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关系的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师生关系的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基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我国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传播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更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综合性的人才。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基于师生关系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1: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家校协作互动教育模式探索

摘 要:文章基于前期的调查研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提出了基于“微信+翼校通”的三模块、九环节家校协作互动模式,并通过教学实验验证了此模式在“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得到了转变”“拓展了家校合作的形式”以及“家校合作的范围和质量得到了提升”这几方面的明显优势。最后总结了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家校协作;家校共育

“互联网+”的理念自2012年被提出至今已有近10年的时间,10年中这一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逐渐验证和接受。在教育领域中,更是得到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互联网+教育”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促使教育系统有序运行,推动教育改革与进步,提高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教育发展新形态。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教育”关系到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等多方协作,这恰好为家校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家校协作,能够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家校协作的重要性

1.1 传统家校协作的问题与弊端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得到迅速普及,教育领域中的慕课教学平台、大数据、数字化资源已经广泛渗透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中,以家访、约谈、家长会等为主的传统家校合作方式显然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项目组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内蒙古赤峰地区开展研究,受信息技术普及率及师生和家长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领域,尚有部分学校采用单纯的传统家校合作或者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家校合作方式。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笔者发现传统的家校合作受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时间等因素的能够,存在家长对家校合作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家长对家校合作所关注的内容有偏颇以及家校合作的频率过低等明显的弊端。特别是家长的教育理念缺失,严重影响到家校合作的质量,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的培训,增强其合作育人的意识,成为部分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1.2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家校合作的优势

首先,互联网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地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实时沟通和交流。这一优势在疫情期间全面开展网络教学过程中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几乎每一位班主任都通过互联网召开过班会,每一位家长都通过网络技术与教师沟通过孩子的学习情况。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仅可以使家校协作在双方约定的任意时间发生,更能够充分利用起双方的碎片化时间,使沟通内容更加全面。

其次,利用互联网实现的家校协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这是传统的家长会不可比拟的优势。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家校互动,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提高家校協作的效果。

2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家校协作互动教育模式研究

2.1 研究的设计

在前期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在“赤峰市区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中,笔者选择赤峰市市区内的红山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两所学校)、红山区第九小学,红山区第十七小学教育集团(两所学校)等五校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互联网+”视阈下城区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入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结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家校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相关研究,拟提升家校协作的效率。

2.2 模式的提出

在研究实践中,笔者发现目前赤峰市区基础教育阶段有统一的家校协作互动平台,即“翼校通”。虽然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知道该平台,但是对于平台各种功能的利用效率却不够高,取而代之的还是大众广泛使用的手机微信APP。然而我们知道微信毕竟不是专门为家校协作而研发的,所以将其作为家校协作的平台,还是缺少一部分功能的。因此,我们采用“微信+翼校通”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互联网+”视阈下的家校协作互动模式(如图1所以)。

在该模式包含学校模块、教师模块、家长/学生模块这三大主要功能模块,三个模块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2.1 学校模块

主要通过翼校通的平台功能实现家长互动及家庭教育指导等相关信息。在这一模块中,“家长互动”功能可以实现留言、咨询、意见及建议等家长与学校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各学校专为家长提供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尤其针对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部分家长缺乏家校共育的理念,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家长而言,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在教育理念上的提升大有裨益。

2.2.2 教师模块

主要由各班级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来把握,具体内容可以包括班级信息发布、学科资源发布、学生学校生活、信息实时反馈以及网络家长会。教师模块是班级任课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最主要渠道,在这里,家长们可以了解班级最近的主要活动安排,以便协助孩子做好相关准备;可以跟孩子一起获取各学科老师发布的学习资源,包括作业安排等,以方便家长对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还可以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参加活动的图片或视频,了解孩子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另外,班级教师还可以在这里与家长进行单独沟通交流或者召开网络家长会,以各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实现家校互动。

2.2.3 学生/家长模块

这一模块为学生或家长主动参与家校互动的提供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家学习中收集整理的优秀学习资源分享给其他同学,家长可以在这里上传家庭风采展示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和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家校互动中来,同时,也是增强家庭亲子关系的一个有效手段。

3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家校协作互动教育模式的实践

3.1 实验准备

将上述模式应用与实践中,需要前期的充分准备。项目组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做了软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

硬件方面,确保各实验学校能够达到网络覆盖,同时,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网络使用情况,为家校开展家校协作、协同共育做好信息技术环境的准备。

