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出镜记者要求

2022-08-11

第一篇:央视出镜记者要求

浅谈现场采访报道对于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

现场采访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基本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视新闻节目之中。现场采访报道凸显了电视直观形象和实时传播的优势,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可信度,满足了电视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在现场采访报道中,除了出镜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同期声之外,还加入了体态语言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等信息,因此,观众可以从采访过程的整体来把握、感受、接收来自荧屏的各种信息,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意识,增强传播效果。

作为出镜采访的记者在进行现场的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要想较好地完成现场新闻的采访工作,应该具备以下六种基本素质:

一、 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把握采访报道的基调

从事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出镜记者必须时刻牢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必须要实事求是。

要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和大致情况,提前做好采访报道基调的设定,尤其是涉及到突发事故或者负面新闻时,报道基调设定显得更加重要。在采访过程中,既要引导被采访者说出新闻事实的相关内容,也要对其语言表达进行严格把关,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出去,造成不良影响。一些突发灾难事故的现场报道,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的现场采访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不过多展示灾难的悲惨,而是把报道的重点放在宣传抗震救灾的先进事迹,振奋人心。在这样的基调下,既通过记者的现场报道展示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也通过现场采访报道了军民团结一心抢险救灾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鼓舞了士气,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 扎实的新闻专业素质,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新闻发生的最近时间内获得信息并传递给观众,记者要引领观众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和现状,发掘事实真相。

在采访实施之前,出镜采访记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好准备。要有扎实的新闻专业素质,根据掌握的背景资料,仔细研究分析,设计出若干采访问题,并根据事件的人物关系,分析和确定采访对象,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提前与部分采访对象做好联系沟通工作。

三、 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观察

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要先深入新闻现场,开展周密、细致的观察,直观感受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最重要的渠道。要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新闻线索和新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好如何将这些现场信息用语言去表达和描述,及时通过电视屏幕传播出去。因此,要求现场出镜记者必须要有较为职业和敏感的“新闻眼”,能够从新闻现场的细节入手,寻找线索,发现真相。

四、 熟练的访问技能,善于沟通交流

出镜记者首先应切忌使用质问或喝斥的口气去提问,应避免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强势感;其次要把握好语言风格,提问时使用的语言应与现场环境相吻合。

现在电视台广泛采用演播室与现场记者进行直播连线采访,所以出镜记者要明确演播室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和关注点,回答演播室问题要时要言简意赅,表述清晰,注意时间长度,表达要连贯、自然、有节奏感,重点突出,切忌使用套话、空话。

此外,现场报道记者所使用的手势、动作、神态、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也十分重要,可以使观众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记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如2011年7月14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四川雅江暴雨引发泥石流》这一新闻时,正在采访的时候,距离现场不远的山上突然发生一次较大的泥石流滑坡,记者和摄像师没有停止报道,现场记者奔跑向前,用手指着不远处的泥石流,用紧张和快速的语言表达描述了泥石流的流量和方向等信息,记者急促的语言和泥石流的咆哮声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可以真实的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和泥石流的破坏力,让这次报道更加生动和及时。

五、 广博的知识储备,不做简单的“传声筒”

出镜记者在一些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往往没有太多时间考虑如何去组织语言,这就要求记者具敏捷的思考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平时相关知识的积累,这里不单单是指主持人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更多的是指记者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在开展现场报道时,不做简单的“传声筒”,而要做一名博学的智慧型记者。由遥控器决定的收视事实说明,智慧型的记者越来越受到观众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的积累,可以从现场、被采访人物的语言表达等细节中判断和分析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防止被误导。

六、 良好的形象,体现独特的风格 随着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记者的形象与新闻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相比其他媒体而言,电视媒体更容易塑造出镜记者的个人形象,形成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如获得2011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的黑龙江台《新闻夜航》主持人小翟,走出直播间的她经常以出镜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新闻报道。

