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改革创新大家谈

2022-10-25

第一篇:统计改革创新大家谈

解放思想大家谈暨机关党建工作创新

调查问卷

各党组织: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当前,全市正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大潮。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集中广大党员的集体智慧,创新开展机关党建工作,我们组织开展本次问卷调查,以支部为单位,每个党委、总支、支部填写一份。请各党组织结合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专门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广泛征求党员意见,认真填写调查问卷,并开展“我为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献一策”主题活动。填答结果无对错之分,只求获取真实情况,请各党组织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本次问卷调查任务。完成的调查问卷请于3月20日前交市直机关工委宣传科。

衷心感谢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支持和配合!

中共珠海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注意事项:以下全部为多项选择,请根据内容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选项时,请在该题后面另外填写。谢谢!

1、您对当前机关党建工作的总体评价是()。 A、很好B、较好C、一般D、差

2、您认为当前机关党建工作在创新方面处于()状态?

A、思想解放B、思想比较解放C、一般D、思想保守E、与实际脱节

3、您认为当前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A、领导不重视,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

B、工作内容贫乏,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吸引力 C、体制不顺,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任务的需要

D、机关党务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参差不齐,不安心党务工作 E、其他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您怎么评价机关开展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A、总体不错,有实际效果B、流于形式,效果一般C、内容陈旧,急需改进创新 D、没有实际效果E、其他

5、您认为目前机关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上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A、内容肤浅、枯燥B、形式呆板、乏味,缺乏新意C、脱离工作和生活实际

D、经常不能正常开展E、挺好,没什么问题F、其他

6、您认为目前机关党组织的活动开展得()。A、太多B、适中C、太少D、多与少对我无所谓

7、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您是否愿意主动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

A、愿意,因为这让我感到光荣和责任B、愿意,因为这可以促进我的工作、业务的开展 C、不愿意,因为这会让群众对我的要求更高D、不愿意,因为这会影响我的工作、生活 E、其他

8、您在工作、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是否会主动寻求党组织的帮助?() A、会主动向组织反映,相信党组织可以帮我解决困难 B、不会主动去反映,但还是希望得到党组织的帮助 C、不会去反映,党组织是不会为党员个人谋取利益的

D、不会去反映,党组织没有能力或资源帮我解决什么问题

E、不清楚哪方面的困难可以寻求党组织帮助,不清楚通过哪种途径去反映困难

9、您认为当前机关党务干部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

A、不安心机关党务工作B、使用多、交流少、提拔少,干党务不如干业务C、不能胜任机关党的工作D、其他

10、您认为机关党建工作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主要取决于()。

A、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力度B、党员的思想境界C、上级部门和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推动

D、党务干部的素质E、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F 、其他

11、您最喜欢的党员学习教育方式有()。

A、自学B、集体学习和讨论C、听辅导报告或专题讲座D、参观学习

E、网络互动教育F、组织文艺活动G、其他

12、您最喜欢的党员学习教育内容有()。

A、党的理论知识或党务工作技能B、时事解读C、法律法规,历史与文化 D、经济管理、科学知识、职业技术或业务技能

E、行政管理、领导方法、机关文化和礼仪、健康知识

F、其他

13、您认为机关党组织在党员学习教育中应该做到()。 A、有详细的学习计划

B、根据本单位党员素质状况确定一些必读书目,规定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并进行检查考核 C、每月至少组织1次集中学习

D、适当开展专题辅导讲座或参观学习,开拓视野

14、您认为哪些教育方式最为有效且可以长期坚持?() A、加大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力度,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 B、每月确定1天作为“党员活动日”进行集中活动 C、每年重温1次入党誓词,提高党员意识 D、重大节日期间开展义务奉献日活动

E、其他

15、为激励和约束党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教育培训,您比较喜欢哪种考核方法?() A、抽查学习记录B、写学习体会C、组织生活会上谈学习心得

D、上级组织检查督导E、考试考核F、其他

16、网络是机关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您希望珠海机关党建网站()向什么方向发展?()

A、网络办公平台,机关各党组织通过网络及时交流反馈工作情况,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B、党建管理平台,运用网络资源,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C、党员生活平台,延伸传统的党建组织生活形态,开辟网上党建文化板块,建立党内互助平台 D、宣传教育平台,将党章党纪、重要文件、要文要论等放在网上学习共享,立体生动地做好党建宣传

