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2023-05-30

第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

三、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阅读方法的列举至此已告一段落,但还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第二篇:小张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2200字符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摘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古人就知道的道理,在如今更需要引起所有人的重视。现在随着生活速度的加快;信息量地加大与科技的发展,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学法的话,则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高中阶段做好学法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一时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主动、英语、高中

高中是学生时代最重要一个阶段,不仅承载着进入象牙塔的期盼,更是人格与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其中的英语教学更是这样。我国的英语教学在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已经变得古板、陈旧,迫切需要新的教学方法的渗入,来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在这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就给我们教学工作指出一条路,告诉了我们如何开展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工作。

一、 如何开展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提出,但随着我国应试教育的深化,已经使得学法指导在中国的教育中慢慢淡化,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教育体系,特别体现在英语的教学中,改革开放后,我国就开始实施英语教育,可是如今的培养出的英语人才却反而没有曾经的英语人才多,真正能从事英语方面工作的人也不多,原因何在?还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如今很多人只会考试不会应用,在英语的学习中,也只会做题目而不会运用,不会主动的学习。这也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和改善的。

1、 提倡主动学习

学习中,如果一味的被动学习,早晚有一天会失去学习的本质意义。如今我们高中课程由于直接关系着高考,而变得更加应试化。高中英语的教学也变得生硬、刻板。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不能学会主动学习,那高中的学习将会变得的很吃力,严重的话,甚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而,教会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是很必要的。作为我们英语教师就应该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将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高中英语的学习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主动寻找学习英语的方法,并能将这种方法实施到自己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渔”。

2、 拓宽学习渠道

高中英语开始接触一些专业用语,如高二第二单元中的The Olympic Games中的体育专业用语,在我们平常的交流中,这些专业术语也很少会用到,因而这些词语的使用与搭配必须要结合别的途径来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通过原文的体育转播与英文体育报纸的阅读等方式,利用一些课本外的途径来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形式,增加学习对这些词语的记忆印象,从而达到长期记忆或者是永久记忆的效果。

在高中阶段英语语法上也开始学习一些特殊语法:如虚拟语气、情态动词等„„这些语法知识不容易被学生完全掌握,因而常常因为片面的理解而导致语法运用不当。在这方面,我们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与使用来让学生达到理解的效果,如通过口语的训练、课文情节的重现等形式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学习的工具与途径都在不断的增多、不断的丰富,所以利用好这些工具与途径不仅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3、丰富学习形式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就是练习,不仅仅是应试方面的,我们这里更多的是侧重能力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英语的听、说、读、写入手,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并能从中了解西方的文化,感受英语带给自己的提高与快乐,这才是我们现在学习英语的本质。我们高中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围绕这点来展开,以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从而达到英语成绩的提高。例如,我们现在的网络知识,就可以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多插入网络中的有趣的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开展学法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英语全面地学习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单单提高应试的能力,是很困难的。就如同一个木桶,其中的一个再长都没有用,必须要通过全面地提高,才能实现整体能力的提升。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这点,英语教学中也要全面地实施教学,从听、说、读、写入手,利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提高英语的整体运用能力。例如,一个单词的学习,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意思,怎么用。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这个顺序来记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也使得学生记忆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作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英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广泛,因而英语的知识也不可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中,我们英语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今后的英语人才。高中阶段是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很多习惯能在此阶段形成,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融入英语学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此阶段形成属于自己的终生学习的方法。

三、小结 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的就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单靠我们教师的教授是很有限的,如今社会变化也越来越快,知识量也越来越大,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主动学习的话,终究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课堂上开展学法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更是实现了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从而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更多学习能力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汤斌华.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探究[J]. 考试周刊, 2007,(30) .

[2] 袁媛.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构建[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6,(03) . [3] 赵亮. 教学设计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模式构建[J]. 外语学刊, 2003,(01) [4] 刘光. 高中英语阅读训练浅谈[J]. 安徽教育, 1999,(05) [5] 黄志红. 变答为问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J]. 学科教育, 2000,(02)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交流材料

邢台开发区东汪初级中学

张永平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教为先导,学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应把学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两点上,前者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后者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迁移”。

一、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和知识,学生在这方面往往存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问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通过学法指导课,在指导学生做到两点。

1、做好纲目教学,纲举才能目张。读史先读纲非常重要,只有记住纲要,才能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把握知识体系,达到“宏观在胸”。因此,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不必急于上新课,应该来个“开幕式”,向学生讲三点:一是本学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即教材的框架,明确其起讫时间,主要章节目录,粗略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名称,留下悬念,为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提供前提。二是阅读“说明”部分。现行初中课本中第一页就是“说明”,它告诉学生课文体系、课时安排、标记符号及注意事项等。三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系统性、了解历史发展最基本线索的基础上,重视每节课的纲目,层层推进知识体系的落实。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节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言,教师要注重对提示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在板书

上要精心设计,尽量做到条理清晰,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本节课的框架结构。

2、以纲带面,指导学生细读课文。历史发展线索是由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掌握纲要是读史的前提,准确掌握史料则是读史的关键。要使学好历史知识,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在领会整体教材的基础上,分课进行钻研,注意一课教材内容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避免学生把某一历史现象孤立起来,产生片面的理解和知识上的支离破碎;二是对教科书中重要内容的字句作一定的推敲,动笔圈点,反复阅读,以便确切地理解历史现象并准确地总结历史概念;三是注意对教科书插图的钻研,因为这是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好了这部分内容,还会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四是深入钻研课本习题,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的知识迁移。

一是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其目的在于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穿,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例如学习完“辛亥革命”,可指导学生找出其与“维新变法运动”的联系;学习完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可指导学生联想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等等。

