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裥造型设计论文

2022-05-0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褶裥造型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苗族百褶裙在诸多历史文献、研究论文、专著中都有提及,但都没有对其褶裥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传统褶裥造型结构是苗族服饰文化的结晶和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为丰富传统苗族褶裥造型工艺方面的研究。

褶裥造型设计论文 篇1:

经编褶裥织物设计方法探讨

摘要:简述了经编褶裥织物的形成原理,从缺垫组织结构、穿纱规律、原料等 3 个因素展开褶裥织物的设计方法探讨,使褶裥织物更加丰富多样。

关键词:经编;褶裥织物;缺垫组织;设计方法

An Approach to the Design Methods for Plaited Warp-knitted Fabric

Key words: warp-knitting; plaited fabric; miss-lapping stitch; design approaches

褶裥织物特有的立体结构和肌理效果可以起到辅助造型与装饰作用,在服装面料尤其是女时装中应用较多。在特里科经编机上巧妙运用缺垫组织可以编织风格各异的褶裥织物,这类织物不仅具有永久稳定的褶裥效应,而且可以高速高效生产。综合相关文献可知,褶裥织物设计主要通过组织、原料和穿纱方式进行。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褶裥花型的编织原理和相应的设计方法,为此类织物的开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1 基础设计

经编褶裥织物一般由 2 ~ 4 把梳栉配合编织,其中1 ~ 2 把地梳采用经平绒等成圈组织正常编织基础织物,另外 1 ~ 2 把梳栉进行缺垫组织的编织,褶裥的效果主要由缺垫梳的穿纱和组织决定。

基础织物主要有平布和条带 2 类,平布基础织物由1 ~ 2 把经平组织或变化经平组织采用满穿编织而成(图1(a));条带基础织物采用 2 把带空穿的梳栉作对称垫纱的经平形成纵向条带在褶裥织物中比较多见。配置在地梳前面的 1 ~ 2 把梳栉采用缺垫组织在部分横列正常成圈覆盖基础织物,在缺垫横列以浮线形式处于织物工艺反面(图1(b)和图1(c))。缺垫横列通过减小、停止甚至负速送经使缺垫纱线张紧,基础织物受到缺垫横列纱线的拉力抽紧,形成拱形凸起的褶裥花型。

根据缺垫梳栉在缺垫横列是否进行针背横移,可分为直线型缺垫和转折型缺垫。直线型缺垫在缺垫横列未进行针背横移,缺垫导纱梳始终处于同一个针间位置,如图1(a)、图1(b)所示。如果缺垫横列进行了一定针数的针背横移,将基础织物的不同纵行连接,使基础织物在缺垫横列产生一定的倾斜,则形成转折型缺垫。

缺垫组织的设计是褶裥织物设计的重点,如图 2 所示,用A表示缺垫组织的成圈区,B表示缺垫区,以l代表成圈的横列数,h表示缺垫的横列数,s表示缺垫时针背横移的针距数。可以看出,A区为织物凹陷区,长度由l决定,B区为织物凸起区。通常直线型缺垫组织由 2 段组织组成,即成圈区A和缺垫区B,如图2(a)所示;转折型缺垫组织由 4 段组织组成,即两段成圈区A1、A2,两段缺垫区B1、B2,如图2(b)所示,B1和B2横移的针数s相同,方向相反,s越大,折线斜率越大。

以图1(c)所示的麦穗花褶裥花型为例,该织物采用了图2(b)所示的转折型缺垫组织。成圈区A1、A2连接条带,B1区缺垫纱段端点Y、Z分别对相应条带产生右下、左上方向的力,使条带产生左倾斜凸起。同理,缺垫横列B2缺垫纱段端点G、M分别对对应的条带织物产生

右上、左下方向的力,使条带产生右倾斜凸起,从而形成了水平对称倾斜的经典麦穗花褶裥织物。h1、h2分别表示B1、B2缺垫横列数,决定褶裥凸起的长度;s表示缺垫区B1、B2缺垫时针背横移的针距数,缺垫纱段YZ斜率用k1表示(k1=h1/s),缺垫纱段GM斜率k2=-k1,k绝对值越小,缺垫部分的倾斜程度越大。凸起的效果取决于h的大小以及此处缺垫时的送经情况,h越大,缺垫时的送经量越小,褶裥的凸起效果越明显。s与条带基础织物的宽度即纵行数也有一定的关系,麦穗花褶裥织物一般s等于条带宽度。

从褶裥织物的基础设计可知,影响褶裥形状的主要因素为组织、穿经及缺垫时的送经量设置,变化任意一个参数,都会产生效果不同的褶裥花型,同时改变程度大小与褶裥效应密切相关。此外,在褶裥设计时,原料的色泽组合配合穿经,有助于加强褶裥花型的视觉效果。

2 分段组合设计

褶裥织物的分段组合设计有 3 种:同种缺垫组织结构内缺垫区的分段组合;两种不同缺垫组织间,直线型缺垫和转折型缺垫的组合;上述 2 种组合方式结合运用形成第 3 种组合设计思路。

