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论文

2022-05-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大学生幸福感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幸福这个主题。而在高等教育中,幸福教育更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对于大学教育中的幸福追求,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本文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现状入手,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幸福感教育、学习压力、校园文化等,进而从学校幸福教育的层面提出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策略。

第一篇:大学生幸福感论文

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近几年,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研究较少。本文就将几年来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研究的状况做一综述并做简要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

有关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在最近十几年得到蓬勃的发展,但受幸福感研究理论、手段、方法等的影响,仍然是研究主观幸福感较多,研究心理幸福感较少,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研究更少。

一、基本理论问题

(一)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

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要是根据自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目前,对主观幸福感研究呈现与经济学研究结合的趋势,这为心理学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研究的比较少。我国学者崔春华等人研究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师范大学生中的应用。结论是:“比较适合正在大学校园积极进取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幸福感的测量。”要提高该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使用科学性需要进一步修订。

(二)关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

因素分析证实了这两种取向之间的差别关系:快乐感同目标功效(goal efficacy)相联,而意义则同目标完整性(goal integrity)相联。不过,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种取向之间相互联系。苗元江等人对大学生幸福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大学生积极性情绪占优势,排在前三位的情绪是快乐、愉快、幸福。具体生活领域中,最满意的是道德、健康、家庭。价值观排在前三位的是成功、智力和知识、快乐。

二、影响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与人心理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格、自尊、归因倾向等;客观因素是指来自外界对主体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变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以及经济因素等。

(一)主观因素

1.人格。一般来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稳定的根源在于其人格特质的相对相关。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稳定性与人格特质的稳定性高度相关。研究表明,在人格的开放、尽责、和谐、神经质和外倾五因素中,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而与其他三因素没有相关。

2.自尊。国外Diener(1984)的一项研究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许多维度,其中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受自尊影响最大。在实际生活中,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有很多,而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也有研究者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不具普遍性,比如,在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社会中,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

3.归因倾向。归因倾向是指个体在成功与失败时归结原因时的一种趋向。在归因倾向方面,人们主要表现出具有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倾向性。具有内部控制倾向的人认为后果是由自身行为以外的因素造成的,而具有外部控制倾向的人则恰恰相反。研究表明,归因倾向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

(二)客观因素

1.人口统计变量。人口统计变量主要是指性别、年级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虽然有影响,但结论是不一致的。有的研究表明高年级的幸福感好于低年级,有的研究则相反。

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遭遇困难时社会对大学生的帮助,主要来自家庭、朋友学校等的物质支持、情感支持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中所经历的各种正性或负性事件。正性事件是指指大学生在学习中所经历的好的、对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而负性事件则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无论是正性还是负性事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都有较大的影响。

4经济状况。关于经济状况是否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

三、幸福感测量工具

Kozma等人编订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从短期情感反应和长期情感体验两个方面把握被测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自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始,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正常人如何适应和应付生活、如何发挥自身潜能并获得人生幸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研究者采用另一术语“心理幸福感”以区别于主观幸福感。Ryff等人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的维度涉及人的自我实现的6个突出方面,即自主、环境驾御、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均采用自评量表进行。我国没有自己的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量表,通常采用的是国外的测评工具,比如Ed Diener(1995)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

四、评价

以上研究表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影响因素研究得较多,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研究得较少,对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研究得更少。现有的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幸福与幸福感的内涵,但它割裂了幸福的本质与内涵,缺少对二者的融合。另外,有限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实证的研究基础上,缺少理论的分析与探索;测量的工具大多数是来自国外,将没有修订的国外幸福感测量工具用于中国,其科学性毫无疑问地应受到怀疑。

参考文献:

[1]崔春华,李春晖,王欣,等.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河北师范大学生中的应用[Z].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5,(2).

[2]严标宾,郑雪,邱林.SWB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J].心理科学,2004,27(4).

[3]严标宾,郑雪,邱林.SWB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J].心理科学,2004,27(4).

[4]苗元江,余嘉元.大学生幸福感研究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3,(1).

[5]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述[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

[6]李景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分析[D].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3).

[7]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4).

[8]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9][10]吴明霞.三十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

[11]Kozma A,Stones M J.The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Develop-ment of th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J].Journal of Gerontology,1980,35,(6).

[12]Ryan R M.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Z].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

[13]Ryff C 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ult lif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8,(4).

