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评价将成为促进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文章论述“基础俄语”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过程和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择业竞争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篇1:

高校俄语教材如何适应一带一路框架下人才培养问题

摘 要:从教材编写的历史研究和世界研究入手,介绍一带一路框架下俄语教材编写的指導思想、思路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俄语;教材;编写

一、我国俄语教材编写的历史研究及不足之处

1.我国俄语教材编写的历史研究

在研究教材编写模式这一问题时,有必要对我国俄语教材编写的历史情况作一个简要回顾。对我国高等教育俄语教材的历史研究可以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6年

(1)从多本教材到统一教材

建国初期,教育部规定俄语教材由各地自行决定采用。当时有的学校借用原苏联编著的课本,有的地区组织中学或大学教师自编教材。由于没有专职的编写队伍,教材又年年修改,因此具有多样化的特点。1956年,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全国通用的俄语、英语两科教材。

(2)教学方法:引进——模仿

这个时期的俄语教材大多是根据国外的某种教学方法进行编写。例如,在此期间教育部先后颁布的两部教学大纲,以及根据大纲编写的两套教材,都是以原苏联教学法专家的自觉对比法为理论依据编写成的。

(3)指导思想:侧重阅读

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必须全能地学到读、听、写、讲、译的知识技能。”195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运用俄语的读、写、听、说等方面的能力。”“读”列在了首位。因此,这个时期编写的各套教材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教材内容:突出政治

这个时期的教材在整体内容上都是不恰当地强调突出政治,课文题材结合当时形势的政治内容偏多,反映中国国情的课文占了多数。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俄语教学几乎陷于停顿状态。虽然一些省、市、自治区自编教材,但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教材严重违背教学规律,走到了片面强调突出政治的极端。此阶段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质量低下,造成俄语专业人员的接续至少有15年的空白。

第三阶段:1976年至今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俄语界就政治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俄语组于1977年开始编写旨在加强基础训练、培养语言能力的教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很快:从培养语言能力到培养交际能力;从知识的传授到智力的发展;从外语语言教学到跨国文化的渗透;从遵循国外的某一种教学法,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吸收各家外语教学法之长等。

2.我国俄语教材的不足之处

随着形势和条件的不断变化,俄语教材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材类型单一,有不少弊病

把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听、说、读、写训练材料等综合在一本书里,因而显得顾此失彼。例如,教材的体系是课文、会话、语法三条线相结合,编者力求通过其中的“会话”这条线,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但是,由于还有“语法”这条线的制约,“会话”就带有较多的教学色彩。我们知道,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遵循“口语的经济原则”。俄罗斯人讲话时,常常借助语境、上下文等条件来填补言语中没有说出的话,在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前提下尽可能省去不必要的语法形式。带有教学色彩的“会话”兼有完成语法教学的任务,它不可能遵循“口语的经济原则”,因此就要使用比现实讲话中多得多的词汇。可是,真要用这样的语言与俄罗斯人交流,会使他们感到莫名其妙。

教材的难易程度无法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要求,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学生总感到教材吃不饱,而其它地区的学生则抱怨教材偏难。

(2)重客体文化轻主体文化

俄语教材的一大突破是把语言教学同了解俄罗斯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以往教材那种“用外国语言教中国文化”的现象。但是矫枉有些过正。在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与俄罗斯文化有联系的中国文化介绍甚少。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培养学生既了解所学语言国的国情与文化,又熟悉本国的国情和文化,才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语言材料单一

教材中语言文学类、叙事性材料占的比重较大,而歌曲、小诗、谜语及有关科普知识、应用文等方面的材料缺乏。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研究60年来我国俄语教材编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经历了不寻常的曲折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它们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俄语教材编写的世界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都把俄语作为必修的第一外语,学习掌握俄语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外语,同时在俄语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

苏联解体后,上述国家的俄语教学受到了很大冲击,许多学校停开俄语课,研究工作也都停止。近三四年来,开设俄语课程的国家有所恢复,对俄语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也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他们研究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俄语课程面临的新形势

