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23-01-18

第一篇: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1、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 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 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二篇:安康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2015/12/2 8:52:00 陕西统计局

近年来,随着安康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产业和以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对全市服务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至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29.04亿元、152.03亿元、172.49亿元、199.83亿元和225.4亿元,年均增长11.1%。虽然全市服务业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逐步成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全市服务业起步较晚,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分析问题入手,力求寻找出促进安康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存在问题:

1、宏观看,全市服务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速度逐年下滑,与毗邻地市相比有一定差距。自2009年以来,全市服务业速度逐年下滑,增速从2009年的15.5%,经2010年的13.9%、2011年12.6%、2012年10.5%、2013年的9.5%,一路下滑至2014年的9.1%。

与毗邻地市相比,全市三产服务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2004年毗邻襄阳市三产增长11.0%、十堰市增长9.6%、南阳市增长9.6%、荆门市增长10.5%,达州市增长10.9%,安康增长9.1%,位居最后。

在全省各地市中,全市服务业发展靠后。2014年全市GDP增长11.7%,在全省十一个地市中排名第2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1%,在全省排名第7位。

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占比逐年下降。近几年,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进入了全市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在经济中的份额逐年扩大,三次产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二产工业占GDP比重由2009年的35.2%提升到2014年的55.1%,提升19.9个百分点,三产服务业则由2009年的40.9%下降到2014年的31.4%,下降9.5个百分点。与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2009年全市三产服务业占比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到2014年反低于全省水平3.7百分点,而一产占比过大,2014年全市一产占比13.5%,高于全省约4.6个百分点。

从生产领域看,工业的快速发展,挤占了服务业比重上升空间。目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4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17.1%,分别高于GDP与服务业增长速度5.4个和8.0个百分点,受此影响工业占GDP比重也大幅度提升。由于产业间的比重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服务业本身的发展速度,还取决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速度。服务业比重的高或低有可能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或低的影响,还有可能是工业发展速度更快或慢“挤压”或者“放大”了服务业比重,全市的情况则属于工业的快速扩张使得服务业比重提升的空间相对收窄。

三是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发展过度倚重传统行业。2014年全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75.3%,比全省65%高出15.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卫生类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服务业比重高达到35.8%,比全省高出9个百分点。而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在三产中所占比重较小,如金融业占服务业的8.3%,比全省低4.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只占整个服务业的8.1%,低于全省比重3.1个百分点。

2、从各级政府层面看,抓服务业发展的力度明显不足。

近几年,安康市突出以投资引领、工业突破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对投资、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有较明确的认识,因而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当中对投资、工业重视度较高,对于服务业发展的重视力度明显不足。

一是政府对服务业发展信息掌握不完善。目前,受服务业发展滞后及重视程度低的影响,尚未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服务业发展信息体系,导致政府不能全面、及时掌握服务业发展信息。

二是宏观指导缺乏抓手。根据国民经济分类,服务业包含15个门类49个大类,涉及面多、覆盖范围广,牵扯的政府主管部门多,没有综合协调机制,使得政府在宏观决策时缺乏抓手,对服务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引领。

3、从市场主体看,服务业发展存在“小、散、难、快”特点。“小”是指服务业发展的普遍规模较小,往往是根据市场发展进行判断而投入,几个人成立一个机构即可运营;“散”管理分散、行业分散;“难”发展难、壮大难,各方面扶持力度不如农业、工业的力度大,政府及金融、税收等扶持发展政策不健全;“快”是指行业发展变化快,尤其是家政服务、广告服务等新兴行业变化快,企业生老病死快。

4、从统计角度看,统计制度还不健全,现有的服务业制度还跟不上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家制度规定进入全面统计的规模以上服务业,除2个行业门类要求企业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或从业人员达50人及以上,其它门类要求企业年营业收入达一千万,或从人员50人及以上。进入全面统计的门槛较高,全市大部分服务业企业都处于发展阶段,收入和人员根本达不到规上标准,从而也就进入不了月报统计范围。规模以下服务业虽然省局进行抽样调查,但因人员等原因,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

二、建议

1、强化政府层面的服务业发展与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灵敏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或常务领导主抓的服务业发展综合协调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区域服务业发展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推动政策,扶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强化政府各相关部门对本行业发展推进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促进本行业服务业发展的责任;三是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推进服务业发展、做大做强服务业企业的责任。

2、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健全和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一是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建立一支强有力服务业统计调查队伍;二是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体系,加大行业调查力度,扩大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覆盖面;三是完善部门服务业统计制度,整合部门服务业统计力量,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补充完善调查资料;四是切实利用抽样技术手段,加强限下服务业抽样调查工作,客观反映服务业整体发展状况。

