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复活有感600字

2022-08-18

第一篇:读复活有感600字

读《复活》有感

《复活》是托尔斯泰基于一个真实的个案而创作出来的。在十九世纪后期,也就是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俄国发生了这样的一起盗窃案:一个叫罗扎丽·奥尼的妓女,被指控偷了醉酒的嫖客的一百卢布,并因此被判四个月监禁。上帝总是爱制造巧合的,在陪审人员中有一个上流社会的青年,发现了罗扎丽原来是他亲戚家的养女。几年前,在他到他亲戚家做客时,他诱奸了这个姑娘。姑娘怀孕了,并因此被青年的亲戚赶出门。后来姑娘生了孩子,把孩子送进了育婴堂,而她自己就沦落为妓女。见到这个姑娘的悲惨状况后,那青年良心发现,于是他想方设法同女犯会面,到处为她求情,更加愿意同哪个姑娘结婚以赎罪。但是不幸的是,那个姑娘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

托尔斯泰听了这个故事后震动万分。他决定在以此为题材写一部小说。《复活》由此而诞生。

在历时近10年的创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参观了许多监狱,到了许多法庭旁听,接触了不少囚犯,法官,狱吏。他更加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并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在这段时期,根据自己对现实的亲身体验,托尔斯泰不断地进行思考,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也思考自己。《复》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他的思想,他的感情,其实都源自托尔斯泰本身,实质就是托尔斯泰的代言者。

《复活》写 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而主要的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人的复活。作品通过对聂赫留朵夫内心世界斗争的描写,一步步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思想境界的提升,其精神慢慢地苏醒,最终复活了。

当聂赫留朵夫的精神一旦复活,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以前他习以为常的贵族的奢侈生活,现在却使他觉得羞耻。他为自己对玛丝洛娃犯下的罪感到悔恨万分,并主动愿意做出补偿。更重要的是聂赫留朵夫对社会制度的态度和阶级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认为土地是供大家共同耕作的工具而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并有实际的行动去实践自己的观点。

这一切一切的改变,其实都是托尔斯泰本身的体会和变化。

在反叛和唾弃贵族阶级方面,聂赫留朵夫的一举一动都是托尔斯泰的缩影。托尔斯泰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成为了一个贵族阶级的背叛者。他离开了阔绰的家,不要仆人,以82岁的高龄出走,就是要表达自己和肮脏,卑劣的贵族的彻底决裂,即使是后来突患肺炎死在阿斯塔波茨小站也不后悔。

在对待封建官僚制度方面,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的案件到处奔波求情的时候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封建官僚的丑恶嘴脸,其实就是托尔斯泰为创作而到各地走访所遇到的官僚的真实描写。这些封建官僚残暴成性,背信弃义,口蜜腹剑,贪婪无耻,玩弄权术。这些人的出现,都是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物!托尔斯泰深深体会到这种吃人的制度是官场邪恶的根源,所以,在作品中,他的替身表达了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极度厌恶。

在对待法律和监狱的态度上,托尔斯泰也通过聂赫留朵夫为他表明立场。在走访过程中,托尔斯泰接触了许多监狱和囚犯,就像聂赫留朵夫所接触的一样。聂赫留朵夫发现一部分罪犯根本是无罪的,是错判把他们打进监狱;有一部分政治犯,却是由于他们的精神的高尚而不能被邪恶的封建制度所容,所以监狱成为社会给他们的归宿;更有一部分罪犯,他们确实是违反了法律,但是社会对他们犯的罪更大!《复活》里的无名老头子的话道破天机——“法律哩!他们先把所有的人抢得光光的,把人家的土地,所有财产都夺过去,算成自己的,把反对他们的人统统杀死,然后再定下法律,不准抢劫,不准杀人。要是他们先定出法律就好了。”

在其他很多方面,托尔斯泰也通过聂赫留朵夫表现出他思想的先进性,包括对待革命者的问题等等。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的过程,每进一步,都代表着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更进一层和更远离贵族阶级一步,直到他成为贵族阶级的彻底背叛。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聂赫留朵夫来揭露和批判丑陋的封建贵族社会的。

