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3-01-06

第一篇: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1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1个语文园地,内容丰富多彩。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通过本组教学,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祖国发展成就。

2、引导学生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会并牢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富饶的西沙群岛》

2课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

2课时 《香港,璀璨的明珠》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5课时

单元复习五

1课时

考试及试卷评讲

3课时 合计

16课时

21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 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 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出示课文中生字卡片:断 楚 孤 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出示课文图《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跟录音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谈话:根据学习《望天门山》的方法,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板题 读题)

2、了解诗人解题意。题目的意思是:在西湖上饮酒,先是晴天后来下 雨了。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 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mǒ 相宜xiāng 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 方好:正好。

亦:也

欲:想要

四、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挂图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会这两首古诗。

2、完成“指导丛书”中本课的练习题。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

(唐)

苏轼

(宋)

天然美

热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

22 富饶的西沙群岛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学习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学习难点:了解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连接成自然段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中国地图挂图、课文挂图。

2、学生查找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师读出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3、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注意提醒:饶

屿

粪)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意思。(指导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词语)

成群结队

飘飘摇摇

千奇百怪

渔业工人

四脚朝天

祖祖辈辈

披甲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a、问:“五光十色”什么样儿?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b、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a、问:想想什么意思? b、问:怎么读? c、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四、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组内检测朗读(要求:①组长带领组员通读全文;②组长自定形式检测朗读)

(2)小组展示朗读(要求:①各组自定形式展示朗读;②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注意正音)

(3)学生交流:你知道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表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

五、引导自学,合作互助

(一)自学与交流提示: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想想西沙群岛的海水有什么特点,请用:“——”画出。

2、西沙群岛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呢?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二)学生交流

六、精彩展示,点拨释疑

1、指名交流:西沙群岛的海水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师相机指导学生品读感悟、感情朗读。)

2、指名交流: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师一边用鼠标点图,一边引读: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

学生接读:(所以),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

三、布置作业

1、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1、出示“五光十色”一词,问:“五光十色”课文里指什么?

2、你还想了解西沙群岛的什么?

二、自学交流,精彩展示

(一)自学与交流提示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段,讨论:

文中写了海底的哪些生物?用“——”标出来;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用“~~~~~”画一画。 (2)小组合作学习。

(3)精彩展示,点拨释疑。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歧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二)自学与交流提示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学习提示:

讨论:这一段有几句话?围绕哪句话来写?作者描写了哪几种鱼?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展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

五、六自然段,汇报展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这一段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联系?(首尾照应) (3)引读第七自然段。

三、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内容。

1、创设情境、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如果你是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的游客,怎样为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4、情感升华,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

游览了西沙群岛你最想说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情况抄写生字、生词。

2、背诵第三自然段。

3、完成“指导丛书”中本课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 五光十色

海底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各种各样的鱼

海滩 贝壳 海龟

海岛 鸟的天下

教学反思:

——————————————————————————————————————————————————————————————————————————————————————————————————————————————————————————————————————————————————————————————————————————————————————————

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执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15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学习难点:

文中介绍的景象及动物、物产等,学生不够熟悉,可能感到生疏,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准备:

1、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收集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一、导入。

1、启发谈话,借助地图介绍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2、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文字资料。

小兴安岭:是黑龙江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脉,海拔600-1000米,长约400千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后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交流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

四、归纳主要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2、默读第一小节,想一想,从几个地方看出树很多?

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

3、练习朗读,体会“绿色的海洋”的美丽。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一、复习检查。

1、出示部分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小兴安岭什么最多?朗读第一小节。(板书:林海)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小兴安岭美在哪里。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这一小节主要描写了这些景物。它们是按顺序列出的。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些景物什么样?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1)读这一句,想想:春天的树长得什么样?

(2)出示句子,比较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其它景物各是什么样?学生自学汇报。

5、看图想像春天的画面,感悟春天的美。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大声朗读这段话,像学习春天的一段一样,按顺序一句一句找景物,用“__”画下来,对照图画说出夏天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次朗读,思考这些怎么样,怎么美?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学汇报。

4、练习朗读。

五、以自学为主,学习第

五、六小节。

1、学生自学:

(1)体会秋天和冬天的美,找出秋天、冬天各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读这两段话,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秋天。

重点理解秋天“飞舞”的落叶和丰硕的“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3、冬天。

重点体会“刮”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六、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树木的特点。

七、齐读最后一小节。

八、作业。

1、完成“指导丛书”中本课的练习题。

2、两者任选一道:

a、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b、把你最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

板书设计:

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树木嫩绿

春水涨满

树木茂密

野花盛开

美丽的花园 绿色的海洋

落叶飞舞

野果成熟

巨大的宝库

积雪覆盖

野兽进洞 教学反思:

——————————————————————————————————————————————————————————————————————————————————————————————————————————————————————————————————————————————————————————————————————————————————————————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指导朗读。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搜集与香港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一)揭示课题 师:我们游览了天门山的雄伟,西湖的秀美,西沙群岛的富饶,北国风光的小兴安岭,今天咱们到繁华的大都市香港去逛一逛。(板书课题)

师:略读课文学习方法:

略读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要多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对语言体会和品味,都应该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二、预习检测,引导自学

(一)你会读吗?

1、出示词语,指名带读: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

佳肴

物美价廉

一应俱全

贸易 大饱口福

旅游胜地

粤菜 举世闻名

夜幕降临

清澈 五颜六色

奔流不息

海豚 五洲四海

璀璨无比

闪耀

2、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和同学交流交流你知道的香港。

3、指名分段读文。

(二)出示自学指导提示:

1、读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用“——”画出有关词语。

2、和同学交流交流你知道的香港。

3、交流感悟。

三、小组讨论,合作互助 交流提示:

1、组长组织交流。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向同学介绍

3、交流不理解或感兴趣问题。(组长注意收集组内无法解决问题)

四、精彩展示,点拨释疑

1、刚才你们到香港细细参观了一番,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挑自己喜欢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2、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指导读读有关句子。

五、总结评价,当堂训练

1、课文的内容我还记忆犹新

1997年__月__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

2、回顾目标,评选优胜学习小组和个人。

六、课外拓展:编写一份有关香港知识的手抄报。

七、作业布置:完成“指导丛书”中本课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美丽夜景 教学反思:

——————————————————————————————————————————————————————————————————————————————————————————————————————————————————————————————————————————————————————————————————————————————————————————

