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实践环境工程论文

2022-04-1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基于工程实践环境工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应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对环保科技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程实践环境工程论文 篇1: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 要]以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手段,开展环境工程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学校在分析湖北环保产业现状和人才素质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科特色,确立以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为专业建设特色。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优化、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多种办学、探索培养机制等措施的应用与实践,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专业建设成果发挥了较好的辐射与示范效应。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环境工程;建设实践

2011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省属高校首批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开展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既是落实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重要工作,对推动省属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专业发展概况

我校1998年申报设置环境工程专业并获教育部批准,从2000年开始,环境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2009年,专业获批湖北省环境工程省级品牌专业;2011年获批湖北省“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开始环境工程产业班招生;2012年申报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获立项,开始环境工程中-澳国际班招生。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每年招收三个不同性质的班,在校学生超过320人。

本专业拥有省级资源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环境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两个本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师共有26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8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4名;外聘“双师型”教师12人,这些教师全部具有教授级高工职称;专任教师91%是博士,这是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与科研团队。

二、湖北省环保产业现状及人才素质分析

(一)环保产业现状

湖北省是我国著名的千湖之省。湖泊水资源保护是湖北省环保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三大领域:一是环保技术与装备,涉及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垃圾处理、土壤治理与修复四个方向;二是环保产品,涉及环保材料和环保药剂两个方向;三是环保服务,主要是推进污染治理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为湖北省高等教育环保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人才素质分析

对照教育部颁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高函[2013]15号),卓越工程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有 11 条,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归纳为: 在知识层面上强调通识教育,要具备专业理论、工程设计、自然科学知识;在能力层面上强调终身学习与组织、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素质层面上强调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及国际视野等。[1]在环境保护领域,其技术应用涉及多学科交叉。在环境治理与污染防治中,产品开发、工程设计、超前规划、预防为主、协同防治、综合治理、事故应急等均是卓越环保工程师应考虑的问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创新思维对卓越环保工程师尤显重要。

三、专业建设思路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环境工程专业作为省级品牌专业,如何办出影响、发挥示范是专业建设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本专业师生员工逐步凝练和统一了专业办学思路,即“服务地方、错位发展、多种办学、突出特色”。

服务地方,即以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为己任,结合地方环保人才需求,培养合格的环境保护人才;错位发展,即与在鄂985高校和211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错位发展,主要为地市州县环保领域输送应用型专业人才;多种办学,即紧紧围绕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争取政策支持和倾斜,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产业人才定向培养等办学方式;突出特色,即以本校的发展历史和学科沉淀为基础,结合湖北省环保领域的发展需求,确定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为本专业发展特色。

四、专业建设措施

(一)加强师资建设,打造教学团队

1.近5年来,围绕专业建设特色方向,我们引进了10名具有博士学位和留学背景的专职教师,改善了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

2.按照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要求,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结合课程、项目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聘请了12名湖北省环境工程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级高工,作为本专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让他们到校讲课、指导学生,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3.以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课程為目标,组建创新型专业教学团队并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立项支持。专业教学团队由一名教授牵头,4-5人组成,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教研和学术氛围,增强教学团队的内在凝聚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

1.在课程体系方面,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以卓越环保工程师素质要求为基础,设置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专业方向课上,凝练本校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以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为核心,模块化设置专业方向课,提高课程的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办出专业特色。

2.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推进精品课程战略。通过近5年的努力,本专业已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态学和环境影响评价;3门校级精品课程,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3.在课程信息化方面,不断加强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建设标准化网络课程平台,使本专业核心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运行,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提供优质信息化服务。

(三)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平台

1.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先后与湖北孝昌菲力污水处理厂、湖北君邦环境技术公司、湖北富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从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就业、贫困生资助等方面进行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平台,为学生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在正常课程实验基础上,设立8个DIY实验室,实验室配置常规耗材、测试分析仪表和小型工程机械如风机、水泵等,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驗装置,通过网络预约自行开展兴趣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四)转变教育理念,开展多种办学

1.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我们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12年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始招生。该班采用“2+2”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学校共同编制教学计划、互认学分、互派教师授课、共享教学资源。通过近3年的教学运行,学生课堂活跃,学习热情高涨。

