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风情一条街

2022-08-01

第一篇:土家族风情一条街

土家族风情

中山大学附属四季花城外国语学校

六年级(1)班李慧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民族歌舞的胜地。在所属的八个县市中,流传着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利川市的“肉连响”宣恩县的“耍耍”来凤县的“摆手舞”及巴东县的“撒叶儿嗬”等。

舞蹈作品《丧弄》是根据巴东县民间歌舞形式——“跳丧”创作的。在逝去的亲人好友的葬礼上,纵情歌唱舞蹈的风俗,在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吉普赛人的葬礼,大家会跳起自己民族的代表性舞蹈,琴师为人们伴奏,还有食物供人们取用。而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人民则有把丧事当做喜事办的独特丧葬习俗,即男人们通宵达旦在葬礼上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跳丧”。

土家族“跳丧”,即“跳撒叶嗬”。无论是民间的发展状态,还是传承的景象,都显得枝繁叶茂。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它代表着土家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专家称撒叶儿嗬表达了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

土家族的服饰更是别具一格。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以布缠腿。

土家族的美味可以令你垂涎欲滴,最著名的非油粑粑莫属。将大米、黄豆按一定比例和好,用水浸泡一个晚上,次日用石磨磨成糊状放入桶中,再用特制的铁勺盛装,一般加上肉丝、土豆丝、洋葱、大蒜、花椒等佐料在锅中煎炸而成(内馅可随客人口味而变化)。油粑粑呈圆状,深红色,清香可口,有“中国汉堡包”之美称。

土家族的民族风情别有一番风味,你一定要来土家族做客哦!

第二篇:风情旅游之湘西土家族

少 数 民 族 风 情 与 旅 游 论 文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学号:1211524051 姓名:施帅帅

风情旅游之湘西土家族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湘西旅游业已蓬勃发展。尤其是集聚在湘西境

内的土家族,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俗风情独具特色,致使土家族民族文化也成

为湘西旅游业中的一大亮点,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客[1]。但同其他旅游先行地

区一样,当前湘西也面临着在新世纪新一轮区域内外旅游业的竞争发展中,如何

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成为

至关重要的问题。从而,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深度开发利用的

研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湘西土家族的历史由来及旅游类别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为湘西州)位于湖

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门户”,西与重庆黔江、贵州铜仁接壤,北与湖

北恩施自治州相邻,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湘西州属中亚热带季风

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

降水充沛,光热总量偏少;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类型多样。

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资源品位高,区域资源互补性强,民族风

情浓郁。与全国同类资源相比,其特色明显,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强化民族

民俗文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旅游的“神秘”性,对促进湘西州今后

土家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

湘西州有7个五级旅游资源,17个四级旅游资源,15个三级旅游资源(五级是

最好的,四级、三级次之)。

湘西自古以美丽、神奇而著称。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

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

族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

然资源和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有猛洞河、山寨德夯、矮寨公路奇

观、龙山火岩溶洞、古丈栖凤湖、小溪原始次森林等等;民族文化资源有南国苗

疆长城、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永顺老司城、黄丝桥古城、溪州铜柱和风韵独

特的湘西民族风情;以及工艺精湛的民间工艺等等。所有这一切早已成为湘西州

无穷无尽的旅游资源,从而为土家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开发

利用的基础。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 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

长期处于封建羁縻州郡管辖之下,封建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推行的历史长达数

百年之久;改土归流期间,土家族地区由封建领主经济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近

代土家族地区的经济逐渐演变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经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

家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身份几近消亡。新中国的成立,党的民族政策才让一个古

老而神奇的民族成为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二、土家族的民风民俗

哭嫁歌是土家族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所特有的一种风俗,是十分丰富的口

头文学方式。哭嫁的内容,有“母女对哭”、“嫂妹对哭”、“姐妹对哭”及特

殊情况的“哭离娘席”、“哭扯眉毛”、“哭梳头”、“哭穿露水衣”、“ 哭

别祖宗”、“哭上轿”等等。哭嫁时,哭者、陪者都可以尽情的抒发感情,一字

一泪,哭断肝肠不可遏止。歌中,新娘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难忘的兄嫂、姐妹

的团聚之情,表达与亲人难分难舍的痛苦。如“母女对哭”中,新娘哭道:“在

娘三年怀中滚,头发白了多少根。青布裙来白围腰,背儿过了多少山坳坳。布裙

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风也吹来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爹背晒成糊