E、远程教育平台,通过完善自助学习、教学互动、考试测评等功能,提高党建教育培训效能 F、网络民主平台,党务网上公开,民意网上征集,为市直机关作风建设开辟新的信息渠道 G、其他

17、您是否赞成建立“网上党校”,采取网上学习、网上答题、网上测试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党建宣传教育载体?()

A、形式新颖,符合时代潮流,我赞成B、会关注,但积极性一般 C、我更喜欢传统的学习方式,对网上学习不感兴趣D、无所谓

1-

-

18、您是否赞成开办“手机党校”,通过手机短信息的方式,向广大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传递重要信息?()

A、形式新颖,有时代特点,我赞成

B、如果宣传内容重点突出、数量适中、方式得体的话,我赞成 C、无所谓D、不同意

19、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您认为机关党组织在党务公开方面应该重点公开那些内容?()

A、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B、发展党员、评先评优情况 C、党建工作计划及落实情况D、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情况 E、干部任免情况F、党内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G、其他

20、您是否赞成在机关设立“共产党员岗”,评选“党员先锋岗”,亮出党员身份,强化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A、赞成,能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各个岗位都可以

B、赞成,但最好仅在窗口单位设立,树立党员形象,勇于接受监督 C、无所谓,实际意义不大D、不赞成

21、您认为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候选人推荐产生应采取以下哪种形式?() A、组织推荐B、群众推荐C、组织与群众推荐相结合

D、其他

22、您认为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是否需要述职?()

A、需要,每年述职一次B、需要,每半年述职一次C、需要,换届选举时向党员大会述职D、不需要

E、其他

23、您对机关党的组织生活评价如何?()

A、好B、一般C、差D、其他

24、您认为当前机关党组织日常组织生活应如何改善?() A、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B、活跃组织生活的形式 C、增强对组织生活的经费投入D、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

E、其他

25、您认为当前党务公开应采取何种形式?() A、互联网或OAB、宣传栏C、发文件

D、会议E、手机短信F、其他

26、您认为机关党组织开展城乡结对帮扶的做法()。

A、很有效B、没什么效果C、增加党员负担D、应统一救助

27、您认为当前机关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方面做得()。

A、发展质量较好,发展速度适中B、发展质量较好,发展速度要加快 C、发展质量一般,发展速度要减缓D、发展质量较差,应从严控制 E、其他

28、您认为当前对党员最有效的管理形式有哪些?()

A、开展征求群众意见活动,对党员开展民主评议B、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C、开展个人党性分析D、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 E、其他

29、您认为提高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质量的主要措施有()。 A、领导干部带头,发扬民主集中制

B、党员打消个人顾虑,从有利于党的事业出发,畅所欲言 C、营造党组织平等、民主的氛围,充分保障党员权利 D、会议准备充分,党员提前准备发言材料

E、其他

30、您认为目前机关党员最需要强化的激励是()。 A、目标激励:用本单位的发展目标激励人 B、物质奖励: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

C、情感激励:采取感情沟通、理解尊重、支持信任和关心爱护等方式营造诚信友爱的人际环境 D、精神激励: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授予荣誉称号

E、竞争激励: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

31、您认为机关党组织在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最需要加强的工作是()。 A、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对于涉及党员政治、经济权利的事务,决策前必须广泛听取党员意见 B、党组织会议内容应及时通过组织渠道告知党员

C、党组织应定期主动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尊重并满足党员的正当合理需求 D、其他

32、促进机关和谐是机关党建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您最期望今年在机关文化建设上开展哪些形式的活动?