2.依托湖北省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开展产业人才定向培养。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重点,做好人才队伍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3]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专业特色水污染治理方向,2011年申报获批“湖北省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并开始招生。该班教学计划单列,即结合水污染治理行业特点,与相关企业合作制定教学计划,聘请“双师型”兼职教师授课,课程比例不少于30%;加强实践环节,即加强生产实践环节的比重和考核,学生在水污染治理企业生产实习不少于3个月,由企业指导教师考核生产技能,评定成绩。该班首批毕业生2015年已毕业,通过学生和企业反馈的信息看,“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融入产业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

(五)探索培养机制,提高综合素质

1.创新基金制度。学院每年拿出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类型包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竞赛、小型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报告等。这一制度解决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经费支出渠道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奠定了基础。

2.综合导师制度。综合导师由本专业专职教师担任,其职责包括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生活指导、考研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学生二年级即可进入综合导师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综合导师制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拉近了师生距离,是一种“贴近式”人才培养的有效尝试,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语

我校环境工程省级品牌专业通过近5年的建设与实践,专业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专业建设为培养卓越环保工程师打下了良好基础。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入分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动力,全面落实“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使我校环境工程省级品牌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好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魏昌廷,何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工教育,2012(1):38.

[2] 李玲,忻海然.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径探究[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0.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李海波 刘琳 李玉华

基于工程实践环境工程论文 篇2: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摘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应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对环保科技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环境工程 实践教学

环境工程是为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环境问题,而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该学科是一门以工程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矛盾的不断升级,当今社会对未来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体的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泰山医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属于环境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预防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自专业开设以来,我们就确立了“医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为社会输送了几百名高素质的工程类技术人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切实推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为贯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本文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的探索进行了初步总结。

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工作仍采用与理论相配套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致使培养的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失去了在考研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为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实验的学习兴趣,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除保留原来的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基本内容外:

首先,将公共基础课中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整合为一门新的独立课程—化学实验,分为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在四个学期进行开设,并提高仪器分析实验学时的比重,以满足学生对现代仪器测试技术的需求。

其次,将隶属于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的实验项目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专业实验分成三个层次:环境工程基础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在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分别设定三个实验模块(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并适当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学时比重。如“校园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调查与评价”综合性实验项目,较好的模拟了实际环境监测项目的基本操作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采集水样、污染指标检测、水质评价等多项技术,巩固并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环境工程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学科研究热点,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路线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撰写专业报告。如设计的“污泥活性炭的制备和吸附性能评价”创新型综合实验项目内容包括污泥活性炭的制备、六价铬最佳吸附条件的确定、解吸实验、动态吸附试验等,既能锻炼学生的文献资料查阅能力、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将来的考研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将认识实习合并到生产实习中,延长生产实习的时间,使学生在企业的生产一线得到真正的锻炼。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大力加强校外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与邹平福海集团有限公司、肥城阿斯德有限公司、泰安市污水处理厂、标准水务华东分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一方面为学生的生产实习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使学生可以深入到生产一线,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为未来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我们计划将原来大四上学期两周的生产实习延长到一个学期,由企业指派有丰富操作经验的专家担任实习指导,使学生真正具备实际操作知识,杜绝“眼高手低”现象的发生,使学生不再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另外,学院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双师型”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也可以利用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使企业和学校真正实现双赢。同时,学校还定期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日常的理论教学活动,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前沿科技知识和人才需求信息。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一方面,不断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按照我国现行环保监测和设计技术的要求,对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力争使学生在学校内就可以掌握到当前社会需要的监测和设计技术,一毕业就能上岗。另一方面,加强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水污染处理等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使之与实际生产一线的需求接轨,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实用技能。

三、注重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次理论和实践机会。毕业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志。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未来社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我们在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挑选10%的优秀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

首先,优先选择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聘请企业内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合作教师共同指导。

其次,依据本专业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污染物处理工艺技术,挑选某一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污染物处理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使毕业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具有社会效益。