同种缺垫组织结构内缺垫区的分段组合:在直线型缺垫组织结构内,B缺垫区的数量有n个(n为任意自然数),根据缺垫区的不同排列组合方式,n个缺垫区的排列组合又可以有n(n-1)/2种方法;转折型缺垫组织循环结构内,n个缺垫区n(n-1)/2种排列组合方法同样适用。

2 种不同缺垫组织间,直线型缺垫和转折型缺垫的组合是指在直线型缺垫组织中插入n个转折型缺垫或是在转折型缺垫组织中插入n个直线型缺垫,2 种不同缺垫组织相互穿插组合,布面呈现 2 种褶裥效果。

第 3 种组合设计思路中,同种缺垫的组合设计方法和不同缺垫的组合设计方法同时出现,且会产生比上述2 种组合设计更多种类的设计思路;此外,还可以在实际生产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缺垫区的针背横移数s,并保证s的取值可以使缺垫组织的起始针位和结束针位重合,使转折型缺垫纱段的斜率不同,进而形成横向倾斜程度不同的褶裥效果。

综合 3 种分段组合设计方法,缺垫区设计是分段组合设计的主要因素。此外,缺垫组织的成圈区设计也会影响褶裥花型效果,因为成圈区高度h决定褶裥织物凹陷区的大小,h越大,织物的凹陷区比例越大。一般褶裥织物的凹陷区较小,故缺垫组织的成圈区h设置较小。

图 3 为分段组合设计思路的典型织物,由 2 种褶裥构成(包括麦穗花褶裥和玉米粒褶裥),编织转折型缺垫组织x个循环形成x/2个麦穗花褶裥后,再编织直线型缺垫y个玉米粒褶裥。2 种类型缺垫组织形成不同的立体褶裥效果,分段组合得到的织物对比层次感更加强烈,褶裥个性更加丰富。

3 串套条带设计

串套条带设计是由条带基础织物的穿经规律、缺垫区针背横移针数s大小以及缺垫梳的穿经规律等 3 个因素共同配合编织褶裥织物的一种设计思路。串套条带设计使 2 个不相邻的条带串联在一起,编织形成一种“条带之上有条带”的特殊立体效果的褶裥织物。

转折型缺垫组织的缺垫区针背横移针数s≠0,可以使不相邻的纵行靠近,因此在串套条带设计中,缺垫组织指的是转折型缺垫组织。从转折型缺垫组织出发,以穿纱循环为 3 个条带基础织物为例简述串套条带设计的原理。串套设计中,相互分离的相邻条带织物依然分

离,因为缺垫区针背横移针数s大于等于中间的条带宽度(即条带的线圈纵行数),缺垫组织的 2 个成圈区分别完全落在 2 个分离不相邻的条带上,2 个分离且不相邻的条带织物因缺垫纱段的张力作用越过中间的分离条带抽紧靠近,中间的分离条带被迫挤出所在平面,凸起在抽紧靠近的 2 个条带之上,最终形成条带相互串套的褶裥织物。

串套条带褶裥织物基础织物的设计,主要通过变化条带宽度即变化条带基础织物的连续穿纱根数,一般窄条带为 4 ~ 7 个线圈纵行宽度,宽条带可达十几甚至20个线圈纵行宽度。常见的串套条带褶裥织物是 3 个相邻而分离条带彼此配合,图4(a)是图4(b)串套褶裥织物实例的条带织物排列模拟图,图4(a)中包含 3 个完全穿纱循环,黑色竖条表示条带织物,白色竖条表示相邻条带的间隙(即空穿纱根数)。条带 1 和条带 2 是 2条条宽相等均为 6 的窄条带,条带 3 是条宽为 18 的宽条带,3 个条带组成 1 个完整的穿纱循环。

串套条带褶裥织物中,转折型缺垫组织中缺垫区针背横移针数s与条带基础织物宽度协调是设计关键。图4(b)所示的褶裥织物是在串套条带设计基础上通过有色纱线进一步强调串套褶裥效果,但在串套设计中暂时不考虑有色纱线的因素。该织物串套设计的实现主要依靠图4(a)中所示的条带 1、条带 2、条带 3与缺垫梳的穿纱循环二者之间的配合,因此缺垫梳栉的连续穿纱也可看作为三段区。第 1 段连续穿纱区缺垫组织的 4 个转折点全部在宽条带 3 内部;第 2 段连续穿纱区缺垫组织的同侧转折点Y、G位于条带 3 内,Z、M位于条带 1 内部;第 3 段连续穿纱区缺垫组织的同侧转折点Y、G位于条带2 内,Z、M位于条带 3 内部。通过减小送经或负速送经将 2 个相互间隔的条带 1、条带 3 拉紧靠近,中间条带 2受到挤压凸起在条带 1 上,呈现条带 1、2 相互串套的褶裥效果。

