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育实习方式创新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高专教育实习方式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在经过省内外认真调研以后,在办学地位、投资渠道、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政策支持、与国外联合办学等高职教育办学的主要问题上提出了意见。目的是给省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加大吉林省高职教育改革的力度,使吉林省高职教育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实习方式创新论文 篇1:

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教学的思考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教学的调查分析,提出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技能大赛、社会艺术活动及举办各类音乐会等方式,加大实践力度,加快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改革,全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促进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教学建设。

【关键词】高职高专 音乐专业 古琴艺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历代文人雅士把“琴棋书画”列为修身养性、寻觅知音的必经之径,古人把古琴视为寄情抒怀之物,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了中国古典艺术与中国传统人文的价值观。“古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汇集了中华民族历代文明精髓;凝聚了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的德行风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诸多方面。在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中传承“古琴艺术”琴歌表演形式,表达演奏境界的“天籁之音、声外之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古琴艺术教学概述

古琴艺术泛指古琴的形制、琴谱(文字谱和减字谱)、古琴的音色、琴道与琴德、琴派与琴韵,以平置弹拨乐器独奏形式、琴歌形式、琴箫结合形式,呈现出“清微淡远”的意境音乐称之为狭义古琴艺术。由“琴器”“琴谱”“琴乐”“琴论”“琴德”等组合成多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由《琴诀》《溪山琴况》《琴赋》等论著形成古琴艺术的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由《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五知斋琴谱》等形成古琴弹奏的技法和琴谱;形成古琴音乐“大音希声”“仁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声出于和”“无声之乐”“感于物而动”“自然之和”等美学观点;反映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佛家学派的人文思想。

古琴艺术教学包括古琴结构,古琴定弦、音位及记谱法,古琴弹奏姿势,古琴演奏技如右手“挑”“抹”“剔”“勾”“打”“摘”“托”“劈”,左手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按弦指法,最基础的琴曲如《秋风词》《长相思》《酒狂》等。借助明朝冷仙《琴声十六法》《溪山琴况》,清代《古琴八则》,现代杨时百《琴学丛书》等古琴演奏论著来提高古琴艺术教与学。

二、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教学情况调查

为了解高职高专古琴艺术教学实施状况,我们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调研,调查基本内容有古琴艺术教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类型、課程教材、课程内容,古琴艺术教学培养方案,古琴艺术教学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古琴艺术教学师资队伍匹配情况。

(一)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对古琴艺术有初步认识。在“你喜欢古琴吗?”这一问题统计时,有65%的学生选择“喜欢”,35%的学生选择“不喜欢”。“你认为学习古琴带给你最大意义是什么?”有51%的学生选择“修学分”;有16%的学生选择“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5%的学生选择“启发对人生的思考”;有10%的学生选择“提高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18%的学生选择“帮助就业”。

(二)高职高专古琴艺术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模糊。高职高专院校在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专业中开设古琴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古琴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古琴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弹奏技巧、演奏一定数量初中级古琴名曲、养成科学规范的古琴演奏习惯,成为一名合格的古琴艺术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具备舞台表演的能力。以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宗旨,掌握古琴基础启蒙教学能力,同时也能在需要的场合为听众演奏基础古琴名曲,能胜任各种文化场所、社会培训机构的古琴教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单位、中小学音乐文化教育、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工作。音乐表演专业古琴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古琴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弹奏技巧,演奏一定数量初中级古琴名曲,养成科学规范的古琴演奏习惯,成为一名合格的古琴演奏者,同时也还可以胜任古琴的基础教学工作。以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宗旨,能在需要的场合为听众演奏基础古琴名曲,同时掌握古琴基础启蒙教学能力,能胜任各种文化场所、社会培训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单位、中小学音乐文化教育、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工作。

显而易见,以上两个专业设定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三)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不系统。具体如下:

1.课程类型偏技术。当前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教学开设的课程包括古琴、古琴专修、器乐(古琴)方向、古琴斫制、非遗器乐组合,以上开设的课程围绕古琴弹奏的技法,课程偏重于技能技巧教学,而古琴演奏只强调技术,产生的只有声响,没有内容,缺乏情感表达。

2.课程内容单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音乐专业古琴课程进行统计、制表、分析(见表1),发现学习古琴曲的数量仅为11首,涉及古琴名曲的面较窄,乐曲内容类型不够全面,根据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教师”“古琴演奏员”培养定位分析,“古琴教师”以培养古琴师资为目的;“古琴演奏员”以培养古琴表演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两者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大量乐曲,接触不同风格及内容的乐曲。

(四)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教学实践环节薄弱。通过查阅资料,对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相关古琴课程学时分配量进行统计、制表、分析(见表2),发现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等。较少学生以古琴演奏的形式参加校内外的艺术实践活动(见表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职业院校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因此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教学应该重视实践环节。

