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安民警的困惑

2022-09-16

第一篇:基层公安民警的困惑

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发布者:whr 查看:[64] 次

在当前社会治安日趋复杂、公安保卫任务更加繁重的情况下,全面认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运用有效措施使民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影响基层民警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对策作一粗浅探讨。

一、影响民警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

1、基层任务重,长期超负荷工作易引发“疲惫心理”。公安工作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基层民警长期得不到休息,打疲劳战,身心得不到调整,又无法实行“补休”,造成身心疲惫,影响了身心健康,无暇照顾家人、关心子女,久而久之工作的效率也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一是工作强度较大。据统计,世界上许多国家警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3‰左右,我国则不足1‰,应城市现有警力为0.69‰。警力严重失衡,造成基层民警长期处于待命和警惕状态。以城中派出所为例,该所民警36人,人均年接处警为162起、执法办案是79起。遇重大节日、重大活动,警卫、保卫工作更为紧张、辛苦。二是内部考核繁杂。基层公安工作的各项指标分解过细,考核要求很高,这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警务管理的科学化是有必要的。但是,名目繁多的专项行动和评比检查都要实行考核排名、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让一线公安民警无所适从,科所队长不堪重负。三是安全保卫工作跃增。一线的民警承担着破案、追逃、突发事件处置,还要完成繁重的阶段性工作,民警们总是处于疲于奔命、不堪重负的状态中,正常上班外,还要节假日值班、备勤、加班,每人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20个工作日以上,一线民警高达400个工作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任务的随机性,民警必须24小时手机开机,形成了一个随时有任务的心理暗示,每天处在高压状态,昼夜处于备战中,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基层建设有欠账,长期艰苦环境易诱发“病痛心理”。近年来,基层所队经过三基工程建设,办公环境和条件整体上有了较大改观,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所队建设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工作规划,基础建设要挤占办公经费和办案经费,部分所队仍靠租赁办公,有的所队在危房办公。偏远派出所大多只有一部警车,仅能保证出警,下农村走访、排查、巡逻,多靠摩托车、自行车,遇到雨雪天徒步

一、二十里是常有的事。基层民警工作生活无规律,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直接影响和损害身体健康,导致许多职业病的发生。如交巡警民警在高污染、高噪音、高粉尘环境中执勤,患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人员较普遍,刑侦民警大多患消化系统疾病及肝胆系统疾病,派出所民警中多数人患有失眠、神经衰弱等疾病。从对应城市公安局全体民警身体健康状况统计来看,因工作环境造成身体疾病的占33%,有90%以上的民警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3、基层待遇低,长期不合理待遇易形成“失衡心理”。目前,民警经济待遇虽有了加大改善,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基层民警的工资待遇和福利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与其他公务员付出的劳动相比,形成鲜明的反差,一些警察为此失去心理平衡,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态度,个别警察还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来弥补心理失衡和解决实际困难。公安机关人员流动慢,晋职晋级难,个人愿望难以实现,自感“我不如人”而产生挫折感,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

4、基层责任大,长期过重压力易产生“不安心理”。基层民警处于执法工作第一线,精神高度集中,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是执法责任压力。随着法制的健全和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公安执法标准越来越高,执法责任追究越来越严,导致基层民警产生“怕上案子、怕执法出错、怕接听电话”的心理。二是执法投诉压力。当前,社会发展中产生大量矛盾冲突,有些地方往往把民警推向社会矛盾的最前沿,时常发生民警被投诉、被媒体炒作等情况,容易导致民警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障碍。近三年来,全市公安民警因执法工作被群众投诉达300余起,查证属实的仅6起,占投诉总量的2%。三是执法风险压力。近年来,违法犯罪分子日趋猖獗、凶残,不仅对被害人实施暴力,且为逃避打击而暴力拒捕、暴力阻扰民警执行公务,致使民警在公务活动中被围攻、袭击、侵害而受伤的情况日益增多,从而警察职业风险加大。近三年,应城市发生35起撕扯衣服、推搡阻扰、谩骂殴打执法民警等袭击事件,民警受伤的有8人。