图4(b)褶裥织物花型循环宽度为30纵行,花型循环高度为50横列(不考虑有色纱线因素),牵拉密度为42横列/cm。垫纱数码:GB1:13-14/13-12/13-14/13-12/13-14/13-13/12-12/12-12/11-11/11-11/10-10/10-10/9-9/9-9/8-8/8-8/7-7/7-7/6-6/5-5/5-5/4-4/3-3/3-3/2-2/1-0/1-2/1-0/1-2/1-0/2-2/2-2/3-3/4-4/4-4/5-5/6-6/6-6/7-7/8-8/8-8/9-9/9-9/10-10/10-10/11-11/11-11/12-12/12-12/13-13//;GB2:1-0/1-2//;GB3:1-2/1-0//。穿经方式:GB1:6 空,4A,1 空,4A,8 空,5A,2 空;GB2:4A,1 空,5A,1 空,2A,2 空,9A,2 空,2A,1 空,1A;GB3:4A,1 空,5A,1 空,17A,1 空,1A;其中,A为40 D/12 f半光锦纶。送经设置:GB1:5×880 mm/rack,20×(-20)mm/ rack,5×880 mm/rack,20×(-20)mm/rack;GB2:50×1 000 mm/rack;GB3:50×1 000 mm/rack。

串套条带设计塑造的效果立体感较强,更富有层次感。在串套条带褶裥织物的实际设计中,可以结合转折型缺垫组织分段组合设计、不同种类和色彩的纱线以及条带基础织物的条宽变化组合,使串套条带褶裥织物更加有趣,更多变化。条带基础织物的宽窄设计结合条带的排列位置可以有更多的变化,原料因素在褶裥织物设计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缺垫组织结构变化结合这 2 个因素将使串套条带褶裥织物的风格更加多样丰富。

4 色泽配合设计

经编褶裥织物设计中,色泽在织物视觉效果中首当其冲。色泽配合设计是在缺垫组织结构前提下,通过有色纱线或不同光泽纱线使褶裥织物更有趣味,立体效果更加凸显。因褶裥织物正面是基础织物,故色彩、光泽配合设计是针对基础织物而言的。多种颜色纱线的应用可以编织色彩丰富的基础织物,配合缺垫组织使褶裥效果更出彩,同时褶裥织物更具美感与装饰性。

图5(a)中,连续穿纱较多的宽条带采用对比色,如中间采用黄色,两边采用蓝色;中间采用红色,两边为绿色;中间为蓝色,两边为黄色。采用色纱对比,将使褶裥织物的外部轮廓更加凸显,不同颜色的褶裥织物会产生纵条效应。图5(b)中,黑白 2 种纱线使褶裥织物呈现斜纹布面效果,穿纱形成窄条带,通过转折型缺垫A、A1段将相邻的黑白不同颜色的条带拉紧成 1 个纵向条带,最终产生斜纹效应。图5(c)、图5(d)的形成原理类似图5(b),二者的区别在于条带基础织物的穿纱情况和织造时纱线的送经量大小不同。图 5 所示的 4款有色纱线褶裥织物都是在转折型缺垫的基础上,2 个成圈区分别位于异色相邻的条带基础织物内,缺垫纱的抽紧使异色条带靠近接触并趋于同一条垂直线。

在实际设计中,通过改变色纱的连续穿纱数形成不同宽度的色彩褶裥纵条效应,使褶裥织物更富于变化。色彩配合设计可以利用其他元素综合设计,如可以结合串套设计的穿纱规律,采用色纱进行串套使效果更明显,也可以结合缺垫组织结构的分段设计,设计出更多变化、更具装饰外观的褶裥织物。此外,原料粗细不同配合色纱形成的褶裥花型织物(图5(d))中,灰色纱为较细的纱线,而白色纱较粗,通过转折型缺垫组织形成虚实相间的波纹麦穗花褶裥,更富有纹理感和装饰性。除了原料色彩、光泽因素外,在褶裥织物设计中结合弹性纱线如氨纶,会呈现更加细腻的褶裥效果。

5 结束语

褶裥织物设计时可能会应用到多种设计思路,在基础设计中加入串套设计、组合设计或色彩设计。每一种设计思路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彼此交叉运用,以设计出更多新的褶裥织物。

在实际编织中,高速经编机以及多速送经装置等相关设备的配合也会影响褶裥织物效果。此外,织物的后整理对最终的褶裥织物效果也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化经编装备的普及和花式产品需求的增加,褶裥织物种类将会更多。将褶裥织物的设计方法与现代科技充分结合,将会设计编织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褶裥织物。

参考文献

[1] 徐颖,蒋高明,缪旭红.经编褶裥织物的结构设计[J].针织工业,2008(3):19-22,3.

[2] 米秀梅.经编褶裥织物的生产[J].针织工业,1995(3):33-34.

[3] 李强.双速送经经编机上的产品开发[J].针织工业,2011(8):20-21.

[4] 唐协华.经编涤纶闪光褶裥织物的生产[J].针织工业,1988(1):42-43.

