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2022-10-22

第一篇: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4年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

2014年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 法学专业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总称。

3、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

4、法律部门:也叫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法律效力:即法的约束力,指人们应该按照法规定的行为模式来行为,必须予以服从的一种法律之力。

6、法律责任: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7、司法: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明珠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族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0、国家结构方式: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一定原则采取的调整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形式。

11、行政法的渊源:指行政法的表现方式,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性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法律解释和其他行政法渊源。

12、合理行政原则:基本要求为行使权力的动机应符合法律授予该权力的宗旨,行使权力应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上,行使权力的内容和结果应该公平、适度、合乎情理,对违反合理原则行政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13、行政公务行为:行政公务人员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职权和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14、附款行政行为:除行政法规范明确规定外,行政主体根据实际需要附加生效条件的行政行为,又称附条件行政行为。

15、行政规章: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16、行政许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17、信赖保护原则:即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权力的正当合理信赖应当予以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确需改变行政许可的,对于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

18、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19、行政赔偿:行政违法行为(包括显示公平、明显不当行为)侵害相对人权益而引起赔偿的一种行政责任

20、紧急避险: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行为。

21、刑罚: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22、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

23、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

24、行政复议: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相对人就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根据相对人申请,由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25犯罪构成: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二、简答题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答: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法的特征

答: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3.法师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4.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三、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答:(1)习惯 习惯主要指社会习惯特别是那些与重要的社会事务即为了确保令人满意的集体社会而必须完成的各种相关的习惯。(2)判例任何判例都是法官结合特定案件事实将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的制定法规范具体化的一种结果,时也就是说判例不再是一般的和抽象的了。这至少为将来的法官运用该制定法解决具体案件掼供了思路、经验和指导。(3)政策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属于法的非正式渊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政策对法律的制定或实施都有指导作用。

四、公法,私法与社会法

答: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项基本分类。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大陆法系的法学理论中并没有形成普遍可接受的单一的公法与司法的区分标准。但这不能否定公私法之分的下列意义:有利于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划定不同法庭如民庭与行政庭之间的管辖权限,为现行法律规定的解释提供基础。现在公认的公法部门包括宪法和行政法等私法

包括了民法和商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社会化现象的出现,又形成一种新的法律即社会法,如社会保障法等。这是因为存在即非国家利益,又非私人利益的独立的社会利益。有鉴于此,有人称社会法是介于功法和司法之间的法律。公法、社会法与私法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法的本位、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不同。

五、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答: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有7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7个法律部门是:

1.宪法及其相关法、2.民法商法、3.行政法、4经济法、5.社会法、6.刑法、7.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六、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

答:也称免责,是指法律责任由于出现法定条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免责形式:1.失效免责2.不诉及协议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

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

七、司法的特点

答:1.司法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

2.司法是司法局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法律的活动,具有有国家强制性 3.司法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及合法性。 4.司法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和决定书等。

八、宪法的功能和作用

答:宪法的功能室宪法内容和原则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实际效果。

功能:1.确认功能。宪法确认功能主义表现在确认宪法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确认国家的归属,确认法制统一的原则,确认社会共同体的基本价值目标与原则等方面。2.保障功能。宪法对民主制度和人权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3.限制功能。宪法通过规定国家权力行使的原则与程序,确定所要公权力活动的界限。4.协调功能,为了实现确认、保障与限制的功能,宪法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的利冲突,合理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为建立社会和谐与稳定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 作用: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1. 宪法在立法中的作用。

(1) 宪法确认了法律体系的基本目标 (2) 宪法确立了立法的统一基础

(3) 宪法规定了解决法律体系内部冲突的基础机制 (4) 宪法是立法体质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与依据 2. 宪法在执法中的作用

宪法不仅是立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执法的基础与原则。一切执法活动不能违反宪法当代原则与具体规定。

3. 宪法在司法中的作用

(1) 宪法是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来源,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活动的基本准则。 (2) 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司法机关进行活动的基本准则 (3) 法官和检察官的宪法意识对法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宪法在守法中的重要作用

认真遵守宪法,树立宪法意识是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内容

九、人大代表选举程序 答:直接选举的程序。1.选区划分与选民登记。2.代表候选人的提出。3.投票。4.计票5.代表候选人的当选。6.确认和宣布7.补先与罢先

间接选举的程序:1.代表候选人的提出2.投票3.计票和宣布当选4.补选、辞职和罢免

十、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和规定

原则:

1、有利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2.有利于经济发展

3、有利于巩固国防

4、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5、照顾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

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十

一、 行政主体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答:行政主体的概念: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权,并对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的构成要件为:1.须是依法成立的组织2.须具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3.须拥有法定的独立职权与职责4.须能够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责任

十二、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 答: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第一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能时,是行政主体,具有与行政机关基本相同的 法律地位。第二,被授权组织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能,并就行使所授职能的行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第三,被授权组织在非行使行政职能的场合,不享有行政权,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是指受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受委托组织必须在委托的的职权范围内,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