二、公安民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原因

同样是公安民警,一样受到以上四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有的公安民警不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甚至产生抑郁症?笔者认为,公安民警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理想信念动摇。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与弱化,导致有些民警习惯冷眼看世界,觉得一切都不如意,遇到失意、困难、挫折、失败,精神就垮下来,灰心、失落、抑郁、倦怠等不良情绪自然就会接踵而至。

2、认识上形而上学。公安民警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也与其它客观事物一样,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动之中。当处在有利的社会环境或顺境时,得意忘形;当处于不利的社会环境或逆境时,悲观失望。而一旦悲观失望,便把逆境看成不可改变的,把自己一时的挫折当成了一生的挫折,把暂时的无望看成一生永无前途,不懂得人生总是伴随着得意和失意、成功和失败等等戏剧性的变化。

3、政绩观的偏差。有些民警把政绩简单地理解为像服务员那样使所有上级、每个服务对象都满意。有了这种心态,往往过于计较别人的赞同或反对,期待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乐于得到表扬和赞誉。否则,情绪低落,失败感油然而生。因此,公安民警应该多学一点哲学,讲一点辩证法,既要虚怀若谷,认真听取那些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也要树立自信,不为各种不负责任的议论声所左右。

4、盲目攀比。充满私心和贪欲的攀比是没有止境的,只会造成心理失衡、平添烦恼。有些公安民警不能保持一颗健康平和的心态,在职务、待遇、名利方面盲目与人攀比,不是与职位低、待遇差、收入少、条件艰苦的比,而是与职务高、待遇好的人攀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

5、学习不够。基层民警学习的氛围不浓厚,不重视学习,个人的能力积累明显滞后,在重大原则面前失去了警觉,在复杂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在巨大优势面前错失良机,在改革发展面前无所作为,患上了“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的民警,面对上级下派的任务,自然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压力如影随形。

三、缓解基层民警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1、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

一方面,要坚持政治建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警营内部民生,转变作风,走近民警、了解民警,关心民警心理健康。同时,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民警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另一方面,要坚持素质强警。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民警教育培训中设置心理训练科目,采取模拟、交谈、训导、疏通等方法,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训练,培养民警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性格。鼓励民警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从中陶冶情操,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能力,学会自我减压,既能适当宣泄,又不放纵自己。进而,不断提高民警的基础心理品质,进一步增强压力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

2、坚持科技强警,从优待警

由于在短期内难以弥补警力上的不足,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必须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走科技强警之路,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决策、执行三者高度集成,拓展民警的思维空间和业务处理能力,有效整合警力,防止搞“拉锯战、人海战”,促进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智能化,切实降低民警工作强度和“劳动成本”,缓解警力不足给民警造成的压力问题。同时,要从优待警,积极培养民警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健康心理,切实把握民警思想脉搏,了解基层民警真实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困,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思想工作。在思想上不仅要教育、引导、鼓舞、鞭策民警,而且在行动上要不断改善民警工作生活环境,维护民警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还要为民警政治上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大力培养、宣传在基层默默奉献的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对优秀的民警及时予以表彰,激励上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并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各项公安工作中。

3、加强组织保障,形成合力

一是建立民警思想心理定期研判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民警的政治思想、大局观念、敬业精神、心理压力、心理需求、工作生活困难等事项进行广泛调查;每月开展一次民警思想和心理状况研判工作,及时了解队伍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形成民警思想和心理状况分析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二是健全谈心谈话制度。基层所队领导要经常与民警进行谈心,在民警立功受奖、晋职晋衔、岗位交流和受到批评处分、与群众或同事发生矛盾、发生预警苗头时,必须及时进行谈心;在民警生病伤残、直系亲属患病或病故、本人或子女婚恋变故、家庭出现严重纠纷时,必须及时上门慰问、家访、谈心。三是完善民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措施。依托公安网络,设立民警健康网站,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咨询、日常保健和问题矫治方面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民警心理咨询工作。逐级开办民警心理服务网站,开设民警心理服务热线,帮助民警祛除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态。四是对遭遇严重暴力袭警、参加抢险救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和事业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民警及时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其接受必要的心理辅导、矫治,帮助民警及时恢复心理健康,及时缓解心理压力,防止产生心理疾病;对日常工作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患的民警,要在保护民警隐私的情况下,妥善安排心理治疗,帮助民警恢复心理健康。五是建立和完善民警信访申诉机制。政工部门要建立民警接待制度,认真倾听民警的诉求和意见、建议,认真记录民警反映的情况,积极主动帮助民警解决思想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民警反映的重大或复杂问题及时报告单位主要领导和上级部门,并及时给予答复说明,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初始阶段。