我认为,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其实就是托尔斯泰精神完全复活的象征!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家庭,原来也是贵族社会的一份子,但是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同聂赫留朵夫一样,他内心的精神的人慢慢复活,促使他大胆地对贵族阶级进行反叛,揭露和指责。虽然后来因为这部不朽的伟大作品,托尔斯泰受到了贵族社会阶层的压迫和打击。但是他已经是贵族阶级的一个彻底的背叛者了,崇高的精神已经融入他的灵魂。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但深刻揭露俄国当时的丑陋的社会,更表现和宣扬了真正的人性。这是一部充满感情的作品,里面有愤怒,有怜悯,有憎恨,有同情。它不但影响了俄国人民,也传播到世界。时代纵使已经改变,但是这不朽的文学巨著还是会继续流传下去,使一代一代的读者感动,帮助他们改造自己人性的丑陋,使他们精神的人复活。

第二篇:读《复活》有感

对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在高中时代也曾有所耳闻,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未能有机会通读本书。读大学后,时间很充裕,再者学校图书馆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读书机会,我决定读《复活》,领悟其深刻涵义。

初看到这本书时,很是好奇。《复活》顾名思义,其中必是有人复活、有事复活,必是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带着一种好奇心,终于在昨天结束了本书的阅读,带着思考和感受写下以下的读后感。

正如我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所猜测的那样,有人“复活”。通读此书后,我个人觉得复活的不仅是聂赫留朵夫还有玛丝洛娃。两人都是道德上的复活,有了美好的结局。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极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的生活却是他堕落成为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卡秋莎又抛弃了她。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向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由于他的上等贵族生活开销,他已放弃否土地私有制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遗产。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唤醒了他内心深处沉睡很久的善良,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的“复活”之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多次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同她结婚。他对世事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例如,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达到更深的层次,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教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玛丝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法,甚至连该怎样做才可以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

有很多次,我的心都是在悬着的。我害怕担心聂赫留朵夫面对卡秋莎玛丝洛娃的拒绝和冷漠的态度会退缩,会放弃坚持的信念,会半道折返。最后,看到聂赫留朵夫不为卡秋莎的态度所动,依然坚持心中最原始的决定。

同样,女主人玛丝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复活”历程。当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仍处于“堕落”之中。她习惯性地冲他媚笑,还索要卢布。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特意向她表示忏悔,并提出同她结婚的要求,这一切引起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玛丝洛娃便逐渐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苏醒过来。聂赫留朵夫第三次见她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人。聂赫留朵夫在日记中说她正在“复活”,的确是如此。不过,玛丝洛娃的“复活”虽始自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所引起的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但她的最终完成却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触之后。她受到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响,学到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的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夫,却不愿因此耽误他的前程而甘愿同西蒙松结合。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终于回归。她的纯洁的道德也失而复得。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彻底“复活”了,或者说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读完《复活》之后,我终于有所了解,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命名为《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有罪吗?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错,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浓厚的利已主义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阶级社会。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于这个社会,不得不屈服于这个社会,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起初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是真正的自我,而这却不被周围人认可,反而遭到嘲讽。比如,书中有说到每当聂赫留朵夫思考、阅读、谈论上帝、真理、财富、贫困的时候,他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有点儿可笑的,母亲和姑姑会以一种温和的嘲讽的口吻称他为我们最可爱的哲学家;可是当他读长篇小说,说淫秽的话语,上法剧院看轻松喜剧并开心地讲剧中的情节的时候,大家反而称赞和鼓励他。当他认为必须节省开销,穿旧大衣,不喝酒的时候,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怪癖和标新立异,而当他把大笔的钱用于打猎,或者用于布置一间与众不同的奢华书房的时候,大家却称赞他的鉴赏力,送给他许多荒唐的东西。当他是个童男,并想将童贞一直保持到结婚的时候,他的亲人担心他的身体是否有毛病,当他的母亲知道他从同事手里夺过来一个法国女人,成了真正的男人,她甚至并不感到伤心,反而高兴。可是公爵夫人一想到儿子和卡秋莎的事,想到他可能打算和她结婚,心里却感到恐惧。聂赫留朵夫起初作过抗争,但抗争起来煞费力气,结果,聂赫留朵夫屈服了,不再相信自己了,而去相信别人。不可否认,玛丝洛娃的命运也是由社会背景造成的,本来一个纯情的少女却沦落为一个妓女。

当代,许多人也许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这些美好的感情却毫无所觉。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复活》这样的作品来唤醒沉睡的心吗?

