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与盈余管理论文提纲

2022-08-04

论文题目: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研究

摘要:内部控制审计是各国监管层继美国SOX法案以后要求参照实施的一项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审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内部控制缺陷识别来保障公司财务报告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缺陷的披露来抑制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并最终为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内部控制审计通过鉴证、出具审计意见的方式来发挥监督功能和信号传递作用,从微观层面来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然而,首先,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难以观测,审计意见结果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其次,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审计市场需求较弱,审计师出于经济利益和审计市场竞争的考虑都会保留相应的审计投入,甚至对审计独立性做出妥协,从而伤害了审计质量。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手段是否可以发挥相应的审计功能实现它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目标?对提高审计质量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否可以帮助公司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相应的信息含量?这些问题都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目前我国金融开放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方面,为了引进外资不断扩大开放市场,放宽各类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容与即将实施的注册制使得当前的监管压力不断扩大和深化。如何有效利用市场力量引入外部有效的治理和监督机制是监管层和投资者公共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功能与质量进行研究,基于审计理论通过对是否实施内控审计和内控审计意见两个层面,对内控审计监督功能、信息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和内控审计质量进行了检验,具体包括:第一,代理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一定的监督功能。研究发现:与未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相比,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减少公司财务重述的发生,并能抑制应计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对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真实盈余管理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揭示公司未来可能发生财务重述、违规处罚和应计项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质量的作用在不同内控水平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降低内部控制审计对减少财务重述和应计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当前内控审计体现出的监督功能说明,实施内控审计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内控内控缺陷并督促公司改进内控和财务报告系统,从而减少了公司财务重述并抑制了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可以提示公司未来发生舞弊和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然而,内控审计难以改变公司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存在,并不能抑制被出具非标内控意见公司的重述、违规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公司内控水平的差异导致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发挥存在异质性,存在实质内控缺陷的公司抑制了内控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公司由于业绩压力和公司固有内控缺陷的存在让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和盈余操纵仍存在机会。第二,信息理论视角下,内控审计具有信息功能。研究发现:首先,在实施内控审计的公司中,非标内控审计意见伴随着较低的财务报告可靠性及财务报表舞弊的可能,市场投资者会做出负向的市场反应。公司同时收到非标内控和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引起的公司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单独收到非标内控或非标财报审计意见带来的影响。并且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可以向市场传达显著的负向信息,并引起公司股票价格下跌。以上证据证实当前内控审计已经具备了一般审计的信号功能,可以向市场投资者传递公司内控相关的信息并在股价中得到反映。其次,基于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则,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的财务信息,投资者可以根据季报、半年报以及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提前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和预测,而投资者无法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事前的判断和了解。随着内控审计实施年份的增长,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联系的认知更加深入。当公司被单独出具内控审计意见或是同时出具非标内控和财报审计意见时就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市场反应。最后,市场投资者对公司风险的规避超过了对公司盈利的关注。与公司盈利相比,投资者显现出对公司经营和资金压力的关注。说明现有市场投资者对内控缺陷可能引起的舞弊及欺诈更倾向于“风险厌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很难在短期得到纠正,意味着未来发生舞弊和欺诈的可能,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向市场传递公司发生舞弊行为的信号作用被投资者所关注。第三,保险理论视角下,内部控制审计具有保险功能。研究发现,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增加了公司的审计费用,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带来更高的审计费用溢价;法律风险在对内控缺陷与审计费用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施内控审计增强了审计师和公司对内控缺陷带来法律风险的认知。一方面审计师通过提高审计费用来增强内控审计的保险价值,另一方面公司希望通过内控审计来缓解自身的法律风险,并接受审计费用的溢价。从法律风险与内控审计意见的关系来看,审计师会对高法律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标内控意见,通过非标内控意见来为公司释放法律风险,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法律责任。同时,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保险价值产生影响。审计师提高了对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公司会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从而显著增长了公司审计费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保险价值的影响在不同法律环境下存在差异,在高法律环境地区,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提高审计师对公司内控缺陷产生诉讼风险的认知,显著提高审计费用,但这种关系在低法律环境地区并不显著。此外,公司被出具非标内控审计意见后并没有积极改进内部控制消除可能的法律风险。第四,内控审计质量与内控审计功能发挥。研究发现,首先,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越高,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低,且这种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存在差异。其次,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影响了审计监督功能的发挥,检验结果说明内控审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审计意见购买活动。上市公司会通过审计师变更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相比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进一步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并不受审计行业专长的影响,高审计行业专长不能帮助上市公司减少并整改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说明审计师难以抑制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再次,内控审计中存在意见购买的成因是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属于行为过程审计,其审计过程和审计意见的形成都难以观测。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比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更具不可预测性。内控审计质量的高低难以进行直接量化和评价,给公司带来了意见购买的机会。目前在内控审计功能发挥中,审计信息功能体现相对显著,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发挥并不充分。因此,提高内控审计质量和加强监管力度是充分发挥内控审计监督功能和保险功能的必然条件。因此,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内控审计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审计功能,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控审计的监督功能抑制了公司财务会计差错的发生和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并未充分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和监管违规等机会主义行为。内控审计的信息功能促使公司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修正和优化,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息,相应的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率,同时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的具有负向市场反应,促使公司在监管和融资压力下寻求对自身有利的内控审计意见;内控审计的保险功能促使公司和审计师之间产生了更多的经济依赖,建立了内控缺陷和法律风险之间的联系,非标内控审计意见降低了公司和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现出相应的保险价值。研究创新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进行研究,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信息和保险功能的检验,揭示了投资者、监管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内部控制审计治理作用及实施效果的问题。第二,有效区分了两类非标审计意见,并对其市场反应的进行研究。检验了当前市场投资者对内控审计意见的认知和反应,及内控审计信息功能的表现。让市场投资者和监管者对非标内控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第三,从制度设计最终目标上探究了当前市场中内控审计治理的效果情况,进一步通过检验发现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这个结果,并以此来分析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及审计功能发挥的原因。尝试打开由于内控审计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的执业“黑箱”。第四,采用了学术和实务界共同认可的多种变量作为衡量内控审计监督、信息及质量的替代变量,避免了单一变量检验结果不稳定的情形,保证了结论的稳健性。第五,采用了机器学习中交叉检验的方法来对内控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尝试了突破现有延续财务报告审计质量衡量方式的局限性。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边界不局限于财务和会计活动,且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是领先于审计和会计职业及其理论发展的,因此必须采用新的评价方法来对内部控制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功能;内控审计质量;审计意见购买