作者:胡立娟 缪旭红 陈晴

褶裥造型设计论文 篇2:

苗族百褶裙褶裥造型研究

摘要:苗族百褶裙在诸多历史文献、研究论文、专著中都有提及,但都没有对其褶裥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传统褶裥造型结构是苗族服饰文化的结晶和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为丰富传统苗族褶裥造型工艺方面的研究。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苗族服装实例为例,针对苗族服饰传统褶裥造型工艺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整理,采用图像矢量化等方法利用实例数据绘制褶裥结构图,用图例来分析与论证所得到的理论观点。针对苗族百褶裙褶涧结构进行深入介绍与分类,分析传统苗族丰富的褶裥结构设计变化。了解传统手工压褶的工艺结构方法。为现代褶裥造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扩展设计思维。使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苗族百褶裙褶裥造型

引言

褶裥造型是一种具有极强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立体造型方法,赋予了中国传统平面裁剪二维结构以三维的造型,褶裥通过其特有的对称感、平衡感、规律感、节奏感充分展现了东方审美哲学。它不仅能够满足服装功能性需求,又可以呈现出多样化服装外观效果。苗族是一个起源于中国,现在分布于世界各国的民族。头戴银冠,脖挂银项圈,胸前铺满银饰的苗女盛装形象以及遍布服装的抽象刺绣图案,构成了绝大多数人心中的苗人印象。其实除了银饰、刺绣图案。苗族的百褶造型更是变化多样,形式丰富,形成独特的东方审美特征,极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传统苗族对褶裥造型的处理方式、设计结构与设计理念无疑会对未来褶裥在服装中的应用及研究起到经验性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启发。通过实例标本测量和绘图分析总结出苗族传统褶裥丰富的形态和造型方法,为现代褶裥造型设计扩展设计思维,提供真实有价值的参考元素。

一、褶裥造型的简述和历史溯源

(一)褶裥的概念:褶裥,史籍亦作“襞积”。是将布料折叠后通过一些工艺的定型处理,使布料形成持久的叠合形式。其形态、规律、以及层次感皆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控制。能使平面的布料形成一定的半立体造型,达到改变服装面料或造型的目的,是改变服装面料本身单一性的有效方法。褶裥根据不同的面料材料特性以及不同的设计方法,其呈现的造型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二)“褶”的渊源:在我国的服装发展史上,早在西汉时期墙壁上就出现了褶纹裙的影子。名为“留仙裙”张炎的《疏影》中提到“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漫皱,留仙裙褶”。浙江绍兴出土的汉代铜镜上也绘制着穿细褶裙的女子,裙子作重叠皱褶。留仙裙被人为做出的褶皱可以被视为后代褶裥运用的雏形。至隋唐时期,更是演绎出“百叠”、“千褶”之称。唐代诗人李群玉在诗中写道“裙拖六幅湘江水”。宋代褶裙形体以瘦长为美亦“通常在六幅以上”。之后元代辫线袍的雄风,明代百褶的灵动,到清代每条褶子都要做足功夫。褶裥造型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上干年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相互渗透,交流融合,现今褶裥造型仍在少数民族盛装服饰中很有魅力。也充分体现了褶元素在服装中持久的生命力。

在裙子上打百褶的民族大多是迁徙民族,百褶裙上的每一个褶都象征着这个民族在迁徙过程中所遇到的沟沟坎坎。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中曾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深重的民族,一是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而另外一个便是中国几干年来不断迁徙的苗族”。一位苗族的老人说“苗族百褶裙上一个褶皱就代表翻过的一座山”。苗族服饰一直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将苗族的历史代代相传。百褶裙在苗族社會生活中被视为智慧与力量的象征,褶裥造型在苗族裙装中大量运用,它赋予苗族服装以形式美。褶裥的对称、节奏、规律、层次等艺术美感,使得朴素的面料具有规律化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二、苗族百褶裙褶裥造型的结构特征

苗族服饰因其支系较多而呈现多种不同风格,苗族百褶裙是苗族服饰风格的基点。苗族百褶裙样式多变,既有长不过膝的短裙,又有长及脚面的长裙。苗族褶裙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其褶裥造型会因面料材质、装饰工艺、打褶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苗族褶裙在面料材质上主要使用棉、麻、丝三种。苗族百褶裙的主要面料为棉,棉制较为常见,又分为靛染棉布与亮布。小部分褶裙会使用麻、丝这两种面料。面料材质的不同不仅影响着裙褶的视觉效果,不同面料的百褶裙在制作工艺与存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苗族服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不易定型的靛蓝棉布、麻布在制作裙褶时每隔一段距离都需要装饰线的固定,整体风格质朴大方,穿着使用后通常需要再次打褶;苗族亮布固型性较好,形成的褶皱平整且挺括,不易变形;丝绸面料制作的百褶裙细腻柔软,褶裥结构使其极具弹性,款式紧密贴合身体轮廓又能行动自如,但易变形起皱。

用于苗裙上的褶裥造型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褶裥类型有风琴褶、顺风褶等,一般同一条裙上的褶量大小,折叠频率、折叠方向、褶裥之间的间距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形成规律化的形式美。再结合苗族百褶裙上常见的织、补、绣、染四种工艺,使苗族百褶裙层次丰富,繁而不乱。这些不固定且富于变化的处理方式和设计手法形成了苗族特有的审美观念。

