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论文范文

2022-05-10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建筑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古建筑是中华五千年建筑文明的结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拥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精神意义,而对于古建筑的在线监测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对与古建筑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之下,该文提出目前古建筑检测的相关技术应用,对三维信息采集技术、病害微损检测技术、物联网/互联网技术、自动报警技术、DH5965在线监测系统做出了阐释说明。

第一篇:古建筑论文范文

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更是源远流长,光彩照人。

古建筑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负载着民族的精神。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国家人民的重要标志,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是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古建筑防火的必要性

1.古建筑起火,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除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外,在建筑物内一般都藏有大量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对研究历史、宗教、天文、星算、医学、文化、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古建筑是某一地区、某一时代文化发展的标志,代表了当地特有的奇迹。它能反映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形象地说明历史的渊源和脉流。古建筑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能给予后人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

3.古建筑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匠师的智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等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极好见证。古建筑及其独特的几何形体,具有一种整体的美感,有人把它喻为“凝固的音乐”。我国古建筑除了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外,还往往是文物荟萃之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还有大批瓷器、漆器、玉器等摆件,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具有极强的文化欣赏价值。

4.古建筑还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许多古建筑现已被作为博物馆、旅游点,同各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成为风景名胜,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给国家增添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古建筑为城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建筑的特点

1.形式多样

建筑形式多样,结构复杂是古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扇形、六角形、曲尺形、十字形等。有的外形是重檐三滴水,外表面窗层多,内部楼层少,有的外形是斗拱飞檐外露,翼角反翘,四周长廊环绕。其构造有的内部复屋,进深大,层次多;有的楼层之间夹有暗层,屋顶架梁,横平竖直,组成骨架,呈露于内;有的殿堂内有天井,直通建筑顶端,中间楼层,用栏杆围护,楼梯设在两侧夹道或暗室之中。这些古建筑形状的共性问题是:大量木结构外露,发生火灾时为火势迅速蔓延提供了条件。

2.空间高,跨度大

古建筑空间都比较高,一般在5~10m以上。跨度也大,许多建筑物中间无分隔物,形成较大空间。

3.装饰繁缛

一些古建筑为了表现其豪华、庄严及其艺术效果,往往用窗、隔扇、槛框、花罩、天花、藻井等,把建筑物内的空间填充起来,并在这些构件上施以彩绘,镶饰金、银、铜、珠玉、贝、锦绣、地毯等。

4.榫卯结合

古建筑中常用的各种榫卯达20余种,有垂直构件(柱子)的套顶榫,垂直与水平构件拉接相交的燕尾榫等。古建筑能持久牢固地巍然屹立,历经千年不倒,显示了榫卯结合的重要功能。

5.斗拱繁多

斗拱是宫殿、楼阁、庙宇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构造形式。斗拱的主要作用是承托梁枋,支撑屋檐,挑出承重,并将屋面上的荷载传给柱子,成为屋顶和屋身平面上承重的过渡构件。斗拱有内外檐式、上下檐式、柱头、柱间、转角、平坐等形式。

三、古建筑的火灾特点

1.温度高,燃烧迅猛

古建筑的构件多用木材料,一般都是采用松杉、楠、柏、香樟等含油质木材制做的。干燥、加之涂刷油漆,使古建筑犹如架空的一堆干柴。此外,还有其他可燃材料,如字画、垂帷、幔帐、柱锦、飘带、天帐等纺织品。在寺庙建筑内还有香火、蜡烛、酥油灯等,都极易燃烧,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物的木质构件析出大量的可燃气体,再加上门窗多,空间大,空气充足,急速形成火焰状态燃烧。其他可燃物相继着火,室内温度急剧上升,温度高达1200℃以上,以致燃烧非常迅猛。

2.容易出现“火烧连营”

我国的古建筑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进行布局,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建筑传统的一大特色。但从消防的观点来看,这种布局方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危险性。

在布置上,基本采用“四合院”和“廊院”两种形式。“四合院”形式应用最广,这种形式将主要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两侧布置次要建筑,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庭院。我国的古建筑基本上都采用这种庭院,单座古建筑很少。因此,所有的古建筑,几乎是殿宇林立,楼阁相望,飞檐交壁,栋楼廊衔,基本上毗连成片,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距离,建筑密度极高,加之古建筑类似“炉膛”的利于燃烧的结构,任何一处火情都可能祸及整座建筑。如果其中一处着火,一时得不到有效扑救,毗连的木结构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甚至会使整个建筑群体全部烧光。明清两朝,有记载的火灾就有50多起。

