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高级工程师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业高级工程师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影响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

第一篇:林业高级工程师论文

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研究

【摘要】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本文以西南林学院为例,分析了林业高校高级科技人才的成本核算对象特点,对成本核算科目进行了设置,并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了费用分配,给出了成本分析的框架。

【关键词】林业 科技人才 培养成本

一、对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目标的认识

1、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通过对人才培养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期间费用的核算,分析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比率,进而挖掘出资源的利用潜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使林业高级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通过对期间费用的分析,计算其是否与培养成本相协调,从而可以对学校的机构进行精简或合并,提高机构运作效率。

2、为学校制定竞争与发展策略提供准确合理的数据依据。新专业的设置、硕士点的增加、引进海外学者、实验室的建设等一系列宏观和微观的决策活动必然要涉及融资和投资问题,合理的使用资金,使资金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就要对这些活动进行准确的成本估计、分析、预测;同时确定这些投入如何计算分配到人才培养成本中,分析投入对于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贡献度,并找出非增值或低效率的作业环节并对其进行删除或改进,明确其竞争优势和劣势,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另外,也为林业高校收费标准提供依据。

二、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特点和设置

1、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特点。

(1)非盈利性。林业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并不是为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高校人才成本的核算也无法为其“产出”定价,其人才培养不存在成本回收的市场经济效益目标。

(2)核算对象价值的不确定性。成本核算是为了确定产品的价值,但是对于人才成本核算,核算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价值是不能量化的,无法确认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人才成本核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评价学生的价值,例如: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学生的平均成绩等。

(3)成本的多样性。文中主要指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林业高级人才培养财务成本是指发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用于支付给老师的工资、公务费、房屋建筑物和仪器设备的折旧费等,其中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及期间费用。后者指用于高校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成本的总称,是根据财务成本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不同的归类、分析和调整计算出来的,是对财务成本的进一步深化。管理成本着重为高校管理部门的预测、决策、控制和业绩评价等职能服务。

(4)核算对象的非同异性。在产品成本核算时,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要进行成本的核算。但对于人才成本核算,核算的对象只有学生,显然研究生和专科生的人才成本不能等同。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而采取不同的成本分配标准。一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分配比例为1:2:3。

2、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及核算科目的设置。本文假定获取西南林学院毕业证的学生即为合格人才,并成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再以各院系、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差异程度为标准来设置明细的核算对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分为院系、专业、学历、年级等四个指标。

在进行林业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科目设置时,应借鉴作业成本法中关于作业和作业动因的理论确定人才培养作业和作业动因,进行费用的核算和分配。其中,最复杂的设置方式是:学院院系、专业、学历、年级等四者结合的划分方式,如图1所示。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成本的计算周期应根据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培养周期来确定。为了能获取核算所需要的数据且不与现行会计制度相冲突,故在核算中,应设置各类支出科目的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设置要根据学校自身对费用的要求进行设置,没有定式,但可参考图2。在设置中可以参考作业成本方法的思想,把林业高级人才培养活动分成多种作业来进行分析,并确定各种作业的作业动因,进而准确的分配费用。对于高校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成本计算,因高校不对固定资产折旧,因此,要将人才培养的折旧费用作为账外记录,详细记录各个成本核算对象应分摊的折旧费用,最终将两部分的数据进行合并,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成本。

三、林业高校高级人才成本核算分析

1、按照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配。确定了核算的成本对象和按照作业原理设置了支出明细科目,根据发生的作业动因对费用进行分配。教师为学生授课是林业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作业,下面以上课为例,按照作业成本法对教师的工资进行核算。教师的教学任务由学校统一分配,有的是多专业一起上公共课,比如:外语、政治。有些课程只有相应的专业才开设。不同专业,年级的成本的核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核算中抽象为同专业年级上课和多专业一起上课两种情形,至于多年级多专业等更复杂的情况,应根据对数据的实际需求程度决定核算的具体方法,以下举例说明费用的分配思路。

(1)同专业课程的课时费分配。假设一名教师教艺术设计专业本科2001级和专科2002级的课程,课时分别为60,40,教师的工资,津贴等共3000元/月,按6个月计算其教学期(假期的工资也应进行分摊),工资总额为18 000元,作业的动因是课时量。分配的费用如下:

其中:Ei是指某专业某级应负担的课时费用;S是指任课教师的薪水;n1+n2+…ni是指此任课教师所教专业年级的学生人数之和;ni是指所教第i个专业的学生人数。

2、折旧费用在成本对象中的分配。折旧费用的分配也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教学用的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分配按照各专业的人数分摊即可,而对于类似于语音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电子产品等的折旧应该按照各专业学生占用的课时来分配,具体分配方法类同于课时费的分配。

3、期间费用的分配。期间费用是指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的工资、奖金等,还包括其他费用。对于事业单位的期间费用应采用全部成本法而不是制造成本法,将各种期间成本费用按核算对象的人数进行分配。

四、成本分析

1、同一项费用在不同专业、年级的横向和纵向的耗费。高校管理者可以针对某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差异的原因,从而改进或加强其中的人才培养作业环节。分析过程中,分析的级次可以任意进行,如:成本对象的设置可以按照最复杂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可以分析具体某项费用在学院(或系部)这个层次、也可以是专业、学历、年级中的不同层次,分析的方式可以横向纵向比较。不但要分析总的费用额,同时也要分析人均费用额。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将其作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图形结合,一目了然。如:分析教学课时费用在各专业的占用情况,提供数据表和图形两种方式。

用以上的两个例子来说明数据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高校管理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对哪些费用项目

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时间差异、不同学院差异、不同专业差异等。

2、各专业总成本的比较。分析各专业的成本,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同时为高校的扩张和新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资料,管理者对于资金安排就会心中有数。

3、具体每一专业中成本的构成比例。不同的专业,其教学配备、实验方法均不相同,通过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构成分析,明确投入重点,促进学科发展,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五、结语

本文是在目前的会计制度下,探讨林业高级人才培养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一方面对于目前会计制度不核算的费用作为辅助账来记录,另一方面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想,确定人才培养的作业成本和动因,通过合理设置支出的明细科目,对人才培养的成本费用进行了归集。但因在操作的层面上需要结合会计电算化软件才能进行。因此,对其成本数据进行归集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将是本文后续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西南林学院教育部评估报告2004.6。

[2] 余世袁等:《面向21世纪的高等林业工程教育》,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龙 勤 陈 波 刘国强

第二篇: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匹配度实证研究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影响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课题组以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学位课程内容设置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岗位能力需求关系、职业定位显性指标和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数据关系,并定量化处理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与职业定位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匹配度关系,这一研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合理选择课程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岗位能力;职业定位;匹配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層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我国教育部2009年启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截止到2010年已设置40个领域。2012年开始推行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政策[2]。据统计,2010~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11万 、14.8万、18.7万、21.7万、23.7万、25.2万,占比从23.31%上升到43.93%,从这6年间招生趋势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总体招生人数在小范围增长。这个发展变化反映了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同时也对其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学位培养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体系、导师指导等环节仍效仿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于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工程师)的要求[4-5]。目前已有学者根据相应学科的岗位能力和职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研究,吴志强[6]提到应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明确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邬庆儿[7]强调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高技能人才必备的技能和知识为依据,确定实训和理论教学内容,并提出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的原则。谢育兵[8]根据相应学科的岗位能力和职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探索如何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方面做了相应研究。但通过检索文献发现,以往研究并未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对课程体系的改革缺乏数据支撑;培养人才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能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匹配度关系,以往研究中也并未明确指出。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利用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将岗位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课程体系作为解释变量(此处需说明:必修课作为一类必不可少的课程群,其内容多为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是高级工程师所必备的能力,本文假定必修课对岗位能力的匹配度差异为零,即文章中的课程体系指专业选修课),根据其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划分等级,进行排序,探讨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分析课程体系对岗位能力和职业定位的贡献度差异,并依据所需的特定岗位将课程体系细致化,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真正回归社会,为社会所需。