4、加强舆论正面引导,树立警威

要将人民警察所担负的职责、使命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不间断宣传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知晓人民警察所担负的光荣、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同时,将民警在执法中的感人事迹以及维护民警正当权益的执法案例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宣扬出去,以取得广大市民的知晓、理解和支持,引导市民牢固树立民警执法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观念,树立警威。

第二篇:基层公安机关民警职后训练的难点及对策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政治部)

杨秀锋

摘要: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党委的部署和工作需要,始终把培育高素质的公安队伍作为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首要之举,开展了全警大练兵、苦练基本功和“大轮训”活动,警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警察职后教育训练工作在客观保障和主观能动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对培养未来公安工作所需的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纪律严明、体能达标的高素质警察还存在许多难点,应加以分析研究,努力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警察职后教育难点对策

对于警察职后教育训练的难点及对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以此为提高警察职后教育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难点之一:客观保障方面,无训练基地是制约民警职后教育训练的最大瓶颈。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开展教育训练工作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在培训基地、设施、教材、师资、器材和经费等方面先天不足,为完成教育训练任务,只能共建或租用训练场地,简单的训练器材和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实战演练、模拟教学和技能训练的需要,使得警务技能和战术训练不得不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停留于抽象教学的层面。如果把大批警力抽集到公安院校强化训练,又很难做到,大批抽调警力,势必会影响公安工作,增大基层公安机关的公用经费,这一点,行不通,不可取。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有条件的县级公安机关,按照训练科目和内容标准,建立综合训练基地,让基层民警有一个强化训练的平台,这样,民警在训练的同时,又可以担负机动作战任务;二是在盟市级公安机关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训练基地,为民警集中训练提供食宿、场地和设施,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

有计划、分批次、分警钟对所辖县级公安机关的民警进行普遍轮训,这样既不会影响公安工作,也不会增加基层公安机关的培训费用。

难点之二:毋庸置言,基层公安机关部分民警的职业能力确需提高,不要说具备现场处置、案件分析、证据调查、群众工作、电子警务、司法文书制作等能力,就是询问、讯问的能力也很低,不能做询问、讯问笔录的民警有之,这些实际问题,需要对民警进行系统训练才能解决。但是,一些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和部分民警对教育训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练因战、练为战、战需练的思想。部分民警参加训练的主观目的不是学知识,学能力,而是应付了事,对政治理论学习得少,公安业务钻研得不深,警务技能和战术不强。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转变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开展教育训练工作的内涵和实质,把思想统一到公安部的决策部署上来,树立教育训练投资是最有效益的投资理念,根据公用经费实际情况,保证有足够的教育训练经费,逐步解决本级公安机关教育训练的场地、设施和器材,达到教育训练效果的最大化。二是训练工作对民警要有激励、有压力、有动力,训练不合格不发结业证书,单位不安排岗位,待岗补训,补训不合格,调离现岗,让民警主观上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认识到唯有学习,才能提高思想水平,提高工作能力, 才有想做事的机会和做成事的能力。这样,势必会激励那些文化和业务素质低,学习和工作态度不端正,不求进取,缺乏干劲的民警给自身加压,端正训练态度,认真参训,提高职业能力。

难点之三:基层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工作的工学矛盾和教官匮乏普遍存在,致使教育训练效果不佳,民警综合素质增长缓慢。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任务繁重,难以解决工学矛盾,工作和训练发生冲突时,往往是以工作为主,大部分学员边工边学,不能保证出勤率,导致民警在思想上缺乏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应付。基层公安机关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采取的是“一锅煮”的做法,即不分部门、不分警种,将综合管理类和执法勤务类民警在一起开展训练,致使层次过滥,内容过泛,缺乏统筹规划,形式主义严重,浪费了警力资源和教育投资,教育训练

