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2022-08-04

第一篇:校本教研有效模式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宜宾县校本教研阶段成果报告

宜宾县教育局

2003年宜宾县全面进入课程改革。2005年3月,宜宾县被省教厅确定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基地”。宜宾县地处川南的贫困山区,人口103万,幅员3030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全县学校492所。其中,高中7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2所);初中55所;小学426所。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校本教研进行了调研:教师树立校本教研意识;构建三级教研网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一、 全面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一)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我县被正式确定为“以校文本交验制度建设实验基地”后,教育局立即组织了中心学校、直属学校的领导,召开了的专门会议,专题学习有关校本教研的政策和理论。

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省教厅《关于进一步较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对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处处长沈白榆对“校本教研”作了深刻阐述: 以校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一线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时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改革由点向面推进,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

以校为本的教研,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是教师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研究的起点――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 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研究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研究的过程――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断改善教学的行为,不断改进教学的效果;

研究的结果――切实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的特点――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和专业引领。

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只能从教学中学会教学,而学会教学必须经历一个反复实践、反思的过程。

伙伴合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办法。学校发展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老师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凝集了集体的智慧,克服了个人经验的局限。

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除了向周围的同事、学生、家长学习,向书本、实践学习之外,还必须向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学习,不断接受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的专业引领。

学校领导干部认识到位了,就解决了校本教研制度的领导保证,才能顺利的、全面的推进实验。

(二)研制下发了我县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验计划。

计划分三阶段进行实验:2005年总结过去的有效做法并建立新的教研制度,2006年全面实践并不断完善修正制度,2007年总结提炼并进一步实验制度。

计划的主要内容摘要:

1.建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研究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2.建立提高教师素质方案,开展提高教师素质研究。

3.建立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4.建立开放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长期处于开放的、学习的状态。

(三)组织教师全面学习校本教研理论。

校本教研理论的学习,由中心校、直属学校组织实施。县教研室教研员分片联系,指导教师学习。通过教师对校本教研理论的学习,唤醒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满,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二、切实构建三级教研网络

随着课改行进中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增多,学校的教研需求与日俱增。面对教研力量单薄、服务教改乏力的教研现实,宜宾县采取三大措施增强教研力量,增强了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和助推课改的教研支持力。

(一)壮大县级教研队伍,增强县城核心教研力。

2003年,上百万人口的宜宾县仅有专职教研员8人,课改伊始,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教育局在全市公开招聘7名教研员,初步配齐了中小学学科教研员。15名教研员中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人,其余均是中青年骨干教师。

整合教研力量,增强专业引领。进入新课改以来,教育局整合了教研室、进修校、教仪站等教研力量,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教仪站提供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服务,教研室、进修校联合形成教研集团力量。

(二)成立片区教研组,构筑乡镇横向教研力。

宜宾县地域差异大,乡村学校大多条件简陋、信息闭塞,教师工作量大,教学问题、学习成果、教学经验等难于横向交流。特别是乡村学校还有不少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十分薄弱,乡镇之间教研力量也不均衡。以此薄弱的师资和教研力量,要攻克极具挑战性的课改难题,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促进优质教研资源共享,丰厚基层教研文化,于1998年建立了5个联合教研组(简称教研联组), 2005年取消了“联合教研组”,组建了5个“片区教研组”,与“联合教研组”不同的是片区教研组不仅有3名专职教研员,还配了齐小学、初中所有学科的兼职教研员,由过去的松散型教研组织升级为宜宾县教研室的派出机构,落实了教研经费,每年每个片区教研组的教研经费6万元。片区教研组经常组织专兼职教研员,到辖区内的学校进行教学调研,给校本教研提供了较为扎实的智力支持和专业引领力量,克服了县教研室教研员几年才能到学校一次的弊端。实现了乡镇间、学校间的教研资源的共享,教育信息的畅通,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设立学科带头人,增强终端教研服务力 。

乡镇中心校和直属学校,统一设立学科带头人(镇、校级兼职教研员),负责乡镇(校)内的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指导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壮大县级教研队伍,增强核心教研力;建立片区教研联组,构筑乡镇间横向教研力;设立学科带头人,增强终端教研服务力。变线性式教研为立体式教研,有效增强了教研力量,有力促进了校本教研工作务实而有效开展。