再次,在污染物处理工艺的选择上,既要求学生广泛了解当前社会现有的主要工艺流程,又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现状,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不仅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综合训练,更为以后的工程设计积累一定的经验。

四、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建设

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鼓励任课教师开设各种类型的开放实验,利用开放实验让学生对自主设计的创新型实验项目进行尝试,从中发现并筛选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省市和校级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申请,由相似专业背景的教师做为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学院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经费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帮助,使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五、职业资格证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与泰安市劳动局合作在校内开展职业资格证推广宣传活动。每年在春秋两季举行环境监测工程师和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名学生获取了相关的资格证书。

六、结束语

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一系列尝试,强化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实施“卓越计划”任重而道远,我们仍需继续努力,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2]王新华,李秀芬,王中华.浅议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大众科技,2011,(05):153-154.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4-6.

[4]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Z].教高函[2010]7号.2010,6.

[5]陈胜,张立秋.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01):21-23.

[6]王向东,金燕,曾抗美.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8):103-105.

[7]郝红元.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北大学学报,2006,22(3):91-92.

[8]张为堂.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132-133.

[9]许晓毅,吉芳英,胡碧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4):114-117.

[10]高永清,商丹,于家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2009,(8):164-166.

作者:张庆乐等

基于工程实践环境工程论文 篇3:

基于新工科发展需求的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环境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因此,环境污染修复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环境科学研究近年来在土壤污染修复、大气治理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迎合当代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通过对专业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实践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  环境工程  地方高校  实践探索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New Engineering

WU Xiaolian*  BEI YUAN Jingzi  XU Xiaoya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528000 China)

“新工科”是新时代高等院校建设革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不仅给高等院校的传统育人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同时也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多是基于环境污染修复与控制方向发展起来的,着重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壤污染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置等一些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与化学、生物学、土壤学、农学、材料学等有紧密关联。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不仅是地方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还是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必要的支撑。环境工程专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改革的专业之一。因此,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新工科从六个方面要求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改革,即新理念、新特征、新模式、新机会、新知识以及新人才[1]。高等院校必须紧紧围绕新工科建设的特点,结合地方企业发展过程面临的环境问题,以服务地方为立足点,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多种模式和多维度的改革方向,深化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创新驱动[2-3]。

然而,地方院校面临基础研究薄弱,科学研究成果难以产业化的壁垒,尤其是人才培养创新性的匮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欠缺等挑战。因此,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以服务地方为立足点,打造符合地方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人才输出的素质和层次,为地方行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环境污染问题的技术攻关提供技术支撑。

1  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义

“新工科”自2017年在复旦大学的综合性高校会议上被教育部提出后,已在全国高校内掀起了一股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科技人才的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浪潮。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和“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新工科是在时代需求下的必然产物,也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新格局、国家发展战略布局而应运而生,是我国经济发展升级转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乃至全球市场竞争力获胜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教育革新的现实需求。因此,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场所,高校在国家新工科建設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为培养创造型、应用型、专业型的人才必须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深化专业综合建设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课程建设的改革,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强国建设添砖加瓦[1]。针对高校新工科学科建设的特点,国家从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合作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八个方面来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拓展工程教育改革内涵[2]。

2  新工科背景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趋势

环境工程学科属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重点打造的节能环保领域,是教育部重点发展的新工科领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产业领域。新工科建设为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引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对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3]。

