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道德激励功能论文提纲

2022-09-03

论文题目:流动的犯罪形态:机会结构下违法犯罪类型变化研究

摘要:犯罪行为是社会结构折射下,个体生活无以化解的紧张。社会结构是影响违法犯罪行为变化的基础性因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给社会带来最显著的影响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转型的加速。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不创造犯罪,也不消灭犯罪,只是改变了犯罪的形式。中国社会因经济改革而引发了社会整体性变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样也因社会转型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出现了犯罪类型的变化。犯罪的存在与演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犯罪数量、犯罪类型、犯罪人口的变化都是一种社会事实,是被超越于个体之上的社会力量所制约的社会事实。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违法犯罪的变化情况,刑事犯罪行为的数量一度呈现出阶位上升的趋势,但已经开始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表现为冲高回落的特征。治安违法案件数则大涨大落,在连续上升数年之后开始有持续性的下降,与刑事案件数量的走向趋势基本一致。与此同时,作为犯罪结构的犯罪类型也随之有相应变化,暴力犯罪显著下降,侵犯财产犯罪增加,特别是诈骗犯罪增长速度较为迅速。就目前来讲,六种传统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盗窃、诈骗)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但总体上有所下降,而新的犯罪类型的比重不断提高。不同时期违法犯罪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差异化发展趋势。机会结构是一个宏观的、历时的、综合性的解释框架,本研究将社会结构视为犯罪现象演变的基础,并考察不同时期的结构变化对犯罪类型的影响。机会结构强调的是结构所能提供的激励和制约的资源,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因机会各异而使得行为选择出现了差异。本研究将调整后的机会结构理论作为分析犯罪类型变迁的理论工具,从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四个维度来分析结构的改变如何提供了犯罪机会,从而导致了犯罪类型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因素对违法犯罪现象动态变化具有方向性的功能,政治结构要素代表的是国家力量在犯罪运行状态中给违法犯罪活动带来的控制,表现为对其进行打击的广度和深度。首先,从政治因素对社会控制来看,社会管理体制变革消解了社会惩处功能、制度壁垒造成融合困难、政治权威式微削弱犯罪成本。这些情形为各类犯罪活动的实施创造了机会,导致了我国社会违法犯罪率长期以来都处于较为高发的态势。从国家治理的理念来看,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服务的变化,则强调的是对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关注的转变,出现了对政治类犯罪、市场经济类犯罪、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的规制差异。作为对违法犯罪进行法律控制的刑事司法体系也在不断的变化,从而也影响违法犯罪类型的演变。刑事立法通过结构型犯罪化和构成型犯罪化两种方式实现了犯罪罪名的增减和构成要件的变化,立法反应决定了犯罪可能形式和规模。在司法方面,作为国家强制力代表的警察力量的消长会导致对违法犯罪打击能力的差异,影响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概率,进而导致了犯罪类型因执法差异而相应转变。这主要在于法治化进程导致警察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缩,出现决断力降低、警务效能不彰的状况,而警察的破案率下降又导致惩罚确定性降低。违法犯罪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透过文化看违法犯罪现象才能多角度把握其变迁态势。改革开放之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强烈的冲击,形成了不同的亚文化群体,诱发了不同类型的犯罪。长期持续的暴力文化在当前仍是诱发暴力犯罪的重要文化因素,而畸形的消费文化则将个体主义发展到极致,将财富奉为圭臬,财产犯罪在财富的获取受阻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结构的变动引发不同形式的文化冲突,进而成为违法犯罪类型变化的文化基础。伦理本位强调礼与教化,法理本位强调规则与契约;集体主义强调集体效益的满足来实现个体利益,个体主义强调的是个体利益的合理与放大;乡土同质性强调的是共享价值与协调,城市异质性强调的是多元与差异。在文化的张力中产生了心理的扭曲与异变,引发了社会冲突,进而成为违法犯罪的强大诱因。此外,文化理念是影响实施具体行为的价值,具有导向性的作用。道德伦理的变迁生成了对事物新的认知,犯罪的圈定与伦理道德之间存在巨大的关联,对犯罪的评断首先是一个文化上的理解。多元的价值取向使得社会具有更大的包容,提高了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度。而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稀释了羞耻感的内在控制能力,减轻了犯罪者的内心罪恶感。经济的发展又强化了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追求,自我权利意识觉醒促使大众转向利益诉求。