3.扑救困难重重

我国的古建筑,不仅容易发生火灾和发生火灾后容易蔓延扩大,而且在发生火灾时,一旦蔓延开来,人们往往束手无策,扑救非常困难。远离城市,没有消防施救力量的古建筑如此,就是在拥有现代化消防施救力量城市里的古建筑,一旦起火,也是损失惨重。如1984年4月,昆明筇竹寺后殿华严阁失火,消防部门及时派出10辆消防车,70多名消防人员进行扑救,虽经几个小时的奋力扑救,终因火势太大,难以控制,华严阁全部烧毁。

4.屋盖先塌,墙柱后倒

古建筑发生火灾,其倒塌规律是屋顶先倒,墙柱后倒。因为古建筑火灾,往往是先向上蔓延,是因其屋盖的屋架、桁、椽等构件截面积较小,而梁柱截面积较大。火灾时,古建筑整体倒塌的时间较长。古建筑的木质构件截面愈大,距离倒塌的时间愈长,在扑救火灾时要注意构件截面大小,做好倒塌时间的预测,争取在倒塌之前消灭火灾。

四、引起古建筑火灾的原因

1.木质建筑,极易燃烧

大多数古建筑都是木质建筑,木材经过一百多年或几百年的干燥,成了极易燃烧物品,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火灾载荷远远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所规定的火灾负荷量,火灾危险性极大。再加上古建筑一般都有油漆彩绘以及屏风、挂画垂帘等大量可燃装饰,一旦失火,室内散热差,温度升高快,很容易引起轰燃。

2.人为火灾隐患较多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类假期的不断延续,旅游和宗教活动越来越频繁,寺、庙等古建筑逐渐成为人们游玩和观光的胜地。一些游人吸烟后乱扔烟头,举行大型宗教活动时僧侣、小孩燃放烟花爆竹等都可能引发火灾。如1992年9月19日,扬州市旌忠寺藏经楼就曾因遗留烟头引发火灾。另外一方面是古建筑内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用电,有些私拉电线,大功率用电器的使用,电线老化等问题也可能人为引发火灾。如1981年9月20日,扬州市“卢宅”火灾,就是由于古建筑中生产工人违章作业所酿成的。

3.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古建筑火灾

现有的古建筑一般都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用作防雷保护,但不少设施由于环境湿度大,锈蚀、损坏严重,又几乎都没有定期检测维护,雷击时很难发挥作用。许多古建筑架空线路在引入建筑时,均未安装避雷装置,极易被雷电波侵入造成失火;一些古建筑群不断地改建扩展,但单体建筑防雷接地之间没有作统一协调,易于造成雷电反击等火灾事故。如1969年9月,河北省避暑山庄的普佑寺,因未安装避雷设备,遭雷击起火。

五、古建筑的防范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古建筑管理与使用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确定一名行政领导为该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认真落实逐级的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严格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夜间巡查制度,定期组织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组织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制订灭火应急方案,并组织灭火疏散演练。

2.严格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巡查措施

古建筑管理与使用单位应严格古建筑内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古建筑内的用火、照明用电、包括香火炉的设置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规定,不得使用液化石油气和煤气管道。在重点要害部位,应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古建筑内点蜡烛应尽量改用小功率灯泡代替,烧香、焚纸应在室外避风处进行,并设置专门的香炉。

古建筑内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的安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古建筑还应尽可能都安装防雷装置,落实防雷措施。

古建筑范围内堆放有柴草、木材及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应尽早将其搬迁。古建筑内或是外围毗连古建筑的范围,搭有临时建筑,破坏原有防火分隔和防火间距的,应坚决拆除。古建筑中重要的木构件部分、重点保护部位与古建筑内悬挂的各种棉、麻、丝、毛纺织品饰物和帐幔、伞盖等,应进行防火阻燃处理。除此之外,古建筑还应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置。

3.完善消防设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由于大多数古建筑受地理位置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发生火灾后,不能完全依靠消防队赶来扑救,还必须完善自身的消防设施,以使火灾在初起阶段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中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在古建筑内安装消火栓,配置消防灭火器材。郊野、山区中的古建筑应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缸,保证消防应急用水,以便发生火灾时使用。天然水源旁的古建筑还应修建消防码头,供消防车停靠汲水。

通常情况下,古建筑群应在不破坏原布局的情况下,开辟消防通道,消防通道最好成环形。此外,古建筑内还应按要求配置相当数量的轻便灭火器,有条件的古建筑应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和灭火装置,当在上部安装水喷淋系统有困难时,可在地上安装固定的高压水枪自动出水灭火装置。