锅巴,我娘瘦得像个风筝架„„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两离分。哭声爹来

刀割胆,哭声娘来箭穿心。”[4]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

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花苑中的精典,被国务院列

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59年被中央民族民间舞蹈考察团

认定为“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最远源头”,是“研究我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活化石”。

表演“毛古斯”的人数10—20人不等,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

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五根草辨以示

威猛。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最重要的是毛古斯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

特色的艺术形式,成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5]。由于,土家

族人民长期生活于山区,故其舞蹈亦多以表现山区生活为主。其中最普遍、最能

表现土家族人民生活内容的以摆手舞为主,摆手舞是在摆手活动中进行的[3]。

三、土家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之我见

1 突出土家特色,建好“土家民族文化村”

2 提高土家文化产品的品位,突出土家文化的原汁原味 3 认真挖掘土家文化,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4 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篇:巴士恋歌,土家风情

《巴土恋歌》由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兼三峡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周立荣作词,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方石谱曲,解放军二炮文工团著名青年歌唱家曹芙嘉演唱。2011年曾获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汇演大奖。此次从全国10万余首参赛歌曲中脱颖而出,问鼎 “五个一工程”奖,是湖北歌曲类、全省地市州唯一获奖作品。

《巴土恋歌》以深情简练的语言、厚重悠远的意象、民歌小调式的旋律,形象唱出了湘鄂渝黔土家族聚居带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绚丽的人文风情,唱出了巴人后裔——土家族人和谐安康、乐观豁达的生存状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眷恋乡土的民族情怀。

《巴土恋歌》词作者—周立荣

周立荣,宜昌市文联副主席,从事文艺创作30年,他乡音不改,坚持为心中神圣的巴土歌唱,获奖无数。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以一首《巴土恋歌》,问鼎政府主导最高文艺奖—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11年周立荣担任首届湖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宜昌晚会总策划,与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方石共同打造主题曲,《巴土恋歌》在最后关头横空出世,并在会演中斩获大奖。随后,《巴土恋歌》在省“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崭露头角,《人民日报》、《文艺报》、《湖北日报》、《三峡日报》等先后大篇幅发表评论文章对该歌曲进行推介。

《巴土恋歌》曲作者—方石

方石,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方石的音乐作品题材内容广泛,形式多元,有百余件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群星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电视“星光奖”、“中国广播新歌奖”等全国性奖项。

方石在《巴土恋歌》中一改往日写土家歌曲时常用的那种直白的表现方式,采用一种相对比较“安静”的表达。方石解释说,“从情感表达上来看,以前的土家歌曲、音乐偏重直白的情绪渲染,就像长阳的歌手那样,与其说是在‘唱歌’,不如说是在‘喊歌’。这次《巴土恋歌》的创作,在表达方式上偏向稳重、深厚、内敛,需要创作者完全融入其中,将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化为一体,让情感迸发出深入人心的力量。”

《巴土恋歌》歌词

作词:周立荣 作曲:方 石遥远的巴土并不辽阔,

却深深地藏着一万年的传说。相传那条迷人的清江,是天上掉下来的银河。高山抱着日头在云天诉说,渔舟举着白帆在江上漂泊,山歌挽着岁月在山路蜿蜒;男人缠着女人在坡上生活。亮开嗓门唱哎我们天天唱哎,唱起霞光万道唱到长河日落;亮开嗓门唱哎我们天天唱哎,唱出草长莺飞唱到山鸣水和。一声声,一声声,都是巴土恋歌。

转载请注明本文由武汉巴士网整理提供:

第四篇:土家风情园导游词

欢迎大家到国家4A级旅游景点——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来做客,我叫小周,我将陪同大家一起走进土家风情园,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感知土家族的文化。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竣工于1999年,由张家界市土生土长的土家人杨刚年兴建,耗资人民币7500万元,占地面积60余亩,是国内展示土家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的代表之作。园内主要建筑有土司城堡、摆手堂、九重天阁、土王宫、土王宴会厅、土家山寨等,是一个浓缩了中国土家族农耕文化、兵战文化、土司历史、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俗风情、饮食起居的大型民族民俗文化景点。园内收藏了各种木雕花窗308个、木雕花板432块、雕花门318块、石雕柱础999个、红砂石栏杆 5000余米,其中九重天世袭堂共用木柱1008根、木枋10088匹,同时收藏民族民间书籍及各种著作500余部(册),收藏其他文物逾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安德鲁·迈克尔先生参观土家风情园后说:“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是中国土家族的大博物馆。”

进入园内之后,我们朝左边看去,会发现一个由五根大木柱构成的亭子,这便是“祗柱亭”。“祗”又叫“社”,是土家人最崇拜的土地神。祗柱亭的五根大柱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土地神保佑土家人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每根柱子上还有—个人物雕像,特别清晰,他们是土家族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祖先:巴廪君、彭公爵主、向大官人、田好汉、覃垕王。

请大家抬起头来,一座石牌坊矗立眼前,上书“东南第一功”五个大字。这座石牌坊目前是江南最大的石牌坊,记载着土家族一段辉煌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泛滥,于是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征兵抗击倭寇。茅岗土司覃尧之接到军令以后发愁了,因为军队开拔的这一天刚好是过年的前一天。但为了保家卫国、驱除倭寇,覃尧之号召土家族的父老乡亲提前一天过年,做甑子饭,吃砣子肉,喝大碗酒,为出征的土家男儿壮行。后来,土家族就将过年提前一天赶着过的风俗沿袭了下来,这就是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这些英勇的土家男儿到了东南沿海以后,通过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将倭寇全部歼灭,立下了赫赫战功。嘉靖皇帝龙心大悦,亲自授予“东南第一功”的荣誉给这些土家族兄弟。

我们脚下的这块空坪就是土家族的露天摆手场,是土家人祭祀先祖跳摆手舞的地方。2002年9月22日,这里举行过一场大型的千人茅古斯表演,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茅古斯舞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舞蹈,被喻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男人身穿稻草衣服,女人身穿树叶和树皮制成的服饰,用舞蹈来表现土家先祖生产、生活、婚姻嫁娶的情景。这是土家族的祭祀柱,也叫图腾柱,直径1.2米,高12米。石柱上有“汇集武陵精粹,

传承土寨风情”十二个大字,是用鲁班文写的。大家看石柱的顶部,那是一只老虎的塑像,相传土家族先祖巴廪君死后变成了白虎,于是老虎就成了土家族的崇拜物。

这既象庙宇又象戏台一样的建筑,就是土家族的摆手堂。早在远古时期,土家族就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大型的民族舞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先祖跳的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跳摆手舞还要唱摆手歌,主要表现祖先的起源、迁徙、繁衍、战争、生产、生活等创世业绩,所以摆手舞被称为土家族古典文化中最伟大的民族史诗。这是按照土家祠堂式样修建的土王宫,后面连着的两栋封火墙是土王行宫,再后面一栋吊脚楼则是土王后花园。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始于元代,由于高度自治,被视为土司小朝廷。土司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在政治、经济上与土民有等级之别,连居住的房屋也有等级之别。土关衙署,可以绮柱雕梁,砌砖盖瓦;土民只能叉木架屋,编竹为墙;社巴头目虽允许竖梁柱装板壁,但不能盖瓦,违者治罪。故民间有“只许买马,不许盖瓦”的俗话。这座土王宫,现在是拥有100多间豪华客房的三星级标准的宾馆,阁下如有雅兴,不妨在此下榻,感受一下多情好客的土家人的星级服务。