三、科学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整体的制度要求。宜宾县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经验,前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经过初步制定――学校讨论――集中修改后,形成了校本教研两大制度——《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意见》《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这两个制度是学校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规则。

在两个制度的作用下,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性的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了学校的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

四、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医生的真功夫在临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把校本教研锁定在课堂,是我县校本教研的基本做法。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全县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行动跟进”式教研。

教师A独立设计教学计划→请其他教师(专家)B听课→听课后B反馈意见→A调整教学计划→A改进教学行为后再次上课。如此循环,使教师A的教学行动不断跟进。教师AB都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发展。

县一中、县二中用这种教研方式,打磨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是解决高中教师年轻化的有效方式。

(二)“同质反复”式教研。

教研活动中,由多位教师均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接连上几次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柏溪、安边镇中心校人人都上公开课,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的,效果很好,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明显。

(三)“先导小组”式教研

校长或学校中核心人物接受了一个新的理念,通过建立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先导小组”方式,先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带动了更多人的认识,引发了学校更多人的自觉参与实践,最后达成各自的共同长进。

柏溪镇小学宋晓丹老师,接受了“快速作文”教学理念后,组织学校7个语文教师进行推广研究,后来成果显著,不仅使全校语文教师全部卷入,而且带动了全县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全市也产生了影响。

(四)“骨干引领”式教研。

观音、白花、蕨溪、高场、双龙、泥南、永新、王场等中心学校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学科研究小组,与一般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由骨干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研究,在面对一个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

一年来,全县邀请了全国、省、市著名专家12位来县指导教学研究工作。凸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五)“多科组合”式教研。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等,这些具有不同背景教师的组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走进”新课程。

县二中的化学(信息技术)教师刘宗清、数学教师罗群星、语文教师陈晓梅与音乐教师张禾组合,共同研究了一节音乐课,这节音乐课后来获得了省赛课特等奖。这就是多科教师组合的优质产品。

(六)“照搬模仿”式教研。

教师(含学校领导)外出学习、听课后,回校后必须上“传达课(汇报课)”,凡是上传达课,学校都鼓励教师百分之百的照抄照搬,照搬得越像越好。从模仿到内化到传达,本身就是教师学习提高的重要过程。 这种教研方式给外出学习的教师增加了认真学习的内动力,也使没有出去学习的教师共同受益。

(七)“走教”式教研。

主要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较好的学校,根据周围学校的需要,派出骨干教师,去上课、解读教材,帮助其他教师尽快掌握学科教学方法。这种教研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科教师(艺体)紧缺的问题,使村小的孩子受到同等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措施。

(八) “片联校”式教研。

在乡镇内,在一个较小的区域里,由一个条件较好的学校,与其它两三个条件较差的学校组成共同体,统一管理,统一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地带动一片学校的发展。

高场镇的黄伞片联校、双谊乡的成中片联校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九)“校长评课”式教研。

校长(中心校所有领导、片区校领导)长期坚持听课评课,每周不少于两节,这已是观音镇中心校的一个制度。校长评课教研,促使学校领导成员熟悉教学情况,掌握教学动态;促进教师研究教学,奠定教学管理的基础。

(十)“家校一体”式教研

家长作为搞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师上研究课,家长参与听课评课。请家长谈看法和建议,不仅密切了学校同家长(社区)的关系,更体现学校对家长的尊重。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柏溪镇中心校的“家校一体”式教研成绩十分突出。

(十一)“教学反思”式教研

为了搞好教师的教学反思教研,学校要求教师平时要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与失,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作适当的文字记载。

教育局专门举办了教师教学反思文章的评比。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十二)“交流”式教研

为了给教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全县利用视频系统开设了“名师论坛”。规定特级教师、县级名师必须定期向全县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并接受全县教师的无记名测评。任何教师都可以申请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或作学术报告。使全县的教研风气良好,学术氛围浓厚。

