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论文范文

2022-05-11

第一篇:国际金融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探讨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造成的冲击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负债消费

在过度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以及美国监管机制的落后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促使下,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波及到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国家市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市场带来一场金融“海啸”,其中受冲击最为明显和严重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首先,美国经济开始衰退、自由资本主义的风光不在;其次,加剧了欧洲部分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让欧洲的一些国家陷入动荡的政局当中,从而造成欧元出现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最后,日本的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甚至达到-0.7%。近年来,在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从短期影响的角度出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渐减少,但是从中长期看来,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并未结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得到增强,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秩序作为一双无形的手,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为基本条件,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国际贸易有着不同的分类,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国际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国际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基础下而形成的,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和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确定后才促进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增速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呈现出疲软的状态,引发各国发生下岗潮,失业率快速增长,据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失业人数达到2.1亿,创失业人数最高。虽然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对就业政策的调整,失业率有所调整,但是劳工组织估计未来十年仍然需要解决因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失业问题数量仍然高达4.4亿左右。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危害之深、影响时间之广。在这种背景下,使得个人收入的减少,从而严重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引起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际贸易增速的下滑。2011年全球贸易虽然从数量上增长了5%,但是从增长幅度来看,比2010年下降8.8%。

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国家的企业、公司和工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市场发展缓慢。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目的,纷纷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设置贸易壁垒,阻碍进口贸易产业在本国的发展,从而减轻本国企业和公司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刺激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公司和企业因资金链的断开,使得无法按期归还银行的贷款,给金融机构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救助,但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求这些接受救助的金融机构为本国国民提供信贷,不仅打乱了信贷市场的公平公正的发展,更是影响着今后信贷的倾向。在刺激本国市场需求的时候,很多国家通过提高进口产品税收等方式来增加产品的出售价格来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诱导国民购买本国货。这种方法虽然从短期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提高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强调的是国家个体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情况,分裂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增加贸易摩擦,诱发国家和国家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世界和平的稳定。

第三,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多边贸易体制指的是由世界贸易组织所管理的体制。该体制中的多边是相对于少边而提出的,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家几乎都是该体制的成员,但是有些国家仍然不少。多变贸易体制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以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原则,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为目的,具有实施监督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为全球贸易自由化提供资金保证、对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实施制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以及增强各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国家以国际收支恶化为由,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

金融秩序指的是包括股票发行交易秩序、基金发行交易秩序、保险管理秩序等六种秩序的有关融资方面的法律调整、规范之下形成的法律秩序。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上正式实行金本位制,确定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凭借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再加上工业革命对美国生产力的促进,使得美国的综合实力超越了英国,成为新的经济霸主和世界经济中心。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国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实际主导者,美元的霸主地位得到真正的确认。随着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和日渐完善以及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再到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造成美元体系的部分瓦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爆發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虽然美国的负债消费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过度的负债消费也是造成美国经济泡沫的根源,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更是为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提供资金支持,最终造成经济泡沫的破灭,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其次,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核心其实就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增强了美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因而造成美国的次贷危机快速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已不可持续,更重要的是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长期大幅的调整,从而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冲击,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发展的方向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家从思想上意识到促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任重道远。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并未结局,各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很多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让本国经济回升,从这一工作的目的角度出发造成很多国家无法从国际贸易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最终造成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维护国际贸易的这一主张;其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哈发展回合谈判的顺利进行,而多哈发展回合谈判又是当前最适合的集体刺激全球金融危机的方案,因此阻碍了国际经济复苏的步伐,从而无法为国际贸易秩序的维护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国际环境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以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增值网为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快捷化、交易虚拟化、成本低廉化、交易透明化、交易标准化、交易连续化的优点,成为当前一个新的贸易方式。与此同时,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以传统贸易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主要依托于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国际电子商务凭借自身的优点和传统贸易方式的没落,从而对国际贸易方式进行改写,因此国际电子商务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各个国家当前无暇顾及国家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也减少了对保护环境的相关的投资力度,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传统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产业存在着严重依赖于原产料的弊端。随着人们对传统能源开采力度的增加,传统能源势必存在着枯竭的结局,除此之外,伴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国家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能源市场趋向于饱和状态,当前和未来不管是个人和企业都会更加偏向于污染低、消耗低、能重复使用的新能源。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传统能源行业的冲击力度,使得很多国家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新能源也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的投资领域。“后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更是意味着对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改变。