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受委托组织必须以委托的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职权,其后果由委托行政机关承担。受委托组织在行使委托的行政职权时不具有行政主体地位。

十三、行政行为的效力155 答: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所发生的法律效果。

内容包括:1确定力。指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它要求a.行政主体不得任意改变自己所做的行政行为,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b.行政相对人不得任意请求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否则其要求将不被视为有效请求,而不予受理2. 拘束力。是指已生效的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法律效力。拘束力是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而言的,对其他人不具有约束力4.执行力。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对其内容予以实现的法律效力。

十四、我国行政立法的体制

答:我国的行政立法体质,是统一的、两级、多层次的行政立法体质。 统一,是指下一级行政法规范不得与上一级行政法规相抵触,相抵触者无效;l两级,是指行政立法

分为中央行政机关立法与地方行政机关立法;多层次,是指中央行政机关立法包括国务院所属各部门立法两个层次。地方行政机关立法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立法与省会城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以及某些经济特区市的人民政府多层次立法。

十五、行政许可的设定

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2)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3)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十

六、行政处罚及其种类

(一)申诫罚。包括警告;

(二)财产罚。包括罚款、没收非法财产、没收违法所得;

(三)能力罚。包括责令停产停业、暂扣许可证或执照、吊销许可证或吊销执照、;

(四)人身罚。主要是行政拘留; 十

七、行政处罚的程序

答:分为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简易程序适用于对公民处予5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对单位处于1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听证程序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

各类程序必须共同遵循的规则是1.查明违法事实后才能给予处罚2.告知当事人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3.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申辩权

十八、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 行政处罚的程序份为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简易程序适用于对公民处予5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对单位处予1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听证程序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

各类程序必须共同遵循的规则是

1、查明违法事实后才能给与处罚

2、告知当事人出发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3、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申辩权

十九、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权限

答:(1)法律: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2)其他:法律没有设定行政机关强制之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请求行政赔偿的程序

答:1.申请与受理。赔偿请求当面递交申请书的,赔偿义务机关应该当场出具加盖本行政专用印章并注明收讫日期的书面凭证。申请材料不齐全的,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性告知赔偿请求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2.决定。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

3.救济。赔偿义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作出是否赔偿的决定,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十一、犯罪构成共同要件、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体方面 答: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它是决定犯罪社会危害程度的首要因素。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说明侵犯某种客体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诸客观实施特征,即构成犯罪在客观上必须具备的条件。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为负刑事责任飞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二十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区别 答:正当防卫就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行为。

1.危险的来源不同 2.损害的对象不同 3.行为实施的条件不同 4.必要限度的标准不同 二十

三、贪污罪、受贿罪、渎职罪 答: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受贿罪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及公私财物所有权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三、论述题

一、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2、法律原则的种类有三种。

(1)按照法律原则产生的基础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公理性原则即由法律原理构成的原则,是由法律上之事理推导出来的法律原则,是严格意义的法律原则。政策性原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出于一定的政策考量而制定的一些原则。

(2)按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之覆盖面的宽窄和适用范围大小,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原则。基本法律原则是整个法律体系或某一法律部门所适用的、体现法的基本价值的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治原则等。具体法律原则是在基本原则指导下适用于

某一法律部门中特定情形的原则,如行政法中的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等。 (3)按照法律原则涉及的内容和问题不同,可以把法律原则分为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实体性原则是直接指涉及实体法问题的原则,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中所规定的多数原则属于此类。程序性原则是直接涉及程序法问题的原则,如诉讼法中规定的“一事不再理”原则、辩护原则、非法证据排除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等。

二、司法与执法的区别

1、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执法是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驶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2、司法与执法的区别有四点。

(1)主体不同。司法是由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适用法律的活动,而执法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来执行法律的活动,二者具有各不相同的特定主体。

(2)内容不同。司法活动的对象是案件,主要内容是裁决涉及法律问题的纠纷和争议及对有关案件进行处理,而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行政管理的事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执法的内容远比司法广泛。

(3)程序性要求不同。司法活动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司法机关的活动一般都有相应的较为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如果违反程序,将导致司法行为的无效和不合法。而执法活动虽然也有相应的程序规定,但由于执法活动本身的特点,特别是基于执法效能的要求,其程序性规定没有司法活动那样严格和细致。

(4)主动性不同。司法活动具有被动性,案件的发生是引起司法活动的前提,司法机关不能主动去实施法律,只有在受理案件后才能进行应用法律的专门活动,而执法则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要求行政应积极主动地去实施法律,而并不基于相对人的意志引起和发动。

三、论述我国政权组织的形式

1、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组织国家机关以实现其阶级统治形式,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

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人民主权原则(2)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与制度(3)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受人民监督(4)各级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大选举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四、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划分