五、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事关重大,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我们把课堂视为教师生存的重要场所。教师生存质量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他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校本教研和校本管理的主要对象。试图通过唤醒、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提高教师的生存质量,来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能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校本教研的实践表明,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教学实例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具体实在,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摒弃了过去一些空的虚的学习形式,因而使教师学有所获,成长迅速。

(二)校本教研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教师研究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三)校本教研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校本教研的问题都是教师教学中的真问题,教师都有切身体会。所以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思维积极,发言踊跃,都是适合自己讨论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研究的信心和热情。

(四)校本教研促进了部分优秀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

部分学校搞教学研究已基本形成了一种风气,研究的分氛围浓厚。广大教师逐步具有一双观察的眼睛,一颗研究的大脑,一种理性的思维。

(五)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只是起步。

村级学校的校本教研,由于教师人数少,力量单薄,因此,应该由片区学校来组织实施。

校本教研重在教学的实践过程,重在教师的收获,重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校本教研反对教研的形式化,教条化,本本化;反对给教师加重无效的负担,要让教师在自主中唤醒,在轻松中学习,在愉快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宜宾县教育局

二〇〇六年九月八日

第二篇: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李巧珍

做为校本教研的参与者,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品位、促进教育均衡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和策略,以提高校本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目标的针对性、管理的主动性,对象的层次性,效果的实用性。

一、充分认识校本教研意义与作用

1、在于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一方面有助于使先进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并产生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疑难和困惑,提高实践的水平。

2、在于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执行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提高教师执行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在于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二、明确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

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如果不重视学习理论,不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集中力量合作攻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低层次重复研究”、“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后果。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你要明确校本

教研的有效点在哪?否则校本教研活动可能会形式化、达不到预期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有效点在哪?

1、要重内容。有的研究形式很新,但研究问题陈旧,缺少新颖性和针对性(“鸡肋工程”)研究什么问题比怎样研究更重要。

2、要重质量。不要对教师提出“每周几个一”的要求,追求数量,项目太多,教师忙于应付,研究也就缺少深度。

3、要重行动。不要太看重教师的论文、案例、活动记录、学习体会等文本材料,更多的应该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要重效果。在总结校本教研经验时,要重视实践效果的实证性研究,从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上挖掘典型经验。不要做表面文章,提这个方式、那个模式。我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学是一门不很成熟的学科,教育科学还是准科学,目前的教学研究似乎还处在医学研究的“土郎中时代”。

三、思考校本教研的深化点在哪?

1.有行动跟进的教学反思。过去学校教科研工作往往从一个理念出发,通过研究和实验,试图构建新的理论和新的模式。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的素材是为证明理论和模式的正确性服务的。现在的深化点应该从“验证性”探索到强调“自我经验”的主动反思、积极生成和创造性的表达;从追求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转变为更多地提倡基于教师、基于教学的“人文范式”。----着重解决如何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问题,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

2.有深度研讨的同事交流。近期强调教育研究多元化,理论界重新发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和“现场研究”的价值,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搞研究,认识教育现象,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们要从教育研究的“宏大叙述”转向到注重教育研究的“日常叙事”。----着重解决如何提高教师群体素养的问题,如教学沙龙、集体备课、教学论坛等。

第三篇:海美小学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边远小校教师专业发展

海美小学 庄成珠

我们是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的?

为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我们立足农村实际,立足校情,确立“双线并行,相得益彰”的管理理念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点,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根本保障——健全教研制度。 我们制定并严格实施了这么几项校本教研制度,具体是:

1、实施学校行政下到班级调研制度。每周4都作为学校行政下到到班级调研时间。没有事先通知,下到哪个班后,随机入课堂听课,跟任教老师一起交流分析;检查案头工作,了解班级的教学情况。

2、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争取以课题为载体,制定教研专题,创新校本教研形式,严格按教研流程操作。

3、建立教学理论研讨制度。成立教学理论研讨班,采用集中交流,网络教研等形式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推广实验成果。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 机制完善了,就能保障教研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强化理论学习。