这蔸槐树看起来不够高大,可是纵纹密布,有一大把年纪了,有千年槐树之称,是土家风情园的镇园之宝。

“不上九重天,枉到风情园。”九重天世袭堂是土家风情园的精华和灵魂所在。该建筑由土家民间艺人李宏进设计,依80度陡坡而建,高48米,共9重12层,整个楼房全部用木栓连接,没有一颗铁钉,堪称土家族建筑史上的奇迹。2002年9月22日,九重天吊脚楼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其为目前中国最大、最高、最完美的木质结构吊脚楼。2001年4月6日,朱镕基总理视察土家风情园时,对九重天赞不绝口:“一批民间匠人能造出这样辉煌的吊脚楼,而且还解决了力学的问题,真是不简单。”清华大学著名建筑学家何重义先生说:“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完全可以和苏州的园林相媲美。特别是九重天世袭堂,犹如玉宇琼阁,令人神往!”古人说,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寨。古人又把九重叫做天,说天有九重,最上一重是上帝和君主居住的地方,所以我们叫它“九重天”。这里是农耕民间工艺作坊区,所展示的是土家人部分日常生活用具及装饰物品手工制作的工艺流程。土家人的挑花、打花、蜡染、木雕、石雕、竹雕、木艺、铁艺以及涉及生产、生活的种种民间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请看这些篾织小饭篓,是土家人上山劳动带午饭用的,它的特点是透风卫生、不入蚊虫,夏天盛饭或其他食品,三五天不馊臭,真正称得上是环保餐具了。

这里的土家妇女在纺纱织锦、打花带。土家锦,又称土锦,而土锦中,又以西兰卡普最

为出名,西兰卡普的俗名叫“土花铺盖”。从北宋年间起,土锦一直是土王酋长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请到这里看看土家人的草编工艺和雕刻工艺。土家族雕刻工艺美术门类众多,主要有石雕、木雕、竹雕等,尤以木雕、石雕最为出名,木雕中又以浮雕见长,产品多为窗雕、门雕、桌雕、床雕、房屋柱枋塞角雕等等,可以说是无处不雕。主要题材有花果、虫鱼、鸟兽、历史传说、戏文故事等,原材料有柏杨、紫檀、香椿、樟树、香楠等。

来到土家山寨,大家会想:土家人为什么会修建这种吊脚楼建筑呢?这是由于土家人多居住在深山峡谷,田无巴掌大,地无一尺平,加上山中多毒蛇猛兽,所以,只能随地就势把房子建在悬崖陡坡上或临溪靠水。从形式上分,有双手推车、钥匙头、曲尺形、一字排、单檐吊、双檐吊,甚至重檐叠起,形成层次复杂的天宫帝阁一样。大家进园就看到的那座九重天世袭堂,就是吊脚楼的经典之作。

土家人居住在深山峡谷,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饮食文化。比如土家人爱吃酸辣,“一日不吃酸和辣,走路脚软眼也花,心里就象猫爪抓”。土家人多食五谷杂粮,做粑粑是家庭主妇的绝活儿。如冬吃打糍粑,春吃篙子粑,夏吃麦子粑,秋吃苦荞粑。还有竹叶粑、桐叶粑、荷叶粑、发粑粑、粽子粑、葛粑、蕨粑等等,一听名字就叫人流口水,要知其中个味,不妨亲自尝一尝。

这是油榨坊,由牛碾、炒锅、蒸锅、木榨组成,是土家人专门榨菜油、茶油、桐油用的。这个牛碾又叫旱碾,大山界上缺水人家的吊脚楼下,大多是这种碾子。油榨的工艺流程是,先将原料在炒锅内炒个八成熟,用牛碾碾成粉末,再用甄子蒸熟,然后用铁圈加稻草将粉末踩成枯饼,安置在油榨里,经过高强度挤压把油榨出来。

土家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您想对土家族作进一步了解的话,请您晚上到土家风情园圣火堂来,届时将有大型的少数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着您,会为您难忘的张家界之旅增添一道光彩。

第五篇:守护民族文化家园 打造土家风情品牌

印江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县4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1.5%。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独具魅力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特色鲜明的土家民居建筑,众多的历史文物,精美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别具的民族食品等构成了我县

极为丰富、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了挖掘整理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守护这方土家族文化家园,县民宗局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突破工作重点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