当个体不能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得到权利救济时,违法犯罪行为便是一种选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社会变迁缘于经济的变革,经济结构转变为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提供了重要机会。因经济因素对社会影响的强化而引发了犯罪类型的相应转变。在市场经济活动丰富和市场关系复杂的背景下,满足市场需求变得有利可图。因此,在商品经济的各个环节渗透了各种不法行为,经济犯罪大肆兴起。而在拜金主义的引导之下,对财富的追求不可避免的增加侵财类犯罪。此外,市场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交流平台,极大的活跃了社会活动空间,经济发展又改变了财产获取的方式和可能,使得暴力手段获取财产的成本大大上升,因此财产性暴力犯罪数量大大减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不同的阶层犯罪差异明显,不同的利益主体犯罪类型不一,进一步延展了犯罪类型。经济影响犯罪类型转变的逻辑一方面在于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犯罪情境的变化,创造了更多机会。经济体制的变迁使得一些经济行为去犯罪化,也使得另一些行为成为犯罪,导致了犯罪圈的伸缩。经济发展的起伏也会影响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特别是经济危机时则会加剧犯罪发生风险。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犯罪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实施的犯罪类型更多,犯罪成功率更高。而物质的繁荣带来的是可供选择的犯罪对象增加,犯罪目标获取机会变多。第二,经济结构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犯罪类型在不同地域出现分化情况。城市空间的布局也会导致不同的环境,从而使得违法犯罪行为的类型而呈现出相应的差异,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犯罪高发。此外,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迁移和调整导致了人口的流动和资源的转移,一方面是违法犯罪在东南沿海的猖獗,流动人口犯罪严重。另一方面是违法犯罪随着人口的回流也显现出犯罪挤压的效果,违法犯罪行为随着产业迁移而同步转移。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了社会流动,加剧了个体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了相应的犯罪类型的产生。流动主体的增多伴随着潜在犯罪主体的增加,以流动作案为特征的抢劫、盗窃、诈骗等犯罪相应增长。此外,流动人口受二元劳动结构等不平等环境的限制,易形成强烈的剥夺感。而新老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也出现转变,犯罪者犯罪目的表现为从生存到发展的资源和策略的差异,引发了流动人口犯罪类型的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与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处于同一时期,科技发展对违法犯罪类型的异变影响深刻。科技的发展提升了犯罪成本,蚕食了线下违法犯罪的空间。这主要缘于科技在犯罪治理过程中能够增加了线下犯罪被发现、被惩罚的概率;对潜在犯罪人形成心理威慑;提升民众积极参与犯罪斗争的能力。与此同时,科技所构建的网络空间释放了大量机会,线上犯罪大量增加。但随着技术对生活影响的推进,线上犯罪类型也相应变化。网络犯罪侵害的对象由技术向秩序转变,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和新型犯罪形态不断出现。首先,网络空间犯罪增长的原因在于技术门槛的降低、脱域环境下的犯罪成本低、被害案数的刺激、心理罪恶感低等造就了潜在的犯罪人。第二,日益增长的网民数量以及使用网络深度的增加使得网络被害人增多,网络使用安全意识不高使得被害概率增加。第三,针对网络的立法较为滞后且处罚概率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制不足;网络犯罪治理的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对网络空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管控较为薄弱。第四,网络传播所具备的犯罪学习与传染加剧了这种形态的存在,使得网络空间的违法犯罪行为增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运用,犯罪机会将进一步增加。可以预测网络犯罪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会衍生出新的变化,互联网+犯罪会带来犯罪的升级,但整体增长的趋势是不变的,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及场域。违法犯罪类型演变是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是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要素的影响在于社会控制的强弱,经济要素的影响在于经济理性的强化,文化要素的影响在于价值观的重塑,科技要素的影响在于犯罪场的衍生与技术控制。综合起来看,这些要素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为犯罪类型转变提供的机会大小。影响要素随着结构变化而产生动态调整,从而使得机会空间变化。因此,要对犯罪类型转变规律的认知和治理犯罪则必须要回到社会,回应现代化。而流动性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实现对当前社会的双重流动性的有效控制,科学有效地进行协同治理。