第三篇:读《复活》有感

当灵魂苏醒时

——读《复活》有感

过路刘阳

在午后暖人的阳光下,轻轻合上微微泛黄、却又伴着缕缕清香的书页。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历程依然深刻于脑海,正如书名《复活》,这是一次从头至尾的蜕变,一次从行尸走肉到真正有情感的人的“复活”。

曾忆儿时,第一次接触俄国文学,是一本彩绘版的《普希金童话》,未曾有什么思考,只是觉着有一份童趣的快乐;后来,读了高尔基的几部作品,心灵或多或少有了些许的触动;直至现在,托尔斯泰的这部鸿篇巨制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好久没有真正投入过一本书,好久没有与书中人物发生过心灵的碰撞了,《复活》让我重又拾回了这种感觉。聂赫留朵夫的改变,我一路跟随,时而为其冷血与无情而愤恨,时而又因其回心转意而感到温暖,仿佛自己也是书的一部分,甚至已与主人公灵魂交融。

突然惊忆,自己何时已处于书中描绘的世界?人的一生,不也正是一次从堕落到复活的旅程吗?不是很多人,都是从天真的孩童“成长”为追名逐利之徒,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趋炎附势,到了老年,看透人生,重拾一颗纯净的心的人也不在多数啊。

惊恐地发现,自己也在渐渐地沉没,曾经对受伤的小生灵、路边乞讨者的产生过的怜悯之心已越来越淡薄,我的目光似乎也越来越坚硬,心灵似乎也越来越麻木?不,我要拒绝这样的改变,拒绝成为那个冷酷的聂赫留朵夫。然而要完成一次灵魂的净化的旅行又是何其艰难!但仔细回味,自己处于的这个社会,与《复活》中的时代不是亦有几分相似之处?

小时饲养过一只小鸟,将它关在笼中,日复一日,乃至有一天想将其放生,它却站在窗台上,胆怯地望着那湛蓝的天空。这只小鸟似乎是《复活》中不敢接受属于自己土地的农民的真实写照,似乎又是那个在无形的囚笼中的胆怯的自己。走在街上,见到很多表情迷茫的眼睛,很多匆匆奔波面目冷酷的脸庞。或许,他们也受到了太多的禁锢,当他们摆脱别人的束缚后,却无法向前迈出属于自己的步伐。这些人需要的不也是心灵的复活吗?

日光偏西了几分,我呆呆地坐在那儿,手里依然捧着那本典雅、包含书香的《复活》痴想……我的眼前展开了一片蔚蓝色的天空,无数自由的翅膀在蓝天中飞翔,舒展……

第四篇:读《复活》有感

社会,改变了他们

——读《复活》有感

一场诱奸,改变了他和她的命运:他,从此灯红酒绿,她,从此出卖肉体;法庭上的一场不期而遇,再次改写了他和她的故事:他,渐渐找回灵魂,她,逐步重拾善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复活》这本书,以男主人翁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一个处于深度利己主义的社会的年轻人,从精神堕落,到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灵魂的故事。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有地位的家庭,聂赫留朵夫过着十分自在的生活。但随着他的长大,那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他变了。出于对诱惑的降服,他竟然诱奸了从小喜欢的卡秋莎·马斯洛娃。这一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聂赫留朵夫日益地堕落颓废,寻花作乐,迷失在这样一个繁华却十分利己的上层社会中;而马斯洛娃,则被赶出了家门,从此过上了出卖肉体的生活。而偶然的一次被邀作为陪审团,聂赫留朵夫在法庭重遇马斯洛娃,却被告知她要被判刑。他的灵魂一次次地被唤醒,他坚信马斯洛娃没有做出被指控的罪行。于是他一次次为这案件奔走,为这个他曾经深爱的女人奔走,甚至愿意陪她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放;而她则一次次地拒绝他,却又一次次地被他感动„„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都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复活,一场刻骨铭心的复活之旅。