4.对古建筑进行防火技术处理,降低发生火灾概率

对已建的柱、梁、枋、檩、椽和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在木材的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造成一层保护性的阻火膜,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阻滞火灾迅速蔓延。

尽可能地解决防火间距和分隔。扩建、改建、维修的古建筑,设计时要注意防火间距。原有的古建筑周围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必须拆除,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防火间距,可按具体情况建立防火墙,实行防火分隔。同时,在不影响古建筑整体景观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修缮消防车道,以利于火灾扑救。

六、灭火注意事项

1.保护文物

(1)对即将受到火势威胁的文物,争取时间进行疏散,及早脱离险境,参加疏散的人员应注意要依靠所在单位的职工,严防不法分子趁火打劫。

(2)对起火部位的文物,或存放文物地方的通道已被火封堵,消防人员应配戴防护用具,在水枪的掩护下强行攻入,抢救文物。

(3)一些怕水文物集中的地方起火时,尽可能采用干粉、1211等灭火剂,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水;即使用水,也避免用直流水,以免将文物冲坏,应尽量使用喷雾水。

(4)对一些不能疏散,又必须用水进行施救的重要文物,如雕塑、壁画等,应用石棉毯或经过防火处理的蓬布严密遮盖,既防火,又防水。这方面所需的专用器材和遮盖物,应在平时做好准备。

(5)对古遗址、古墓葬地面保护性建筑起火,宜用喷雾水枪施救,切忌用强水流冲击地面,严禁包括消防人员在内的抢救人员进入遗址保护区,以免遗址地面形状被水流冲击和人员践踏而遭到破坏。

(6)疏散出来的文物,必须放置安全地点,派专人严加看管,防止丢失。

2.火场供水

(1)没有消防管网供水的地方,必须充分利用现场和附近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力争供水不间断。

(2)充分利用洒水车、火车机车和其它可用来运水的工具,积极组织群众用传水桶、水盆的方式供水,以应急需。

(3)消防车不能接近的古建筑,除组织消防车长距离供水外,应用手抬泵深入火场,利用就近的水源直接供水,或采用手抬泵与消防车联合供水的形式,要准备高架式射水装置。

古建筑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细心全面地做好古建筑的防火安全工作,有效防止古建筑火灾的发生,为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江欣燃

第二篇:古建筑在线监测

摘要:古建筑是中华五千年建筑文明的结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拥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精神意义,而对于古建筑的在线监测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对与古建筑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之下,该文提出目前古建筑检测的相关技术应用,对三维信息采集技术、病害微损检测技术、物联网/互联网技术、自动报警技术、DH5965在线监测系统做出了阐释说明。

关键词:价值;遗产保护;受损;在线监测

1概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建筑是中国文明发展的见证,从山洞、茅草房到土坯房、木结构的房舍再到现在的摩天大楼。建筑的面貌以及构造、功能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但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前人的一些高超的建造技艺仍然是后人无法超越的。茅草房、土坯房等由于其耐久性较差,现存的遗迹已经寥寥无几,而凝聚古人智慧的拥有优秀耐久性的木结构古建筑就承载起了华夏建筑文明,保护古建筑也随之成为大家迫切关注的事情。古建筑的卯榫结构既稳定坚固又具有任性,这建筑技艺就是现代也只能是望其项背,但是木质的建筑结构再怎么结实也经受不住风吹日晒,建筑有了损坏如果还不能及时补救后果则不堪设想,古建筑在线监测技术尤为重要。

检测技术从以前传统的目视、敲击到现在较为先进的仪器检测,随着科技的发展检测的技术也是多种多样。我国的在线监测技术起步较晚,国外的建筑工作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用应力波进行实地的检测。到2000年我国才自主研发出第一台应力波时间测定仪。我国超声波检测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与古建筑检测有关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多,相关在线监测的技术应用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所以此课题值得开拓的研究空间还是很多的。

2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受损的主要原因

2.1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从洞穴、草棚到房舍、楼阁、高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基于满足人们遮风挡雨生存需求的居住场所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变得五彩斑斓丰富而又多彩!而中华大地上现存的这些古建筑也就成了承载我国建筑历史与伟大智慧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古建使用及其维护全过程古文化的最大集装载体!我国幅员辽阔,人文地理环境复杂,古建筑的做法难免会因地域而呈现出差异性,如果忽略少数特别做法(如木楞叠摞井干式构造等),则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北方地区使用较多的抬梁式作法,二是多用于南方地区的穿斗式作法。前者较后者的作法更为成熟,克服了一些穿斗式的缺點,在使用上也更为广泛。

