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存在问题

2022-07-27

第一篇:圈子文化存在问题

圈子文化存在问题的表现

所谓“自组织”,是与被一个权力主体指定成立并赋予任务的“他组织”相对而言的,在管理学中通常指 “网络”,社会学中则常常是指 “社区”或“社群”。

人际关系会带来信任,信任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则是良善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简言之,中国人的圈子文化可以为恶,使公共权力私人化,也可以为善,形成很多自组织团体表现在组织内会是最有活力、战斗力与创意的团队,表现在社会上则是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公民团体,如职业、行业协会、慈善团体、社区组织、各类兴趣俱乐部等等,可以其内部的社群规范与伦理建构出自治的良好秩序。如何扬其恶而发其善?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正提供了我们需要的智慧。

做好人,并不是做“老好人”。好人不等于好干部、好领导。放弃原则的“好人”就是好人主义者。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针对少数干部因怕得罪人而不敢坚持原则的顾虑,一位负责同志说:“作为领导干部,不敢得罪一小部分应该得罪的人,就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原则,可能要得罪少数人,但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心。”话虽朴素平实,却道出了“得罪人”与“得人心”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不敢坚持原则、奉行“好人主义”的现象。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四平八稳当“太平官”。有的有心“栽花”,无意“栽刺”,该教育的不教育,该批评的不批评,甚至出了问题还包着、护着。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败坏干部队伍风气,损害党的执政形象,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是为政之德的基本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说,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在群众眼中是最重要的形象,不讲原则、不负责任在群众眼中是最可憎的行为。要看到,不得罪歪风邪气,就必定得罪公道正气;不得罪少数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人,就可能得罪大多数奉公守法的人。我们不能因为怕得罪人,而使自己成为得罪组织和人民的人。面对利益关系复杂、矛盾问题凸显,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原则、勇于任事、敢于担当,才能形成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局面。

敢不敢为坚持原则得罪人,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试金石。一些人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究其原因,缘于一个“怕”字:要么是怕搞僵关系,影响自己的选票,要么是自身不硬,怕引火烧身。一个党性强、有原则、敢负责的干部,才会坚持正确的主张和意见,遇到问题敢面对,遇到矛盾敢处理,遇到歪风敢斗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领导干部而言,就应当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原则至上;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动真碰硬。一个干部只要工作,就要处理各种矛盾,就难免得罪人,但只要真正为民,就应该坚持,而且最终会得到群众的理解。

领导干部敢为坚持原则得罪人,鲜明的用人导向是关键。当前在干部选任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的简单以票取人的倾向,无形中助长了少数干部的“好人主义”风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拉关系、争选票上。为此,不能把推荐票等同于选举票,更不能把票数多少作为决定干部任用的唯一标准,尤其要综合分析、仔细甄别民主推荐结果,做到既尊重民意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让坚持原则的人得到褒奖,不让“老好人”占先。坚持原则是干部德的重要因素,对丧失党性原则的干部,得票再多也不能提拔使用。只有不让坚持原则的干部吃亏,坚持原则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2】

有人认为现在坏人太多,我则认为现在好人太多;有人认为现在世风下、人心不古,我则认为主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好人主义盛行。

何谓“好人主义”,毛主席早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就有经典概括:因为是熟人、老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 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这样的“好人主义”在我们身边经常有,常见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曲意奉迎型。这种人见了上司弯腰如虾,柔声如猫,即使不在口头上说自己是孙子,也要在精神是自贬三辈。遇事随声附和,对上级的工作不作辨别,不提意见,口中常挂的就一句话“您哪说我哪办”,有时明知上司有错,也不纠正,不制止,不提不同意见,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前程。有的更是唯唯诺诺,刻意奉迎,如果上司说轮船能在天上飞,他便会说轮船在天上比飞机飞得还快还好。这种人时时处处迎合上司心理,让上司很受用。殊不知,这种人看似老实听话,实则狡猾奸诈,一旦时机成熟,就可能做出违法乱纪,害人害己的事情来。似回想一下那些落马的同志,在出事之 前不都 是领导眼中的优秀干部吗?

