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作用教案

2022-10-27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创新的作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文化创新的作用教案

公开课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五课

文化创新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

识记:(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深刻意义。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又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分析: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完整地把握两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能力: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学前准备】

(1)通过图1感悟采风活动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通过图2感悟不同社会实践决定了不同文化;

(3)通过图3感悟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通过图4感悟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预习思考】

(1)什么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有怎样的关系?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有哪两个表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4)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

【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48页材料 ,思考探究:

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采风活动对文化创新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讲授新课】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的创新的意义。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补充说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名人名言: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探究: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阅读49页材料:感悟不同社会实践决定了不同文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总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

1、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创造文化精品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新的作用

课堂探究: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的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不断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认识、关注、虚心、创造

(公开课导学案) 第五课 文 化 创 新

第1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2)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2.能力目标:(1)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预习检测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①

2.②

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③

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④

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⑤

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⑥

的繁荣。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⑦

,解放和发展⑧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⑨

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四、选择题

1.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出的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这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D.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2.我国科考队对珠峰再次进行测量,获取大量信息,经过研究产生了一批新的成果,对珠峰的了解进一步加深。这表明( )。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当代知名主题文化园区。论坛倡导人们站在文化继承和创新的高度上审视历史和未来,力争在实践中“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时下电视剧制作大兴翻拍之风,与其频繁地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是因为( )。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 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

5.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 )。

①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各项要求 ④刻苦钻研,将文化创新作为自己的全部使命和工作职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拓展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起什么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怎样理解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2)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重难点探究

一、中国作家协会经常组织作家到基层采风。作家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生动记录了基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文章。

请你谈谈作家进行文学采风活动的原因。

二、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中国记协等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前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

你觉得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如何?当代文化工作者如何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当堂检测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以乡土作品崛起,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莫言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必须( )。

A.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 B.汲取世界的优秀文化 C.靠文化工作者的灵感 D.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2.随着人的体质、生活方式、各种环境等的变化,对于中医来说,靠经验和古代典籍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很多疾病,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解决新问题。这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3.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对文化创新,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

①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③对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创新

④只有在否定传统的基础上才有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只有深入生活,投身火热的当代生活实践,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呐喊时代的强音,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才能真正塑造出感人至深的鲜活艺术形象。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文化创新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④文化创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知识体系梳理

①文化创新 ②社会实践 ③社会实践 ④生机与活力 ⑤社会实践 ⑥民族文化 ⑦创新 ⑧文化生产力 ⑨人民群众 预习检测

1.A 2.C 3.B 4.B 5.A 重点难点探究

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家就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因此,广大作家应经常深入基层进行采风,立足社会实践,充分吸收社会提供的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当堂检测

1.A “乡土作品”体现了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故A符合题意。C、D说法不科学,B与材料无关。

2.A 在中医实践中,一些新的情况、新疾病出现,单靠老经验、医学典籍已无法解决,这促使人们去研究、创新,这体现了A。B和C与材料无关,D说法错误,颠倒了二者关系。

3.A 文化创新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超越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就不叫创新,也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因此①②正确。文化传承过程中包含着文化创新,因为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文化传承等同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超越和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因此③④错误。故选A。

4.D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既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又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故排除②④。

5.D 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这体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①④符合题意。推动实践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③错误。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②错误。故选D。

第二篇: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一、文化与科技发展的互动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文化与自然相对立的两者关系来说,人类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自然支配文化,人受自然控制,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文化开始支配自然,人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开辟了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两条进程;第三阶段的特征是,人类超越了其赖以起源的动物界而进入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新阶段,自然成为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科学技术造成文化变迁,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在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文化逐步起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的作用,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的科技创新在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主动的角色。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导引。比如,有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才有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有了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才有唐宋经济的繁荣;有了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才有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

文化阻碍科学进步在历史上也是很多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的迫害。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进了火烧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特别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家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侯,加尔文便烧死了他,并且是在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之后;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尽管罗马教皇在20世纪后期宣布为伽利略平反,但这毕竟为时已晚了。

早期的文化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学而折射到技术发展上。文艺复兴后的二次工业革命都是科学知识与工业技术的结合而实现的。文艺复兴之前,中国具有远比世界其他地区更优越的文化,但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出现在西欧。这是因为文艺复兴的“发现精神”使科学知识与技术实现结合。历史学家确认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必要的科学知识,早在100年前就已存在,只是等着能够使用这些知识的社会条件成熟;或等待一些自学成才的天才发明家,如纽科门、瓦特等,将现有的知识和工艺技术结合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新技术。文化是科技革命得以实现的助产土和催化剂。当然,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与中国无缘,除了文化影响科学落后,失去与技术结合的历史机遇之外,还有许多值得反上思的其他原因,尤其是闭关锁国,不开放不与外国交流,是中国在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影响在当前更加明显。美国马里兰大学华裔教授钱颖一在对美国硅谷何以成功的环境和文化作了研究以后认为,硅谷环境和硅谷文化造成了创新和创业的新天地。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体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创业者的栖息地。而后者正是中国目前更缺乏的。前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对中关村能否同硅谷的创业竟争持并非乐观的态度,原因是两者在文化上的差距很大。李开复说:“硅谷正在生成一种转向市场驱动的文化,而在中国,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的趋动。”要从“受技术驱动的文化”转向“由市场驱动的文化”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还同时受制度文化的制约。这种转变需待以时日。目前最重要的是应努力营造创新文化,让北京与上海等重点城市成为区域的创新温床,争取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心”。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 “创新氛围”,也即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