A、体育运动方面的比赛等B、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等

C、办公技能方面的比赛等D、机关文化理念、服务品牌方面的展评等 E、其他

33、我市的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您认为今年机关作风建设的重点应选择在哪些方面?()

A、继续抓好政府行政服务窗口建设

B、整合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

C、加强机关内部的作风建设,上级机关为基层单位服务,促进机关和谐

D、认真总结10年来我市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的经验,认真收集社会群众意见建议,将机关作风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E、其他

34、您认为机关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和权限应该有()。 A、协助党组(党委)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

B、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 C、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

D、列席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组(党委)以及行政负责人召开的有关会议 E、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F、不了解G、其他

35、您认为目前机关党建工作最需建立的规章制度有()。

A、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B、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 C、党员和党组织争先创优制度 D、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E、以上级党委名义制定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机关党建发展问题的重要文件 F、其他

36、您认为影响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评机制不科学B、“一把手”不重视C、党建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

D、基层不配合E、业务工作任务重F、其他

37、您支部(总支、党委)在“我为机关党建工作创新献一策”主题活动中,对创新开展机关党建工作(包括机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以及机关文化建设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

-

第二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在2010年全国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李强

(2010年9月19日 西安)

同志们:

一年一度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会议今天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主题是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统计设计管理工作。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设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和主体,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行动规范。全国基层统计人员、政府综合统计工作者、政府部门统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就是贯彻、执行、实施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方法制度关系到为何统计、如何统计的问题,关系到统计数据质量高低,关系到能否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是统计部门的看家本领和工作本钱。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国家统计调查制度的全面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发现目前实施的统计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改进,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下面我就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新中国统计至今60余年,经过几代统计人的努力,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初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从范围上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二是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三是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从内容上讲,包括统计标准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和统计制度管理体系。这五个体系既是单独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一)统计标准体系

统计标准是从质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区别的分类和分组。统计工作的实质是通过统计调查、分析的手段,找出社会经济发展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联系,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分类和分组。随着现代化的进行,统计标准成为统计工作必须加强

的重要方面。根据《统计法》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标准方面负有领导和主要制定的责任。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相关部门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经过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部门统计标准。60年来,经大量的工作,我们基本上改变了以前统计标准不全,各专业统计、各部门统计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的统计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等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统计标准体系,共包括32个统计标准,这是非常大的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全国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的统计工作都是围绕这些统计标准进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市级中观调控管理的需要。从上一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联合国推荐的SNA体系,结合中国的MPS体系进行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双轨制的核算体系。80年代初到1992年这一阶段的双轨制核算体系,满足了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下改革发展的需要。统计一方面要观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指标,同时也要观察计划以外市场经济调节的指标,双轨制满足了中国在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我国学术界和统计界也解放思想,打破了理论上的桎梏,推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和建立。1992年以后结合联合国SNA,依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为全面观察和核算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行业竞争、国际竞争,提供了大量数据,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确立了统计部门的地位,这是一项重大的统计革命。截至目前,我们还未找到更好的指标来替代GDP,这是我们改革的一大成果。

(三)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公众是从统计指标及其数据来认识统计工作的,因此,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线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具体包括行业指标体系和专业指标体系,包括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包括从资源到管理的各个领域。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共46套,583种报表,11310个指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务院各部门、高检院、高法院、人大财经委、全国性行业协会、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等一百多

个部门,共有232套制度,4300种报表,近两万个统计指标,共同组成了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体制发展变化促使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由单一的全面报表、逐级汇总,转变为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必要的全面报表、重点调查、科学估算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一是确立了普查的主体地位,1990-2000年,10年间我们做了5项6次普查,2001-2010年,我们要做3项4次普查。二是大力推行抽样调查方法,从农村的农产量抽样和住户调查到城市的住户调查和物价调查,再到工业、商业、劳动力调查等,全面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为满足新形势下体制改革和社会多元化需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统计制度管理体系

国家、地方和部门共同构成了庞大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统计部门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生产部门,更重要的是统计项目和统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为了加强全国统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规范统计调查,维护政府统计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统计调查的质量,我们依法对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分类管理,陆续制定了相对完整的统计管理办法。1999年出台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出台了《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工作流程(试行)》,去年制定和完善了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项目内部管理流程。统计调查项目和统计制度的管理至关重要,现在,我们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

回顾我国统计工作几十年的历程,从三大方面和五个体系来看,我国统计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统计制度,作为统计日常工作的规范,促进了中国统计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初步建成了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为统计工作持续开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证。

(一)主要特点

1、全面性。统计方法制度覆盖从资源、生产、流通、分配到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和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从社会经济各方面来看,它全面反映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环境文明等诸多方面。