语文园地六

口语交际——《风景优美的地方》(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把自己去过的地方和最想去的地方介绍清楚。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3、评一评,哪个小组活动开展得好。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导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1、这个单元,我们随李白欣赏了天门山,跟苏轼游览了西湖,南下游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北上观赏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还到“东方明珠“香港逛了一圈。你还去过哪些地方?你还想去哪些地方?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风景优美的地方。揭题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讨论,合作互助

1、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一定不少!假如你去过哪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景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以组长为首席发言人,进行小组交流,谁发言精彩给予加分。

3、方法提示:结合照片或图片,说具体、说清楚、语言生动形象。 把自己想说的向大家介绍介绍,并能抓住景物的特点。

四、精彩展示,师生评议。

推荐学生上讲台介绍,相互评说。对说得具体、语言生动的小组给予加分。

评价要求:

1、说话有条理。

2、语句通顺,能抓住景物特点具体介绍。

3、表达口齿清楚。

五、总结评价。

1、总结评价。

2、师生评选优胜小组。

六、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课时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风景优美的地方)

1、说话有条理。

2、语句通顺,能抓住景物特点具体介绍。

3、表达口齿清楚。

习作——《介绍一处景点》(3课时) 习作目标:

1、学会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个地方,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3、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及时加以整理。

第一课时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导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话题导入,承上启下

自然界的景美,人世间的心美、情美、人美,用最美的语言赞美你眼中最美的风景和你内心最美的感受。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审清题意,确定主题

1、审题

细读本次“习作“下的内容,想想这次作文要注意哪些要求?

2、教师小结,指导选材

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3、交流。

要写出怎么吸引人,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可以联系课文谈一谈) 请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 1)、按空间顺序; 2)、按时间顺序; 3)、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三、小组讨论,合作修改

1、什么不足?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小组内轮流自读自己的习作讨论交流提示。

3、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修改。

四、总结评价,当堂习作

1、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评价学习小组 评选出这节课中的最佳小组,优秀个人及有进步的同学。

3、自主习作,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习 作 按顺序

写清楚

第二课时(学生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评点)

学习目标:

1、能把去过的地方,或想去的地方写下来。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能取长补短。

3、训练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好中差的习作。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导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展示目标

1、出示目标,明确要求

2、重温习作要求,把握评改目标。

3、总体评价本次习作情况。

介绍本次习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二、小组讨论,合作评改。

1、出示评改交流提示:(本次主要从①②⑤⑥⑦⑧⑨方面进行评改)

①文章题目,是否新颖,能否吸引人。

②文章选材,是否根据要求选材,所选择的材料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③文章的立意,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赞扬什么样的精神。是否有新颖、深远的立意。

④文章的表达,是否通顺,是否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让句子更生动。

⑤文章的重点,是否具体,突出。

⑥文章的条理,是否能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⑦文章的详略,是否得当。

⑧文章的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有无错别字,语言是否优美,表达方式好不好。

⑨文章的标点符号,用法是否正确。

2、各小组选择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修改。小作者读自己的文章,小组其余同学边听边对照①②⑤⑥⑦⑧⑨方面的要求提出修改意见。

3、教师进行巡视与指导,发现经过修改后有很大改善的典型,并选取好中差习作的典型。

三、展示汇报,点拨提升。

1、请“修改典型”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前后不同的语句或片段并简要解释这样修改的原因。

2、评点学生作品。

①请本次习作最佳作品的作者朗诵他的习作。

师:祝贺你,你的习作荣登榜首。同时,请允许我提三个小问题:

一、你是怎么构思的?

二、你最得意之处是什么?

三、你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哪儿?请大家也评价一下,并提出你的问题。

②出示差的习作,查找问题。

你发现这篇习作存在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③展示中等习作,合作修改。

展示中等习作,共同对这篇习作进行全面修改。

四、当堂修改,总结评价。

1、根据刚才的修改方法和老师对你习作的评语,再次对你的习作进行修改。

2、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3、评选出这节课中的最佳小组,优秀个人及有进步的同学。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

2、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应用。

3、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积累词语。

4、了解有关祖国壮丽山河的知识。 课前准备:

1、收集和积累描写景物的诗句。

2、收集反映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导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语文园地六。

2、出示学习目标

二、确定主题,引导交流《我的发现》

1、谈话:认真读4个句子,看看带点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相同吗?

2、学生交流(指名说)

3、小组讨论,合作互助

4、当堂训练:

说说下列句子中“深”的意思

河水有三尺深。

这本书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

这件事影响很深。

他们的感情很深。

这件衣服是深红的。

三、确定主题,引导交流《日积月累》

1、资料展示:第一句诗选自王维的《山居秋暝》。 第二句诗选自杜甫《绝句》,诗的后两句是“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三句诗选自杜牧《江南春》。 第四句诗选自陆游《游山西村》。诗的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第五句诗选自王安石的《庚申正月游齐安》。

2、学生交流并读背。(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

四、确定主题,引导交流《读读记记》中三组词语的特点。

1、学生交流三组词语的特点。

2、口头拓展练习。

五、宽带网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办一期“可爱的中国”手抄小报。

2、完成“指导丛书”中本园地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

(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1、巩固第六单元的生字词。

2、能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能仿写词语。

3、能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时意思有什么不同

4、学习修改病句。

5、进行阅读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时间:2013年 月 日,星期 ,第 节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懒洋洋

2、同桌互批。

3、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整理错乱的句子。

1、出示句子:

( )到了那里、老师给我们分了工,大家就马上干了起来 ( )不到两个小时,三十五棵小树就种好了。

( )小刚扛树苗,小明挖坑,我和老师抬水,大家忙个档停。 ( )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到西郊公园旁种树。 ( )望着一棵棵小树,同学们别提多高兴了。

2、说说看到这种题目,应该怎么做。

3、指名说。

4、师总结:先读一读,了解大意。再根据其中的联系,找出句子的前后顺序。一般的都有是按时间或地方的顺序来写的。整理好了后,一定要再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5、按上述方法,练习做。

6、指名交流。

三、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小丽在全校短跑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同学们都赞叹她为班级争了光。 (2)小兴安岭是一个风景优美、景色美丽的地方。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美丽富(

)

四(

)朝天

千(

)百怪 物产(

)富

五(

)六色

成(

)结队

1、说说带点词有什么特点?

2、并写出三个类似的词语: 、 。

3、表示“一处地方东西很多“的词语是哪些?

