀班级称号,保持了“全优”的记录!其中还有4个省级文明班,2个市级文明班。陈老师的治学水平,可见一斑。

回想28年前,陈老师刚刚走上讲台。作为一名心怀梦想的知识青年,这或许并不是他能做的唯一选择,他的同门师兄弟们,有的后来调到条件更好的地区和学校,有的改行当上了领导干部、企业家……

但陈老师天生就是为教育工作而生的,他执意留在民中,从无二心。甚至在自己父亲病重去世期间,他都坚守岗位,没撂下一节课!

这是因为他的学生大多来自边疆贫困山区,能让他们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能够使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就是陈老师多年来一心从教的最大动机。

“要努力教书,别误人子弟”,这是陈老师的父亲临终前的嘱咐,这也成为了陈老师献身教育的不竭动力。

崔子良:地矿寻宝专家

云南,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在这里的山川河流之间,埋藏着储量巨大、价值惊人的各类金属矿藏。这些矿藏是发展工业的必备原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

崔子良,云南省地质勘探界的权威人物,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寻宝专家”。

翻开他的履历,光是那众多的荣誉称号和头衔,就令人目不暇接,但他完全配得上如此之多的荣誉称号。如果总结他工作29年来取得的成绩,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说,这些荣誉称号,其实就是他多年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真实写照。

他自1982年毕业以后,就投入到地质找矿工作之中,从普通技术员干起,在过多个岗位,现任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院长。

进入21世纪以来,地表矿、浅部矿已临近枯竭,变得越来越难找。这时,崔子良决定另辟蹊径,将勘探目标锁定在寻找隐伏矿、深部矿上。

然而,寻找隐伏矿、深部矿在当时还是个新课题,现有的经验和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大胆创新,吸收借鉴当代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和研究成果,集成“地物化遥”各种方法,综合寻找。崔子良在长期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扎实理论发挥了作用。他一边攀山越岭,深入勘探一线收集资料,一边刻苦学习,充实理论。几年攻关下来,在这一领域走到了同行的前头。

保山西邑铅锌矿,曾有多家地质勘查单位和企业做过大量勘查工作,最后都因找矿无法突破,无果而终,该矿床也因此被认定为“无工业利用价值”。

但崔子良不信邪。2006年,时任大理矿产所所长的他担纲西邑项目负责人,亲自带领技术队伍,深入矿区展开广泛的调查摸底,取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凭借着扎实的前期工作,他大胆地推翻了原先认定的热液成矿类型,创造性地提出该铅锌矿床属于“SEDEX型”,为下一步工作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在接下来的勘查评价中,他又大量集成应用先进的勘查技术和方法,重新部署工程验证,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三次超常规追加孔深并更换钻机……

接下来的收获出人意料,一年多的时间内,西邑铅锌矿床规模扩大到了中型,目前又达到大型,最终实现了矿床规模的“三级跳”。相关企业投入巨资建设日处理矿石2000吨的选厂,并筹建年产10万吨的锌炼厂,对地方经济的贡献难以估量!

在业内,西邑隐伏铅锌矿的重大突破,成为了寻找隐伏矿和快速勘查评价的典范,对指导附近片区找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为同行业树立起了“标杆”。

2008年2月,一座百年老矿——永善金沙铅锌矿原探明储量枯竭,资源告急!矿山企业“无米下锅”。

时任勘查院院长的崔子良接手该矿第三期勘查任务,并立下军令状。他带领技术队伍现场踏勘,查数据,看岩心,综合观察地质现象、分析地质矿产资料,再次大胆提出了新理论:陡倾斜金沙F1逆断裂是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断裂,矿床成因为MVT型铅锌矿。在这一理论的支撑指导下,找矿又获得重大突破。当年新增铅、锌资源金属量28万吨,一举使得一个濒临破产的老矿山企业重获新生。

类似的探索和成功,还有很多。在云南众多矿区的高山峡谷之间,都留下了崔子良辛劳的足迹。凭着大胆实干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一次次地突破创新,为国家发掘了价值惊人的 “宝藏”。

自工作以来,他参与和主持完成各类地质勘查项目120多项。提交各类地质报告80余份。2000年以来,找到并评价了10多处大中型矿床,新发现了一批矿产地。累计探获资源:铁矿石2.5亿吨,铜10余万吨,铅锌300余万吨,金10吨,银800余吨,潜在经济价值近千亿元!为云南培植支柱产业,破解资源的“瓶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丽莎:边陲女神探

李丽莎,现任西双版纳州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理化检验高级工程师。她是云南省警界响当当的技术专家,一名当代的女“福尔摩斯”。