2、系统性。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国家、地方、部门统计方法制度;从时间上看,包括定报和年报;从标准上看,已形成一系列统计标准;从管理来看,基本形成一套系列的管理模式。

3、可比性。纵向来看,我国的统计制度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可比性,统计制度之所以成为长期制度就是它能够反映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才能发现社会经济运行轨迹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从计算方法来看,我国的统计方法制度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体系虽然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但是客观地讲,还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如统计调查内容还不能较好地反映科学发展的要求;统计调查过分依赖于全面报表,调查内容多、信息量小,整体效率低;调查项目过多,基层负担过重;统计调查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复调查时有发生,分工合作关系需进一步理顺等。具体来讲,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统计的范围和内容存在一定缺口。我国常规的统计调查制度的统计范围和内容还有缺口,覆盖面不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常规服务业统计缺口较大;价格统计制度不健全;一些专业统计范围不全。

2、专业统计制度之间协调性差。主要体现在普查与年报之间的矛盾;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矛盾;综合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专业统计制度与核算统计制度之间的矛盾。统计制度还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协调的整体。

3、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完善。集中体现在:反映经济增长数量的指标较多,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较少,特别是反映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的需求的统计项目少,反映价值量的指标多,反映物量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国内和国际激烈竞争条件下社会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反映供给的指标多,反映需求的指标少,不利于引导市场发展的方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反映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政治文明和环保文明的指标少,不能满足当前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指标设置不合理与指标交叉重复的问题同时存在。

4、统计标准化程度还不适应现代统计的需要。当前,统计标准的制、修订主要围绕与国际标准相关联的分类标准开展,而结合统计实际,配合统计自身发展和方法制度改革研制的分类标准较少。特别是当前制约统计制度改革的统计调查单位、配合城乡住户一体化的住户调查支出分类、以及反映我国所有制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等标准都急需进行研究、改进或者制定。

5、重复调查多,基层负担重,但统计信息浪费严重。由于缺乏对制度的整体设计和平衡,造成专业制度内部、各专业之间、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重复性调查,加大了基层工作量,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统计数据不高,另一方面造成了数出多门、一门多数和数据打架的情况出现。同时,大量的统计信息被湮没,可用信息少,浪费严重。

6、对方法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纠偏不够。任何统计制度方法从设计起就要考虑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受时间、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统计制度存在瑕疵,同时我们在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纠偏方面做得还不够。

7、对统计方法制度执行结果没有评估检验。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要靠数据来证明。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对统计方法制度的事后评估机制和制度,不能及时根据基层调查对象和数据用户反映的问题,对统计方法制度进行修订。

三、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充分认识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从事统计方法制度工作的同志确实对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统计方法制度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的转变,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中有些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要看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方法制度和统计工作提出的严重挑战。当前社会公众对工作非常关注,出现“热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对统计工作的热议?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统计的需求增多了,要求提高了,从过去大家不重视统计到目前的“热议”,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第二,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及其利益与统计密切相关了。第三,社会热议给统计增加了压力,但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从反映的情况来看,有“三多”的特点:第一,肯定的居多,大多数还是认可政府统计数据;第二,不理解的多;第三,误解的多。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得不够,我们没有把统计数据生产的流程告诉大家,没有把方法制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给社会公众。对此,我们要客观的分析,进一步改进统计工作,对于公众的不理解,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声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形式去宣传统计;对于误解,我们要更好的解释统计方法制度,改进我们的工作。从政府层面来看,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寄予了厚望期待。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深化统计改革、服务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核算体系,充分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和组织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实用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国际统计标准和一般规则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统计方法制度体系。

1、要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改革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不断发现和捕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通过保留当前适用的,去掉陈旧过时的,充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指标,改进和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使整个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客观实际,适应社会各方面的统计需求。

2、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统计工作要根据新环境和实际情况,根据调查对象的特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目前我们要大力贯彻和执行以普查为基础,推进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综合利用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要以保证数据质量为基础,在不降低精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以较小的力量、花较少的钱来达到统计的目的。当前

调查方法体系方面一个大的问题是推进抽样调查方法与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分级考核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去统一协调和管理,需要我们认真并智慧地去研究和解决。