二是粉饰太平型。这种人对什么人都说好,对什么事都说不错。上级来搞工作调研,征求意见,问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他会说没什么意见,就这样很好,其实背地里光意见;上级来考察干部,问某某同志怎么样,他会说该同志业务能力强,道德品质好,完全能胜任,其实私底下就说该同志能进步,就是因为和谁谁有关系。干群之间明明有矛盾了,单位内部明明有诸多不谐之音了,可他们总是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味地说好,欺上瞒下,上面永远听不到真实的心声.下级违纪违规,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再干本职工作,为了回避矛盾,要么轻描淡写,要么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局面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不作声。反正一条,得罪人的话不说,得罪人的事不做,永远给领导、同 事一副“好人”的印象。

三是互惠互利型。这类人心里永远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凡事对自己有利的人,极力去讨好,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极力去争取 ,吃亏不讨好的事,打死也不干。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损公肥私,慷公家之慨,谋一己之利。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以制度、原则为代价,作交易,做好人。尤其表现在征纳关系上,更是明显。这家纳税 人不错,老板够“江湖”,于是乎,好人就有了表现的地方,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人情税、关系税、权力税都来了,看上去征纳双方“一团和气”,实则是纸里包火,扭曲了征纳关系,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综上所述,“好人主义”者不讲国家,只讲个人,不问原则,只顾得失。办事看来头,分亲疏,无公正,无大局。所谓酒杯一端,原则放宽,说的也是这类人。这样的“好人”其实要不得,它对我们正在从事的国税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能使原则成面团,制度成摆设;使正气受压抑,邪气得猖獗;它能使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变得庸俗,健康的同事关系变味道;它令坚持原则的人心寒,令投机钻营者得势,令民心民意得不到申张。我们拒绝甚至痛恨这样的“好人”,我们欢迎乃至渴求讲原则,顾大局,敢说真话的真好人。一个单位如此,一个部门如此,一个社会亦如此。

第二篇:企业文化存在问题

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第三,提高企业文化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和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第四,提升企业文化中的公益思想。笔者在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美国哈佛大学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由五个方面的要素组成:企业环境,这是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构成的核心因素;英雄人物,他们将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为员工提供具体的楷模;礼节和仪式,即企业的日常惯例和常规,向员工们表明了所期望他们的行为模式;文化网络,即企业内部主要的“非正式”的联系手段,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传奇的“运载媒介” 西方学者们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形式。对企业的价值与理念缺乏有效的认识的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不能形成文化长久推动力。第三,企业的建设脱离企业实际管理,不少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而与企业现实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相对偏颇。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现实管理。第四,过于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作用。如有企业家喜欢孔子、老子、荀子、曾国藩等思想来管理企业,直接简单应用于企业,出现种种不适当。应该讲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直接应用不妥,因为环境毕竟发生了很大变化,况且现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还较少,研究的成果多处于不成熟阶段。

第三篇: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免费开放场馆是实施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窗口,肩负着传播知识、示范指导、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重任。免费开放是提高和保证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基本文化权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对精神文化迫切需求的一个有力措施。为贯彻落实“十七大” 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

古蔺县文化馆坚持公益性群众文化为主导,集思广义加大免费开放培训辅导渠道,在如何做好免费开放同时,又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而不是走过场,如何引导让老百姓真正喜欢,把文化馆当成一个自己娱乐的家。为把免费开放做强、做活、我馆设置了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培训班。为接地气、拓展思路,把免费开放作成能动性,我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到社区、到广场和群众联系,了解群众所喜欢的娱乐方式。成立了古蔺县文化馆中老年合唱团、中老年舞蹈队。由于文化馆免费开放是近几年才兴起发展的,在管理经验上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因此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在探索改进方法上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文化馆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一、文化馆免费开放中面临的问题

(一) 服务质量问题:随着免费开放服务,放低了进馆门槛,原本在群众心中高雅的文艺场所形象,逐渐转为群众学习文化艺术的场所,原本清净的场所变成人多嘈杂、拥挤喧闹,必然会影响馆内卫生,工作人员也许存在着一些思想,既然是免费开放,凡是过得去就行了,诸如以上种种情况,必定会降低服务质量和管理。

(二) 资金来源问题:由于免费开放后参观、参与人员的人数增多,人力不足、场地不足、设施不齐等将会阻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上复印歌曲、卫生杯等每次产生费用,让文化馆处于透支运转状态。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对文化馆免费开放带来极大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

(三) 安全问题:免费开放接待着各种层次群团组织,并且人数庞大、活动场地小。如何解决安全问题,消防问题、参观参与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如何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这些都对免费开放场馆安全防护体系和工作人员安全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 参观、参与人员的素质问题:随着免费开放场馆,给人们提供免费文化享受的服务机会。广大群众的重在参与积极性和热情逐步提升,参加人数的增多,参与人员不注重保护馆内公共设施,不能做到遵守馆内学习秩序,随意乱扔垃圾,甚至破坏馆内活动设施。这就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并给文化馆免费开放带来不良的影响,很不利于文化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下一步管理办法

(一)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应地制宜把握文化馆内部人员优势,加强业务人员素质提升、创新意识,加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为广大群众搭建一个学习平台,完善服务水平。