工作始终处于低层次徘徊的状况。目前,基层公安机关懂教育培训、能协调管理、独立完成授课任务的教官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导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法专业性不强。警务实战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知识更新训练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解决工学矛盾要采取刚性规定,民警参加集中训练必须脱产,刚性保证民警参加训练的时间。二是完善教官资格认定、聘任工作,保证教学团队稳定,加强教官人才库基础建设,做到严格挑选、重点培养、滚动培训。三是将公共科目训练和专业科目训练分开,公共科目训练可以多警种、多层次开展,专业训练体现专业性,单警种完成深层次内容训练。

难点之四:基层公安机关在教育训练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方法、制度和基础保障体系方面还有待不断创新。目前,基层公安机关存在教育训练内容和实战应用脱节、训练模式单

一、考核机制不完善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制约着教育训练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要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训练内容不能局限于姿势和动作的简单组合,要突出实战中必须具备的各种实用、应急能力的培养,避免训练内容重复,不要在“练为考”中反复徘徊,引导树立“练为战,战为胜”的意识。二是训练模式要多样,采取以会代训、以案促训、集中培训、岗位自训,把专业训练、科技训练重点放在岗位上,发挥本警种、本部门“小教官”的作用,解决学用衔接的问题。四是训练班要时间短、见效快、质量高,达到教育训练效益最大化,整合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内容,避免培训科目重复,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五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民警自身素质的提高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虽然内因是决定因素,但外因对提高民警素质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六是考核体系和规章制度操作性要强,既要有公共科目的考核体系和规章制度,又要有各警种、各部门的考核体系和规章制度,避免考核流于形式。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森林公安队伍,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创新的过

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决克服急躁情绪和畏难思想,讲求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构筑指挥畅通、工作高效、保障有力的教育训练整体工作格局,推动基层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浅析当前基层公安民警思想状况分析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相继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迅速掀起公安队伍“创先争优”的新高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公安队伍中,确实存在民警思想意识淡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言行上,直接影响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基层公安民警思想状况特点

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民警在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方面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实践证明,公安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面对各级党委、政府与时俱进的新要求,面对群众日趋强烈的各类诉求,基层公安民警的思想状况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形象。分析当前基层公安民警的思想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敬业精神衰退,进取精神减弱。 一些民警对工作付出、待遇报酬等进行纵向、横向攀比的心理更加强化,对个人利益过分关注而产生心理不平衡,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静下心、沉下身来实实在在干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主动研究、解决公安工作难点、热点问题的领导也越来越少。基层公安队伍开拓意识、创新意识缺乏,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一定范围内存在。

(二)工作积极性下降,畏难情绪增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发展的同时,公安工作任务量也越来越大,再加上警务、处突任务以及各种非警务活动的增多,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队伍普遍滋长疲劳厌战情绪,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反映出基层所队所承担着来自各级公安机关的各种专项工作和县局各业务部门各项工作要求,越积越多的专项工作、基础工作、交办工作,使基层民警不堪重负,形成了所谓“上级部署工作,一级压一级,基层没法压,应付就交差”的思想,不仅反映出基层所队不堪重负的窘况,而且也反映出基层民警对上级部门不实事求是、不理解基层的无奈。不少基层所民警认为这样走下去,派出所工作永远干不完、干不好;一些民警认为单是应付上级各项工作都很困难,哪里有时间下社区、搞防范和专心致志侦查破案,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职业认同感降低,人才流失增多。从外部原因看,近年来非警务活动量的增加,使得民警时常处在社会矛盾聚焦点上,成为指责、辱骂、投诉对象。加上社会对警察期望值过高、执法保障的欠缺、媒体导向的偏颇,更使基层民警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导致心理失衡和职业认同感的下降。从内部原因看,民警自身的成长道路、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和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职业认同感的日趋淡化。职业认同感的下降,既说明了当前民警的价值取向确实存有一些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民警得不到合理休整和有效疏导的无奈现状。