3、要提升统计标准化水平。现代化的统计应该是标准、规范的“方法制度流”,统计工作要取得长足发展,要实现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统计标准化是关键。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借鉴国际经验的力度,强化我国统计标准的管理和应用。

4、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进一步完善生产法和支出法核算,特别是支出法核算;第二,建立和完善季度GDP核算;第三,完善可比价核算;第四,做好GDP统一核算。

(三)改革的主要原则

1、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是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基本原则来进行。立足当前,就是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着重对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内容、统计范畴、调查方式等统计方法制度进行改革。兼顾长远,就是在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体系这个长远目标出发,将当前的每一项改革作为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来设计,逐步实现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

2、需要与可能的原则。现有的统计工作条件是有限的,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定的统计工作地位。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更多的关注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部门,而统计所带来的长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只能是间接的,因此当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统计部门不能包打天下,一定要量力而行。

3、统一设计的原则。专业统计的设计与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必须改革创新,由专业进行初步设计,设计管理部门进行最后的综合协调的设计。要统一考虑普查与定期报表制度的衔接,考虑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之间的衔接,消除矛盾,进行连续性、周期性设计,将普查、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4、全程设计的原则。统计方法制度设计要在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中进行设计。事前要对方法制度进行进行科学的论证,保证方法制度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事中要制定管理办法,监督方法制度的执行过程。事后要进行评估,找出方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反过来进行优化设计。

四、对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几点要求

为了顺利进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落实各项重大的统计改革任务,各级设计管理系统必须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推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具体提出四点要求:

1、要加强新形势下对统计方法制度创新的研究。当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求我们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在全面性、系统性、可比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的研究。

要加强对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研究。过去我们对方法制度的贯彻执行下的力气比较大,但是对方法制度本身的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统计方法制度的科学设计,就没有真实可信的统计成果。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强对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和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统计方法制度在统计工作中的统领作用。

2、要加强和优化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要精细化,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建立调查项目监督和检查制度,及时高效地管理好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服务好地方和部门统计调查工作,做到国家、地方、部门的统计调查项目相互完善、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体系。国家统计局常务会研究决定,对统计调查项目要进一步严格管理,各级统计局和国家各级调查队要确保国家最基本的统计调查项目的贯彻执行和数据质量。现在,一方面社会需要的,我们应该提供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而另一方面我们大包大揽,过多地承担了应该由部门和社会承担的调查任务。特别是各调查总队一定要完成好国家统计局下达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和调查任务,确保按时保质保量的上报,无关主体的调查项目原则上不再承接。

3、要进一步完善方法制度的组织实施机制。再好的方法制度,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实施保障,才能认真贯彻执行,并达到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对而言,我

们的统计方法制度研究方案的多,对组织实施机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在现行的分工既有按行业划分、也有按城乡划分和按调查方式划分的组织实施机制下,如何配合是一个大学问。国家统计局正在推行的“企业一套表”是方法制度的新的探索。

4、要建立对方法制度的评估制度。统计方法制度需要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并建立全过程的方法制度评估制度。今年7月底,国家统计局在北戴河召开了国家统计制度评估会,对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各地方、各部门也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统计制度方法评估制度和评估机制,对历史上的统计方法制度进行认真的理清,制定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今天的会议,我们做一个动员。对于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一部分是贯彻国家的统计调查制度,要评估贯彻的过程是否严格;另一部分是地方自己制定的统计调查制度,要评估是否有重复、矛盾,是否有可以舍去和优化的部分。

统计方法制度是统计工作的根本,统计工作者离开了统计方法制度就不能称为统计工作者,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核心工作和基础工作很好地加以研究、改革和完善,促进“三个提高”。

同志们,当前中国统计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方法制度工作已经被推到了统计工作的最前沿,各级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者都要有危机感,更要有历史责任感,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设计,优化管理,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为实现统计工作的“三个提高”、为开创中国统计工作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加强统计工作改革创新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作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被确定为省试点市。根据市委的部署要求,我局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统计部门一定要按照上级的总体总体部署,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真实内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开放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包容的心态、全局的观念、创新的举措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

