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企业会计监督论文

2022-05-0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合资企业会计监督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

合资企业会计监督论文 篇1:

外资企业账务建立要点

摘要:外资企业在所有制及经营方式方面具有其特殊性,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逐步推广应用,如何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建立起适应外资企业经营特点的企业账务体系对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外资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外资企业在账务建立过程中应遵循的要点。

关键词:外资企业;新会计准则;账务建立

企业会计账务的建立一方面要遵循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征出发,通过合理的账簿设置和正确的会计处理程序,才能建立一套能充分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账务体系。

一、外资企业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外资企业的含义

广义的外资企业是外商投资企业的简称,是指由外国企业或者个人投资或参与投资设立的,经营业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登记并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外商投资企业按照投资方式、利润分配方式、风险承担比例、投资回收方式以及责任承担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三种主要的经营模式。

狭义的外资企业是指外商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其中外国投资者可以是外国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二)外资企业的特征

本文所指外资企业是指外商独资企业,其特征是:

1.企业资本全部来源于外商投资

企业的全部资本来自于外商投资,这里的外商投资者包括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企业经营过程所产生的收入归外商投资者,外商投资者承担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并最终独享企业获得的利润或者承担企业亏损,承担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这也是外商独资企业区别于合资企业的最大特征。

2.外资企业的设立、经营以及撤销必须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外资企业与外国企业的根本不同在于外资企业的设立、经营和撤销等活动必须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进行,需要在我国工商部门进行经营登记,并进行相关税种的纳税申报等,是受我国法律保护和管辖的中国企业。

3.外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相对于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或者办事处而言,外资企业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并且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即以其投资额为限承担相应债务责任。

二、外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历史变革

财政部1992年6月24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规定,随后我国外资企业账务建立和会计处理都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以后的有关补充规定进行的。2001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2002年5月又发布了《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问题解答的通知》,同时宣布原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作废。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在上市公司推广实施,随后新会计准则逐步在各类大中型企业推广开来,外资企业会计制度再次发生变化。外资企业会计制度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发生了三次大范围的变革,企业会计账务工作的建立必须紧跟这种变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

三、外资企业账务建立应遵循的两个要点

(一)外资企业账务建立应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外资企业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外资企业财务工作也必须在我国会计法以及其他的会计法律法规的规范下进行。外资企业账务建立应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既是一种硬性的要求也是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水平的途径。

1.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企业账务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客观要求

外资企业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建立是由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趋势所决定的。2007年1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并在2007年2月1日对外公布了关于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指导意见,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新企业会计准则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资本市场保持平稳发展,相关会计机构和工作人员对新会计准则反映良好,认为新会计准则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着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原则,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计划要求在总结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平稳实施的基础上,将新企业会计准则推广应用到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去,经过总结、调整和完善争取2009年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这套准则体系。

从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再到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外资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发生了许多方面的变化,以公司坏账准备的提取为例,从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上看,外资企业会计制度允许计提坏账的项目为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计提范围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从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来看,外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按照应收款项年末余额的3%计提,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个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相应的坏账计提方法,例如账龄分析法。总之,会计法律法规的更新变化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外资企业的会计部门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财务会计知识,保证会计账务建立的合规性、会计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和财务工作开展合法性。

2.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企业账务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选择

外资企业会计账务依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公司会计核算体系。

外资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核算往往依照当地的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各地区之间进行业绩比较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会计数据的转换才能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建立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会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国会计准则体系经过不断的协调、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国际趋同的趋势。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充分考虑我国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实质上实现趋同,这一特点将有利于外资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经营状况的比较和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合理和科学。新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资产和负债、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方面做了新的调整,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些新的规定和方法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针对新的经济业务做的调整,因此,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建立和会计核算能够更好的体现企业的业务活动,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外资企业账务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外资企业的经营特点

1.账务建立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账务建立应在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置。企业账务体系的建立要在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下,针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特征建立起适应于本企业的账务体系。

企业的规模是企业建立账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参考,按照规定外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销售额选择采用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小企业会计制度。部分规模较小的外资企业的经营范围狭窄,管理水平不高,会计基础工作比较欠缺,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既能降低自身的营运成本,又能避免因外部监督部门不了解企业情况而导致工商部门审批不通过,被会计师事务所出示非无保留意见等不必要的麻烦等。

企业经营特征是企业账务建立的重要依据。按照有关规定外资企业的产品以对外销售为主,因此涉及出口业务的账务处理就会多一些,在账务建立时应该适当的使这方面的明细科目设置的更具体一些。对于生产加工型企业,要建立详细的成本核算体系,以加强对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杜绝不合理的支出项目,减少资源的浪费,如果企业涉及的产品种类比较多,还应选择对产品进行明细划分,可以采用分类管理的方法,细化核算重要产品,根据产品型号、规格设置明细科目,时刻关注重点产品的生产能力、库存量、订货量等,随时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对一般产品采用简化核算的方法,月末盘点核查数量是否账实相符,是否发生质量损坏等。