4、请任选其中一个词来说一句话。

五、仿例写词。

1、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际

2、又松又软 又香又甜

3、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六、复习课文。

1、第二十一课:

(1)说出下列词句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背写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2、第二十二课:

(1)背写鱼的自然段。

(2)课文从哪些方面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海水五光十色,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和海龟,海岛上有各种鸟。)

七、总结。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组教材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专题,先后安排了四篇课文。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里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八组安排了四篇关于“献爱心”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从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这种感情。本单元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将课文的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学习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42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懂得关心别人,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教学时间:12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 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太阳》:介绍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月球之谜》: 了解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引起对网络和现代科技的兴趣。《果园机器人》: 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激发学生对机器人世界和科技的兴趣。 教学内容:

1、认识19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迪。

3、鼓励学生留心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4、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迪。

2、鼓励学生留心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和疑问,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安排:12课时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太阳》《月球之谜》。有展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果园机器人》。每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特色,《太阳》是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知识。《月球之谜》则紧扣谜字把与月球相关的不解之谜讲出来。《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介绍相关互联网的知识。这组课文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这一组课文中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对于有的学生用过过电脑上过网,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很感兴趣。对《太阳》、《月球之谜》、《果园机器人》这三篇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用列举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但由于学生经历体验不太深刻,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是由于现在信息量很多,到课外书、网上查找资料来理解课文。神奇宇宙、太空探险。我国杨利伟到太空,也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整体教学设想:

1、与生活链接。通过搜集和网络有关的资料,上网查阅与太阳有关资料,搜集阅读与太阳、月亮有关故事、诗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感觉到宇宙的奥秘。

3、通过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4、鉴于本组课文的特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引导学生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写本单元元的所要求的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的词句。

3、理解本单元的课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图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有关太阳、月亮传统诗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激发他们想学这四篇课文的欲望。

二、基本策略:

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取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读中情、读中想。

2、课文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设置一些优美的语句识字,自主探究识字方法。

3、用变戏法的方式复现生字,巩固认识的字。

4、要写的字采取自学。师指导写,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

三、各有侧重:

(一)《太阳》

1、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太阳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2、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人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月球之谜》

1、激趣导入。

从神奇的传说到科学的了解太阳知识,让我们共同迈出了探索宇宙的第一步。宇宙中的一切

都在吸引着我们人类,白天有太阳、夜晚会有月亮悬挂在天际,从小我们就听说过月亮故事,你能讲一讲吗?月亮中的嫦娥使我们望而兴叹,究竟她什么样?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才揭开它的神秘的面纱。但它却仍然产生了迷团,今天我们便来学习《月球之谜》板书:

2、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和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收集的图片。

3、把收集到描写月亮的诗句,展示出来读一读。

(三)《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悄然走进各个家庭。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资料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它有哪些功能?学生自读。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你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四)《果园机器人》

1、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了解机器人吗?同学们交流。

(2)播放机器人资料片。

师讲解机器人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上有百万台工业机器人正在同人类朋友并肩战斗,它的出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今天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果园机器人。(板书)

2、讨论交流机器人有怎样的特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交流展示:

1、学习这四篇课文,组织学生召开交流会,把收集到的美的诗句读给大家听看谁收集到的多。

2、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展出来,搞一个太空图片展。看谁收集的最多最美。

第四篇:《单元整体解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组解读

(一)一个新的起点单元

首先,这是新学段(第二学段)的起点。对比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单元开篇多了一页单元导读,这导读是给老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要学什么,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二是习作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不再如二年级那样将“写话”放在语文园地当中。三是课文分为了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四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被“交流平台”取代,不再安排“我爱阅读”。 第一个变化,我觉得它契合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的需要。学生走过了低年级的浪漫,开始向比较理性的自我认知过渡,在学习上,应该逐渐学会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老师把目标藏着掖着的学习,即使有趣,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始终是盲目的,是不会有自我管理活动生发和参与的。这一变化是我个人最欣赏的。我在自己的教室课程探索和实践中,就已经在这方面尝试了好几年——每周会为学生提供一份“母语学习周计划”,让学生清楚接下来的一周要学什么和达到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鞥明明白白地展开学习活动,就能有目标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变化,是相对于第一学段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原人教版教材而言的,它不仅仅是努力体现习作教学本身的课程序列化,也强调了“写”和“发表”的重要性。读再多的书,增长了再多的见识,涵养了再好的性情,不会观察和思考,不会用清通、适切、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终究成不了“自己”。第一次习作,聚焦“体会习作的乐趣”,是科学的目标设计,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任务的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内驱力,意义的理解是其次。第三个变化,主要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方法的迁移运用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交流平台”替代了“识字加油站”,既是重点学习目标的升级和转变,也是教室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和基础,还是对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梳理和内化。 作为新学段的起点单元,它还通过编排形式以及教师在准确以及创造性理解基础上的教室生活实践,给学生以后如何更多地自主性创造自己的母语学习生活,提供了认识、方法和策略、习惯等方面的示范。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以后的母语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二,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新起点,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开启了新的体验和评价模式。认知发展的新起点体现在多个方面,选择校园生活恰恰是最适合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体验最真切的“境遇”。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目中,自己的校园生活,甚至自己班级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认为的校园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缺乏反思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到了三年级,身心的发展之外,无论是生活探索范围的扩大还是随着阅读带来的视野的扩大,都让学生有了突破原有认知的需要。通过校园生活主题单元的开启,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生活探索开去,了解到不同校园的同与异,在对比中发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学校的想象和期待;从故事中学习反思自己在校园、在课堂中的角色、姿态和责任…… 第三,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起点。第二学段是学生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实践向逻辑思维实践过渡的阶段。将单元学习主题和重点目标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带着目标去学习,就是在帮助学生体验一种有依据、有逻辑的学习。例如,让学生聚焦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涉及了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把要表达的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语言运用的策略的,语言积累的价值就在于能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新鲜感的语言。包括口语交际(分享“我的暑假生活”),包括习作(“猜猜他是谁”),都更突显出言语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有了逻辑思维的陪伴甚至管理,言语思维的品质就会一步步提升,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输出性的表达,都将拥有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期待,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也有赖于此。

(二)这是一个学习目标清晰而科学的单元

学习目标清晰既表现在导读中明确表述了出来,也体现在每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如第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

(点击图片可放大)

虽然只有第一题明确提出了“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但后面两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都是以课文学习为起点和基础引发的话题,教师应该适当地通过评价,将“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运用渗透在“说一说”的实践中。这一目标不断在课文阅读中得到多种学习形式的落实,读、说、写,目的是要成为学生阅读中养成关注和积累的习惯,在说和写中慢慢转化为能力,养成一种自觉。