目前,在上述学习俄语的国家内,出现了俄语与其他外语竞争、供学生选修的局面。面临这一新形势,许多国家都在认真总结长期积累的俄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教学经验,进而着手研究作为第二甚至第三外语的教学法以及教材的编写。

2.俄语语种的市场价值

今天,许多国家的俄语课程研究都建立在对俄语人才市场价值的研究之上,并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影响俄语市场价值诸因素的变化,来调整俄语课程的目标。例如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国际上,俄语的交际功能有所削弱,而俄语作为科技语言的意义却越来越重要。于是一些国家调整了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到一定高度。与此同时,教学法也有了变化,从使用交际法到遵循原则实效主义方法,也就是对各种不同的方法重新进行合理的调整。

3.俄语语言的变化

在《九十年代俄语的变化和发展》一书中作者把“現代俄语”分为三大阶段:1)从普希金到1917年十月革命;2)从十月革命到90年代初;3)苏联解体后的阶段。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这段时期的俄语被一些语言学者称为советски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或советский язык,那么,现阶段的俄语可称为постсоветски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或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го периода——“苏联解体后的俄语”。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的俄语(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наших дней)”,“当今的俄语”,90年代的俄语,“当前人们说话和写作时使用的俄语”。(张会森,1999,2页)

众所周知,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晴雨表”(барометр)。“社会变革为语言的加速演变提供最为有利的土壤”(Поливанов Е.Д., 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М.,1968) 。在分析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时,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强调指出:“这两者是互相作用的,而外部影响更为强大”。 Ф.Л.Филин说:“社会功能的变化导出语言构造个别成分以致整个语言构造的变化。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只是在社会功能的范围内并依赖于后者才能由潜在形态变为现实。”(Филин Ф.Л., Очерки по теории языкознания, М.,1982, с.154.)

近年来,俄语在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广泛存在于民间,而且有些已被政府列入了语言改革计划。其中语言词汇层面的变化表现最为明显。前苏联已故著名语言学家Е. Д. Поливанов写到:“词汇(和熟语)是语言中或多或少直接受到该时代该集体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唯一一个领域。因此在词汇领域可以最快地看出(甚至在同一代人的语言范围内)社会-经济变化及其结果。”(Статьи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нанию, М., 1968, с.208)

新的概念、新的语汇的产生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1)构词;2)借词(90年代出现的“外语词热” ?бум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слов?),如 интернет(Internet)互联网、 нотбуки笔记本式微型电脑(Notebook)、 пейджер BP机、софтвэр软件、 хардвэр 硬件、сканер扫描机、 людоманая嗜赌症、 клон克隆等等;3)原有词派生新义,如фотография照相——照相馆、золото黄金——金首饰;金牌、блюдо盘子——(一盘)菜、аудитория讲堂,教室——听众,学生等等;4)旧词新用,旧词改变其修辞语用色彩,为新的社会现实服务(如губернатор州长,дума杜马,аппозиция反对党,在野党,рынок市场,дивидент红利等等)。

俄语语言的变化引起世界各国俄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21世纪俄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俄语教学界必须根据俄语的新变化,新发展来改革教学内容,重新制定新的“最低词汇量”(лексический минимум),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我们过去学的,掌握的俄语已经不适合今天的交际需要了,为了很好地与俄罗斯人进行交际,读懂或听懂21世纪的俄语报刊、广播,会使用俄罗斯人的语言,我们必须更新我们的俄语词库,了解今天俄语新用语和表达法。

三、高校俄语教材编写模式

1.指导思想

我国与俄罗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传统友谊源远流长,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由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契合了中俄区域合作的共同需求,体现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我省与哈巴边区的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俄经贸迎来了新市场和新机遇,各地企业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全面铺开对中俄经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批懂专业、精技能、具有较高俄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背景,高校教材编写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俄语学习的规律和高校俄语教学的现状,力求在教材设计、教材结构、教材内容等方面有所突破。