县民宗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书法印江”的战略目标,以打造文化旅游大县为契机,突破工作重点,把民族民间文化作为2008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领导,成立了民族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抓落实。使该项工作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而未流于形势,这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活动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是做好2008年春节“七天乐”民族民间文艺活动。我局认真搞好春节期间的“龙腾盛世”民俗大拜年活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7片龙灯具体的活动时间、路线、活动场所,飞动的龙灯,欢快的花灯,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特色,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氛围,让群众渡过了一个欢快祥和的春节。

二是开展花灯健身舞大赛,努力打造土家花灯品牌。3月8日,由县民宗局、妇联、县文广局联合举办第二届“土家花灯健身舞”大赛,以此促进土家花灯的广泛开展,使土家花灯得以完整保存和流传,并在传承中不断加以创新,使土家花灯具有体育性、艺术性、娱乐性,从而达到健身和娱乐目的,通过多种形势多种渠道,努力打造土家精品花灯,塑立印江土家花灯品牌。

三是抓好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提炼精品节目。

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利用我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11月由县民宗局、文广局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梵山净水印江情”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来自全县县直机关和17个乡镇的53支表演队伍参加了活动,演绎了印江原生态的声乐、曲艺、舞蹈。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群众,有六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小孩。表演的节目全是印江少数民族质朴生活的再现,有锣鼓、唢呐、长号等器乐节目,有山歌、高腔山歌、石工号子等声乐类节目,也有傩堂难、花灯等舞蹈戏曲类节目。民族歌舞调演内容丰富,异彩纷呈。通过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挖掘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歌舞,如永义乡编排的《茅古斯舞》,以其豪放、原始的魅力荣获一等奖,发现了很多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通过民族歌舞调演,我县命名了一批文化艺术村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并予以授牌。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

此次活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印江民族歌舞调演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彰显了印江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五是精心组织召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以提升我县民族文化品位。

2008年9月12日,我县召开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省、地、县有关领导、专家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过播放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宣传片。介绍了我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渊源的书法文化、古朴的原生态文化、灵异的佛文化、神秘的傩文化,多彩的花灯文化等,引起了专家、学者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县民宗局近年来,对我县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挖掘、保护、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工作所取得了众多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印江土家风情》、《印江花灯》、《民族文化》等系列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深受读者好评。

通过召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专家讨论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实施意见》,专家们各抒己见,对印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精碎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对我县打造文化大县,提升民族文化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着力打造土家风情旅游,提升印江知名度,11月27日至29日,经民宗局、建设局、旅游局精心策划联合举办了贵州土家族建筑文化特色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4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他们实地参观考察了我县土家特色建筑物。有被誉为“江城砥柱”的文昌阁,古风浓郁的依仁书院,独具匠心的土家封火桶子,古老的宗祠建筑文化,更有民风淳朴的梵净山团龙民族文化村落。会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对印江的特色建筑科学把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对印江打造土家风情旅游文化大县提供了决策参考。

六是扎实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培养后继人才。

民宗局积极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先后编制了《印江自

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积极申报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把木黄民族小学、县民族中学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了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把民族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开设了书法、摆手舞、花灯歌舞等内容,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进了校园,步入了课堂,为我县培养了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人才。

七是打造团龙民族文化村,

带动土家风情旅游。县民宗局大胆围绕民族文化做文章,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梵净山团龙民族文化村。为了打造团龙民族文化村,带动土家风情旅游,10月份由民宗局资助永义乡政府组织团龙村支两委等24人前往黔东南考察民族文化进村寨,收益匪浅。

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为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自治县成立了古籍保护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落实了保护措施,县政府为此特解决了5万元古籍普查工作专项经费,使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为展示宣传印江的民族风情,推介旅游资源,县委、县政府尤其重视民族陈列馆的文明窗口作用。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重新调整民族陈列馆部分展板以来,民族陈列馆以其全新的面貌接待了各级各部门领导、中外游客、中小学生、社会各届人士5000余人次,深受好评。从而树立了单位窗口形象,有力地宣传推介了印江。

县民宗局的工作成绩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更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一年来,县民宗局扎实开展民族文化工作,执着地守护着民族文化家园,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土家风情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下一篇:铁路红线学习记录

热门文章

土家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