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色语文

2022-12-03

1“本色语文”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者意识到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辨别上, 投入太多的精力, 激烈的争论, 不断地思考语文教学应该是注重工具性还是人文性, 使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忽略了语文的根本, 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我比较认同钱梦龙老师提出的:“语文课程难道非定性不可吗? 与其在定性难题上来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绕来绕去, 绕到最后仍然糊里糊涂, 倒不如‘不再定性’, 而直接面对‘为何教? 教什么? 怎样教? ’这些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 “本色语文”的教学。[1]

在高考的指挥棒指下, 语文教学已经成了填鸭式的教学, 这种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学习语文的初衷, 很多人把语文高考和语文考试作为“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认为语文教育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被异化, 钱理群先生指出:“人们对目前语文高考的种种不满……说到底就是因为在这些‘教育原点’上出了问题。 ”[2]

新课程改革后, 语文教学理念越来越多, 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 语文课堂越来越热闹, 然而却缺少了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诵、巧妙地板书设计、带有鲜明个性见解的讲授, 有的却是过多的键盘、屏幕、花哨的幻灯片等冷冰冰不能表现中国语言独特魅力的机器。 同时“泛语文”、“去语文”、“伪语文”现象泛滥, 语文的“人文性”被过度放大, “工具性”无人问津, 语文的基本功能被削弱, 写字教学时间减少, 上课没时间写字练字, 写作时间也大幅减少, 阅读教学比重相对偏大。 1997 年, 《北京文学》第十一期的“世纪观察”栏目发表了三篇对语文教育进行反思、批判的文章, 分别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 这三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及深深地忧虑, 引发了广大语文教师、家长和语文教育家的共鸣, 揭开全国激烈的语文教学问题大讨论的序幕。 在这种全国范围内的语文教育改革背景下, 许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回归, 回归到“原点”, “本色语文”理念应运而生。

2“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所谓本色语文, 从本质来讲, 就是学习祖国的母语, 也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言。

2.1“本色语文”的界定

本色语文, 从本质来讲, 就是学习祖国的母语, 也就是学习汉民族的共同语。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 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 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用一句话概括, 本色语文就是: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 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3]

2.2“本色语文”的特点

2.2.1 语文本体 ———言语性: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言语

本色语文认为语文的本体就是言语, 就是语言, 以言语为核心是本色语文观的一个核心理念。 本色语文的基本定位是母语教育, 母语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语言这一载体。 潘新和作为语文教育的专家, 提出将“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 主张“从当代语言技能训练转向重言语动机和人格的养育, 从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转向重言语生命本性的养护, 从重阅读转向重表现、重写作, 发现并关注每一个个体的言语生命潜能、才情、天性、个性, 顺应言语智慧的自生长, 辅助言语生命的成长, 引领言语上的自我实现, 促成每一个言语生命的最大发展。 ”[4]潘新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提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言语生命, 促进学生对言语的理解, 这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价值所在。

2.2.2 语文本真 ———交际性: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表达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会说是交流的前提, 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使学生学会沟通。叶圣陶说认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 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就无法工作和生活, 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 并明确提出“语文这一门是学习语言运用本领的”。 1978 年, 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一文中, 叶圣陶首次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 社会科学的文史哲经的学习、 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圣陶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有其合理的地方, 但是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本色语文不仅主张“语文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特殊工具”, 而且本色语文更突出强调语文要立足于言语, 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重视语文的交际性, 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 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中感受语文的人文性。

2.2.3 语文本位 ———人文性: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为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的学习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本色语文主张语文“两性”的统一, 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色语文认为语文的学习具有人文性的一面,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 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接受中国文化蕴含的价值观, 塑造学生独特的、多元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3“本色语文”的理念

“极练如不练, 出色而本色。 ” (刘熙载 《艺概 》) 本色不是无为, 本色不是原始。 本色语文的内涵, 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概括:把语文当语文教学,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2.3.1 提倡 “大语文”, 反对 “唯语文”

本色语文提倡语文的学习要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也就是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大语文”。 “大语文”是20世纪80 年代初河北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教育观念。 本色语文提倡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 要求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还要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 而不是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生活联系、只限于学校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 导致出现大量的“唯语文”现象。但是本色语文并不是指社会生活、课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视为语文学习范围, 而是要立足于言语实践, 以言语为中心, 与社会生活、课外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

2.3.2 提倡 “全语文”, 反对 “泛语文”