(四)工作生活压力大,社会认同感低。长期以来,我们各级公安机关喊出的“从优待警”的口号永远跟不上“从严治警”的节奏。由于社会多种原因,警察的高大形象在人们心目中被颠覆。民警在互联网论坛上不敢表露自己职业的感觉,因为你在网上说你自己是警察,就会骂声一片,什么“狗腿子”、“批着羊皮的狼”等仿佛在网络上已经成了警察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基层民警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中亲人,导致家属埋怨和不理解,也造成心理压力大,民警普遍感觉现在自己是真正的“没钱也没时间”的人。

二、原因分析

(一)重业务轻教育的倾向,导致政治思想教育软弱涣散。基层所队领导普遍认为思想教育是务虚的工作,好坏不易衡量;而提高业务水平,破案打击搞防范,才是叫得响的实际工作。因此对业务学习抓得紧、讲得多,因业务过硬评先提拨的也多。而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大多找不准、抓不住当前民警的思想脉络,不能针对困扰民警积极向上的思想症结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常常就会议落实会议,就文件落实文件,教育结果体现的仅仅是责任的下交,形成上级只要结果、不教办法,中层不知所措、照本宣科,基层被动应付、敷衍塞责的局面。没有强有力的政治思想教育,没有树立起人民警察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是影响民警素质养成的首要因素。

(二)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了警察意识和警察行为的素质养成。“身教胜于言教”,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是一个单位的旗帜和方向,其产生的效果犹若多米诺骨牌效应,即在领导和民警这个关系中,领导的一言一行对民警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或者积极的反应。有的基层领导讲严格执法、讲队伍管理头头是道,而在实际工作中却不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游离于民警之外,享受特权。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在极个别领导身上,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远比正面教育的效果大得多。表率、旗帜作用的非正常发挥,直接影响了领导的威信,削弱了民警提高自身警察意识、警察行为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奉献与低回报,影响着民警价值观念和心态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安机关承担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执法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绝大多数公安机关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基层公安民警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超负荷工作状态中,健康常常被透支,甚至随时都可能流血牺牲。但公安民警现有的收入与政府有些职能部门相比相差较大,一些从优待警的政策和措施还停留在领导的讲话稿和文件中,很难落到实处,挫伤了民警感情。

(四)规定、禁令弹性化执行趋势,纪律刚性约束力被弱化。当前,上级公安机关制定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禁令,从内容上看几乎涵盖了公安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和禁令对基层公安民警的要求与实际工作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民警甚至部分领导干部都经不起这些制度的检验和衡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是因为现阶段民警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上级领导的决策在贯彻落实过程并没有层层加强,反而是被层层削弱,“再好的制度不落实仍是废纸一张”。特别是近年来,对领导责任的追究力不断加大,致使一些单位领导本位主义思想严重,认为当领导就要敢于为下属“遮风挡雨”,对队伍管理和素质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内部消化,不敢正视解决,怕影响本单位的评先创优甚至殃及自身。所以,对队伍出现的问题、对责任民警,往往是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

(五)基层公安民警特殊的角色地位,受负面影响腐蚀的概率高。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的继续发展,公安机关面临着各种国际和国内矛盾的挑战和考验,各种非正当势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想方设法地拉拢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干部为其所用。就基层公安民警而言,手中都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权力,再加上执行任务时呈现高分散性的特点,因而也随时经受着社会阴暗面和社会丑恶现象的考验。所以,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就要求公安民警能够不断战胜自己,否则,很容易走上“吃拿卡要”甚至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对策建议

基层公安民警的思想状况方面存在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少数现象,但如果放任不管或者视而不见,则很容易在队伍中扩散、蔓延,成为带普遍性、共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若能引起重视,因势利导,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将其化解,才能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公安队伍。

(一)因势利导、赢得尊重,塑造积极和谐警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警关注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努力工作赢得尊重”是基层民警的心声,实质上是民警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觉醒,是兼顾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的一种自觉选择。应积极、正面引导民警这一价值取向,把个人价值目标融入整个公安工作,打造团队精神,努塑造积极和谐警队。