2.编写思路

(1)进行多元化的教材设计

历史经验证明,单一类型的俄语教材不适于灵活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不适于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不适于因地制宜地发挥各种教法的长处,因此,它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进行多元化教材设计,就是要消除单一类型教材的弊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客观需要。

(2)改革教材结构

以“对话”、“活动”、“文化”和“自我检查”四条线构成教材的整体结构。

对话:突出言语的交际功能,不受语法的限制。训练学生听、说遵循“口语经济原则”的地道俄语,培养语感。对话的题材不宜过多,以滚雪球的方式呈现。中俄联合办学的教学对象多为零起点的学生,因此对话题目不宜过难,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便于接受。

活动:根据课程标准划分的等级要求,递进安排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训练内容,并将品德目标、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渗透其中。这部分的关键,是处理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关系。活动的设计要考虑语法和交际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活用语言材料的创造能力。俄语语言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词形和词形变化,词序自由等,这样就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言语生成功能。我们训练学生讲俄语,不应让他们像鹦鹉那样去学舌。鹦鹉学舌的本领再大,但永远只能是模仿,因为它不具备创造能力。

文化:按系列组合照片,分专题用汉语介绍俄罗斯地理历史、社会习俗、语言文化、名著、俄语发展的趋势以及中俄关系发展史和中俄文化对比等。用汉语介绍,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还可以比较自然地填补他们的文化空缺,进而帮助他们学好俄语。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增强去俄罗斯留学的坚定信心。

自我检查:每3——4课后,设1课自我检查。它的目的有三:(1)帮助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归纳学过的知识并进行综合复习;(2)采取有效活动促使学生检查自己,检查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应用和对语言的情感态度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3)简单介绍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根据自我检查的结果,转入学习下一阶段关键性的学习内容。例如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编的《俄语》教材,就采取了这种形式,使用效果良好。

(3)改革教材内容

现行俄语教材陈旧是俄语教育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我国与俄罗斯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教材的内容远远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教材满足不了学生对语言知识,尤其是交际知识的渴求,对话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很难上口,形成了“哑吧俄语”的局面,与我国目前课程改革要求的交际外语的新理念相距甚远。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该尽可能提供趣味性较强的语言材料和活动内容,如歌曲、小诗、谜语、绕口令、游戏、故事、书信、广告、说明、通知、剧本等。提供的材料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会学生俄语三十三个字母,语音阶段基本结束时,可以让他们学唱俄语字母歌,帮助记忆巩固字母和发音,因此可以考虑把歌曲编入教材中。

(4)教材应具有开放性

尽管以多元化设计教材,但毫无疑问,它仍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需要教材给他一些提示,帮助他拓展学习的空间。比如,有些知识可以提示学生在其它学科中获得,有些则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俄罗斯的互联网是全世界最发达的互联网之一。目前,我国可以登陆到的俄文网站不下数十个,如圣彼得堡的主页,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几个主要国家的名胜图片库,介绍俄罗斯习俗的站点等。结合教材的学习内容,将有关的网站地址告诉学生,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3.注意问题

(1)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

只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智力才会丰富,能力才会展现,因此,心理素质对于学生能否学好俄语有很大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教材应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安排各种训练,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听力训练,我们知道,从听不懂到听懂,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听音能力——分辨出反复出现的声音组合,即词干、单词和短语——将单词或短语连成句子——听懂全部内容。具備了初步的听音能力后,要着重培养学生听音理解能力,这里包括:辨别、推理、理解和选择等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相互配合,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将听到的声音破译,最后上升到理解。由此可见,从听不懂到听懂的转化过程,既是一个复杂的对语言感知的生理活动过程,又是一个吸收、理解和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反复的活动过程,还是一个锻炼意志,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2)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材编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最初阶段应培养学生按语音规则独立、准确地朗读单词、句子,这是学生自学俄语最起码的本领。随着知识积累,还要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发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作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要尽可能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俄语知识。