(五)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教学师资匮乏。以人才培养为办学目标,以提升教学质量、强化特色办学为核心,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思路,良好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前提。高职院校办学起点低,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及专业院校相比层次较低,而古琴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正处于探索阶段,课程任课教师匮乏,经调研高职院校的古琴师资只有一人,且为非古琴专业毕业,学缘结构较弱,古琴专任教师几乎主要配备在音乐艺术院校中。

三、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教学建设路径

(一)深刻理解“古琴艺术”内涵。从春秋时期的孔子、秦代伯牙弹琴子期知音、东汉时期蔡邕、曹魏时期嵇康、现代琴家龚一等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以琴释怀、以琴传情。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具有欣赏价值,且古琴演奏涵盖了音乐美学理论、古琴演奏技术与艺术、古琴演奏審美境界。从孔子“中庸之美”、老子“大音希声”、嵇康《声无哀乐论》、徐上瀛《溪山琴况》等都是紧紧围绕古琴演奏去阐述音乐美学思想,集文学、艺术为一体,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

(二)准确定位高职高专古琴艺术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高专院校在古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音乐专业院校严格区分,并突出特色。音乐专业院校培养的古琴人才是为专业院校、专业团体、专门研究机构而设置,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古琴人才是为古琴艺术培训、琴馆、风景区、养身会所、茶艺中心、国学堂、佛修中心、道教协会、瑜伽会所、书画室、中医诊疗、古琴社团等既能教又能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确定高职高专院校古琴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考虑市场行业的需求,明确定位,还需考虑如何体现本校专业特色,因此高职高专培养的古琴人才应该立足于地方,与市场经济挂钩,分析区域相关的行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形成教学与学生就业对接,实现学生就业率高、就业率广的机制。

“古琴教师”与“古琴演奏员”在培养中有相似之处又有侧重。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之处,需要掌握演奏技巧,融演奏、示范为一体的培养过程。古琴演奏员应依托表演平台,掌握固定的乐曲或专门的套曲,以弹奏乐曲熟练、悦耳、动听为标准,以千篇一律的重复演奏形式完成工作。“古琴演奏员”与“古琴教师”在曲目弹奏数量和质量上比较,以曲目量大、乐曲演奏质量高为区别,在乐曲演奏时具有欣赏性与可听性。在培养“古琴演奏员”时应尽早介入舞台表演训练,积累艺术实践经验。“古琴教师”集从教能力与弹奏技能为一体,包括熟悉教学大纲、撰写教案、掌握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曲目的技巧,能胜任对不同人群的教学,适当降低标准,在培养“古琴教师”时应尽早接触初级古琴教学,进行课堂听课、教育实习,所接触的曲目具有宽泛性。

(三)构建科学、系统的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教学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1.优化课程。高职高专音乐专业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应具备“奏、唱、跳、讲、编、写、演”七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成“站稳讲台、活跃舞台、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音乐表演专业通过器乐方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器乐演奏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演奏的基本技能技巧,具备演绎不同风格及不同体裁器乐作品的能力。教育部制定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详细解析了小学教师应该“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古琴艺术作为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与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课程,应该注重课程与专业的横向联系,明确课程建设支撑专业建设。古琴琴师尚未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定,根据地方古琴培训机构对古琴琴师的要求,如考核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每个级别设立十个古琴教学中常用古琴作品,考核者必须连续熟练背奏该级别的十个作品,要求必备较好的完整性及符合乐曲背景的艺术风格。助教与陪练具备初级考核,初级琴师具备中级考核,中级琴师具备高级考核,高级琴师应该在通过高级考核后,继续在三个以上(含三个)城市公开举办古琴音乐会。古琴艺术作为音乐表演专业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课程,应该注重与专业基础、职业知识、职业资格的紧密联系,明确设置课程名称。

2.改革教学内容。高职高专在“古琴艺术”教学内容中应该全面融入行业、企业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便于学生在未来岗位就业中迅速适应,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机率。如桂林市古琴学会制定《古琴演奏基本功与琴师资格认定考核》曲目大纲,它分为初、中、高级别,其中初级包括《长相思》《湘江怨》《红豆.相思》《双鹤听泉》《凤求凰》《慨古吟》《阳关三叠》《酒狂》《关山月》《玉楼春晓》《仙翁操》《秋风词》《极乐吟》;中级包括《归去来辞》《良宵引》《神人畅》《普庵咒》《忆故人》《平沙落雁》《碧涧流泉》《山居吟》《醉渔唱晚》《长门怨》《石上流泉》《鸥鹭忘机》;高级包括《梅花三弄》《流水》《欸乃》《楼兰散》《渔礁问答》《离骚》《潇湘水云》《广陵散》《秋塞吟》《乌夜啼》,在古琴教学过程中与行业、企业标准紧密结合,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古琴艺术特色教学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类型、课程教材、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注重以专业能力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设计,实现教学内容从“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转变;一方面考虑课程的比例、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四)构建实践育人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共同建立校企融合、产学研结合的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既能学习又能工作,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的必经途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改进实训内容、实训方法与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工作室,让“古琴教师”“古琴演奏员”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实现,如组建古琴乐团参加各类比赛、社区文艺演出、各种古琴艺术讲座,从实践形式、内容等多方位入手,推进教学实践环节。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的优劣决定教学质量。作为专业教师不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不具备行业实践经验,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培养“古琴教师”“古琴演奏员”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和经验丰富的行业实践能力,同时“扮演”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的角色,建设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双师型”优质教师队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李祥霆 .古琴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卢婷婷(1978—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美学。