(二)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

国际金融危机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当前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是维护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避免和防止今后再一次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保障。在立足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可以得出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秩序存在着以下的发展方向:

第一,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美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造成本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这一问题,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虽然从短期看来,能促进美国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回苏,但是经济的回苏是以美元中长期币值为代价,从而造成美元贬值。而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美元的贬值,最终造成美元霸权的地位的削弱。针对这种情况,实现货币的多元化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维护国际货币市场的稳定,实现分权制衡,避免今后再次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和带动相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货币相应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地位,促进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实现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主要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建立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为出发点,指的是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简而言之就是结束美元的统治时代,结束全球给美国买单的命运;其次,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加强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除此之外,中国的人民币体系正在逐渐完善,有能力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亚洲最为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区目前并没有自己的主导货币,因此亚洲需要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貨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虽然当前国际货币基金改革需要面临国际货币基金的治理结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监测功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职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源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未来随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的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其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必然会得到提升,而且通过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扩展国际货币基金的多边监测功能、提高国际货币基金贷款的反应速度、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等方法是能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从而促进国际货币基金改革的实现。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带来国际贸易增速下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等冲击,同时也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造成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际贸易以电子商务成为新的贸易方式、新能源成为新的投资领域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成为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景申.当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8,(17).

[2]夏立平.论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J].世界经济研究,2007,(4).

[3]柯健.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2).

[4]朱婷媛.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

[5]陈守东,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方式视角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

作者简介:黎雁杨(1994-),女,重庆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贸易。

作者:黎雁杨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陈东泽(1990.11-),男,福建周宁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读本科生。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提出了一些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的方案,找到金融体系新的起点和突破口。认识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深入现状剖析问题把握国际金融体系的整体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特征,从而进行进一步改革。从中寻找出了新的突破点从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只有维持好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改革措施才有可能得到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改革;创新

2008年的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缺点,这些缺点的暴露不但使经济体制的动荡,而且使国际经济形式呈下坡的趋势。经济出现萧条的同时,人们也想办法来解决金融体系的缺陷。2008年斯蒂格利兹发表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改革专家委员会》言论正式地向联合国提出了对现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及对现行金融体制提出质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G20峰会诞生看,并且他承担着重要的义务。

一、金融危機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思考

金融危机后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了全方面系统地思考,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

(1)国际储备体系之间的冲突。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对现行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2009年,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向联合国递交了研究结果。结果指出,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还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资金的稳定,对外汇的稳定也存在疑问,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自相矛盾,不利于全球的就业,最后导致货币体系内在的通货紧缩。

(2)国际贫富差距拉大。斯蒂格利兹还强调世界经济的紧缩不仅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压力,并且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上缴必要的融资。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主要以发达国家债券的形式存在,然而这些债券的利率较低,甚至接近于零。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用自己的资金只能换取一些较低的利率,这种局面的发生会导致国际间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3)汇率的波动引发的灾难。西方的主流学者曾经天真地以为国际汇率制度是完美的并且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在金融危机还未爆发的时候,他们都认为浮动汇率是我们不得不遵循的原则。当然,还有其他的主流的西方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在东亚爆发后,那些发展中国家会过度翻新利率浮动,直接导致汇率不稳定,最后导致收支危机。自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有学者尝试从国际汇率缺陷外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将源头指向了中国。他们认为正是中国使用人民币汇率获取了利益,导致美国金融崩溃,爆发了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

(4)缺少最终贷款人。自从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一些主流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缺少最终贷款人。在此之前没有学者提出,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发达国际总是提供资金援助,即使整个经过会很复杂,条件很现实。最终贷款人就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发现了美国经济不再具有稳定性而被提出的。最终贷款人想法的提出被很多西方学者认同,他们认为最终贷款人的出现可以解决现在存在的经济问题,弥补现行经济体制的缺失。