1、抓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标。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还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学习。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更是注重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组建理论研习班。课程改革的“洗礼”给我们这所边远小校带来第二个春天,教师们都意识到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学校也尽其所能的订阅各种教育刊物,供老师们研读;另外,学校每学期还为老师们提供200元左右资金,让老师们自由购买有价值的书,个人看完后,上交学校,以供其它老师学习、传阅。为引领教师步入“书香乐园”,学校领导亲自担任学习班辅导员,要求研习班成员做到“4个一”,(即,每周写一则评论,每月写一篇心得,每学期开一节公开课、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深入开展“走近名师、走进名著”教育阅读活动,让教师与名师对话,与名著交流,及时补充“新元素”,有效汲取“营养品”。

(三)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开展课题研究。

2010秋,我们又结合陈埭镇教委的教师阅读年活动,开展了《畅游书海 快乐成长》的课题,构建师生共读,以师带生的课外阅读体系,创设学习化、人文化、潜移默化的校园阅读环境,让师生走进经典,走进人文世界,在浓浓的书香中快乐成长。从而有利的推动校园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

1、学期末,我们要求老师们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案例分析研究等形式,去真实记录、反思日常的教育与学习,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出版了《书海拾贝》探索集;学生主要通过日记书写的形式,在学习与反思中更快乐地成长,出版了《快乐起飞》探索集。

2、注重课题实验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融合。我们坚持把课堂教学与课题实验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反馈会议,把好的经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学期,我们又准备在3月29日举行《聚集课堂

有效教学》的语文学科镇级观摩研讨活动,力争让课题实验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四)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扎实管理过程。

1、抓好开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流程的常规管理。开学初,教研组组织教师共同制定好开课计划,开课教师提早一周备课,教案在办公厅里讨论,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备课,提出建议,每一次备课都成为老师们一次教材研究活动。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没上课的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延伸”的教研流程运作。作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老师有备而来,共同营造愉悦的教研氛围,一同共享教研的宝贵资源。

2、抓教研组建设,注重学校教研文化的生成。加强教研组建设是纵深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力抓手。科学的管理机制形成学校管理特色。根据我校目前的现状,我们成立了语数英3个教研组,明确要求各教研组要积极开发校本教研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确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各教研组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四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形成月月有活动,人人是主角,事事皆收获。期末,学校校从教研活动的数量到质量,从过程到方法,从形式到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查评比,推选出“优秀教研组”,给予表彰奖励。

1、多元拓展教研平台,拓展教研活动途径。

⑴茶桌教研。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茶桌教研。上好课,放下书本,一手端起茶杯,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性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

⑵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

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09年聘请了王增荣老师来校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开发;2010春又邀请了骨干老师余智英到校上示范课;同年12月,我们又与求聪中心小学开展校际联谊教研活动 。求聪中心黄老师应邀到海美小学开设数学主题讲座——《对话•幸福》。黄老师从“对话课堂”、“对话教材”、“对话学生”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师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课堂改革与师生所体验到的教与学的幸福感。同时,我们又紧紧依托龙林中心校及周边的高登、烟蒲等兄弟学校,通过参加先进学校的教研,学习兄弟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学氛围。同时,我们这几所联谊校开展了2届新教师成长课;1届中年教师示范课的活动,我校的新老师翁珠琴执教的英语课、吴雅玲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分别获得一等奖;王清顺、颜葵清2位老师执教的语文、美术学科获得二等奖,在洋埭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年教师卢作运的示范课获得一等奖,更激发了学校老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相信随着校际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将与其它联谊兄弟学校互取所长从而补其短,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学期,英语学科翁珠琴老师的镇级观摩研讨活动课得到同行的认可 。这学期,学校在第7周聘请骨干教师张燕燕老师到校做个《有效课堂教学》的讲座。 另外,学校能尽其所能,给学校的中青年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比如,学校派王清顺老师到泉州市进行班主任培训;派庄成珠老师到永春进行泉州市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派出张文彬老师、廖绪泉、钟玲玲到晋江进修学校进行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除培训外,学校一听说有好课,都会尽量派出中青年老师去观摩学习,如厦门、福州等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研工作。

(五)开展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的关键环节——打造管理特色。

在管理中,我们努力打造管理特色,以更新鲜的形式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管理的效果。