(责编 丁 梦)

作者:卢婷婷

高职高专教育实习方式创新论文 篇2:

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摘 要]本文在经过省内外认真调研以后,在办学地位、投资渠道、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政策支持、与国外联合办学等高职教育办学的主要问题上提出了意见。目的是给省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加大吉林省高职教育改革的力度,使吉林省高职教育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哥职业教育 发展 对策

[作者简介]调研组长:刘宝仁,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副组长:郭志林,原吉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成员:潘荣彩,吉林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于秀云,吉林省教育厅高教处调研员;王国荣,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周立鑫,吉林师范大学应用工程学院院长;贾俊荣,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长;盛广杰,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执笔:盛广杰(吉林长春 130022)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经验和问题,同时也为省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宏观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在省教育厅蒋厅长、李副厅长直接领导下,省教育厅高教处和职成处会同省高职高专专业委员会部分专家,于2002年5月至6月,开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调研工作。为了做好此次调研工作,厅里分别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和调研工作小组,负责调研的领导和组织工作。调研工作分三阶段进行:5月初开始制定调研计划,调研人员进行了认真准备和专题侧重分工;5月20至31日对广东、上海各具特色的8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6月12日至18日根据办学类型和特点有选择地进行了省内4所高职高专院校调研,同时在调研组每人专题汇报的基础上集中进行研讨和总结,最后形成比较系统的调研报告。

一、广东,上海调研的主要收获

调研组在广东、上海共考察了8所院校(广东4所,上海4所)。总体印象是:两地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和行业、企业对办高职有积极性,高职教育的投人大;办学方向明确,思想解放,勇于探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办学之路;努力与国际接轨,追求质量,已初步形成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办学成果显著。

(一)高职教育社会需求大、发展快

在广东、上海的调研中,我们看到8所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非常高。其中,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6~97%;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3~97%。有些企业到学校要学生,甚至有的企业还向学校预定毕业生。

高职毕业生走俏,这是广东、上海两地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以广东为例,2001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0500亿元,占全国的1/9,税收占全国的1/7,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1/4左右。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大,从而促进了两地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广东省1995年以前只有2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到2001年已发展到40所。2001年招生7.8万人,占该省高校招生总数的57%,比1995年增长170%,平均年增长37%。上海高职教育也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有高职高专院校36所(不含成人院校),2年内增加高职院校18所,2001年在校学生数已达10万人。

(二)政府、行业对高职重要地们认识早、投入大

以广东省为例,他们比较早地认识到了高职教育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促使高职教育由被动适应变为主动促进经济的发展。1997年,广东省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调整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摆到突出的位置”。该省顺德市经济发展很快,“美的”空调是全国名牌,家具市场在全国有名气,花卉基地覆盖广东、辐射东南亚。顺德市政府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认为市属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规模小,办学水平不太高,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扩建学院。该市拨地1500亩,划拨和筹资7亿元,新校区建筑面积达28.5万平米。同时,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聘请专家作校长、副校长,立志要办一流的高职学院。深圳市对所属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增拨土地130万平米,资金5.5亿元,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

(三)坚持以行业为依托,面向市场办学

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上海市,近几年上海市除财政正常拨款外,没有其它投入,但学院办得很有生气。该院给自己办学定位姓“商”。他们在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出了21个专业,50多个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深受上海商业系统的欢迎。特别是他们把市场新出现的经营方式列为重点,使办学更具活力。如针对全国新出现的连锁经营方式,开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该专业一开,连锁企业找上门来,预定了到2004年的所有毕业生,而且给预定的学生交学费。学生到连锁店实习,企业还给发放补贴。

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所民办学校,在校生有1万人。生均年交费在8 000-10000元。学校办得好,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声誉。他们采用校企合作的办法,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学院有长期合作的企业有70家,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有1000多家,其中较知名的有沃尔玛等。学校去年召开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就有370家企业参加。这些企业不仅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有的还根据自己企业的需要,要求学院拿出学分中的5%由企业决定教学内容。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企业非常欢迎。