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统计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正确客观评价统计工作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作为反映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但党政领导关心重视,老百姓也十分关注;不但关心统计结果,也关心统计过程;不但关心经济指标,也关注社会事业指标。,统计工作的责任越来越重大,任务越来越繁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统计工作中还有不少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还有不少影响统计整体功能充分发挥的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制约统计改革和发展的困难和矛盾。可以说,统计事业进入了加快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统计事业发展转型的矛盾凸现期,我们必须清醒的认清统计工作现状,更要准确把握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促进统计事业发展。

一是统计指标体系难以有效地全面反映科学发展的情况。现有统计体系和统计指标虽然不断优化调整,但步伐不快,仍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反映总量和速度的指标多、结构和效益指标少,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多、社会进步指标少,反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标少。

二是统计调查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对统计调查内容的时代性、客观性和可用性要求,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加强资源、能源、环境、服务业等统计,增加反映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统计等,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三是统计数据质量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调查对象呈现出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变动频繁、基础薄弱及对统计调查支持配合度下降等特点,瞒报、虚报统计数据现象时有发生,妨碍统计部门实事求是地进行统计,都给组织实施统计调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搞准、搞实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计监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统计信息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不够,咨询建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统计依法行政和依法统计的力度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互为补充的部门统计机制尚未建立,都直接影响了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五是统计部门自身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统计任务与统计力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基层统计力量不足、负担较重,部门统计力量分散、薄弱,统计工作的条件、环境、基础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

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科学发展观,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各项工作的行动指针。作为统计部门,更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完善统计体系,适应新时期对统计工作的要求。

二、在统计实践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央正确把握当前形势作出的准确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统计工作是认识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实施宏观调控、进行监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统计工作题中之义,要确立“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统计,科学统计促进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统计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撑;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需要统计数据的验证。统计工作与科学发展息息相关。但准确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没有科学的统计,就会产生偏差,导致错误决策,会贻误大事。因此无论任何时候,统计部门都应当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和勇气。这个“不变”,指的是科学统计的理念不能变。尽管现在统计工作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干扰,面对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作为统计部门来说,要始终坚持科学统计,要统计误差尽可能减小。

二是要确立服务大局的理念。固树立“统计服务是统计工作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把为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作为统计部门的第一要务,转变服务观

第四篇:素质教育下统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统计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考评制度论文摘要:本文从高等财经院校统计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珐、师资建设及考评制度等方面对怎样进行统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的统计教育无论在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和考评制度上均深深地打上了试教育的烙印。这种教育摸式实施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应社会能力差,基本功不扎实,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拓能力不强。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培养21世纪德才兼备的统计复合型人才.必须转变绕计教育观念,必须对统计教学实施改革与创新。

一、制订符台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统计教学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统计教学的目标并非是让学生一毕业就成为单纯的统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既具备统计思想,掌握统计基本技能,同时叉掌握全面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现代计算技术的复台型人才,这样才能让学生择业时在市场的选择面前处于不败之地。为此,统计专业教学目标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综台统计分析;上掌握较全面的经济理论知识.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闻题,能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去观察和分析i3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具有较高的外文驾驭能力;

4.在市场经济面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5.具有健壮的体魄、高尚的情操和健赢的情趣。总之统计教学的目标必须符台“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并以此为导向修订教学内容。

二、合理设置统计专业课程。改变学生知识体系

统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与素质教育发展要素的—致性与社会对统计人才需求的—致性。由于21世纪是科技与经济高度发展的世纪,知识与经济将紧密结台,反映到统计教育中就是课程设置要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及框架,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实行跨学科的、创新的谍程体系,以适应新时代对统计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统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五部分:

1.统计基本理论犀程。它由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和企业经济绕计学三门课程构成。统计学一直被认为是统计学的奠基石,它主要是阐述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通用方法,是统计实践认识方珐的一般总结。不过对于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有待深化,其内容有待充实.必须从大统计”的角度重塑统计学的形象。国民经j齐统计学主要是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国民经i齐核算体系为主干.对社会再生产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统计考察。企业经营统计学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角赛对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过程、成果诸方面进行统计描述。

2、统计应用课程。统计学是~门方法论方面的应用性科学,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统计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统计预测、决策等统计应用方珐,以便能针对被研究对象,设计数量分析模型,能通过对现象的量的分析判断,进行质的鉴别。为此应开设概率统计、抽样技术、市场调查、计量经济学、统计预测与决策、时间序列分析等应用课程。

