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三位一体”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22-09-10

进人新的世纪以后,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 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 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大批跨国企业抢滩登陆, 在国内高起点设厂, 将生产加工向中国转移。国内制造企业更是背水一战, 大举通过信息化, 广泛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制造业进人了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这必然对掌握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的技术人才, 特别是对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了巨大需求。高校、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仍然是培养和培训机电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应对市场的需要, 建立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模式, 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高校、职高与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大量个体、私营、合资和外资等企业, 对各种机电类应用人员都有大量需求。特别是这些企业因人员编制比较紧张, 他们更加需要既精通机械加工工艺、编程, 又能熟练操作加工机床, 同时对常规加工设备包括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有一定基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 高校培养的是专业技术人才, 而职高培养的是专业工人, 二者的培养的人才基本的流向都是企业。但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三者相互隔离, 信息交流与交换, 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共享程度相当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模范和思路。我们所提出的“三位一体”是指高校、职业高中、企业联合, 形成培养机电为人才的有效体制, 建立教学、实习、实验及实训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培养人才立体模式。目前由于资金、场地、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原因, 各高校、职业高中为企业提供的机电类人才不能让企业满意, 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要人才的类型不能完全相适应。“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力求根据企业的需求, 确定培养目标, 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三位一体”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功能分析

高校、职高、企业在机电类人才的培养“三位一体”体系中所占据的角色及功能是不相同的。如图1。

高校的功能:主要是培养机电类中、高级人才。如机械加工工艺编程员, 掌握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 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CAD/CAM软件等, 熟练掌握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如机床维护、维修人员, 掌握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 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

如高级技术人才, 具备机床操作技术、数控编程和数控维护所需的综合知识, 并在电气设计、机械设计、改造、机床安装、调试和维修方面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

职高的功能:主要培养机电类中级人才, 使他们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知识和机床的操作, 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 熟练使用相关软件等。当然, 部分培养人才规格上与高校有交叉的地方。同时, 作为高校又要为职高培养师资, 而职高又是一个较好的机电类课程师资人才实习、实验教学的基地。

企业的功能:企业是高校、职高培养的人才的最终的归宿地, 因此对各级机电人才培养学校来说, 企业的需求是制订培养目标首要考虑的问题。不管是机电类高级技术人员, 还是技术工人的素质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为高校和职高提供较为完善的机电类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场所。

在“三位一体”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中, 高校、职高和企业应该能力合作, 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教育机构培养的机电类人才最终的归宿点是为企业服务, 因此高校、职高应该积极响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制订教学目标依据。而人才培养是为企业服务的, 因此也应撇弃地方主义、本位主义思想, 积极为高校提供前沿市场变化和发展信息, 同时, 尽可能为高校、职高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场所。只有三者融为一体, 才能发挥这种体系的最大效能, 培养出高素质的机电类人才。

3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满足“三位一体”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机电类技术人才的关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 决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旧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已不适应形势要求, 必须不断深化教改。使所设置的教学课程体系应满足“三位一体”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1) 知识结构。政治理论、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造及加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方面的基本知识;加工与程序编制的基础知识;加工质量检测与控制知识;机床设备的安装, 调试与维护知识及以CAD/CAM方面知识。

(2) 能力结构。熟练掌握CAD/CAM技术, 绘制零件图与装配图, 能够编制复杂工件的数控加工程序并进行加工;具有较强的工艺分析能力, 能够合理选择刀具, 夹具和切削参数;具有进行机床安装, 调试及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能力;具有产品质量控制和分析能力;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中, 高校占据着师资力量的优势, 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自然是其主要任务, 当然实践教学也是其努力的方面;而随着职业高中的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职高和企业在实践教学和经济发展前沿信息占有一定的优势。只有三者在培养人才方面通力合作, 才能培养出全面的机电类人才。

4 加强实践教学, 发挥“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中高级的机电类人才不是单纯的设备操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 在机电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学校把培训和培养的重点放在机床操作方面, 事实上, 作为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数控操作非常简单。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精通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等专业人才。在此之前, 各高校、职高由于受实验和实训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的限制, 机电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有缺陷的, 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位一体”机电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充分的发挥高校、职高、企业的长处, 做到优势互补。各职业技术高校具有相对良好的师资力量, 这种联合有利于利用高校的师资对于职高师资在专业上的补充与加强, 有利于对企业生产现场问题的指导。我国的职业教育政策和经济的长足进步, 对职业高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许多职业高中拥有相当数量的加工设备和培训设备, 在场地面积和设备的数量上往往都超过了高校。国内的企业的数控设备的占有率虽然还是比较低的, 但是其如终是在生产第一线, 有利于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实训。“三位一体”机电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三者的联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阶段可充分的利用“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优势, 利用高校和职高的师资力量优势;利用职高和企业的设备优势。相互融合, 优势互补, 达到培养合格的机电类人才的目标, 以满足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当然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和职业高中要努力规划和发展自己的实验设备, 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 建立机电一体化教室, 只有这样才能利用三者的资源为培养合格机电类人才服务。

5 我院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方面的探索

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所属的工科专业, 根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形成了教学实验、实习、科研实践于一体, 课内外, 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机电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已建成的工程训练中心, 投入大, 功能齐全, 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为一体, 把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炉, 可以较好的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则, 与合肥美菱、奇瑞汽车等多家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 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力争实现毕业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同时, 我院也加强与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联系, 为人才培养和就业建立拓宽了渠道。目前, 我院共和二十几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教育实习、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高校、职高和企业“三位一体”培养机电人才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例如, 师资力量、培训教材、培训设备、人才技能考核体系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制造业的进步, 这些问题都逐步得到解决。当然, 由于体制及其它的因素, 高校、职高和企业“三位一体”机电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和建立过程中, 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只有三方的联合融会, 才能达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共享, 才能使教育机构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机电中高级人才。

摘要:本文研究了应用型高校、职高和企业建立“三位一体”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分析三者在体系中所据有的功能, 讨论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最后, 论述了如何发挥“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优势及我院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复合型

参考文献

[1] 赵建国.控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1 (3) .

[2] 马莉敏, 李斌.建设现代数控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4) .

[3] 陈文杰, 张振山.数控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J].机械职业教育, 2006 (8) .

[4] 祭彦加.加强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层注水工艺及其应用效果评价下一篇:小学语文“实新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