(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强化高职特色

传统教学的主要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上海、广东在探索高职教育教学特色方面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上海第二业大学打破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要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重组课程,主张企业对人才能力的实际需要就是学校培养的重点。因此,学校大力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30个,微机2500台,各类教学仪器设备4300台(套),总价值达6000多万元。学校不仅加强学生实训环节,而且形成系统,循序渐进;同时还增加了提高学生自我设计能力的实训。2000年2月23日《文汇报》在头版头条作了《以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以实训实践学以致用》为题的报道,对该校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大力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校内现有2个实习室、42个实训室,校外还有80个实习基地。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183万元。校内工业训练中心是全国第一所融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与研

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职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按技术应用群分设15个实训、实习室,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认为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改造和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学校拥有由大型停机坪、系统演示和实际操作室组成的完善的综合实训基地,拥有9架实训飞机和1架分解飞机。而且又征地200亩,拟建成一个以实训教学为主的大型综合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联系了校外20多个实习基地,每届学生在实习基地至少实习半年以上。

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把实训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1999年学院与上海市教委共同投资建立了高质量的“上海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中心”,并列为上海市政府重大实事工程建设项目。中心设有CISCO网络技术培训等7个中外合作、产学结合的实训项目,是面向社会开放的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

上海和广东两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实践教学环节都非常重视。在实践教学比例上都作出了不低于总学时40%的规定。两地8校的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比例大致为20%:40%:40%,而且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渐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几年来,上海市重点建设了近10个各高职院校共享的开放性实训中心,每个实训中心投资都在数百万元。

(五)政策支持,为高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广东、上海高职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上海市为强化高职教育,正在准备以市人大立法的方式,从根本上确立高职的办学地位,并规定政府、企业通过固定投资渠道对高职教育进行必要的投入。

2.两地政府都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在积极制定职业技术鉴定标准,并责成有能力的高职院校承担鉴定任务,由劳动部门颁发合格证书。上海市经国家劳动部同意,颁发一种专门标定高职高专毕业生技能的职业证书,已试行一年。该证书由劳动部制样,由市教委、人事局、科委、劳动局联批的鉴定机构统一考核合格后发给,高职高专学生毕业时不必再参加社会的考核。

3.上海市在招生政策上向高职院校倾斜。高职招生专业,学校可自定后报市教委备案。广东省规定高职院校急需专业的招生可临时补报,只要招生前补报都予受理,不耽误当年招生。

4.在打通中、高职教育连接渠道上,增大学校管理权限,学校可以自行搭接中高职立交桥,并可以跨专业衔接。

5.两地政府为提高高职教育的层次,形成应用型高等教育系统,鼓励兴办4年制高职。广东提法是鼓励试办4年制高职本科;上海教委提出试行高职4年制,不提本科;两地还同时积极准备招收高职研究生。

(六)与国外合作办学,促进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

广东、上海两地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最好办法是与国外合作办学。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学习国外的办学思想、经验和方法,同时互派教师和留学生,提高了学校办学水平。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合作办学过程中,每年都派一批教师出国学习和培训,现已有36名教师在培训后拿到了国内和国际承认的机务维修执照和民航业务培训员资格证书。

上海市第二业大学在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中,加强对应用技术的研究,“细粒稀土矿物选矿分离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燃油(气)大型烘道”最近在企业招标中一举中标,产值达1130万元。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显著,共承接科研项目300多项,技术鉴定95项,获各类科技奖37项,其中25项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广东两地教育部门都认为,虽然高职教育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完全得到社会认可。

2.高职学生没有享受同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应有的待遇。

3.民办高职办学条件普遍差,不仅实习、实训、实验条件差,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且收费偏高,学生家长对他们的办学能力表示怀疑。

4.高职整体上看校内实训基地缺口还很大,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基地建设尚需较大投入,光靠收学费无法满足需要,国家应有的投入太少。

为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两地都认为高职办学规模暂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能再盲目上规模。上海准备今后择优遴选30所高职示范校和特色校,通过评估解决规范办学问题。广东也制定了统一的高职教育评估标准,尤其对国家行业办的高职要从严管理,去年给省内10所高职高专院校亮了黄牌,限期改进。对民办高职,从条件上暂时适当从宽掌握,但也指出其问题,限定改进时间,以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