(二) 勤俭节约、保证资金运行:为了加强文化馆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除了加大政府补贴外。加强社会宣传、发动社会募捐,吸引企业对文化馆免费开放支持、赞助。节约开支杜绝铺张浪费。

(三) 创新文化馆服务内容与形式:发展群众文化服务活动,文化馆是重要职能部门,应在提升专业、形式多样化上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群众不同的要求。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普及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

(四) 完善组织管理职能:加强培训老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培训老师潜能,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再将精神文化回归群众中,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五) 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提高和群众对文化自身素养的追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文化馆必须及时开创培训辅导班,发现人才并努力深挖潜力,通过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满足社会的发展,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牢固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创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

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发展,提高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馆免费开放肩负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免费开放场馆的管理,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次挑战,应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文化馆宣传教育职能,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发展。

第四篇:要反的不是圈子,而是圈子文化

圈子现象在官场的存在,让官场在帮派的勾心斗角中,变得人人自危,官场变得并不是能者上,而成了一种任人唯亲的恶性生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1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中国青年报》3月2日) 羊年春晚的一个相声就叫“圈子”,讽刺了那些“山头”、“圈子”现象,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会心一笑。圈子无处不在,对应着潜规则的盛行,不仅是官场,社会上也流行圈子现象。一个个圈子,就是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圈子是一个攻守同盟,里面的人就是“梁山好汉”,兄弟情深,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起占山为王,而圈子外的人,不仅是外人,可能还被圈子内的人同仇敌忾。

人的交往有圈子本来很正常。人活在社会中,需要有亲友,小家庭是核心圈,然后是亲人的圈子,还有铁哥们、闺密等紧密的圈子。在网络上,微信有朋友圈,QQ有各种群,集结着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回家过年,还有同学聚会、战友聚会等,也组成一个个的圈子,这是群居社会难以避免的。人们圈子中寻找到存在感,在一起抱团取暖。

不管是官员,还是社会大众,都是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在感情上有自己的圈子,无可厚非。但这种圈子不应该是超乎法律法规,不应该影响社会正常的秩序,不应该对外部秩序产生攻击性,不应该以侵夺他人权益为目的。 古时官场结成攻守同盟的朋党、乡党、同年等,也往往为统治者深恶痛绝。因这种圈子现象在官场的存在,让官场在这种帮派的勾心斗角中,变得人人自危,官场变得并不是能者上,而成了一种任人唯亲的恶性生态。相互间的争斗,也将官场变得乌烟瘴气,在这种圈子文化下,人人并不是想着怎么去提高工作水平,却是想着怎么斗倒对方,怎样拉关系,走后门。圈子文化之下,腐败堕落由是而生。

近年来,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发现家乡更是个熟人社会,更讲圈子文化,而再次逃离家乡,返回北上广。在大城市,人口流动性大,不如内地小城那样讲究关系。如此来看,熟人关系很易形成圈子文化。本来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但正是这种交情,却能给人带来便利,反过来,利益又使人之间的交情变得不再纯粹。正是交情与利益的交织,让圈子更具有隐蔽性与牢固性。

圈子文化还是法治中国的绊脚石。圈子文化滋生腐败、损害国家与民众利益、阻碍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辅之以严格执行,不管谁组建再“强大”的圈子以图牟取不当利益,也不能得逞。当感情不再是拿来投资,君子之交将淡如水,回归纯粹的友情与亲情,圈子才能成为停靠友情与亲情的港湾,而不是随时准备出征强取豪夺、侵占公共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军港。

第五篇: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人民基本脱了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达到了小康生活。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然而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也暴露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首先,虽然从建国以来国家坚持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是现在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仍然较小,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家庭的文化方面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依旧很小。究其原因,仍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人们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医疗、购房、教育和储蓄等方面,整体消费不够高。

第二,我国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近年来国际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韩流”席卷中华大地,好莱坞大片充斥各大影院,中国本土的文化发展难以维系,虽然也有一些产品,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难蓬勃发展。

第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对文化有着独创性的人才的出现,需要大批文化机构的支撑。但是目前,我们一方面缺少人才,人才培养上存在断层;另一方面,创造力、生产力低,文化资源不能形成产业效益。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被动和迟钝。

第四,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观念的泛滥,人们抛弃了传统文化,一些优秀的传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反而在韩国等国家被注重,比如,韩国端午祭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就是一个很大的讽刺。我想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吧!

第五,投资渠道不畅通,缺乏资金支持。本较高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可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的进入。政府包办的体制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民间投资成本较高,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也较难进入,致使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和单一;由于只讲投入不注重产出,政府投资效益不佳;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民间和外国投资也存在重复和无效现象,投资回报率不高。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投资不足,进而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观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求职信结尾怎么写下一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