1、法律。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2、行政法规。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取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3、地方性法规。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4、行政规章。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市场。

法规、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

五、行政复议的宗旨

1、行政复议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相对人就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由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2、行政复议的宗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为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过程中,其具体行政行为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形:一是合法行为,二是违法行为,三是不当行为。行政机关在作业具体行政行为时,如果违法或处置不当,一方面会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外一方面也会破坏行政管理秩序,因此需要设立行政复议制度,来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

(2)保障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这是设置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出发点。行政机关在实施管理时,滥用权力和行使权力不当在所难免,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极有可能侵犯作为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通过复议制度给相对人申请复议的权力,就是为了通过复议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为,使相对人的权力免受侵犯。

(3)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行政机关充分行使行政管理权,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保障公民的权利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行政权必须依法行使。因此,既要保障行政机关通过充分行使权利来履行其职责,又要对行使行政权进行监督。行政复议既是保障行政权行使的一项制度,也是对行政权实施内部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

六、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但是,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其中,只有具备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才具有法律确认的法律效力,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属于民事法律行为,而不具备法定有效条件的民事行为则不具有法律效力,不产生行为人所追求的法律后果,或者通过当事人依法行使变更权或者撤销权导致其效力的变更或者消灭。所以,民事行为的范围大于民事法律行为,两者在形式逻辑上是包容概念的关系。即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了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而实施的行为。具体有以下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具有合法性,因为它必须是合法行为。才能为国家法律所确认和保护,从而能够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在此,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应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均应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合法性的范围是广义的,即要符合法规规定,又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是民事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整的目的,也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

2、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作为构成要素

(1)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追求民事法律后果的内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活动。

(2)意思表示与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人们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行为。所以,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每种民事法律行为都必须存在意思表示。缺少民法所确认的意思表示的行为就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但并不等于民事法律行为,因为,不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意思表示构成是不一样的,既可以是一种意思表示所构成,也可以是包含两种或多种意思表示。

(3)民事法律行为能够实现行为人所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即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那么,基于民事法律行为具有的合法性,法律确认和保护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故行为人所追求的预期后果必须可以实现。可见,民事法律行为的目的与实际产生的后果是相互一致的。这一特点使得民事法律行为区别于民事违法行为。因为,民事违法行为也含有依法产生法律后果。但是,这种法律后果并不是行为人实施民事违法行为时所追求的后果,而是根据法律规定直接产生,并非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根据。

第二篇:陕西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经济管理理论

第一部分 管理学原理 管理: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矛盾:就是有限的资源和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 泰罗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泰罗等人,在早期管理理论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对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的。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管理学的正式形成,泰罗也被誉为“管理学之父”。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七个内容:1工作定额管理。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当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很大。为此,必须进行时间和动作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2标准化管理.泰罗认为:为了让每一个人能够确实而公平完成工作额,就要使每个工人都掌握标准化的工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原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3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了鼓励工作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泰罗提出一种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对于超额完成工作定额者,以高于正常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完不成的则以低于正常的工资率支付工资。4能力和工作相适应原则。泰罗认为: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天赋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5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泰罗认为:应该把计划同执行分离开来,计划有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和工人负责,这样才能有利于科学的工作方法。6职能管理原理。为了适应复杂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泰罗实行了职能管理---职能工长制,即将管理工作予以细分,使每个管理者只负责特定的管理职能。7例外管理原则: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把日常事务授权下属管理人员负责,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活动只是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或部分。他把企业整个经营活动概括为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技术活动:

2、商业活动:

3、财务活动:

4、安全活动:

5、会计活动:

6、管理活动 还认为:无论企业规模大小,简单还是复杂,都存在上述六项活动。同时,随着组织层次中职务的升高,人员的技术能力的相对重要性降低,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加大,管理能力更显重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求;

3、社会需求;

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求、前两项是基本需求,后三项是高层需求。

人实际上是“社会人”,他们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和受人尊重等。 霍桑试验:1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与工人谈话试验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的研究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就是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计算和筹划。具体的讲,就是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对行动方案经行抉择,并设计其步骤、方法、环节、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计划的步骤:1确定目标2确定计划前提3发掘可行性方案4评估方案5选定法案6拟定引申计划7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组织设计的任务:提供组织的结构图和编制职位说明书。

组织设计的原则:

1、目标可行性原则2分工合理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组织结构体系管理的跨度原则:决策子体系、指挥子体系、参谋子体系、执行子体系、5责权相符原则6精简效能原则7部门化原则

监督子体系和反馈系统

管理幅度:任何管理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数量。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管理者素质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和能力、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个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特别是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层次将会不断的增多。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是反方向关系,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越小,反之亦然。