(5)监管体制的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国的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衍生品泛滥引发的金融危机形成了共识。现行的国际体制缺少国际间宏观经济调控,缺乏跨国资金流动的监管,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制度。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危机发生到时候,国与国之间会产生连锁反应。一些学者更是大胆猜测是否是因为监管的缺失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学者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想法同时这种想法也在G20峰会上被提出。

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建议

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西方学者不仅要找到国际金融现存的问题还要为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给出新的建议。学者们给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其中不乏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涉及的方面更广,内容更为的丰富,但在一些特定的方面仍有较大的分歧。

(1)国际储备体系的改革创新。西方主流学者对现行的金融体制给出了诸多的意见,斯蒂格利兹带领团队也不断地探究现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他们发现多元化并不是改革前进的方向。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需要建立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下,固定汇率制还不可能实现。欧元为保持他币值的稳定采用了相对保持的政策。他们认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是解决现行金融问题的最优办法。但是国内学者认为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取缔货币的多元化,但在现行的货币体系下仍需要储备国的协调合作。

(2)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调节机制一直以来被许多的主流学者认同,所以他们并不认为现行的国际浮动汇率有任何的问题。汇率被当作一种价格被使用,通过汇率的波动使得供求关系的平衡。但仍有很多西方学者并不认同这观点,他们认为现行的汇率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他们觉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由于汇率制内在的不稳定因素,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促使美元不断地贬值。在未撼动美元地位以前,他们是不顾后果的。正是因为美元汇率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也随之不稳定。所以西方学者建议主要的货币储备国之间应建立与新的世界货币挂钩的汇率,通过有机的协调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3)监管的改革和创新。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爆发以后,国际金融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大部分主流的西方学者一致认为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的透明度,同时还需要借鉴西方审慎性的监管,并且融合美国会计师制度。但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成为了原本主流的经济学者面对的问题,他们所建议学习的监管和标准都来自美国,而美国恰好发生了金融危机,无疑是对他们曾经的主观进行了驳斥。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者又开始讨论新的监管机制,将重心放在了如何考虑风险的周期性。欧洲的学者认为增加银行的交易税并且控制银行高管的薪资进行国际金融的监管。但欧洲与美国在此观点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4)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当今国际重要的聚焦点是世界经济复苏再平衡。在还未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社会共同对美国国际收支帐户发生逆差产生了疑问。在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以后,一部分主流学者并认为本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有巨大的联系,这个就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首要的目标就是美国,美国必须控制其自身的财力并且能够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一部分经济学专家在G20峰会上针对国际收支的平稳问题进行了探讨,尝试重新从指标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准则、体系。

(5)救助机制的改革创新。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发展中国家一致批评了在本次危机中的救助角色。认为必须着眼于如何改革救助的机制,如何在新一轮主权国家破产时应有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已经发生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的国家经济能够再复苏。学者们对重新发展的时间进行了讨论,并聚焦较多的目光。在G20峰会上,许多的国家,甚至是经济实力较强,经常充当资助的发达国家也产生的债务危机。正是由于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国际社会在怎样才能进一步将资金了的规模进行扩大、以及怎么处理资金链,如何保障救助的机制,存在差异化的观点和看法。

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它成为了将美国欧洲债务危机推进国际金融改革的创新中。通过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也为体系改革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只有在国际金融系统得以稳定后,才能在今后的其他改革中提供助力。为了防止未来产生金融危机,以及友好应对债务危机就需要加强对国际金融的监管机制以及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 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 辽宁大学 2009

[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 辽宁大学 2014

作者:陈东泽

第三篇:新国际金融监管共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G20峰会,G20伦敦峰会对全球金融监管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G20伦敦峰会达成的最新国际金融监管共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和启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是与国际全面接轨的过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先行先试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应成为人民币相关产品的全球性交易支付主平台和定价中心、应实现金融产品业务创新与调控监管的同步创新、应同步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机制、应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建设、应重视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话语权、应强化征信建设和信用评级体系监管等。

关键词:G20;金融监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G20峰会达成的金融监管共识则追求从“各自监管”到“联合监管”的转变,体现的是全球危机全球解决的系统思维。G20联合公报把金融部门和金融监管的失败看成是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具体措施。G20的监管共识具体体现在G20联合公报的第15条,该条款包括9个方面的举措。这些举措无论从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是与国际全面接轨的过程