提起刑事侦查,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和穷凶极恶的歹徒搏斗、和狡猾的犯罪分子周旋这些影视剧情节。在人们看来,这些工作似乎应该是男子汉的专利。

殊不知,当今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民警的侦查手段也要“与时俱进”,走科技强警之路。这不单需要强健的体格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更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李丽莎作为一名当代警花,多年来立下赫赫战功,依靠的法宝正是这个。

李丽莎于 1978年通过招干考入勐腊县公安局。1982年被抽调到西双版纳州公安局从事理化检验工作。1983年,被推荐到云南省公安厅刑侦处、云南大学等地学习刑事理化检验技术。从此,她就和理化检验结下了不解之缘,和检验室打了32年交道。

李丽莎学习期满回到单位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创建刑事化验室。当时的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技术装备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刑事理化检验工作还是一片空白。创设化验室面临着经费不足、没有设备、专业人员不够的重重困难。然而,李丽莎是一名曾在刑侦一线战斗过的民警,这段经历造就了她从不言败的性格。她一边努力工作,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证明理化检验的重要性;一边多方协调,为化验室争取资金、改善条件。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刑事化验室初步建成了。

但李丽莎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她不但要把刑事化验室办成,还要把化验室办好,办成一流水平!多年来,她大力推进科学管理,将刑侦技术工作导入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她注重技术人员的培养,建立了目标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充分激发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断筹措资金,改善刑事技术装备……

多年下来, 刑科所(原刑技大队)已不是李丽莎初到时那种设备简陋、只有一名“光杆司令”的情形了。现在她的手下有了一支掌握专业知识的强干队伍,化验室有了一批如DNA测序仪等高端分析仪器,取得了一大批业务和科研成果。获得了州、市公安局的多次嘉奖。得到了州委州政府和省公安厅领导及专家的一致称赞。

化验室的建设,最终是要服务于案件侦破工作,否则就是一个摆设。李丽莎没有让人失望,她和她的化检设备,就有着“让物证说话、让死人开口”的神奇本领。在当地多起重特大案件的侦破中,屡屡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1985年勐海县检察院爆炸案、2004年尚勇铜矿村村民被炸伤案,她通过提取现场残留物和嫌疑人手指上的微量元素进行检验比对,直接认定了作案人。2005年勐腊县某中学收到邮包炸弹一案中,她通过对包装物上提取的残缺掌纹与嫌疑人掌纹对比,直接认定罪犯。2008年景洪市景兰国际王军系列杀人盗窃案,她又通过在高度腐败的尸体上提取附着DNA和指纹,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她还成功指挥了震惊全国的景洪“8.08”持枪杀人抢劫巨款案;景洪市“6.07”嘎洒小学106名学生毒鼠强中毒案,勐腊“4.27”张桐锋系列杀人碎尸、毁溶尸体案,景洪市“7.23”基诺山飘泽死亡开棺案…….

单单上述案件的名字,就让人触目惊心。而李丽莎的工作,就是和这些疑难复杂的案件打交道。

刑侦技术工作并没有影视作品中的惊天动地、曲折浪漫,而是常常要面对血淋淋的命案现场、高度腐败且令人作呕的尸体组织、各种毒物、毒品、实验室剧毒挥发物质和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但刑侦技术工作在固定证据、侦破案件方面却屡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一个平凡的工作,但绝对不是一个平常的工作。

李丽莎正是凭着多年来对党的忠诚、对边疆人民的热爱、对业务的不懈钻研,破获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悬案,抓获了一个又一个狡猾的罪犯。成为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边陲女神探。

沈学芳:托起新生的婴儿

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治病人的话,那么有一种医生则担负着保护“一母两命”的特殊使命,他们既要救治母亲,又要保证母亲腹中胎儿的安全,不但是救死扶伤的“天使”,也是新生儿的“保护神”。他们就是:妇产科医生。

沈学芳就是这样一名妇产科医生,她就职于丽江市宁蒗县人民医院,任主治医师。患者则亲切地称她“沈医生”。

妇产科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但远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临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管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都容不得半点耽搁。工作20余年来,沈学芳年年365天值班,一天24小时待命,无论何时何地,一有情况,随时报到。

2009年的一天,沈学芳刚刚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接到保健院的电话,说一名孕妇出现麻醉意外,急需抢救。她二话不说,立即赶赴保健院,将孕妇转往县医院。为了孕妇的安全,她连续守护患者三天三夜,直到孕妇转危为安,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1996年一天,一名孕妇到医院就诊,该孕妇曾有过三次妇产手术史。此次怀孕临产,预产期已过,胎头难以入盆,胎音时好时坏。她极力劝说不以为然的家属立即送产妇入院观察。