众所众知,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就是木材,柱和梁这两个主要的受力构架皆为木材所制。墙有土墙(夯土或土坯)、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地基处理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换土法、密实加固法、灰土挤密桩法等,地基基础的做法有夯土基础、灰土基础、砌筑基础、筏型基础、桩基础等,部分已经和现代基础作法十分类似。

2.2古建筑受损的主要原因

2.2.1人为因素

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土地地貌被人为改变,古建筑也受到牵连。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古建筑的损坏更是不可小觑,巨大的人流量对建筑物的负荷可想而知,加之一些人的保护意识淡薄,古建筑的受损成了家常便饭。另外,城市规划使得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遭到一定的影响,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城市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古建筑与现代事物的相互融合与碰撞呈现出别样的意味,但这些意味也正在伴随着旧城区的改造而慢慢消失。

2.2.2自然因素

风吹日晒、雨打潮湿、外力破坏等因素会造成油漆地仗龟裂、破损、剥落;潮湿的环境会导致木构架的木柱柱根糟朽、柱身劈裂折断、檩条弯垂腐朽、枋子弯垂缺失、木构架倾斜拔榫等情况;地基承载力变化、地下水影响、树根生长、地下管线、外力破坏等因素会导致古建筑基础沉降和破碎。经历长时间的日晒风吹以及雨淋、地震、温差的变化加之沙尘的侵蚀、风化,这种种的影响因素会造成建筑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外部构件的氧化、污染、腐烂,装饰构件褪色、脱落等。大自然的侵蚀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不得不考虑也是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3古建筑在线监测技术的探索

3.1以DH5965在线监测系统为例

目前此项检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开始面向市场。本项目监测的参数有:结构裂缝,沉降,位移,温度和风向风速。监测系统由传感器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组成。DH5965在线监测系统将被测信号采集后,将数据光纤传输至监控中心的数据中心服务器保存数据,通过有线网络传输,所有能够连接互联网的用户均可远程观测、处理数据。

裂缝监测选用DH1205电阻式表面应变计。DH1205电阻式表面应变计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铁路、交通、水电、大坝等工程领域的各种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变测量,测量安装点的线性变形(应变)与应力。该传感器具有输出灵敏度极高、线性好、稳定性好、构造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等优点。

沉降监测选用HCA528T倾角传感器。HCA528T是一款高精度双轴倾角传感器,输出采用标准工业电器接口4~20mA,可长距离传输达2000米。

位移监测选用2D001磁电式速度传感器,用该传感器选择速度档测量,可将得到的值做积分,得到动位移;选择加速度档可测量建筑的振动。它主要用于地面和结构物的脉动测量,一般结构物的工业振动测量,高柔结构物的超低频大幅度测量和微弱振动测量。

温度监测选用JCJ100TW温度传感器。JCJ100TW简易式温度传感器(又称温度探头)采用不锈钢金属外壳封装,内部填充绝缘导热材料密封而成。它具有体积小巧、反应灵敏、种类丰富、防水抗震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环境温度、气体温度、液体温度、物体表面温度、冷冻冷藏温度等各种类型的温度测量。

3.2三维信息采集技术

三维激光、摄影、光栅采集与成型技术构成三维信息采集技术。

三维激光采集技术:是利用激光束的高精度测距原理获取对象的几何形体空间信息。测技术应用范围广,可进行从小结构到大型建筑的精确扫描,范围可以达到0.2m至2000m,精度可以达到0.02mm。

摄影采集技术是在原有摄影测量技术基础上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几何测量成型技术。对古建筑的直观外形、色彩、材质等信息进行直观的采集和检测,可进行三维激光采集技术无法检测的建筑物装饰破坏以及建筑外表真实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原真度高,但信息的采集对环境的光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光栅采集与成型技术是利用光栅与计算机算法结合形成的几何形体采集成型技术。其主要的测量对象仅限于结构尺寸较小的建筑结构,有一定的使用约束。

3.3病害微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针对古建筑的损害监测以往的旧方法是采取人工敲击、目测、手算、简单实验、听声判断的方法,只有经验、资质颇深的老师傅得出的结果才具有信服力。对于微损检测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应力波仪和微钻阻力仪共同进行检测,此方法可以较为准确检测木结构的病害,还可得出检测构件的弹性模量、抗弯抗剪强度等力学数据。而对于砖石结构则可以运用Tersis仪、断层超声成像仪、地质雷达等进行其病害的检测。

