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管理论文

2022-04-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我国三代领导人的社会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的意义,不仅是理论上研究的需要,而且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管理实践活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管理论文 篇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我们之所以能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与始终扭住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密切相关。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刻领会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这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面对、不能回避。历史一再表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走在时代前列;丧失发展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能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大考验。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必须肩负起来的历史责任。胡锦涛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任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增强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对于我国来说,能不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我国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二○○七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二十四万六千多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四位,但按人均计算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二○二○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较快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变,但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增长并不等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能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能不能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必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实现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障碍。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此文选自《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责任编辑/陈雅莉)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管理论文 篇2:

论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重大意义

[摘 要]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我国三代领导人的社会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的意义,不仅是理论上研究的需要,而且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管理实践活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意义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人,在对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問题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富有特色的管理方法,努力使我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平衡而协调的发展。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了诸多启示,是我们借鉴参考的宝贵财富。

一、理论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它是我国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我国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各自执政时期都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在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的国情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富有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

2000年11月12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学习江泽民关于“四个如何认识”研究班结业时发表讲话时指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全党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丢,如果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实践一再证明,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奥秘所在[1]。

胡锦涛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用宽广的眼界去观察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观察和把握当今中国的伟大变革,力求在理论上有新的进步、新的贡献。胡锦涛强调,我们的理论工作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研究当今时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密切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研究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密切关注党的建设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面对的考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的种种新变化对我们思想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体系

1.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体系的集合

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把握,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党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党的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推进党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体系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把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与总结,“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改革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三代领导人的社会建设基本理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而形成的,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并揭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2]”。这基于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及江泽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的基础之上。胡锦涛还强调,“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中“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总结出将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五位一体”,是对邓小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还在江泽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基础上提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一)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社会管理实践成就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及我国三代领导集体社会管理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最早是胡锦涛于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他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4]。这是在中央领导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同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正式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5]。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要求,还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二)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对社会管理的指导意义

1.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强调执政能力建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在2004年7月,胡锦涛到上海考察工作,他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6]。2004年8月,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七个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7]。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一个主要议程就是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稿。党中央领导多次突出强调,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8],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既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紧密相关,又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决定性的作用。

胡锦涛提出的有关执政的七个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决定执政性质的执政理念,即始终以科学的社会管理思想为基础,并在其指导下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因此,只有在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党才能实现执政方略的转变、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坚持社会管理格局中的核心地位,领导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把社会管理工作做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并将对党的自身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9],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最终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并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全过程。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方法、目标是相统一的。因此,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是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实处。也只有以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为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及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也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管理再认识再思考的科学思想结晶,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关于“四个如何认识”研究班结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11-13.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

[3]江泽民.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N].人民日报,2001-11-03(6).

[4]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28.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2-09-29.

[6]胡锦涛.在上海考察工作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7-30.

[7]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1).

[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3.

[11]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J].学术月刊,2008(2).

[15]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N].学习时报,2007-4-23(4).

[16]王伟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7]逄锦聚.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8]郝立忠.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刘艳茹 纪乃旺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义管理论文 篇3: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图书馆进行管理

【摘 要】图书馆重要功能就是培养人才,从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内涵出发, 用科学发展观来探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有效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使图书馆的管理更加完善。

【关键词】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 图书馆管理

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探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它要求管理过程中以人为中心,重视员工的发展与图书馆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从而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业务能力及个人素养,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和功能。

一、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探讨图书馆的管理有主动温馨的特点

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读者第一”。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和追求是提高图书馆员工的素质和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探讨图书馆的管理注重人性化,摆脱了以往的机械、僵化的管理模式,它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馆员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尽心尽责,而读者从馆员的热情服务中也感到温馨,从而在馆员与读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达到让读者满意的服务效果。

二、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管理图书馆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图书馆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它已经不再只是具有保存文化、传播知识、娱乐大众等传统的功能,人们还希望它兼有信息枢纽的功能,希望它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是说,在科学的、创新的、与时俱进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图书馆始终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把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放在馆的主体地位,把服务的对象即读者放在基础地位。主体的一切努力,主体能量的充分发挥都是为了服务好读者;读者的认同、读者的聚合就进一步夯实了主体努力的成果。

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来管理图书馆通过各种措施激发馆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使员工把实现工作目标与自身努力结合起来,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要出色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在此宗旨指导下,图书馆很注重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提升的发展,而软件提升就是图书馆管理的提升。不同图书馆的管理特色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最基本的体现是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它应当表现在:一是图书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服务礼仪、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艺术等,让读者在获得热情周到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亲和力。建设一个知名的图书馆,它必然也会形成自己一套与众不同的图书馆文化。这种“图书館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特色。二是图书馆馆藏发展特色化。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要始终把握时代奋进的号角,始终与先进的文化样式相融合,作为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必须与教育的特色相一致。图书馆的目标确定、战略建立、计划制订,必须与图书馆的性质、职业技能相协调。三是图书馆管理形式民主化,决策程序科学化。读者的智慧和经验,是图书馆管理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讲科学、顺读者心、重读者意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创新。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形势不断变化,信息快速更新,在“藏为用”的宗旨下,让读者参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最优化。管理图书馆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管理图书馆是科学的管理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管理图书馆,让馆员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图书馆的管理,已经不单纯是对现代化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提升到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服务观念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科学管理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和唯一选择。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管理图书馆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图书馆的管理不仅注重如何收集、储存知识信息,而且,能有效的传播和利用知识信息,主动强化知识信息的传播功能,在培养相关人才方面,会促使管理人员努力采取新型的更有效的方法主动传播知识信息。