一、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

(一)安全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的界定

安全工程师的职责范围主要体现在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不受破坏,包括预测、识别与评价危害状况,开展危害控制设计,研究危害控制方法、程序和方案,为其他人员就危害控制和危害控制方案提供建议,测量、审核和评价危害控制和危害控制方案[3]。基于对安全工程师的职责范围分析,其岗位能力可概括为安全检查与评价能力、安全工程设计能力、安全研究与开发能力、安全管理与组织能力、事故应急救援与指挥能力、事故分析与调查能力。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高校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制订了安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部分构成,知识涵盖了政治、数理以及安全学科有关专业知识,根据国家标准中对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本文按照类别和知识领域分为五类,分别为安全评价类、安全工程设计类、安全研究类、安全管理类、实践教学类,其中安全评价类包括安全评价与预测、矿山评价原理与方法、安全信息管理;安全工程设计类包括矿井网络最优化技术、高等流体力学、矿井灾害与防治理论、安全科学方法、高等热工学;安全研究类包括矿山岩体力学、矿井灾害与防治理论、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开采沉陷、高等流体力学;安全管理类包括安全科学方法、现代安全管理、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实践教学类包括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本文所列举的课程体系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了分类,尤其在专业教育部分,选修课程群的设置符合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具有代表性。

二、实证研究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着力于研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关系以及岗位能力与职业定位之间的匹配度关系,在设计调查问卷之前,首先构建二级指标体系。为了找到岗位能力分别与职业定位、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设置了两份问卷,在最终形成的问卷中,将职业定位和课程体系作为被解释变量,岗位能力作为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下设六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第一份问卷的每题均为职业定位对岗位能力的需求程度,第二份问卷中的每题均为岗位能力对课程体系的贡献度差异,本研究的问卷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1表示非常小,2表示小,3表示中立,4表示大,5表示非常大),即每小题下设五个选项。

(二)数据来源

第一份问卷由安全高级工程师填写,所选择的高级工程师样本特点为在不同行业(矿山安全、化工安全、建筑安全等)从事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安全工程设计施工,安全生产运行控制,安全检验检测,监督监察,评估认证,事故调查分析与预测预防,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等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在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完备的安全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其结合自身学习及工作经历,对职业定位所需的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共发放调查问卷157张,回收157张问卷,有效问卷145张,有效回收率92.4%。第二份问卷由毕业三年内四所综合性高校的安全专业研究生填写,主要包括山东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这四所高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均为国家一级学科,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质量较高,具有代表性,让他们对课程体系对岗位能力的贡献度差异进行打分,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162份,有效问卷148份,有效回收率91.3%。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采集中,我们发现有些研究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但是数量并不多,因此我们在数据采集分析中将升学忽略不计。

(三)模型修正拟合评价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阐述研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关系以及岗位能力与职业定位之间的匹配度关系,由此建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模型。采用Cronbach's Alpha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621,如表2所示,具有较高的信度,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且本文选用经过验证的成熟量表,问询了相关专家,数据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四)数据分析

首先对第一份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将各调查问卷内容转换成数据表格,导入spss22.0软件中,我们对这145份調查问卷进行基本的统计方法处理,得到全部调查问卷数据的算数平均值μ。所得算数平均值最高为5,为了使数据差异更明显直白,将数据转换成百分制,最终得到反映职业定位与岗位能力间关系的数据表格3。

为了得到岗位定位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将岗位能力作为中间变量消去,具体处理过程为:根据表1的数据确定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程度最显著的解释变量X,再根据表2的对应数据进行排名,取其中前五名列入表中,最终得到如表5的匹配度关系。

(五)结果分析

1.不同门类的专业选修课对于岗位能力的提升存在差异性。

通过问卷分析的数据结果显示,不同门类的专业选修课对于岗位能力的提升存在差异性,以安全评价与预测、矿山评价原理与方法为代表的安全评价课程群对评价能力的匹配度为 85.4,它侧重于培养学生将问题系统化,通过各种指标的建立,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安全评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评价能力。以矿井灾害与防治理论、高等热力学、矿山岩体力学、开采沉陷学等为代表的安全工程和安全研究课程群对研发能力的匹配度为 85.5,这类课程专业性质较强,一方面可以加深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学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有显著效果。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对于提升岗位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2.实践教学类课程对于多项岗位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心已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实践教学类课程作为安全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一类课程,在近年逐渐成为安全专业的重要教学载体和组成部分。这类学科恰好满足了安全专业学生把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这类课程所包含的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课程,对于安全检查与评价能力、安全工程设计能力、安全研究与开发能力等的提升作用明显。而这些能力需求也恰恰与安全专业研究生就业较为集中的职业定位(包括安全管理、安全咨询、安全评价等)的高级工程师的能力需求相对应。因此,实践教学类课程虽然在安全专业中属于“专业性”不强的课程,但与就业能力需求指标匹配度高,对安全专业研究生未来工作和适应职场作用直接显著。