而与其对应的无损检测在3.1部分已经给出阐述,即通过整合计算机技术、信息传输、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GIS技术、多终端信息共享处理技术建立起的病害无损在线监测系统。

3.4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网络技术,被我国政府关注是从2008年开始的。在一个物联网联通的网络中,人们将目标事物与网络连接,实现对目标事物实时状态的掌握,方便人们对其的管理与控制。检测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云平台与人们手中的手机APP、计算机等媒介实现信息的及时传输与共享,以针对建筑的状况及时作出补救措施。运用手机APP或电脑多终端远程控制监测古建筑的实时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便捷性、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及时,满足管理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需要。

3.5古建筑损坏自动报警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系统能够为古建筑损坏报警系统提供标准化、空间化、网络化的实用工具。在GIS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古建筑的实时监测报警系统,利用物联网或互联网将系统服务器与移动客户端相连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与管理。

古建筑损坏自动报警系统主要由古建筑损坏检测系统和古建筑检测损坏预警系统组成,对雨量、水位等气候影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再通过信息传输共享平台进行传输,实现实时监测信息的共享。气候条件是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如

2.2.2所述,潮湿的环境会使建筑的木结构产生龟裂、剥落,使木柱腐朽、劈折等情况,所以建立古建筑周边水情监测站是十分有意义的。

4古建筑在线监测技术的分析对比

三维几何信息采集技术对于古建筑的在线监测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但由于其对于大尺寸或是內部结构复杂的构件,三维信息的采集不够准确,其主要还是应用于建筑物的修缮工作。病害微损检测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其设备较为庞大,会对建筑造成一定的损伤,也无法做到实时监控。相比较之下,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传递平台技术、传感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手段建立起来的可持续采集信息的在线监测技术才是最佳选择。在线监测可将自动报警系统、互联网技术、无损,微损技术、信息采集等各项技术融为一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立愈来愈完善的在线监测系统。

5结束语

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古建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利用所学知识去研究保护古建筑的技术方法是值得我付出行动与汗水的事。古建筑在线监测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去思考,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古建筑会永远屹立。

作者:于其飞 赵庆双

第三篇: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摘要: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众多文化瑰宝,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中,通过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能够在保证建筑实用性的同时融入古风古韵,从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升华。文章就现代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区别进行分析,并从两者融合风格入手,对实现两者有效融合的途径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现代建筑设计;古建筑设计;融合设计

前言

我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建筑设计理念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建筑领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古建筑设计不仅实现了设计理念的丰富化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建筑技能的优化与完善。虽然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合理地将古建筑设计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能够有效促进现代建筑元素与古建筑元素之间的深度融合,还可以推动我国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以及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注重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特点

1.1 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首先表现出较强的功能需求。现代建筑设计往往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结构技术,极大拓展了建筑物的使用空间,完善了智能化应用设备,能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的生活起居。例如,我国现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配备新风系统、电梯、消防箱以及安全通道等基础设施,既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能保障居民生活安全。

除了功能需求的特点,现代建筑设计金 瑞 浙江云艺装饰有限公司工程师还具有设计理念先进、追求创新、注重经济合理的特点。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通常会考虑环境、生态等因素,按照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要求,进行现代建筑设计。

一般来说,现代建筑设计会融入一些时代流行元素,追求在空间结构以及外部形式上的创新,形成极富创新特色和个性化的设计风格。此外,现代建筑设计还十分注重经济合理性,建筑设计师会不断优化建筑设计方案,降低成本,提高建筑项目的综合效益。

1.2 古建筑设计的特点

木质构架是古建筑设计比较明显的特点。古建筑一般是采用木材、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使木质架构成为了古建筑设计的代名词。古建筑的木质架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包含了立墙、屋顶、立柱以及梁枋等多个元素。木质构架的承重力主要在于立柱以及梁枋,极大增强了整个古建筑的韧性,也充分印证了古建筑“墙倒屋不塌”的说法。

平面化是古建筑设计的另一个特征。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十分简明,很多古建筑都是由四根木桩围成的方形空间,以方形空间为单位,形成各种规模不同、大小不一的古庭院,然后再由庭院组成古建筑群。古建筑群一般以长方形平面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不同的平面形状。

