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

2022-09-19

第一篇:经济法期末复习重点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复习思考重点

1、经济主体:厂商,居民户,政府

2、微观经济学奠基人:马歇尔

著作:《经济学原理》

3、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理论依据

新古典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基本假设

资源稀缺、充分就业

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分析方法

个量分析

总量分析

分析对象

家庭、企业、市场

国民经济总体

研究中心

市场价格

国民收入

主要目标

个体利益最大

社会福利最大

4、资源的稀缺性:我们的欲望超过了可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

资源:土地(可广义地理解为是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没有稀缺就不存在任何经济学问题

稀缺是经济学对客观存在的基本概括,是一个最高的抽象。稀缺的存在性只能列举而无法证明。

5、选择、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

(1)选择

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

(2)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所有社会

资源都用来生产两种物品,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该社

会所能生产的两种物品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表示社会

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3)机会成本

如果作出一项选择而不能不放弃另一项选择,那么,这

另一项选择在实际上可能的最高代价,称之为该项选择

的机会成本。是作出某种经济选择时所付出的代价。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

重点:

1、需求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2、商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

1)该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产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的预期

3、供给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和提供的服务。

4、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的自身价格

2)生产商品的成本

3)生产者的技术水平

4)相关商品价格

5)生产者的未来预期

6)其它因素

5、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2)、需求的变化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

例如: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需求减少。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增加。

6、供给量变动供给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引起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2)供给的变化

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例如: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供给减少。

成本下降,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增加。

7、均衡价格含义及其形成过程(市场背后自发形成无外力形成)

均衡价格: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时的价格。严格来讲,应该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点上的价格。

均衡价格的形成

8、均衡价格的变动

(1)、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若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化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是呈同方向的。

(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动与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与均衡数量变动呈正方向。

(3)、供求同向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在供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Q随之同时增加和减少。均衡价格的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幅度。出现上升、下降和持平。

(4)、供求反向变动时对均衡的影响

供求反向变动时,P总是按照需求的变动方向变动。而Q的变动取决于供求双方变动的相对比例。有增加、减少、不变三种情况。

讨论一

制造彩电行业的工人工资普遍提高,而其他因素没有变化,那么,彩电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将如何变化?

讨论二

在水果市场上只有苹果和梨两种水果,假定政府对梨征收营业税,那么,苹果均衡价格和销量有何变化?

课后题:

3.设某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Qd=12-2P,供给函数为Qs=2P。

(1)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2)如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个单位,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3)如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4个单位,均衡产量和均衡产量各是多少?

5.画图说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6.发生下列情况时蘑菇的需求曲线价格怎样变化?为什么?

(1)卫生组织报告,这种蘑菇可以致癌。(向左)

(2)另一种蘑菇涨价了。(向右)

(3)培育蘑菇工人的工资增加了。(不变)

7.下列事件对产品X的供给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1)生产X的技术有重大革新(向右)

(2)在产品X行业内,企业数量减少了。(向左)

8.已知某市场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方程是:P=2400-2Qd,供给方程是:P=600+10Qs。

求:1、这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如果政府向生产者征收120元税后,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是多少?

3、政府征税额是由谁承担的,各承担多少?

解:1、联立需求曲线方程和供给曲线方程:得,P=2100,Q=150

2、征税后,供给曲线移动,供给减少。

新的供给曲线方程为:2100+120=a+10×150

a=720,P=720+10Qs(或P-120=

600+10Qs)

新的均衡价格和产量为

P=2120,Q=140

3、生产者支付100

消费者支付20。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知识

(一)

★需求价格弹性含义:产品的需求量对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以价格为自变量,需求量为因变量的弹性关系。

或者说:产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产品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1、商品的性质

需求程度大

必需品

Ed小

粮食

需求程度小

奢侈品

Ed大

旅游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可替代程度大

Ed大

飞机

可替代程度小

Ed小

胰岛素

3、商品用途广泛性

用途广泛,使用的机会大,EP大

电力

用途小,使用的机会小,EP小

小麦

4、商品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

所占的比例大,Ep大,汽车

所占的比例小,Ep小

,香烟

5、时间因素

由于寻找和适应替代品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时间愈长,价格的需求弹性愈大。

(二)

★恩格尔定律内容:

1)食物消费在家庭消费开支的比重,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2)衣着和住房开支在家庭消费开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稳定。

3)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消费开支的比重,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迅速上升。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家庭总支出

(三)

★供给的价格弹性含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百分之几。

★供给的价格弹性影响因素:

1、供给时间的长短

2、生产成本增加

产量增加成本变大,供给弹性就小;反之就大。

3、生产规模与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大,供给弹性小;

生产周期短,生产规模小,供给弹性大。

4、调整产品的难易程度,供给弹性同调整的难易程度成反方向变动

产量容易调整的产品,供给弹性大;反之供给弹性小。例如:农业受自然影响大,产量不易调整,缺乏供给弹性;工业受自然力影响小,供给弹性也就大。

5、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

生产要素准备充分或生产要素价格低,供给弹性就大;

生产要素准备不充分或生产要素价格高,供给弹性就小。

★供给价格弹性的几何意义:

例1:X公司与Y公司上机床行业的两个竞争者,这两家公司的产品需求曲线为:

公司X:PX=1000-5QX,公司Y:

PY=1600-4QY

这两家公司现在销售量分别为100单位X和250单位Y。

求:(1)、X和Y当前的价格弹性。

(2)、假定Y降价后,使Y的销量增加到300个单位,同时导致X销量下降到个75单位,那么产品X的交叉弹性是多少?

(3)、假定Y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最大,你认为它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例2:甲公司生产电脑桌,现价每张60美元,2004年销量每月大约10000张,2004年1月其竞争者乙公司把电脑桌价格从每张65美元降到55美元,甲公司2月份销量跌倒8000张。问1)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交叉弹性为多少?2)若甲公司电脑桌的价格弧弹性

是-2,乙公司把价格保持在55美元,甲公司想把销量恢复到每月10000张的水平,问每张电脑桌的价格要降低到多少?

解:(1)由公式EXY=(ΔQX/ΔPY)

X

(PY1+

PY2)/

(Q

X1+

Q

X2)

EXY=4/3

(2)Ed=(ΔQ/Q)/(ΔP/P)=

(ΔQ

/ΔP

)X

P1+

P2

)/

(Q

1+

Q

2)

P2=53.7

(四)

★两种商品之间关系

如果两种商品存在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化。Eyx>0

如果两种商品存在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和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向变动。Eyx<0

如果两种商品没有关系。Eyx=0

(五)

★重点讨论:“谷贱伤农”,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原因,并说明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要点:

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即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引起的需求量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意味着需求量增加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

政府可采取保护价收购,丰收时保护价收购,使农户获得较高收入;另外政府可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用直接补贴的形式对农民进行财政补贴,保证农民生产积极性。

课后题:

10.假定某国消费者对新汽车的需求价格弹性指数Ed=1.2,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Ey=3.0,求:

(1)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价格上升3%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2)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者收入提高2%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3)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1980年新汽车销售量为800万辆,利用有关弹性系数估计1981年新汽车的销售量。

11.某市场上A、B两厂商是生产同种有差异产品的竞争者,该市场对A厂商的需求曲线PA=200-QA,对B厂商的需求曲线为PB=300-0.5QB,两厂商目前的销售量分别为QA=50,QB=100.求:(1)A、B两厂商的需求价格弹性各为多少?

(2)如果B厂商降价后,使得B厂商的需求量增加为QB,=160,同时使其竞争者A厂商的需求量减少为QA,=40.那么A厂商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

(3)如果B厂商追求销售收入极大化,那么你认为B厂商降价是否合理?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1、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用边际分析法)

就是表示商品的效用时可以用基数数字1、2、3…计算其数值或加总求和。

效用可以计量,可以相加。

(2)、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就是表示商品的效用时可以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仅表示第二大于第一,第三大于第二…。第一、第二、第三…本身数量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

效用不可以相加,可以排序。只表示顺序或等级。

2、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该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含义:为了保持同等的满足程度,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必须放弃另一种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了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在水平距离相同时,垂直距离越来越短。在几何意义上讲,MRS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决定了曲线凸向原点的特性

。)

3、效用最大化原则

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是已知的,花掉全部收入。

★消费者应该使自己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I

表示消费者的收入

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上式表示收入全花完,是限制条件。下式表示花掉最后1元钱所购买的任意一种商品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4、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区别和联系:

1)假设不同:前者假设效用可以用基数计量,并加总求和,消费者可以说出获得的效用值。后者认为效用是主观感受只能排序,不能加总求和。2)分析方法不同:前者边际效用的分析方法,且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后者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3)均衡条件不同:前者MU/P=λ,后者MRSXY=MUX/MUY=PX/PY。两者都是从市场需求着手,推导出符合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并且说明需求曲线上的点表示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另外二者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

5、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课后题:

4.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价值悖论:“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几乎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一块钻石只有很小的使用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却可以得到大量其他商品。”请用效用论解释这一悖论。

答:价格(交换价值)由它们的边际效用来决定,而不是由它们的全部效用(使用价值)决定。因为水是丰富的,增加一单位水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很小,因而水的价格很便宜;而钻石是极端稀缺的,获得一单位钻石的边际效用很高,因而钻石的价格是昂贵的。

6.

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他会在X和Y商品上分配收入?

7.(类似题型)已知某人月收入为120元,用于购买两种商品X、Y,他的效用函数为U=XY,且PX=2元,PY=3元。求:(1)效用极大时,他购买X、Y的数量各为多少?(2)货币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是多少?(3)假如X价格提高44%,

Y的价格不变,为使其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收入需增加多少?

PX=2+2x44%=2.88,由均衡条件得:Y/2.88=X/3,另依题意知XY=600,联合得出:X=25,Y=24

将X=25,Y=24代入:

M=PXX+PYY=2.88x25+3x24=144

ΔM=144-120=24

11.用图说明叙述效用论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例题1:已知某消费者消费的两种商品X和Y的效用函数为TU=X1/3Y1/3,商品价格分别为PX和PY,收入为M,推出消费者对X和Y的需求函数。

解: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对效用函数分别对X和Y求导,

整理得出:PXX=PYY带入到:

PXX+PYY=M,得到2PXX=M,则X=M/2PX,Y=M/2PY

例题2:设某人的效用函数TU=2X+2Y+XY+8,预算约束为5X+10Y=50,求X、Y的均衡值;货币的边际效用;最大效用。

解:对效用函数求导代入均衡条件公式:(2+Y)/5=

(2+X)/10和5X+10Y=50联立求解:X=6

Y=2货币边际效用=

(2+Y)/5=

(2+X)/10=0.8总效用=36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及重点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

1、MP与TP关系(MP是TP曲线的斜率,

MP最高点是TP曲线的拐点

2、AP与TP的关系(AP是TP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连线与TP曲线相切时,AP产量达最大

3、MP与AP关系

MP>AP时,AP上升,MP<AP时,AP下降,MP=AP时,AP极大。

课后题:

讨论1:一个企业主在考虑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为什么?