作者:张海涛

第二篇:幸福教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幸福这个主题。而在高等教育中,幸福教育更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对于大学教育中的幸福追求,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本文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现状入手,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幸福感教育、学习压力、校园文化等,进而从学校幸福教育的层面提出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幸福教育;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关于幸福和幸福观的话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此幸福教育的话题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幸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培养,而忽略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引起大学生不幸福感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对幸福与否标准的判断以及对幸福来源和动力的理解都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在幸福教育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

(二)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与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有着密切关联。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我们成为幸福的人,因此接受过幸福教育的大学生更懂得如何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其次,对幸福的追求和对快乐的向往是每个个体追求的目标,也是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上进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他们的人生更加充满意义和价值。最后,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对幸福的内涵的理解和对幸福与否标准的判断是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然诉求,而这些都能通过幸福教育来传递。除此之外,对大学生内心幸福感的培养,能让他们拥有生活的乐趣、爱好和特长,在面对挫折时养成坚韧的品质,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二、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研究现状

幸福作为一个抽象的名词,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林永鸿认为,“幸福就是快乐或者持续的快乐,是对不幸的否定,它既包括肉体快乐,也包括精神快乐。”[1]而罗国杰则认为,“幸福就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2]二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幸福的内涵,都涉及到了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

在对大学生幸福观的研究中,范双利、刘新秀在《加强与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3]柴素芳学者也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中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他们都提出了幸福观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必然诉求。

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国内学者也纷纷提出了改善建议和提升对策,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陈虹岩学者在《试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认为,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对策可以从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集体幸福观、正确区别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的关系、反对物质至上以及增强德育中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会这几方面来论述。[5]

三、学校教育中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幸福感教育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树立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的幸福感教育更是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培养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中,各高校更注重的是大学生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对课程成绩的考核,常常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6]导致一些大学生不知如何调节自身情绪和压力,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应该培养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二)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属于心理压力的一种,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承受的来自外界的和对成绩目标追求所产生的精神负担。它的实质是个体面对学习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特殊反应,是个体和学习任务、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7]由于大学生在校的任务主要是课程和专业的学习,因此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标准之一。过重的学习压力会使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成长,因此现实成绩与期望目标差距的大小应与学业压力成正比。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不等同于校园活动,它是借助学校的生态环境、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等方面传递的氛围和精神,是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唯有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1.明确幸福观教育的原则

幸福观教育应遵循价值导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价值导向上,多元化的价值观虽是时代的必然需求,但同时它对人们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也有着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时,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合理追求幸福。[8]不仅如此,高校教育者还需要改变传统的幸福观教育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幸福观。尤其是在教育内容上,需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上只关注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做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

2.完善幸福观教育内容

高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时,除了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外,还应该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展一些特殊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目前大学生自杀的案件及一些意外发生的校园事故,高校教师应在幸福观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9]不仅如此,还可以定期举行校园感动人物的评选,这些评选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重视感恩教育,只有心中时常怀有感恩之情,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体验。因此,完善幸福观教育内容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3.丰富幸福观教育形式

幸福观教育可在多样化的形式中开展和进行。首先,可开设关于幸福感培养的选修课,提升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和理解。开设幸福教育课程可使大学生更理性地看待幸福问题,改变自己对幸福的错误认知,从而树立起正确和科学的幸福观,提高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其次,各高校还应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贯彻幸福教育,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治愈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和幸福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幸福教育需要德育的配合。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因为高尚的道德修养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成才过程的激励与引导,能帮助大学生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2.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条件,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驱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责任感是基本素养和幸福成长的基础。社会责任感能促使学生自觉关心他人和社会发展,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最终达到个人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作配合。

3.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追求幸福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心理素质更为重要,当我们看到那些身残志坚的人还在奋斗不止,除了感动,就是感受到活着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和追求梦想的道路中,大学生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苦难,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既使身体再好也容易被逆境压倒,失去生活的勇气,更难以享有幸福。

(三)营造幸福的校园文化

1.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双重享受,同时带来思想上启迪。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房屋建筑以及艺术雕塑等都是可以直观感受的物态文化,虽是静物,但能传递出美好的和动态的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幸福。

2.定期举行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可以收获幸福的地方。符合大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校园活动,能够在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同伴之间的感情。不仅如此,还能陶冶情操,提升心灵境界,进而感染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受教育的幸福。

3.加强校园人文素质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人文情怀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因而直接决定着学生对幸福的真实把握。一个有着人文情怀的人必定有着较强的幸福感知,有着浓厚人文精神的校园也会时刻提醒着学生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因此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

(作者单位:1.湖北大学教育学院;2.湖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林永鸿.论西方快乐论道德观的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2]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48.

[3]范双利,刘新秀.加强与改进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7(11):40.

[4]柴素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1.

[5]陈虹岩.试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18-19.

[6]罗俊奎.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研究——以南昌地区高校为个案[D].江西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2.2.

[7]王鹏.大学生学习压力及其调控策略初探[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17.

[8]张旭耀.学校教育与人的幸福生活[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5.

[9]朱军.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及其教育研究——以河北省五所高校为例[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3.5.