习作“猜猜他是谁”,这个内容本身就与学习目标“体会习作的乐趣”相吻合——是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习作活动。当然,习作的乐趣不仅在内容上,还在表达实践上,学生表述准确,如果还能有新鲜感——这是与阅读目标的关联——乐趣就会更深一层;学生的描述准确表现了同学的特点,让其他人读了后能很快猜出来,成就感又会带来印象更深刻的乐趣;教师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用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这一乐趣就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驱动力了。

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落实的层次性和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内化水平的匹配上。落实的层次性,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每篇课文内的学习有层次(前面已经呈现,不再赘述),三篇课文之间也有层次性。三篇课文之间的层次性,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是很循序渐进的。

(三)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

作为母语学习的主题单元,都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这种开放性学习空间,不能仅仅是靠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教学主张来创造,教材主题单元本身,无论从主题上还是文本的选择和组合上,也应具有开放性。

首先,校园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因为对校园生活体验的差异性,因为校园生活表达方式的多元性——学生可以在母语学习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丰富性,文本中有,习作中也是一个具体的表现。第二,三个文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讨论校园生活的,角度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很自然地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分享校园生活,文本的拓展就有了合逻辑的选择。例如,既契合校园生活主题,又可以进一步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文本可以拓展《山沟里的孩子》等,整本书有王淑芬的《三年级花样多》等。再者,《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的作品,吴然的很多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里,都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走月亮》《珍珠泉》等,也可以作为开放性教室课程的一个选择。还有泰戈尔《新月集》,开个小学的读书分享会,或师生、家长参加的朗诵会,也是一个选项。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根据课时的总体安排和规划,用好用活这个单元,创造出学生受益的教室课程生活来,建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叶圣陶语)的、具有逻辑的母语课程。

(四)这是一个文本选择上有瑕疵的单元

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是人编写的,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和不足是不能避免的。个人认为,这个单元在文本选择上,是有瑕疵的。前两个文本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品质上,都是经典的,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例子,好榜样。第三篇,就有了明显的落差。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来呈现校园生活,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敢于在学习中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选择了这个文本。但是,就落实重点学习目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而言,这个文本是难以胜任的,这也是文本的内容和体式所限。不是说文本中完全没有这样的词句,而是很少很少,如果是“关注词句表达的准确性”,倒是不错的选择。

二、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3)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四、单元整组课时规划建议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说明 备注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一课时 作为开学第一课设计,开学前一周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准备 “日积月累”做一个“古诗词中的童年”晨诵专题,时间持续一个月。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三课时 先学习单元导读,讨论对校园生活的认识、感受,明确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以学习单的方式完成字词自学和读通课文的课内预习。拓展阅读《走月亮》,学习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始学习做不同特色的阅读手账(方案2: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

花的学校 三课时 拓展阅读《孩童之道》《金色花》,建议布置《新月集》亲子共读活动。

不懂就要问 一课时

习作 两课时 紧扣一个“趣”字展开表达实践活动

语文园地之词句段运用 两课时 第二题融入课文学习和单元整理活动2。

单元整理 两课时

1、字词整理与积累;

2、吴然作品、泰戈尔散文诗班级朗诵会及新鲜感词句分享;

3、优秀习作分享与发表。

教学建议

开学第一课(口语交际)

一、为什么要设计为开学第一课?

在开学第一课分享暑假精彩生活,既是为了对暑假生活做一个有意思的自我总结和展示分享,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比感受暑假和校园两种成长生活的不同精彩和相互联系,为接下来的校园学习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这是分享课,也是衔接课,还是开启课。

结合第一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关注渗透在对学生分享的评价中——对于学生来说,“新鲜事”里往往会很自然地蕴藏着“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课前要做哪些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口语交际课充满期待,教师可以在开学一周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请学生做好分享暑假生活新鲜事的准备。在布置任务时,提出具体要求,做必要的指导,如可以和家人一起选择要交流的新鲜事,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实物,甚至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PPT。当然,先试着给家人讲一讲,听听他们的建议是不可少的。甚至,教师可以提前制订一个评价量规,给学生在做准备时参考。

三、这节课可以怎么上?

教师要准备一个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调动学生分享的积极性。

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两种分享机会,即小组内分享和班级内分享。具体操作是:第一步,小组内按照要求分享,组员根据评价量规推选一人当堂在班内分享;第二步,每个小组被推荐的学生做班内分享,师生即时评价,教师评价有意识关注语言的“新鲜感”;第三步做活动延伸,和学生商量每天抽出固定的10分钟,让剩下的学生每天两到三个在班内分享。为了让学生收获明显的成就感,享受这种学习生活,可以将多种多样的奖项渗透在评价量规中,如最新鲜的故事、最佳口才、最美PPT、最有故事的实物、最精彩的图片…… 当然,分享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发现、小结效果突出的分析方法、策略,真正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0 2 《大青树下的小学》 文本解读

一、如何理解题目的变化

用过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老师会发现,这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中时,题目从《我们的民族小学》改成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如何理解题目的这种变化?有人是这样解读的:

课题有了变化 ,由原来的民族小学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教材编写中国家意识的体现。因为,这所学校,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学校,不是哪个民族独立的学校。大青树,就是这所学校的地域特点---边疆特色。

虽然课程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虽然一联系上新时期的国家情怀就显得“有底气”,我还是觉得这种解读太牵强。我倒觉得原来的题目恰恰是为了体现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他的不少作品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如《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翻阅吴然的作品集可以发现,以往的集子,如《天使的花房》中,这篇文章题目是“民族小学”,还有的题目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和花朵说悄悄话》);2018年5月出版的吴然语文阅读课堂系列丛书中,这篇文章收录在《大青树下的校园》中,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从这些信息当中,我们很难确定吴然最初用的是哪一个题目。用心阅读吴然的散文作品,从他作品的内容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特色(儿童散文,优美的笔调、馥郁的诗意和跃动的童心)等方面看,我更愿意相信这篇文章最初的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个题目有着朴素的诗意,让读者很自然地想到环境的美好、故事的温馨、情感的淳朴……同时,对照文中表现的“民族融合”的主题,也显得自然而含蓄。这些,“我们的民族小学”都是无法企及的。

二、欣赏——一篇诗意盎然的儿童散文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这篇儿童散文,遣词造句和语言节奏都富有儿童情趣,词句朴实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通篇语言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晓白如话,又诗意融融。例如第一句三个“从”到三个“有”一个“还有”,长短句参差有致;“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真好听”三个字看似平平常常,却在语境中更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遐想,再接着读后面的描写,发现这“真好听”是那么具有吸引力。最后两句,句式基本相同,边读边感受,仿佛觉得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都有了生命,都在欣赏着这美丽的校园。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描画出的几个美好和谐的画面。一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们来上学的景象,小朋友们的出现,让整个校园都变得绚丽多彩,朝气蓬勃;二是树、鸟儿、蝴蝶、猴子都倾听小学生们朗读课文和各种小动物看小学生们课下玩耍的画面,前者令人陶醉、神往,后者让人感受到了天真、可爱;三是对铜钟和影子的特写,定格出一幅充满温情和希望的美好画面。