答:更关心边际产量;因为当边际产量等于0时,总产量最大,企业可以实现最大效益。

讨论2: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为1)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2)厂商将使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

答:1)第一阶段AP处于递增状态,MP大于AP,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总产量的增加总会使可变要素的AP提高;第三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会使总产量减少,

MP为负。所以理性的选择应在第二阶段。

讨论3: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三种情况的区别和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会面临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一命题是否正确?

答:命题是错的。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的产量的变化,后者讨论的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时相应的产量变化。事实上,厂商经营规模较大,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

★5.如果总产量曲线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并作出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这样的总产量曲线是否有可能出现?

答:前者涉及的是一厂商规模本身发生变化(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厂商根据经营规模(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后者讨论的是该厂商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

6.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21L+9L2-L3求:(1)、该企业的AP和MP函数。

(2)、如果企业现在使用了3个劳动力,是否合理?该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范围是多少?

解:1、AP=21+9L-L2,MP=21+18L-3L2

2、令AP=MP,解得:L=4.5(0舍去)

MP=0,解得:L=7(负值舍去)

合理区域应该是:4.5≤L

≤7

现在使用了3个劳动力不合理。

7.(类似题型)已知某厂商生产函数:Q=L3/8K5/8,且PL=3,PK=5。求:1、Q=10时最低成本支出和使用的K和L的数量。2、总成本为160时厂商均衡的Q、L、K值。

8.画图说明短期短期生产函数Q=f(L)的TP,AP,MP的相互关系。

9.画图说明厂商在成本既定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

10.画图说明厂商在产量既定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短期成本函数

1、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

2、短期总成本曲线

3、短期成本分类

总不变成本:

(FC

)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它不受产量变化影响的成本。

总可变成本:

(VC)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短期总成本:

(STC)

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是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

STC=FC+VC

平均不变成本:

(AFC)

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AFC=TFC/Q

平均可变成本:

(AVC)

是企业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AVC=TVC/Q

平均总成本:

(AC)

是企业在短期内平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AC=AFC+AVC

边际成本:

(MC)

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4、短期成本变动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对就的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所以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二、各短期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总成本曲线TFC、TVC、TC,用几何方法推导AFC、AVC、AC和MC曲线。

2、由TVC曲线推导AVC曲线

3、由TC曲线推导AC曲线

4、由TC曲线和TVC曲线推导MC曲线

三、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对偶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镜像)

第二,当总产量曲线TP下凸时,总成本曲线TC和总可变成本TVC曲线是下凹的,反之亦然。当TP存在一个拐点时,TC和TVC也存在一个拐点。

图示

四、长期总成本函数和曲线

1、长期总成本:LTC

是指厂商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成本。

长期总成本函数形式:

LTC=LTC(Q)

2、长期总成本曲线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五、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

是指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的函数形式: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由上图可知:长期平均成本呈先降后升的U形,这一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所决定的。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提高,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叫规模不经济。

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移动

长期平均移动由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因素引起的。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企业以外的因素变化。

课后题:

★讨论题:某企业打算投资扩大生产,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利率为10%的银行贷款,二是利用企业利润。企业领导认为应该选择二,理由是不用支付利息因而比较便宜,他的决策是不有道理?

答:他的话没有道理。做经济决策时,必须重视隐性成本的计算。所谓隐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这个价值必须按照它可能的最好的用途来计算。本题中,如果企业利润不投入自己的企业而贷给其他人经营,它也可能得到年利率10%的利息收入的话,这两种筹资方法对该企业来说不分轻重。

★举例1:假设某产业所有企业的成本函数都为TC=100+Q,而且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为1000。1)这时在一个占有40%市场的企业与一个占有20%市场的企业之间,哪一个企业在成本上占有优势?2)从长期来看,该企业规模为规模经济还是规模不经济?为什么?3)有人认为企业产量水平越高,企业利润也越高,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解:1)占有40%市场的企业在成本上占有优势。因为占有40%市场的企业产量为400,总成本为500,平均成本为1.25;而占有20%市场的企业产量为200,总成本为300,平均成本为1.

5。可见前者比后者平均成本低0.25。

2)由TC=100+Q得,AC=100/Q+1,随着产量的增加,AC会越来越低,所以该企业规模为规模经济。

3)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企业利润为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即便是产量再多,而市场需求不确定时,总收益也就不确定,进而无法确定利润的多少。

★举例2:已知某企业的总成本函数是:STC=0.04Q3-0.8Q2+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是多少?

解:因为:AVC=

0.04Q2-0.8Q+10

求其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得:Q=10

当Q=10时,AVC=6

举例3:假设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0.1L3+6L2+12L,求1)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数;2)求平均可变成本极小(平均产量极大)时的产量?3)假如工人的工资为360,产品价格为30,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数。

解:1)AP=TP/Q=-0.1L2+6L+12,对平均产量求导数得-0.2L+6=0

,求其极大时L=30

对生产函数求边际产量=-0.3L2+12L+12

,对其求导数得-0.6L+12=0,极大时L=20

2)AVC极小时,也就是AP级大时,此时L=30

,代入生产函数得Q=3060

3)利润=收益-成本=PQ-TC=PQ

–(VC+FC)=30(-0.1L3+6L2+12L)

-360L-FC=-3L3+

180L2-FC

对利润函数求导数=-9L2+360L=0,

利润极大时L=40

★举例4:已知生产函数是:Q=6KL,PK和PL为已知的常数。求总成本函数。

解:总成本方程C=PKK+PLL

由生产函数得:MPL=6K,MPK=6L,代入均衡条件得:K=LPL/PK,代入生产函数得:

4.(类似题型)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

STC(Q)=Q3-8Q2+10Q+50

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

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

答:

5.假定某企业用两个车间生产一种产品,其总成本函数为TC=2Q12+Q22-Q1Q2,其中,Q1为第一车间生产产量,Q2为第二车间的生产产量。求:当企业生产的总产量为40时,能够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最小的两个车间的产量组合。

6.已知某企业生产函数为Q=0.5L1/3K2/3,当资本的投入量K=50时,资本总价格为500,劳动的价格PL=5.求1)劳动的投入函数L=L(Q);2)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边际成本函数;3)当产品价格P=100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和利润各是多少?

解:1)PK·K=500,

PK·50=500,PK=10,根据要素组合条件:

MPL/PL=MPK/PK得,L=K,代入Q=0.5L1/3K2/3,得劳动的投入函数L(Q)=2Q

2)将L(Q)=2Q代入成本等式TC=5L+10K,

TC=5·2Q+10K=10Q+500,AC=10+500/Q,MC=10

3)由1

)知

L=K,而K=50,代入Q=0.5L1/3K2/3,得到Q=25,

π=TR-TC=100·25-(5L+10K)=2500-(5·25+500)=1750

8.画图说明SMC曲线与AVC、AC曲线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

含义: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条件:

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产品同质无差别;进入和退出自由;

3、资源完全流动、价格完全一致。

4、市场信息完全可知。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此时厂商亏损最小,还要不要生产,还要看AVC的大小,如果收益大于AVC,可以继续生产。

此时,厂商的AR=AVC,厂商可以生产,也可以不生产,结果都是一样的。

此时,厂商的AR<AVC,厂商停止生产。

厂商停止生产,或者退出行业。

完全竞争厂商均衡条件:MC=MR,且MR=AR=P,在短期,厂商利润可以是大于零,等于零,也可以小于零。

三、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二是,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在长期厂商通过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比在短期内所获得的更大的利润。

长期生产中厂商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课后题:

★举例:在一个完全竞争成本不变行业中有几百个企业,他们的长期成本函数为:LTC=0.1q3-1.2q2+11.1q。Q是单个企业的年产量,市场对该行业的需求曲线是:Q=6000-200P,Q是行业的年产量。

求:(1)、该行业的长期均衡产量。

(2)、均衡时行业有多少家企业。

解:(1)、由已知长期LTC得:

LAC=0.1q2-1.2q+11.1

LMC=0.3q2-2.4q+11.1

LAC=LMC得:q=6,LAC=P=7.5

(2)、因为Qd=6000-200P=6000-200×7.5=4500=Qs

企业的个数=4500÷6=750

1.

完全竞争行业中某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TC=Q3-6Q2+30Q+40,假定产品价格为66元。

求(1)利润极大时的产量与利润额。

(2)由于竞争市场供求发生变化,由此决定新的价格为30元,在新的价格下,厂商是否会发生亏损?

(3)该厂商在什么情况下会退出该行业?

解:1)由已知得:MC=3Q2-12Q+30,P=66,则P=MC时,求得:Q=6。

利润=TR-TC=PQ-TC=176元

2)根据P=MC,30=3Q2-12Q+30Q=4,此时,利润=TR-TC=-8元

3)厂商退出该行业的条件是P<AVC的最小值。

因为TC=Q3-6Q2+30Q+40,所以,

VC=

Q3-6Q2+30Q,AVC=

Q2-6Q+30,求AVC的最低点,2Q=6,

Q=3当Q=3时,AVC=21,可见,P<21时,厂商就停产(退出该行业)。

2.已知某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长期总成本函数LTC=Q3-12Q2+40Q。试求:(1)当市场商品价格为P=100时,厂商实现MR=LMC时的产量、平均成本和利润。

(2)该行业长期均衡的价格和单个厂商的产量。

(3)当市场需求函数为Q=660-15P时,行业长期均衡时的厂商的数量。

3.假定某完全竞争行业有100个厂商,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为:STC=0.1Q2+Q+10。

求:(1)、市场供给函数。

(2)、假定市场需求函数为QD=4000-400P,求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解:(1)、已知成本函数为:STC=0.1Q2+Q+10。所以AVC=0.1Q+1,MC=0.2Q+1,可见,MC>AVC。所以厂商的供给函数是:P=MC即:P=

0.2Q+1,或者Q=5P-5则行业100个厂商构成市场供给:QS=500P-500

(2)、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QD=QS解得:Q=2000,P=5

4.

假设完全竞争行业中有许多相同的厂商,代表性厂商LAC曲线的最低点的值是6美元,产量为500单位;当最优工厂规模为每阶段生产550单位产品时,各厂商的SAC为5美元,还知市场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分别为:

Q=80000-5000P,Q=35000+2500P,1)市场均衡价格,并判断该行业是长期均衡还是短期均衡;2)在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家厂商?3)如果市场需求函数变为Q=95000-5000P,求行业和厂商的新的短期均衡价格和产量,厂商在新的均衡点盈亏状况如何?