1、改变评课方式

⑴采用对话式交流:我们在教研中发现,刚开始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老师们的积极性很高,可后来评课又流于形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上学期就要求参与活动的教师,在听完课后,至少要思考准备一个问题。评课时,在执教者说课后,我们改变以往教师依次评课的做法,而是听课教师就某个方面进行质疑,由执教者回答释疑。刚开始,有些教师不知问题如何设计,问题的价值不高,也出现过执教者回答不了的尴尬场面。但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从前没有过的热闹争鸣,就坚持下来。在“真诚、真实、真话”的直面交流中,求真务实,求同存异,或理性评析,或观点争鸣,或亮点回味。理越辩越明,设计越辩越趋于科学合理。也促使每次的开课教师,必须把教材钻研得更透彻,环节设计更注重科学理论的支持。教研质量越来越高。大家都反映听一课有多得,不虚此行。

⑵打算让学生参与评课:本学期在课题研讨中,我们将有意识地邀请一部分高年段的学生参与评课。让他们实话实说。我想这个工作也许会经历了一个过程,从不会评、不敢评到争着说、善于说。我们也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教学工作真实的得与失。

2、研讨方式的创新

⑴在4月份拟 建立学校博客,把研讨中存在的焦点、难点、疑点等突出的问题加以整合,上传到联谊校博客,作为“延伸性”教研,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彼此交流互动,共同分享快乐。同时,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写个人教育博客,这学期准备聘请专业人员对教师在个人博客建立、心得上传、评论撰写等技术进行指导培训。博客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我们想可以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了新的平台。

当前,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注重了三个结合。即:⒈讲究实效,将集体备课与开课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为了解决备与教的分离及实效性不强的状况,我们将集备与教研活动结合起来。⑴、流程:“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个人修改——课后反思”;⑵、提前一周通知,做好充分准备,指定主要发言人,培养骨干;⒉以赛促学,将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是:⑴、再次将《课标》作为本学期教师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⑵、将教材解读能力培养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⑶、开展现场说课稿撰写比赛,课堂教学比赛。⒊重在指导,将常规检查与听课交流结合起来。

总的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探索是有一点小成效的,但是反思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如:

1、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个人积极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今后,工作中如何解决学校统一管理与教师个体发展和谐共赢,因人而异地构建适合每位教师发展的管理平台,是我校校本教研管理层面下一阶段管理的主要课题。

2、学校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中,虽有多种措施,多点着力,但收效不明显。

3、学校缺乏既有理论水平又教学实践经验的名师的引领。

4、如何从日常教学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供研究。

“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深入探索。“教师,牵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这普通教育人的责任与使命,驱使着我们为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第四篇:有效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我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在泔溪镇主任培训会上的发言

泔溪镇中心校:杨顺富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的健康发展,不仅在与学校管理的优化,更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的创新和课堂教学的高效。要达到课堂的实效、高效,就要求有一支乐于教育科研、善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下面我将从目前我镇的教师队伍现状以及如何开展学校教育科研,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我镇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我镇小学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结构失衡。在人员充实、更新方面,已经有多年没有分配新教师,近几年也只是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了人数较少的特岗教师。全镇教师将逐步趋向老龄化,据统计,全镇一共68位教师(小学,不含幼儿园),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11位,不足20℅,而五十岁以上的教师达到位,大多数教师在四十岁以上。而且优秀教师、年轻教师向县城、其它乡镇流动、外调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校师资缺乏、教师专业不对口等矛盾日益突出。如泡木小学目前两名公办老师,其余全为代课老师,泉孔、太吉校点也因为师资的缺乏,不得不请代课老师。最为突出的是学科教师配备不齐,对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配备不足,造成课程计划的学科设置形同虚设,这些课程的落实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2.专业水平不高。一些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惯性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水平制约着一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需,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凸显;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善协调师生、家校关系;在现代教学条件下,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电化设备;骨干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年轻教师虽然是高学历,但是教学实践的经验相对来说不高,加之一些年轻教师在校的专业和现在任教的学科不衔接,专业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