二、我省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一是规模较大。我省目前有高职高专院校36所(其中高专8所、高职11所、成人高校17所),2001年招生总数为52 444人,在校学生131 810人,总资产约13个亿。与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广东、上海相比,我省高职办学规模还是不小的。二是种类较全。我省既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也有普通高校举办的高职教育;既有政府办的,也有行业办的,还有私立的。三是办学基础较好。事实上,我省有一些学校办学历史较长,具有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突出的办学业绩。例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产学合作办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工作、科研开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有一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示范专业,2个专业被选为国家级试点专业;是国家2个大学生教育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之一,被教育部命名为“我国高职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其办学水平居全国同类院校一流。该校毕业生上手快、技术高,深受用人部门的欢迎,近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再如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它与特产研究所相邻,是省属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学校,具有长期办学经验,在立足服务“三农”办学和产学研结合方面很有优势与特色。学校基础设施好,养殖基地、实训基地规模都很大,对我们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是一所很有发展前景的学校。该校已有一个特色专业成为国家级试点专业,还有一个专业是省级试点专业。又如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师资、设备、实习实训基地都很好,所设专业均为社会急需,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目前,该校试办4年制应用型本科,颁发学位证书,将成为我省高职教育的领头羊。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面向市场办学,实施名牌战略,教改力度大,在成人高校探索高职教育新的培

养模式方面,在专业教学改革、科研方面成绩显著,步子迈得快,已成为我省成人高校办学的楷模。我省民办高职,如吉林华桥外院、吉林对外经贸学院和东方学院,成立时间不长,但都有很大发展。四是教改初见成效。教育厅新班子成立以来更加重视高职的改革与发展,2001年,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面由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扩展到所有高职高专院校,通过试点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一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大胆开拓、成绩显著的专业经专家评审成为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今年初,我省申报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有17个专业得到批准,其入选率和数量均居全国务省前列。目前,这些试点专业进展顺利,正在对我省高职高专其他专业的改革和建设起着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总的看,从高职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等方面,我省与广东、上海相比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是对高职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没有看到发展经济与发展职教是互相促进的,没有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另外,一些人对高职教育尚有偏见,误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等外品,家长不愿让子女上高职、中学教师动员学生不报高职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尽管高校的办学经费都不足,但高职院校更为突出,因为国家给高职的投入要少于其它院校,而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又需要更多的硬件支撑。另外,高职本身造血机能差,多渠道筹资的渠道还没有打开。三是办学特色不鲜明。2000年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工作会议后,省内各有关高校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6大基本特征认识更明确了,这些特征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但落实还不到位,仅在试点专业做得比较好,在没搞试点的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体现得还不够。四是对外合作进展缓慢。表现在与省外、国外合作办学方面缺乏主动性。我省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意识到我省高职教育与国内先进省(市)、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有必要通过合作办学学习省外、国外的经验,促进我省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关于我省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初步思考

我省高职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改革与发展时期,如何办好高职教育,使其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通过这次调研,加上最近学习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我们对今后吉林省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如下几点考虑:

首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高专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入研究和掌握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规律,把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贯彻并融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各个方面。要充分发挥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委员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力量,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高职高专教育思想研讨会,引导高职高专院校的同志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特点的教育思想观念,并以此为指导推进高职高专的改革与发展。

第二,依据市场变化不断推进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要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要按市场规律确定办学方向,按市场要求确定专业设置,按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一些适当的专业和课程中提高高职高专师生在“双语”和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与学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要进一步加强对试点专业的全程管理。省及有关高校应组织专家对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专业跟踪检查指导,促其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设,提高质量,取得更大的效益,尽快成为同类专业的示范专业,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品牌专业,带动我省高职高专专业的改革、建设与整体水平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要完善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建立有利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机制。要建立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不断改善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高等学校要为高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提高相关专业学历层次创造条件,通过继续教育和专业实践等途径,培养一批高水平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重点是推进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高专院校要聘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校直接兼课或担任客座教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其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采取措施提高兼有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职务资格评审要向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倾斜,逐步形成专兼职有机结合、“双师型”教师占有一定比例的,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第四,要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教结合与产学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共同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促进省属高职高专院校主管部门与其所在市(地)和相关行业共建共管学校。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由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对学校重大问题提供咨询或参与决策,建立可持续的互利互惠机制,增强高职高专院校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人制度的机遇,会同省劳动厅等部门建立学业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尽快制定《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实施意见》,在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使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工作和就业衔接得更加紧密。

另外,还有几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关于举办4年制高职的问题。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只有形成一个由中职、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使其更好地和更有特色地发展。目前上海、广东已开展这方面的试点,我省也应创造条件开展这方面的试点。二是关于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问题。目前以开出“报到证”为主要依据计算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方法,对促进高校以市场定专业、以专业定就业、促进高职院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不很适应。学生到私营、合资、外资企业就业及自谋出路就业的情况很难统计在其中,而且今后在这些方面就业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希望能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实行更完善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方法与公布办法。三是关于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问题。教育部已进行遴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工作,我省高职也希望能启动省级示范性高职遴选工作,但这要涉及到专项经费问题,实行起来有一定难度。

(责任编辑:黎立)

作者: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调研组

高职高专教育实习方式创新论文 篇3:

顶岗置换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实习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探索

