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2022-09-1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及内涵

本文以时间顺序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国际化。中世纪大学出现于欧洲, 在这一时期里, 由于条件的限制,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范围较小, 形式也比较单一, 但却展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特点, 另外, 他们在知识传授的语言上均采用拉丁语、学位也是欧洲范围内公认, 这便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雏形, 然后是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 柏林大学提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促使近代大学的形成, 拉开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序幕, 其影响力遍及整个欧洲, 甚至远至日本, 最后是20世纪80年代, 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被披上了政治、经济外衣, 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高等教育国际化源于历史, 兴于现代, 已经成为了新的时代潮流, 国际上虽在其内涵上尚未达成完全统一, 但却有着大体上一致的实质内容, 主要是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人员国际化、教育资源国际化、课程和专业设置的国际化。国际化是以民族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 强调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 高等教育全球化是以国家、民族文化为前提, 面向世界的交流合作, 并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起, 邓小平同志便提出了“三个面向”的发展方针, 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01年我国成为WTO成员, 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 高等教育被WTO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 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成为了众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也是如此。

首先, 我国已经明确教育国际化观念, 从宏观角度确立国际化观念的地位, 以世界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 打破本土民族发展经验枷锁, 以国际社会的目光衡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其次, 我国积极促进学者、教师、广大学生的国际化交流。以接收外国留学生与向外派遣留学生为主要形式, 并且积极的聘请国外知名学者, 有计划的择优选取教师出国进修, 同时竭尽全力的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促成国际性研发项目。然后, 开展跨国教育,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 其中包括教育经费、教学科研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的共享与流动, 目前我国采取的跨国教育形式主要包括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创办海外分校、与国外知名学府联合办学等, 以此来取长补短, 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最后, 我国推进了新课程的改革, 很多大学均开设国际化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开设, 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理论和素养的关键环节, 是保证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虽然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不错的成果, 但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 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不明朗, 本土文化严重缺失,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国际合作, 也是国际竞争, 在对外开设高等教育市场之后, 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对我国本土的高等教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 必须加强自身的竞争资本, 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以形成多元化教育, 但这不是盲目的, 不等于“西方化”, 是在认清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应在传播中失去本土文化的精髓。其次, 是高等院校缺乏自主权, 高校拥有自主权, 可以更好的吸纳优秀留学生资源, 冰虽是根据国际市场变化, 迅速做出政策调整, 而现阶段的我国, 对于这方面的权利释放还远远不够, 比如出国或来华学者, 均需层层部门审批, 严重阻碍了国际化交流的进度, 因此权力下放,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意义非凡。最后, 是我国留学生资源流失严重, 学而不归情况明显, 我国虽然是外派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但由于其受西方价值观念熏陶, 大多学生都选择在国外发展, 忘记服务国家的本职。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的措施

1、国家层面

国家要引导相关人员增强对教育国际化的

理解, 使其融入到他们意识中, 落实到行动上, 另外, 下放高校自主权利, 发挥好对高等教育的政策、资金支持、宏观指导的作用, 为高校国际化建设保驾护航, 还有, 坚持以本土文化为主导, 加强国际化与民族化的融合速度, 切不可盲目追求西方文化, 而让本土文化在传播中流失, 特别是民族优秀文化, 要创建中国特色型高等教育模式, 实现教育强国。

2、学校层面

应该经常性的举办相关讲座, 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纳入大学规章中来, 深化师生对于国际化的认知程度, 另外, 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创办符合自身条件的特色学科, 力争在某一领域立足于世界前沿, 还有就是在合作办学中应注意教育主权的维护, 必须把握对合作院校的控制力, 在执行合作项目中, 必须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 另在教材问题、学位认证方面也需慎之又慎。

3、教师层面

首先, 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 因此, 观念必须与时俱进, 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 其次, 加强对学生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灌输, 培养民族文化和观念认同感, 防止国际化进程中本民族文化及人才的流失。

四、结束语

翘望未来, 致力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必定是我国与他国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证我国走向强国之路的成功因素。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各国经济、科技等领域逐渐趋于全球化, 而教育亦是如此, 全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 是我国教育未来的趋势、出路, 其意义在于立足本国, 面向世界。本文主要介绍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内涵, 并对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做出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希望能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可参考性依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祖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 2016 (9) :4-6.

[2] 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2) :93-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下一篇:基于互联网信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