关键词:违法犯罪类型;机会结构;嵌入;流动性

学科专业:公安法学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与结构

第一章 机会结构变迁:解释违法犯罪类型演变的新视角

第一节 机会结构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一、机会结构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二、机会结构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违法犯罪类型变迁的分析框架

一、整体性分析框架

二、分析框架的构成要素及解读

第三节 机会结构分析视角的理论优势

一、探索违法犯罪类型演变的因果机制

二、促进违法犯罪类型演变过程的分析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违法犯罪类型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主要刑事犯罪类型变迁

一、侵财类刑事犯罪

二、暴力类刑事犯罪

第二节 主要治安违法类型变迁

一、侵财类治安案件

二、暴力类治安案件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类型的特征与趋势

一、新旧体制过渡时期的犯罪类型特征

二、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犯罪类型特征

三、智能时代的犯罪类型特征

第三章 政治改革与违法犯罪类型重塑

第一节 社会控制力弱化催生不同犯罪类型增长

一、社会管理体制变革消解社会惩处功能

二、城乡区隔的制度壁垒增加犯罪机会

三、政治权威式微削弱犯罪成本

第二节 刑事法治转型影响犯罪类型变化

一、刑事法律体系重构犯罪圈

二、刑事司法政策调整催化犯罪类型转变

第三节 警察管控与犯罪类型变动

一、警察权的限缩导致决断力衰弱

二、警务效能下降导致惩罚确定性走低

第四章 文化变迁与违法犯罪类型的嬗变

第一节 亚文化对不同犯罪的诱发

一、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变化

二、畸形消费文化与财产犯罪变化

第二节 文化冲突建构违法犯罪心理

一、伦理本位与法理本位的冲突

二、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冲突

三、乡土同质性与城市异质性的冲突

第三节 文化理念转变诱发犯罪

一、伦理道德观念转变重建犯罪观

二、价值多元提高犯罪容忍度

三、羞耻感丧失稀释犯罪罪恶感

四、自我权利意识觉醒中和犯罪不正当性

第五章 经济转型与违法犯罪类型的演变

第一节 市场要素转化犯罪类型

一、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增加经济犯罪

二、拜金主义引发侵财类犯罪显著增加

三、市场经济活跃性转化犯罪类型

四、利益结构分化延展犯罪类型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推动犯罪情境变化

一、犯罪标定伸缩

二、犯罪动机激发

三、犯罪能力提升

四、犯罪机会增多

第三节 区域不平衡分化犯罪类型

一、城市各类犯罪聚集

二、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犯罪类型变化

第四节 不平等流动漂移犯罪类型

一、流动诱发多样犯罪

二、代际差异影响犯罪类型改变

第六章 科技发展与违法犯罪类型的变异

第一节 科技对现实空间违法犯罪的蚕食

一、技术治理的全域覆盖

二、及时高效性增加刑罚确定率

三、全景监视增强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威慑

四、便捷匿名性赋能民众参与犯罪斗争

第二节 网络空间的犯罪类型转移

一、技术到秩序:网络犯罪对象的转变

二、线下到线上:传统犯罪网络化趋势明显

三、直击要害到积羽成舟:新型网络犯罪形态增多

第三节 网络空间违法犯罪的聚集

一、脱嵌:潜在犯罪人的增加

二、日常活动:网络空间聚集合适的犯罪受害人

三、失控:网络空间监管制度尚未完善

四、辐射:网络传播强化犯罪传染

结论:让犯罪回到社会

一、犯罪类型演进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

二、社会结构影响犯罪类型变迁在于机会大小

三、理解犯罪类型变迁和治理犯罪需回应社会流动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论文提纲下一篇:英语课过程化教学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