软件方面,翼校通、微信群等平台的建立以及相关资源的收集整理。翼校通平台自带的功能模块非常丰富,然而在日常使用中,学校仅仅用它来发布通知公告,大多数教师也是仅仅用它来布置作业,造成很多功能闲置,强大的家校互动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在此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根据上述模式,从学校和教师两大模块入手,首先为学校模块管理者开辟了家长互动留言功能区,确保家长随时可以与学校管理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其次,以分年级、分专题的方式提供了大量家庭教育指导图文及视频素材,确保家长在手机客户端就能查阅到这些家庭教育领域的知识,对于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促进家校共育协作互动起到积极作用。在教师模块资源准备过程中,除了教师们非常熟悉的班级信息发布、学科资源发布、学生学校生活等功能外,我们协助班主任老师开辟了信息实时反馈以及网络家长会功能,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这两个功能帮助在网络上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师生实现了及时地沟通交流,有效促进了网络教学的顺利开展。

3.2 家校协作的开展

自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项目组协助各实验学校开展实施了基于翼校通+微信群的家校协作。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利用翼校通及时发布国家的防疫政策和要求,发布学校的教学安排,同时不忘在节日期间以学校名义向全部家长送上祝福,拉近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通过翼校通发放网络问卷,了解不同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并据此分门别类根据需求向家长们提供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和培训材料,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班主任教师利用翼校通公布班级重要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让家长了解班级最近的活动安排,以便帮助孩子做好准备,以此来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亲子关系;通过翼校通+微信群的方式,记录学生在学校取得的成绩,并及时表扬公布,发挥榜样的作用和强大的激励作用,更能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网络家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家校共育的机会,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4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家校协作互动教育模式的思考

4.1 实验的效果

通过上述的教学实验,我们发现,基于翼校通+微信群的家校协作互动教育模式相比于当前大多数学校正在采用的家校合作模式而言,其效果更佳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 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得到了转变

家长的认识是家校合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经过教学实验,我们发现,在之前的调查中那部分原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有所欠缺的家长,通过参加我们组织的不同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动,逐渐转变了原有的认识,开始积极参与到家校共育活动中来。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能够协助孩子完成“喜乐中国年”主题家庭绘画展;三年级的学生家长能够跟孩子一起录制短视频,讲述他们小时候学雷锋的故事;六年级的学生家长参与性更高,为了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小学记忆,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帮助老师收集一家人在小学六年中的家庭生活点滴记录,制作孩子的成长档案袋……

4.1.2 拓展了家校合作的形式

翼校通的学校模块中的“家长互动”栏目,教师模块中的“信息反馈”和“家长会”栏目,都更加方便家长随时与学校和教师进行沟通;而微信群则更加方便家长与班级教师的沟通。如此多种的沟通形式和途径,调动了更多家长深度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特别是对于特殊家庭(比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学校和教师给与家长和孩子的关心更多,多一份情感的沟通,就多一份家长的信任。事实证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深度与家长对家校互动的认可度成正比例关系。

4.1.3 家校合作的范围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上述翼校通+微信群的家校协作模式,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三大模块,九个环节组成。我们注意到,这九个环节并不都是单纯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它同时会关注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方面状态。在之前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关注点都停留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上,对于学习成绩的观点度过高,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家校协作模式中,我们将家长的关注点分散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2 通过实验发现的问题

4.2.1 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互联网+教育形式下的家校协作互动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家长与学校和教师的互动更多是网络交流。而为了及时响应家长在网络上的互动,学校主管教师和各班班主任、学科教师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关注家校协作平台,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特别是各班级的班主任老师,他们大多有较重的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任务,不得不在工作时间之余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处理家长的留言。为此,我们建议学校减轻教师的其他额外工作,或设置专人负责家校协作管理工作,以保证家校协作的质量和效果。

4.2.2 专业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缺乏

研究发现,被试几所小学都没有专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在建设互动平台上的资源时,管理人员无从下手,不知道哪些资料适合家长所需,在回答家長提出的疑问时,也需要请教高校的专业教师。甚至与家长沟通最为频繁的班主任老师,也是比较擅长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管理知识,对于家庭教育的相关理念和技术还有欠缺,独立完成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能够给与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就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对此,我们建议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尽快提升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对于家长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4.2.3 对特殊群体的关注还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也在随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重组家庭,还有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的留守儿童,构成了班级中的特殊群体。我们的“翼校通+微信群”的家校协作互动教育模式在设计时忽略了这部分群体,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明显反映出来。比如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老年人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不熟练,造成他们参与家校合作活动时困难重重,影响家校协作的质量。再如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父母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难以保证家校合作的参与度。为此,我们建议,班级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多了解掌握这部分特殊群体中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家校合作时多考虑他们的难处,主动关注、关心、关爱这些孩子,让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特殊之处,确保在家校协作时不落下每一个孩子。

基于“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家校协作互动教育模式从前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预定的结果,提升了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家校协作互动实际效果。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家校协作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改已有的模式,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康凯,海波,等.“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协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12.

〔2〕董艳,王飞.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长认同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6(02):55-66.