3.根据岗位能力对课程体系的匹配度研究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

职业定位是安全工程师选择的不同就业形式,通过上述数据分析,由表3不难发现不同的职业定位需要的能力不同,将职业定位考虑进培养模式中,有利于专业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选择课程群以及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为了消除研究生在选择课程时的迷茫现象,进一步构建职业定位与课程体系的匹配关系,研究生只需根据研究方向以及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定位选择适合的课程群,同时在学位论文中也依据自己所选课程方向进行有方向性的选题研究,从而达到培养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根据岗位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排序有利于研究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而不是盲目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需求趋势,以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与高级工程师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关系。研究发现,高级工程师的不同职业定位对岗位能力需求存在差异性,同时课程体系对岗位能力的贡献度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每一类选修课都与其对应的岗位能力相匹配,且匹配程度较明显,而不同类别的选修课对岗位能力的贡献度匹配程度较差,这种匹配度的差异性直接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本研究定量化地分析了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在调控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占比、增加实践类课程等方向上努力,从而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及专业岗位需求的衔接更为紧密,有效增强专业研究生相应的岗位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社会提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扎实专业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云鹏,王福生,郭力娜,王月红. 基于工程师职责的专业硕士生培养探索——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5(7):101-105.

[2] 蒋复量,李向阳,叶勇军.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5):66-68.

[3] 曾繁华,黄小芳,徐刚.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以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为例[J].亚太教育,2016(28):120+83.

[4] 杜静,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78-80.

[5] 张圆圆.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2012(4):21-25

[6] 吴志强. 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24-125.

[7] 邬庆儿.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5-7.

[8] 谢育兵.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69-70 .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刘音 程卫民 刘震 辛林

第三篇:注册工程师制度环境下土木工程师能力要求研究

[摘要] 阐述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注册工程师的报考条件、考试科目、继续教育等,得出注册工程制度对土木注册工程师的素质、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为土木工程专业注册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注册制度 工程师 土木工程

一、注册工程师制度发展的历史

美国是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1883年美国首先在牙医专业实行执业资格注册制度,而后逐渐扩展到医生、药剂师、律师和会计等行业。1907年,美国怀俄明州开始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工程师和测量师执业资格实行准入控制,经过一段时期的稳定发展,注册工程师准入制度已在全美国全面展开并逐渐被其它国家所效仿。

我国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是在20世纪90年代。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实行了改革开放新政策,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伟大转折。此后,各行各业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如:投资有偿使用( 即“拨改贷”)、投资包干责任制、投资主体多元化、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监理制以及企业资质管理等一系列为适应市场经济大发展的重大举措。到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注册会计师统考制度,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人民代表大会常务通过《注册会计法》;199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1997年9月,建设部和人事部共同发布了《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暂行规定》,从此,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始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开来。2001年1月,人事部和建设部又以人发[2001]5号文件正式出台了《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工程师制度总体框架及实施规划》,这一文件是建立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同时标志着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将全面启动。

二、注册工程师制度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时间虽然不太长,但是,发展很快。目前,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已经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领域实行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监理师、注册咨询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岩土师等执业准入制度。为体现公开、公开、公正的原则,全国实行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统一组织、闭卷考试、统一合格标准等,实现了考试确认、注册管理、后期教育等完整的管理体系。

全国已经注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18000多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8000多人,注册城市规划师13000多人,注册监理师64000 多人、注册建造师和注册造价师均不少于10万人等。但是,如此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与我国庞大的建筑市场来比,仍然显得十人不足。

据统计:全国建筑业建筑总产值50000亿元,年增长20.4%,建筑从业人数为3000多万人,年增长7.2%;勘察设计咨询企业12000家(甲级企业1900余家,乙级企业3400余家,丙级企业4300余家,丁级企业600余家,专项企业2000余家),平均每家勘察设计咨询企业注册建筑师1.5人,注册结构师2.3人,注册规划师1.1人;施工企业56000余家(特级总承包260余家,施工总承包3000余家,专业承包2700余家),平均每家施工企业注册建造师2人;监理咨询管理企业6000家(甲级企业1000余家,乙级企业2000余家,丙级企业2600余家),平均每家监理咨询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10.7人。如果以上各企业均需要造价工程师的话,注册造价工程师少得就更加可怜。而国家在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要求:勘察设计咨询企业行业乙级设计资质,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不少于4人或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不少于2人;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一级建造师不少于50人,监理咨询企业综合资质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60人,注册造价工程师不少于5人,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不少于15人次,专业资质: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或者其它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合计不少于甲级25人次、乙级15人次,相应专业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甲级15人次、乙级10人次丙级5人次等等。可以看出我国建筑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相关企业的注册工程师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三、注册工程师制对注册工程师素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要求