不出沈学芳所料,当天下午对孕妇检查时,就发现胎心音异常,她果断对孕妇实施剖宫产手术。可这名孕妇的病情异常复杂,难以取出胎儿,胎儿面临窒息的危险。她果断地采取分离粘连、切断腹直肌等措施取出了胎儿,这时她惊讶地发现,孕妇宫内羊水三度粪染,脐带缠绕胎儿脖颈三周,致使婴儿窒息。她顾不上婴儿满身血污,腥气难闻,立即对婴儿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最终保住了新生儿的生命。

从这些抢救事例,不难发现沈学芳对患者怀有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是把患者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正是凭着这种责任感,她20余年来共抢救了各种急危重病患者5000多例,抢救成功率达99%,收治患者从未出现一例误诊,救治的孕产妇未出现过一例母婴死亡!是她亲手将一对对母婴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亲手托起了一个又一个新生婴儿,也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希望。

毫无疑问,沈学芳称得上是个好医生,可对于患者而言,她还是个慈善家。

2003年,宁蒗籍孕妇李阿嘎因产前出血入院治疗,她的家属交住院费100元后,称回家找钱,就再也没有露面。可是孕妇的病情不能再拖,必须迅速抢救。沈医生自己为患者支付了医疗费2500多元,直至病人平安出院。

2004年,怀孕四个月的四川籍孕妇王淑英,因大出血合并哮喘入院,处于休克状态,急需输血抢救。这一次,孕妇的丈夫又是一去不返。沈学芳再次站了出来,由于血型相符,她伸出了自己的胳膊为患者输血,还承担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连患者住院期间的饮食,都是她来负责。

沈学芳从医以来,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几乎每年都会有两三次。对此,她有一套朴实的理论:山区群众太贫困,病人送到医院后交不起医疗费是常见的事,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眼看着病人在自己眼皮底下得不到救治而死亡。

沈学芳出生于宁蒗县的农村,深知农村群众生殖保健水平低,导致不孕不育的发生率较高。由于农村“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一旦发生不孕不育,就可能导致家庭破裂,甚至是两个家族的矛盾。因此,她特意将不孕不育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几年下来,已实施了数起成功的医治,帮助这些家庭圆了孩子梦。

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沈学芳从来没有放松对先进医疗技术的跟踪和学习。在身为医院业务骨干,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同时,她见缝插针地钻研业务,撰写论文,并到其他先进地区学习进修,回来后又将学到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为促进本县妇产医学水平的提高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沈学芳多年来默默无闻地工作,抢救了大量的患者,赢得了家乡人民的赞誉,获得了众多的奖项。但现在的她仍是从容淡定,踏实工作着。因为她心头始终装着从医之初时立下的一个千钧承诺:“决不让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自己而凋落”。

王剑松:医者仁心

昆明市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常常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着,他就是泌尿外科的首席专家、治疗疑难重症的第一人:王剑松。

王剑松,从医超过27年,现任泌尿外科主任。他深谙各种泌尿疾病的治疗,而且曾专门赴海外深造,研修泌尿系肿瘤专业,在这一领域有着独到的研究。

对于病人而言,王剑松是一名极受患者“追捧”的医生。这不仅是因为他医术高明,而且,他的医疗很“人性化”。

他似乎特别热衷于研究两类课题:

一类是既能减轻患者痛苦,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新手术。如:女性原位尿流改道、保留性功能的原位尿流改道、保留生育功能的原位尿流改道、膀胱全切+回(结)肠新膀胱术等。这些都是非常“以人为本”的手术,因为这些手术不但能治愈患者的疾病,还使得手术患者得以保留了自行排尿、性功能、生育能力等生理机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在他的苦心钻研之下,某些手术的时间也大幅缩短,在减轻了病人痛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另一类是难度高、风险大,很多医院不敢收治的疑难重症。如肾上腺巨大肿瘤、巨大肾癌、女性复杂性泌尿生殖道瘘……

如果说王剑松在泌尿疾病治疗这一领域已是名声在外,那么这些高风险的手术一旦失败,可能会断送他的一世美誉,让他的职业生涯意外“触礁”。可王剑松偏向虎山行,迎难而上。驱使他这样做的原因,除了自身过硬的业务水平外,更重要的是他对病人怀着一颗“仁慈的心”。

