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泼水节执一等奖

2023-02-08

第一篇:欢乐的泼水节执一等奖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学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学生走入情境,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学生熟读课文,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端、泼、拿、灌),并利用插图知道了还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泼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互相泼水,学生们玩得快乐极了,有泼的,有灌的,有撒的,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学生们都舍不得回座位。于是,我拉着学生的手,有意地问一个小男孩:“你全身都湿透了,可为什么还笑得那么开心?”小男孩腼腆地笑了笑,说出了“幸福”一词。转过头,我故意严肃地对平时大大咧咧的宇说:“老师可要批评你,怎么那么没有礼貌,把那位老爷爷泼得全身都是水,感冒了怎么办?”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一会儿,大家就笑开了,七嘴八舌地纠正老师的错误,“吉祥如意”一词就被学生内化吸收了。最后,我又随机抽了几位学生问:“你的水去哪儿了?”学生们不断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课尾,我又问学生:“你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是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课上完了,学生不仅与泼水节有了亲密接触,与老师也有了亲密接触。

第二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周宁县实验小学 郑贵荣

《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课文,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族风情,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设计本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以读促悟,从而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用“创设情境——引导读书——激发情感”的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傣族人民过节时欢乐的心情。

为了能让学生有层次地清晰而扎实地把握课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整体感知。除解决字词的问题以外,我还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了泼水节的相关知识,并播放了一段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对泼水节有了一个直观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为第二课时的品读做好铺垫。第二课时就是精读课文,具体感知泼水节的欢乐了。

为了能让学生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得到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我在备课时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感受泼水节的快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比较满意: 第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为泼水节做准备这一处时,为了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傣族人民想参加泼水节的那种急切的心情,我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当记者来采访他们:“请问小朋友,你们提着桶端着盆这是要干什么去呀?”孩子们热情地回答:“我们这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呢!”我的问题接着跟进:“原来你们是要去参加泼水节呀,那你们现在一定非常高兴喽?能跟我们说说你们现在的感受吗?”在学生说完以后继续跟进:“你们这么激动,一定很早就做好准备了吧?”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了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的心情,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层次清晰,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扎实地学习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简要带过,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帮学生理清思路,首先这一段写了人们为泼水活动所做的准备,其间通过“早早”和“早已”两个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心情,并通过“滴香水”、“撒花瓣”等体会人们所做的精心准备;然后写了泼水的盛大场面,抓住“互相追赶”、“拿瓢灌”、“端盆泼”等了解泼水时的情景;最后这一段介绍了清水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牢记“吉祥如意”这四个关键字。整篇课文学完以后,学生基本上都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运用表演法让学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动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在体会泼水的盛大场面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感受人们泼水时的欢乐时,观察书中的插图理解“笑开了花”;再结合清水的象征意义给孩子讲泼水节来历的小故事„„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结合使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孩子在新鲜与愉悦的感受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

第四,立足文本,灵活拓展。

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朗读和背诵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这一点贯彻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每学一段,都让学生充分进行练读和背诵。因此,下课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课文有感情地背下来。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我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这一处时,我说:“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泼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泼在小伙儿身上,祝福他——;清水还可以泼在谁身上,祝福他什么呢?”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本课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断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部分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本班的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加强字词上的训练,把课文读通读透。

3.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4.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5.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把哪个词语读好了,情感也就出来。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要在经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最后感谢评委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你们的严格要求,时时鞭策,让我们年轻教师在业务上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将以踏踏实实的教学来回报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

第三篇:课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本课描写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感受人们欢乐的气氛和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人们是如何泼水的,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在教学时,我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泼水节的准备,从“早早地”“早已”看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心情,又从“撒,滴”看出人们的精心准备。在学习时,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动词,说说人们的心情。

第二层次是泼水时的情景,这里有两个长句,比较难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两句长句中的关键动词“拿,灌,端,泼”,先读好这些动词。其次做做这个动作,边做边读,学生们不仅乐读,而且能读好。最后设计了一个比赛读的环节,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层次是描写清水的寓意,我以泼水节由来导入,让学生明白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幸福多。让学生说一说“你要把祝福送给谁?”,进行说话训练。

从整体看,教学步骤清晰,条理明确,效果较好。学生也能专心听讲,积极回答。就是在最后的写字教学时,时间较少,没有讲具体,也没能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第四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学生情况:

我们班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对这方面的积累非常少,少数学生家里有条件,可找到有关泼水节的资料,能激起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不是很强,所以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我们班的学生在识记生字上颇有一番见地,所以对识记生字这一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掌握的情况会较好。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设计理念:

以第一课时为例。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就题目提出问题,接着有几个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读课文。利用小组的能力合作总结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通读全文。记字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识记生字,显出学生自己的见地。不是局限于我说出这个字的结构,他们就按照我的话去死记。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教“泼”,领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2)什么是泼水节?泼水节是怎么来的?