显然,这是一篇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散文,白描手法,朴实语言,典型画面,把日常的校园生活写得真切,写得如诗如画,让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自豪,让不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新鲜,产生向往。

三、批判——一个学习价值清晰的文本

批判在这里指的是全面深入的分析判别,即用更高要求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审视和判断,最终厘清文本本身之于课堂学习的价值。批判是基于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它强调独立思考,强调思维和判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还直接与创造性相联系。(《欣赏 批判 联系 建构——文本解读的四个关键词》)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第一个维度,不同地区的学生关注点一般是不同的,这正好与课后第二个思考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的设置意图相吻合。“特别的地方”,不同地区的学生答案会不一样。学生认为特别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是课堂上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激发点,或者深入阅读的切入点。第二个维度,要想到学生会对词句内容感到新鲜的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对词句表达形式和策略的兴趣上来。就一般性学情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最后一句,第二自然段对窗外安静景象的描写,对小动物的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选择对铜钟和凤尾竹影子的描写作为结尾……这些都值得关注,值得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第三个维度,既是对单元主题的回应,更是为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校园生活,观察自己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探寻更多不同地区小朋友的校园生活。这也正好与课后第三题是对应的。

这样一梳理,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学习价值十分清晰的文本。

四、联系——为学生的学“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

一个文本,无论是为了实现哪一具体的母语学习目标,都不能孤立地运用。一则,孤立的运用,犹如碎片化阅读,是不完整的,是很快会从脑海中被无意识地抹去的;二则,能力的形成,方法的习得,志趣的树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巩固和强化;三则,建立联系是赋予生活和学习以意义的基础,母语学习应该是一种有联系的生活,这种联系的建立,指向的就是为学习“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叶圣陶语)——沟通生活的境遇、文本拓展的境遇、单元整体的境遇等等。这篇课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的创造,落脚点是学生的经历、实践和体验,但却始于教师“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文本解读。

先说重点学习目标引领下的单元整体的境遇。教师要在解读时弄清楚:

1、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

2、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在怎样的层次落实重点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发现和交流为基础,能区分词句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策略的新鲜感,初步学会聚焦新鲜感的用词、造句);

3、在这篇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下一篇或者在拓展文本阅读时,重点学习目标落实的层次是怎样的(能自觉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尝试分享自己体会出的新鲜感的表现);

4、在习作时渗透有新鲜感词句的运用与这篇文章的学习有怎样的联系(把握好度,把握好主次,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也就是说,这一篇文章的解读,是要胸怀整组的,要运用系统思维,要确保在课堂学习实践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孤立地读者一篇文章。

再说文本拓展的境遇。夏丏尊在《关于阅读》一文中指出:“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因为每学年所授的选文为数无几,至多不过几十篇而已。选文占着国文课的重要部分,如果于一学年之中仅就了几十篇文字本身,得知其内容与形式,虽然试验时可以通过,究竟得益甚微,不能算是善学者。受到一篇选文,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原该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其知识。”前辈近百年前的观点,永远不过时。前面在进行单元整组学习规划时已经提到,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安排三个课时。一般都是两个课时,为什么要安排三个课时呢?这也是在文本解读时就想好了的。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可能还不会从作者或者内容、主题等角度去建构一段有意思的阅读生活,他们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方法策略等都有明显局限。作为引领、陪伴、规划学生学习的教师,恰恰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素养的。

教材选择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开篇,是主题的需要,是目标落实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吴然的儿童散文里,有很多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积累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其中选入过小学语文教材的就有《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从作者作品的角度,立足“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点,这几篇文章可以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同时考虑内容主题的话,吴然还有这样一些儿童散文《学校旁边一条河》《我们的树林》《老师的礼物……

单元主题是校园生活,三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理解,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从这一角度建立联系,可以引入《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写了偏僻山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语言也是朴素而诗意的,有很多“新鲜感的词句”。

是从作家作品角度还是主题角度建立更广阔的联系,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的整体规划等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沟通生活的境遇,当然就是从“大青树下的小学”联想到自己的校园,观察、体验、分享、表达,也可以听听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学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地方的小学校园生活……至于到底选择在哪些个方向上创造“相当的境遇”,同样要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规划的需要了。

五、建构——绘制以“这一个文本”为基础的课程生活蓝图

建构,就是直接指向课堂的解读和创造,就是从“这一个文本”出发对“这一段”教室课程生活进行比较细致的蓝图规划——不是写意的,而是工笔的轮廓勾描,同时还要想一想某些细节。也就是说,在文本解读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定位、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成果的呈现和评价等等都有了第一预设。看似这不是文本解读本身的事,但确确实实是文本解读应该抵达的重要一站。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解读,可以建构这样一幅蓝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

教学建议(设计简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读”和交流,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2、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学习单,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通过边读边思边圈画,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能根据课文内容说清楚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学习准备:

设计学习单—— ★第一遍读课文,我通过查字典、借助拼音并联系上下文,把这些生字变成了熟字 (抄写在横线上或在课文中圈出来)。

★对照田字格,我发现自己已经会认会写的字有 ,我通过观察、练习,学会了写下面的字(在田字格中写两遍)。

★我认真练习朗读了课文 遍,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 ★通过读课文,我发现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跟我们的学校(一样 不一样),我将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做上了记号(画上波浪线),还读给同桌听了。课文中还有我不熟悉的事物,它们是: 。

教学过程:

一、聚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话题小讨论:你觉得校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自读“导读”,思考:你从“导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收获,教师小结谈话,帮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过渡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习。

二、借助学习单,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检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的同时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节奏。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2)听写词语:早晨、绒球花、汉族、打扮、朗读、安静、影子、鲜艳的服装、停在花朵上、粗壮的枝干。听写后评价,针对性指导书写。

(3)说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与我们的学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不同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情景。交流文中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运用图片、“资料袋”等帮助认识这些事物,如坪坝、绒球花、铜钟、山狸、凤尾竹等。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思,梳理课文内容。

1、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

2、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大青树下的小学“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特点。(绚丽多彩、好听和安静、热闹)

3、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这是一所边疆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细心体会的方法,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新鲜感具体体现在哪儿,感悟表达特色,朗读丰富积累。