到今天,文化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我们在文化上还必须以极大的努力补课 。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文化在其最深层,是与有关整个世界工作原理的核心假设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工作模式。这些假设虽然并不为人们所明显意识,但它们是组织基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物质需求等方面的直接表现。尤其在今天处在“科技创造实在”的时代,文化意义决不可小视。杨振宁教授甚至说,要想“知道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首先要看21 世纪的文化是什么样子。”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得与失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某些特征和价值观念,有许多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和精华,特别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但另一方面如尊经注经、论资排辈、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封闭保守等,是与创新的思想相违背的。它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受这种文化长久熏陶的人,中庸为先,较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为天下先。因此儒家文化多少影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迎来生机勃发、敢闯善创的创新之风,我们就要对文化进行反思和变革,亦即来一番文化创新。

实用与探索 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追求知识的实用,知识于是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无限认识,而应有所止,它的“止境”就是“德”。用传统儒家的话说,就是“学者以圣王为师”,而圣人则“不求知天”。读书既是为“用”,那么知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下,其好处是学以致用,但却影响对自然、对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很难产生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

西方的文化传统正好与我们的相反。古希腊人之对于知识,往往出于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不是把它当作“手段”或“工具”。正是因为有了对知识的这种态度,这种不计利害的追求,例如一代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阿基米德出乎我们意料的坦言:他之发明各种机械,其实仅仅“是自己研究几何学时的消遣而已”。正是古希腊先哲的这种思想帮助形成了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并直接促成了十

六、十七世纪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

威与创新 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的儒家传统,给现代中国社会遗留了长远的阴影。在过去的年代中,“尊经注经、论资排辈”的文化意识对科技创新带来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权威统治和遵奉心态造成的氛围,无助于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听从老师的话和接受经典论著的教条是儒家教育的基础。这种教育模式究竟是帮助了还是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可以争论的。尊奉权威和现存的条框是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子在中学阶段,甚至在大学的学习课程中在国际的竞争中十分出色,而在科学创新的研究中就相对逊色的原因。

鼓励与批评 中庸为先,明哲保身的儒家思想,也对我们的科技创新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在中国的学术交流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人们习惯于相互之间的鼓励,而不善于开展批评性的争论和讨论。公开、坦诚的交流将使许多学术研讨会不仅仅是友谊性的聚会,而是使人受益的学术活动。对于学术批评的态度也反映在成果鉴定,项目评价上。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完成时的验收、鉴定,多数是以说好话为主,大家给项目挂上一个达到某某先进水平的帽子,很少真正能听到对项目的缺点和不足之处非常尖锐的批评。这是因为从上到下,都是希望听到赞扬的一面。

科学与行政 官本位的思想也直接反映到科技活动中,为创建一个有益于科研的环境,许多中国研究机构面临着两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行政结构的改革和以业绩为基础的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人员不得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应付单位里或上级部门行政人员“制造的”非科学事务上。对行政性的制约和繁琐的抱怨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但对中国科学家来说,还有额外的障碍。科学研究就像很多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在政府直接的规划下进行的。为数可观的研究经费是给予那些有高度组织的、包括众多研究人员参加的、有明确规范的应用性的大型项目。 政府主要基金的使用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科研行政部门具有庞大责任和权力。科研机构的行政人员经常充当“指挥者”,控制经费资源,下达指令,而不是对科学家提供服务,以便于他们的科研工作。

长远与短期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科学技术对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科学技术向产业化转化,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这是科技界极力在追求对目标,也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积极的一面。但由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期望较高,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更多提出的是短期的目标,各种评价、考核指标也是以环绕短期目标进行,而这些又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各种利益直接挂钩。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科技人员不免耐不住寂寞,产生急功近利、浮躁的情绪。可能在短期的指标上能够很好,但对长远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对真正的科学追求却是毫无益处的。

在当今原始性创新已成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的年代,在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财富源泉的年代,在人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年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这已成为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造就开放,进取,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和文化环境。我们既要支持学以致用,把科学和技术尽快地转换为生产力,但也要提倡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要支持一部分研究者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也追求自然的真谛。