组织变革的原因:就是组织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超Y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莫尔斯和洛希共同提出的。这个理论是对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试验和研究的总结。其结论是:不能笼统地说X理论正确还是Y理论正确。有的组织适合应用X理论,有的组织适合Y理论,关键在于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和成员素质等。据此,他们提出了超Y理论: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成员素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4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可以继续激发起职工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的实现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所以它能激发人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因此,超Y理论主张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魂采用X、Y 或X+Y的管理方式

这种理论认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是使下属获得更好的鼓励、:这一理论是有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更高的满意程度和工-豪斯提出来的。作成效的核心人物,提出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为下属在工作中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并使下属明白那些行为能导致目标的实现并获得奖励。简言之,领导者应为下属指明达到目标的路径。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将其内在潜力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

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第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把后一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他建议管理人员应先向职工提供保健因素,消除职工不满,然后在提供激励因素,增加职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在缺少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员工首先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率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率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则有公平感。如果感到二者的比率不相同,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当不公平感出现后,员工就会试图去纠正它。

控制的类型:前馈控制(对偏差预测和估计,消除与行动前)、同期控制(主要工作监督和技术指导)、反馈控制(最传统的控制方式)

第二部分 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管理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内部管理机制运作以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最终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活动。

企业管理的性质: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自然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②社会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显然具有不同的个性。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它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基本内容构成,其中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协调的原则,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班子、监事会四个部分所组成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企业领导制度。

3①股东大会:是指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同时.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

它又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是股东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对企业行使财产管理权,体现股东意志的组织。

②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它是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董事所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受托人,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而行使对公司法人财产的支配权。股东们对董事会持信任态度,而董事会则必须对股东承担受托责任,确保股东资产的保值增值。 ③高层经理班子:以总经理为首的高层经理班子,是公司的执行机构。总经理实行董事会聘任制,由他带领高层经理班子的全体成员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对董事会负责。从演化过程看,法人治理结构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在我国,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时间还比较短,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显得刻不容缓。

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归纳为报酬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

一是报酬机制:经营者的报酬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利益、个人价值实现、社会荣誉等,但经济利益却是第一位,它包括工资、奖金、职务消费、股权等,这是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约束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经营者的报酬机制主要两种形式:年薪制、股票期权制。 二是约束机制: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方面。

内部约束,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的相互约束关系。一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实现,二是来自公司章程、任期合同、组织机构等的约束。

外部约束,是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外形成的约束,即法律、市场机制、社会道德等对经营者的约束。 ④监事会

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决策权和经营权大部分都集中在了董事会和少数经营者手中,股东大会虽然在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构,但因不是常设机构,因而很难对经营者行为进行及时监督和纠正。因此,现代公司都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即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层经理班子的行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以防止他们从事违反法律和公司章程的活动,损害股东、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

4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制衡关系

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班子成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管理企业;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成员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市场细分的作用①识别市场机会最有效的方法。②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保证。③企业强化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市场细分的依据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很多,而且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又不尽相同。这些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就构成了市场细分的标准。

①消费者市场的细分标准: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行为标准等。

②生产者市场的细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用户地理位置等。 目标市场,是指企业要进入的那个市场,即企业拟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那个消费群。企业市场细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选择并进入目标市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被市场淘汰所持续的时间过程。

一般可根据产品的销售量和获利额的增长变化情况,将之划分为各具特征的四个阶段。

量少,销售增长缓慢,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此时,产品生产成本和一是投入期:新产品刚刚进入市场,人们对新产品缺乏了解,则销售销售费用较高,一般没有利润或只有极少利润。竞争者也很少或没有。 二是成长期:新产品逐渐被广大消费者了解和接受,销售量迅速增长,利润也相应增加,但也因此引得新的竞争者纷纷加入。

三是成熟期:大部分消费者已购买了此产品,销售增长趋于缓慢,市场趋向饱和,利润在达到顶点后开始下降。由于要应对激烈的竞争,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

四是衰退期:销售量显著减少,利润也大幅下滑落,竞争者纷纷退出,原产品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 ②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是投入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该注重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范围,降低成本,尽量缩短投入期。就价格和促销水平来看,企业可以有四种策略选择:快速掠取策略(高价格、高促销)、缓慢掠取策略(高价格、低促销)、快速渗透策略(低价格、高促销)、缓慢渗透策略(低价格、低促销)。

二是成长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把重点从使消费者了解新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转到争创名牌、吸引消费者购买上来,保证产品销售的迅速增长,延长给企业带来最高利润的这一时期。企业可以采用的策略有:提高产品质量、寻找新的市场、扩展企业的分销网络、改变广告宣传重点、充分利用价格手段。

三是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现有市场已达饱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经营欠佳的竞争者被迫退出市场。为了维持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应当采取进攻性的策略,积极增加具有新的竞争力的因素,使成熟期延长。为此企业可以有三种策略选择:市场改良、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良。

