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文化创意论文

2022-05-0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美术学文化创意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多维视野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居于核心位置。

美术学文化创意论文 篇1: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具有“美育”功能的美术学科发挥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如何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发挥美术学科的美育功能,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师致力探讨的一项课题。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知识和美术技能的传授工作,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如今,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美术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突破现有的思维局限性。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换言之,如果学生自己不愿意学习,不愿意突破,就无法获得创新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美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教师首先自身要有一个创新意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将美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好看的装饰画”这节内容的时候,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种装饰画,还可以提前让学生家长将自己家里的装饰画拍成照片上传到班级群内,教师再将这些照片整理成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出来,这种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帮助学生打好根基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让学生有一个扎实的、牢固的基础。如果学生连基础知识也没有掌握,也就毫无创新可言。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尤其是一些名人画作或者优秀的美术作品。长期的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具备的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鉴赏能力之后,就能够不断创新,在临摹大家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特色,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美术教师要重视美术作品鉴赏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例如,在讲解“装饰纹样”这节知识点的时候,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范作的作品、毕加索的作品以及同龄人的作品,范作有很多关于形的装饰变化的作品,还有毕加索的公牛系列作品等,都是教师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在作品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将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

三、开展丰富的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作潜能

创新能力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能力,仅仅靠理论知识教学远远不夠,必须放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培养。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还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运动会奖杯设计”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各种运动会奖杯的图片,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奖杯的造型对运动项目的内涵特点进行分析,掌握设计的基本要领,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个性设计。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美术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创意活动,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设计一个运动会奖杯。在这个富有挑战性和真实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培养。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设各种创意设计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目标。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美术创新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造型、色彩、线条等方面。相应地,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也就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放到色彩、造型和线条等方面。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例如,对于造型、色彩、线条等方面有所缺陷但却十分有创意的作品,美术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美术创新。长期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做好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还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美术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一切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发掘学生创作潜能为目标,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08.

[2]王登云.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129.

[3]孙佳星.探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08):142.

作者:杨序长

美术学文化创意论文 篇2:

多维视野下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维视野 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建设

课程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居于核心位置。著名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如果没有好的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达成和实现。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虽然艺术教育因其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传统“师徒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但是现代艺术教育与古代“师徒传授”式的经验传授有着根本差异。其差别就体现在作为现代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有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整体性的考量,而不只是停留于纯粹的技能培养。在目前我国艺术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要想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满足社会对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以期对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所补益。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这是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把握的一个首要基本原则。学者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来达成目标。在艺术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编制中,经常会遇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课程编排混乱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如果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或者仅仅在旧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修补,都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从而无法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当下我国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有新的要求。近现代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艺术家以及创作型、表演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然而,这种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在艺术院校扩招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都具备成为专业艺术家的潜质,社会也无力消化大量专业艺术家型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艺术生产经营、管理、策划以及艺术普及方面的人才却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人才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严重矛盾。再则,以往那种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和不同专业所奉行的同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也会带来大量的人才浪费,只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传统美术史论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美术史论研究人才和美术批评人才。起初,国内对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并不大,因而只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几家专业艺术院校中开设有该专业。而在今天我国艺术学科蓬勃发展,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的背景下,美术学科的诸专业包括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内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十年来,许多艺术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学科和专业究竟如何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在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艺术批评、管理和经营人才的需求显然大于专门的美术理论研究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确立了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了解美术创作、擅长美术研究、会艺术策划的“一专多能型”美术史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研究与批评、美术活动策划、美术教育与培训、文博艺术管理等工作,并能胜任新闻出版、艺术市场、博物馆、美术馆、网络新媒体等领域的工作。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应对文化产业发展而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做出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在这一新的人才目标的统摄之下完成的。

二、按照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

强调课程建设的体系性意味着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有机性,也即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该具有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原则性基础,但是要使得课程设置达到有机性,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具体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不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出于对不同维度的考虑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要求。对于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对视觉艺术的体验、感受、认知和鉴赏能力;(2)掌握中外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美术发展演进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熟悉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前沿课题,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3)熟悉艺术市场,了解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对本土美术文化和艺术生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4)应该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应该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5)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完成相关艺术活动和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