(3)继承好经验

既要删改以往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又要继承它们的经验成果。例如,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实用性,要正确处理教育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语言教学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听说读写的关系等。

(4)关注俄语语言的变化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密切注意俄语语言的变化,并将已被俄罗斯政府作为法规公布的语言文字改革内容引入教材。

未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将更加迅猛,教材改革永无止境。只要我们不断吸取新思想,研究新问题,教材改革就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教材也能够不断地完善。〔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刘芳 刘丽霞 王宇晨

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篇2:

过程性评价与学生俄语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评价将成为促进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文章论述“基础俄语”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过程和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择业竞争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 基础俄语 结构学分 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刘玉霞(1962- ),女,黑龙江讷河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东语系,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教育与俄语教学论。(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2011年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xyo1005)

“基础俄语”又称“俄语精读”或“综合俄语”,是高等院校俄语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6~7个学期,每周8~12个学时,共530课时,占专业课的40.2%。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该课是集语音、词汇、语法、课文和练习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该课渗透了俄语国家的文化、风俗等背景知识。从言语实践的角度来看,借助该课程的语言材料和情景,可全方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课程对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扩大词汇量,掌握语法规则,了解俄语国家的国情,学会用俄语进行口笔语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6年末,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实施意见,针对学生重笔语轻实践、就业应聘自信不足、口语薄弱的现实,牡丹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东语系经过反复论证达成了共识,以“基础俄语”课程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俄语实践能力为主旨,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制定了课程结构学分改革方案。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改革的理论基础

教学评价是俄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依据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手段,判断教学效果与价值,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信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将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目标结构,评价是最高水平的目标。终身学习理念改变了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局面,实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过程性评价理念正逐步得到强化和重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并反映学习质量资料,通过反馈使评价与学习过程整合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这种倾向于“过程”与“发展”的动态价值取向,是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让学生经历评价的过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又注意学习的过程,是反映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让学生体验到俄语学习过程的快乐和艰辛,体验俄语运用能力的提高,这种参与和体验本身是俄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过程性评价强调内部的、开放的评价过程,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含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其优势是全面、及时、灵活、深入、持续。这一评价方式强调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式。

二、过程性评价的改革实践

1.“基础俄语”课程结构学分改革方案内容。该方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以阶段性测试为指挥棒,注重过程性考核、监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结构学分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口头和笔头分别计分,二是口头测试分三次计分。我院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基础俄语”课程共开设三年6个学期,与其相对应,设置6个学期“基础俄语技能”课,占1学分,课程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经典篇章背诵的过程性考核,满分为100分,期初占25分,期中占25分,期末占50分。

2.编制《俄语经典十八篇》和评价标准。从教材、报刊和文学作品中精选18篇俄语文章,编制成集,如选择高尔基的《海燕》,俄原总统普京的国情咨文《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普希金的抒情诗等,基本涵盖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等内容。教师每学期指定3篇让学生背诵,6个学期共计背诵18篇。制定了翔实的考试评价标准,对语音、语调、语速、表情、感情、流利程度、甚至体态做一定要求,教师按标准打分。

3.改革考核方式。“基础俄语技能”课测试分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进行,一般在寒、暑假前给学生布置10~15篇文章,开学初任选一篇背诵,考核完再布置期中和期末的背诵任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由两位教师监考,对学生逐个检查,每次成绩为两位教师的平均分。教师在考核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语音、语调等方面的错误,学生背诵完后当场点评,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背诵技巧和方法,并做必要的范读。另外,让学生做新闻俄汉互译、即兴自由对话、给出关键词续句子或连成段落等项目。三次成绩计入学期末最后总成绩,及格方可得到1学分,否则,不予计分。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师都要写出详细的总结,及时汇总、整理考核记录,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逐个反馈,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4.改革的成效。在四年多的改革中,学生专业综合水平得到了发展,口语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第一,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效果明显,学习风气大有改观。贯穿一个学期的背诵任务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调整和反思,压力变成了动力,由被动变主动,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实施结构分改革后,校园里到处可见俄语专业学生读书的身影,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都有了相应的提高。