[摘 要]“顶岗置换”将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作为实践课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成为教师教育和教学实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之一。但是,顶岗置换对实习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更大压力。课题组通过探讨顶岗置换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实习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希望透过学生实践的视角为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思考。

[关键词]顶岗置换;高职高专;英语;实习生;学习共同体

“顶岗置换”,顾名思义,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实习生的“顶岗实习”,另一部分是在岗教师的“置换培训”,高校学生到中小学顶替原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实习,而替换出来的教師到高校进行培训深造,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机结合。近年来,“顶岗置换”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形式,成为教师教育和教学实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之一。对于师范生的培养而言,顶岗置换使师范实习生能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获得充分的锻炼,使其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反思等方面都得到强化和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通过回炉再造,将现实教学中的困惑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的规划。顶岗置换模式无疑是对传统教育实习模式和教师培训模式的一次创新与改革,在为前线教师开辟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解决了教育实习的一些难题,然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对缺乏经验的实习生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下滑,实践性知识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社会公众的面前[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教育实践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指导,教育实习流于形式,难以提高学生教学技能[2]。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冲击之下,学生容易感到挫败与困惑,在应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时力不从心。

高职高专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年轻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表现出比较高的积极性,但是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目的意识不太强、学习的主动性不足、自我认识出现偏差[3]。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比本科院校学习时间短,他们的专业知识基础往往不够扎实,而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工作和学习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在此情况下,学生难免出现能力不足、信心不足、压力增大的问题。

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国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实习实训的针对性与规范性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其为学生将来顺利上岗提供的平台之一。因此,其课程的设置与本科院校的设置有所不同。以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其培养的学生将来多数从事小学教育或者学前教育工作,其课程设置会有更多针对小学英语教育的科目,例如英语歌曲与歌谣,小学英语课堂用语等。从生源上看,高职高专学生来源于普通高中或中专、技校和职高,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动机、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尽如人意,英语基础普遍较弱。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较为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是基础知识薄弱,不少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不流畅,课堂用语也不够专业。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小学培养英语师资,而并非培养该门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性质决定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性,学生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时间和受重视程度必须要得到保证,例如学生的语音语调、规范的语法,特别是课堂用语等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然而基础的夯实必须要有比较长时间的专业磨砺,受到高职高专学习时间所限,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以我校的英语专业顶岗实习生为例,学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在第三学年的上学期进行为期13周的顶岗置换实习,学生的专业学科基础还不够扎实,对自己的专业教学工作信心还不是很足,虽然分配有实习指导教师,但是因为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比较多,实习生又分布全区各地顶岗,教师平时还要完成校内教学任务及各种事情,很难经常到实习基地去指导学生。笔者到顶岗实习学校了解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心理状态,发现他们虽然在各自的实习学校一般都能得到校领导及其他老师的关爱与照顾,但主要是在生活方面的帮助,而在教学工作方面,相对来说还是缺乏足够的指导,一半以上的实习生都表示主要靠自己摸索以及同校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学生表示常常对自己在顶岗实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感到困惑和无助。

因此,除了在实习前对实习生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基本功的训练之外,如何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指导,提供理论、方法与心理的支持,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建立信心,完成实习锻炼,实现个人专业成长,是顶岗置换模式优化必须探索的问题。本研究探索顶岗置换模式下高职高专实习生的专业成长模式,建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共同体,以帮助顶岗实习生完成实践实习的各个教学环节,应对真实教学场景中的问题,切实促进高职高专英语顶岗实习生的教学相长。

一、理论基础

顶岗置换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实践模式,强调学习者自身对其知识体系建构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学生、任务、环境是学生知识习得的四大要素,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顶岗置换模式为实习生提供了建构个体知识的真实教学情境,能让实习生更好地认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认识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从而引发其对自身知识储备的反思,激发其专业发展需求,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专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学习环境的创立。这不仅涉及实习环境的建设,更涉及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生的有效指导。针对顶岗实习的学习需求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能将教师、学生、任务、环境进行有机串联,为实习生建构个体知识体系提供有效的支持。

“共同体”(community)一词出自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的《共同体与社会》,指的是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经由博耶尔(Ernest L. Boyer)发展,“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博耶尔[4]指出,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使命、共同愿景的人组织起来的学习组织。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将“对话”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把学习共同体的理念融入学生的生活。他对学习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我国学者的引介,已成为在我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改革实践模式,并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是追求有价值的认知成果[5],是该共同体最终的目的与最本质的标志。“共同”既是愿景也是过程,是成员之间通过交流、互动、协作、共享等方式完成对学习的追求。而“体”则是指一个有生命的学习系统,能够靠自我意识来促进其所有成员的学习,在系统内部通过协商对话而完成自己的建构任务[6]。虽然学习共同体有不同的结构和类型,其创建的方法与形式也不尽相同,但其核心与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是为了追求某种有价值的认知成果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本研究中,由指导教师、顶岗置换实习生、下一届的准实习生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为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目标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顶岗置换实习生是最重要的主体,准实习生在协作学习中观摩与反思,指导教师则是最重要的助学者。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计划对顶岗置换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实习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运行情况进行研究,以期望探索由指导教师、顶岗实习生、准实习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果,把握顶岗实习生的专业发展情况,了解其专业成长诉求,在为顶岗实习生提供成长支持的同时,反思目前的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提供一个有益的经验。