3、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按照“稳一调二提三”的方针,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稳一”是指稳步发展第一产业,确保一产增长稳定在5%左右,“调二”是按照提质增效的要求,进一步淘汰工业落后产能,加快新技术应用和新兴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工业在二产内部的比重。“提三”是不断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二是要针对三产服务业的14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分门别类制定相关行业发展政策,促进和加快三产服务业发展,努力使三产发展速度跟进二产发展速度;三是调整三产内部结构,在稳步促进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促进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管理、信息服务、科技、家政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努力引导其做大做强,进而推动整体服务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第三篇: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不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其在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解决中国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且增长缓慢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对现代服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服务业一直不受重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个指标在世界各国中都处于最后几位。198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2%,服务业吸纳的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仅为13%。同年,这两项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56%和6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增长较快,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0%,就业比重升至32.4%。近30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前快后慢,20世纪90年代以前增长迅速,然后有一段停滞甚至下滑的时期,2000年以后基本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上;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处于缓慢但持续上升的过程中,从1980年的13%上升到1995年的24.8%,而后又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32.4%。

从我国经济增长的特征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工业增长便是这一

“增长奇迹”的主要驱动力。这是由于工业的生产率增长是三次产业中最快的,并且工业生产链条较长,由此它对前后向产业的关联效应就更大,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1990年以来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而同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只有4.8%。平均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60%是由第二产业贡献的,服务业只贡献了1/3。因此,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一味强调提高服务业占比,我们过去的“增长奇迹”就可能无法实现,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赶超地位带来的后发优势逐渐减少,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速度将会逐渐放缓,在此过程中,二三产业的相对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服务业比重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我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都提高很快。而出口依存度高会导致工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较低。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提高为工业品出口带来了比较优势,出口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大量优惠政策吸引到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些因素都使得工业得到飞速发展。与此相对的是,服务业产品相较工业制成品的可贸易性较差。有些服务产品只能在固定地点供应和消费,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的、面对面的相互交流。当然可贸易服务也在不断扩大,金融保险业、IT行业即是典型。但尽管可贸易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在过去近20年中服务业产品无论是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还是占世

界出口或进口总额比重都一直保持在20%左右。服务贸易占全世界GDP的比重虽略微增加了3.5个百分点,不过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却大增18.5%,这就意味着世界经济中的贸易扩张主要是由货物产品贸易驱动的。比之世界平均水平尤甚的是,1990至2006年,我国的服务产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略高于10%,近年来服务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甚至一直不足10%。同期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增加了20%多,而服务出口占比增加不足2%。货物出口总额一直是服务出口总额的8-10倍。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口增长停滞的一段时期,工业比重出现下降,而服务业占比上升较快,在2002年加入WTO之后这一趋势则恰好逆转,这就为经济开放影响到服务业比重提供了例证。因此,服务业比重较低就是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产物。

就服务业自身增长速度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两个不同段。1978至1990年间,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1.6%,高出工业1.5个百分点,由此这一阶段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迅速上升。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服务业被认为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性行业,其发展长期受到忽视与压制。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环境的改善,加之就业压力大,政府鼓励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得以爆发式发展。此外,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企业仍以国企为主,国企改革也未见突破,因此工业企业受体制之困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在此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刚刚起步,吸引外资和工业出口量都很小。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工业增长速度低于服务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工业出现了加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提高到12.7%,服务业增长速度则略微下降至10.4%。由此,服务业比重上升速度开始放缓,在2002年加入WTO之后甚至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和出口较前一阶段有了迅猛的增长,而服务业在经历了前期恢复性增长之后步入正常增长轨道,并且缺乏像工业那样引入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推动因素,平均增长速度相对制造业有所放慢。因此,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缓慢实际上是服务业保持正常增长速度而工业受对外开放的影响得到超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

我们的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国际服务贸易中,除了旅游业外,我们的其他服务业都还存在着贸易逆差。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水平不高,服务贸易中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致使我国服务业在服务国际贸易中竞争力不强,而这些又制约着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服务业纷纷在我国抢滩登陆,我国的服务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快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增强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优化传统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要加大科技在服务行业中的含量,加大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从多个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与此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以生产性服务

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努力提升第

一、二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体制创新。推进体制创新应着重实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整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鼓励市场竞争。二是推进垄断行业的体制创新。三是推进涉外体制创新。

促进各类服务的协同发展,重点发展五大行业。一是公共服务业;二是旅游业;三是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四是家政服务业;五是社会服务业。

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为了现代服务业的稳定发展,我们要坚持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更要按照WTO规则要求,加强对服务行业的监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发展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就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服务产业已经形成传统优势,如商贸、旅游、港口、文化、体