本色语文支持“全语文”式的学科学习模式, 追求自然绿色的、健康的跨学科整体学习模式, 强调以语言 (言语) 教育为中心整合各学科教育和社会生活, 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本色语文的中心为语言, 全语文理念下的语文学习就是以语言为中心, 主张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情境性,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但是本色语文又不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 也就是现在语文出现的“范语文”错误理念, 也被称为“去语文化”, “去语文化”就是指“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有人称这样的语文教学已经“丧魂失魄”, 已经丧失 “语文”的本质内涵 (语言学习) 。 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 (语言文字) 的本体, 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 语文教学能过分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结果是把教学内容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 离开了言语实践, 造成“去语文化”。 所以, 本色语文要紧紧围绕“语言”这一中心展开课堂教学。

2.3.3 提倡 “真语文”, 摒弃 “反语文”

“真语文”就是还原语文的本真, 还原语文的本色, 重新注重语文的听、说、读、写,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多读、多写、多思考, 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的语文学习。杨东平指出 “应试教育的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将以树人育人为旨的基础目标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5]于漪老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好端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成若干习题, 抠这个字眼, 抠那个层次, 文章的灵魂不见了。有些佳作名篇学生学过后对文章的脉络、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中思想的闪光点竟然不甚了了, 脑子里马蹄杂沓, 堆砌了许多字、词、句的零部件, 这个知识点, 那个知识点, 用以备‘考’。 ”[6]如果语文教学被“标准化”“序列化”“系统化”, 语文的独特语言魅力就会被覆盖。语文教学就会适得其反, 起到“反”作用, 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内涵, 我们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使学生能“真心”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言不应划分成内容和技巧, 学习者只有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 才能学会语言。

3“本色语文”的教学策略

3.1 坚持 “语文就是语文”, 树立正确的语文观

3.1.1 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

语文教学应该怎样进行, 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语文是什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对语文课程的表述是:“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色语文主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工具性的实现过程中实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不是指“政治教育”或者“人文教育”, 而是在教学中自然无而然的实现, 正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性的熏陶。 在教学中语文老师不能每节课都强调人文性或者工具性, 而是要根据课程安排和课文特点来进行教学。

3.1.2 树立正确的语文教材观

语文教材观, 就是对语文教材性质、教材价值以及教材处理基本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本色语文为“大课程小教材观”,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参、辅导资料, 还要与生活相联系, 从生活中发现语文, 从身边生活出发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语文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教师也要根据教材合理整合、安排教学内容, 发挥教师个人创造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材是一种范例, 是一种凭借, 更可以说是一座桥梁, 我们要变“教教材”的观念为“用教材教”, 不能教条的使用语文教材, 要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允许并鼓励学生存在不同的想法, 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坚持 “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 构建本色语文课堂

“本色语文”理念的存在价值最终体现在落实在课堂上, 本色语文课堂上最基本的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3.2.1 原方法, 真朴素

所谓“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 就是要用语言的方法, 就是要用以听说读写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方法, 就是要用能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不是不能用其他的方法, 但是尽量不要用其他的方法, 因为用语文的方法, 方法就是内容, 方法就是语文, 方法就是语文学习, 其他方法多了, 必然挤压语文的空间。 黄厚江老师认为, 本色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就是简单朴素。真理都是朴素的, 好课应该是简单的。 本色语文课堂必须坚持“以语言为核心, 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 以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8]以语言为中心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征, 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充分说明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重要性,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这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学语文, 而是要全面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

3.2.2 以学生为主体, 实践以语言为本体

语文课堂应该是朴实的、平凡的、简单中闪烁着语言的独特魅力, 花样不用太繁杂, 音乐、电影、话剧等过多的出现在学生的语文课堂, 学生的言语实践被挤压, 我们应该还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把学生的言语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 学生听的是冰冷的多媒体机器整齐划一的阅读, 缺乏教师独特的魅力。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选择、组织语言的能力, 提高学生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在教师正确地引导下, 学生能结合生活、结合大自然、搜集资料进行独立自主的语文写作, 做到文通字顺, 逐步做到文采斐然,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探讨、研究、分析名家著作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课堂教学紧紧围绕“语言”这一中心。

摘要:在语文教学被高考和被各种错误理念“绑架”的背景下, 一批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本色”,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回归语文学科的本色, 即语文教学应该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 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本色语文有言语性、交际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本色语文提倡“大语文”, 反对“唯语文”, 提倡“全语文”, 反对“泛语文”, 提倡“真语文”, 摒弃“反语文”。本色语文坚持“语文就是语文”, 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坚持“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 构建本色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本色语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2]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9.

[3]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语文的原点[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5-10.

[4] 潘新和.语文:表现和存在[M].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序.

[5] 崔秀兰.建构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评价[J].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6]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3.

[7]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2, 10, 9.

[8] 黄厚江.还课堂语文本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3.

[9] 胡明扬.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J].语文建设, 1994 (12) , 30-32.

[10] 陈宝铝.本色语文[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论文下一篇:“现代学徒制”模式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