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病理实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022-09-12

近年来, 各高校紧抓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以培养人才为目标,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改革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 以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为保证,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落脚点, 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加强教学基础建设, 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促使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逐步提高, 以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科学素质的新型人才。

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 对于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其中实验教学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多年来, 为努力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制定了新的培养计划, 进行了多项新的教学改革。

1 提高病理学实验的教学地位

在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中, 实验课通常附属于理论课, 这首先体现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如一门课究竟安排多少个实验, 具体安排哪些实验, 主要依据的是理论课讲述哪些内容, 外加实验室设备条件的现状, 而并不真正取决于课程本身的需要。因而时而会出现某一实验由于实验设备的缺损停开或安排其他实验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验内容与要求的随意性, 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其次体现在实验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上。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由于实验成绩属于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之一, 在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30%的大前提下, 病理实验虽然也单独考试, 但所占比例有限, 一般不超过总成绩的20%, 这种评分标准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现状。要改革实验教学, 首先必须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 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传统思想认识。我们单独设置《病理学实验》课程, 单独考试, 独立考勤, 独立作业, 并以百分制计算为与理论课平行的单独的一门课程成绩。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病理学实验的教学地位, 使之不再被认为是理论的附属, 而成为与理论平行、同等重要的课程。为此我们还建立了快速有效的仪器设备保养维修体系, 以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2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 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二是教学进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课程安排, 基本上是理论课上讲什么, 实验课就看什么。仅仅开设这些基本技能训练和常规的验证性实验, 对学生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激发是远远不够的, 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够的。这样就严重禁固了学生的思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减少验证性实验的课时,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我们加入大量的临床病例, 使学生们所观察的切片和大体标本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紧密的联系着具体的病例, 有很好的临床背景。同时要求学生结合临床病史和病理标本的观察, 分组讨论, 给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这样大大的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 对于一些疾病的鉴别诊断, 我们给出题目, 要求学生自己翻阅资料, 寻求可行的病理学实验鉴别方法, 并实际完成实验操作, 检验鉴别方法的可行性。如癌和肉瘤的鉴别, 许多同学通过网状纤维染色, 进一步的理解了两者的区别, 加深了对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理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锻炼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大多数的病理实验教学实行的是课前预习一课堂观察切片和大体标本一完成切片绘图—课后教师评阅的三段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先由教师按每次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切片和标本, 先由老师讲解, 再由学生对着实习指导和老师的讲解观察切片和大体标本。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完全是被动的, 对着讲义看, 好像的确每一张切片的病变特点都非常突出, 与实习指导及老师的讲解基本相符, 再就着老师黑板上的图或者书上的插图, 依“葫芦画瓢”地绘出镜下改变, 上交作业就万事大吉, 感觉好像已经掌握这一病变特点。而实际上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所以, 当实验结束后, 合上课本, 这次课究竟看了哪些切片, 学了哪些病变特点, 基本上没留下任何的痕迹。因此, 这种状态必须改变, 否则, 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如何使学生从实验教学的被动变为主动,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我们全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将教学主体由老师变为学生, 由学生取代老师进行讲解。每张切片先让学生浏览观察整张切片后, 请学生来讲解低倍镜下这是什么组织器官, 病灶在哪里, 病灶的形状如何, 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怎样;高倍镜下病灶的组成如何, 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特点如何。上述这些平常由老师讲解的问题现在变为学生讲解, 一个同学讲述不完善, 另外的同学再来补充, 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动手、动眼、动脑和动口, 认真观察、思考、讲述, 课堂上再也看不到打瞌睡、开小差的现象。鼓励学生们在观察切片遇到问题时, 先互相讨论, 解决不了再请教老师, 因此, 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 学习氛围浓厚。切片的绘图, 老师不在黑板上板书, 由学生根据自己镜下的病变绘制, 使得学生的作业不再千篇一律, 不再是老师绘图的临摹, 给他们更多的主观性, 让他们学会怎样完整地表现病变的主要特点, 成为能思考、会观察、会描绘的多面手。实验教学主体的改变, 避免了学生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 进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的素质, 真正做到“开放式”实验教学。

在改革教学方法时, 还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运用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 老师、同学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测验都能顺利地进行, 多媒体投影等使得特征性的病变显示更加清晰、实时。因此, 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内容非常充实, 效果更佳, 学生知识的掌握更牢。

4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针对传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成绩评定科学性不强的现状, 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强化了老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全面评定;二是期末进行全面的实验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不再是老师给的印象分了, 也不是满分大派送。而是由几个独立的考核指标分别进行考核, 再总评为平时成绩。这几个独立考核指标包括学生考勤、随堂抽查测验、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多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百分制计算, 最后再按比例折算为总的平时成绩。期末再进行全方位的实验考试, 考试内容由切片观察和大体标本观察两方面构成。前期采用切片病理诊断加描述的方式考核, 结果发现许多同学, 根本不依据自己实际的切片内容来描述, 而是背书上的内容, 这样的切片考试感觉与理论考试没太多区别, 没有真正地起到促进学生的实际切片观察、分析能力的作用。于是采用切片观察—写出病理诊断的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从上倒下, 从左到右, 由低倍到高倍的全面观察手中切片, 综合其病变特点, 给出正确的病理诊断。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后, 学生再不能背书了, 而只能是多观察, 多比较, 在确实掌握了所有的切片后才能非常熟练地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切片的诊断。由于对实验课程采用了多方面的考核, 这样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使得病理学的实验不再流于形式, 而是真真切切地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做到学有所用。

5 改革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的革新与调整, 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能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我们的病理学实验采用了全面的网络化、开放式教学管理方式。老师将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实验进度安排、考核办法等相关内容上网;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过程, 进行网上预约实验, 自由地选择实验时间、实验项目、实验代教老师, 可以网上预习实验内容, 同教师讨论实验问题, 与传统的统一按班级排列进行实验的方式相比, 更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使学习更加灵活、自主。

总体来讲, 病理学实验教学还需进一步努力、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完善。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素质,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在从事实验教学时的一项长期任务。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病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医学院病理学实验教学中,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 适当调整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质。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杜连彩.改革实验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5 (1) :27~28.

[2] 边保华.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加大开放式实验室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15) :99~1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优化企业价值链管理模式的探讨及应用下一篇:对提高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