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思考

2022-11-02

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的形势下, 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提高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特点

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普遍性特点:1、生源复杂。在同一个年级或班级中, 往往有几类生源的学生, 他们入学前所受的教育不同、入学后的期望值不同, 各自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思想观念迥异。2、学生文化基础、专业素质差异大。3、学习态度差异大。高职学生中, 少部分学生由于对就读高职感到“无可奈何”或对所学专业感到“不满意”, 对思想政治课更是不重视。4、自律性差异大。部分学生思想不稳定, 自制能力不强, 对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抵触情绪。5、心理问题多。少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极易产生极端思想和偏激行为。

尽管有些不足, 但高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表现为, 容易被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吸引, 乐意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需要老师在课堂上, 根据新形式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组织课堂创新。

二、参与主体的重视与培养

1) 教师为核心的参与主体, 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传播者和把控者, 教师的师德、理论功底、新时期对新信息的把控能力以及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的了解程度, 都将决定着该教师的思想政治课课堂的实效性。

(1) 师德培育和考核

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一方面, 它从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一位教师的师德, 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喜爱程度, 也见间接决定了他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与接受程度。另一方面, 它也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是调整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校领导, 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2) 理论的提升和培训

教师的理论功底的深浅, 是把控课堂, 良好传递知识的基础。理论功底深, 可以更好的深入浅出, 详略得当, 在课堂上更能体现教学魅力。教师理论功底的提升, 体现在更多方面。

自主学习、常规培训、日常科研为基础。思想政治课, 在面临着形式多变的国际和国内情况下, 主动学习, 了解时事、与时俱进, 显得格外重要。理论的自主学习, 能让教师更好将其带入课堂, 扩展课堂。专题培训、专业培训、应用培训、比赛培训等, 每一次培训对教师都是一次提升, 在与各类专家和同仁的交流学习中, 把握最前沿的理论和行业动态。在课堂实践、总结、思考后, 应该形成科研型的成果, 这些成果可以有论文、课题、专利发明等, 讲理论提炼, 其一便于自己梳理理论思路, 其二可以指导他人, 其三也是不断进步的过程。

以赛促教、对外交流合作为补充。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的形成, 最后也需要有检验方式, 以赛促教就是其中一种。在带领学生参与比赛的过程中, 更多的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知识传授有着新的领悟, 在与学生配合、磨合、共同成长的过程中, 也加深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 为日后增强教学实效, 提供第一手素材与资料。

企业合作、社会服务为扩展。思想政治课, 现在已经不是传统的理论课程与教学, 当一个观念的形成, 当一种习惯的养成, 都对学生起着终身的指导性作用。在与企业进行合作时, 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订单班进行企业文化传递, 让学生在校园期间就能了解该企业的文化和内涵建设, 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提前做出职业规划, 调整入职状态。思想政治课, 也已经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它也可以走出去, 讲理论转化为生产力, 通过正能量的传递, 为兄弟院校、企业、各行业、社会做出专业宣传, 更好的扩充企业或团体文化, 让其中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归属感和对自己的认同感。

(3) 新时期对新信息的把控

在信息化超速发展的背景下, 学生日常掌握的信息量已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这也要求教师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更多的时候留心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数据、视频等。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教师把握三个点, 即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4) 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 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和思想状态外, 在课后, 也需要与学生有互动, 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不仅仅在学业和思想观念上,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也是极其必要的。

2) 辅导员队伍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可以说教师为主导, 辅导员为辅助的情况下, 双管齐下, 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在平日工作中, 也需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 可以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比赛和考核, 并将培训、比赛和考核的结果, 没有其评先评优、年度绩效挂钩。

3) 学生干部

在各系部, 到各学生会部门, 各班级, 分别设立心理委员和思政委员, 负责观察、收集、传达相关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学生会, 有组织、有体系的开设各种学生活动, 包括竞赛类、专题类、辩论类、外出活动类等。对学生干部要从优选拔, 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模式, 定期对其进行理论、德育、行为考察, 后期作为学期末或者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综合考察资料。

三、教学环境的支持和改善

1、教学维度更加全面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除了课堂内, 还需要有更多的第二课堂作为配套。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参与中, 才能更好的检验课堂效果、产生反思、锻炼能力、增强自信, 传递正能量。加强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探索, 逐步实现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实践。一方面、与团委和学工处合作, 组织学生参与更多与课程相关的活动, 包括知识竞赛、大型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模拟长征徒步比赛等。另一方面, 将社会实践与学生暑假结合起来, 将集中组织与分散开展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促进学生增强运用思想政治课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系的理解。对暑期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评奖活动予以深入探讨并不断完善, 力求达到更好的实效性和更大的吸引力。