鲜明的荧幕个性永远是电视记者的生命力,在打造一位个性化的出镜记者时,要逐渐发掘和发挥出镜记者的潜质,紧紧抓住其优势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在创新中不断突出个性,形成具备强大吸引力的个性化出镜记者。如美国著名电视栏目“60分钟”, 幽默感和犀利是这档节目出镜记者们的风格,著名新闻记者华莱士的早期采访被人称为“伏击采访”,因为他总是喜欢在采访对象的门前突然出现。可以说,如果出镜记者形成了符合电视栏目要求的独特风格,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观众的喜爱,电视台可以为其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如今,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外貌特征等等早已不是评价出镜记者优劣的标准,出镜记者必须“自我沉淀”下来,只有那些具有深厚素养和现代观念的记者才能适应新闻现场报道的要求,适应媒介与观众的双重选择,留在电视荧屏上,留在观众心中。

第二篇:出镜记者案例分析

出镜记者案例分析报告之《岩松看日本》

专业:09新闻2组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

节目开始出镜记者站在地铁站台边一段开场白:“到了日本之后呢,整个生活的节奏处于不停的旅行当中,但是在旅行当中呢,经常碰到这样的普通场景,比如我们现在在日本新干线的站台上,就会看到这样分的很细的垃圾分类箱,这个呢是投入塑料瓶的,这块呢设计成了圆的;这个呢是投入新闻报纸啊还有杂志啊等等,你看它适合把报纸哈杂志都投进去;这一块呢,像是易拉罐和玻璃瓶啊等等,它也设计成了圆的,那么这一块是收集其它的垃圾,那我想,在我观察的

这段时间呢很多来来往往的人群似乎还比较遵守规则,那么普通的 日本人又如何把环保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的很好呢?”

白岩松这段开场白很直接了当的表明今天采访的主题,而且表明的态度,语言更像是在给观众介绍他眼前看到的,像说到分类垃圾箱的时候一个一个的介绍包括上面的大小形状以及作用等说的清楚明白,让观众很直接的感受到画面里的意思。而且白岩松的语气少了他在其他节目里的犀利和冷静,更多的是平淡的耐心的讲解和叙述他所看到的情况,但是平易近人里又带着细微的谨慎。

跟随镜头来到一住户家门口白岩松说道:“因为收垃圾的时间呢是在上午8点时候完成,我现在来到了千页县我孙子市的一个居民的家中,这个居民这个户主的名字呢,叫做佐佐木,我们来看看哈他已经做好了这种垃圾分类的准备,我们来看下是怎么的一个过程,我们一起开看一下。”

这段在屋门口说的话,很好的引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了解进佐佐木家的原因和目的,让我们看到什么。而且说收垃圾的时间在在8点的时候,看了一下表增加了真实感,可以看出来出镜主持人不光是在语言上要有驾驭的能力在行为举止上也可以适当的点缀增加真实感。

主持人进到主人家里后拿起资料面对镜头的时候,语量明显的降低,多了轻声细语,这点可以感觉出来作为一个出镜主持人要会分场合分地方用不同的语气和音调来 进行采访或介绍等,因为白岩松是中国全国民的代表来看到日本给中国人讲解日本的环保问题,他代表的是整个国民的素质,进屋后说话不是大声喧哗而是轻声细语可以表现出我们对日本的礼貌以及尊重和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

同样,站在佐佐木家里门口垃圾堆放处,白岩松也是用一种谦虚细语的口吻来问佐佐木家人的的问题,从“这些都是些什么垃圾呢”中可以感觉出来,出镜记者把更多的解释性的话留着采访者,而不是自己在给观众讲解自己的观点,这也可以看出出镜记者需要的是把更多的镜头留给采访者,这样可以增加可信度和真实感。

当白岩松站在垃圾清洁中心的时候,用很口语的方式来给我们讲解回收站的事情,这点又体现出出镜主持人的作用还有搜集很多摄像机不能直接表达的信息,也体现出出镜记者在片子里起着引导解释说明的作用。

“我们这次来到的这个色彩斑斓的建筑物,它究竟该是哪呢?迪斯尼?不对啊,这个地方把他的口号定位于科技和艺术的高度结合。那该是哪儿呢?不跟您兜圈子了,刚刚我介绍了很多垃圾的流程这就到了最后一站了,这是位于日本大板的五州处理中心,啊,一个垃圾场设计成这样?是啊,当初大板市民也是这样议论的,因为这个垃圾处理中心呢,是由社保盈利基金建成的,因此很多市民说一个垃圾场干嘛请澳大利亚设计师把他设计的这么色彩斑斓,但是一会咱走进去就会发现,他不仅外表华丽,它里面的内容也是实实在在的,来一起看一看”