四是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保留策略,即或维持原状或逐渐收缩;放弃策略。

定价方法①成本导向定价法:②竞争导向定价法③需求导向定价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按照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主要概括为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和销售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一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三是全面的质量概念;四是采用的方法是科学性和多样性。 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内部从事工作中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成果加以测量的过程。 绩效评估的方法①相对标准法:是通过对员工进行相互比较和研究分析确定的一个相对的评估标准,以此作为员工绩效评估的方法。具体包括排序法、两两比较法、强制分配法等。②绝对标准法:是考评人员依据客观行为对每位员工做出评估的方法。具体包括量表评等法、关键事件法、职业锚定等级评价法,行为观察法等。③目标管理法:是考评人员与员工共同讨论和制定员工在一定评估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同时还要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方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 企业文化的构成内容:①深层企业文化:它不是人们能直接体察到的,而是渗透于企业全体成员思想和心灵中的意识形态。一般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经营风格、企业风气和企业道德五个方面。②中层企业文化:它主要指企业文化中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给予体现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内外人际关系等被一定的制度所约束和规范的内容上。通常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企业风俗等三个方面。③表层企业文化:指的是那些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察到的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外在文化形态。通常主要有: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厂容厂貌;产品的特色、造型、包装、品牌设计;厂服、厂歌、厂徽、厂旗;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公关礼品和纪念品,宣传媒体和沟通方式等。

第三部分 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所进行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经济体制的特定性。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市场对社会资本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管理行为,而不是一切经济体制下、一切资源配置方式下的政府管理行为。

2、管理主体的行政性。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是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它实际上是国家政府凭借权力和行政隶属关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所进行的管理3管理客体的总体性。宏观经济管理客体是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解决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其核心任务就是谋求社会总供给也需求的基本平衡。4管理方式的间接性。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以市场为中心,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而是通过市场,主要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引导和制约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5、管理目的的全局性。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即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当然,宏观经济管理在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并不忽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存在,而是要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地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使三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充分就业:是指凡是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合的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这“全部就业”或“人人都有工作”。从失业者的就业意愿角度,可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只有非自愿失业才算真正的失业。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际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与支出的相对平衡。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原则: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按职能任务确定机构的原则。合理设置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在于正确、高效的发挥政府职能,更好地完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任务。因此,设置什么样的管理机构、聘用什么样的公务人员,首先应从其所负担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任务出发,坚持先定职能任务、在定机构的原则。2精兵简政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必须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就是精兵简政,改变和消除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冗员繁多等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层次和幅度;效能就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各部门和各单位,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工作数量、质量、速度和效果。

3、责权对称的原则。管理权力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的必要条件,因此,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对称是任何管理机构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从这一原则出发,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管理岗位的权力和责任,使之最大限度地对称。4统一协调的原则。统一就是在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有统一计划、统一调控和有利于发挥组织机构整体效能的核心。协调就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在这个核心的统一指挥下,协调运作,形成合力。

5、科学规范的原则。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责、功能和权限,科学地确定机构、编制、岗位和人员,并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和法规,使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做到法制化和制度化。

政府必须对经济周期波动经行治理。当然政府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治理,不是、也不可能是消除经济周期性波动,而是避免剧烈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建设经济波动频率,平抑经济波动幅度,是经济结构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得到调整和升级,保持经济相对稳定地增长。 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特点: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

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而出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产业政策的内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

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也支出的计划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活动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的一种经济状态。这种状态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

1、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前提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这里,社会总供求量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有序运行的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而社会总供求机构上的平衡,则保证了国民经济能按比例、协调健康地发展。否则,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就会造成市场疲软、资源闲置、失业增加、生产萎缩等。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会总需求,则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均经过热、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诸多困难,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基础。资源配置合理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保障,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有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行业间的流动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及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这时,供给的压力和需求的拉力同在,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会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相反,在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下,市场疲软、生产滑坡、资源闲置、资金周转缓慢等,虽然能够从外部淘汰落后产业和产品,但不利于新产业的发展,更谈不上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不足,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条件,企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价值虽然仍能实现,但社会缺乏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动力,生产上甚至出现粗制滥造,致使社会资源浪费和经济结构恶化。

3、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和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社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不能充分地转化为货币,一部分企业无法扩大再生产,甚至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必须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失业增加,一部分人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会总需求,则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在收入水平提高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的情况下,人们的货币购买力和生活水平就会降低。4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保证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只有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反,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市场疲软、市场滑坡、资源闲置、失业增多、经济增长乏力等,必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果社会总供给严重小于社会总需求,短期看来,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不定期经济增长往往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的基础上,而且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恶化经济发展环境,显然是难以为继,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毕业封面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

辽宁省委党校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作者:

年级、专业:

学号:1021010200**

班级:省直公委党校

指导 老 师:***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月**日

第四篇:陕西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2012经济管理理论1

1、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温斯洛〃泰罗等人,在早期管理理论先驱的思想的影响下,对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的。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一书发表,标志着管理学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此被誉为“管理学之父”。

2、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只是整个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把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概括为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霍桑实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进行的。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与工人谈话试验;(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的研究。