(二)职业认识、回归本源,培育爱岗敬业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关注现实利益结合起来,进一步倡导警察职业道德,焕发爱岗敬业精神。一方面要把构建在警察与政权与人民群众特殊关系上的特殊社会责任、由于警察业务的特殊性而需要特殊奉献等大道理,联系新的实际,更生动、更具体地讲清楚,使广大民警在警察与保护神、警察与公仆、警察与奉献等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上,打下深刻的思想烙印;另一方面要承认公安民警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既是政治人、法律人,也是社会人、经济人,在要求民警爱岗敬业的同时,正视公安民警追求物质、精神回报的客观需求。只有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体现警察的社会角色。

(三)正视现实、重视诉求,理顺内部分配机制。基层民警并不推崇“金钱至上”,但也渴望自己的劳动能得到更好的经济回报。与社会整体心态一样,基层民警对目前的分配机制也不满意。因此,稳定公安队伍,必须建立健全与警察工作高风险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过去关于同职级的干部中,警察的工资略高于其他人员的规定,在政策范围内幅度还应再大一些;警察因公致伤、病、残、亡的福利待遇要进一步提高,并由国家财政予以切实保证;公安机关内部分配机制也应采取与业绩挂钩的多种分配方式、使民警不仅能感受到政治上光荣,经济上也满意。

(四)缓解压力、注重方法,从严与从优相结合。造成心理压力大的基本原因是任务重,要求高,约束严,保障弱,因此,治本之法是要把交任务与交办法结合起来,提要求与提保障结合起来,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结合起来,使基层民警不仅能感受责任的重大,而且能感受组织的温暖,在领导的关心爱护中,增强信心,缓解压力。治标之策则要切实做好心理疏导,为基层民警举办心理讲座,给个别民警提供心理咨询,提高民警的心理承受力。

第四篇:基层公安民警在职培训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公安机关处于社会矛盾的前沿,公安民警负有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职责。为切实履行公安机关重大使命,就需要不断加强对民警的在职培训,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然而,由于有些基层公安机关在培

训理念、方法等方面存在偏差,导致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为更好地搞好新时期基层公安民警的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公安民警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对当前基层公安民警在职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基层公安民警在职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培训内容不够科学。上级公安机关每年都会安排培训任务和相关内容,但每年都不一样,且任务部署较晚,加之各级和上级业务部门安排部署的各类专项学习等较多,占去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内容,真正的公安业务培训如警务技战术、法律法规、信息化应用等内容就相对减少,加之培训教材还不适应职业培训的需要,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高质量的课件较缺等等,从而导致培训内容繁杂、成效不够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了走一个过场或走形式的现象。

(二)培训能力不够强。在办学条件方面,一是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差,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师资力量,与上级公安机关教学机构没有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教学设备和手段比较落后。目前县级公安机关能够用于教学的设施较少,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三是教员队伍缺乏。目前参加教学的教员都是局从各业务单位挑选的,他们一般文化层次较高、业务能力较强,但毕竟不是专业教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知识老化、实践能力较弱,加之很少参加各类较高层次的教学培训,在知识更新、较学方法、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不够,教学一般只是沿用过去的老方法、老套路。

(三)民警素质参差不齐,给培训带来难度。现在基层公安民警中大多数第一学历只有高中文化或者更低,实践经验、年龄等也相差较大,由于各方面原因在培训中不可能把“相同水平”的民警安排在一起培训,给培训带来许多不便,影响了培训质量和培训进度。如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有的民警年龄偏大,对电脑应用操作方面不熟,学习也很困难,但也有民警接受新生事物较快,这就如西部穷困地区某些小学一样,一个班级中有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有四五年级的学生,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重培训轻结果是培训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任何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信息的反馈才能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目的。而现在培训的考试考察不严格、走过场比较普遍,用人单位对参训结果也没能认真考核,参训后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的怎样,在工作上是否有进步,成了一个本来可解的“未知数”。这种培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过于形式化,不仅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还造成了参训单位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

