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2022-05-0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网络道德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型网络道德应继承现实道德的内在精神,做到遵守法律维护网络的真实性和网络秩序,寻求一种网络普世伦理道德模式来解决网络道德危机。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道德原则危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信息,截至2009年12月28日,CNNIC核实不良域名3015个。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篇1: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網络正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它对学生目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各种网络弊端也逐渐显现。这些问题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充分利用,正确引导,科学管理,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德育

一、中学生要有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

计算机网络作为21世纪新生的传媒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便捷的载体。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来说,网络上到处都是新鲜的、充满诱惑的事情,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中学生接触计算机更频繁,这种诱惑愈演愈烈。目前学生喜欢上计算机课不是因为喜欢计算机知识,而是对网络的各种游戏、网络聊天比较痴迷。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在网络游戏中的痴迷导致了无数的犯罪。广大的学生应当及时加强对网络游戏的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有益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当中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引发向上的心理动机。

二、中学生对网络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互联网之所以在全球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知识存储和传播功能。事实上,知识传播只是互联网的一个功能,对于青年来说,处理信息的方法更重要,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不只是信息的多少。通过互联网,孩子可以学习如何搜索、查询、判定、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教他们如何区分有害信息,学生受教育后,学会了如何趋利避害,开始自我反思,尽兴地感觉网络的美妙,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

三、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流群体之一,他们有使用网络资源的权利,网络信息交换、处理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行为不正常,进入社会后,就会很难逆转。

对于这些活动,我们要早在网络环境下建立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伦理道德的认识,提高区分对错能力。教师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不让学生访问,而应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标准,减少学生在网络上的不良行为造成的危害。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适应社会生存之道!

网络世界对未成年人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广大未成年人面临着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生需要良好的网络内容,需要安全的上网场所,需要体验网络生活,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阳光和营养的网络。因此,我们应当净化网络环境,严格实行网法,更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高举法律之剑,激浊扬清,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安全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项国雄.初中信息技术.江西科学出版社,2004-05.

编辑 张珍珍

作者:谭欣 郑丹英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篇2:

新型网络道德探究

摘 要:新型网络道德应继承现实道德的内在精神,做到遵守法律维护网络的真实性和网络秩序,寻求一种网络普世伦理道德模式来解决网络道德危机。

关键词:网络社会 网络道德 原则 危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信息,截至2009年12月28日,CNNIC核实不良域名3015个。网络“黄毒”中的图片、视频、文字等内容大都淫秽下流,极易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形、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毒害。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达到2.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已达到5800万人。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

如果说基本原则好像是人体的骨骼和框架,那么其主要内容则好像是人体的肌肉,充实着网络道德的肌体,使之变得丰富,完美起来。网络道德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继承现实社会道德的内在精神

虚拟社会是以遵循和超然现实社会规范的方式产生的,它并非天外来客。它脱胎于现实社会,又存在和发展于现实社会之中。严格地说,虚拟社会不过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子集,一个功能结构单位而已,因此网络道德应当继承现实道德的内在精神。现实的道德离不开具体的国家、民族和地域等背景。但在千百年的实践、提炼中人类逐渐形成了一些不变的共性的道德。如儒家提出的尚志、自讼、笃学、内省、克己、慎独、力行等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再如英国哲学家罗斯在其《正当和善》(The right and the good)中提出7条基本道德义务:守信、赔偿、正义、仁慈、自修、感恩、无害等。这些共性的道德不分地域、不分肤色,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有序运转。这些不变的共性也就成为网络时代人们应遵从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吸收已有道德精神核质,利用道德现成的生成和运行机制,在人们网络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合理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统一又不乏多样性的信息社会道德体系。

二、遵守相关法律

遵守法律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道德底线,同样在网络社会中遵守法律以及一些专门的网络法规,也是网络道德的底线。“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他们的活动。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互联网联通世界各地的信息,实现最大的资源共享。在这里,没有最高管理机构,没有等级、特权,也没有国界,但是信息的影响是有国界,有民族的。因此,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本国的法律。当涉及信息的跨国传播时,我们还应当遵守别国的法律法规。每一个“网民”都应遵守有关法律。严格自律,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推动网络健康文化的发展。遵守相关法律也意味着网络行为主体应接受公安机关的安全监督、检查和指导,必要时协助公安机关查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三、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在现实生活,人们都知道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康德认为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真正基础。“人,每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责任得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但在网络中行为主体的年龄,性别、身份等等都被隐去,处于“无标示状态”。不少人在网上编造谎言,传播流言蜚语,对自己的言行十分放纵。然而,信息的真实性是信息的生命,虚假的信息只会使网络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因此,在网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实地发布信息,使网上的人际关系与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趋于一致,是网络道德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四、明确道德责任主体

所谓网络道德责任主体就是“建设、管理与使用互联网,并具有相应道德需要和能力、道德义务和权利的人或组织”。这里的主体包括实际上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站点、网络产品制造商、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在前面的网络道德原则中提到平等原则,既然每个行为主体都是平等的,那么每个行为主体也就是道德责任的主体,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所产生的影响负责任。每个人、组织、经济实体都应该以维护互联网的正常运行,建立健全网络道德为己任。

五、世界性网络道德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互联网是一个全球联通的信息传播系统。其全球联通性决定了互联网上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都存在一定的局限。网络道德应具有全球视野,全球观念特征,能达成某种全球共识的普世道德范式才能成为网络社会的主导道德模式。新形势下的全球道德也就是“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整合各种伦理资源,通过对人类普通拥有的若干理念(人权、正义、自由、平等、宽容)所蕴含的伦理意义之阐释来确定人类的道德共识和相融互通的伦理理念”。网络普世伦理包括各主权国与民族文化平等、自由、互惠的基础上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内涵,体现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共同利益,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综合现有道德的合理部分,能妥善解决网络冲击所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的道德主导模式。