“看到病人抱着满腔希望地来,满意地回去,我就感到很欣慰,这是我工作的精神动力。”这是王剑松曾经忍着自己的伤病,接连做了两台大手术,然后瘫倒在椅子上说出的话。

2008年,一名衣着褴褛的农民带着16岁的患病儿子,几经辗转,慕名找到王剑松。经过检查,患病少年被确诊为“恶性高血压、右肾上腺巨大嗜铬细胞瘤、重度贫血”,需马上手术治疗!可患者的父亲,身上只有东拼西借加上变卖家里唯一的一头母猪凑齐的3800元钱。病症之严重和经济之窘迫,让孩子的父亲望而却步。王剑松赶快劝说患者父亲:“先住下来,慢慢想办法。”

看着孩子痛苦的表情以及父亲那无限期望而又无能为力的目光, 王剑松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孩子治好病。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王剑松想方设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尽量为病人节省开支,不久后,孩子的血压和血色素基本恢复正常,手术时机到了。

可在这时,孩子的医药费告罄。抉择摆在了医院的面前,如果此时放弃手术,先前的治疗将前功尽弃,如果继续实施手术,患者拖逃医药费并非没有先例……但王剑松没有丝毫犹豫,他一心想着病人的安危,力主继续手术。

面对孩子这种重大的复合病症,手术的难度可想而知。术中,一个个险情接踵而至,3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切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肿瘤,王剑松已是汗流浃背。

术后,王剑松又发动科室,带头为孩子捐款,解决其生活困难。孩子治愈出院了,家属千恩万谢,送来了“神医妙手祛病魔,悬壶济世德为先”的匾额。

这次手术,只是王剑松多年行医,救死扶伤的一个缩影。在他的妙手回春之术下,有无数患者慕名而来,满意而归。他的精妙医术和崇高医德,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年轻医生。作为一位有名望的专家和导师,他对其他医生从来不吝赐教。他常常对年轻医生循循善诱,向他们灌输从医的道德准则。

王剑松始终认为患者的利益和科学的传播至高无上,他先后发表了150多篇论文,主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研究,荣获多项嘉奖。他先后培养了硕土研究生33名,博士研究生10名。为了让自己掌握的医术能造福更多患者,他频频到其他医院进行医疗指导,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行……

回想王剑松从医之初,为自己立下了 “心存仁善、精求医理、开拓进取” 的座右铭。现在看来,王剑松的确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12个字,他当之无愧!

第二篇:光荣榜

一、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

(一)奖状(2个)

一师十六团 新疆燕京啤酒有限公司

(二)奖章(3个)

吐尔买买提·马提(柯尔克孜族) 三师托云牧场二连工人

马晓华(回族) 八师一五○团林业站护林员

张利莉(女) 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三)工人先锋号(5个)

五师八十八团电力公司一级站

五家渠顺通城市公交有限责任公司1路车组

十师一八三团十三连

新疆天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灭菌奶车间

新疆天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口蹄疫灭活苗车间

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标兵获得者

(一)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获得者名单(12个)

一师第二中学小学部

二师焉耆医院外二科护理组

四师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二厂包装一组

六师奇台医院妇产科

七师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02女子项目部

八师新疆天业集团天能水泥质量部

九师额河酒业有限公司包装班

建工集团一建设备管理站施工电梯机组

十三师黄田农场学校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课程教学系

兵团二中高中部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获得者名单(12个)

秦旭红 一师阿拉尔市医院功能科副主任医师

侯莉华 二师司法局新城社区司法所副所长

谢新莲 三师图木舒克市前海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燃供部副主任

韩岩霞 五师八十一团综合加工厂技术员

丁 林 八师石河子总场工会副主席、女职工委员会主任

周静霞 九师一六一团九连职工

张红辉 十二师三坪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图热妮萨·思拉木 十四师皮山农场社区地毯编织技师

教巨澜 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人事处处长

喻晓玲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范 立 兵团招标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李 艺 兵团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调研员

三、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劳动奖状、奖章和工人先锋号

(一)奖状(6个)

五师八十一团

八师一四三团

九师一六六团

芳婷针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十四师二二四团

兵团医院

(二)奖章(5个)

马典慧 女 三师四十五团四连职工

李 辉 四师六十六团职工

魏久华 六师一0一团四连连长

李青春 十师一八五团水利工作站配水员

邓福军 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

(三)工人先锋号(7个)

二师中联客运有限公司中心客运站调度乙班

六师铝业有限公司动力车间

绿翔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动力车间

雁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一分厂

伍怡天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商混二站

十三师红星四场粮棉加工厂加工一班

塔里木大学保卫部校卫队

四、2013年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状、奖章名单

(一)屯垦戍边劳动奖状(10个)