第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得到增强。大部分学生一开始背诵文章,眼睛看着窗外或望着天花板,与教师没有任何交流和互动。改革后他们踊跃表现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能有条有理地阐述独到的见解。同时改革对课堂教学也有极大的推动,以往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已被打破,学生从低年级就能够开口说俄语,与教师积极互动。教师因势利导,激发了学生学习俄语的热情。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第三,学生的口语能力明显提高。起初背诵文章的时候,由于功利心强,想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背诵任务,死记硬背。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们大量朗读,边读边理解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牢记不忘。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句式和篇章后,能够自然地见景生情,表达思想感情。同时,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多读多说俄语,也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第四,学生的人文内涵得到提升。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对当时盛行的美国实用主义提出批评,反对大学过分专业化,提倡通才教育,强调理智训练。如果俄语专业的学习与中西方的博雅教育相接轨,洋为中用,汇通中西,为中国培养文化建设的人才,必然要融入大量文学名作的原文阅读。以往训练学生转述文章大意技能时,用的词汇和句式都很单调,缺乏深邃的思想性和创新能力。通过朗读和背诵经典文章,学生视野和阅历更加丰富,富于想象力,善于换位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第五,实行导师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不同的班级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有利于指导学生制订俄语训练计划,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俄语专业学生的起点不同,教师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引导学生用标准的语音熟读、背诵文学名篇。高起点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模仿起点较高的文学作品选段,或影视作品中的独白、对话等;而对零起点的学生要通过分阶段单项训练、检查,最终将各阶段的检查结果汇总。针对所有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增加翻译、即兴对话、续句子、段落等综合训练,每个学期在全系范围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计入创新学分,最高6分。分口语角、合唱团、读书小组、戏剧和散文诗社等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活动,期末以俄语风采大赛的方式进行汇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迅速提高。

三、结论

“基础俄语”课程的学分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模式,过去的形成性评价所评的只是智能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过程性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主张对学习的动机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这种理念由于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而得到落实。在评价方法上,形成性评价倾向于量化的评价工具、情调客观性试题和标准化测验。过程性评价既支持从外部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的测量,也倡导“质性”的方法。通过每学期的过程性评价,发现学生在学习俄语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法。事实证明,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基础俄语”课学分制的实施必将推进该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也必将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和人才质量的提高,使俄语专业教育真正成为“成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王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美)L.W.安德森,L.A.索斯尼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M].谭晓玉,袁文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刘玉霞

俄语报刊阅读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南外: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坐落在深圳高科技硅谷的南山外国语学校(简称“南外”),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化学校,创办于2004年9月的该校高中部与新课改实验同时起步。5年来,南外坚持“办研究型学校,育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以学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紧扣新课程改革实验,在课改与高考的双重打磨中大胆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育人,以自身的活力、实力与智慧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内涵发展:

彩虹外语教学模式

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南外的外语教育特色一直是国内兄弟学校关注的重点。如何推广已有的外语教学经验、创新外语教学模式、延伸外语品牌?该校独创的“彩虹外语教育”模式(“彩虹”,即Innovation + Diversity的“大外语教育观”。Innovation意味着创新、动感、融合、跨越,Diversity意味着多样化、多元化、无国界、多姿多彩、开放、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开放的外语学习空间。所谓“彩虹七色”,是指南外的外语教育在课程、教学、教材、活动、文化、语种及教研等七个方面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犹如七色阳光构成美丽的立体彩虹。

特色之一:多课程推进,凝练学校特色——常规英语课、外教口语课、英语电影课、报刊阅读课、英语读写课、英语选修课等各具特色。

特色之二:多方法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常规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电影教学、英语戏剧教学、英语歌曲教学、英语远程跨国视频共享教学等互为补充。