为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期获得深度的材料。在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均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得其对顶岗实习工作与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观点与看法。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焦点小组访谈,通过团体互动激发研究参与者进行深入的讨论,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观点,并通过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收集更为广泛的资料。在个体的深度访谈中,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与研究对象直接对话与互动。访谈时间在40到60分钟之间,全程录音。访谈内容主要围绕顶岗实习工作的准备、教学工作的开展、工作的效果、教学的反思、遇到的困难、专业成长的困惑、专业发展诉求、学习共同体的效果、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反思等方面展开。在焦点小组的访谈中,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组织本研究的全部研究对象加入到讨论中,全程录音。访谈内容除对顶岗实习的过程与学习共同体的运行进行讨论外,还加入了顶岗实习生和准实习生两个团体的对话。

(二)研究对象

由于本研究实施的时间较长,在实施过程中对研究对象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并在不同阶段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在选取研究对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意愿,以自愿为原则,选取顶岗实习生与准实习生参与研究。本研究以两年为一周期,每周期研究包含两届顶岗实习生,在每一年实习期间均选取5名顶岗实习生与5名准实习生参与研究,而第一年的准实习生为第二年的顶岗实习生。每一期的顶岗实习生都是到广西各地乡镇的中小学进行顶岗置换。

(三)研究程序

1.访谈。从顶岗实习前开始,至顶岗实习结束后,在约5个月的时间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组织焦点小组访谈。所有访谈均取得被试知情同意。

2.转录。在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语音资料转录为文本,并请研究对象对其受访文本进行校对。

3.编码分析。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将资料进行分解和整合,最后形成研究结果。

三、研究发现

(一)学习共同体建构反思

本研究通过对顶岗实习生在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全程追踪和深入访谈,观察研究对象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互动、学习和反思情况,研究其在学习共同体中对自身知识的建构,研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从中反思本研究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式与高职高专英语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

1.知识准备

在学习共同体中,作为学习主体的顶岗实习生,要做到的不仅有知识的建构,也有知识的传承。在本研究的顶岗置换模式下的学习共同体中,第一年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包括顶岗实习生A和准实习生B,而在第二年的学习共同体中,A已结束实习退出学习共同体,B作为顶岗实习生继续参与,新加入了下一届的准实习生C。由此,学生B在第一年作为准实习生参与,第二年作为顶岗实习生参与。通过对比第一年的顶岗实习生A与第二年的顶岗实习生B的认知、观点与教学水平,可见学习共同体在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中所起的作用。

在对比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共同体中的顶岗实习生的观点时,研究者发现,第一年的顶岗实习生在实习前对一线教学的认识主要来自学校安排的见习,这批顶岗实习生普遍认为自己对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工作认识不够充分,有学生提到“没有给我们更长一点的时间做准备”,也有学生提出自己因为对未来工作的认识不够而感到紧张。相比之下,第二年的顶岗实习生因为在第一年也参加了学习共同体,积累了知识,提前获得了一些学习经验。

第二届顶岗实习生小妮说:“学姐去实习回来了,对那边的情况有所了解,就会对我们进行一些介绍,有什么经验大家都可以一起说,便于我们下次实习,然后讲一下有什么经验方法,这样对我们来说比较好点。”

对于自身知识的建構作用而言,两届顶岗实习生均肯定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表示在其中得到更多的支持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而学生也认为在学习共同体中指导老师的作用十分重要,有受访者表示“如果有疑问的话,还是会咨询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有受访者表示本校的老师能够继续提供指导与支持。

2.心理准备

在学习共同体中,研究对象是否得到上一届学生的经验传授对其心理准备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第一届顶岗实习生中,受访者普遍表示“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尤其在课堂控制与对学生的认识方面感到尤其欠缺。而第二届的顶岗实习生则认为,上一届学生的经验给自己建立了较好的心理准备。

第二届顶岗实习生小俏在访谈中说:“首先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点帮助,学姐传授一些她在那里遇到的问题,我们就会知道原来下去实习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她们去那边遇到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多,我们在学校这边学的跟她们讲的完全就是不一样的,她们接触课堂的机会很多,我们在这边接触课堂的机会真的很少。”

同是第二届顶岗实习生的小媚在访谈中说:“因为她们接触到的是真实的学生,然后她们反映状况给我们,让我觉得我先走了一步。因为我已经开始了解,我就会有一种心理准备,不至于到那里就马上崩溃。”