育等产业,我国在上述行业形成服务产值的转移比较明显,这也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服务业方面,数字通信服务、会展业、总部经济、中介服务等也已经有所发展,积累了一定有利条件。只要进一步强化优势,现有优势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现代服务属于风险较大的产业,需要发挥好政府规划导向作用。服务消费弹性很大,极容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突变因素的影响,而且服务产品只有在完成消费后,才能够形成产值,服务产品的市场导向十分明显,服务产业的规划也非常容易受到国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发挥好政府的主导、协调、规范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市场为基础,才能有效降低现代服务产业的运营风险,有效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未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在今后的15年内,只要通过改革、发展和完善,逐步消除或明显弱化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等各方面的因素,能够使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篇: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之策

■专家建言 ■何德旭刘海虹王朝阳

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它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这些主要的金融服务行业,也包括信托投资、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典当业等行业。在把金融服务业界定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金融保险业后,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近年来中国金融服务业并没有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局面,相反,1997~2003年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底,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16.50%和5.51%。就业方面,金融服务业就业的两个比重数值都比较小:1997~2003年间金融服务业就业占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略有下降,而占总就业的比重则略有上升。截至2003年底,金融服务业就业的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

1.6%和0.5%。

从增长速度来看,除1997年之外,之后的六年按现价计算的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要低于同期按现价计算的GDP的增长速度。如果计算最近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1999~2003年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47%,也要低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9.36%。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对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计算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所以使得金融保险业的总增加值比实际增加值多,从而夸大了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因此,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实际并没有上面数据所显示的这么高。比如,如果简单扣除这些不合理因素,那么2003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实际上只有大约

4.14%。

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在行业规模、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内部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不协调。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8.3%,而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过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而且,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务各行业竞争力较弱,不能有效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产品。从2004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来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为744.15亿美元,不良资产比率为2.06%;而国内排名最高的中国银行的一级资本为348.51亿美元,而其不良资产比率却达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甚至高达18.99%(参见《The Banker》,July 2005,p251-286)。保险业方面,根据瑞士再保险的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保险业占全球保险市场的份额排名虽居第11位,但保费收入规模仅521.7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4.75%、韩国的76%;保险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险金额为40.2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07%、韩国的2.8%;保险深度排名第42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26%,低于美国的9.36%和韩国的9.52%(参见World insurance growing premium and stronger balance sheets. Sigma No2.2005)。证券业方面的表现更让人担忧,2004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40家,总资产3781亿元,总负债2765亿元,全年实现利润为-78亿元,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第三,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外资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创新上具有绝对优势。一方面,国外金融工具种类繁多,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而且对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相当强;另一方面,目前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开发技术比较落后,电子化程

度较低、金融工具和品种单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金融创新中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主动权的能力较差。

第四,国内金融机构开展跨国业务的能力低下。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海外业务的拓展尚在起步阶段,而外资银行在综合化经营模式下,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其分支机构早已遍及全球。在业务开展方面,国内银行大都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发达国家跨国银行已经把业务重点放在如利率互换、出口保理及福费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创新来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

第五,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发达国家大都有支持金融发展的现代化交通、通讯、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并且非常注重适时颁布和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对金融业加以规范,对新业务、新工具进行认证。相比之下,我国金融立法比较滞后,专业性法律层次较低,法规操作性较差,在实践过程中还经常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的问题。监管体制方面,我国金融监管主要依靠“三会”( 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社会监管层次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而且监管内容大都以合规性监管为主,对预防性监管的关注不充分。

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一,培养金融业的服务理念和意识,使其真正成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重要产业。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国金融服务理念的培育还远远不够。金融服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为管理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而忽视了其服务的本质和产业的特性。把金融服务业看作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商业化的服务领域,看作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产业,有助于加快促进金融服务业本身的增长,而且可以带动会计、信息、法律服务等关联产业的加速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制。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服务行业应加快自身改革,使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等各项指标合乎国际标准,按市场机制要求参与竞争,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趋势,应加大股份制、合作制中小银行的建设,同时通过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要。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务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金融服务行业充分竞争的开展以及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都必须在既定法律框架下进行。我国目前有必要加强金融服务行业的立法工作,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法律体系。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必须改进金融监管的方式和方法,强化金融监管的内外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第四,注重金融服务内部各行业和地区的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较好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加快证券、保险和信托等其他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实体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服务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同时,要注重金融服务业在中、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加大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建设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整治农村信用环境,构建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大力培养金融人才,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金融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和信息化向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金融服务传统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正逐渐变成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业中基本决定着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因此,有必要继续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博士)