解:1)市场均衡时QD=QS,P=6,与代表性厂商LAC曲线最低点值6相等,则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

2)长期均衡时价格P=6,均衡产量行业的产量Q=50000,每个厂商的产量为500,则厂商数量为50000/500=100

3)新均衡时QD,=QS,则P=8,为行业短期均衡价格,行业短期均衡产量为55000。短期100家厂商数量不变,每家厂商产量为55000/100=550,此时厂商SAC=5,而短期价格大于SAC,厂商盈利,

Π=(8-5)X550=1650

7.

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不愿意为产品做广告而花费任何金钱?

答: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无需做广告。厂商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能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不愿意做广告。

8.“最然很高的固定成本会是厂商亏损的原因,但永远不会是厂商关门的原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答:同意。在短期,不管固定成本有多高,只要销售收益能补偿可变成本,厂商总可营业。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不存在固定成本高不高的问题,因此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高的固定成本不能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12.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厂商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是否可以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价格不会改变?

答: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每个厂商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完全无差别。所以单个或某部分厂商是否提供产品,或是提供多少,对整个市场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但并不表示这个价格不会变动,这个价格是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市场供求发生变化,会有新的市场均衡价格出现。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重点题目答案

一、数学表达式

★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相同,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内侧。

二、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价格弹性关系

三、寡头市场的特征

1、含义:是指少数几家大型厂商生产和销售了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产品。厂商规模很大,其它厂商不容易进入该行业。

2、产生的原因:规模经济、生产资源供给控制和政府支持和扶持等。

3、寡头行业分类:

纯粹和差别的(产品性质分);双头,三头,多头(厂商数量分);勾结和非勾结(厂商关系分)。

4、寡头厂商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复杂性

1)猜测竞争对手反应,价格产量难确定

2)价格产量确定后,具有相对稳定性

3)厂商间相互依存,相互勾结,暂时合作

没有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厂商的行为只能用不同的模型和理论来解释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一般有传统模型,现代博弈论模型。

四、寡头厂商间的博弈

1、博弈论的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报酬

在每一个博弈中至少有两个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

作为博弈的结局,每个参与者都得到自己的报酬。

每个参与者的报酬都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2、支付矩阵(报酬矩阵)

3、博弈均衡的基本概念

在以上的四种可能的策略组合中,双方最后博弈的结局是什么呢?(不合作)

(1)占优策略均衡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惟一的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博弈均衡: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状态。

(2)纳什均衡:

在给定他的竞争者的策略后,各参与者采取它能采取的最好策略。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它参与者不改变策略。

4、寡头厂商的共谋及特征

(1)囚徒困境

说明寡头厂商共谋的不稳定性。

从个人角度所选择的是占优策略,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

(2)重复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动态博弈是一种反复进行的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一个结构相同的博弈被重复多次。

假定:在结成合作同盟的寡头厂商之间都采取一种“以牙还牙”策略。

这一假设对无限重复博弈的解是(合作,合作)。对于有限重复博弈的均衡解是(不合作,不合作。)

6、威胁和承诺的可信性

(1)不可信的威胁

(2)可信的威胁

课后题:

1.在一个有支配厂商的价格领袖模型中,除支配厂商外,其他厂商行为是否与完全竞争厂商的行为一样?为什么这些厂商都愿意跟着支配厂商定价?

答:是。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行为建立在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各厂商决定。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每个厂商根据MC=P决定自己产量。在价格领袖模型中,价格由支配型厂商决定,非支配型厂商只是根据已定的价格出售他们想出售的数量。因此,其行为和

完全竞争者一样。

其他厂商之所以愿意跟着支配型厂商定价,是因为如果不跟着降价,会失去顾客,如果不跟着涨价,实际上就相当于降价,很可能引起价格战。同时,一般来说,其他厂商规模较小,预测能力较差,如果跟着定价和变动价格,可以避免独自定价的风险。

3.成为垄断者的厂商可以任意定价的说法对否?

4.垄断厂商一定能获得垄断利润吗?如果在最优产量处亏损,他在短期内会继续生产吗?长期内他又会怎样?

答:不能。获取超额利润取决于市场需求,如果需求者能接受垄断厂商制定的大于AC的价格,则能获取超额利润,否则会亏损。但亏损后短期内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停产,只要产品价格大于AVC的最低点,就可以继续生产。

长期内,垄断厂商可以建立适当的工厂规模生产最好的长期产量,可以做广告,提高服务质量等手段扩大产品需求量,当然也会增加成本,厂商会综合考虑,如果仍然会亏损,长期就会停产。

9.比较完全竞争厂商和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答: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的均衡条件不同:前者P=MR=AR=SMC=LMC=SAC=LAC,后者MR=LMC=SMC;均衡点位置不同:前者在LAC曲线的最低点,后者在最低点左侧;利润不同:前者获取正常利润,后者获得超额利润。

10.为什么垄断厂商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比实行一级价格歧视要容易?

答:一级价格歧视只有在垄断者面临少数消费者以及当垄断者发现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时,才能实行。而二级价格歧视面临的是许多消费者以及消费者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二级价格歧视比一级价格歧视容易

11.用有关经济理论分析:为什么有的旅游景点的国外游客入场券价格比国内游客入场券价格高

答:因为外国游客收入比国内游客收入高,采取差别价格歧视政策能使旅游景点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对国内和国外游客收取同样价格,景点收入会减少。

14.某垄断厂商面临的反需求函数为P=100-4Q,总成本函数为TC=50+20Q,求:1)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和利润总额。2)假设垄断厂商按照完全竞争法则,那么厂商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分别是多少?3)比较1)和2)的结果。

解:1)由需求曲线知MR=100-8Q,根据MR=MC,Q=10,代入P=100-4Q,P=60π=TR-TC=350

2)按照完全竞争法则,根据P=MC,100-4Q=20,Q=20,代入P=100-4Q,P=20,

π=TR-TC=-50

3)完全垄断情况下,可以获得超额利润350,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垄断者亏损50.说明完全竞争比完全垄断资源配置优,效率高。

15.已知垄断厂商利用一个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其产品分别在两个市场上出售,他的成本函数TC=Q2+40Q,两个市场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P1=120-Q1,

P2=50-2.5Q2,求:1)当该该厂商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两个市场各自的销售量、价格和利润。2)当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实行统一价格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下两个市场各自的销售量、价格和利润。与1)的结果进行比较。

解:1)两个市场上的边际收益分别为:MR1=120-20Q1,MR2=50-2.5Q2,市场边际成本MC=2Q+40,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1=MC,MR2=MC,

有120-20Q1=2(Q1+Q2)+40和

50-2.5Q2

=

2(Q1+Q2)+40,整理分别得出:22Q1+

2Q2

=80和2Q1+

7Q2

=10,得Q1=3.6

,Q2

=

0.4

代入需求函数得P1=84,P2=49

总利润π=TR1+

TR2

–TC=146

2)厂商在两个市场上实行统一价格时,要先求出整个市场的需求函数,即Q=Q1+Q2,进而求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一级边际收益函数,然后在根据MR=MC求解。

由原反需求函数可分别得到:Q1=12-0.1P和Q2=20-0.4P,则Q=Q1+Q2=32-0.5P,反需求函数P=64-2Q,MR=64-4Q,

64-4Q=2Q+40,Q=4,代入P=64-2Q=56

总利润π=TR-TC=48

16.设垄断厂商产品的需求函数P=12-0.4Q,成本函数TC=0.6Q2+4Q+5。求1)该厂商利润最大时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2)该厂商收益最大时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3)产量为多少时总收益最大,并且利润大于等于10,并求与此相应的价格、收益及利润

解:1)利润最大时MC=MR,1.2Q+4=120.8Q,Q=4,代入P=12-0.4Q,P=10.4,TR=PQ=41.6π=TR-TC=11

2)收益最大时TR=PQ=12Q-0.4Q2,求导得:

12-0.8Q=0,Q=15,代入P=12-0.4Q,

P=12-0.4Q,P=6,π=TR-TC=-110

π=TR-TC=12Q-0.4Q2-(0.6Q2+4Q+5)=-Q2+8Q-5

依题意π≥

10,-Q2+8Q-5≥10得Q1=3,Q2=5,,则TR1=P1Q1=32.4,TR2=P2Q2=50,所以Q=5时总收益

TR=50,并且π=TR-TC=50-(0.6X52+4X5+5)=10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 国内生产总值

A.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

四、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

五、GDP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六、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公式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 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 GDP-Z-T,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固定资产折旧=NDP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 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公式:y = c + i = E 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A.、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 a.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公式: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a+βy(1>β>0)a-常数, b.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 APC :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

=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

>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c.边际消费倾向 MPC MPC = dc/dy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有: 1 > MPC > 0 边际消费倾向 定义——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d.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APC>MPC线性中,APC>MPC APC=c/y=a+βy/y=a/y+β随收入增加APC趋于MPC B、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 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

a.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公式

s-储蓄,y-收入: s=s(y) (满足ds/dy>0)

线性储蓄函数 c = a + β y,代入s = y – c;s = y -(a + β y), C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 a.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假设为c =α +β y (α> 0,1 > β > 0 ) c、y 分别为当期消费和收入,β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有递减趋势。

注意 :凯恩斯理论的局限 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a.定义: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

b.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入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

c.重点: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假说:生命由两期构成:年轻期和年老期

收入由两部分构成:财富收入和劳动收入,期初不拥有财富,期末不保留财富。在给定现在和将来收入的情况下,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从而使自己的跨时效用达到最大。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 假说: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 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 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 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

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重点:货币幻觉:物价与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实际收入不变,消费者只注意到货币收入增加而忽略物价上升,误以为实际收入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提高。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三、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1.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 假设i固定,为自发计划投资。联立y = c + i , c = a + β y.,得均衡收入:y = (a+i) /(1- β) 知道消费和投资,就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 储蓄函数:

s = y – c = -a + (1- β)y 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知道储蓄函数和投资,也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四:几个重要乘数

A. 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 – β ); 政府购买乘数(三部门的):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B. 三部门中的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例。公式——K=– β/(1 – β ) 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公式——K= β/(1 – β ); D.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和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此时,政府预算是平衡的。此时:政府平衡预算乘数 kb=1。 五.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 1.三部门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

2.三部门经济 均衡收入公式:

. 定量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消费函数为c =α +βyd,yd 表示居民可支 配收入,定量税为T ,投资为 i ,政府购买为 g,试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方法1(总需求---总供给法)