4、社会人的假设。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即认为人都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理性动物,梅奥等人则把人假设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人并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感等。

5、人的需求是分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前两项是人的基本需求,后三项则是高层次的需求。

6、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所谓计划,通俗的讲,就是行动以前预先进行的计算和筹划。具体的讲,就是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抉择,并设计其步骤、方法、环节、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7、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任何管理者都应该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幅度,所谓管理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的管理其下属的数量。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管理者本身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一个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管理层次。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特别是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层次将会不断的增多。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的限制。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之间是反方向关系,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就越小,反之亦然。

8、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9、超Y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约翰〃莫尔斯和洛希共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是对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试验和研究的总结。其结论是:不能笼统地说X理论正确还是Y理论正确。有的组织适合应用X理论,有的组织可能适合Y理论,关键在于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据此,他们提出了超Y理论,其要点是:(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组织的;(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3)组织目标、工作性质、成员素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4)当一个目标达成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的实现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所以它能激发人们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因此,超Y理论主张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X、Y或X+Y的管理方式。

10、路径— —

目标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豪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领导者是使下属获得更好的鼓励、更高的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核心人物,提出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为下属在工作中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并使下属明白哪些行为能导致目标的实现并获得奖励。简言之,领导者应为下属指明达到目标的路径。

11、所谓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将其内在潜力转化为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赫茨伯格发现,使人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和工作环境有关的一些因素,如个人生活、薪金、职业安定、工作条件、监督、公司政策与行政管理、人际关系、地位等;使人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和工作内容有关的一些因素,如赏识、晋升、负有责任、工作中的成长、成就、挑战性的工作等。他还发现,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他把第一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把后一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他建议,管理人员应先向职工提供保健因素,消除职工的不满,然后再向他们提供激励因素,增加他们对工作的满意感。他认为,在缺少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12、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员工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员工首先思考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然后讲自己的收入——付出比率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率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则有公平感。如果感到二者的比率不相同,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当不公平感出现后,员工就会试图去纠正它。

13、前馈控制也称事前控制: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工作的偏差消除于行动之前。

1、企业管理:是指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内部管理机制运作以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最终实现预期效益目标的活动。企业管理的性质: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且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自然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执行着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的社会化性质产生的。②社会属性: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这是由共同劳动所采取的社会结合方式的性质产生的,是维护社会关系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显然具有不同的个性。

2、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它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三个基本内容构成,其中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组织和管理的基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财产权利的安排。

3、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这里“现代”一词,绝不仅仅是一种时间概念,它起码是针对两种企业制度而言的。一是古典企业制度,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制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协调的原则,由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班子、监事会四个部分所组成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企业领导制度。

5、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股东大会:是指一种定期或临时举行的由全体股东出席的会议,同时它又是一种非常设的、由全体股东所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它是由股东在股东大会上选举产生的董事所组成的一个集体领导班子;高层经理班子以总经理为首的高层经理班子,是公司的执行机构。总经理实行董事会聘任制,由他带领高层经理班子的全体成员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层经理班子的行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以防止他们从事违反法律和公司章程的活动,损害股东、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

6、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制衡关系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层经理班子成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管理企业;监事会代表所有者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班子成员的经营决策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

7、企业战略的层次体系公司战略是企业整体的战略总纲,是高层管理者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业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单位在公司战略指导下,经营管理某一个特定单位的战略计划,是公司战略下的子战略;职能战略:是对企业各主要职能活动进行管理的计划,为业务战略服务,其内容比业务战略更为详细、具体,作用在于使业务战略的内容得到具体落实。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制订;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的控制;企业战略的修订。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

8、市场细分是指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不同的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由相似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群体,即子市场群。市场细分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市场细分的作用:①识别市场机会最有效的方法。②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保证。③企业强化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9、市场细分的标准:市场细分的依据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很多,而且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有不尽相同。这些引起需求差异的原因就构成了市场细分的标准。消费者市场的细分标准:地理标准、人口标准、心理标准、行为标准等。生产者市场的细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用户地理位置等。

10、目标市场:是指企业要进入的那个市场,即企业拟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那个消费群。企业市场细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选择并进入目标市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11、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被市场淘汰所持续的时间过程。一般可根据产品的销售量和获利额的增长变化情况,将之划分为各具特征的四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本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是投入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该注意扩大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范围,降低成本,尽量缩短投入期。就价格和促销水平来看,企业可以有四种策略选择:快速掠取策略(高价格、高促销)、缓慢掠取策略(高价格、低促销)、快速渗透策略(低价格、高促销)、缓慢渗透策略(低价格、低促销)。二是成长期的营销策略:企业应把重点从使消费者了解新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转到争创名牌、吸引消费者购买上来,保证产品销售的迅速增长,延长给企业带来最高利润的这一时期。企业可以采用的策略有:提高产品质量、寻找新的市场、扩展企业的分销网络、改变广告宣传重点,充分利用价格手段。三是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现有市场已达饱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些经营欠佳的竞争者被迫退出市场。为了维持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应当采取进攻性的策略,积极增加具有新的竞争的因素,使成熟期延长。为此企业可以有三种策略选择:市场改良、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良。四是衰退期的营销策略: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保留策略,即或维持原状或逐渐收缩;放弃策略。