今天,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都将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和文化发展的途径;了解

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和深刻意义;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

聚力之中;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培养学生辩证

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分析文化创新源泉和作用的能力,说明中华文化

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

识;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实质在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

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识,做

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教学重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难点:

文化创新的作用;做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欣赏西部民歌,缅怀西部歌王”主题活动为主线,带领学生分组活动,从“怀

念西部歌王王洛宾——追踪歌王足迹,感受文化创新——传承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

造者”三个环节着手,精心策划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分组讨论,合

作探究,师生合作,分类指导,注重师生互动。

活动主题:“欣赏新疆民歌,缅怀西部歌王”

活动过程:【投影展示】

【情境导入新课】播放MV:《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一步怀念西部歌王王洛宾

1.我最早听说(接触、感受)西部民歌是通过:

A、老师、家长B、同学朋友C、大众传媒

D、其它

2.我知道西部歌王王洛宾是通过:

A、报刊杂志B、网络查询C、亲友传颂

D、其它

3.我最喜欢的王洛宾的歌有(活动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鼓励学生通过查询资料等多种途径,围绕活动主题做好充

分的准备,引入“文化创新”话题。)

第二步追踪歌王足迹,感受文化创新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类指导

2.【投影展示】片段一: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

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

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深受群众喜爱。

我的感悟

【导语】经典的歌曲,轻松地音乐,让我们身心舒缓愉悦。想一想:王洛宾为什么能写

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投影展示】片段二: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

的收集整理,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

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

秀民歌,先后出版了8部歌曲集, 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

我的感悟

【投影展示】片段三:王洛宾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

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

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

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

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毛主席》、《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

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

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我的感悟

【问题探究】想一想:在不同时期,王洛宾的创作主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

有这种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投影展示】片段四:当记者问起他那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阿拉木汗》、《大板城的

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等为何那么感人,

他坦然表示这些歌曲并非他的原作,而是经过采风,改写以及艺术加工而成的。他谦逊地说:

“这些歌曲是由几千首歌曲中筛选出来的。有时在

一、两百首歌中只精选出

一、两首,怎么

能不好听呢?真正的功劳应属于那些民间音乐家,假如没有他们写出那么美的旋律,我也无

法把它们艺术加工,改编出来。

我的感悟

(活动目的:教师有意识地整合资料,选择典型资料片段设置讨论话题,通过师生互动、

分类指导,引导学生落实该框题知识点。)

第三步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歌曲是:2.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精神品质是:3.学习和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我准备:

(活动目的:该环节应注重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大胆发言,注重反思总结和理论提升,

注重情感熏陶和觉悟培养。) 板书设计:

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3)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造的主体

(2)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学案

(一)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欣赏西部民歌,缅怀西部歌王

第一步怀念西部歌王王洛宾 1.我最早听说(接触、感受)西部民歌是通过:

A、老师、家长B、同学朋友C、大众传媒

D、其它2.我知道西部歌王王洛宾是通过:

A、报刊杂志B、网络查询C、亲友传颂

D、其它

3.我最喜欢的王洛宾的歌有。 第二步追踪歌王足迹,感受文化创新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类指导

2.片段一:我的感悟片段二:我的感悟

片段三:我的感悟

片段四:我的感悟

第三步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歌曲是:2.最让我感动的王洛宾的精神品质是:3. 学习和传承先辈创新精神,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我准备:

(二)基础知识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

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

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做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1.自觉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怎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三)视野拓展

歌王妙曲千古颂,品似梅花万代清

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1913年生于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自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王洛宾先生墓志铭:千里驹兮杂于马群,需伯乐兮相而拔晋。西部曲兮流于民唇,承洛宾兮识而传真。驹无伯乐兮无以干里,曲无洛宾兮中外寡闻。民间瑰宝兮撷之于民,人间绝唱兮得之于心。传歌之志兮可嘉可钦,洛宾之功兮青史永存。

现代革命音乐先驱——冼星海

2005年6月10日,中 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召开座谈会,纪念伟大的人民音乐 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1938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祖国便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比彻•斯托夫人与《汤姆叔叔的小屋》

比彻•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美国在统一前,南方仍然实行农奴制度,广大的黑人在庄园中辛苦劳作,深受剥削,命运悲惨。斯托夫人在和他们的接触中,深深地被他们的不幸命运所打动,以饱含感情的笔创作出了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问世后,深深地感染了美国的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为最后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及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浓厚的民意基础。后来林肯总统在谈及这本书时说下了“一个妇人发动一场大战争”的话。