网络时代的道德问题是由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出的。很多人以为道德研究应当起这样一种作用:道德不良者学了它,读了它会变好。实际不尽然。一个人要有道德责任感;既要有道德反思,也需要道德实践。道德学可以引导人们进行反思,却无力改变人性和设计人的实际行为。正如最突出的道德两难案例往往都是由处于文化冲突中的人们提出的一样,关键的网络道德问题也都是由践行者在行为规范的冲突中提出来的。因此,对于网络问题加以道德反思,不应是书斋中的学问家的专利,网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所有网民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英.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

[4]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作者:张志政

网络道德探究论文 篇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究

[摘 要]当前,互联网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大学生是网络应用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因此,它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大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和对策,期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它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新时代下的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比较高,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网络信息丰富,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网络为大学生发展带来了有益之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网络发展也有一些不良信息、腐朽文化掺杂其中,由于大学生意志薄弱,这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价值理念形成,因此,利用网络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势在必行。网络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挑战,这要求他们要采取有效、最新的教育手段,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丰富多彩,体现不同文化特色,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巨大影响,这要求高校德育教育者要充分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在网络上有些大学生发表不当言论、诋毁信息等网络行为,这就要求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增强他们网络道德。校园文化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在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传播很快,因此,通过网络传递校园文化要富有教育意义,使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文化道德意识得到提高。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具有不当行为,如发表诋毁言论、侵犯别人隐私等,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能使这些大学生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追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更应目标明确。

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新时代新环境下的要求,这更加要求网络道德教育要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当前对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地在强调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这个任务想通过网络来实现,最终达到什么目的,没有明确,这样将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大多注重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以此来衡量网络行为,这恰恰忽视了能否网络道德的形成,反而造就具有高技术、低思维意识的大学生。大多高校都在强调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性,而没有注意到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的消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大学生的负面性,这样会使大学生没有正确认知网络道德的现实性,影响着他们正确道德意识的形成。

2.家庭、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家庭对进行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现在,很多父母注重个人利益、经济追求,这在无形中影响着子女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很多家长已认识到,但确认为这是网络行为,对道德意识形成没有影响。有些家长为孩子提供网络,只是为了孩子开心,对他们在网络上的任何行为不予关注,没有切实引领他们实施正确、有益的网络行为。高校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很多高校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忽视德育教育队伍建设;学校网络教学欠监管、制度不完善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形成。文化是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因素,因此网络文化有益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好与坏,当今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如色情小说,不雅图片等,这深深地影响着他们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网络具有虚拟性,有些人经常发表不良信息、反动言论,这些网络舆论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的形成。现在关于网络方面的法规并不多,缺乏对网络行为的监管,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网络道德。

3.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效果甚微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视,然而效果甚微。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没有与网络相结合,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较多,因为现代大学生思维比较超前,他们对陈旧的教学方式,难以接受。很多学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仅仅是形式上利用。这样,弱化了大学生通过网络加强道德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很多大学生更加无所约束、顾忌的投入网络,这对他们思维意识、价值观念造成极大影响。各个高校都有校园网,应该利用校园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校园网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多。任何事情需要监督,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无局限性,因此更加需要监督,我国对网络也在進行监管,然而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使一些腐朽、反动信息在网络传播,这样使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1.高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者的施教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适合网络发展新型的教育工作者。现在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传统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很好地应用网络,致使教育没有实效性。传统教学方式达不到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理论知识深厚,还要熟练利用网络,成为网络环境下具有新型职业素养的教育人员。为了提高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高校积极引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道德理论双方面都突出的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教育工作者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作为德育教育者,自身要提高道德修养和网络应用能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化大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单一地应用一种教育方式,将会被学生厌弃、反感,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者应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接受、受到教育。总之,高校应采取措施使道德施教者成为网络环境下高素养、高能力的教育者。

2.利用有益网络文化和提升大学生自律能力,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新兴、富有引力的文化,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意识形成。一方面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修养提高,另一方面也有些网络文化阻碍大学生修养的提高,如利用网络侵犯别人的隐私权、专利权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时积极发挥有益网络文化的引领功能。网络文化建设需要相应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我国先后颁布了关于网络方面的法规,这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网络飞速发展需要网络方面的法律修改和完善,因此应制定和修改相关网络法律,以使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在网络上传播。积极有益的网络文化需要网络氛围和谐有序,因此应采取措施鼓励网络服务者营造积极有益的网络氛围。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可知,自身因素对本人的发展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自己,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应提升网络自律能力,积极抵制有害网络文化、提高网络素养。

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目标明确,学校、家庭、社会齐力并进展开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教道德育要明确,为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指明方向。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高应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追求。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是对网络行为外在表现,这要求大学生通过网络受到教育,使网络的有益行为用于实际。高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上面所说提高德育教育者的施教能力外,还要加强硬件建设,积极改进校园网,丰富校园网内容,加强校园网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高尚与否与家庭环境直接相关,因此,家庭应承担起网络环境下培养高品质大学生的责任。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规范子女的网络行为;以身作则,实施有益的网络行为。社会各个方面应采取措施、相互融通,共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这要求相关机制予以保障,因此应制定相关制度,以媒体为导向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形成高尚网络道德的重要性,使他们通过网络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应各有侧重,應用不同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参 考 文 献〕

〔1〕王晨艳.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网络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9).

〔2〕李奎刚.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李奎刚 韦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模式选择论文下一篇:建筑道路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