苗族制作百褶裙时会将整幅织布依所需截断,无需进行裁剪或是改变布料初始形状,以幅布采用平行的方式拼接成裙,制作褶裥。这样的裁剪方式简单,易制作也有效地节俭布料。充分体现出“节用”的中国传统思想。这种朴素的“节用”观是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物质匮乏的环境下极尽节俭的传统。根据褶裙的面料拼接组成结构,苗族褶裙可分为“横向拼接结构”和“竖向拼接结构”两大类。三、横向拼接结构

(一)一段式横向拼接结构:一段式横向拼接的百褶裙包括一段无褶的腰头和一段带褶的裙身两部分组成。以馆藏这件贵州西家蜡染贴布百褶裙为例,如图1。裙身无其他拼接结构,由一整块棉布制成,只有一条横向与腰头拼接的接缝,如图2。穿着时由后向前围裹,以窄条织带缠绕束于腰间,厚度适中。裙腰由一块宽30cm长120cm的矩形棉布对折而成,腰围120cm。裙长55cm,长度及膝。裙摆遍布细密均匀的裙褶,褶量充沛。裙摆半展开自然摆放状态下约241cm,可平铺拉展成整圆形。拉平后整个裙摆布料长度为488cm。裙身长27cm,裙身采用风琴褶,风琴褶是苗族百褶裙基础褶型,立体感较强。裙身通过装饰线与贴布工艺控制褶量的疏密大小,形成上密下疏的褶裥造型。靠近裙腰部分的褶裥由两排“重锁字针”针法(图3)固定得最为紧凑。这种针法固定形成的装饰线较为明显,它既可以永久地固定布料褶裥,又能起到丰富的装饰效果。裙身褶裥最密处每个褶量约0.8cm,每1cm单位约4-5个褶,共400个褶。为了使裙身实现上密下疏型褶裥造型,在距褶裥最紧密处(“重锁字针”针法固定处)5cm的位置,随蜡染纹样在褶壁上使用彩色丝线锁边,裙身上形成装饰用的线迹。丝线仅在褶壁单侧缝纫,将一部分褶量固定,控制褶皱的疏密,对裙身中部的褶裥起到半固定作用,如图4。裙身中部贴补11块9cm×9cm的矩形棉织物面料进行装饰,贴布工艺使该部分褶裥趋于平整,与半固定装饰线的结合使裙身中段褶量较裙身中上段褶量产生变化,如图5。裙摆底部没有对褶量进行刻意控制,形成生动活泼的自然褶皱。

(二)二段式横向拼接结构:二段式横向拼接结构包括一段无褶的腰头、一段带褶的腰身和一段带褶的裙摆三部分组成。以馆藏这件云南红河苗族百褶裙为例,如图6。无褶的腰头细窄,裙身分上下两段,如图7,由两块完整的粗麻布制成,面料偏厚。由后向前围裹穿着,以窄条织带缠绕束于腰间。这件蜡染百褶裙腰围75cm,裙长52cm。有两种褶型,褶裥集中在裙中部,左右两段平整无褶(因裙之外要罩上围腰,前中位置会被遮盖,两端无褶的设计省时省料也避免过多的裙褶堆积在腹部)。麻制面料较为少见,面料垂坠性较好且透气凉爽,色调柔和,风格大方粗犷。上半段部分为顺风褶(也称刀型褶)褶裥不多,距裙身左右两边各26cm,等距排列。裙腰处褶量使用连续的斜向“十字形”针法进行装饰固定,如图8,每一褶之间的宽度约1cm~1.8cm,共14个褶,褶皱至衔接下半段位置全部展平。下半段部分为风琴褶,距裙身左右两边22cm。褶裥层层叠叠,密集厚重,褶量均匀且规律。每个褶量约1.2cm,每1cm单位内约3-4个褶,A207个褶。裙摆自然摆放状态下约188cm,拉平后整个裙摆布料长度为531cm。造型与上半段褶裥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有很明显的横向视觉分割效果。与上半段衔接处使用一种半固定方法将单层布料与立体的风琴褶连接,只固定褶壁单侧一点如图9,使褶裥造型更灵动,富有动感。裙身整体的褶裥设计呈上疏下密型,造型沉稳又富于变化。

这件馆藏两段式横向拼接素色苗族百褶裙(图10)由一段无褶的腰头和两段带褶的裙身组成。形制与大部分苗族百褶裙不同,腰头处无窄条织带,裙腰宽大,筒裙形制,面料厚实。从头部往下套穿,竖条裙子叠穿,穿着时无明显的前后之分。整件裙身只有一条后中的缝合线。没有多余的装饰和工艺,朴实素雅。整件裙长66.5cm,长至膝下。腰围100.5cm,裙身分上下两段,如图11,上半段裙身在与腰头衔接处有不规则捏褶,长37.5cm,臀部围度129cm。下半段裙摆长29cm,裙摆褶裥采用双层顺风褶,如图12,上密下疏。褶裥最密处与上半段衔接固定,每1cm单位内约3-4^褶。裙底拉平后整个裙摆布料长度为613cm,这件素色百褶裙简约古朴又不失美感,仍是现代苗族较为常见的下装搭配。

