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将实践性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2022-09-10

1 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1 展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人们交际和学习各类知识都要借助语文,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 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 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其用意旨在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学习好语文是掌握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实践性教学, 综合性的特征能得到更好的展现, 这是因为只有将语文放到小学生的生活中, 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征, 由于实践中的细节也包含着其他学科, 要使小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一学科就应该联系实践。

1.2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道路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同时具备的。与其他科目相比, 在实用性基础上, 还注重小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小学生对教材广泛的内容的理解因个体差异也是不同的, 绝不能一视同仁。因此, 在教学方式上语文应有自己的特点, 如将思想上的启发取代机械化的训练。但现实状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 忘记了学科自身的文化特征主要是对小学生心智的培养。这种状况与教育目的即人的培养背道而驰。语文实践性教学是为了让语文能灵活运用到现实世界中, 让语文教学不再是机械地识记语法知识, 背诵古代诗词, 熟记作家状况。将语文教师和小学生传统教学定势中解放出来。将“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2]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广泛, 方式更灵活, 同时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各方面, 如人际交往中, 最新的文化问题中丰富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过程中理解语文, 更重要的是对其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1.3 培养了小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小学生的主体性特点, 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与小学生之间存在互动, 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而生活实践化的语文教学显然能够符合此观点。这是因为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思想, 培养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并对知识的建构, 同时为小学生智力与人格发展打好了基础。此外, 语文实践性教学能满足小学生学习语文和身心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从而将“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以培养和展现。

2 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2.1 设计教学时要重视教, 更重视学

一般而言, 小学教师的备课是很重要的部分, 且不要求其内容能一环扣一环, 即使可能出现的学生提问, 对于问题的回答种类, 所用的教学时间等在教案都应有预先计划, 据此, 一堂无可挑剔的课产生了。但教的最终目的是学, 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如果一堂课只有教师在教授, 而学生没有以“学”的姿态参与其中, 那么只能说学生在听而不能说在学, 长此以往学生是无法进步的。所以笔者在设计教学始终坚持既有教和学的设计并重, 甚至学的设计重于教的设计, 课堂属于笔者更属于学生, 所以要将精彩留给他们。

2.2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中, 笔者尝试着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 将单调、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转变。

“做什么”、“如何做”这类的问题。总原则是打开学生的嘴的同时打开他们的思路, 让他们心灵可以自由翱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体会。接着就是合作探究, 预先为学生安排任务, 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若干个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从中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还包括表达、倾听、讨论、评价的能力。

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小学生, 尊重他们对语文课程的感悟。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小学生, 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道德, 也是家长的期望。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是素质教育必备乃至于扩大到全民族素质的范畴。教学设计对于各层次的学生, 因材施教, 分类要求, 但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同时还要适用不同的注意要求和难易度, 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是拥有选择权, 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尤其当对象的学习有困难时措辞更应谨慎, 能准确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将自己的信任和鼓励传达给对方, 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让学生有想“动起来”的欲望, 提升自信心, 让他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获得该得的知识。当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在教师的注意力范围以内时, 他们就会小声讲话、睡觉、看小说、做其他作业, 或其他游离于教学之外的行为。当得到重视时, 他们爆发出来的潜能很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

由此, 笔者领悟到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大众的而非精英的。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同时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期待着自己的课堂能不仅成为全体小学生知识的殿堂, 更是一片情感的乐土。

2.3 完成课内, 发展课外, 坚持学有所用

统一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特征。新课程的前言部分就强调语文学习服务的对象是生活、应用和个性发展。以达成有效语文教育教学为目标, 将语文教材的价值功能最大程度的利用, 把握语文教材的作用, 以实际为起点, 选择和运用语文教材要灵活, 落实听说读写。为此,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为学生扩充新鲜的教材来源取代单调的课堂模式, 开发出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法, 注重启迪, 讨论多于讲授, 对话多于问答, 重视过程积累, 致力于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多适用朗读和阅读的教学方式, 多给小学生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长, 认知领域不断开阔, 即“生活—课堂—生活”取代“书本—课堂—练习”这一单调模式, 让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持续提高的同时, 鼓励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从而自主学习。此外, 宽容对待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 试着体会其独特的感受, 尊重其学习的自主决定, 提供其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 通过实践学习, 使用有益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串联课堂内外和平行学科, 设计可开展的活动, 强化学生对于语文的意识, 将小学生语文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语文实践活动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连接起来的一座桥梁, 通过在生活实践中的接触小学生才能学好语文、把握语文, 提高语文素养。基于这个原因, 笔者尝试着在教学中融入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对此反映积极。以下谈谈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语文,小学,实践性,新课标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5:209~210.

[2] 刘国正, 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50.

[3] 杨玉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 41:50~5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