〔3〕封昌权,王样.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75(10):117-119.

〔4〕严安,王爱菊,许文静.“互联网+”时代小学家校互动联合教育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7,36(18):44-46.

作者:杨竟楠

基于师生关系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2:

试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和突破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我国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传播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更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综合性的人才。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将简要分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希望給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阶段起到奠基作用,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生年龄较小且天性好动,为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境,此时需要班主任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克服管理工作中的困境,突破现有教学模式提供新型教育理念,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管理方式缺乏针对性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体系中,管理制度作为强制的硬性的规定,被学生当做教师的命令,这种命令在学生看来会压抑他们的天性。学生在家长以及老师的强制性命令下,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压抑学生天性的强制性命令,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反抗心理。强制性的命令撤销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则会产生报复性心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极其不利。除此之外,小学班主在制定班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理想的管理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具体认知能力以及学习需求,管理态度过于严苛,不仅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创造了压抑的学习氛围。

(二)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基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现阶段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缺乏对学生三观的正确指引。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向学生传达书本知识,为学生布置僵化的背诵内容教学过程枯燥且乏味,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基于此种情况,学生们通常过于关注自身的学习成绩,对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

(三)家庭教育过于狭隘

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思想十分保守且传统,并未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开放,因此,当前的家庭教育十分狭隘,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大部分家长仅仅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以及学习成绩,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学生的教育工作应该由学校以及教师完成,自己仅仅需要负责学生的日常起居。基于此种畸形的家庭教育理念,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为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贯彻落实家校联动教育

为了不断优化当前我国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减轻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是关键。只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够引导学生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思想,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共同形成规范化的学习环境。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以及家长同步进行,形成双方合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价值。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性作用,学校应该积极调动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环节中,引导学生家长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强化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鼓励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程不仅在于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更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有在学生高效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才有意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自律对人生的积极影响,对于自我管理意识强的学生提出表扬。例如:在课堂听讲比赛中,教师评选课堂自律性强的学生,设置奖品,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小学生逐渐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民主管理模式下,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仍然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拥有对班级所有事物做决定的权力,以实现班级管理的严肃性,避免幼儿扰乱班级秩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阶段,班主任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引路人,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班主任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人格,以科学的规章制度、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卜彩琴.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和突破路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25-26.

[2]柳俊靖,翟久江.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和突破[J].智力,2020(21):171-172.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前进小学校 644100

作者:李雪萍

基于师生关系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3: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摘 要: 新时期,高校学生在思想、性格方面出现较大变化,导致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在学生管理实践中依然运用基于传统经验的管理模式,不仅学生管理目标得不到实现,还会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等造成影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励理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发意识、主动性等,有助于学生积极行为和心态构建。因此,高校教师需切实掌握激励理论的内涵,将其科学应用于学生管理实践中,全面增强学生的管理实施效果。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激励理论

管理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管理效果,以往一些学校常常通过制度、惩处等手段对管理对象的行为进行約束,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各种规章,虽然管理效率能够得到提高,但学生的个性发展会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需积极运用激励理论,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高质量完成管理任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群体中潜藏的问题。

1.激励理论的内涵

从管理学层面来讲,激励指通过激发、激励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充分调动被管理对象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要结合被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激发其内在动机,促使被管理对象为实现目标、梦想付诸相应的行动。激励理论要求将外在刺激转变为被管理对象的内心冲动,削弱或加强被管理对象的意志与行为。激励理论涵盖数个关键要素。第一,需求要素。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得知,任何一个人都存在特定的需求,既有基础层面的物质需求,又有较高层次的被欣赏、被尊重等需求。以大学生为例,渴望获得优良成绩、他人的赞美、奖学金等,都是重要的需求类型。只有具备相应的需求和欲望,大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相应的活动。第二,动机要素。动机衔接着人们的行为与需求,产生需求之后,形成某种行为的实施动机。通常可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划分动机。以大学生为例,奖学金等激励内容为其奋斗的外在动机,兴趣爱好是主要的内在动机。比如有的学生比较热爱某一门课程,那么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将会显著提高。第三,行为要素。为满足内心需求,实现某种目标,必须付诸相应的行为。

2.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原则

2.1坚持有效性与公平性原则

从有效性层面来讲,教师所设计、运用的激励手段,必须促进预定目标的实现,方可以将激励手段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高校教师需坚持有效性原则合理选择对学生的激励形式和手段。从公平性层面来讲,需协调统一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之间的关系,选择的激励手段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如果激励手段的公平性不足,那么不仅激励目标难以实现,还会造成一些负面作用。如高校针对成绩优异学生制定的激励政策,需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只要达到相关标准,即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2.2综合运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