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工程师的报考条件、考试科目、合格标准和注册工程师继续教育等都做了具体要求。对这些要求具体分析,不难得出注册工程师制度对主册工程师素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的要求。

1. 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的素质要求

从报考土木类注册工程师条件可知,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素质要求,一般从专业和学历、工作和工作经历、专业职称、思想品德和健康状况四方面提出。

1)专业和学历。土木类注册工程师,一般要求考报考者应具有报考注册工程师类别相同的专业或相关专业并具有一定的学历基础。除个别专业的注册工师报考要求中专以上学历外,其他专业的注册工程师一般不低于大专以上学历。

2)相关工作和工作经历。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必须从事与报考该类注册工程师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专业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年限经历。一般要求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不少于2年,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工作不少于4年,本专业本科生毕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工作不少于6年,本专业专科毕业,从事本专业或相关工作不少于8年。本专业的相关专业毕业,虽然从事本专业或相关工作,工作经历需增加2年。

3)具有一定的专业职称。有些类别的注册工程师对报考者的专业职称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许多股份制企业十分注重人才的技术能力,技术职务实行聘任制,所以技术职称与国家技术职称评定脱节,多数注册工程师的报考条件不与职称挂钩,而与工作经历联系紧密。

4)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体魄。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土木类注册工程师不仅具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科学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办事公道的工作作风等。

2. 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要求

从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的考试科目可以分析出,对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一般从工程技术知识、工程经济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建筑法律法规、工程实践知识五方面设计。

1)技术知识。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要求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必须具有与本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一个不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仍至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思想,是很难能够得心应手,有忍有余地驾于工作。土木类注册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或其它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尽可能做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经济知识。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应该运用自己掌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经济管理、经济原理,最大限度地为土木类企业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如:市场调查与经济预测、现金流与资金等值、经济技术评价、价值工程和风险决策等。

3)管理知识。注册工程师还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如: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投资(成本)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运用科学的工作程序,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进行技术协调和组织管理。

4)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注册工程师还应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合同条款,熟知本专业法律法规,能运用法律条文及时、合理、公正地解决工作中而又不可避免面临的各种争议,从而会防止争议事态进一步扩大或影响范围,进一步增进双方理解、互信、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该项目工作。

5)相关实践知识。注册工程师的业务内容主要体现在技术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所以,实践知识是注册工程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知识包括:立项评估、地质勘测、规划设计、招标投标、设计及设计管理、施工及施工管理、设备制造、工程监理及设备监造等十一个实践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上至少一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多数原因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

根据各类注册工程师各科目考试分值所占的比例分析,注册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如饼状图1。

图1 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示意

图3中。从知识结构所占比重来看:管理知识所占的比重最大,法规知识和实践知识第二,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知识第三;从知识结构的范围来看:实践知识、技术知识和法规知识在各类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要求中均属必不可少。

3. 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能力要求

从报考条件对土木类注册工程师素质要求和考试科目对注册工程师知识结构要求综合分析,可知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工程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的高低是衡量注册工程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土木类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应该具备较强的工程专业技术能力。

2)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注册工程师需要进行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组织协调,需要掌握一定的组织管理知识,能够运用组织活动原理,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组织机构更加精干、高效地运行。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决策能力。实际工作中,注册工程会遇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实际问题,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听信其他专业人事特别是反对方面的建议,冷静分析、准确判断,做到正确决策、准确决策。

4)科学的工作态度。注册工程师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准确判断决策能力,还应该坚持科学、尊重科学,具有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正,林凤.从工程的本质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2)

[2] 余壽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

[3] 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时铭显.面向 21 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 (10)

[5] 维谦 ,龙正中. 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0:399-418.

[6] 李元元等.工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若干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作者:潘炳玉 余兴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茶文化与茶健康论文下一篇:林业助理工程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