这段在色彩斑斓的垃圾处理中心,出镜记者用着这样的一段话突出了想表达的内容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使节目有一点悬疑的感觉,更为日本人在环保问题上做了很好了铺垫很突出在环保垃圾处理问题上日本人重视的程度。

“走在这个公司参观的走廊上你会发现像进入了森林一样,而且特点注意的一点是,你看他的这些屏幕呢高度并不高,如果大人看起来有点别扭,原来他这这是为儿童方便设计的,这里有许多小孩子特点关系的问题,这呢让他的形象代表蓝色精灵一一的介绍。”

出境记者站在走廊里面对当前所看到的给予表达而用词不是干巴巴的介绍,而是侧重趣味性的故事性的来给观众表达所看到的,这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在了

解日本人怎么保护环境的怎么从小开始接受观念的同时不缺少趣味性。

“大家看,从这个地下口呢,会有汽车会把已经分完类的垃圾呢拉到这个场子里,然后就投入到这个垃圾坑里,看有两个大黄色的爪子要把这些垃圾给抓起来,他的直径是6米,一次能装十多吨,然后进去这个红色的区域,看从投放的口进入的,这是一个焚烧炉,在焚烧炉里呢,它这个温度可以达到九百多度,并且经过分解啊除臭啊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然后呢把他变成红色颗粒状的物质呢在把它排除,经过焚烧炉分化后呢这种物质他们的体积只是原来体积的五分之一,而重量 的只是原来的十五分之一,这已经大大的减少了。而且在排除的过程中呢,它的气体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出后排除呢已经是无公害的了,是相对来说很干净的了,同时经过下水道排除的这种废水呢也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呢也是没有公害的安全的”

这段我觉得很必需有出镜记者的存在,因为只从画面来看观众很难看懂画面里模型的意思的,只有出镜记者对次模型指引观众,对此讲解才能明白,这就弥补了画面表达不出意思突出和不能记录信息的缺点,而这段也把出境记者显的尤为重要。

“进了五州垃圾处理场呢,你的两个感觉很强烈,他是一个小型的印钞机还是个儿童的科技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咱们先说说这印钞机啊,你看他现在发的这个电量呢是两万九千一百九十千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他现在发的这个电能解决家庭用的吸尘器,也就是大约五百瓦也就是四万四千多部吸尘器,可以用这样的一个电,您想一想,于是他不仅供着自己的电用,每年还能卖出去很多的电,他每年啊,还能卖出六亿多日元的收入,他的这个收入还是可以的吧,同时我又说他像是个儿童科技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样这个整体的设计就想研究过儿童心里以后呢设计呢,而且儿童很喜欢,同时旁边就是个垃圾发电的这么一个设施,同时这也有一个很其妙的东西,你看,这就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的这么一个流程,旁边有这么多花,现在他是暗的,大家可以看到现在他是暗的可没亮,那么让孩子怎么体验呢我摇动他就是一个发电的过程,这边有一排红扭一但我人工发电使这排红灯全亮了之后刚才大家在镜头中看到的这花就会亮,来,我给大家试一试啊,三个格了,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结果会出来了,看到了没有,你想想一下如果家里的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来体验的话会不会经过自己浓厚的兴趣以后对垃圾的处理和将来在倒垃圾的时候会督促自己的父母请做好垃圾的分类。”

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段出镜记者的话,因为不只是介绍而且动手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日本在培育孩子对环保方面的先进性,通过动手可以给观众营造更加真实的有可信度的体现,而且更为观众创造了趣味性和更好感受日本垃圾处理中心的构造设计等,让观众有种不在现场胜似现在的感受。而且摇亮的花一点点的解说 更像在给电视机前的孩子介绍,让中国的孩子也来感受下垃圾发电的魅力,出镜记者不仅要面对观众还要对介绍有益的东西尽可能的让中国的小孩受益。