解:因为yd= y –T,根据均衡方程式,有:

y=c+i+g=α+βyd+i+g=α+β (y–T) +i+g 到: y= (α+i+g–βT) / (1–β) 方法2(投资--- 储蓄法) 根据消费函数,我们可以知道,储蓄函s = yd – c = –α +(1–β) yd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总储蓄函数

S=sp+sg=–α+ (1–β) yd+ (T–g) =–α–g+βT+ (1–β) y 由储蓄和投资均衡方程式,得到:

i = S = – α – g +βT+ (1 – β ) y 解得: y = (α + i + g – β T ) / (1 – β ) 六.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1.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公式:y=1/1–β+γ (a+i+g-βt+β tr+x-m0) Y=c+i+g+x-m c=a+βy Yd=y-t+tr t,i,g, tr,x都假定是外生变量,和收入无关。 其中m0表示自发性进口,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增加1单位时,进口的增加量。

2.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出口变动 1 单位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量。K= 1/1 – β+γ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资本边际效率

定义: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资本品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二.IS曲线

1.IS曲线及其推导

IS曲线就是说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二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i = s s=y-c,所以y = c + i ,而c = a + by. 求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 = a+i/1-b i= e-dr 2.IS曲线及其斜率

斜率的含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越敏感。 IS斜率:取决于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斜率 IS 曲线的斜率

d 是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d 值较大,即投资对于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IS 曲线越平缓。

β 是边际消费倾向,如果β 较大,则IS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则 IS 曲线也较平缓。

在三部门条件下,IS 曲线的斜率还与税率有一定关系,此时IS曲线的斜率公式:1-β(1-t)/d 当d和β一定时,税率t越小,IS曲线的斜率越小,IS曲线就越平缓;税率t越大, IS曲线的斜

率越大, IS曲线越陡峭。 4.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

(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5..IS曲线的移动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如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 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6.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当政府支出(g) 增加或减少△ g时,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量为: △y=1/1-β(政府购买乘数) x △ g,即IS曲线右移或左移1/1-β x △ g; 2.当税收(t)增加或减少 △ t时,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量为 △y= β/ 1-β(税收乘数) x △ t ,即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1-βx △ t . 7.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储蓄不是决定于利率,而是决定于收入。 利率不是由储蓄和投资决定的,而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一般由国家控制的。货币需求是内生变量,需要着重进行研究。

三.利率的决定

1..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是流动性和灵活性最大的资产,随时可作交易之用、预防不测之需和投机。 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

(1)交易动机:消费和生产等交易所需货币。取决于收入。

(2)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为应付突发事件、意外支出而持有的货币。个人取决于对风险的看法,整个社会则与收入成正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动机

假定:可供人们选择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种:货币和有价证券。人们心目中对于利率的看法都有一个正常值水平。结论:利率越高,即有价证券越低(该价格已降到正常水平以下),人们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减少;而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越高(该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人们会及时卖出有价证券,因此人们持有的投机货币量就会增加。

(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3.流动偏好陷阱(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手中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要留在手里,不会去

购买证券。此时,流动性偏好趋向于无穷大。

当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银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降低,或者证券价格不再上升,而会跌落,因而将所有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以免证券价格下跌遭受损失。 凯恩斯陷阱

结论:

1.收入的变动对货币需求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2.货币需求量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是通过每一条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来表示的.

四. 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定义: LM 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

1..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

h 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h 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小,LM 曲线就越平缓。

k 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如果k值较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比较敏感,则LM 曲线的斜率就较大,LM 曲线就越陡峭。 LM 曲线斜率: k / h 经济意义: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反之,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 3..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移动是由于实际货币量m变动; m=M/P,因此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两个:y r% LM曲线的水平移动: 右移 左移

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P不变: M增加,则m增加,LM右下方移;反之左上方移。

二、价格水平P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M不变: P上升,则m减少, LM左上方移;反之右下方移。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 财政政策效果

一.经济萧条时的感性认识(膨胀性财政政策)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

财政政策效果:变动政府收支,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 财政政策乘数: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变化导致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二.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小与支出乘数有关(与税收 乘数也有关); 财政政策效果还与IS和LM的斜率有关。 三.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 四.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幻觉:短期内,当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时,人们感觉不到工资下降。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存在挤出效应,但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增加用工,国民收入增加。短期内,在非充分就业状态中,由政府支出增加而导致增加的国民收入会大于由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价格上涨而存在挤出效应导致的国民收入减少。 五.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 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古典主义极端下的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古典主义的观点

古典主义认为,货币需求仅仅与产出水平有关,与利率没有关系,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为0,LM垂直。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 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1.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居民有钱后购买外国商品,会形成逆差压力。 3.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 A、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充分就业与否。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 失业的种类

1.一般分类: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所引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没有适当技术或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因而也可看做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2.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3.失业的经济损失 对个人来说,

一、自愿失业减少收入但却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

二、非自愿失业会使得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精神上带来莫大的痛苦。

对社会来说,一是损失了本应有的产出量;二是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三是失业率过高也会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二.奥肯定律

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 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 。

三、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无法完全消除,把存在一般轻微通货膨胀视为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四、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如何维持较高的增长率以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衡量。

五、平衡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总之,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整体考虑及安排。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经济要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则既无逆差也无顺差。 六.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 :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政府收入:税收 二. 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重点)

A. 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自动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

B.自动稳定器 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自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适用于轻微经济波动。 自动(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以发挥

一是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衰退时,产出下降,个人收入下降,税率不变,税收会自动减少,可支配收入会自动少减少一些,使得消费和需求下降的少些。 累进所得税,衰退使得收入自动进入较低 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反之,如此。

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社会转移支付增加,抑制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需求下降。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三是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要维持农产品价格,就必须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要抑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总需求量的增加。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和税收乘数的效果比政府购买和投资支出所产生的效果要小,即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毕竟有限。因此,西方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多手段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减少开支等手段抑制总需求。

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支出、减税、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 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开支、增税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

七、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预算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产生预算盈余,加剧通胀。 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反对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八.货币政策

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活期存款,是指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存款准备金,是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资金。 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在存款中占的比率。

法定准备金: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

货造乘数:公式;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 十.货币政策三大基本工具

A.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

缺点:

一、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

二、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B.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优点:

一、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

二、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

三、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C.法定准备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

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AD-AS模型

一.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得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水平相应减少的现象。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奥肯定律

A.奥肯定律的内容: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 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以防止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的意义:

揭示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该理论互相预测。如实际失业率为8%,高于自然失业率2个百分点,则实际GDP比潜在GDP低4%。 B.奥肯定律公式

y-yf/yf=-a(u-u*) 其中:y: 实际产出; yf:潜在产出; u:实际失业率; u* 自然失业率。 二.通货膨胀的描述

A.通货膨胀的定义: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的普遍的上涨。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称该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B.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指全面、持续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分:

A.温和通货膨胀,年物价上升水平10%以内。

B.严重通货膨胀,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C.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2.按人们的预期成度分:

A.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价格上升速度超乎意料。 B.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物价有规律的变动。 3.按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

A.平衡型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上升

B.非平衡型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比例不完全相同。

四.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货币供给的过度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A.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B.几种类型

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中间的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产量不变。 C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当产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潜在的产量)以后,由于生产能力的制约,总需求增长不再引起产量的增加,而只导致物价水平按同一比例增长,凯恩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A.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B.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三种情形 1.工资成本推动:

个别部门工资增加导致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升。工资与物价互相推动,形成通货膨胀。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中,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2.利润推动:

垄断利润推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3.进口成本推动: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通胀。如世界性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工资提高的这种螺旋式上升。 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假设:

经济结构中仅有两个部门(先进部门和落后部门); 两个部门在生产增长速度或世界市场联系及市场需求状况上存在差异;两个部门的名义工资是一致增长的,并由增长更快的部门来决定; 2.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机制

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一般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转移。 要保护所谓的基础产业。 3.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大多数人预期到通货膨胀,这种预期会变成现实,使通货膨胀产生一种惯性,具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这种情况被称为通货膨胀螺旋。如通货膨胀时期,个人要求工资提高,以保证实际工资不降低;银行贷款要求提高名义利率,以获得一定的实际收益率。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受益,如企业主。其货币收入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 二.产出效应 有3种情况 A.有利论:

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

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B.有害论通货膨胀政策是饮鸩止渴。 七.菲利普斯曲线

A.定义: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工资上涨率)成反向关系的曲线。工资上涨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总是可以通过忍受较高的失业率加以解决。失业率可通过承受较高通货膨胀率得到降低。 B.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ε(u-u*)π=通货膨胀率,ε=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C.经济意义: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下降。

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价格水平上升。 升降幅度,取决于ε。 D.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即: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可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 反之亦然。

E.几种菲利普斯曲线

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工人对通货膨胀有预期。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 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π= πe -ε(u-u*)

2.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西方学者看来,在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方面是成功的。

表明: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实际通货膨胀率。

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与自然失业率重合。

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从长期看,运用扩张性政策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得通货膨胀不断上升。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第三篇:经济法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有限责任公司: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法人。

重整:是指当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不立即进行破产清算,而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由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制定债务人重整计划,债务人继续营业,并在一定期限内清偿全部或者部分债务的制度

表见代理: 是指行为人虽然没有代理权、或者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但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而与其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抵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或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质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财产变价所得优先受偿

商标概述是商品和商业服务的标记,它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服务提供者为了使自己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他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记。

要约收购:是指收购人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采取向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的方式进行收购。 发起设立。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不再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的一种公司设立方式。这种设立方式使公司能以较快速度成立。发起设立适用于任何公司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常采用此种形式。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表现为市场上多个主体为同一目标所进行的争斗。 竞争是竞争法永恒的、共同的保护对象,也是竞争法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的集中体现。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商标:是商品和商业服务的标记,它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服务提供者为了使自己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他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记。 合同的主要内容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2)标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应当明确具体。 物、行为、智力产品、货币 3)数量——必须按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计量4)质量——包括标的的品种、规格、型号、标准、技术要求等 5)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期限是衡量履行是否如期或延迟的标准;地点关系到司法管辖;方式包括交货、结算、运输的方式 7)违约责任——(违约以后该如何处理)包括继续履行;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8)解决争议的方法——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承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

承诺构成要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要约使受要约人具有承诺资格,只有受要约人有权作出承诺。

2)承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要约人。如果要约规定了承诺期限,则应当在规定的承诺期限内到达;在没有规定期限时,应当在合理的期限内作出并到达要

约人。

要约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构成条件:

1)要约必须由具有订约能力的特定人做出的意思表示。即要约人必须是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且具有订立合同的行为能力。

2)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3)要约人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4)邀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即应包括合同的主要条件如标的、价格、数量等。如果缺少某一主要条款(如数量、价款),则属于要约邀请。 破产费用(是破产事务中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所收取的案件受理费以及管理人在处理破产事务中所开支的费用与收取的报酬总和。它是保证案件处理程序的重要支出。)包括:

1)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2)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3)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

不安抗辩权法定行使的条件(终止履行):后履行一方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情况。如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有转移财产、抽逃资金、逃避债务行为;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其他情形等。(74)

追索权行使的原因:(1)汇票到期被拒付的,或者虽然付款人表示可以付款, 但提出条件的,视为拒绝付款。(2)汇票未到期,但是被拒绝承兑的,被拒绝承兑的汇票必须是形式上符合票据法规定,不缺少必要的记载事项,以及持票人的票据身份没有缺陷等。(3)承兑人或付款人死亡、逃匿的。(4承兑人或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的。在此情况下,持票人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行使追索权,请求其他债务人履行汇票义务;第二种是放弃追索权,以汇票金额向破产清算组提出破产债权申报,意图从破产人处得到汇票金额的偿还。

汇票的概念: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汇票的特征:(1)汇票是一种金钱证券,也是一种支付工具,为了保证使用可靠,在该票据上必须标明“汇票”字样,以使使用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了解这种支付工具。(2)汇票必须具有“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委托”字样,以使这种支付工具在经济活动中有较高信用。

第四篇: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自动控制原理

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

系统综合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系统设计

2.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

幅频特性的斜率

B.