生活在这样深度利己主义的社会中,其实他们都没有犯错。在大家都只顾为自己利益着想的条件下,无私、贡献甚至善良这些字眼,似乎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大家为了生活,不得不去适应这个社会,遵守这个社会所定下的条条框框。是社会造就了他们的命运。因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聂赫留朵夫的堕落,并不能全归罪于他自身,很大程度上要怪罪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我还记得有这么一个章节,讲聂赫留朵夫决定把自己家里的田地分给当地的农民,让农民自己做主。而他的这种想法,换来的却是农民们的怀疑和不解,可见当时,那种利己主义早已根深蒂固,再没有人愿意相信还有“利他”的存在。因此在我看来,聂赫留朵夫年轻时之所以爱上马斯洛娃,正是因为马斯洛娃身上有那种当时社会正缺乏的善良和纯洁的美。而聂赫留朵夫一次次想要亲近她却又最终选择远离,是因为他不愿去抹杀掉这社会上仅存的一丝丝纯洁天然的美。但最终,利己主义的魔鬼还是驾驭了他的灵魂,他终究躲不过欲望的诱惑。在诱奸马斯洛娃之后,聂赫留朵夫心中一直存在着罪恶感,因此他选择了沉醉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来麻醉自己,并且也是惩罚自己——他破碎了这种难得的美,他破碎了自己

年轻时的那种期盼和憧憬。

而在他重遇马斯洛娃之后,他的灵魂开始重生,他的精神也开始走上了复活的征途。这是一条漫长而困难的道路。聂赫留朵夫内心纠结了一番,最终做出为马斯洛娃脱罪的决定,这已经是他为拯救自己灵魂所踏出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为了这个案件四处奔走,去求见那些压根不愿见到的人,去走访监狱,去接见政治犯„„这些行为,都是他在这个利己主义的社会中,逐渐听清自己心中的想法,逐渐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厌恶这个社会的种种不是,想要为自己曾经所做过的罪恶赎罪,所做出来的。更难得的是,他不顾身边贵族的各种眼光,愿意娶马斯洛娃为妻,以弥补所有过失,这种勇气,已经不仅仅是爱,更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中,聂赫留朵夫终于看清了他所生存的社会。那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的社会,那是个“人吃人”的社会,那是个没有人情没有信任可言的社会。然而单凭他的力量,却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环境。重读他以前一直都读不懂的《福音书》,他似乎突然间明白了一切,他似乎悟出了一个道理,那便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想方设法的想要去赎罪,于是他的道德便在赎罪中得以重生。

在这个故事中,尽管主要是描写男主人公的种种心路历程,但复活的,并不只是聂赫留朵夫一人。如果说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为了赎罪,那马斯洛娃的复活,则真正是精神上的彻底醒悟。马斯洛娃在被聂赫留朵夫拯救的过程中,也逐渐寻回了当初的那份天然纯洁的美。我还记得书中的一个细节,马斯洛娃为了不再和聂赫留朵夫纠缠,为了让聂赫留朵夫不再遭受贵族的鄙夷,她决定接受政治犯西蒙林的求婚,以断绝和聂赫留朵夫的一切来往。这一举动,不像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体现的是她的那种善良,那种纯洁。因此在被帮忙脱洗罪名的同时,马斯洛娃也被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所感动,她的灵魂也被重新召唤出来。

这本书除了描写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的复活以外,还刻意描写了很多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农民、地主、穷人、贵族、罪犯、狱卒、律师、官员、政治犯„„而他们所代表着的,是各种各样的性格:农民饱受压迫,早已不相信地主的“好心”,因此也不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分地决定;地主固守利己主义,因此对于聂赫留朵夫所提出的分地建议,他们反对他们怀疑;贵族代表着堕落,代表着自行享乐;罪犯在监狱中过着惨痛的生活,他们或是有罪的,但更多的是冤屈的,可惜的是,他们无处可申,因此很多人都透过马斯洛娃向聂赫留朵夫求助;狱卒这个微小的角色,代表的却是一系列的社会底层,市侩、卑贱、无耻;律师和官员,他们都被利益冲昏了脑袋,他们不愿为马斯洛娃的案件奔走,更不愿接触政治犯的罪行,他们胆小怕事,畏畏缩缩;而政治犯,似乎早已看透这个社会,看透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同时也失去了信心„„这群不被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其实都在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间接地