古建筑在装饰色彩上还具有明暗呼应、斑驳艳丽的特点,对于色彩的审美意趣高,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的装饰构件较多,古人往往会用美术、绘画、雕刻等工艺对这些装饰构件进行色彩与形态上的雕琢,增强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2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合古建筑设计的思路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建筑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建筑材料都发生了改变,使现代建筑设计有了更多可能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应在形式方面增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约束。而传统建筑之所以经典,在于其设计理念的完整性。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其与古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并不是利用现代建筑技艺恢复以往的建筑形式,而是通过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设计理念与原色优化建筑设计,在保证传承建筑理念的基础上丰富现代建筑的空间感受,同时兼顾传统立意与现代手法,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3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的融合途径

3.1 建筑材料融合

建筑材料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是整个建筑的基础。任何建筑都离不开建筑材料,这也是区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主要标准。古建筑主要应用的建筑材料有木头、瓦片,能使整个建筑更加贴近自然,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而现代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新型材料作为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防腐性和强度也比古代建筑所用的木料高。虽然现代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高于古代建筑,但观赏性和自然性远不如古代建筑。因此,要进一步提升现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促进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融合,可以在现代建筑中合理增添木质材料,使建筑整体更加美观。建筑结构的主体还是采用钢筋混凝土,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在装饰环节可以采用环保的木质材料,因为其可塑性和柔韧性较好,可以创造出各种艺术造型,也可利用新型材料取代木质材料,为现代建筑增添自然性。同时,可以在门窗、装饰构件上雕刻一些图案,进一步促进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融合。

3.2 建筑结构融合

现代建筑以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为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者更多关注的是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却忽视了建筑结构的特色,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相似结构的建筑出现,使现代建筑失去了灵性。古建筑的结构通常是庭院式为主,占地面积较大。通常以中间的主建筑为主,横向发展,在四周建设多个小的房屋和亭台楼榭,整个建筑如同公园一般,同时又适合居住。但是这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相违背,因为只有在别墅区才能见到庭院式的建筑。因此,要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的设计水平,充分地将现代与古代建筑设计理念进行融合,尤其是要注重空间结合。可以增加一些垂直对称的建筑设计,来提升建筑物的设计美感,使建筑形式可以体现出年代感。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的融合,可以体现出我国建设设计的传承性。

3.3建筑理念融合

我国古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南北特征。北方古建筑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凸显建筑拥有者的地位和权力,例如,北京的皇宫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青砖和黄瓦,皇帝殿座以黄色为主,而皇子居住的建筑以绿色为主。屋顶建筑铺满各色琉璃瓦,屋顶正脊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等立体动物,象征着吉祥和威严。各种建筑的细节体现着帝王的意志和精神,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北方建筑也比较注重风水和地理位置,皇宫附近的建筑都比较矮,其规模也较小,主要是为了衬托皇宫的尊贵,彰显皇帝的威严。而南方的古建筑,更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筑过程中,会将长江地形、植物、河流等自然中的事物应用在建筑中,以提升建筑物的自然气息,进而提高了建筑物的外观。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雕梁画栋装饰屋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的融合。在建筑物中增加了一些自然景观,如花坛、喷泉、草坪等,充分体现出古建筑的设计理念,满足了现代人对自然、环保的要求,同时降低了建筑施工的成本,并促进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的融合。这种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为现代建筑增添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在丰富现代建筑内容的同时,也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使其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4古建筑设计影响下的现代建筑发展趋势

首先需要对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并对中国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共存方案进行有效调和,通过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建筑的有效保留,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得以继续发扬。随着全世界现代建筑在广泛流行,对古建筑艺术和文化发展造成极大冲击,因此需要对中国古建筑艺术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现代建筑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建筑文化。另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理念有效融合,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最大程度留存的基础上,使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建筑艺术不断提高。最后还需要对仿古建筑的建设加强控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筑使用功能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对人们的精神和美的需求予以满足,避免出现大量缺乏实用性的仿古建筑。

结束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对古建筑设计理念和审美因素进行提炼,并与其进行有效融合,使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得以有效满足,同时使现代建筑设计的先进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对人们多元化需求予以满足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从而使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巩玉发,韩萌 .浅析传统大木作在现代仿古建筑设计中延续与发展——以“南仕堂”为例[J].住宅科技,2020(10):65-68.

[2]李小燕 .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探讨[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7):225-226.

[3]王健尧 . 中国古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 城市建筑,2020,17(7):196-198.

[4]郭琦 .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思考[J]. 中國住宅设施,2019(12):22-23,28.

作者:王欢 史益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模块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汉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