(三)四段式横向拼接结构:四段式横向拼接结构以这件馆藏苗族蜡染湘绣裙为例,如图13。腰头细窄,裙身由四段完整的面料横向拼接,有三条横向接缝,如图14。整件褶裙裙长63.2cm,腰围84.5cm,拉开后裙摆布料长度为518.5cm。其中靠近腰头的两段有褶裥结构设计。靠近裙摆底部的两段面料直接与有褶的面料拼接,获得有褶面料的支撑,垂坠成褶。这样的方式使裙摆形成自然的褶皱,显得随意洒脱。

穿着方式与文章前两件相同,以织带缠绕束于腰间。使用略薄的棉布面料。裙身整体的褶裥设计层次丰富,呈现疏一密一疏的形式。第一段为顺风褶,长度5cm。每一褶之间的宽度为1cm,每1cm单位内约3个褶,共141个褶。使用“十字型”针法以一定的顺序在已经形成褶裥的布料上绣缝后拉紧收拢,使布料形成特殊的凹凸效果,增強平面布料的层次感,如图15。第二段为双层顺风褶,长度34cm。最密处每一褶之间的宽度为1cm,每1cm单位内约5个褶,共282个褶。每两个重叠的顺风褶与上一段一个顺风褶衔接,如图16。双层顺风褶裥造型由两条“平针缝”装饰线固定,第一条“平针缝”较紧,拉紧褶裥。第二条“平针缝”较松,以此控制双层顺风褶在褶量上的变化,强调这一段的上密下疏。第二段中段中部随蜡染纹样使用贴布工艺,跳跃的颜色随褶裥若隐若现,条带既适量增加了布料厚度,又起到装饰美化的效果。第三段拼接一块长度13.5cm的褶刺绣面料,贴补整条的棉织物使面料厚度加强,利用厚度改变褶型,形成自然的波浪褶皱。第四段拼接一段折叠后长度为7.2cm的棉布。裙摆位置的双层棉布加上镶边工艺,使裙摆底部更挺括、更有垂感、更耐磨。并形成较上一段更平整的自然褶皱。这样的方式不仅延长百褶裙的使用寿命,还巧妙地改变了褶的疏密程度,视觉上产生了一种扩张感。

另一件馆藏蜡染织锦苗族百褶裙与这件形式相同,都是四段式横向拼接结构,如图17。第二段裙身褶裥造型使用了从基础折叠造型变化而来的褶型“丛状褶”。裙身两侧的“丛状褶”5个褶为一组,靠近裙中部出现2组7个褶为一组的“从状褶”和2组8个褶为一组的“从状褶”,最中心的“丛状褶”达到10个褶为一组,手缝固定。裙身褶裥形成两边较稀疏中央较密集的微妙过渡,如图18。这种四段式拼接结构褶裙疏一密一疏的褶裥结构设计,充分表现了褶裥结构的动与静、紧凑与舒展的节奏对比和有秩序感的轻盈自由。

四、竖向拼接结构

(一)一段式竖向拼接结构:一段式竖向拼接百褶裙也是由一段无褶的腰头和带褶的裙身构成,竖向拼接结构的特点在于裙身由多幅布料竖向拼接而成。以这件馆藏黄平苗族金棕色刺绣百褶裙为例,如图19,裙腰由一段92.5cm×20cm和一段33cm×20cm的矩形棉布拼接对折,腰围125.5cm,在苗族服装中这种拼补很常见,不浪费一寸的布料,无处不体现着“节用”与“尚俭”的思想。裙身由8块矩形丝绸面料竖向拼接组成,裙身长55cm。8块矩形丝绸布料横向宽度约72cm,布块与布块间略有不同,差异在0.5-1cm,如图20。围裹穿着,面料轻薄柔软。裙身使用这种丝绸面料制作的百褶裙是黄平地区苗族特有的一种百褶裙,大概在六七十年代较为流行,多在婚礼上穿着,有时节日中也会出现。馆藏这件丝绸百褶裙褶型为苗族基础褶型风琴褶。褶裥细密规整,丝绸的材质百褶裙相比其他材质的百褶裙光泽度更高,精致细腻。穿着时更柔软贴身,轻盈灵动。丝绸不易定型,为了保持裙身上的褶裥造型,裙身背面每隔一小段距离就使用松紧适宜的“平针缝”缝纫线固定褶量。缝纫线不会拉得太紧,褶量自然富有动感。用于固定的缝纫线在背面隐约可见,而裙身正面基本看不到,不具有装饰性作用。整件裙长73cm,拼接后的裙摆底部拉展后布料总长约580cm。裙摆装饰有14cm宽的贴补绣条型饰带数条,增加裙摆硬度的同时还提升了色彩搭配的层次感。贴布部分背面使用“平针缝”缝纫线控制褶量,让褶裥既细密均匀又不会过于死板。这样的面料与工艺使裙身造型上形成裹身式鱼尾样式,飘逸灵动,优雅大气,如图21。