12、定价方法: ①成本导向定价法:是以产品成本为基础,加上预期利润和应纳税金而确定的销售价格。具体又分成本加成定价法、损益平衡定价法、目标贡献定价法等。②竞争导向定价法:是指依据竞争者的价格结合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选择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定价方法。具体又分为随行就市定价法、密封投标定价法等。③需求导向定价法:企业在定价时,不仅要考虑成本,而且要注意需求的变化及消费者的价格心理,根据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定价。具体又分为理解价值定价法、差别定价法等。

13、质量管理:指的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这个定义把质量管量视为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只要与质量有关的企业活动,都与质量管理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面的质量概念;采用的方法是科学性和多样性。

14、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员工的总数量及有益企业发展的员工思想、文化、专业技术水平、身心等素质方面的总质量。

15、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标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内部从事工作中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成果加以测量的过程。绩效评估的方法:(1)相对标准法:是通过员工进行相互比较和研究分析确定的一个相对的评估标准,以此为员工绩效评估的方法。具体包括排序法、两两比较法、强制分配法等。(2)绝对标准法:是考评人员依据客观行为对每位员工做出评估的方法。具体包括量表评等法、关键事件法、职业锚定等级评价法、行为观察法等。(3)目标管理法:是考评人员与员工共同讨论和制定员工在一定评估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同时还要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方法。

16、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特征通常具有隐形性、潜移性、可塑性、继承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普通性与差异性;又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企业文化的构成内容:①深层企业文化:它不是人们能直接体察到的,而是渗透于企业全体成员思想和心灵的意识形态。一般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经营风格、企业风气和企业道德五个方面。②中层企业文化:它主要指企业文化中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给予体现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内外人际关系等被一定的制度所约束和规范的内容上。通常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企业风格等三个方面。③表层企业文化:指的是那些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

察到的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外在文化形态。通常主要有:企业标志、标准色、标准字;厂容厂貌;产品的特色、造型、包装、品牌设计;厂服、厂歌、厂微、厂旗;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公关礼品和纪念品、宣传媒体和沟通方式等。

1、宏观经济管理特征:

1、经济体制的特定性:是市场对社会资本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管理行为。

2、管理主体的行政性:是国家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和行政隶属关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所进行的管理。

3、管理客体的总体性:是解决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其核心任务就是谋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4、管理方式的间接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而是通过市场,主要用经济手段和法律规范,引导和制约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5、管理目的的全局性:是指在谋求、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并不忽视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存在,而是要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正确地协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使三者达到有机的统一。

2、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①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一种社会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全部就业”或“人人都有工作”。从失业者的就业意愿角度,可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只有非自愿失业才算真正的失业。③物价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与支出的相对平衡。

3、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原则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职能任务确定机构的原则:合理设置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在于正确、高效地发挥政府职能,更好地完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任务。因此,设置什么样的管理机构、聘用什么样的公务人员,首先应从其所担负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任务出发,坚持先定职能任务、后定机构的原则。②精简效能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必须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就是精兵简政,改变和消除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冗员繁多等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管理层次和幅度;效能就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各部门和各单位,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工作数量、质量、速度和效果。③权责对称的原则:管理权力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责的必要条件,因此,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对称是任何管理机构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必须从这一原则出发,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管理岗位的权力和责任,使之最大限度地对称。④统一协调的原则:统一就是在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有统一计划、统一调控和有利于发挥组织机构整体效能的核心。协调就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在这个核心的统一指挥下,协调运作,形成合力。⑤科学规范的原则: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必须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责、功能和权限,科学地确定机构、编制、岗位和人员,并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和法规,使宏观经济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做到制度化和法治化。

4、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向市场提供的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包括国内生产提供的部分与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以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总和。按社会总需求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部分。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

5、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资源总量和配置状况。资源总量是构成社会总供给规模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资源配置状况直接决定着供给的总量和结构。资源总量越大,可能提供的总量越多;资源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越高,提供的供给总量越多,供给结构越合理。

2、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当社会总需求增加时,总供给会随之增加;当社会总需求萎缩时,总供给会随之减少。

3、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是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增函数,整个社会价格水平越高,社会总供给水平也越高,反之则越低。

4、对外经济联系程度。通过对外经贸往来,一国经济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进一步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从而改变国内的供给总量和结构。

5、宏观经济政策。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能影响社会供给总量,而且能影响供给结构。政府正是借助宏观经济政策的这种影响作用,对社会总供给进行调节,以使供给总量和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6、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