3.蛀济数学与计算机课程。经济数学和计算机是统计学的两大基石。统计是揭示事物量变规律的,而马克思曾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因而统计学离不开数学,没有扎实的数学功底是学不好统计学的。当夸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现代统计学也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掌握先进运算手段是新时期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为此应开设数据处理概论、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介绍各种统计软件运用及更新情况,同时注意结台统计课程的教学,以加强学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统计问题的能力。

4.经济理论课程。紊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所需课程的同时,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涉及经济基础理沦和经济管理学科知识,这对于统计人才面向市场具有积极意义,为此应开设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课程

5.社鲁实践课程。统计学是应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此,应经常组织学生对社会一些敏感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如对本地区物价动态调查分析、城市贫困群体的调研、大学生择业问题调查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线相结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构筑统计学课程体系,较彻底地打破了应试教育教学内容的框框,调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紊质创造了条件。

三、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实施紊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目前在统计教师中很多是学了统计却没有干过统计,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一遇到书本之外的实际问题,就难免捉襟见肘。针对目前统计师资的状况,首先教师要不断补充“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其攻学校应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绕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救出特色,一定要克服应试教育模式下“单项灌输式和知识继季型的教学方法。紊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在教学中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最终要让学生学会思维、分析和推理、井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统计教育旨在学生统计能力的养成.而统计能力又主要体现在统计思想、方法的应用上,因此统计的教学过程不应局限于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注意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提出“what、why”、“how等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即席口答,采取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能力,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敏捷反应,答辩口才,更能进一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四、完善教学考评制度

教学考评制度是检验教与学质量的标准或尺度。现行教学考评制度仍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评制度,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实施紊质教育必须对现行考评制度加以彻底的改革。

从教的这一方采看,应允许教师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特长,结合教学对象自由发挥,做到园材施教,因课施教,园人施教.使教学活动由被动的执行任务变为刨造性的劳动。因此衡量教师教学水准应侧重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上.放在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的养成上,井用科学的方法评估。就“学”的这一方来看,应侧重于对学生综台运用能力的测试,因此一定耍改革考试形式和试题类型,考题内容不能完全限于教学大纲讲授的内容,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要予以足够重视,就统计考统计,只能使学生记住支离破碎的概念和公式。

统计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为此—定要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前提下,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统计人才为目标,从统计教学备环节、各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与创新,从而使我国统计教育步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五篇:浅谈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08-12-25 16:17:14

【摘要】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特点,结合学校近年来计算机教学的实际,从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和创新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的职能正在悄然改变。未来的大学校园将成为信息化校园,这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借助于这样一个校园平台,学习者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大学将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这将带来一场大学的革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又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特点

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不仅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和创新教育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

创新教育标准应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画,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 ,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我校近年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按照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和能力编排讲课内容的前后顺序,不按部就班,不做硬性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

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主题作业让学生来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教育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考试成绩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

5、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案

为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免修考试并进行分层次教学。

以新生为对象进行免修考试,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并取得本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同时提前学习《VB程序设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第二学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第三学期进入课题,同时通过浙江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二级考试。对免修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分中等和差两类,基础差的集中教学,基础中等的辅导教学。

2、精心设计实验题目,加强上机实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动性。

在开课前,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精心设计实验题目,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实验,分必做、选做和提高等类型。学生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在课内和课外充分进行实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辅导中应特别重视“实践”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是靠辅导教师教和读讲义,而是靠自己动手、动脑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多上机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

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之所以说加强上机实践对提高学生兴趣很有效,其道理在于上机操作与教师讲授有很多的不同之外:讲授时,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在上机时学生则处于主动一方,教师主要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引导他们去探索及创新,这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即把辅导教师的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头脑加工及动手实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除采用计算机联网式多媒体教学外,还应采取“分立式”教学法,即上课和上机是分开的。我们把上课和上机的课时比例按1∶2或1:3进行分配,上机操作时,学生不仅要与机器对话,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请教老师或查阅讲义。这种教学属“双向式”教学,即“学生←→计算机”,“学生←→教师”,使教学处于不断的交流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主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书面作业、上机作业和主题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成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题作业让学生来系统地整合知识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素质能力方面的系统锻炼,从而处理好知识教育与素质能力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等级考试成绩提高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竞争力。另外,我们还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经功能扩展之后,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讲理论课,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根据这个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即:预习教材、重点讲解、上网自习、上网自测、网上讨论和提高。