(四)工学矛盾突出。由于基层警力紧张,业务工作繁重,各单位在安排人员培训时都有一定的困难。不参加培训,有些业务就不能提高,参加培训,当前工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五)对公安民警在职培训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警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对职工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在用人单位方面,只热衷于人员数量的多少,而忽视人才的培训与提高。对民警工作质量不高、常出差错等问题,只是一味责怪民警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没有积极主动地提高民警的参加培训学习意识。对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总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被动接受,或认为培训是一个休息的机会,有的还借口工作忙、时间紧不愿派人参加学习。虽然县级公安机关在财力和警力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组织民警培训,但有一些单位负责人和民警还没有认识到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对培训有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培训效果不佳。

二、加强基层公安民警在职培训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强教育培训能力建设。一是加大硬件建设力度。以“战训合

一、轮训轮值”为主要载体,抓好训练基地建设,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力度,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完善和更新现有教学设施。二是抓好教员队伍建设。在组建教员队伍时,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实现开放式选人,建立高素质、专家型、开放式的专兼职动态教员库。在教员队伍的培养上,通过进修、外出调研等形式对教官进行培训,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强化责任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具体说来,首先必须重视对教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

其次是鼓励教员通过调查研究和多种途径主动获取公安事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进行知识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再次,在教员使用方面,加强对教员教学过程的指导、管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考核工作,并把教员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与自身的实际利益挂钩,促进教员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和教员队伍的优化。三是加大教材建设力度。要结合

实际制定教学方案,组织开展教案编写和评估,着力为基层公安民警培训提供高质量的教材和教案。

(二)重视对教育培训的研究。一是做好需求分析与研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今社会治安形势下基层单位和公安民警对教育培训需求,在确定培训目标和制定培训计划时,充分考虑公安业务的实际需要、民警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参训者的个人素质、知识结构、业务技能和他们对培训的认识想法等因素,以保证培训目标和培训结果的一致性,避免培训的盲目性。二是进行教学创新,探索在职培训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手段。教学创新,可以表现为新的模式、新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新的教学方法或技术手段。如培训模式研究,选用以提高受训者素质为目标,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既强调公安民警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强调特定职业、岗位的特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三是进行培训管理研究。做好管理方面的研究是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管理方面要研究的内容也很多,比如如何合理地配备人员,建立怎样的内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何加强教学管理等等。

(三)建立和完善培训评估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在评估考核方面,成立由领导、业务单位、教员、参训学员等人员参加的评估考核小组,制定评估考核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估考核方法,如动态法、比较法、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培训质量进行评估、对参训民警进行考核。与此同时,要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把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培训组织者、培训教员和培训民警的职位职称警衔晋升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进行严格的奖惩兑现,从而激发管理人员、教官队伍和参训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必要的支持体系。在职培训的支持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等几个方面。在政策方面,应出台关于在职培训的管理办法,对在职培训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参训民警单位及受训人员在培训上有章可循。在技术方面,应保证培训机构与业务单位在公安业务技术方面基本同步,体现培训的先进性。在教员队伍方面,应建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动态配备机制,加大教员的流动性,要舍得把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民警选进教员队伍。在经费方面,应争取上级政府适当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不断增大的培训需求。

第五篇:当前基层公安民警执法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

执法工作是每个基层民警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作为检验执法工作成效的执法质量可以说是执法工作的生命线,执法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民警执法素质的高低。目前,基层民警队伍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但是综合执法素质不容乐观,本文试就目前基层民警执法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此来促进基层民警的执法素质的提高。

一、基层民警执法素质现状

执法的好坏关键在于民警执法素质的高低,也就是说民警执法素质的高低是执法质量的核心,也是民警各项综合能力的体现。目前制约基层执法质量提升的原因就是基层民警执法素质层次不齐,根据调查了解,民警的执法素质主要有以下现状:

一是理论知识不扎实。执法工作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基层执法队伍主要以老民警为主,新生力量所占比例不大。老民警的知识又很难更新和学习。这些因素导致从事执法民警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可以说执法,特别是网上执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课程,是在一边学,一边干的过程中增加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不扎实直接导致民警在执法时找不准解决案件的关键点,在案件处理时“说不过”群众,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实战经验的缺乏。近年来基层单位人员的频繁调动,导致出现新老民警断层,这个现象是目前基层单位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执法队伍年轻化、实战经验缺乏,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开展。新到基层的民警对执法工作可以说是一