东亚的文化交流与创新

中国、韩国、朝鲜,东亚大陆上的这些国家,并没有因海而与日本隔绝,而是通过海与日本紧密连接在一起。实际上在很久以前,东亚大陆上就有很多的人、多样的物品、多样的文化过海传到日本,又从日本传到国外。最近每年从日本到韩国或中国旅游的人超过了400万,从韩国或中国去日本访问的人每年也达到200万以上。以这样的从古至今继续下来的交流为背景,中国或朝鲜半岛与日本在文化上有不少的共同的方面。但是与此同时其他不同的部分很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创新。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启示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书本是知识的源泉

C.文化的创新需要想象D.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2.2005年5月,我国科考队对珠峰高度重新进行了测量,这次科考测高活动,搜集了很多第一手信息,经过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对于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具有极高的价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具有多样性

D.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科学

3.近年来,河南文化领域好戏连台,一批“叫得响”的创新精品赢得广泛认同: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歌颂公安局长楷模的豫剧《嵩山长霞》、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风中少林》都好评如潮。这一切都源于河南省委的文化发展战略:挖掘文化底蕴,培育文化优势,打造中原文化品牌。这表明()

A.文化创新的基础在于文化继承

B.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的发展

C.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4.2005年6月7日,“连线浙江——世界作家看浙江”湖州线文学采风活动在南浔拉开帷幕。本次文学采风活动为期11天,共有来自德国、法国、希腊、日本、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的港澳台地区的24名作家和媒体专栏作家参加。作家进行文学采风的依据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5.为什么说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附答案:1.A2.B3.D4.C

5.因为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创造。

第四篇:教学设计_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公开课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小节组成:第一小节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小节是在第一小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小节是在前两小节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文化创新的主体以及对文化创作者的要求。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举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难点:文化创新的作用 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较难持久,在进行新课讲解的过程中,要营造生活化的课堂,多运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授课类别

新授课  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对动画的历史特点以及动画的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学习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3min) 观看视频《经典国产动画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画的发展有了很大改善。动画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改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 随之导入新课内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新课讲解](28min) “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讲解: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的现代动画之所以大受欢迎的原因是它对传统动画进行了创新,传统文化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得以发展,得以传承。

那么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旧的文化形态逐渐消亡和新的文化形态开始出现,而这样的一种形式其实就是文化的创新。

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呢?我们回到(过渡)我国动画的发展历程上来。

现代动画是在传统动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根据我国动画的创意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设计,

1、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说明理由?

同样的,动画的创意和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设置,我们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现代动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慢慢发展起来的。这就说明了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社会实践这一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出发来进行文化创新。

2、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在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文化不断创新。(生产力的变化-观众需求的变化-市场竞争)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欣赏不到这样的动画呢?

正如同学所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创新,也需要社会实践为它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其准备充足的条件。由此我们就应该知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之前我们所讲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和作用,反过来, 文化创新又对社会实践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有人说,动画片给儿童的一种娱乐,对它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由此看来,社会实践能够推动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也能够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但是所有的文化创作都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吗?(同学举例) 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那么文化创新除了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联系现代动画的发展。请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动画融入了很多我国文化元素,动画通过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创新,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

文化创新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路。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进行总结:文化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归纳总结.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解决难点)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必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 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文化创新的要求有哪些呢? 探究我国动画与美日相比有何缺陷。

文化创新的要求:必由之路、两个主体、投身社会实践 [知识小结](3min)(先学生自己总结,再学生老师一起总结)

[学生谈感悟](1min)

[随堂练习](3min)

第五篇: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我们对文化的界定上来看文化需要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创新。大学生是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实践、建设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责任的有力承担者,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敏锐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使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已被视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而大学生无疑成为了实现好这一基本功能的主体。大学里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多种文化创新的平台,提供给了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厚的土壤,我们有着坚实的外部条件的支撑。当今社会和教育部门也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各种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学校在学院设置、课程开设等各个方面也充分配合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如我校的吴玉章学校,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还开设了多门文化素质公选课。文化素质公选课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现,对于丰富我们的人文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供文化创新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在文化传承上,大学生有着相对良好的文化接受能力与认知机会,因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同感。另外,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起着重要影响。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守文化道德规范,并带动影响他人。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感知欣赏能力。“你在欣赏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你触摸到了民族的灵魂。”我校开设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就是对大学生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文化创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进各种文化创新活动中,切身感受文化创新的挑战性及其带来的乐趣。我校一年一度的挑战杯比赛、各个学院学年初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各种征文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都是培养我们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通过大学生们的自主亲身参与,我们能够借助现有的知识衍生出很多新知识,这就达到了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大学生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继承的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自觉的充当文化的传承者,对已有的文化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离开了创新的传承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会导致文化的僵化,显得与整个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变得异常尴尬。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这并不是两个完全隔离开的身份,相反,我们要拔这两个任务统一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学校组织发起的各类创新活动中将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更有效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学生团体给学校的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让我们的文化创意得以付诸实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格巡查员工作职责下一篇:娃哈哈广告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