在超市门口,出镜记者介绍超市环保的时候也略带幽默的说“白色污染,当然不是说我”(白岩松,姓白)。而主持人适当的幽默呢是整个节目的调味品,使整个节目感觉不死板不严肃更像是以讲故事介绍叙事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他们所看到的和看到后所感受到的,而说到超市的时候画面上是一排排肉制品,下面是一次性的垫子,而主持人充当的是解释说明的角色。而当主持人走到超市垃圾分类回收箱旁边的时候,又是以引导着出现,给我们说明这几个箱子的用处也体现

日本人环保工作的到位。而采访到一个市民过来放垃圾的时候,出镜记者的采访,使采访更加的深入,增加真实感,和不用记者的说话来体现,而用市民的行动和回答来体现记者想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表达更加的真实,可信和说服力。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超市门口采访的时候,记者提问是的举动,手放在胸口,身体微微15度角,这个举动打动了我,因为日本是个很有礼仪的国家很多时候是鞠躬较多,而作为出镜记者,在提问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动作很大程度上表示着我们在尊重着日本的风俗礼仪,而且中日有个各种的历史渊源,稍有不慎就形象的是整个国家的名声和两个国家的政治上问题,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白岩松老师可以做的很好解决的很漂亮,还很注重细节,我觉得很不容易。

而且在后来的采访中,白岩松老师呢也有很多“明知故问”的问题,但是并不多余,因为不用自己的口去告诉观众答案,而是提问采访着的方式给出我们答案也增加了信服度,还有白岩松老师一直是在不同场合采访不同的人物的时候语气语调等都显现出来了不同,我想这也是出镜记者的基本素质。

这个片子看下来,我觉得出镜记者的出现,亲临现场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而且出镜主持人一般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现场的信息与他们提问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主题,使现场更加的条理化秩序化,他们能够弥补摄像机不能直接突出表达的信息和记录的信息。

中间不断的穿插采访市民可以加深主题也有增加真实感和信服度的作用。 镜头感也是出镜记者必备的,在这段片子里,白岩松老师的镜头感很好,而且让我们可以感觉出来镜头就是我们的眼镜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白岩松老师的眼神,有种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我觉得镜头意识应该也是出镜记者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而我就得出镜记者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着,以记者为主干线,引导故事的继续和对事情的解释说明作用。

第三篇:浅谈电视新闻出镜记者

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及观众对信息交流的高层次要求,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记者开始从幕后转到台前,以在新闻现场面对镜头的方式,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介绍新闻事件,述评新闻事实。这就是记者出镜。关于记者出镜的定义,新闻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笔者认为,记者出镜即电视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评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的身份出现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使记者本身作为最灵活、最有效的采访手段出现在镜头中,不但凸显了电视采访的媒体优势,而且“形成了直接的人际化交流,有效拉近了记者和观众双方的心理距离,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①相比其他的电视采访手段,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在许多电视新闻和专题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记者在现场面对摄像机(观众)对新闻事件作简要介绍。随着记者的口述,画面由记者不加切换的转入新闻事件现场的真实场景,并跟随记者对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和有关人员进行采访。观众能通过屏幕直观的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情景,从而有效缩短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观察》栏目播出的上海闵行区大楼倒塌事件真相的报道,摄像机一直跟随出境记者在现场拍摄并随机进行采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走到哪、问到哪”,这样就有效的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2、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的记者,就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还是参与者。记者在现场边观察,边报道,记者看到听到的,就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所看到听到的,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从而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和可视性。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2006德国世界杯期间,除了直播全部赛事以外,还提出了“我在现场”的口号,派遣50多名记者奔赴德国的10个城市的赛场。记者在每场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都在场外和场内现场出镜,采访球迷和各界人士。采访中记者的口述都是一气呵成,并形成和被采访对象互动的热烈氛围,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增强新闻的深度。电视新闻和传统媒体相比,缺乏深度是一大弱势。而记者出镜就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缺憾。记者在出镜中通过被采访对象的叙述使一些抽象意义的话题得到直接的发展,从而比较迅速的实现采访主题的深入。例如记者在报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时,如果单凭画面就难以反映这一宏大抽象的命题。但记者可以通过采访有关人士,通过同期声语言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样可以起到和纸媒体相仿的宣传效果。