二是课文知识与现实热点之间的迁移,即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模,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释或回答当年许多热点问题。

第四篇: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大有益处。 每一位教师实行课堂改革,新课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现在的数学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课时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4)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并利用自身个性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在教,而应是教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学习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经验,体会学习的实用价值和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而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教师要主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伙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学生的交往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并促成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达到启发式讲解、赏识性引导、活动中学习、情境中感受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论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管启飞

(安徽科技学院文法学院

安徽蚌埠

233100)

【摘要】在法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专业人士的共识。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方式、模拟法庭方式、庭审观摩方式三种,应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关键词】法学 ;案例教学;优势;方式

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中,教师在给学生宣讲某一法律规范或者某一法学理论时,通过结合某一具体案例的方式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的教育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产生于美国,至今已风靡全世界。这一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仅在法学教育中被采用,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被广泛接受,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我国高等院校法学院系中虽然已经开始了案例教学的实践,但是各地做法不一,需要进行统一认识,以利于这一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传统的法学教育中,教师一般先是讲解某一个法学理论,包括其概念、特征、性质、内容、作用、意义等,然后介绍具体的法律规定。

学生则是记笔记、抄笔记、背笔记。这种枯燥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通过介绍社会上刚刚发生的、有影响力的事件,来讲解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来讲,由于老师所介绍的案例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时效性,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兴趣,印象也会特别深刻、记忆的也会特别牢固。

2、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由于其填鸭式的特点,脱离实际生活,学生仅仅能记住其内容,但却不一定能理解,也不会去主动的进行思考。而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记忆的更加牢固,同时还可以提高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因为案例不同于简单的举例,首先它是社会上实际发生的、有影响力的事件;其次,案例都是比较复杂的,其中蕴含着多种法律关系,紧紧依靠某一个单一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再次,案例不是理论和法律规定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复制和还原,他在很多时候是理论和法律规定都不能解决的,需要对理论和法律规定进行完善和发展才行。因此,将抽象的理论和法律规定与活生生的案例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

3、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的提高,更重

要的是使学生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首先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现实,都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获得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次,在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按照传统的大陆法系进行设计的,制定法比较多,且规定的也比较原则和笼统;在法律思维方面,大都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先学习抽象的、空洞地法律理论,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法律规定和法律思维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合格法学家,但是却不能成为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刚刚参加工作的法学院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低,甚至于有时让一个法学研究生写一个起诉状都十分困难。因此,我国实行案例教学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二、我国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1、实行案例教学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现在,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纷纷呼吁并采取切实措施采用案例教学法。大多数的教师也都认识到了案例教学的优点,纷纷身体力行的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案例教学将成为法学教育中一项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

2、教育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案例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国传统的教学设施就是一张黑

板、几只粉笔。这样的教学设施是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的,因为案例都是比较复杂的,内容很多,如果靠老师全部写在黑板上既浪费时间,老师也没有动力;如果老师光说不写,学生很难记住,也就失去了让其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也不断增多,教育教学设施也不断更新,现在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这极大了满足了案例教学的需要。老师可以将案例的主要内容以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文件的形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直观的、全面的、生动的、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发展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合格的主体和客体

(1)我国的教师水平不断提高,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合格的主体。 首先,现在在大学任教的教师,学历上和学位上必须是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师的水平。

其次,娴熟的计算机知识成为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通过掌握娴熟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做出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和水平。

再次,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者教师们的素质,以使他们更好的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

最后,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沟通异常便利,大大增加了教师参与社会的程度,为教师获得更多,更

好的现实案例提供了物质基础。

(2)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发展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合格的客体 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符合法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实际案例。可以想象,在非民主社会,即使存在法学教育,也没有合格的案例供老师讲授,因为所有的案例都是非法治的,专制的,违背法律精神的。只有在法治社会,才能有大量的合格案例。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是我国的国体和发展方向。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不断完善,法治进程一直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法治实践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合格的案源,使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普及成为可能。

三、我国实行案例教学的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给学生讲授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具体方式和形式。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课堂讲授方式

课堂讲授方式是一种比较灵活、方便、自由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讲授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时灵活穿插案例进行讲解。

采用课堂讲授方式,首先需要教师做好课件,选取能够解释某一理论和法律规定的案例;其次在讲授某一理论或法律规定之后,将相应的案例介绍给学生,让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让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以检验思考的

效果;最后,给出正确答案,并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指出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2、模拟法庭方式

模拟法庭方式是集中、全面、综合的进行案例教学的方式。在模拟审判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选取某一典型的案例,该案例能够体现某一个甚至某些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甚至需要学生完善相关的理论和法律规定来解决问题,但教师并不事先将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发现。教师将案件材料介绍给学生后,以后的工作将全部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将按照实际法庭审判的形式和流程,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角色,通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相关的法律程序,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定纷止争,判案定刑。

通过模拟审判,学生一方面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程序,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庭审观摩方式

庭审观摩就是让学生亲自的人民法院的审判法庭直接的观看实际的法庭审判,了解现实的法庭审判是个什么样子。庭审观摩方式比模拟审判方式更加直观、更加真实,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并训练学生临场应变和思考的能力。

受学时、环境的限制,模拟审判不宜过多,一般一学期一到两次为宜。教师首先要和人民法院进行沟通,确定时间、地点和合适的案

例;其次,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带着问题进行观摩;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庭审小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他的系统性和可期望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邓佑文,彭敏.法学专业教育中法律思维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

[2]陈新民.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01.

[3]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02.

[4]潘新喆.判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律教育中的启示[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06.

[5]左卫民.诊所法律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05,03. 【作者简介】

管启飞(1982-)男,汉,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徽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英语情景作文教学设计下一篇:医院培训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