2、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选择一个场景(具体地点和时间的情景),对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字,体会新鲜感,感受语言魅力。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把自己觉得写得有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与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觉得有意思。

2、组织班级交流,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内化语言。

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在联系中,通过具体词句的品读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新鲜感的词句”既是指自己觉得新鲜的词句,也是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表达方式巧妙、表达效果明显的词句。

预设(1)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读着这句话,就像眼前出现了流动的画面。从三个“从”三个“有”一个“还有”,感受这句话的节奏感。通过多个学生的合作朗读感受这种节奏感和丰富的画面感。

预设(2)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这句话作为第二自然段,一是用声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上课的情景;二是写出了边疆小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三是拟声词给人以自然、悦耳之感。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读出钟声的节奏,引导学生感受钟声的自然、悦耳、悠扬;师生合作读,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教师接着读下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感受过渡的巧妙。

预设(3)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可以调换这两句话的顺序,引导学生体会两句话的关系,从而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

预设(4)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为什么文章最后写到“古老的铜钟”“大青树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不用做分析解释,引导学生抓住“古老”“粗壮”“洁白”等词和省略号,边读边想象诗意的画面,边读边联想“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情景(省略号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这两句特别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这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赞美和喜爱。

3、师生合作,美读全文。

4、摘录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到笔记本上。

二、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1、谈话: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2、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习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习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方案一目标: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感受吴然儿童散文朴素诗意的语言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激发课下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的兴趣。 方案二目标: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体会不同地区儿童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过程: 方案一步骤——

一、教师朗读《走月亮》,学生倾听,然后说一说听过之后的感受。

二、对比倾听教师朗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走月亮》语段,交流猜想与发现。

对比语段第一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走月亮》)

对比语段第二组: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走月亮》)

三、自读欣赏《走月亮》,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朗读分享。

四、自读欣赏《珍珠泉》,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朗读欣赏《走月亮》《珍珠泉》。

六、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七、介绍吴然和吴然的儿童散文,推荐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系列。 方案二步骤——

一、教师谈话,激发阅读《山沟里的孩子》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和这些词句的特点。

三、分享交流,朗读欣赏。

四、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也可以有第三方案哦!) 附: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珍珠泉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山沟里的孩子

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

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洞的。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哟,它把清辉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

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能找到它,谁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山沟里的孩子们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地寻找。他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啊!山沟里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0 3 《花的学校》 文本解读 1 我第一次读泰戈尔是在近三十年前,那时正在读师范。印象深刻的有三个集子——《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最喜欢的是《新月集》。记得当时写了好几千字甚至有上万字的感想,还在周记上模仿他的写法创作过几篇散文诗——这些文字早就不知湮灭何处了。

当初读泰戈尔,是真正的“素”读,除了集子,找不到任何可以启发和参考的文字来帮助自己理解,但是“童真”“母爱”这些主题还是很快就领会了。参加工作以来,除了晨诵,没有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过泰戈尔的作品,也就没有再认认真真地欣赏、解读过。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而解读《花的学校》,这是第一次。

因为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编过《花的学校》,我很想知道教学过此文的老师们是如何进行解读的,便上网搜索、阅读、对比,发现几乎没有找到一篇“为课堂”的解读,要么是做浅层次的文学欣赏,要么是做知人论世式的读解,没有一篇是从作品欣赏到教学解读的。 关于文本解读,我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要立足四个关键词展开,即欣赏、批评、联系和建构。接下来我还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思路,来呈现自己的解读。

2 郑振铎翻译的《花的学校》,的确是一篇经典。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品读,你会不知不觉随着文字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自然的博大与多彩,有花儿-儿童的纯真与活泼,有欢欣鼓舞的热闹,有心思安恬的温馨……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湿润的东风吹着口笛,这是热情的夏天,这是自由的季节,这是大自然对“一群一群的花”的召唤、迎接和馈赠,所以,这些花儿“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儿童-学生看见了这些“狂欢地跳着舞”的花儿,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亲爱的妈妈,这些美丽的花儿原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就“冲了出来”。儿童要告诉妈妈什么呢?花儿在地下学校的不自由、不快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放了假后的欢欣——一出了学校,他们觉得树枝、绿叶是在为他们欢呼,雷云是在为他们鼓掌。甚至,儿童看明白了,这些花儿“冲了出来”,是要回到家里,回到“星星所住的地方”,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就像这个跟妈妈诉说的儿童一样。

读到这儿,或者,我们早就发现,这些花儿,不就是正在向妈妈诉说的孩子吗?花儿的心思,就是孩子的心思啊!

是的,这里有童真,有童趣,有童年的幻想——东风吹着口笛,雷云拍着大手,花儿的家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他们“扬起双臂”奔向“自己的妈妈”。还有,是的,还有他们这么渴望着“放假”,他们是迫不及待地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 新的问题来了。诗人泰戈尔到底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真的仅仅是赞美“童真”和“母爱”吗?诗人泰戈尔为什么要在诗中将“学校”塑造为“反面形象”呢?仅仅是因为儿童都天生向往自由吗?学校一定是不自由的地方吗?我在三十年前读的时候,就认定这是儿童最纯真心思的表达。现在想来,觉得没这么简单,因为泰戈尔不单纯是一个诗人,他还是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一定希望印度的儿童能在学校里接受良好教育的,希望儿童能爱上学校,或者,希望学校是儿童喜爱的地方。这首诗分明将“地下学校”与儿童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对立了起来。儿童会不会因为读到这首诗而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呢?这或许正是泰戈尔所想要的,因为,泰戈尔生活的年代,印度正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学校是为殖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印度的儿童自由成长服务的。(泰戈尔自己在学校里的经历也是不快乐的,他讨厌当时学校教育的刻板。)诗中的“家”“妈妈”与“地下学校”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立的。这样看来,“天上的雷云”“六月的阵雨”“湿润的东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是诗人渴望的改变,是创造自由环境的热情行动。《新月集》一共有37首散文诗,除了《花的学校》,还有《十二点钟》《职业》等写到了学校和功课,这些诗中,学校同样是自由和快乐的对立面。这就更可以说明泰戈尔想表达什么了。

欣赏过这首散文诗后,下一个问题是,作为一篇选入三年级教材的文本,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身为教师身份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解读,才能既不曲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又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教学价值呢?