(3)到了泼水节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

(4)人民相互泼水代表什么?

3、今天上课前,我们班有些同学说他们找到一些有关泼水节的资料,想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请上这些同学上来讲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以及泼水节的由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4、听完这几位同学的介绍后,大家你有什么感觉?(生答想更多地了解泼水节)好,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看课文,它会告诉我么有关泼水节的具体的事。

二、初读感知

1、标出自然段序号,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揭示生字词。

tǒng桶hù互相shī līn līn湿淋淋jí xiáng吉祥xìng fú幸福kěn lí不肯离去bǎn nà西双版纳fâng凤凰花sài比赛

(1)指名拼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适时纠正)

(2)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们组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各小组讨论后汇报。(有的小组课前查过字典,有的学生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解释词语)

(3)词语都理解了,真能干,我把拼音去掉,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学生争相拼读,气氛活跃)

3、我们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各小组长带领组员读)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5、分三大组朗读。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朗读课文,刚才提出的问题,你又解决了哪一个?从哪句话中理解的?

2、组长带领组员概括段意,然后各组交流。

3、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本课的生字你记住了哪些?是怎么记的?说给你们小组的成员听。

2、汇报:(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现把较特别的举例如下)

泼:1)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个“发”字。

2)水把头发弄湿了,就是“泼”。

3)水淋头发就是“泼”。

湿:1)雨过天晴,在太阳下写作业。

2)遇水更明显,就是“湿”。

淋:两根木头遇水,被“淋”湿了。

肯:1)上止下月。(字谜)

2)一天,嫦娥在月亮上拉板车,王母娘娘看到后,让嫦娥停下,告诉她:月亮上禁止拉板车。(小幽默)

3)嫦娥在月亮上跳,被王母娘娘禁止,怕她把月亮跳踏。

吉:士兵张大口。

祥:人们把羊送给神仙,希望自己能吉祥如意。

3、示范写生字,生书空。

4、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5、同桌互助描红前五个字。

教学后记:

这堂课我自己感觉较好,运用了课改新理念,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学会自主学习,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先是课前收集资料,让学生得到了自主的一点点乐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开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有意思,他们学会了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这是学好课文的前提,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能概括出段落大意,理解词语意思。看来,小组合作能带给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有信心学好。在记忆生字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让我自愧不如,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他们用换部首、编口诀、编故事、小幽默、字谜等方式来记忆生字,因为是他们自己想的,而且很有趣,所以记忆也很深刻,这让我觉得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是很好的,他们的能力会提高得比较快,思维也很开阔。这些都给我以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既然这样放手的效果好,那我以后就应该把主动权都还给他们,让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说课人:杨海青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说课人:杨海青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难忘的泼水节》,我的说课内容分成六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难忘的泼水节》是新课程标准第四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学段的阅读课文教学是

区别于其他学段的。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着眼点。 2.教材编排特点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学生了解家乡,赞美家乡的感情。本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3.重、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4.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由此,我确立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学生情况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

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a)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识字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朗读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b)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难忘的泼水节》这课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1961年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因此,它是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要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要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从插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引出新课,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让学生读课题,想想:为什么难忘?

(二)新课教学

1.听录音范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新词。(学生自读) 3.全班拼读生字。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重点指导“凤凰”的书写

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5.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6.并思考:1961年地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为什么这一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新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学会默读,现在就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默读思考了。)指名读一读有关段落 7.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如:

(1)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着什么?傣族人民穿着什么?他们表情怎样? 在此教学阶段,理解“满面笑容”,并练习说一句话。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强调重点词: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8.师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第三自然段重点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必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三)读中感悟

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当学生有了心得后,再读相关的段落感情就充沛真挚了。

(四)课堂小结 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连心,师板书)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难忘的节日,师板书。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幸福、难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下一篇:会计月度实习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欢乐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