最小幅值

C.

相位变化率

D.

穿越频率

3.

通过测量输出量,产生一个与输出信号存在确定函数比例关系值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ω从

0

变化到

+

∞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

B.

半圆

C.

椭圆

D.

双曲线

5.

当忽略电动机的电枢电感后,以电动机的转速为输出变量,电枢电压为输入变量时,电动机可看作一个(

)

A.

比例环节

B.

微分环节

C.

积分环节

D.

惯性环节

6.

若系统的开环传

递函数为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1

B.2

C.5

D.10

7.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则该系统是(

)

A.

临界阻尼系统

B.

欠阻尼系统

C.

过阻尼系统

D.

零阻尼系统

8.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

ζ

不变,提高

ω

n

,则可以(

)

A.

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

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

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

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9.

一阶微分环节

,当频率

时,则相频特性

为(

)

A.45°

B.-45°

C.90°

D.-90°

10.

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增益越大,其(

)

A.

振荡次数越多

B.

稳定裕量越大

C.

相位变化越小

D.

稳态误差越小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

(

)

A.

稳定

B.

临界稳定

C.

不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2.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10

B.20

C.30

D.40

13.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

A.0

B.1

C.2

D.3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则其位置误差为(

)

A.2

B.0.2

C.0.5

D.0.05

15.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反馈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相位滞后校正

16.

稳态误差

e

ss

与误差信号

E

(

s

)

的函数关系为(

)

A.

B.

C.

D.

17.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

减小增益

B.

超前校正

C.

滞后校正

D.

滞后

-

超前

18.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

B.

上半圆

C.

下半圆

D.45

°弧线

19.

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s

)

H

(

s

)

=

,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3

,∞

)

B.(0

,∞

)

C.(-

∞,

-3)

D.(-3

0)

20.

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霍尔传感器是用作(

)反馈的传感器。

A.

电压

B.

电流

C.

位移

D.

速度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1.

闭环控制系统又称为

系统。

22.

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3.

一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24.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

有关。

25.

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

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6.

一般讲系统的位置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

超前校正是由于正相移的作用,使截止频率附近的

明显上升,从而具有较大

的稳定裕度。

28.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0.707。

29.PID

调节中的“

P

”指的是

控制器。

30.

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

_

_

越好。

,

计算题(第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1.

求图示方块图的传递函数,以

X

i

(

s

)

为输入,

X

0

(

s

)

为输出。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欲使图所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为

20%

,峰值时间为

2

秒,试确定

K

K

1

值。

44.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由实验求得,并已用渐近线表示出。试求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设系统是最小相位系统

)。

自动控制原理

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最优控制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最优设计

2.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

输出量

B.

输入量

C.

扰动量

D.

设定量

3.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

)指标密切相关。

A.

允许的峰值时间

B.

允许的超调量

C.

允许的上升时间

D.

允许的稳态误差

4.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5.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积分环节

C.

惯性环节

D.

微分环节

6.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7.

引出点前移越过一个方块图单元时,应在引出线支路上(

)

A.

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B.

并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C.

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

D.

串联越过的方块图单元的倒数

8.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

A.7

B.2

C.

D.

9.

时域分析的性能指标,哪个指标是反映相对稳定性的(

)

A.

上升时间

B.

峰值时间

C.

调整时间

D.

最大超调量

10.

二阶振荡环节

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

A.

谐振频率

B.

截止频率

C.

最大相位频率

D.

固有频率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为(

)

A.0

B.1

C.2

D.3

12.

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

,

希望相位裕量

为(

)

A.0

15

B.15

30

C.30

60

D.60

90

13.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5%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2

C.3

D.4

14.

某一系统的速度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能是(

)

A.

B.

C.

D.

15.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时,其加速度误差为(

)

A.0

B.0.25

C.4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超前校正

B.

相位滞后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一般需要用(

)条件就够了。

A.

特征方程

B.

幅角条件

C.

幅值条件

D.

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

18.

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

A.(0

j

0)

B.(1

j

0)

C.(1

j

1)

D.(10

j0)

19.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2

-1)

和(

0

,∞)

B.(-

∞,

-2)

(-1

0)

C.(0

1)

(2

,∞

)

D.(-

∞,

0)

(1

2)

20.

A

B

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

A

距离虚轴比极点

B

距离虚轴大于(

)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

A。

A.5

B.4

C.3

D.2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1.

“经典控制理论”的内容是以

为基础的。

22.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

23.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4.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5.

若要全面地评价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同时根据相位裕量和

来做出判断。

26.

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27.

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28.

系统主反馈回路中最常见的校正形式是

和反馈校正

29.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3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

,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三、计算题(第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1.

根据图示系统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C(s)/R(s)。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电子心率起搏器心率控制系统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模仿心脏的传递函数相当于一个纯积分环节,要求:

(1)

,对应最佳响应,问起搏器增益

K

应取多大。

(2)

若期望心速为

60

/min

,并突然接通起搏器,问

1s

后实际心速为多少?瞬时的最大心速多大。

自动控制原理

3

1.

如果被调量随着给定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控制系统叫(

)

A.

恒值调节系统

B.

随动系统

C.

连续控制系统

D.

数字控制系统

2.

与开环控制系统相比较,闭环控制系统通常对(

)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测量,通过反馈环节去影响控制信号。

A.

输出量

B.

输入量

C.

扰动量

D.

设定量

3.

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

A.

给定元件

B.

放大元件

C.

比较元件

D.

执行元件

4.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惯性环节

C.

积分环节

D.

微分环节

5.

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

A.

判断稳定性

B.

计算输入误差

C.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

求系统的根轨迹

7.

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

)

A.0.6

B.0.707

C.0

D.1

8.

在系统对输入信号的时域响应中,其调整时间的长短是与(

)指标密切相关。

A.

允许的稳态误差

B.

允许的超调量

C.

允许的上升时间

D.

允许的峰值时间

9.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

=0

处的切线斜率为(

)

A.7

B.2

C.

D.

1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零点和极点,则该系统称作(

)

A.

非最小相位系统

B.

最小相位系统

C.

不稳定系统

D.

振荡系统

11.

一般为使系统有较好的稳定性

,

希望相位裕量

为(

)

A.0

15

B.15

30

C.30

60

D.60

90

12.

某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2

B.4

C.6

D.8

13.

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4

∞)

B.(

-

4

0

)

C.(

-

,-

4)

D.(

0

∞)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时,其加速度误差为(

)

A.0

B.0.25

C.4

D.

15.

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系统的增益和型次为

(

)

A.5

2

B.5/4

2

C.5

4

D.5/4

4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进行串联超前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的关系,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8.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则与虚轴交点处的

K

*=

(

)

A.0

B.2

C.4

D.6

19.

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

A.(0

j

0)

B.(1

j

0)

C.(1

j

1)

D.(10

j0)

20.A

B

是高阶系统的二个极点,一般当极点

A

距离虚轴比极点

B

距离虚轴大于(

)时,分析系统时可忽略极点

A。

A.5

B.4

C.3

D.2

21.

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

22.

在驱动力矩一定的条件下,机电系统的转动惯量越小,其

越好。

23.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4.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5.

二阶系统当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时,其响应的稳态误差恒为

26.

反馈控制原理是

原理。

27.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28.

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

能使静态误差降为

0。

29.

超前校正主要是用于改善稳定性和

30.

一般讲系统的加速度误差指输入是

所引起的输出位置上的误差。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设单位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

,求出闭环阻尼比为

时所对应的

K

值,并计算此

K

值下的。

44.

单位反馈开环传递函数为

(1)

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

a

值;

(2)

使系统特征值均落在

S

平面中

这条线左边的

a

值。

自动控制原理

4

1.

系统和输入已知,求输出并对动态特性进行研究,称为(

)

A.

系统综合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系统设计

2.

开环控制系统的的特征是没有(

)

A.

执行环节

B.

给定环节

C.

反馈环节

D.

放大环节

3.

主要用来产生偏差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某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成。

A.

比例、延时

B.

惯性、导前

C.

惯性、延时

D.

惯性、比例

5.

已知

,其原函数的终值

(

)

A.0

B.

C.0.75

D.3

6.

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

A.

输入

B.

引出点

C.

比较点

D.

传递函数

7

.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2%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1.5

C.2

D.3

8.

惯性环节和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在(

)上相等。

A.

幅频特性的斜率

B.

最小幅值

C.

相位变化率

D.

穿越频率

9.

若保持二阶系统的

ζ

不变,提高

ω

n

,则可以(

)

A.

提高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B.

减少上升时间和峰值时间

C.

提高上升时间和调整时间

D.

减少上升时间和超调量

10.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有阻尼固有频率

ω

d

、无阻尼固有频率

ω

n

和谐振频率

ω

r

比较(

)

A.

ω

r

>

ω

d

>

ω

n

B.ω

r

>

ω

n

>

ω

d

C.ω

n

>

ω

r

>

ω

d

D.ω

n

>

ω

d

>

ω

r

11.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则此系统中包含正实部特征的个数有(

)

A.0

B.1

C.2

D.3

12.

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3.

某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时,闭环系统稳定。

A.

B.

C.

D.

任意

T

1

2

14.