另外,在文献资源方面,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图书馆的管理定位准确,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充实和提高,努力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在文化娱乐传播方面,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能健康积极有效地引导读者,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得到全方面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全方位的提高读者素质。而且,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会解决现代技术产生的新信息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图书馆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这样的管理就是科学的。

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管理图书馆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图书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环境发生了改变,而这种环境的改变必然反映到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的改变上。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员工不再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相反,他们被要求去获取和鉴别信息,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而保存对读者、对图书馆、对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其次,馆员不再是单纯的借还书工作,还必须对读者进行信息推介,对书目和信息进行深加工,作信息导航等。这些工作要求馆员对图书馆目标的高度认同,也要求馆员必须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这些是传统管理做不到的,只能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来实现。

民主化和管理学本身的发展也推动了图书馆管理走向以人为本。民主化的发展瓦解了传统体制带来的管理僵化,馆员的更大自由成为完成管理目标不可或缺的部分。管理学的发展就是逐步由将人视为工具和机器转变为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终极追求的过程。

五、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读者第一与馆员素质提高并重,开发人才资源,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基地的图书馆必须有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型人才作支撑。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必须不断组织学习,提高馆员的整体文化水平,给渴望得到提高的馆员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如,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派出学习、进修等等多种途径,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二)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有效的人本的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位馆员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种环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管理激励机制创造的人际关系;二是指管理制度所创设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激发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成为人本管理理念实施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民主管理,重视馆员参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每位馆员的意志和能力。因此,通过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增强馆员的主人翁意识,让馆员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能够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满足其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图书管理作为一线的服务工作,本身是一项群众性、渗透性很强的综合性活动,必须动员馆员积极参加到本馆的建设当中,从而强化馆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欲望。在管理过程中,馆员上进心强的优点可以引导他们增强自主管理意识;馆员参与意识强的优点可以引导他们增强主人翁意识;青年馆员个性张扬而解放的优点也可以引导他们争当管理改革的先锋……总之,多种民主管理手段的综合使用,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拓宽馆员参与的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四)实行柔性管理,关注馆员的承受度。柔性管理是在研究被管理对象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在其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自觉的行动。对于图书馆而言,它是以馆员技能、目标、战略为核心,重视馆员自身的作用,强调馆员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以充分调动馆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柔性化的激励机制,可以使人存有的多种需求得到相应满足,以此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制定一套反应迅速、变化灵活、方式多样的柔性激励机制,可以引导馆员体验工作带来的乐趣与利益,也可以尽量满足其对社会地位、荣誉、自我实现等需要,最终使馆员和图书馆本身的目标高度一致,实现馆员的自主管理。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在不断变化和不断趋于完善地为图书馆管理者所关注,它的优越性就在于其无止境的创造性、灵活性,对图书馆的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相信,管理科学的行程没有终结,人本思想的管理理念正待开发。

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符合图书馆的工作特点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是了解读者需要、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服务水平的管理体系。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就是要适应社会需求,改变原有的反应慢的现象,构建便捷快速的图书馆服务系统。传统的图书馆信息传递滞后,导致图书馆在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休眠半休眠状态。

图书馆要实现科学管理,图书馆管理人员就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要具有系统的图书情报知识,掌握图书馆工作的一般规律,尤其要对藏书建设和本馆藏书的特殊性有深刻研究;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熟悉图书馆自动化操作系统以及机读目录格式;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了解相关项目的设置情况和发展方向;要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调研能力,了解读者需要,熟悉馆藏情况。通过图书馆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的职业素质,去建设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服務质量。

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还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要改变过去读者与图书馆人员时间错位现象。要制订合适的工作时间,设立有特点的图书馆开放时间,以使更多的读者能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图书馆的科学管理,还要想方设法把本来读书兴趣不浓的读者吸引过来,把他们本来无所事事的多余时间,吸引到图书馆里来,让读者有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场所去处,让他们学到更丰富的知识。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图书馆的管理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要创新的方面也很多。只要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管理,才会使图书管理更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发展,读者得到实惠,这样的管理就是科学的,也更符合图书馆的工作特点。

【参考文献】

[1]许鸽,雷英华. 略论21世纪图书馆的柔性管理[J]. 图书馆学研究,2004(3).

[2]乔文明·索大武. 试论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高校图书情报资料工作,2003(1).

[3]阮盂禹. 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认识上的误区[J]. 图书馆论坛,2005(2).

[4]殷黎. 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理念[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3).

[5]李松妹. 图书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设计及实施[J]. 2006(5).

作者:刘明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聘大学生人力成本核算论文下一篇:信息系统设计的科研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