尽管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优势和特点突出,效果明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地方电视台尤其是市、县级电视台在新闻采访中较少使用出镜手段,即使出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1、把播音员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混为一谈。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甚至领导都认为出镜的记者要形象好,普通话标准,加上地方台人员紧张,因此在需要记者出镜时都派出播音员临时客串。但是“由记者担任主持人和由播音员充当客串主持人,从表面上看似无多大区别, 1

其实质却是不同的。„„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而主持人的业务技巧则在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于采访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上。”②播音员客串出镜,由于业务上的隔阂,往往只是机械的背诵记者写好的主持词,而不能根据新闻事件现场灵活的变通,因此常常被戏称为“话筒架子”。这样的出镜当然效果要大打折扣。

2、电视记者综合素质难以胜任。地方台在挑选电视记者时往往是先看笔头(跟报纸电台记者无异)后看个头(要的是活动的摄像机脚架)。并不考虑外形和语言条件,这就造成了记者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需要。此外记者在工作中不注重业务的学习和钻研,造成在现场缺乏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驾驭能力,提问问题千篇一律,造成在出镜时脑子跟不上嘴巴,从而影响了效果。

要解决以上问题,更大的发挥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并不是简单的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需要良好的新闻敏感和驾驭能力,因此不能简单的以播音员代替出镜记者的职能和作用。其次要切实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除了一般新闻业务能力以外,还要学习和提高运用电视语言能力及视听表现能力。“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记者不同的是,应具备视听表现能力,也就是面对镜头用自己的形象和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和非声音语言如形象、神态和手势等)进行现场报道。当然他(她)也许还不能像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训练不素,但至少要能够流畅自如地进行口头表达。”③除了具备这些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一般来说,动态或突发事件新闻较为适合出镜,如火灾、交通事故等。而对于常态、非事件新闻就不太适合出镜。但并非绝对,要看具体情况而定。相比较而言,内容单

一、时间空间集中、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特别适宜记者作现场报道。但是典型经验、综合成就等题材的新闻也常以记者现场出镜的形式以点及面进行报道,增强了可视性。

2、选择合适的时机出镜。许多动态和突发事件的新闻稍纵即逝,因此记者在现场要准确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出镜和采访。例如大型会议开幕时记者在会场内的出镜现场报道,记者就要抓住与会人员到齐和大会宣布开始之间短短的一两分钟,做完出镜工作。还有大型活动时的领导人采访,在时间和空间都不允许的情况下,就需要记者见缝插针,随时随地对采访对象展开采访。

3、选择合适的背景出镜。选择怎样的背景,往往会影响到出镜的效果。除了拍摄技术上的光线、角度外,出镜的背景要考虑是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画面是否生动典型。例如采访一位科学家,背景在他的研究室就比户外的花园好得多。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出镜记者还要要注意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举止、仪表等,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情绪、语速等。这都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出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共2429字)

第四篇:浅谈记者如何做好出镜报道

出镜记者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电视新闻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同时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我们的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电视记者频频出镜,以叙述者、提问者等多种身份,越来越多的起到串联新闻的作用,而记者在新闻中的出镜报道也逐渐在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记者的事实判断力的形成源于对新闻背景的翔实把握以及对现场信息的瞬息捕捉这两者缺一不可。而记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具备超凡的洞察力。目前许多出镜记者都是由普通记者或主持人转变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和记者都能优秀的完成新闻处境的各种任务,出镜记者不但要具备对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挖掘能力和控制能力,也要有较好的提问技巧和问题的提炼能力,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是为新闻增光添彩,而一些出镜记者由于缺乏对现场的控制与把握能力,表现往往令人大失所望,最后致使新闻事件本身的特色消失殆尽,令人遗憾。

首先,出镜记者要做好现场报道事前都要做好充沛的准备,即便是面对突发事情,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工作。现场报道准备决不是事前想像似的拟好稿子,到现场去变相地播读给听众听,而是要事前理解行将发作的新闻的背景、环境、人物、内容。而这也要求记者能够观察现场,擅抓细节出镜。出镜记者身处新闻现场,要学会观