2.1 以重点学科为契机,发展特色鲜明的环境工程专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佛山市,有60多年办学历史,设16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70个,专任教师1030人,全日制本科生19899人。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建设高校,2015年投入60亿元建设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以下简称“高建”),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228位。2005年,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9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培养毕业生超过600余人。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已形成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方向。2013年在“土木工程”硕士点下设“水处理论与技术”方向招生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4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18年与德国伍珀塔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8年获批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2019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20年正式招生,首次招生就超额完成招生指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形成了具有特色鲜明专业特征,主要包括:(1)依托学校科研育人水平高,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科研能力显著。近3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与政府和企业的环保需求项目横向到账经费2100.42万元,年人均约30万元,高居全校第一。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通过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学术基金、大创项目、科技竞赛等使学生多途径、多层次、多模式参与科研项目,为将来就业储备专业技能。(2)以“产业学院”抓手,培养行业急需人才。佛山市是工业城市,面临着诸多的工业污染问题,而当地的环保企业由于人才不足等原因,期待与地方院校开展相关的合作,特别是建立“产业学院”的办学和项目拓展模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有成熟的“瀚蓝环境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学生效果显著,建立了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承接了学院各专业毕业实习、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效果明显,产业学院委托我校进行研发7个项目,合同金额120.28万元,合作的项目获佛山市科技先锋奖(科技进步奖);(3)国际化办学走在学校前列。环境工程专业60%教师有半年以上海外访学经历;环境工程中德班,是华南地区第一个经教育部批准,与德国合办的环境工程专业项目(“3+1”);(4)专业学术研究走在国际化前列,2018佛科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举办单位之一举办了第四届亚太生物炭国际会议(APBC2018),参会人数达400余人。

2.2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大环境的需求及日益提升的专业水平促成专业改革的成功,首先专业积极开展了“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探索,积极结合区域产业转型的客观需求,培养满足地方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参与企业与高校联合承办的佛山实验基地,在企业中提升专业技能。其次,环境工程专业主动服务佛山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产教融合,2016年、2017年分别与瀚蓝集团、佛山市环境保护投资有限公司建设了2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学院(瀚蓝环境产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产业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深入推进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驱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动手能力和应对行业环境问题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和多规模的提高学生的层次与规格。此外,学校将专业建设的创新创业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课程、案例、讲座、大赛、论坛、学术会议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全覆盖、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就业后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此同时,专业基于实验室建设,开展课程改革,利用我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机遇, 拟通过四年的“科研训练”+“导师制”+“科研案例进课堂”的模式,探索科研育人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服务地方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依托重点学科平台,制定详细科学的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鼓励新进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的教师方可上岗和职称评定。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国际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国际英语教师资格(TESOL)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赴企业完成实践能力进修。专业努力实施教师课程进修计划,提升课程建设能力。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课程与实践能力进修办法》,每年选派部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此外,实行“双聘”“双挂”制度,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根据学校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实施“双聘”“双挂”等模式聘请企业优秀管理或者技术人才担任教学工作,同时聘请优秀的教师参与企业发展,在企业担任一定的社会职位锻炼。鼓励教师到政府部门和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

2.4 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制标准、课程教材选用标准等一系列涵盖了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管理质量标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期初、期中和期末开展教开展专项检查,建立全过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此外,建立穩定的学生与老师沟通渠道,定期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反馈,根据反馈教学信息督促教师作出适当的课堂调整,更人性化服务学生。除了学生与老师有效沟通外,学校层面也建立了教学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领导听课的四位一体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保证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专业。为了更加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专业实施学业预警制和毕业环节准入制,使成绩掉队落后的学生及时得到警示。

2.5 教学模式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在学科发展的过程当中,应当符合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符合企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大数据与环境工程的融合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思维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与生产的远程高效控制,环境工程也不例外[4-6]。大数据发展至今,在各个领域的功能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在环境工程当中引入大数据思维有利于环保工程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开始探索多媒体教学模式,特别当前全球疫情严峻的大环境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教学模式或者是云教学是新时代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动向。环境工程专业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采取案例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从课内学习为主转变为课内课外相续结合,倡导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教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尤其是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混动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也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经过多年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整合多媒体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的专业知识的发挥。

3  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中国大经济需求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在环境科学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在环境污染治理、预防、监测等领域都取得了新的突破。新的国际发展格局和国家战略布局需要不断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办学模式,更需要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因此,佛山科學技术学院多年来在环境工程专业依托高水平理工科建设的契机,不断地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才素养,深化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突破学科壁垒等障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2] 林健. 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3-20.

[3] 江学顶,许伟城,陈忻,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索——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J].广东化工,2019,46(9):254-255.

[4] 宋籽霖,曲东,李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发展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5):42-46.

[5] 郭怡.科技进步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6.

[6] 林坤.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吴小莲 北原晶子 徐小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企业内部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石油工程建设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