一师一团

新疆冠农果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四师六十六团

五师八十四团

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七师一二八团

石河子开发区天富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兵团水利水电工程集团

十三师红星四场

兵团石油有限公司

(二)屯垦戍边劳动奖章(20个)

张运阁 一师二团十八连职工

何如贵 一师十团林业站职工

崔明明 二师永兴供销有限责任公司轧花厂职工

张怡军 三师工会主席

赵文德 四师七十三团五连职工

秦碧英 五师九十一团园艺场职工

马旭龙 六师奇台总场开垦庙社区四队职工

冉景荣 新疆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综掘二队队长

胡玉荣 七师一二三团十八连职工

王会勤 新疆石河子天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

李 雪 八师一四四团纪委副书记

徐兴梅 九师一六七团副政委、工会主席

尹 刚 十师一八一团十七连职工

驳克乃·开肯 十二师一○四团西山医院驻牧二场医生

杨红伟 十三师红星医院消化科主任

张培勤 十四师四十七团十连职工

李亚雄 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科研人员

廖肇羽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所长

李 兵 兵团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

秦良瑜 新疆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机长

五、2012年度兵团“工人先锋号”名单(16个)

一师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复混肥厂

塔里木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7项目部

二师金川矿业公司塔什店煤矿机运区主运皮带选矸班

二师三十六团石棉矿九选场生产三班

三师四十九团机务二连维修班

南岗建材(集团)公司伊犁水泥厂烧成车间检修组

新疆绿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干粕车间干燥组

五师八十三团第二加工厂轧花班组

六师新湖农场场镇管理服务中心环卫站

新疆大黄山鸿基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检修车间焦炉班

七师一二六团棉花加工厂

八师石河子天筑建设(集团)公司张裕酒庄项目部

九师一六四团农机站

新疆额河酒业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西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水电工程部

十三师红星二场种子加工厂种子加工班组

六、2012年度兵团“安康杯”竞赛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单

(一)兵团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企业(14个)

一师塔里木建筑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二师三建公司

三师工建集团

四师六十二团

五师八十四团

六师一零五团

八师天业集团天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八师一四九团

九师一六三团

建工师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师新疆天恒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十三师淖毛湖农场

十四师和田开元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国资公司新疆天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二)兵团安康杯竞赛活动优胜班组(12个)

一师电力公司新沪热电有限公司运行车间锅炉一班

二师天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二十九电管站电工班

三师伽师总场综合加工车间轧花第一车间

四师六十二团锦业建筑安装公司第四项目组

五师工程团飞龙公司钢筋班

六师煤电有限公司电仪车间三班

八师新疆石河子天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天公司一项目部

九师新疆绿翔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制糖车间结晶组

建工师新疆雁池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机修班

十二师头屯河农场宏来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组装一班

十三师红山煤业总厂红星一矿采煤班

十四师和田天力电业有限责任公司输变电工区

(三)兵团安康杯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5个)

二师三十三团工会

四师绿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会

九师一六六团工会

十三师红星二场工会

十四师工会

(四)兵团安康杯竞赛活动优秀组织者(10个)

李兴义 一师阿拉尔市工会经济部

苗理强 二师工会经济部部长

高玉凤 三师五十团工会主席

王长凯 四师绿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

李 辉 六师国资公司安办主任

李 成 八师工会石河子市总工会副主席

李彩英 建工师西源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

马 庆 十二师西山农牧场热力公司经理

蒋兰生 十三师工会主任科员

贾新萍 十四师开元建安公司工会主席

第三篇:光荣榜

根据兵团工会新兵工发〔2013〕2号文关于表彰先进工会和工会工作创新单位的决定,授予一师工会等6个师工会和石河子大学等4个院校、兵直工会为“先进工会”荣誉称号;授予四师工会等8个师工会和塔里木大学等5个院校、兵直工会为“工会工作创新单位”荣誉称号。

先进工会名单

一师工会

二师工会

六师工会

七师工会

八师工会

十二师工会

石河子大学工会

兵直工会

监狱管理局工会

石大附属医院工会

工会工作创新单位

四师工会(庭院经济)

三师工会(面心实活动)

十三师工会(工会经费税务代扣)

十师工会(基层组织建设)

十四师工会(职工再就业)

五师工会(对口援疆)

九师工会(职工多元增收)

建工师工会(关爱留守家庭)

塔里木大学工会(教代会制度)

国资公司工会(工资集体协商)

农科院工会(民主管理)

航空企业管理局工会(安康杯竞赛)

设计院工会(企业文化建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育保险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