察整体局面和事实状况,观察现场的细节,细节是最有说服力的。同样是出镜记者,因为不同的新闻观察能力,就会带来不同的宣传效果。其次,出镜记者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外,还应该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记者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新闻现场及结果进行概括描述,甚至要展开即时的评述,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明白,说得流畅,同时引导观众去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内容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积极洽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实现报道的流畅,记者在平时报道中应尽量采用提纲+腹稿的形式,抓要点,然后口头复述几次,加深记忆。不要背诵稿件,因为记者在写稿时容易使用复句,而口语表达多用单句。平时多做“说”的练习和丰富词汇的练习以加快语言编码的迅捷性。

最后,作为一名记者,工作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在西方的新闻学里,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他们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 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记者要把新闻事件做一番了解,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其次做设计好采访提纲,根据新闻事件,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在采访现场,根据现场事件变化和采访对象的回答随时增减、改动所提问题,

向更深层次挖掘,从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总之,电视记者出镜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新闻节目需要优秀的出镜记者,好的新闻节目造就优秀的出镜记者。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新闻本身价值含量的竞争,它更体现于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记者作为媒体的主力军,他们体现“我在现场”能力的强弱,被看作是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于实力和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区级电视台来说,培养优秀的出镜记者势在必行。出镜记者只需从以上几个方面下功夫,不时进步本身综合素养和才能,播送新闻现场报道一定会做得绘声绘色,也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除了要有包含以上几点内容的、丰富成熟的报道方式,还要能够在不同的新闻事件现场,自如的控制、适当发挥自身的报道情绪。我们知道,出镜记者并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劳动者,在通常的采访中,出镜记者往往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个性的我就要求在采访中具备常人的常态,随情而动;职业的我要求记者的情感发生始终围绕采访主题,不可以让其恣意蔓延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我们在反复扮演这两个角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对角色控制的力度与时机。而一旦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往往会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容易受现场情绪的感染,不能从新闻事件本身的影响中脱离出来,从而成为客观的媒体人。另一个是把自己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气氛如何,从而容易使新闻采访停留在前层面上。而要想使新闻更加能够感染观众,出镜记者就必须首先要能感染自己,这就要求在现场的语言表述

中,出镜记者需要正确的驾驭自己的情感,并善于调整语言的速度、把控新闻的主题,将现场引向深入,从而提升新闻的价值。

第五篇:做好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

摘要:电视直播现场参与实地采访并面对镜头的记者,即出镜记者,见证了新闻发生的第一时刻,对新闻事件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与经历,能够对现场的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报道,通过他们的实时报道,传达新闻事实的真实和较强的感知性。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出境记者

1前言

一位出镜记者的成长,需要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的训练,并能够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出镜记者最早诞生于1996年,央视播出《新闻调查》电视节目,参与新闻的实地记者,面对镜头从容不迫,这群表现出色的精英记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观众肯定,美誉广为流传。此后为迎接我国首届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北京致力于培养出京记者的广播学院,开办首期培训班。出镜记者作为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关注,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当下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放眼大局,出镜记者作为记者工作者的特殊应用型人才,在备受各界媒体关注的目光下即将走向壮大。新闻的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其播录技术日新月异,传播速度闪电般提高,观众对新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媒体技术提高了镜头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新闻的实时性、真实性没有改变的状况下,受众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即通过镜头画面的描述,体验到新闻事实较高的实时性和可行度,从而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体验就是一种现场感,它需要出镜记者作为第一目击证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在镜头中,通过肢体动作和口头描述、以及镜头对画面的特写,原汁原味的将新闻事实与场景呈现给受众。因此,采用记者出境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方式,给予地方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启发。

2地方电台新闻报道的出镜记者的处境问题

2.1面对新闻现场与新闻事件反应迟钝,无法及时明断是非。新闻报道的现场往往出人意料,或者比较凌乱,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往往以意外和差强人意而凸显新闻事件的价值,面对突发的新闻现场和场景画面,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首先应当注重与现实画面的良好结合。若记者面临一个吸引性较强的镜头画面,播报的语言和消息缺乏现场感和生动意味,不仅无法引发受众的关注反而导致观看的兴趣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新闻事件的现场无法通过镜头完全表达其真实状况,通过出镜记者生动的语言和阐释性的话语,对现场进行报道,不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新闻事件的价值,极大的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备极强的现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辨识能力,面对镜头能够及时的作出反应,给予新闻事件以明确的分析、评断,无论出于何种实地采访的现场,都应及时调整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镜头,与新闻事件和场景同步,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训练,达到心理素质和学识修养的提高。