反映出当时社会那种自顾自,人吃人,让人失去信心的情况。

列夫·托尔斯泰的每一部巨作,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复活》一书虽然平淡地讲述两个人精神和道德复活的故事,但是却能一次次地撼动读者。也许我们都该看清自己,承认自己所犯过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而不是沉迷下去。这样,也许我们也可以在繁杂的社会中保持初衷,不易迷失自我。

第五篇:读《复活》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部小说。是托尔斯泰写的名叫《复活》。读完之后,

我心里的感触特别深。

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历经十年完成的长篇巨作。也是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的结晶。一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这是托尔斯泰凭空杜撰的。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一次法院审理一个妓女偷窃嫖客一百卢布的案件时,陪审团中有一个青年,他发现这个案件中的被告竟是他多年前再一个阔亲戚家做客时诱奸的养女。他由于良心发现,边设法与她在监狱里相见,而且他还表示会与她结婚。后来,这个女的在监狱中病死,这个男的也不知所踪。

这个故事激发了托尔斯泰的创作灵感。他在认真的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对描写和主题几经提炼与深化,用了十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

刚看到书名时,我还天真的以为这部小说中有什么人物要死而复生呢!可当我看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有多么的幼稚。这部小说写的并不是人物复活,而是人物的灵魂复活。

小说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我看来他其实是一个挺纠结的人物。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本性善良而且有抱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感到很不满。 竟然把自己名下的土地分给农民。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但是,在他参军的时候,军营里的生活让他堕落成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他回来后,虽然他还是爱着玛丝洛娃,但是他的爱已经不再单纯,罪恶在他心底萌生。就在他诱奸了玛丝洛娃之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在法庭上遇到玛丝洛娃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尤其是在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心。他开始悔恨,悔恨他以前对玛丝洛娃做的恶事,悔恨他现在变成了这样。于是,他开始走上了精神复活的道路。

聂赫留朵夫想要赎罪。为了赎罪他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与他结婚。他对事物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于是他的精神又复活了他支复活到第二阶段他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统治阶级的认识。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法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地主阶级的霸占。于是。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精神也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里,是聂赫留朵夫真正醒悟的日子。他真正的认识到了统治阶级的吃人的本质。但是他非但没有胜他的办法,甚至连怎样做才能战胜他都不知道。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却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唯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灵魂彻底复苏了。

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文中也有一段灵魂复苏的过程,只是我觉得她的灵魂复苏没有聂赫留朵夫来得明显,也没有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的味道。可毋庸置疑的是,她的灵魂的确复活了。这段过程是在玛丝洛娃在流放地与政治犯接触时,她受到了政治犯的影响,她学到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现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的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价值。于是,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是,她为了不影响聂赫留朵夫的前途,她自愿嫁给了西蒙松。

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在上方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俄国城乡的阴暗面以及对官庭 法庭、监狱和教会的揭露与抨击。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精神探索型主人公系列中的人物。他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与变化是叙事的主旨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文段是聂赫留朵夫在良心发现之后的内心读白。就在一瞬间,聂赫留朵夫就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些年的变化,意识到了自己以前是怎样对待玛丝洛娃的,意识到了自己做的恶事。在他的内心独白中,他的忏悔,他的良心发现,是那样的明显、激烈的冲击着我的心灵,致使我控制不住自己似的继续的看下去。

《复活》成书那年,托尔斯泰七十一岁。《复活》作为托尔斯泰的‘艺术遗嘱’,依旧不失为歌颂人类同情心的最华美的诗章之一,诚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复活》较之其他作品,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的那双直达心灵的眼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erp与供应链管理下一篇:毕业演讲稿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