4、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达到优化,主要是通过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是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在校外教育这个特殊的活动过程中更要强调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即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的各种变化情况能及时而准确的做出反映及处理。辅导教师通过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反馈,可以实现和矫正教学活动目的,使教学活动中的缺陷之处得以弥补,不当之处得以纠正,完善之处得以强化,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计算机教学活动是知识技能性很强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巡视检查学生上机操作练习,从学生的操作过程及完成试题的步骤和结果中搞好每次活动的教学信息反馈,即做好“行程性”反馈。当发现个别学生“反馈”的效果不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暗示性”问题,启发其继续准确地完成练习。而对反馈中出现的共同性问题,辅导教师既要修正自己的教法,又要修正学生的学法。统

一、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不做活动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阻碍,从而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避免和消除。

5、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计算机教学中,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机知识教育之中,这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为了客观、准确并经常地掌握和检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必须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目前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的考试一般分为各高校自己组织的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两类,其形式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两种。由于这种考试的组织难度大和不经常性,使许多学生无法在平时自我检测自己的程度和能力。我校开发完成一套先进的考试系统软件,并建立内容丰富的可以随时更新的题库,供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自我测验。这一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大学一年级学生因中学学习计算机程度不同而是否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一突出问题。

6、加强重点课程和系列课程建设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属于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并为计算机的深入应用以及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是省级统考课程,与学生的学位评定挂钩。《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而且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将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改进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普及,将有更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可以获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免修资格,合理地制订免修同学的计算机技能培养计划,不仅可以使这些同学的计算机水平有更好的提高,还可以调动周围其他同学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通过免修班的培养,还可以吸收他们中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开发、大学生的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我们将通过总结前两届的教学成果,在本课程建设中继续摸索总结经验,制订出一整套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包括免修对象的确定、免修筛选考试方法和筛选标准、开设课程及授课方式、课程实践内容与场地、免修学分和创新学分的给予等一系列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辅导教师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又能对这些知识运用自如,教学环节的安排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加强上机操作、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活动的信息反馈,善于创新,才能形成完整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体系,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三、教师如何应对计算机课程改革

计算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创新教育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创新教育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创新教育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创新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 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时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其表征意义被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应该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创新教育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本校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四、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大学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今后教学不是“母鸡喂小鸡”的方式。要培养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教给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在研究中学习,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只有让学生学会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最后才能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首先,我们应该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具备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通过制作教学软件,如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把复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直观化,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创造力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创造教育。

总结、评价是教学活动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来体验创新的乐趣,评价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给予热情的肯定。因为教师的这些肯定,往往使学生如沐春风。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活动印象深刻,产生极大的满

足和喜悦感,而且还能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创新活动中,从而下一次的创新兴趣又得以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育创新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万万不能留下窒息创造力的遗憾和过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科技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努力让教学活动焕发出创造的活力,让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五、计算机课程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教育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努力培养和培训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民教师,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学校花大力气建立师资队伍,投入大量资金购进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建网、建库,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法。这对计算机课程任课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计算机课教师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应具备精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设计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能力,会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网络教学。教师综合运用能力要强,能灵活、熟练运用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并将之付诸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其次,计算机课教师自学能力要强,要具有创造性,懂得吸收、借鉴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先进成果,引进教材,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这必然要求计算机课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做大量开拓性工作。综上所述,计算机课需要专和精的师资队伍。在各个高校建立一只专职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课教师队伍将会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将最终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以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革新,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将产生深远影响。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是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重要原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教师教育,必然要在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的交融中、在参与世界教育体系的互动中,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是否都可以直接移植,需要经过仔细的筛选和甄别,吸收借鉴教师教育的国际经验时,必须重视中国教育情况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中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同样可以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参与全球体系中与别国教师教育的互动与对话,是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未来的大学,将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大学将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为适应这种要求,必须全面进行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都将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的特点,计算机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潮流,与学科发展接轨,与时代同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铁路安全生产调度员下一篇: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