第五篇: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末以及“十二五”开局以来被提及最多、最普遍的热门话题。 就机械行业的情况而言,已经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机联三届四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经营结构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业态的发展理念,强化效率、成本与风险防范意识,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并按照国际化市场事业发展主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特别是开拓装备工业高技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收入占比力争达到15%以上”的明确目标。作为机械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电工行业也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企业在生产服务体系方面建设,提高服务增加值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求。可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电工行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电工行业也和机械工业的其他行业一样,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从制造企业的一项“功能”经过拓展、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叉型”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对制造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开展为客户提供的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制造企业派生出来的与原有的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独立的专业服务的总称。同时,随着 “称谓”上的逐步统一,也推动了产业地位的确立。尽管还留有“边缘产业”的痕迹,但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行业。

二是产业规模正在逐步做大,特别是在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更为显著,现代制造服务业在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以发电设备龙头企业中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为例,在2011年的400亿元产值中,专门从事制造服务业的服务公司实现产值为25亿元,占比为6.25%,如果把工程总承包实现的产值计算进去,整个制造服务业实现的产值比重已接近15%。上海电气集团及其旗下的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电工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成绩最突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的企业之一。

从目前电工行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些做法看,主要有:(1)工程总承包,从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制造、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实行“一揽子”服务,也就是“交钥匙”工程;(2)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包括前期咨询、“168”后服务(即试运行168小时后的服务如机组运行维护、维修保养等)、备件供应、发电机组主机设备改造(如汽轮机通流改造 )、辅机脱硫脱硝改造和电厂其他设

备改造;(3)再制造,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再制造。“再制造”就是废旧产品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修复,但不是简单的修复;再制造的内核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技术的修复过程,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既属于绿色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又属于制造范畴,是先进制造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先进的寿命评估预测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等,近两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朝阳产业。目前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已经认识到再制造的广阔发展前途,正把注意力放在本行业产品主要配套件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再制造上。(4)在拓展产业领域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方面,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采购、物流、仓储方面也有不少举措。(5)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有成果。(6)为用户提供卖方贷款的金融服务等。

我会认为 ,就目前的情况看,发展重点应放在前三项内容上。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尚小,产值占比还很低

尽管经过前几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电工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行业总体而言,由于电工行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加工制造业,而使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制造服务业产值在行业实现的总产值中的占比还很小,甚至不足5%,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发展不够平衡

现代制造服务业在电工行业的各分行业以及各企业中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仍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从分行业层面看,发电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快,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比较多,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宽。在电站主机制造业,特别是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等,在印度、越南、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承接的合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以优良的全方位服务出色完成了工程项目,扩大了在国际电力建设市场上的份额,仅2011年我国发电设备出口量就达到了3000万千瓦;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正在把利用纳米技术内燃发电机组(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旧部件修复。相对于整机制造行业来说,而其他如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等只从事基础材料或元器件制造,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成套设备和装置的一些分行业,可能是由于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以及使用过程中对服务的要求较少等原因,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则进展比较缓慢。

从企业层面看,发电设备行业除了上面提及的上海电气电站、东方电气和哈电这三大动力之外,其他还有南汽、湘电等企业;输变电设备行业的特变电工、西电、许继等企业,最近几年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成绩也比较显著。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工程总承包方式,使自己从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成套供应商、服务商。

对上述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成果比较显著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一是这些企业都是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

强的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基本属于整机产品或成套设备;三是这些企业自身产品之间的成套性强。

因此,行业内规模不大、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从事零部件等非整机生产的配套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举动就比较少,成果有限。

3.激励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还不到位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12日还以国办发【2011】58号文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鼓励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其特定对象为高技术服务业,所以针对制造领域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各类股励性配套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信贷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鼓励优惠政策)还没有到位,这就从政策环境方面制约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途径和政策建议

1.发展途径:从制造服务业的发展途径上看,一要内涵式发展,即不能单纯依靠不断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而应该通过发展方式上的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前提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要因企而异,避免发展模式上的雷同。在发展制造服务业方面,整机产品制造企业主要应把努力方向放在产品成套化和工程总承包上;从事材料生产和零部件配套的企业的努力方向主要是从专业化角度做好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通过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

为绝大多数用户进行一般性服务,二是通过提供特殊性能产品对少数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科研院所则更应该在研究开发、设计、试验和技术培训方面发展。三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一是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专 ”与“全”的关系。“主”与“辅”问题上,在企业母体与由其派生的“制造服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既要保证服务于母体主业发展的大目标,又要使为主业服务的派生产业(辅业)的发展有足够的空间;“专”与“全”问题上,“专”而不拘泥于“单一”,不能因强调专业化而造成企业的功能缺失;“全”却不丢“专业特长”, “全”是在发挥专业化优势基础上的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全面扩展和提升。

2.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和税务部门根据目前制造服务业在服务内容、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上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出台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对鼓励再制造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是建议国家统计局通过文件对统计对象和统计范畴的明确要求,一方面对现代制造服务业进行更科学的界定,使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规范;另一方面也使统计数据更准确,以便为国家制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辅警谈心谈话记录内容下一篇:分团委学生会部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