2、教学效果更加长效

目前, 高职院校课程主要有三门, 分别是《基础》、《概论》和《形势政策》, 开设的时间均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 这就意味着大二下学期, 乃至大三实习的全年, 思想政治课并无有效开展。这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 保证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有长期固定的平台。学生在校内期间, 可以沿用课堂授课、第二课堂体验模式, 在学生校外实习时期, 可以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 通过学生自评、师傅互评的方式, 将学生表现情况以周或月的方式传递给教师, 再由教师通过网络互动的方式,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网络授课, 授课的内容可以关于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三观、爱国和爱岗观等。通过大学三年的思想政治课全覆盖, 才能更好体现实效。

3、教学环境更加超前

教学环境超前, 主要指信息化的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1) 信息化的网络资源平台建设。建立校园概论课信息化网络资源平台, 平台包括日常考勤、课前预习板块 (教师上传图片、视频、数据、文字资料) , 课堂答题 (包括随机抽点模式) 、讨论 (包括全班级讨论墙和分组讨论模式) 、问卷调查, 课后答题反馈、自动计分评分。通过教学平台的改进, 将形象、丰富的声像、图文、数表等资料展现在学生眼前, 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通过概论课的专门网络平台的使用, 帮助学生扩大教学信息量, 推广案例式教学, 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质量。

2) 信息化手段在课堂上的运用

以思想政治课网络资源平台为依托, 扩充授课地点和方式, 通过信息化手段, 不断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模式。可以组织授课教师制作微视频、微课, 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优势, 将录制好的微课或慕课视频, 在网络资源平台上实施分享, 让学生享受到最优质课堂。课程录制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进行, 可将多种信息化元素进行整合, 最后呈现出来的可以是某课堂章节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预习和巩固, 视频通过信息化网络资源平台, 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教育部统编的权威性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相关习题集、以往的试卷、参考书目等资料放在网络资源平台上,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在网上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形成课前预习、实时答疑、课后巩固的课堂内外的“教”与“学”互动。

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将授课地点多元化。由单一教室模式, 向实践基地、专家答疑、专题讲座等多维模式转变。通过信息化技术, 组织学生进行远程访问 (专家、学者、权威、高年级学生、相关教师) , 或者实地采访 (第二课堂、实训基地、红色景区、革命圣地、相关博物馆) , 将概论课的课堂无限扩大, 将课程的讲授方式, 不仅停留在枯燥和固定的教室中, 而是将他们的视觉、听觉和感知能力极大的调动起来, 解决概论课中的时间跨度大, 空间感知弱, 学生理解难的问题。

四、考核机制的创新和全面铺开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评体系

思想政治课强调学生知行统一, 其考核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 二者不可偏颇。

1) 理论是能力和素质的前提, 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在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实践形成一定的能力, 才能进而内化为一种素质。

2)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 从形式上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课内形式是在课堂上, 主要包括课内演讲、案例分析、辩论、自我学习展示, 课外形式是在校园、社区、校外等公共场所开展的道德和法治实践活动。从内容上, 分为日常行为的实践和对理论知识运用的实践。因此,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考核分为三个模块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量化考核:践行学业道德 (上课出勤率, 课堂纪律遵守情况,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等) 、建设基础文明 (建设课堂文明、教室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和校园文明, 参加班团集体活动和政治学习活动, 遵守校纪校规和其他日常行为规范) , 参与社会实践 (社会服务、社区建设、公益活动等) 。

2、建立多元主体考评体系

多元主体考评体系, 就是成立一个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全体学生、实习单位和学院相关部门在内的多个考核主体。在这个评价体系中, 各个主体各司其职, 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对考核对象做出相应评价。通过构建多元主体考评体系, 有利于在校园生活中对学生的平时道德品行与法律行为进行全方位督促和激励, 增加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将学生的学行合一落到实处。

多元主体考评体系会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进一步强化了本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3、建立三年连续性动态考评体系

思想观念的改变及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 需要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以及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正确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课可以建立三年连续性动态考评体系, 对学生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进行跟踪考察, 这样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具体来说本课程总成绩分为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实习单位考核成绩三大块:

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和实习单位考核成绩相加不及格者, 按照原国家教委“没有修完教学计划全部课程不能发给毕业证书”的规定处理。这样的连续性动态考核方式, 使德育水平及法制意识的考核贯穿于学生大学的整个阶段, 从而形成在大学学习期间由始至终、动态的、全程的连续性强化机制。

时代在变化,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也在不断改变, 通过以上创新, 并加以实施和反复检验, 才能真正达到理想效果。

摘要:当前我国, 处于改革开放后的关键时期, 面对着社会突出的矛盾, 面临着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矛盾产生的不理解、对党史和新中国发展成长的艰难的不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坚定、对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不积极, 根本在于站稳讲台, 把控课堂, 不断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势创新, 指导大学生在正确把握和梳理理论的基础上, 能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担应有责任。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课,创新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8.

[2] 周颖, 陈旻.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4) .

[3] 高原平.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大学, 2011.8.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下一篇:当前化工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