这件馆藏台江施洞苗族亮布百褶裙也是一段式竖向拼接结构,如图22,褶裥造型上同样采用风琴褶褶型,风格上却与黄平地区丝绸百褶裙形成强烈的对比。无褶的腰头是由37cm×101.5cm的矩形亮布对折,带褶的裙身由24块矩形亮布竖向拼接制成,如图23,裙身长56cm。用来制作百褶裙的亮布在制作过程中与苗族土布(普通棉织物)染色工艺一样,都为植物染色。但亮布特有的质感和光泽感来源于其“十染十漂十捶”、“两浸”、“两刷”、“两蒸”、“加色”等复杂工艺。涂抹蛋清和反复捶打这两道工艺使布面长久保持光泽,因而得名亮布。亮布的耐磨性与硬度都比普通棉布要高,穿着时不易起皱,固型性好。这条亮布百褶裙硬度大,耐穿易保存。整条百褶裙裙褶密实,造型能力强,在紧贴腰头的位置由两条“平针缝”缝纫线将裙褶一头抽紧固定。裙摆底部褶皱无法完全拉开,水平铺展状态下裙摆围度306cm。整个裙长71.5cm。在裙摆底部有两块长6.5cm和两块长15cm的亮布与裙身重合,增加裙摆硬度。接缝处由1cm宽的棉制彩带衔接,如图240褶量均匀,每1cm单位内约6个褶,共819个褶。这样有序循环的褶裥造型挺阔厚重,庄严而神秘,给人以内敛的扩张感。这样繁复的工艺,唯有心中保持着对造物的虔诚,才能如此坚持。

(二)拼布百褶裙:在竖向拼接结构中,通常还会出现主面体料不止一种的情况,以这件馆藏贵州月亮型苗族蜡染拼布裙(图25)和这件贵州凯里小花苗拼布裙(图26)为例,前者裙身由12块蜡染布料(30.5cm×43.5cm)和11块素色棉布(17cm×43.5cm)拼接制成,共23幅布料。每1cm单位6-7个褶,共475个褶,裙摆底部拉展后总长579cm。后者裙身由12块蜡染布料(29.5cm×42.5cm)和11块蓝靛亮布(其中10块17.5cm×42.5cm,1块35cm×42.5cm)拼接制成,共23幅布料。每1cm单位4-5个褶,共459个褶。全裙长55.5cm,腰围78cm(两件相同),可展开呈平面圆形。两件百褶裙腰头部分都为单层棉布,且都有省道的设计,前者省道位置在距离裙两边约11cm处向内有规律的逐渐缩小,省与省之间间距最小5cm,最大10cm,共9个省。后者省与省之间无可循规律,共7个褶。两件百褶裙都较为轻薄,亮布拼接百褶裙相对来说较为挺阔。裙身均装饰丝绸条带,多种面料的并用使服装整体层次更加丰富,简与繁、疏与密、主与次之间互相取得平衡。对比中的和谐让原本规律的褶裥更富有活力。

结语

褶裥造型作为苗族服饰中主要的服装款式造型之一,体现的正是苗族“以多为美”的美学观念。苗族聪慧的女性化繁为简,几乎未经裁剪的布料只要根据需要横或竖的拼接缀连,运用褶裥疏密的变化就能达到满足人体需要的松量。百褶裙传达出的分割、解构、重组的概念,既提高了布料的利用率又打破了布料的单一性。褶裥造型增加了运动空间,其宽松感给人们带来舒适放松的心理体验,与人们追求安逸舒适的心理达成统一。而那些规律的、持续的褶裥时刻提醒着苗人苦难的过往,人们在心理认同它的严肃感和秩序感。苗族褶裥造型丰富的形态和造型变化,是苗族生活、文化、历史的载体,反映了苗人的审美意识与思维方式。苗族百褶裙在满足服装多项功能性需求的同时承载着苗族妇女美好的祈愿。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苗族各支系百褶裙多达200余件,其形式丰富多样,是智慧的结晶、是沉淀的力量,是苗人对美和时光的感悟。我们拥有取之不竭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传统服饰中“礼”的精神,和潜移默化的仪式感是我们寻找传统民间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契合点时不能丢的精神。当代的设计作品应将传统延续,将苗族褶元素运用在现代时装中,推进现代服装立体造型的创新。

基金项目: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2019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20301990122/001)支持。“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BIFTTD201804)支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8ZD20)支持。

参考文献

[1](日)佐藤久子DrapeDrape褶裥1服装裁[M].LaurenceKingPublishing,2012:48-51,89,124,152.

[3](日)佐藤久子.DrapeDrape褶裥2服装裁剪[M].LaurenceKingPublishing,2014:21-25,78,154.

[3](日)鸟丸贞慧.织就岁月的人们中国贵州苗族染织探访20年[M].西日本新闻社,2006.

[4]熊丽芬.苗族妇女百褶裙的祈吉妙用[J].今日民族,2004.

[5]謝菲.苗族褶裙“叠穿”中的“礼”与“理”[D].北京服装学院,2016.

[6]冶恬,贺阳.小花苗服饰图案设计的“秩序感”研究一一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为例[J].设计,2018,31(2):107-109.

[7]唐然,贺阳云南富宁县彝族女装贴布绣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8,31(7):26-28.

[8]张译文,贺阳.苗族十字纹的造型方式研究与应用设计[J].设计,2018,31(7):19-21.