在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较为清晰的勾勒之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按照人文素养模块、美术技能模块、美术史知识模块、美术理论知识模块、应用类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六个模块来设置课程。具体情况如下:(1)人文素养模块: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2)美术技能模块:中国画基础、书法基础、油画基础、平面设计基础、摄影基础;(3)美术史知识模块: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20世纪中国美术专题、台湾美术专题、桂林抗战美术研究专题、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专题、文艺复兴研究专题、欧美战后艺术专题、佛教艺术专题、中国民间美术专题、西方绘画材料与技法发展史;(4)美术理论知识模块:美术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画论选读、西方美术史学与研究方法、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导读、绘画语言解读、《历代名画记》精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5)应用类模块:美术批评与写作、展览策划与文案写作、博物馆学概论、编辑出版学概论、书画鉴定概论、美术市场与艺术管理、美术考古学概论;(6)实践教学模块:美术史迹考察、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这样六个专业课程模块和学校的通识课、共同课模块共同组成了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化建设的优势首先在于同类课程聚集的课程群对应于不同能力的培养,使得每种能力的培养至少能有3-5门必修课程作为保障,这样学生能力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另外,课程模块化建设还可以使学生能根据能力菜单自主选择某类或某些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加强和突出某项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这就避免了人才培养过于标准化而带来的缺乏个性的问题,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人才培养过程的时间轴为依据进行课程的阶段性安排

如果说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是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而对课程做出空间性安排的话,那么注重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则是基于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时间性的考量。人才的培养过程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认清人才培养的这一基本规律,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容易出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强、课程衔接先后顺序颠倒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每一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出要求,然后落实到具体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的这种阶段性特点,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划分为阶段目标:一年级,主要目标是建立学生对美术初步的感性经验和初步的理论认识,主要通过技能类课程来实现。同时,通过中外通史、古代汉语等课程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二年级,要求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的系统而扎实的学习,掌握美术批评写作的基本技能,熟悉美术展览策划的基本常识;三年级,继续完成对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对其他跨学科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关注和学习;四年级,继续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使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种阶段性的安排旨在通过低年级与文、史、哲相关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结构,进而逐步进入到美术史及理论的专业学习,结合美术史论实践与考察课程展开美术史论的学习与研究,为高年级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始终贯穿着实习、实践和应用类的课程,这是为了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文化市场。

四、因地制宜、以人文本构建特色课程

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具有自己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的学校,而鲜明的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又集中地体现在特色课程上。如何设置特色课程,这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都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院校的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特色课程必须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第二,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历史积淀以及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第三,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对学术前沿领域的开拓;第四,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特色课程的设置就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的。首先,将广西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术(下转第63页)(上接第56页)视野。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进行特色课程构建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将广西近现代美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等内容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够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发掘、整理、研究和建设的专门人才。

其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做到了以人为本,突出老师们的研究特长。如20世纪中国美术、台湾美术研究、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绘画语言解读等特色课程都是广西艺术学院老师长期研究的领域。桂林抗战美术既是广西现代美术的发生,也是整个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程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全局价值。广西艺术学院很多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丰富的积淀。

再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性。比如本专业设置的视觉文化理论选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等特色课程都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领域,代表了美术研究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图像时代的新一代学人,应该对视觉文化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美术及美术研究的走向有基本的认识。这类课程的设置开阔了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术眼界。

总之,对高等艺术教育来说,构建一个成熟的课程体系需要有多维视野的关照,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对不同能力的需求;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规律,又要考虑优势和特色课程的构建。只有较为全面地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有机性,才能构建出适应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菲利浦·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

[2]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

(责编 卢 雯)

作者:闫爱华

美术学文化创意论文 篇3:

“试错教学法”在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学习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基础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意识。然而,在美术课堂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在绘画中的一些“错误”现象,一味地要求学生作画程序的规范化、程序式化,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因此,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针对学生绘画过程中的“错误”现象,将错就错,恰当地运用“试错教学法”,大胆允许学生犯“错误”,使其在比较中积极观察客观物象,表现物体的形体、色彩、结构、位置、空间、质感,表达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研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一、“试错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认识事物的理念

美术基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积极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避免盲目性,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说的意思就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去教他了。孔子强调的也是勤于动脑的理念。

笔者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在作画过程中试错。学生在绘画上的问题,老师常可以一句话就讲明白,但学生遗忘得也快。试错法的运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勤于动脑,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试错过程中,还不能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再作指点或示范,学生便会豁然开朗,教学效果尤为明显。

例如:在一次专题布纹色彩训练中,老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让学生先练习,学生的练习是比较艰难的,有的开始依赖老师的修改,而A学生经过艰苦努力画完了一幅画,兴冲冲地找老师评画,“老师评评我的画”,当笔者看了以后,发现A学生只是单纯地用了绿色在作画,画面缺乏丰富性,提出问题之后,笔者提示A学生尝试调动调色盒的颜料,本着统一的原则,寻求丰富的色彩效果,A学生又重新作画……一堂课下来后,A学生兴奋地找到老师:“我发现绿色不仅用绿颜料能画,还能用黄与蓝色调配,绿与蓝调配,而且各自比例不同,绿色的效果也不同,而且还发现有的颜色是不能调出绿色的”。从学生的话语中已经看出A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画一幅绿色衬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能有效地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拓宽了自己解决问题的途径。而那些一味依赖老师改画的学生,进步较小。