除此以外,第二届的顶岗实习生还认为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对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处理师生关系有帮助。

第二届顶岗实习生小丹在访谈中表示她对师生关系的处理比较受学习共同体内学习的影响,受到上一届学姐的经验启发:“还是有帮助的。就比如说,要对学生进行足够的了解,所以这两天我跟同学们简单地进行自我介绍以后,有时间我就会带队出去,带他们放学,然后跟他们聊聊天,这几天关系稍微好点了。”

研究对象也表示,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而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关系,会在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届顶岗实习生小丹表示:“有时候我会私聊学姐,问她,现在我们跟你们遇到的情况不一样,怎么去跟班主任沟通更好?她就给我这方面的建议,因为这是我目前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本研究发现,在顶岗置换模式下建立起的学习共同体,对顶岗实习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不仅支持其自身知识的建构,同时对他们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在顶岗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还存在困惑,希望在学习共同体中能对此提供帮助。

(二)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反思

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学生的顶岗实习经验交流、学生访谈和讨论,本研究也对目前本校所使用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进行反思,以期为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在访谈中表示,本校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一些课程设置对其顶岗实习工作有用,其中受访者提到比较多的是英语教学法、微课教学、英语歌曲歌谣、英语教学游戏、手工制作、三笔画、多媒体课件制作、综合英语、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研究对象认为这些课程为自己的实习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培养了教学能力。

然而,受访者也对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不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受访者们普遍认为自己对课堂控制的能力不足,对班级管理工作学习得不够,对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也学习得不够。此外,在教学案例的学习上,对真实课堂教学的学习不足。

顶岗实习生小媚在评价自己学习教学案例的经验时提到:“跟现实的情况差别很大,因为优酷上的课堂资料,可能一线教师的比赛比较多,我就觉得他们比较厉害。但我们是现实的课堂,孩子都比较吵闹,你要一边管纪律,一边讲课的话,一节课根本就讲不了多少。所以一般老师可能都会自己过滤掉那些吵闹的孩子。”

在谈及希望得到强化的知识时,有受访者提到,希望学科专业知识能够得到强化,也希望教学知识能再加强;还有受访者提及自己的多媒体运用能力较弱,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学习。

四、学习共同体建构路径与讨论

本研究中,由指导教师、顶岗置换实习生、下一届的准实习生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为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目标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顶岗置换实习生是最重要的主体,建构自身的专业知识,反馈顶岗实习工作的问题,反思实习工作的教学与方法;准实习生在协作教学中进行观摩与反思,整理学习日志,协助解决问题;指导教师则是最重要的助学者,在各阶段设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重点,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反思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的专业和实践知识建构。该学习共同体定期进行学习活动,总结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并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与方向。根据本研究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操作经验,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为顶岗实习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位顶岗实习生的水平与能力不同,加上每位实习生所工作的环境、所面对的学生都不同,他们的工作要求不一样,所以不能对所有的实习生实行一刀切的指导方式,更不能把实习生安排到顶岗学校就把指导工作全部推给基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高校的指导教师应该跟踪学生的工作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需要,给予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二,有必要让准实习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当中。经过本研究的访谈发现,能在第一年参与到学习共同体的准实习生,其在第二年的实习工作中有较好的心理及能力的准备,因此更有信心应对顶岗工作。

第三,指导教师起到最重要的助学者作用。顶岗实习生虽然是整个学习共同体的主体,但是指导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助学者,应该在其中起到引领作用。在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每个阶段,指导教师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引导,并作为学生的专业后盾,推动和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长。

本研究的顶岗置换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实习生的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指导教师、顶岗实习生(大三学生)和准实习生(大二学生)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个参与者在共同体中都应该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使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得到实现。

五、小结

顶岗置换模式强调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机结合,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和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越来越迫切,“顶岗置换”模式的实践探索日益丰富。在人才培养质量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背景下,顶岗置换模式为实习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充分的锻炼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对自己的知识查漏补缺,有助于其养成专业发展的素质,但同时也给顶岗实习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顶岗置换模式下探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运作方式,可以为顶岗置换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支持其素质养成与专业发展,也可为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与疏导,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课题。本研究尝试在顶岗置换模式下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实习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进行探索,希望在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中起到正面的作用,也希望透过学生实践的视角为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反思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赛俐.“顶岗置换”模式的若干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5):81-84.

[2] 刘春明,李春杰.高师院校与“大学区”置换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8):90-93.

[3] 龚美丽.新时期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和基本教学管理法[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5):153-154.

[4] Boyer E L. The Basic School: A Community for Learning.[C]. Princeton N J: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5.

[5] 龍安邦,金心红.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核[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6):49-54.

[6] 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全球教育展望,2007(4):57-62.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叶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生态观视野的音乐教育论文下一篇:学校消防工作下的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