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彰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022-09-15

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 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近两年来, 我们适应《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努力学习新的理念, 创建新的课堂, 对如何让新课堂彰显每个学生的个性, 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 学习新的理念, 创建新的课堂

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 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学生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 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凭借课改标准, 加之我们的实践, 这两年来, 我们紧走昌邑市“大语文”之路, 发现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1) 开放课堂,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发现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师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有情感交流, 很重要的是互相尊重, 面对不同的见解时, 不能简单地给一个对与错的判断, 应注意因势利导, 让每个传授知识的环节都充满温情;让每个学生在每个40分钟里都充满趣味和快乐。只有在民主、和谐、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2) 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走“大阅读”之路,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强化阅读教学, 我们紧跟昌邑市“大语文”之路, 结合自己的实践, 构建了“六段主动式”中高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结构。其框架为:预习汇报, 质疑问难——读书解疑, 自悟自得——集体交流, 深化认识——感情朗读, 增强语感——围绕重点, 学习表达——综合训练, 发展技能。此课堂教学结构, 是按一篇阅读课文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计时安排的。1~4环节一般属第一课时, 5~6环节属第二课时。此课堂结构采用“六大组块”, 是建立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现代教学思想基础上的, 反映了学生“主动求知, 主动练习”是一种可贵能动的价值观念, 实现了由“教会”向“会学”的转轨。实践证明, 此教学结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学生主动求、主动练习的一种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启发诱导参与作用, 教师易操作, 学生乐学、会学, 课业负担大为减轻。

(3) 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基本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和朗诵。写景抒情的文章, 可以以朗诵会的形式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 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形式更是一拘一格, 单人表演, 小组表演, 全班表演都可以。这样的好处是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语文课本上的知识, 而且能够让他们根据课本知识进行自由发挥, 使表演与学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 将课外书引进课堂, 赋予课堂新的活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课堂上的时间真正返还给学生, 依靠学生的兴趣学习语文知识, 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还可以节省下不少时间, 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从课外自学课本《阅读训练》开始, 本学期学生仅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四本书的阅读量, 再加上学生课外所读的书籍, 基本保证了他们的阅读需要。同时我规定如果遇到好的篇目, 不仅要做好读书笔记, 还要向全体同学进行介绍和讲解, 并在自己的日常作文中加以应用, 将课内和课外、阅读和书面、口语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

2 走进新课程, 挑战新课堂

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教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 才能使教材显示它的微型机与活力。

(1) 建立“学导式”作文教学模式,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开辟新的天地。学生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呢?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在作文中得到培养呢?针对以上目标, 我们构建了“学导式”作文教学模式, 本教学模式是围绕一次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设计的, 分为互为关联的五个阶段:感受阶段——拟作阶段——评导阶段——修改阶段——总结阶段。在这五个阶段里,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作文过程。这一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力求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使他们在观察、取材、构思、成文、修改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 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

(2) 引导学生建立作文材料库,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生积累素材开辟新的天地。

(1) 勤于动手, 善于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在实际生活出养成了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知的习惯, 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养成了, 对于写文章太重要了。”学生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观察愈仔细, 印象愈清晰, 文章就有可能写得愈生动具体, 愈有真情实感。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一切事全由父母包办, 这是作文内容贫乏的原因之一。要想克服这一毛病, 应亲自做事, 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学校关心集体,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回家后,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还应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不仅可以提高处理能力, 树立劳动观念, 而且在生活中丰富了自己的写作内容。

(2) 加强日记写作, 积累生活素材。

经常写日记, 能够锻炼自己观察人和事物的能力。写日记可能会记一些生活中的所见, 所闻, 所感, 所想。通过日记使自己慢慢养成一种留心生活, 观察生活, 思索生活的习惯, 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记忆。日积月累, 就会积累大量的作文材料。

(3) 勤动手做摘记, 建立“小仓库”。

“读书是学习, 摘抄是整理, 写作就是创作。”在看书刊杂志的时候, 把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名言、趣闻、小常识、小故事及精彩的片断、句子、词语等随手记下, 自己有什么想法, 也要及时附在有关内容的后面。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作文“小仓库”, 把包括日记, 读书笔记, 摘抄及自己写过的作文等材料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 到用时, 便能化难为易、应付自如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 课改不是单纯的课程改革, 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我们的方方面面,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仅要走好“大语文”之路, 我们更要关爱每个学生, 从实践中提升课改理念;要关注每个学生, 发挥“学生是重要的课改资源”的作用;要赏识每一个学生,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荣誉, 因为真正的教育, 从来不是敌视和轻蔑;要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养成教育, 让好习惯伴随学生终生, 使之为现代社会所接纳。

摘要: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 那么如何让新课堂彰显每个学生的个性, 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能力成了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引导学生建立作文材料库, 为学生积累素材开辟新的天地几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阐述。

关键词:和谐民主,实践舞台,彰显个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高校教育中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下一篇:浅谈中学年级负责制下德育管理网络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