依据马斯洛理论得知,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皆为人的重要需求类型。如果单单采取物质激励手段,则学生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若仅仅采取精神激励形式,则会弱化激励效果。因此,高校需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手段,促使激励目标实现。如高校设置的奖学金、助学金等为主要物质激励形式。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活动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引导学生为实现内心深处的梦想或目标而付出努力。

2.3坚持针对性和多样性原则

虽然运用激励手段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不同学生在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坚持因人而异的激励原则,才可全面发挥激励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学生的实际充分了解需求,运用针对性的激励手段,促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差异化的需求,高校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发展变化特征,及时调整激励形式,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

2.4坚持适时性和适度性原则

激励手段的运用,主要是促使激励目标实现,要合理控制激励的度,避免过小或过大,否则将难以顺利实现激励目标。同时,只有适时激励,才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正向行为。如某一学生在考核中取得良好成绩,教师的表扬激励需及时开展,若表扬激励不够及时,那么激励效果将会显著弱化,损害学生的热情。

3.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策略

3.1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符合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高校在激励理论运用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第一,要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氛围营造,一切管理行为和手段皆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系统梳理现阶段管理过程中可能阻碍学生成长的因素,及时筛除或改进,以便高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提供学生展示才华与潜能的舞台。要积极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激励科学构建机制,及时表扬学生的正确行为,促使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得到培养。第二,以人为本并不是彻底放任不管,高校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通过班会、思想政治课堂等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奋斗目标、远大理想等,驱动学生积极实施正向行为。过去一些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管理,缺乏足够的内生动力,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导致主动奋斗意识不足。同时,要运用外部刺激手段,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行为。如落实点名、惩罚制度,督促学生改变迟到、旷课等不良行为。针对课堂中扰乱教学秩序的学生,教师要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及时纠正和处理,以便给予其他学生有效的提醒,避免此类行为进一步蔓延。通过外部刺激的运用,高校学习环境逐步得到优化,有助于提升学风建设水平。

3.2准确把握激励时机

激励时机会对激励手段的运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高校教师需准确把握激励时机,以便促使激励目标顺利实现。要积极运用一些时机实施激励工作,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新生入学时。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涯,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彻底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势。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鞭策自己不断提高。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我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一些学生虽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基础,但渴望能够以此为分水岭,重新通过努力而赢得教师、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因此,高校教师需利用新生入学时机,引导新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帮助新生科学制定人生理想、目标等,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取得成功时。当学生在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取得优良的成绩,将会赢得其他学生的赞扬与羡慕,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愿意更加深度挖掘个人潜能。因此,高校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赞扬,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第三,遇到困难时。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类困难。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形成低落情绪和产生心理压力,较为渴望他人的理解、关怀。如果教师能够及时理解和关怀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将会重新得到构建,迅速点燃生活热情,进而主动、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第四,出现错误后。高校学生的自制力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出现违反学校、班级规章制度的行为。经过教师引导、教育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悔改之意。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包容和理解,避免单一采取批评或惩罚等手段。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出现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挖掘,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行为。

3.3综合运用多样化激励手段

为切实提升激励理论的运用成效,教师应避免单一使用某种激励手段,综合运用多样化手段。第一,榜样激励。通过榜样的树立,形象化地处理抽象的组织目标,给予其他组织成员有效的示范和引导。如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毕业生分享活动、优秀学生评选活动等。通过榜样学生激励作用的发挥,促使其他高校学生依据榜样学生的标准,及时调整和转变学习态度与行为。第二,物质激励。物质能够产生直接的激励效果,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其中,物质激励又可分为奖励与惩罚两种形式。如将奖学金提供给表现较为优良的学生,激励学生的奋斗热情等。第三,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能够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校需搭配運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促使学生多元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如针对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可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等,且于班级、校园内表扬宣传等,这样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将会得到显著增强。第四,目标激励。在运用目标激励手段的过程中,需从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制定班级或小组目标,指导、激励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我特长和优势,树立个人目标,分别制定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等,这样学生为实现个人目标逐步调整自我行为。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统一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这样目标激励效果方可达到最大化。第五,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活动的实施,促使学生增强纪律意识、集体意识等,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水平。需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单独运用思想教育激励手段,否则学生很容易有抵触、厌烦等不良情绪。要配合使用其他激励手段,切实发挥思想教育的激励价值。第六,赏识激励。过去很多教师的权威意识较强,往往以高姿态与学生开展对话活动,不仅师生关系恶化,还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改变思想观念,以平等姿态与学生相处和交流,这样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

4.结语

目前激励理论在管理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被管理者的热情,顺利实现管理目标。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需积极运用激励理论,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特征,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激励形式,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慧敏.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理论观察,2018(8):123-125.

[2]张凯源.浅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12.

[3]王芳.浅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5):15.

[4]苏娜.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贸实践,2018(11X):267.

作者:陶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学生基层党建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基层就业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