学科专业:会计学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1.2.1 内部控制

1.2.2 内部控制审计

1.2.3 审计监督、信息与保险功能

1.2.4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

2.1.1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区别与联系

2.1.2 整合审计的研究综述

2.2 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2.2.1 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因素

2.2.2 内部控制审计的经济后果

2.2.3 内部控制审计市场反应

2.3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2.3.1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行业监管

2.3.2 审计师与客户关系

2.3.3 审计意见购买

2.4 现有研究文献评价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3.1 公司外部审计的职能

3.2 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发展

3.2.1 国外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历程

3.2.2 国内内部控制审计发展

3.3 监管环境的发展与变革

3.3.1 金融监管发展与需求

3.3.2 法律环境建设

3.4 理论基础

3.4.1 审计需求理论

3.4.2 政府监管理论

3.4.3 不完全契约理论

3.4.4 有效市场理论

3.5 理论分析框架

4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监督功能

4.1 研究背景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3 研究设计

4.3.1 实证模型

4.3.2 变量定义

4.3.3 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多元回归分析

4.5 拓展性检验

4.6 小结与结论

5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信息功能

5.1 研究背景

5.2 理论分析与文献回顾

5.3 研究假设

5.4 研究设计

5.4.1 实证模型

5.4.2 变量定义

5.4.3 数据来源

5.5 检验结果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单变量分析

5.5.3 多元回归结果

5.6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6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保险功能

6.1 研究背景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1 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费用

6.2.2 内控缺陷对法律风险中介效应的影响

6.3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案

6.3.1 样本选择

6.3.2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法律风险

6.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6.5.2 检验结果

6.6 本章结论与启示

7 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审计功能实现

7.1 本章背景与预期贡献

7.1.1 研究背景

7.1.2 预期贡献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 研究设计

7.3.1 实证模型与变量定义

7.3.2 样本选择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7.4.3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7.5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购买

7.5.1 研究假设与模型

7.5.2 检验结果

7.5.3 进一步分析

7.5.4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审计业务法律归责原则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