注释

文章中图片,图1与图22来自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官方网站,其他藏品均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所有,笔者拍摄与测量。

作者:刘思彤 贺阳

褶裥造型设计论文 篇3:

办法都是“逼”出来的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要为市场而创新。创新的结局,一定要能够实现产业化。创新的根源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要搞噱头,应用科学就是要用,不能脱离市场。这些说起来很容易,但每一个关键技术的解决都是经历无数种办法试验最终得到的。”淄博银仕来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执行总经理刘宗君这样说。

淄博银仕来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专注于高档家纺及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喷气及各类无梭织机1164台,其中,高速数码大提花机256台,具有年产高档面料7500万米的生产能力,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中国大提花面料精品基地”称号的企业。位列“2014-2015年度中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20强企业”第12位。公司于2010年9月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12月,公司“大提花面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确认为省级研发中心。由于在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2014年度产品开发贡献奖”、“2015年度可持续纺织产品开发——卓越能效奖”。

银仕来产品以高支棉和新纤维、新材料面料为主,可以开发、生产天丝、真丝、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木丝纤维、竹纤维、醋酸纤维、甲壳素纤维、有机棉等几乎所有的功能性新型面料,满足了消费者健康环保、文化时尚、注重品位和个性的消费需求。目前,公司新材料的应用比例已超过60%,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银仕来装备居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性能先进、自控化程度高、耗能少、产品质量稳定等特点,其中,最高针数达2万多针的数码提花机,不仅可以高效开发、生产各种高端面料,还可以用于字画、风景、人像等艺术品的织造,代表了当前国际织造能力的最高水平。同时还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设计软件,使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得以游刃有余。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系统性创新能力,近年来,银仕来加强了与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纺织院校,以及日本、欧美等优秀企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并冠名赞助了全国性大提花面料创意设计大赛,对于拓展公司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开发能力、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2年7月12日,银仕来于香港联交所的成功上市,进一步拓展了公司国际视野和成长空间。

当下面料市场需求呈现差异化、个性化、立体化设计,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等特点。而褶裥面料的优势在于,外观具有立体肌理,花型独特,视觉冲击力强;在功能方向,造型感强,剪裁性好,舒适易护理。与之对应,褶裥面料机织整体成形主要面临几个瓶颈问题:机理和过程不明晰、经纱张力波动剧烈、大褶裥生产效率极低、大提花喷气织造难以实现以及评价体系缺失。这阻碍了大提花大褶裥机织面料的生产和推广应用。

本次获奖项目主要研究大褶裥大提花机织面料的喷气织机整体织造关键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项目在深入分析机织褶裥面料的整体成形原理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整体褶裥的成形过程和织造难点,通过须条引导型纺纱、低张力整经、超声波上浆、自反转送经,以及强控型布边和创新分区目板等关键技术研发,解决了大褶裥机织面料整体织造过程中,由于上下织口异步移动所造成的经纱张力波动大、断头率高和布边成形不良等问题,实现大褶裥大提花面料的喷气织机高质高效整体织造,最大褶裥宽度达到23.7mm,突破了最大褶裥宽度仅为6mm的现有整体织造的技术瓶颈。项目申请专利5项,已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在成功研发大褶裥机织面料整体织造技术的基础上,本项目结合市场消费需求和流行趋势,通过褶裥宽度和褶裥密度的变化,以及颜色和图案的艺术融合,设计开发了系列化大、小提花整体褶裥面料,其中素色小提花面料12种,色织小提花面料11中,大提花面料12种,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形成了年产200万米大提花整体褶裥面料的生产能力,产品已在服装和家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于肌理刺激的创意设计,通过褶裥本身的立体效果,表现织物律动的美感。实现手段主要是依靠改变褶裥宽度、褶裥密度和褶裥分布实现。

在基于肌理和色彩刺激的创意设计方面,色彩赋予褶裥肌理表现规律而又丰富多变的织物风格;实现手段主要是依靠改变纱线配色、褶裥宽度及褶裥密度和褶裥分布来实现。设计主题包括云海之上,由环保、星空银河、纯净的感动,感慨“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淄博银仕来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执行总经理刘宗君介绍,一直以来银仕来创新领域做了很多工作,产品定位高端差异化,纺织板块有60%到70%的利润是来自新产品。这次的项目在实现产业化以后,订单已经投产一段时间了。

“在織造领域这样的突破比较难得。在获得一等奖以后,很多下游企业都来进行技术交流。”刘宗君表示,银仕来不希望这项技术很快被做“滥”,最终选择了梦洁家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内独家推广这一项目的衍生品。在国外市场包括酒店业也有一定范围内的签约推广。

项目探究的机织褶裥面料整体织造技术,为服装和家纺面料市场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支持。同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建立的面料创新研究体系和创意研发平台,以及所形成的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产品开发模式,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乃至整个面料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未来面料设计与开发趋势的判断,银仕来认为需要通过设备改造和工艺调整,可以实现面料的整体设计、开发和高效生产面料的整体设计、开发和高效生产,可以显著提高服装和家纺制品的生产效率。面料的整体设计、开发和高效生产,可为市场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需求。面料的整体设计、开发和高效生产,是现代织造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作者:易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律推理司法论文下一篇:旅游景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