3 作为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最吸引人的就是其诗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朴素优美的词句、充满想象和童趣的修辞)、诗的形象(热情的雷云和阵雨、欢快的东风、因为“放假”而充满生机的花朵、和花朵心心相印的孩子、温柔倾听孩子心声的妈妈)、诗的意境(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时,东风的口笛带来了放假的消息,一群一群的花儿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急切奔赴妈妈的怀抱),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阅读、想象、品味)心领神会——无论是富有阅读经验的成人还是三年级的儿童——只要能将文字读成画面,读成心思。

“为课堂”的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会怎样理解这首散文诗,学生会与诗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比较自然地展开怎样的对话。“花的学校”,这是一个能带给读者很多联想的题目,儿童更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是花儿们上学的学校吗?那个学校里会有哪些新鲜的事物呢?是种满了各种鲜花的学校吗?这样的校园会是多么美丽多么芬芳啊!带着这些联想开始阅读之旅,最先被注意到的句子应该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原来,或者果然,文章要写花儿们上学的学校。

刚刚体验一下发现的惊喜,接着往下读——“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一个正在讲故事或者正在与妈妈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思的儿童(学生很容易在心中将自己与“我”看作可以相互分享的同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那“一群一群的花”是这个“我”看到的和联想的。这些花是怎样上学的呢?“关了门做功课”,“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这样看来,花儿们的学校,并不是一个让他们感到自由快乐的地方。诗中还会写他们在学校中的其他生活吗?“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接着,进一步照应第一段的描写,写了花儿们放假时的欢欣——仿佛树枝绿叶都在为他们的放假欢呼,雷云在为他们的放假鼓掌;写了花儿们服装的绚丽多彩,写了放假带来的兴奋——“冲了出来”。原来,那地下的学校,是花儿们不喜欢的,他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是放假。三年级的儿童是不是也像花儿们一样觉得学校里不自由不快乐呢?是不是也渴望着放假呢?也就是读到这儿,三年级的儿童会不会与花儿们、与“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与儿童自己真实的学校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也与儿童的天性相关,大概,很多三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共鸣。共鸣不仅仅来自于地下学校的约束,还来自于学校外面的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时候再来回味“雷云”“阵雨”“吹着口笛的东风”“相互触碰的树枝”“簌簌的绿叶”,学校外面的世界的确值得向往啊! 接着往下读吧,诗中还会写什么呢?是继续描写花儿们在绿草上游戏狂欢吗?没有。接下来的三段,又写的是“我”告诉妈妈的想法,“我”懂得花儿们从学校里冲出来,心中惦记的是他们天上的家,是家中爱着他们的妈妈——儿童从学校出来,短暂的游戏过后,不也急急忙忙地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吗?

真是一篇美妙的散文诗!这首散文诗是在讲上学儿童的故事和心思啊!如果“花的学校”指的是地下的那所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希望逃离的地方;如果,冲了出来后可以尽情狂欢的草地、心之向往的有妈妈的家也能被看作另一种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所喜爱的学校。题目在阅读、联想、体验中,被赋予了多元的、个性化的意义。

怀着童心,这样一个在文字中徜徉、沉思、欣赏的历程走下来,诗人要表达的心思和情感,已经在对话中清晰了。三年级的儿童,这样带着猜想、期待读下来,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诗人、诗歌的情感对话,也就是充分而满足的了。 还原到这里,我们已然发现,这首散文诗是有层次的。一二段是大自然中诗意的场景,一群一群的花跑进了充满热情的世界;三至六段是“我”告诉妈妈的猜想,猜想这些花儿们是从哪儿跑出来的,为什么跑出来,循着这样的猜想再来看花儿们放假后整个世界的欢欣鼓舞,照应了一二段;七八九段是“我”再次猜想这些花朵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表达了对花儿的理解、共鸣以及对母爱的信任和渴望。从所见到所思,以所思来诠释所见,层层深入,自然而巧妙,诗意就这样从文字中氤氲开来。教材中,从排版上看不出这样的层次划分,而很多译本,都是分成三个部分来排版的——笔者以为,鲜明地分成三个部分,应该有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诗意,来自于诗人所表达心思和情感,更来自于具体的词句。应该说,对于三年级学生,这首散文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都是情感真挚饱满的。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一群一群的花“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还和着雷云和阵雨的节拍……欣赏这样的词句,需要边读边想象边品味,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美妙之处,甚至,是要反复诵读,积累沉淀的。

至于,前面谈到的诗人对当时学校的态度,是不必在此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三年级儿童去苦心理解的,在联想、想象中与诗中的“我”在向往自由、向往温馨上产生共鸣,是三年级儿童所能够和只需要达到的阅读的境界。关键是,不要回避儿童关于“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尊重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回馈——这有利于儿童将来对这首散文诗的重新阅读和形成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观点。

4 一首《花的学校》就足以让学生爱上这充满诗意、想象力丰富、情感真挚自然的一词一句。这首诗的表达特色,也是泰戈尔《新月集》中每一首散文诗的共同特点。所以,一定要跟学生们谈谈《新月集》,一定要领着他们再读一读《金色花》《职业》《孩童之道》等——“交流平台”中的第二个句子,就是选自《职业》一诗。

当然,关于“学校”-“校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这首散文诗恰恰通过“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给三年级儿童提供了判断、体验、反思自己校园生活的新参照和新角度——真实的生活带来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体验带来真实的思考。不妨在这个话题上,联系《十二点钟》《职业》,更多地了解一下泰戈尔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并联系《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等,进行对比,“制造矛盾”,鼓励大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中,渗透点“知人论世”的方法,就很自然了。这,一定是比较有意思的学习活动。

解读到这儿,就可以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规划了。 教学建议 目标定位

《花的学校》是一篇经典,在主题单元这个整体当中,经典文本的学习价值往往是在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承载着更丰富的拓展性目标。 《花的学校》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常规性学习目标,二是基于学段、单元、文本特性及学生需要设计的重点学习目标,三是基于文本内蕴价值的拓展性目标。这些目标的落实,大概需要三个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

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带着对题目的兴趣和疑问,读懂文章内容,体会“我”眼里花从地下学校冲出来时的兴奋和“我”的心思。

3、通过边读边联想、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词句的“新鲜感”,并能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形式仿写句段。

4、熟读成诵,摘抄自己欣赏的句段,丰富语言积累。

5、拓展诵读《新月集》中的《职业》《十二点钟》等散文诗,积累更多诗意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展泰戈尔散文诗朗诵展示活动,激发自主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过程规划 第一课时

一、缘题质疑,交流激趣。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么想的?

二、带着猜想和疑问师生一起逐段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懂“我”眼里花放假了的兴奋。(因为这篇文章中生字不多,又因为这首散文诗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美妙的想象,初读时就读出情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带着欣赏的眼光细读品味。) 第一自然段,教师读“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教师再读前面的部分,并引读“湿润的东风——”“在竹林中——”,以引起学生对东风形象的注意。

第二自然段,教师读“于是”,指名学生读后面内容;与三到四个学生合作读后师生一齐读。

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教师提问:

1、前面的雷云、阵雨、东风、一群一群的花与“我”、妈妈有什么联系?