特色之三:多活动体验,拓展语言运用——海外游学团、彩虹夏令营、彩虹英语文化节、模拟联合国、英语课本剧、英语广播站、英语记者社、英语圣诞节、英语配音场、英语演讲赛、英语手抄报、英语游园会、校园英语角,在快乐的浸入式互动过程中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特色之四:多教材整合,丰富课程资源——人教版英语教材、牛津英语、朗文英语系列、《英语电影听说分级教程》等。

特色之五:多语种设置,满足个性需求——开设了日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二外选修课,供学生自愿选报。

特色之六:多文化渗透,加强国际理解——为了实践“育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理念,南外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缔结国际姊妹学校,与8个国家的中学和4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每年均有正常的师生互访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坚持每年举办一届英语文化节,以世界文化作为系列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特色之七:多形式教研,促进专业发展——每人有课题研究、每周有集体备课、每月有教师培训、每学期有研究课、每年有教师集体考察,教师可以与境外教材编者对话、与外籍教师一起研讨、与大学专业教师一起诊断、与兄弟学校同行交流、与本校各学段教师分享。

南外校长王水发博士带领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打造“特色南外,品牌南外”(见上页图:王校长与学生在一起),努力走“特色”发展之路,靠“创新”铸造品牌,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活力课程:

“动手”学分比理化更高

随着升学率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所高中都加班加点备考,素质教育很难落到实处。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课程常常成了空架子。但南外校长王水发却亲自编写教材、组织研讨、做专题讲座,并筹建了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专用功能室,使这些帮不上高考的忙而被视为“鸡肋”的课程成了南外的特色课程,并受到学生的热捧。

1. 动手拿高学分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15个学分,而数理化的必修学分最高也才10学分,真正是“动手”的学分远超过数理化的考试学分。

南外的研学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为了去现场实地考察、去街头收集问卷,连家长也成了固定车夫;忙起来时,研学办公室、文印室甚至教务处的7台电脑和5台打印机旁总有人排长队……功成名就结题时,有学生开玩笑说“我们也成了做课题研究的‘研究生’了”。

2. 学生叫好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课程

南外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先后与深圳市展览馆、大冲净化水厂、南山社会实践基地、蛇口妈湾发电厂、南山敬老院、社区居委会等单位联系,将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场所。同时,结合对老区的帮扶政策,南外还拓展江西井冈山地区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校每年组织高二学生去井冈山进行为期一周的农村实践活动(见下页图)。

到了农村,一切都那么新鲜,甚至有人闹出了“红薯是树上结的”笑话。学生们摘豆角、挖地瓜、做农家饭,忙碌中收获了农家常识的喜悦;他们赶鸭子、拉板车、搬砖头,辛苦里体验了劳动付出的甘甜。吴易福佳、庄仪等同学饱含深情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悟:

“那里没有柔软的沙发,没有液晶电视,没有掌上电脑,但是那里的人们生活得单纯而快乐。井冈山的夜虽然很寒冷,但我们的心很温暖。”

“如果不曾体验,我们又怎会知道红薯是从地里挖出来的?如果不曾经历,我们又怎会懂得我们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3. 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南外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设,共开设了三十多门校本课程,涉及人文、科学、时事、艺术、鉴赏、体育、信息等多个领域,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

同时,结合外语学校特色,又开设了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第二外语,学校常常接到这样的高中招生咨询电话:“你们有西班牙语选修课吗?”“我孩子高中想学法语,你们这里有吗?”