1、社会总供给水平。社会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质量和品种是决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社会供给总量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需求总量和结构。

2、货币供给量的多少。社会总需求实际上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的形成,无论是通过财政渠道还是信贷渠道,最终都是由广义的货币供给量来体现的。因此,一国采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决定着货币供给量的多少,从而对社会总需求的变动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3、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表明了人们的购买力水平并决定消费和储蓄水平。一般地说,收入水平越高,购买力水平也越高。

4、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是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减函数,整个社会价格水平越低,社会总需求则越高,反之亦然。

5、对外经济联系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一国对外经济联系程度日益成为影响该国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外经贸往来,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以扩张社会总需求。

6、宏观经济政策。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又一重要因素。政府正是借助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节,进而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以谋求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

7、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同一计算口径、同一时期内,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协调与均衡的一种经济运行状态。理解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涵义,需明确以下几点:这种平衡不是指绝对相等,而是指基本平衡;这种平衡既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指静态平衡,而主要指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既包括短期平衡,也包括长期平衡。

8、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意义①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里,社会总供求总量上的平衡,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有序运行的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而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则保证了国民经济能按比例、协调健康地发展。②社会总供求平衡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基础条件。资源配置合理和经济结构优化,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有一个大体平均的利润率,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行业间的流动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及国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也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这时,供给的压力和需求的拉力同在,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③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条件下,和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基本稳定,就业比较充分,商品供给充裕,服务周到,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④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保证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只有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9、经济周期的涵义:经济周期是指因经济波动而使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运动过程。按经济周期波动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绝对周期和增长周期:绝对周期是指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绝对水平的下降;增长周期是指经济总量相对水平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经济衰退中,经济总量水平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10、政府必须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治理:(只能减少波动,不能消除)。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内在矛盾的产物,是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然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剧烈的经济周期波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11、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所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计划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经济计划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1、宏观性。所谓宏观性,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制定者和管理者是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宏观决策者,其计划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的总体安排,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结构、速度、规模、布局及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等进行总体规划,是粗线条的,有弹性的,覆盖全社会的。

2、战略性。所谓战略性,主要是指把宏观经济计划置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和趋势,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问题作出总体部署和谋划。同时,全国总体发展战略构架下,各个领域、各个区域还要制定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3、政策性。所谓政策性,就是将一定时期国家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转化为强有力的政策体系,用可操作的政策体系来引导社会经济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计划是集预测性、导向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总体上的指导性计划,主要通过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措施和经济信息具体实施。

12、宏观经济计划的地位:宏观经济计划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基本依据,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2)宏观经济计划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3)宏观经济计划是协调各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中心。

13、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重大经济决策,制定的指导和规范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实践中,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政策体系。

14、产业政策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产业政策属于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第二,产业政策的调节对象是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第三,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质态升级:产业政策作为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而出现的赶超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自觉设计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第四,产业政策具有浓厚的本国特色

15、产业政策的内容:产业政策覆盖面宽,调整范围大,因而内容也相当广泛,形成一个政策体系:

(1)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确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提出协调产业结构内部比例关系及保证产业结构顺利升级的政策措施。(2)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制定的指导和干预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矛盾,以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和高效化的各种政策与措施。(3)产业技术政策。产业技术政策是国家为了支持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引进、消化、吸收符合本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引导产业技术结构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和措施的总称。(4)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布局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采取的调整国民经济空间结构和地域比例关系的一系列政策手段和措施。

16、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计划。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也称转移支信,是政府把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17、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而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存款准备金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8、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劵活动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9、“双紧”政策: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即紧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收缩信贷支出规模,以及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规模和国家信用,以及财政盈余等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如果需求膨胀,物价持续上涨,一般应采取“双紧”政策。“双紧”搭配方式对经济的影响与“双松”搭配恰好相反,其积极一面,可以有效抑制社会总需求,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其消极一面,在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同时,供给也会受到抑制,整个经济有可能陷入萎缩状态。

第五篇: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个人总结

回顾近三年来的党校研究生学习经历,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份难得而珍贵的人生经历。学习期间,在党校教授们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下,自己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收获颇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定信念,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学习期间,自己始终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更加深刻,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强化了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

二是努力学习,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了《现代企业管理》、《领导科学》、《西方管理理论》等课程,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涉猎了一部分其他知识,开阔了视野,熟悉并掌握了有关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对本人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有了全面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学以致用,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坚持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注重将所学理论与组织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对有关政治理论、管理方法、法律知识等做到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工作业绩有了明显提升。

四是严于律己,良好作风进一步养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己始终坚持“三严三实”要求,自觉强化纪律意识,坚持从严律己,管住小节、从我做起,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一系列规定要求,严格遵守党校的规章制度和各项纪律,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进一步用好在党校学习期间的收获和成果,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努力取得更大成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试题特点及命题趋势下一篇:税务副科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