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时,其位置误差为(

)

A.2

B.0.2

C.0.25

D.3

15.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

)

A.0

B.0.1/

k

C.1/

k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微分调节器

D.

积分调节器

17.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

B.

上半圆

C.

下半圆

D.45

°弧线

18.

在系统中串联

PD

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B.

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

C.

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D.

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

19.

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公式为(

)

A.

B.

C.

D.

20.

直流伺服电动机

测速机机组(型号为

70SZD01F24MB

)实际的机电时间常数为(

)

A.8.4

ms

B.9.4

ms

C.11.4

ms

D.12.4

ms

21.

根据采用的信号处理技术的不同,控制系统分为模拟控制系统和

22.

闭环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输出信号起控制作用的是

23.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线性化的精度和系统变量的

有关。

24.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频率特性

25.

一般开环频率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

性能。

26.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G(s)=4/(s

2

+2s+4)

,其固有频率

n

=

27.

对单位反馈系统来讲,偏差信号和误差信号

28.PID

调节中的“

P

”指的是

控制器。

29.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45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30.

误差平方积分性能指标的特点是:

41.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2.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3.

已知给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l)

求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

k

的取值范围;

(2

)

k

=1

时的幅值裕量;

(3)

k

=1.2

,输入

x

(

t

)=1+0.06

t

时的系统的稳态误差值

e

ss。

自动控制原理

5

1.

随动系统对(

)要求较高。

A.

快速性

B.

稳定性

C.

准确性

D.

振荡次数

2.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

)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等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A.

传递函数模型

B.

状态空间模型

C.

复变函数模型

D.

线性空间模型

3.

主要用于稳定控制系统,提高性能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校正元件

4.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组成。

A.

比例、积分、滞后

B.

比例、惯性、微分

C.

比例、微分、滞后

D.

比例、积分、微分

5.

已知

,其原函数的终值

(

)

A.0

B.

C.0.75

D.3

6.

已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7.

在信号流图中,在支路上标明的是(

)

A.

输入

B.

引出点

C.

比较点

D.

传递函数

8.

已知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函数是

,则系统的稳态误差是(

)

A.0.5

B.1

C.1.5

D.2

9.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长,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10.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它的对数幅频率特性

L

(

)

K

值增加而(

)

A.

上移

B.

下移

C.

左移

D.

右移

11.

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则其频率特性幅值

A

(

)=

(

)

A.

B.

C.

D.

12.

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3.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阻尼比

ζ

是(

)

A.0.5

B.1

C.2

D.4

14.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

)

A.

右半部分

B.

左半部分

C.

实轴上

D.

虚轴上

15.

一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该系统为(

)

A.0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2

B.I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2

C.I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1

D.0

型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

1

16.

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之间的关系,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7.

在系统中串联

PD

调节器,以下那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B.

能影响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

C.

使系统的稳定性能得到改善

D.

使系统的稳态精度得到改善

18.

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位趋近(

)

A.-45

°

B.45

°

C.-90

°

D.90

°

19.

实轴上分离点的分离角恒为(

)

A.

45

B.

60

C.

90

D.

120

20.

在电压

位置随动系统的前向通道中加入(

)校正,使系统成为

II

型系统,可以消除常值干扰力矩带来的静态误差。

A.

比例微分

B.

比例积分

C.

积分微分

D.

微分积分

21.

闭环控制系统中,真正对输出信号起控制作用的是

22.

系统的传递函数的

分布决定系统的动态特性。

23.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G(s)=4/(s

2

+2s+4)

,其固有频率

n

=

24.

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采用的图示法分为极坐标图示法和

_____

__

图示法。

25.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频率特性

26.

乃氏图中当

ω

等于剪切频率时,相频特性距

-

π

线的相位差叫

27.

系统的稳态误差和稳态偏差相同。

28.

滞后校正是利用校正后的

作用使系统稳定的。

29.

二阶系统当共轭复数极点位于

45

线上时,对应的阻尼比为

30.

远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

的影响很小。

41.

一反馈控制系统如图所示,求:当

=0.7

时,

a=

?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某单位反馈开环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1)

画出系统开环幅频

Bode

图。

(2)

计算相位裕量。

44.

求出下列系统的跟随稳态误差

和扰动稳态误差。

自动控制原理

6

1

.

系统已给出,确定输入,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系统辨识

B.

系统分析

C.

最优设计

D.

最优控制

2

.

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指(

)的数学表达式。

A.

输入信号

B.

输出信号

C.

系统的动态特性

D.

系统的特征方程

3

.

主要用于产生输入信号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反馈元件

D.

放大元件

4

.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是(

)

A.

比例环节

B.

积分环节

C.

惯性环节

D.

微分环节

5

.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

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

)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

相位

B.

频率

C.

稳定裕量

D.

时间常数

7

.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且容许误差为

5%

,则其调整时间为(

)

A.1

B.2

C.3

D.4

8

.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短,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9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间响应只能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

B.

频率特性只能分析系统的稳态响应

C.

时间响应和频率特性都能揭示系统的动态特性

D.

频率特性没有量纲

10.

二阶振荡环节

乃奎斯特图中与虚轴交点的频率为

(

)

A.

最大相位频率

B.

固有频率

C.

谐振频率

D.

截止频率

11.II

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

A.–60

(

dB/dec

)

B.–40

(

dB/dec

)

C.–20

(

dB/dec

)

D.0

(

dB/dec

)

12.

某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

k

=

(

)时,闭环系统临界稳定。

A.0.5

B.1

C.1.5

D.2

13.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4.

某一系统的速度误差为零,则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能是(

)

A.

B.

C.

D.

15.

当输入为单位斜坡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

e

ss

=

(

)

A.0.1/k

B.1/k

C.0

D.

16.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超前校正

B.

相位滞后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反馈校正

17.

常用的比例、积分与微分控制规律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

)

A.PDI

B.PDI

C.IPD

D.PID

18.

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

A

距离虚轴很近

B.

距离实轴很近

C.

距离虚轴很远

D.

距离实轴很远

19.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2

-1

)和(

0

,∞)

B.

(

-

∞,

-2

)和(

-1

0

)

C.

(

0

1

)和(

2

,∞)

D.

(

-

∞,

0

)和(

1

2

)

20.

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用以下哪个条件一般就够了(

)

A.

特征方程

B.

幅角条件

C.

幅值条件

D.

幅值条件

+

幅角条件

21.

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控制方式是

22.

控制系统线性化过程中,变量的偏移越小,则线性化的精度

23.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

无关。

24.

实用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

的性质。

25.

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其频率特性

26.

输入相同时,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27.

系统闭环极点之和为

28.

根轨迹在平面上的分支数等于

29.

为满足机电系统的高动态特性,机械传动的各个分系统的

应远高于机电系统的设计截止频率。

30.

若系统的传递函数在右半

S

平面上没有

,则该系统称作最小相位系统。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绘制奈奎斯特曲线,判别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劳斯判据验证其正确性。

44.

设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并求出使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

自动控制原理

7

1.

输入已知,确定系统,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称为(

)

A.

滤波与预测

B.

最优控制

C.

最优设计

D.

系统分析

2.

开环控制的特征是(

)

A.

系统无执行环节

B.

系统无给定环节

C.

系统无反馈环节

D.

系统无放大环节

3.

ω从

0

变化到

+

∞时,延迟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

B.

半圆

C.

椭圆

D.

双曲线

4.

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它的开环增益为(

)

A.10

B.2

C.1

D.5

5.

在信号流图中,只有(

)不用节点表示。

A.

输入

B.

输出

C.

比较点

D.

方块图单元

6.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其阻尼比

ζ

是(

)

A.0.5

B.1

C.2

D.4

7.

若二阶系统的调整时间长,则说明(

)

A.

系统响应快

B.

系统响应慢

C.

系统的稳定性差

D.

系统的精度差

8.

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

(

)

A.0

°

B.-90

°

C.90

°

D.-180

°

9.

已知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则一阶惯性环节的幅频变化范围为(

)

A.0

45°

B.0

-45°

C.0

90°

D.0

-90°

10.

为了保证系统稳定,则闭环极点都必须在(

)上。

A.

s

左半平面

B.

s

右半平面

C.

s

上半平面

D.

s

下半平面

11.

系统的特征方程

,可以判断系统为(

)

A.

稳定

B.

不稳定

C.

临界稳定

D.

稳定性不确定

12.

下列判别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中,哪一个是在频域里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判据(

)

A.

劳斯判据

B.

赫尔维茨判据

C.

奈奎斯特判据

D.

根轨迹法

13.

对于一阶、二阶系统来说,系统特征方程的系数都是正数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4.

系统型次越高,稳态误差越(

)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5.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反馈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相位滞后

超前校正

D.

相位滞后校正

16.

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

的关系相比,通常是(

)

A.

=

B.

>

C.

<

D.

无关

17.

超前校正装置的频率特性为

,其最大超前相位角

为(

)

A.

B.

C.

D.

18.

开环传递函数为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

-2

,∞)

B.

(

-5

2

)

C.

(

-

∞,

-5

)

D.

(

2

,∞)

19.

在对控制系统稳态精度无明确要求时,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最方便的是(

)

A.

减小增益

B.

超前校正

C.

滞后校正

D.

滞后

-

超前

20.PWM

功率放大器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中的作用是(

)

A.

脉冲宽度调制

B.

幅度调制

C.

脉冲频率调制

D.

直流调制

21.

一线性系统,当输入是单位脉冲函数时,其输出象函数与

相同。

22.

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之间的比较结果称为

23.

对于最小相位系统一般只要知道系统的

就可以判断其稳定性。

24.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

G(s)=7/(s+2)

,其阶跃响应曲线在

t=0

处的切线斜率为

25.

当输入为正弦函数时,频率特性

G(jω)

与传递函数

G(s)

的关系为

26.

机械结构动柔度的倒数称为

27.

当乃氏图逆时针从第二象限越过负实轴到第三象限去时称为

28.

二阶系统对加速度信号响应的稳态误差为

。即不能跟踪加速度信号。

29.

根轨迹法是通过

直接寻找闭环根轨迹。

30.

若要求系统的快速性好,则闭环极点应距虚轴越

越好。

41.

求如下方块图的传递函数。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具有局部反馈回路的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所示,求:

(1)

系统稳定时

K

f

的取值范围;

(2)

求输入为

时,系统的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K

a

;

(3)

说明系统的局部反馈

K

f

s

对系统的稳态误差

e

ss

的影响。

44.

伺服系统的方块图如图所示,试应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原理

8

1.

输入与输出均已给出,确定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称为(

)

A.

最优设计

B.

系统辨识

C.

系统分析

D.

最优控制

2.

对于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信号进行(

)的元件又称比较器。

A.