2.2对自身肢体过于敏感,导致对新闻事件报道质量的忽视。由于基层电台不断更新和变革,各电台普遍努力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记者出境频率,地方台采用出镜记者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其经验和经历积累较少,本是存在实训与理论培养方面的不足,其表现往往差强人意,继续改进。围绕新闻事件的报道工作展开分析,新闻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的前后,需要对事件背景方方面面,及其报道的整个过程做好全面的准备,而一名出镜记者不仅要做好普通记者的一系列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各种现场突发状况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和判断,面对镜头其肢体表达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出镜记者的整体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往往表现出语气缺乏感情,过于紧张导致肢体呆板;此外有些记者存在过度自我表现而忽视现场,两者均缺乏将现场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导致新闻报道的失败。

此外,出境记者衣着与新闻现场气氛不相配套,自我要求过度放松,导致新闻报道效果较差。

以山区森林火灾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其现场较为危险极有可能有生命牺牲,消防官兵付出极大努力和一定的代价将火势控制,对做出英勇表现和伤势较重的战士进行采访,若出境记者着装过度鲜艳而时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喜悦,则与火灾事件的背景相斥,相反引发观众的反感情绪,使得观众对出镜记者产生其缺乏同情心和真诚心的误解。这种与现场相悖的着装产生了极差的新闻效果,不仅与现场气氛断裂,也会对被采访的人员产生不良影响,预想的新闻效果和镜头画面的现场感大打折扣,因此,记者着装应紧密配合新闻现场。 3如何成就一名出色的基层电台出镜记者及其策略

3.1提高学养和素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地方电视媒体接触知识面有限,但不能单纯考虑实际问题,而忽视自我努力学习和进步,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带给媒体从业者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新媒体技术的更新需要更高的学识和技能,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镜记者应当加强学习和锻炼,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技术和视野,紧跟时代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判,能够给予不断创新的思路和观点,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对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对社会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提高对新闻事实的判断能力。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增强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敏感度,紧跟受众的思想观念和焦点话题。当下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现场画面或场景的事实重复和描述,而是对运用学识和综合能力的集中运用。因此,出镜记者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敏捷的肢体反应能力,灵活的思辨思维,良好的形象塑造,较强的镜头感的跟进,敏锐和明智的评判,带给新闻报道以耳目一新的良好效果。

3.2择机合理的出境。在一定的新闻实时报道的题材和场景中,其过程并不需要以记者为中心,新闻事实和报道是中式镜头所要传达的核心重点。因此,出镜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在新闻现场拍摄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机会和时刻,进行现场的解说和报道。首先,伺机出境。一定的新闻报道需要出境报道,则要求出镜记者选择合适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定的新闻报道是节目风格而定,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报道无需记者的干预,则没有出境的必要。因此,是否出境,既要看节目本身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机会。 其二,采访技巧的巧妙使用。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为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出镜记者可加入对现场群体或个体进行实地采访,以谈话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获取新闻现场报道的最大信息量,这是对人物进行采访时,需要采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严谨性,既可以得到关键的答案和信息,避免谈话冗长而无用。采访的同时应当以礼貌的态度待人,做到一个倾听者的角色,给予人物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中获得激发灵感的讯息。因此掌握一定的提问与谈话技巧,在实地报道中尤为重要。

3.3合理控制情感。新闻报道中客观真实性,通过实地报道和一定的评判,是手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即合理的释放工作的激情,又有效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煽情、矫情、做作,影响新闻报道和采访的效果。合理控制情绪和感情,需要视一定的新闻场合而定,这同时也是现场感的强烈体现,融入新闻报道的实况当中,同时又不被事实所发生的状况所束缚和困扰,能够在报道的同时及时与现场脱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才是一个有素养和称职的出镜记者。

3.4充分做好现场报道的全面准备,明确轻重主次。新闻事件已发生状况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别,已发生的新闻事实相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围绕事实背景的方方面面展开材料搜集整理,从而对新闻事件作出明智合理的评判;而现场突发事件,则需要出镜记者保有量好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同样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李红玲.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调查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20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药品监管发展历程下一篇:迎七一党员活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