作者:吴绍铭 任训学

第三篇: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摘 要]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教育政策、经济状况、毕业生就业升学等社会支持方面有着密切的關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将培养主观幸福感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西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YB258)。

[作者简介]彭康清(1968— ),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刘翊(1971—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学院,馆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一、前言

为准确、客观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本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江西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共820人,发放问卷820份,收回有效问卷795份,有效问卷占比96.95%,其中男生为370人,女生为425人,平均年龄为 20.25±2.36 岁,结果显示,91.65%的大学生表示应该通过个人的奋斗来取得幸福感,说明大学生的幸福观总体是正确的。同时,在询问关于是否幸福的总体感受时,75.63%的大学生回答“幸福”,但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等因素时,认为“不满意”的大学生占27.25%,非常不满意的占12.77%。由此可以判断,上述因素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大学时期既是心理断乳期又是人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各类问题频发。要摆脱这种困境,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将培养主观幸福感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理论是Dodge于1930年提出的。而心理学界认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项标志,它“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目前,绝大多数的幸福感研究学者的研究理论都是根据外国学者 Diener 在1984年提出的幸福感所定义的:主观上的幸福感就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在主观上的情感感受[1]。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涉及幸福感领域的研究,90年代末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纳入研究范围。大学时期是可使人成长、成熟的时期,易发生各类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而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完善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合格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主观幸福感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第一,思想、心理从根源来论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因而将主观幸福感归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第二,幸福感实质上一种情感体验,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心理体验。同时,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形成发现、创造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并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避免学生坠入盲目追求幸福的误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发展有着调整功能。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幸福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契合,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主动去感知幸福、主动去追求幸福、主动去创造幸福,逐步形成正确的主观幸福感。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课题组采用“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时发现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下面逐一进行分析、研究。

(一)主观因素

1.人格因素。心理学中的“人格”一词是由Personality翻译而来的,原意是拉丁文persona。而人格则是其自身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心理品质,其形成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出迥异的人格特征[2]。本课题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对大学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化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人际关系较差,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观幸福感体验较差。

2.自尊因素。研究表明,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有自尊心、有信心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不确定性事件,带来更积极的情绪体验,取得较高的自我满意度,从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程度;反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较低。所以,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自我价值观因素。价值观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定、是非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或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而言,对于财富、社会地位、个人外在形象等方面的理解与判断,属于外部自我价值判断。内部自我价值则表现为大学生人生目标的选择与追求。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4.归因方式。归因是研究者针对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心理学家韦纳将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三个维度。其中,人格、动机、态度、情绪等个性特征属于个体的内因,个人机遇、任务的难易度、条件等属于外因。研究结果显示,归因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正向预测作用。越倾向于内在的、持久的或整体的归因方式的个体,幸福感越高,这与以往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具有内在的、持久的或整体的归因方式的个体更容易将成功归于自身的主观因素,整体性的归因方式能够让其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从而产生更强的幸福感体验。

(二)客观因素

1.学习因素。相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大学阶段的教学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抽象,教师教学方法以专业方法论教学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大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与学习要求,寻找到一个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否顺利,学习成绩是否合格,并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为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人际关系因素。大学是个浓缩的小社会。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生理想各不相同,出现矛盾、产生冲突在所难免,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有必要帮助大学生尽快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尽快融入集体生活。

3.就业压力因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必然会给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大降低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为此,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

4.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人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家庭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家庭的生活模式等“硬环境”,家庭成员之间是否融洽、是否亲密等“软环境”,以及家庭与外在家庭环境等环境因素,均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主观幸福感,而父母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5.社会支持因素。一个人能取得社会的认可,是其社会支持度的重要表现[4]。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越多的个体,主观幸福感越高。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在资源,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有信心、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不确定性事件,带来更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5]。

五、改善、实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大学生的幸福观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作为幸福教育的主体与目标,要改变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大学现行的教育方式、方法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权威式、灌输式教育仍占据着大学教育的主阵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改变的途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能力需求为导向,坚决贯彻OBE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树立正确的三观,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具有关键的作用,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三观之间互相联系,密切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確价值观的首要任务,科学的世界观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合适的、正确的方法论。其次,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决定着人生的不同方向。正确的人生观是拥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幸福人生的追求,萎靡、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将会摧毁幸福人生。所以,思想政治教师有必要在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与选择上进行更深入和更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培养出有高尚情操的大学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获得主观幸福感

我们应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积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可以将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做到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者融合,互为作用,以此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四)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获得其精神幸福的需求

大学校园既是学生求学的场所,又是其生活的精神家园。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一个人有爱和归属需要,希望与其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或关系,同时,又有被尊重的需求,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或社会的承认或赞许,两者成就的实现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实现上述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但出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个性层面,自我的因素较多,利他的层面较少,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和谐度不高,迫切需要人际交往技巧。要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一是对他人要真心相待,以自己的真心换他人的真心;二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人格;三是要懂得善用主动交往、换位思考、移情、帮助别人、赞扬和批评等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敏感、害怕心理,回避与人接触的社交恐惧症,积极面对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为其今后事业的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教育政策、经济状况、毕业生就业升学等社会支持方面存在密切的关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涉及大学教育政策、贫困生经济资助政策、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生招考政策等方面进行合理研判、科学决策,使他们能在一个宽松、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进步,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6]。

参考文献

[1]严瑜.幸福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崔文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5(24):128.

[4]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与对策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3):109-112.

[6]燕玉霞.贫困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状况调查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38(3):87-90.

作者:彭康清 刘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铁路运营管理论文下一篇:国际教育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