微分

B.

相乘

C.

加减

D.

相除

3.

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

A.

比较元件

B.

给定元件

C.

执行元件

D.

放大元件

4.

某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该环节可看成由(

)环节串联而组成。

A.

比例、积分、滞后

B.

比例、惯性、微分

C.

比例、微分、滞后

D.

比例、积分、微分

5.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是(

)

A.

B.

C.

D.

6.

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

A.

判断稳定性

B.

计算输入误差

C.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D.

求系统的根轨迹

7.

一阶系统

G

(s)=

的放大系数

K

愈小,则系统的输出响应的稳态值(

)

A.

不变

B.

不定

C.

愈小

D.

愈大

8.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性能指标中只与阻尼比有关的是

(

)

A.

上升时间

B.

峰值时间

C.

调整时间

D.

最大超调量

9.

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

)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

相位

B.

频率

C.

稳定裕量

D.

时间常数

10.

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

G

(

j

ω

)=

,当

ω

=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

A

(1)=

(

)

A.

B.

C.

D.

11.

一阶惯性系统

的转角频率指

(

)

A.2

B.1

C.0.5

D.0

12.

设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其中

K

>0

a

>0

,则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

)

A.

K

值的大小有关

B.

a

值的大小有关

C.

a

K

值的大小无关

D.

a

K

值的大小有关

13.

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

)

A.0.707

B.0.6

C.1

D.0

14.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15.

以下关于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正确的是(

)

A.

它只决定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B.

它只决定于系统的输入和干扰

C.

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输入和干扰有关

D.

它始终为

0

16.

当输入为单位加速度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

I

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

)

A.0

B.0.1/

k

C.1/

k

D.

17.

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则它是一种(

)

A.

相位滞后校正

B.

相位超前校正

C.

微分调节器

D.

积分调节器

18.

在系统校正时,为降低其稳态误差优先选用(

)校正。

A.

滞后

B.

超前

C.

滞后

-

超前

D.

减小增益

19.

根轨迹上的点应满足的幅角条件为

(

)

A.-1

B.1

C.

±

(2

k

+1)

π

/2

(

k

=0,1,2,

)

D.

±

(2

k

+1)

π

(

k

=0,1,2,

)

20.

主导极点的特点是(

)

A.

距离虚轴很近

B.

距离实轴很近

C.

距离虚轴很远

D.

距离实轴很远

21.

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是系统具有

22.

利用终值定理可在复频域中得到系统在时间域中的

23.

传递函数反映了系统内在的固有特性,与

无关。

24.

若减少二阶欠阻尼系统超调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25.

已知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其最大超前角所对应的频率

_

_

__。

26.

延迟环节不改变系统的幅频特性,仅使

发生变化

27.

某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是

,则系统的时间常数是

28.

在扰动作用点与偏差信号之间加上

能使静态误差降为

0。

29.

微分控制器是针对被调量的

来进行调节。

30.

超前校正主要是用于改善稳定性和

41.

系统方框图如下,求其传递函数。

Δ

42.

建立图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传递函数形式表示。

43.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

,试分析系统由哪些环节组成并画出系统的

Bode

图。

44.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求

:

1)

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输入下的稳态偏差是多少;

2)

当系统的输入信号为

,

系统的稳态输出?

自动控制原理

1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C

2

.A

3

.C

4

.A

5

.B

6

.C

7

.B

8

.B

9

.A

10.D

11.A

12.C

13.C

14.C

15.D

16.B

17.A

18.B

19.C

20.B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反馈控制

22.

传递函数

23.

时间常数

T

(

或常量

)

24.

偏移程度

25.

开环幅

频特性

26.

阶跃信号

27.

相位

28.

45

29.

比例

30.

三、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解:

(

5

分)

42.

解:

(

2.5

分)

(

2.5

分)

43.

解:

(

2

分)

(

2

分)

(

2

分)

(

2

分)

(

2

分)

44.

解:

由图知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

分)

其中

T

=

(

1

分)

由低频渐近线与横轴交点为

,得

(

2

分)

修正量

,得

(

2

分)

故所求开环传递函数为

(

3

分)

或记为

(

)

自动控制原理

2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A

2

.B

3

.D

4

.B

5

.

C

6

.A

7

.C

8

.B

9

.D

1

0.D

11.C

12.C

13.C

14.D

15.A

16.A

17.D

18.D

19.B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传递函数

22.

越高

23.0.5

24.

相频特性

25.

幅值裕量

26.

匀加速度

27.

28.

串联校正

29.1.25

30.

零点和极点

3)

离虚轴的闭环极点对瞬态响应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1

分)

4)

要求系统动态过程消失速度快,则应使闭环极点间的间距大,零点靠近极点。即存

5

)在偶极子;(

1

分)

5)

如有主导极点的话,可利

用主导极点来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

1

分)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分)

42.

解:

(

2.5

分)

(

2.5

分)

43.

解: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

1.5

分)

积分环节:

(

1

分)

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为

1/T=10

(

1.5

分)

20Log

G(j

ω

)

40

[-20]

20

[-40]

0

0.1

1

10

ω

-20

-40

G

(

j

ω)

0

0.1

1

10

ω

-45

0

-90

0

-135

0

-180

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分)。(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

解:

(1)

传递函数

(

4

分)

(

2

分)

时,

K

=

20

,ω

n

=20

(

1

分)

(2)

由以上参数分析得到其响应公式:

C

(

1

)=

1.0

次每秒,即

60

次每分钟,

(

1

分)

时,超调量

,最大心速为

69.78

次。

(

2

分)

自动控制原理

3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B

2

.B

3

.D

4

.C

5

.A

6

.C

7

.C

8

.A

9

.B

10.B

11.C

12.C

13.C

14.A

15.B

16.C

17.B

18.D

19.D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稳定性

22.

加速性能

23.0.5

24.

相频特性

25.2

ζ

/

n

(

或常量

)

26.

检测偏差并纠正偏差的

27.1.25

28.

积分环节

29.

快速性

30.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5

分)

42.

:

(

2.5

分)

(

2.5

分)

43.

:

(

2

分)

=

10

=

0.5

,得

K

=

500

(

2

分)

=

0.24

(

2

分)

=

0.16

(

2

分)

=

0.36

(

1

分)

=

0.6

(

1

分)

44.

:

(1)

得特征方程为:

(

2

分)

S

3

1

30

S

2

12

10a

S

1

(360-10a)/12

S

0

10a

:(360-10a)>0

10a>0

,从而

0<

a<36。

(

3

分)

(2)

d-1=s

代入上式,得

(

2

分)

d

3

1

9

d

2

9

10a-19

d

1

(81-10a+19)/9

d

0

10a-19

同理得到

:0.9<

a<10

(

3

分)

自动控制原理

4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C

2

.C

3

.A

4

.C

5

.C

6

.D

7

.C

8

.A

9

.B

10.D

11.C

12.B

13.B

14.B

15.A

16.D

17.B

18.D

19.D

20.D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数字控制系统

22.

偏差信号

23.

偏移程度

24.

25.

稳态

26.2

27.

相同

28.

比例

29.0.707

30.

重视大的误差,忽略小的误差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2.5

分)

(

2.5

分)

42.

:

(

5

分)

43.

: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K=10

20log10=20

(

1.5

分)

积分环节

:1/S

(

1

分)

惯性环节

:1/(S+1)

转折频率为

1/T=1

(

1.5

分)

20Log

G(j

ω

)

40

[-20]

20

[-40]

0

0.1

1

10

ω

-20

-40

G

(

j

ω)

0

0.1

1

10

ω

-45

0

-90

0

-135

0

-180

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分)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分)。(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分)

44.

:

1)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

)

由劳斯阵列得

:0<

k

<1.5

(2

)

2)

:

(2

)

(2

)

3)

(2

)

286134801

控制工程基础

5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A

2

.B

3

.D

4

.B

5

.C

6

.B

7.D

8

.A

9

.B

10.A

11.A

12.B

13.C

14.B

15.C

16.C

17.D

18.A

19.C

20.B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偏差信号

22.

零极点

23.2

24.

对数坐标

25.

26.

相位裕量

27.

单位反馈

28.

幅值衰减

29.0.707

30.

瞬态响应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

2

分)

(

3

分)

42.

:

(

2.5

分)

(

2.5

分)

43.

:

1)

系统开环幅频

Bode

图为:

(

5

分)

2)

相位裕量

:

(

5

分)

44.

:

(

5

分)

(

5

分)

自动控制原理

6

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D

2

.C

3

.B

4

.C

5

.A

6

.B

7

.C

8

.A

9

.C

10.B

11.B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A

19.B

20.D

二、填空

(

每空

1

,

10

)

21.

反馈控制

22.

越高

23.

输入量(或驱动函数)

24.

低通滤波

25.

26.

27.

常数

28.

闭环特征方程的阶数

29.

谐振频率

30.

零点和极点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

42.

:

(2.5

)

(2.5

)

43.

:

(1)G(j

ω

)=

该系统为Ⅱ型系统

ω

=0

+

时,∠

G

(

j

ω)

=

-

(1

)

a

时,∠

G

(

j

ω)

=

-

(1

)

a

时,∠

G

(

j

ω)

=

-

(1

)

两种情况下的奈奎斯特曲线如下图所示;

(3

)

由奈氏图判定:

a>0

时系统稳定;

a<0

时系统不稳定

(2

)

2)

系统的闭环特征多项式为

D

(

s

)

=s

2

+as+1

D(s)

为二阶,

a>0

D

(

s

)稳定的充要条件,与奈氏判据结论一致

(2

)

44.

:

(1)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

1

=0,s

2

=-2,s

3

=-4

;终点为无穷远处。

(1

)

(2)

实轴上的

0

-2

-4

-

∞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

(3)

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

60

°,

180

°。

(1

)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σ

a

=

=-2

(1

)

(4)

分离点

:

根据公式

=0,

:s

1

=-0.85

s

2

=-3.15

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2

之间可见

s

2

不是实际的分离点,

s

1

=-0.85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

(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

ω

1

=0,

K=0;

ω

2,3

=

±

2

,

K=48

(1

)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右图所示。

(2

)

所要求系统稳定的

K

值范围是

:0

(2

)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7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共

20

)

1

.C

2

.C

3

.A

4

.D

5

.D

6

.A

7

.B

8

.A

9

.D

10.A

11.B

12.C

13.C

14.A

15.D

16.B

17.A

18.C

19.A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传递函数

22.

偏差

23.

开环幅

频特性

24.225.

s=jω

26.

动刚度

27.

正穿越

28.1/K

29.

开环传递函数

30.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解:

(5

)

42.