知半解,而执法工作不可能是纸上谈兵,案件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处理案件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新老民警的断层是基层民警实战经验缺乏的最主要原因。

三是程序操作不规范。案件的办理是实体和程序相结合的过程,程序不合法,实体也就不合法。民警在办理各类案件时只注重对实体法律的理解,而忽视对程序法律规定的应用。在现实执法中民警对实体法应用的最多,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程序出问题,如果案件引起行政诉讼或者行政复议,我们面临败诉的机会就最大。比如案件相关物品只扣押,而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处理结果。

四是执法角色的错位。执法者作为群众人身和财产的保护

神,在执法中不能够感情用事,应该以第三者的身份去了解情况,然后展开调查取证,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依据法律作出裁决。但是根据接处警的经验,以及所内民警的情况,民警在处理案件的第一现场往往很容易感情用事,被双方当事人的感情所左右,从而造成处理案件时感情的倾斜。这种感情的倾斜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因为存在这种感情导致执法角色的错位,从而导致在处理案件时很容易将矛盾纠纷引发到民警身上,产生当事人与执法者的对立。这是由于民警执法心理素质不过硬造成的,所以我们执法时不能够以带着自己的感情执法。

五是案件定性不准确。案件的定性准确、适当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依据,但是由于民警理论知识欠缺,实战经验缺乏,再者案件性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民警在执法中对案件性质

的定性不准确。案件定性不准确,直接导致案件调查取证的偏失,从而影响案件事实是否清楚,是否能够有效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只有对案件的性质把握了,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调查工作,避免工作的失误和警力的浪费。

六是法律文书不规范。执法质量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案件材料以及相关法律文书的制作,而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是我们目前基层民警在执法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文书制作粗糙,材料书写抓不住案件的关键点,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问,民警书写材料粗心导致错别字满篇,书面用语和口头语乱用等。

二、提高基层派出所民警执法素质的对策

目前基层派出所民警执法的现状,要得到有效的改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理论是我们行动的先导,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对各类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适用熟练掌握,才能在执法中面对群众“说的过”。基层派出所应该对专业不对口的执法人员进行必要的集中培训,利用单位内部学、公安专业的民警与其它专业的民警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或者一对多,通过互相帮扶提升专业不对口民警的理论知识。或者聘请本局理论和实践经验都相当丰富的警员对民警授课,对执法办案常用的法律法规从理论上让民警熟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非专业民警的学法意识。

二是改变培训模式。上级部门在实施培训时,应该首先深入到基层派出所展开调查论证,根据基层派出所所需和基层民警执

法所需来展开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实战,注重程序。通过培训让民警知道在执法工作中应该怎么办,如何开展工作,怎样有效减少工作的失误等效果。教会民警在执法中怎样做到实体法和程序法有效的结合,避免因为程序的违法而导致执法错误。

三是严格执法程序。民警在执法中要遵守程序规定,就必须对民警的执法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科学的、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增强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和战斗力,提升民警执法程序的规范性。应该建立以基层执法民警为主的考核机制,对于执法办案中优秀的民警进行奖励,对于执法办案表现不好、引发工作被动的民警进行惩戒。

四是定期执法研讨。交流是解决民警在执法中遇到问题的最好办法,应该以派出所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层单位办理的案件进行研讨,将研讨的结果以专刊的形式下发,让执法民警进行学习,通过研讨提升民警的执法素质。在分局网页上应该设立典型案件研讨专栏,通过点将的形式对典型案件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增加民警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发现执法中的问题,才能教会民警在遇到同类似的案件该如何处置。

五是执法心理培养。执法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我们地区来讲目前是一个空白,很有必要在内部网页开设执法心理专栏,通过开设专栏转载心理知识、犯罪心理学理论文章、通过犯罪心理来破获的典型案件等知识,让民警了解到在案件处理时如何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来掌握询问技巧,也可以解答民警执法中遇到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误区。以此来提升民警的执法心理素质,避免民警在

执法过程中感情用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下一篇: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