多元文化活动:

搭建平台,锻炼才干

南外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切实抓住每一项活动的教育生长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学会尊重、学会负责、学会研究、学会追求、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为学生发展目标,搭建平台、创设条件,提供多元文化活动,努力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

1. 文化大讲坛视野开阔

南外高中自2005年以来面向学生开办了文化大讲坛,引导学生从大文化的视角去解读校园、剖析社会、观照世界、品味人生,为建设人文校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强有力的高端平台。主讲人有中科院院士、高校教授、社会成功人士等。题材广泛,有自然科学领域的,如航空航天知识、最新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有社会科学领域的,如历史的天空、诗词创作、自我人生规划等;有生活领域的,如地铁技术与常识、摄影技术、社交礼仪、火警自救等……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规划与不同的主题。如高一年级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讲座,高二年级的“百家荟萃文化”大讲堂,高三年级的“复习备考”系列讲座等。

2. “模联”等社团活动“给我历练、让我痴迷”

很难想象能有一种学生社团活动,能让学生如此痴迷与癫狂。为了它,可以废寝忘食,查找打印几十万字的资料、撰写数万字的英语材料、与人争辩数小时甚至通宵达旦,胜利之时欢呼雀跃、分别之际哭成泪人,这就是“模联”。南外学生最为熟悉、最向往的社团——模拟联合国。

该社团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召开模拟联合国会议,遵循真正的联合国议事原则,依据运作方式、在会议主席团的支持下,就国际上的热点问题进行磋商、协议,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为着本国利益或演讲或辩论或游说或磋商,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辨色彩浓而深受学生青睐,并形成巨大影响。年年中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有不少优秀初中毕业生说“如果能保证让我进入‘模联’,我就报考南外高中”。

每次比赛结束,代表们都流连忘返、依依不舍。他们在随笔中如是表达——

陈秋帆:“模联”给我的,并不是那张奖状,而是一个蜕变的机会,一个经历挫折与苦难之后重生的机会,一个重新认识自己、摆正位置的机会。

李婉儿:这短短的五天,是人生的洗礼,是命运的狂想,是足以改变人生的历练!

刘宇斌:从物质上说,我是空手而回,从精神上说,我收获了很多。我享受了别人的肯定、别人的友谊、别人的信任,更赢得了自己的突破。

像“模联”这样的学生社团,南外有很多,如动漫社、篮球社、发条橙乐队、街舞社、羽毛球社、羽舞社、义工社、心理研究社等,并形成了社团联盟。它们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开发创新思维和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并高度体现学生自主自治的的特点。

3. 校园“四节”大显身手

南外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打造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等相互交融、独具特色的校园多元文化活动,并借一年一度的校园“四节”(英语文化节、汉语文化节、校园体育节、校园科技节)为载体,将这些文化交融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在这里如鱼得水、酣畅淋漓地尽情挥洒热情与智慧,每当回顾母校生活时,毕业生都由衷地感叹:“南外让我很享受!”“南外给的机会真的很多,只要自己愿意!”

主要成果:

辛勤耕耘的回报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南外显著的办学成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在区域内外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影响,被誉为“家长满意、政府放心、社会认可、低进高出”的新兴崛起学校。

从学校方面看——

深化了素质教育,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仅办学一年,南外就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并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各种荣誉称号,如“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电影课示范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美术书法特色学校”“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香港浸会大学“中学联盟”成员单位、全球“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深圳市科技教育十佳学校”“深圳市科技创新学校”等,并于2008年6月,以课堂教学优秀率77.78%的好成绩通过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成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同时,2007年首届高考实现开门红,荣获深圳市高考卓越奖;2009年高考大获全胜,喜获7个“状元”:省理科基础单科状元、深圳市理科数学单科状元、南山区理科总分状元……

从学生方面看——

系列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措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5年来,学校硕果累累,高中师生各级各类获奖达635人次,形势喜人。如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北大与复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多个最佳项目奖、美国夏威夷泛太平洋计划奖、全国英语风采大赛前十佳、多届全国电脑网络技术NOC比赛网络英语一等奖、多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一等奖,等等。

从人才出口方面看——

黄剑秋、袁希迪、郑迪文等同学相继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肖滢滢、曾雪莹等同学分别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英国利兹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23所国外知名学府深造,南外成为多元未来人才的输送基地。

……

这一切,说明了南外以“与新课程一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创办高中部的决策之成功,素质教育富有成效,而新课改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又丰富了学校发展的内涵,提升了学校品牌。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作者:本刊记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发展论文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热门文章

俄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