:

(2.5

)

(2.5

)

43.

: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2

)

由劳斯稳定性判据

(

)

得:

(2

)

2)

(2

)

3)

由上式可知:只要

>0

,系统的稳态误差

e

ss

就增大,说明利用局部负反馈改善系统稳定性是以牺牲系统的稳态精度为代价的。

(2

)

44.

:

1)

绘制系统根轨迹图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将其变换成由零、极点表达的形式:

(1

)

(

其中,根轨迹增益

K

*

=2

K

K

为系统的开环增益,根据上式可绘制根轨迹图

)

(1)

根轨迹的起点、终点及分支数:

三条根轨迹分支的起点分别为

s

1

=0

s

2

=-1

s

3

=-2

;终点为无穷远处。

(1

)

(2)

实轴上的根轨迹:

实轴上的

0

-1

-2

-

∞间的线段是根轨迹。

(1

)

(3)

渐近线

:

渐近线的倾角分别为±

60

°,

180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σ

a

=

=-1

(2

)

(4)

分离点

:

根据公式

,得:

s

1

=-0.42

s

2

=-1.58

,因为分离点必须位于

0

-1

之间,可见

s

2

不是实际的分离点,

s

1

=-0.42

才是实际分离点。

(1

)

(5)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ω

1

=0,

K

*

=0;

ω

2,3

=

±

1.414,

K

*

=6

根据以上结果绘制的根轨迹如下图所示。

(2

)

2)

由根轨迹法可知系统的稳定范围是

:0<

K

*

<6。

(2

)

自动控制原理试题

8

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

每小题

1

分,共

20

)

1

.B

2

.C

3

.C

4

.D

5

.A

6

.C

7

.C

8

.D

9

.B

10.D

11.A

12.C

13.D

14.C

15.B

16.D

17.C

18.A

19.D

20.A

二、填空题

(

每空

1

,

10

)

21.

稳定性

22.

稳态值

23.

输入量

(

或驱动函数

)24.

增大阻尼比

25.1.25

26.

相频特性

27.

0.5

28.

积分环节

29.

变化速率

30.

快速性

五、计算题

(

41

42

题每小题

5

分,第

43

44

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

41.

:

(5

)

42.

:

(2.5

)

(2.5

)

43.

:

系统有一比例环节:

K=10

20log10=20

(1

)

微分环节:

转折频率

1/10=0.1

(1.5

)

惯性环节:

转折频率为

1/T=1

(1.5

)

20Log

G(j

ω

)

20

0

0.01

0.1

1

10

-20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幅频图

(3

)

直接画出叠加后的对数相频图

(3

)。

(

若叠加图不对,但是画出了比例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幅频图各给

1

分,画出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对数相频图各给

1.5

)

44.

:

(1)0

型系统

(2

)

(2)

(2

)

频率特性为

(1

)

幅频特性

(1

)

(1

)

相频特性

(1

)

系统的稳态输出为

(2

)

第五篇:经济法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版

名称解释: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公司的发起设立是指由股东或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出资额或股份而设立公司。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责任和股东的有限责任时,否定公司的法人资格,而由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制度。

物权的公信原则,又称公示的效力。是指当事人在变动物权时依法定程序公示后,该物权变动就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即使公示有瑕疵,善意受让人基于对公示的信赖,仍能取得物权。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订立合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致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是违反先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所有权是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任意性规范是规定的权利、义务具有相对肯定形式,允许当事人之间相互协议或单方面予以变更的法律规则。

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不包括未经加工制作的矿产品、初级农产品、初级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也不包括未投入流通的生活自用产品、赠予的产品、试用产品、加工承揽的非标准产品等。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另行制定。

连带责任则是指,每个合伙人都对全部债务负责,债权人可以请求全体、部分或个别合伙人清偿,被请求的合伙人应予以清偿,不得以超过自己负担比例为由拒绝。承担连带责任的合伙人对超出其负担比例的部分可以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合同是合意之协议。合同又称契约。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

简答题:

1.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合同法》规定的推定规则适用的情形? 答: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合同的有关条款仍不能确定的,适用:

(1)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3)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4)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5)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6)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

(7)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

2、股东权利主要有哪些?

答:股东的权利又称股东权或股权,是股东以放弃出资的所有权为对价,依法从公司取得的权利。公司对股东的出资享有所有权。股东权利主要有:(1)参加股东(大)会。(2)选举公司的董事、监事等。(3)制定、修改公司章程。(4)获取红利权。转让出资权、优先受让出资权。(5)公司增加资本时的优先认购权。(6)知情权。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7)剩余财产分配权。

3、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无效和合同的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形?

答:无效合同是指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合同的要件,而没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可变更或可撤销的合同,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使其法律效力不确定,受损害方可请求变更或撤销。

1.重大误解。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2.显失公平。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而订立的合同。

3.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是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

4、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

答: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

《公司法》第148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公司发》第149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1)挪用公司资金;(2)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3)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4)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5)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6)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7)擅自披露公司秘密;(8)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公司发》第150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上述规定所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发》第151条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会议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列席并接受股东的质询。

简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1、简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特点。

答:

(一)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特点

1.募集资本的方式不同。有限公司不能公开募集资金,其资本只能全部由发起人全部认缴。股份有限公司则可发起设立,也可向社会公开募集资本。

2.出资凭证的名称、能否上市流通、是否划分成等额股份不同。有限公司出资凭证称出资证明书或股单,不能上市流通,出资不划分成等额。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凭证称股票,能上市流通,出资划分成等额股份。

3.体现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有限公司有较多的规定适用“契约自由”原则,国家干预相对少。中小型的有限公司股东往往参与管理,所有权和管理权结合在一起使有限公司有一定的人合公司的性质,这就要求股东有相当的相互信任。国家就不必进行过多的干预。如对有限公司的表决权是否按出资比例行使,责任和收益是否按出资比例承担或分配、章程中关于重大事项的规定或修改、出资转让等,只有公司没有约定时才适用法律的规定,公司是否设经理、规模较小或股东人数较少的公司是否设立董事会都可由公司决定。有限公司的许多事项是可以约定的。而股份有限公司因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投资人和潜在的投资人影响也很大,国家干预、监管更多、更严格。股份有限公司的表决权除累积投票制外按所持有的股份行使,收益分配以持有的股份来行使,且必须设立董事会和经理,公司没有选择余地。

4.股东人数和发起人的住所的限制不同。有限公司有股东人数上限的限制,最多为50人,发起人的住所没有限制。而股份有限公司没有上限的限制,只有下限为2人以上,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5.股权转让限制不同。有限公司出资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没有约定的,则适用法律较严格的限制转让,因为有限公司有人合性质,要求股东相互信任。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除了发起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股份转让受到一定限制外,绝大多数股份可自由转让。

6.设立程序的繁简不同。有限公司设立程序较简单,机构设置也较灵活和简单。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程序较复杂,机构设置也较复杂。

7.是否公开经营的要求不同。有限公司的经营对社会的影响往往不大,法律不要求公开其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募集资本,在社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法律要求它公开经营状况。

2、简述债的特征。

答:债的特征

债权与物权两者关系密切,同属民法所调整的财产权利,但是债权与物权相比具有的许多显著特征:

1、反映的财产关系不同。物权反映的是静态财产关系,即财产权属关系。物权关系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和前提。债反映的是动态财产关系,即财产流转关系。债的关系是商品交换的规则和信用。

2、权利的对外效力不同。物权是绝对权,是对世权。物权关系的权利主体具有特定性,义务主体具有不特定性。物权的义务主体的义务是不作为,除物权人以外的所有人均负有不得侵犯物权人的物权的义务。物权有物上请求权效力,指当物权被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物权人有权排除妨害、请求救济的效力。它是物权的根本效力的体现。除善意取得之外,无论物转到何人手中,物权人可追及物之所在,直接行使物权。排他性不仅指物权具有不容他人侵犯的性质;还指同一物之上不得同时成立两个内容不相容的物权,在同一物上,数个物权并存时,先设立的物权优先于后设立的物权。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受让人善意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原所有权或其他物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债权关系是相对法律关系,债权是对人权。债是特定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债权人只能向特定的债务人主张权利,对于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债权人是不得主张权利的。债权具有相容性,即在同一标的物上可以成立不止一个内容相同的债权。

3、物权优先于债权,买卖不破租赁是例外。

4、权利客体的内容不同。物权客体具有特定性,通常只能是特定物,否则无法由权利主体

直接管领、支配,而且在物权转移时,也无法登记和交付。此外,作为物权客体的物必须是独立物和有体物,而不可能是行为。债的客体具有多样性,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为,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种类物。债权的标的因债权的种类不同而各不相同。在债权关系存续期间,债权人一般不直接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只有在债务人交付财产以后,债权人才能直接支配物。但交付以后往往导致债权的消灭和物权的产生。

5、权利的内容不同。物权的内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物权的权利人享有对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但他人因占有时效或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时,先前的所有权将因此而消灭,并不得对抗后一个所有权。债权核心权能是给付请求权,请求债务人依照债的规定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债权还包括受领权、选择权和解除权等内容。债权也具有不可侵犯性,在第三人侵犯债权(如第三人阻止债务人履行债务),给债权人造成损失时,债权人也可以请求该第三人赔偿损失。但是债权不能像物权那样可以产生排他性效力。在同一物之上,可以设立多个债权。

6、权利是否有期限不同。物权尤其是所有权,法律上并无期限限制,只要所有人存在,则所有权将必然存在,如果所有物发生转让,尽管原所有人丧失了所有权,但新所有人取得了所有权,所有权是具有永久性的权利。而债权是有期限的权利。首先,债权一般是具有请求期限的,在请求期限未到时,债权人不能随时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债务人也不负履行债务的义务;其次,债权是有一定存续期间的,期间届满,债权即归于消灭。在法律上不存在无期限限制的债权,即使在一些合同之债中没有规定合同的存续期限,债权人享有的债权与债务人所应承担的债务,也应受到时效的限制。

7、权利设定的不同。物权设定时必须公示,动产所有权以动产的占有为权利象征,动产质权、留置权亦以占有为权利象征。而不动产则以登记为权利象征,地上权、地役权、抵押权等亦以登记为权利象征。公示常常伴随着物权的存在。而债权只是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它并不具有公示性,设立债权亦不需要公示。因此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同设立某项物权,如未公示,可能仅产生债权而不产生物权。

8、权利创设的不同。物权的设立采法定主义,即物权的种类和基本内容由法律规定,而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种类及其内容。然而债权特别是合同债权,主要由当事人自由确定。当事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公共道德,则可以根据其意思设定债权,同时又可以依法自己决定债的内容和具体形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九级伤残的赔偿标准下一篇: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