为此可以体会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学仍然有积极的意义,试错法即是其精神内涵的体现。

二、“试错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寻求多方位的艺术表现途径

美术活动中不存在标准答案,不存在“对”与“错”的思维态势。正如艾斯纳所说,“艺术带给孩子的观念是:问题不会只有一种答案、一种解决办法,换句话说,艺术鼓吹多样、多变……在艺术世界中,‘好’的意义不只一种,艺术使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看世界,为心灵多开几扇窗……”

试错教学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的探索行为,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寻求多方位的艺术表现途径。在大量的教学中,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扩散思维的训练极为有益。构图练习就是通过角度等的选取来多方位表现作者意图。初学绘画,对构图常常莫衷一是,究竟哪种构图好呢?一组静物或模特从哪个角度描绘好呢?首先要从各种角度和构图形式作尝试,由于没有绘画经验,必须从多次的绘画实践中建立起美的构图,其中的失败尝试是必须经历的,试错的过程就是发现美丑、发现异同的过程,从而探寻不同的艺术表现途径。

艺术表现的多样性要求学习者思路灵活、变换视角,它能够拓宽视觉艺术思维的视野。大脑在思考设计某一个主题时,可以用不同的办法,用不寻常的观察方法,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形式中找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寓意,变换一次视角,就多一次创造机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学会对各种知识的借鉴运用,打破思维定势。

构图试错,就是首先从小处着眼,变换多种角度观察,逐步建立起独特的观察方法,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过程,进而从观察角度上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试错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美术活动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就意味着否定现实,需要一种勇气和信念。目前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增强需要科技发明和文化创意能力,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艺术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我们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一基本素质,美术活动会有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美术活动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创造,都需要勇气,试错法的运用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即使在调色的环节也是如此,调色是色彩绘画极为重要的环节,色彩画的第一大关是调色,通过调色来寻找符合物体关系的色彩,首先要分析判断物体色彩大约是哪几个颜色调制出来的,第一笔调制的色放在画面上时,可能是错误的,那么就需要再重新调制,反复两次、三次以至更多,不厌其烦地调制,同学们在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色彩面前,反复尝试,只有将色彩的明度、纯度、饱和度、白粉、水粉调制到最合适的程度,才能达到绘画的理想状态,从而在训练中使色彩作品得到有效的提高。“试错教学法”使学生在自觉的试错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不厌其烦、坚韧不拔地试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和吃苦精神,体验到绘画的过程是一种痛苦而又愉快的探索情境,特别是一幅优美的作品呈现出来时,创造的喜悦感是不言而喻的,克服困难的信心也随之建立起来。为此,要鼓励学生试错,克服畏难心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四、“试错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艺术来源于生活,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绘画训练首先训练的是观察方法,要求作画者整体观察、整体比较,避免陷于局部,才能有效地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绘画表现的内涵是对光的表现,离开光一切都将被黑暗吞噬,所以要求作画者要仔细观察光对物体的作用。

光作用于一组物体,受光、背光、投影是一致的,有的学生在初期训练中,没有引起注意,结果有的物体描绘成光源来自左面,有的描绘成来自右面,有的描绘成来自上面,画面关系混乱,缺乏秩序感,而且还有的将暗部画成黑糊糊一片,缺乏立体空间感。经过试错训练,这时笔者再提醒学生,并讲解光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光的来源、入射角度、反射角度,以及对不同质感物体的影响和差别所形成的明暗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几次训练之后学生学会了观察,并自觉的应用于学习中。不仅在绘画学习上是这样,笔者还引导学生将这一观察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的修养。

美术学习的方式不仅是课堂的学习,更是生活的学习,只有养成勤于观察生活并表现生活的习惯,才能在绘画专业上有较大的提高,绘画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美学修养,更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使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技巧的教学,它的各个环节体现出美术教育的全方位性,揭示出美术教育的品质,即:认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组织观念和表达情感;有目的地工作;通过试错法独立解决问题;交流发现自己的观点;欣赏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广泛地使用媒体表现环境中的变化;形成审美发现和判断。

可见,试错法作为美术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拓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应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作者:徐永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疑展评学法指导论文下一篇:统计学经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