2、你以为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循着这个节奏、思路读完全文,然后再连起来读一遍全文。

三、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儿的表现和“我”的心思,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班级交流:

1、花的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花儿们为什么不喜欢地下的学校?“我”怎样跟妈妈聊这些花儿?

2、你觉得哪些词句非常新鲜?为什么?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欣赏之情,读出词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相机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写话,注意这句话表达的情绪。(这两组话题在交流时可以融在一起,少讲多读,读中加深体会,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五、熟读成诵。教师陪着一起练习背诵一二自然段,再让学生独立或者同位合作练习背诵。展示背诵,倾听欣赏。

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在摘抄之前,自己判断哪些字词不太熟悉,圈出来,教师在巡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荒、罚、舞、互、臂”等字的写法。

练习书写重点字词后再摘抄,展示评价。

七、简介泰戈尔,拓展阅读《职业》《十二点钟》。

教师简介泰戈尔,并结合《花的学校》介绍《新月集》的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发给学生《职业》《十二点钟》,先自主选择一篇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为展示交流做准备: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八、展示交流对《职业》《十二点钟》的理解和发现。交流重点:

1、诵读展示。先说一说自己要展示诵读哪一篇,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朗读展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朗读展示。

2、对比三首散文诗,说说自己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发现。

3、谈话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新月集》。

九、摘抄《职业》《十二点钟》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十、话题交流与探究:泰戈尔这三首散文诗中,诗人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中,作者和小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提供泰戈尔与学校有关的成长经历,理解诗人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聊一聊自己对学习生活、学校的看法。

十一、开展班级小型朗诵会,内容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花的学校》《职业》《十二点钟》等。【

十、十一两项学习内容可以选择其一】

06

部编三上一单元作文教学建议

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这种提法上的变化,隐含的是学习目标诉求的变化,而学理上除了“循序渐进”,当是立足于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累积和发展需要——但这一点并非是一致性的事实,低年级的学生特别钟情于故事的创造,尤其是阅读量较大的孩子,辅之以写绘、生活故事创作等课程,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就已经能写出很有意思的小文章,甚至富有创造性的小连载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开始将书面表达的实践定位为“习作”,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提法,其次,应该是基于教材承载目标的渐进性。讨论部编版习作教学的前提以及教室语文课程的凭依,当然主要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了。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才能以合情合理为探讨和实践的坚实心理基础,认认真真勾画习作教学的蓝图。作为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习作,首要的任务肯定是要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种下“爱作文”的种子,让“怕作文”的心理无从萌芽。所以,单元学习目标只强调了七个字:“体会习作的乐趣”。 习作的乐趣从哪里来呢?内容和形式两者都要认真选择和设计,还要形成合力,让学生从始至终都“其乐融融”。“猜猜他是谁”的确是一个符合学生口味的习作内容,因为它充满了游戏精神。这次习作,要始终让学生保有充满激情的、严肃认真的游戏心态。充满激情靠的是游戏的“好玩有趣”,严肃认真强调的是要学会通过努力取得不错的“游戏成绩”。

独白的、沉思的、需要语言技巧的“游戏”,互动性的实现,就如同这样一种场景——

“嗨,猜个谜怎样?” “好哇,你说,猜什么?”

“我说几句话,你来猜猜说的是谁。” “那我们开始吧!”

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场景,习作的目标就清晰了,课堂上的活动就明了了。 目标,最终指向是“体会习作的乐趣”,到达这一最终目标的路途上,还有更具体的目标。首要的,是创设这样一种游戏的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这样一种认知:作文是生活中一件很好玩的事。如此,习作的乐趣才会从学生的心底里萌芽,而不是从外部制造一种假象。其次是游戏的质量追求——怎样将游戏玩得有水平,吸引人。这次的“游戏”中,质量的保障就在于说(写)什么、怎么说(写)。写什么呢?谜底——那位同学的外貌、衣着、性格、兴趣……更高级的是故事,独一无二的故事。怎么写呢?选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一个或两个方面来写,真实,准确,语言有新鲜感就更棒了。到底是写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呢?这就是看游戏中的需要了。如果,几句话呈现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就让同学准确地猜出了谜底,一个方面就好了。如果,一个方面,不足以让同学猜出,大概有两个原因,或者这个方面本来就不够独特,或者你描述得不够清楚准确,也就是使用的语言文字与自己期待要表达的效果不匹配。若是前一个原因,再写一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暂时也再写一个方面,之后在评价中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对第一个方面进行修改。这里也就渗透了修改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渗透就够了。 活动,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发起游戏,第二要务是与学生一起制订游戏的规则,第三要务是一直参与游戏,以参与者的身份将引导隐含于游戏角色和游戏过程中。发起游戏,也就是成为上述描述场景中第一个说话的人,发起后得到积极响应,教师就出示自己写的“谜面”,让学生成为猜谜的角色。“谜面”准备写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次出示一个方面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谜底写下来,不要告诉其他人;如果还有人表示为难,在出示第二个方面的信息。这是个学生以方法的示范。第二步就是一起既成为谜面制作者,同时成为猜谜者。这一步,先要从老师的示范中,刚刚的活动中,一起发现并明确游戏的规则(规则当然与教材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大家在规则之下玩这个游戏,规则就隐含了“习作”更具体的目标要求——有目的地写,写出来的句段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谜面写好了,相互猜谜,若遇到困难,提出疑惑,相互启发怎样的谜面才是生动而准确的,教师随时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然后,游戏升级,每人再选择一个或两个同学为谜底撰写谜面,张贴出来,“有奖”猜谜,评选优秀谜面和智慧猜谜者。什么样的谜面是优秀谜面呢?抓住了同学某各方面的特点,描述细致而准确,语句连贯,语言还有新鲜感。

这样把习作玩成游戏,习作的乐趣,学生会有深切体会的。

第五篇: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基本流程

1、概念界定: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这是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立足于教材本身,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2、基本流程及说明

整体感知→部分感悟→整体回顾

(整体观照,确定目标)(资源重组,推进能力)(把握规律,整体提升)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学生生活经验“导趣”,以单元导语“导学”。以“文本、插图”导读,以“实践活动”导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部分感悟做准备。

“部分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分块学习时加强序列性,注重能力的增量,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并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课外实践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新的问题,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培育下一篇:贷款流动资金测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