G20公报提出设立新的金融稳定局(FsB)替代原来的金融稳定论坛(FsF),以强化全球金融监管。新的金融稳定局成员包括全体G20成员国、原FSF成员、西班牙以及欧盟委员会。中国作为金融稳定局的成员意味着中国不仅是全球金融风险的观测者和承受者,更增加了作为全球金融风险管理者之一的责任和义务。这一方面增加了中国在全球金融监管方面的发言权,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提出了约束,并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产生长远和具体影响。例如,金融监管局(FsB)的“稳健金融系统的12条标准”将对上海的金融市场发展和监管提出国际化要求,同时也对货币和金融政策的透明性、数据发布规范、破产标准、公司治理、会计和审计规则、支付和结算、银行和保险及证券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积极面看,也可以把这种要求看成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机会。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先行先试统一的金融监管模式

G20公报提出要重塑监管体系以使得监管当局能够识别和应对宏观风险。事实上,国际上重塑金融监管体系的行动已经开始。例如,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3月31日公布的改革方案中,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将进行大规模改革,其中多个机构将被裁撤,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将极大加强。根据改革方案,美联储除监管商业银行外,还将有权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其目的就是要整合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按照改革方案,日常银行监管事务将由目前的多个机构管理合归为由一个机构负责;基于证券和期货业务的相关性,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将合并:考虑到抵押贷款市场失序,将专设一相关监管机构;同时在财政部下新设保险业监管办公室,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在这样的改革方案下,美联储大幅地扩张了权力。

强化央行的监管权力也是国际性的共识。5月17日国际清算银行发表报告《央行治理的问题》声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央行需要更多权力,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以稳定金融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规定了由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但迄今为止一行三会的协调机制仍然不健全,信息缺乏共享、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监管协调和效率问题仍然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一条“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其协调发展”。该法律条款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调控金融市场的中心地位。结合G20的共识,建议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先行先试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统一调控监管模式,强化央行在金融市场统一监管和协调中的权力及责任,克服目前一行三会在我国金融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等方面各定标准、分散监管模式产生的弊端。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成为人民币相关产品的全球性交易支付主平台和定价中心

G20公报提出采取行动反对避税天堂等不合作的行为,并准备进行制裁,以保护公共财政及金融系统。这表明:银行等金融机构拥有绝对保密权的时代已经结束。实际上,避税天堂的离岸保密制度不仅降低了金融市场透明度、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同时也助长腐败。金融交易收益最终的课税税率很低或为零,使某些交易远比纯粹的商业活动更有利可图,极大地助长并引导了过剩的流动性进入投机性极强的金融交易过程。G20共识意味着以避税天堂模式发展金融中心的做法不再可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要立足于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发展中国独特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体系,使上海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体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要求,逐步成为人民币相关产品的全球性交易、支付主平台和定价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应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实施金融调控监管,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环境。法制环境、领导体制和机制、政策支持体系、服务功能、发展的软环境、人才等六方面是金融发展环境体系的要素,只有逐步完善金融发展环境体系,才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要实现金融产品业务创新与调控监管同步创新

G20公报提出把监管领域拓展到所有的对体系有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工具和市场,并首次把对冲基金纳入到监管的范围。金融危机暴露出原有监管领域的盲区,例如对冲基金就一直游离在监管之外。

此前对冲基金之所以不被监管,是从保护金融创新的角度考虑的。有研究者认为监管对冲基金既在监管成本上不可实现,也不利于金融创新。G20共识坚定地认为任何对金融体系有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都必须纳入到监管范围之内。其立意在于对系统性风险的强调。就是说任何金融工具,只要其对系统性风险可能有影响就必须纳入到受监管的范围。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客观上要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等各方面创新及发展,例如。金融市场汇率、利率、证券、保险、黄金、商品等各类产品包括金融衍生品应当适应市场要求不断创新,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各类新型业务应当适应客户要求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要求在加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很可能还会在一个阶段逐渐加快创新速度、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加大了监管的复杂性,也会使央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将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要求央行货币政策可操作的汇率利率产品更全、操作工

具更多、操作水平更高、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更顺畅。所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实现金融市场机构产品业务创新与金融调控监管两个方面同步创新,实现两方面协调发展。