3.教师培训工作滞后。由于学校经费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教师培训工作未能全面开展;老师培训条件欠缺;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 虽然近几年县教委、继教中心也利用假期组织了语文、数学、村小教师的全员培训以及品社、科学部分教师的培训,但是整个过程参培教师也不是特别重视,在思想认识上不是很高,没有把它当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来对待,大多当做一个任务,何况,教师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凭借几天或者短期的培训,是难以到达很高的期望值。

4.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积极性不高。这可能源于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也可能源于本身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局限,也可能源于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性措施缺失等。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校创新工作的要求却不断拔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教师队伍结构失横的问题,学校自身无能为力。我们只有思索,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依据校情,把工作开展得更好。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挥的一个舞台,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展现的一个阵地。为此,依托学校自身,以校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尤为突出,日显重要。

二、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校应该立足学校实际,以校为本,加大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迷惘与困惑。

2、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

3、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形式 。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可见,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比较贴近普通教师的需要。活动中探讨的话题往往都是教师平常比较关注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愿意接受这些比较实用的教研活动。活动往往是在同行学习的基础上稍加提高与引领,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对接近。教师们在对同行交流中容易激发思考,产生共同语言,形成模仿学习与迁移学习。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比较主动和自由。在教研活动中拥有的话语权的机会要比培训活动中多得多。

三、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

为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水平,我们立足农村实际,立足校情,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重点,努力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一)健全教研制度,制度才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根本保障。

1、实施随堂课、推门课。我们是要求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要抽时间深入课堂听随堂课、推门课,了解教师的常态课是什么现状。特别是要了解年轻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发现他们的亮点,诊断他们的不足,同时要了解学校骨干教师的常态课,以便在学校进行推广。听课后不能置之一边,还应跟任教老师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得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2、学校应该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导处、教科室应该具体安排,教研组具体实施,制定教研专题,创新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严格按教研流程操作,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总结、反思等。

3、建立教学理论研讨制度。学校应该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安排集中的业务学习活动,采用集中交流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教研成果。只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让全体教师有章可循。 完善了机制,就能保障教研常规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二)强化理论学习,学习是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

1、抓课标学习。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只有认真学习课标,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它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标。学校应该严格要求并组织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多形式如开展了讲座、学习交流、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学习。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更应关注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校本培训要落实到位。可以从教育科研、今日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杂志上选择一些好的理论文章,与教师分享,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手段的培训。

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撰写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学校定期检查,也可形成奖励评比制度,促进教师参与的热情。

(三)严格监督教师常规工作的管理。

1、抓好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流程的常规管理,助推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借鉴,相互补充。

2、抓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制定好每一次专项教研内容,提前通知上课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没上课的老师都参加听课、评课。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按“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总结—延伸—运用”的教研流程运作。作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老师有备而来,共同营造愉悦的教研氛围,一同共享教研的宝贵资源。

教研组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 “四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

教研组要积极开发校本教研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研方式确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形成月月有活动,人人是主角,事事皆收获。

3、多元拓展教研平台,拓展教研活动途径。

⑴闲聊式教研。为使教研活动更广泛地渗透于学校活动,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实现短、平、快,我们积极倡导尝试一种新的教研形式——闲聊式教研。上完课,放下书本,一边兴奋地向同事们讲述刚刚发生的教学故事......这些不起眼的形似“聊天”的行为,就是我们的即时教研活动。实践告诉我们,这种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很具生命力。它具有:自发性涌现、主题性突出、实效性强、互补性明显等优势。

⑵深入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我校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通过参加先进学校的教研活动,学习兄弟校教师的教学艺术,借鉴兄弟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感受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教学氛围。教师人人乐于参加,视野渐宽,能力提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县级、市级组织的学科教师培训,按时指派参培教师参与,参培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该邀请有丰富经验,有深入研究的老师、专家到学校上示范课、专题讲座、培训等,多反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3)组织联合教研活动。前几年我们也做过了多校的联合教研活动,但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心校举行的。以后多校联合教研活动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希望各校积极地支持与配合。

总的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探索做出了一些事情,也取得过一定成效的,但那毕竟是过眼云烟,我在反思我们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如:

1、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认识问题上、个人积极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学校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中,收效不明显。3.学校在校本教研上实效性不是很明显。 “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第五篇: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那么,如何有效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我个人认为是校本培训。它是以校本教研为基点,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可以大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学校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的特点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1、基于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①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②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2、在学校中

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所以,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

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有: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这三者构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

(一)、教学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以教学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及教研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手段主要是听课与评课,研究方法一般是日常的对课例的研讨,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型教研是一种目标直接、易于操作的教研方式,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训练,容易为教师所掌握,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研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教研方式对教师完成教学任

务,提高专业水平具有较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之一。

(二)、研究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以研究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研究型教研对于提升教师研究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学习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以学习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读书和思考是学习型教研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学习型教研的途径。读书、读后感、观后感是学习型教研结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创设和谐的教研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唤醒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促进教师的成长。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坚实基础。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缺乏理性思考,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囫囵吞枣,这样教师始终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实施校本教研,要求教师突破自己,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实施时能不能顺利落实;课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对教与学的活动及时灵活调空,使动态的课堂

不断有新的资源生成;课后,好好反思一下,有些什么收获,还存在些什么不足,今后怎样改进。这样,时时处处用新课程理念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反思有效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教师运用理念的催化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同伴互助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保证。教师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教师群体的智慧,发挥团队合作、互补共生、群策群力、互动成长的巨大优势,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集体的力量,使每一个人均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弥补个人的局限与不足。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2)案例式教研。案例教学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鉴。

(3)沙龙式教研。教学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3、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专业的引领能弥补我们专业水平的欠缺、理论知识的贫乏。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多与专家接触,聆听专家的意见,以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专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精专,有一定的深度,有时我们的一些教学现象就必须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结实,而基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要借助于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开谜团。教师在不断磨练中,知识水平会逐渐提高,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4、骨干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先锋作用。骨干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先行者,他们在教学教研上先行一步,有了成功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成果,是学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校本教研引路人。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校本教研正常有序地开展,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四、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校本教研使教师教研常态化,教学实践理论化。 校本教研要求课题要“小”,要“小”题“大”做。即课题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真正困扰教师的“真问题”,而不应该是上级行政领导的“命题作文”,也不应该是大学教授们为完成自己的课题而往学校下发的任务。教师研究自己关心的问题,让研究为自己的实际工作服务,不必为了应付上级和专家,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剥削”。这样也使校本教研中的课题研究也能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

校本教研旨在强调教师把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对其进入深入的思考,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

然后用实践去验证改进。这种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应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具有专业化特点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工作的研究,也是一门艺术,它与教育科研有着许多共性。作为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教育人的事业,都会面临许多鲜活的问题,也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思考、实践,只是原来在工作的过程中未加记载、积累,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而已。因而,只要我们能在校本教研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要求,每位教师同样也可以拥有教科研成果。这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了科研性质,使教师教育科研常态化。

(二)、校本教研使教师成为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者”。

通过反思后的反思,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地、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民主协商的还是权威控制的),甚至自己所处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权力结构、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者”,而不只是一个教学大纲的执行者、教科书的追随者、教学参考书的信奉者,不止是沉溺于琢磨教学技艺的“工匠”。

(三)、“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使教师教学实践科研化。 校本教研有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行动研究是其中一种最主要的方式。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价值倾向的研究取向,与学术研究(又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大类)相对应。与学术研究探究事物的“真”不同,行动研究追求的是事物的“善”和“美”,目的是通过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存环境。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都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写反思笔记,与同行(其他教师和外来研究者)交流,并阅读有关文献。当研究

的态度和习惯已经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常规,教师教学实践科研化也就不再高不可攀了。

此外,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地的特征,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课程实践主要在课堂中进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也是在学校教学和课堂生活中产生的。新课程要求学校的功能产生积极的现代性转化。赛泽说过:“好的学校总是呈现出组织性并总是处于建设性的和理智性的运行状态。”学校是教师发展的立足之地,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实现其价值的“用武之地”,教师正是通过课程与教学这一领域的劳动与创造来实现自身发展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开了学校与课堂教学,就难免成为纸上谈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班体育教学反思下一篇:小班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