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同步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机制

G20公报提出新设立的金融稳定局协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宏观经济和金融中的风险提供早期预警并采取行动。本次金融危机的突然性让很多国家措手不及,如果能够提前对金融危机进行预警则能够为应对危机争取时间。新设立的金融稳定局之所以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提供预警,这是因为后者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跟踪世界各地的经济和金融情况,警告成员国注意即将来临的危险,使政府能够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具体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一年两期的《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进行了一定层面的风险预警,本次G20公报提出的举措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风险预警信号的受重视程度得到提高,金融风险预警功能得到了强化。

G20公报的上述举措启示并要求中国要建立自己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机制。我国有关金融风险预警的工作近年来逐步系统开展,中国人民银行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每年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在加快金融创新与发展的同时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为确保金融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在各方面健康发展和创新,并在个别金融市场、机构和产品等出现风险的早期,就能尽早发现、全面防范和及时化解,使之不会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须同步建设适合上海、又与国际接轨的,以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相应的工作机制。

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建设

G20公报提出要用FSF的硬性规则约束企业的支付和报酬政策,讲求报酬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及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产生此次金融海啸的原因很多,包括全球金融体系不合理、金融监管缺位等因素及经济发展方面深层次原因,但重要原因之一是金融风险管理出现了问题,包括道德风险方面的问题。有分析指出,为了追求本金融机构甚至是高级管理层个人的高收益,出问题的金融机构全都没有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制度和方法行事,没有按照市场极端情况收缩业务或预提足够风险资金,当经济出现问题导致市场逆转时,该机构就无法承受风险,并将风险传递给下游金融机构。而其下游金融机构也有同样的问题,最终导致系统风险产生。利益的驱动使利益主体发生突破伦理约束的非规范行为,造成了社会乃至全球危害,在这个意义上说,此次金融海啸根本原因是美国华尔街道德沦丧。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我们在鼓励金融创新、学习西方先进风险管理的原则、制度和技术方法的同时,要重视金融机构的合规性建设、特别要防止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因为道德风险本质上属于人为因素,归于操作风险。

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应重视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话语权

本次G20公报呼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与监管机构进行合作,以改进资产估值和准备金标准,完成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这一监管共识的立意在于避免“公允价值”规则带来的弊端并倡导全球统一标准。

应该怎样给资产进行计价的问题各国的会计标准是不统一的。而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无法得到充分揭示,观测系统性风险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在对待会计准则的问题上,国内外相关人士的态度和做法存在差异。西方一些国家倾向于修“公允价值”规则,允许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使用自己的计价模型来为资产定价。国内的观点倾向是“公允价值”规则本身并不存在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G20公报中的这一监管共识力图打造一个统一的、全球性的会计准则。统一肯定是需要的,但如何统一则值得商榷。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在会计准则方面的建设和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维护我国利益,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强化征信建设和信用评级体系监管

G20公报提出扩大监管范围,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到监管范围之内。要求信用评级机构遵守国际操作规范,避免与其它金融机构产生利益冲突,防止提供不切实际的信用评级。G20此项共识针对的现实是大部分评级机构采取的是向受评机构收取费用的盈利模式,这样就会使受评机构有可能通过付款来施加压力以获得更高的评级,或者评级机构为收取更多的费用而有意给予受评方较高的评级。

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产品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使得投资者和监管者难以清晰地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所在。信用评级机构本来的作用在于利用其拥有的信用信息资源、较准确评价风险,引导金融资本合理配置。但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对于西方金融机构推出的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著名全球性信用评级机构都给予其2A以上的评级;危机发生后,信用评级机构迅速降低产品和金融机构评级,最终导致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破产。有的研究据此认为,信用评级机构不仅促进了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而且加快了危机的演化和扩散。

与G20公报的要求相一致,我国即将推出的《征信管理条例》将规范包括评级机构、信用登记、调查机构等在内的资信业的发展。我国征信和评级行业应该吸取美国评级机构的教训,加强外部监管、行业自律和技术改进,特别要重视国际化过程中与其他央行和国际性征信机构在维护我国安全前提下的信息共享,使健全、公正的征信和信用评级体系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可靠保障。

作者:李 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