2.账务建立要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

国家为了鼓励外商投资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个地方为了吸引外资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制订了更为有利的优惠措施。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货物直接出口的可以申请减免增值税和消费税,来料加工业务对进口物资实施保税政策,产品加工完毕出口后由海关予以核销等,对个人所得税提高外商投资者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在企业所得税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外资企业类型,对企业所得税进行一定期限的免征和减征,对于高新技术型的外资企业也有相应的减免政策。除此之外,在外资企业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外汇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本身就是一些例外,优惠政策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进行账务设置时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要充分体现出各种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使财务人员和管理层对各种优惠政策有清晰的认识,了解其适用的业务范围,起止时间以及使用的条件等,在建立相关会计账务时要制定相应的备查簿并保存好相关文件,以及时应对税务部门的审查。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7.1

[2]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关西金属网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作者:曲秀娟

合资企业会计监督论文 篇2:

浅谈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方法策略

摘要: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深刻影响着企业稳而优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平衡与和谐,但现今诸多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业务能力贫乏,从业素质问题层出不穷,笔者在调查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优化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终身学习的动力;加强在职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健全合理地监督考核激励机制的五点方法策略,以期为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养的提高提供启示。

关键词: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方法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趋势,企业经济也得到了空前飞跃,但同时,企业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企业应对复杂多面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占领鳌头,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则是重中之重。

一、企业会计人员及从业素质的内涵

所谓企业会计人员,就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主要工作目标,以货币为主要统计计量单位,运用专业方法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进行经济核算、监督、分析、预测、控制、管理、决策的专门工作人员。当然,会计人员可以划分为财务会计人员、税务会计人员、管理会计人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等,但本文中所探讨的会计人员是指在企业单位(包含国有、民营、合资等企业)所从事一切会计活动的专门人员。

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应包括文化知识素养,业务能力素质及职业道德素养。本文探讨的的从业素质主要包括业务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企业会计的业务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积极认真学习钻研会计专业知识,了解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会计基础学科,掌握、精通会计技术技能,并不断提高,能够熟练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企业会计问题。职业道德素养应包括热爱企业会计工作,严格做到诚实守信,秉公办事,廉洁自律,客观公正,恪守会计行业行为规范,坚持准则,认真学习了解掌握国家财政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令,遵守法纪,抵制违法乱纪乱纪行为,坚决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服务企业,奉献社会。

二、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现状

(一)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浅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众多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会计业务水准的提高,而日渐忽视职业道德水平及法律观念的提升。现今,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为一已私利,造假欺诈,触犯法律,从而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影响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平衡与和谐。作为一名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首次专业学习之前,要首先牢固掌握职业道德、法律政策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政策理念,在国家法律、政府政策及行业规范的空间内履行应有的职责和义务,行使应有的权利,这是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核心基础,如此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人。

笔者在走访调查企业会计人员的过程中发现,职业道德问题的出现主要源头在于广大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浅薄。调查发现,某些企业会计人员自我约束力较低,将自身利益置于企业、集体利益至上,他们认为只有个人利益得到了满足,才能谈企业单位的利益;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虽不至此,但他们认为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平等的,个人利益不能为集体利益所贡献、牺牲。这种思想意识存在势必是企业安全及发展的隐患。调查还发现,大多数企业会计人员虽持证上岗,但对会计行业标准,会计行业管理规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的内容了解甚少,甚至未有耳闻。再被问及出现违法活动应如何处理时,大部分被调查者哑口无言或回答交由企业律师处理。试问,一名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浅薄的会计人员如何做好企业会计工作?

(二)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结构及知识结构失衡

调查发现,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状,即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众多,但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少之又少。尤其是在企业单位中,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会计师以上的会计从业人员,多数会计人员只能为企业进行初级的、简单的记账、算账工作,不能帮助企业分析行业发展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不能起到预测、分析、调控企业经济发展的脉络,从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会计从业职员的职能,实现企业稳而优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会计人员学历较低、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企业会计人员中有半数工作人员非会计专业,多为“半道出家”、“拜师学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知识学习,而且较多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经验重于专业知识学习。此外,企业会计人员的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参差不齐,多数人员不具备外语沟通能力,在相关合资企业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会计人员认为企业已经配备了相关外语翻译人才,自身已没有必要学习外语。在行业标准的规范下,部分企业会计人员已能运用计算机辅助工作,但仍有部分被调查者难以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会计事务,浪费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三)企业会计人员无终身学习的意识及动力

在经济、知识、人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主题背景下,终身学习是每一位企业从业人员应有的意识和动力。调查发现,企业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失衡,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有效将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纳入到专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企业会计人员对终身学习的概念模糊,认识不清,认为只要记好帐、算准账就是完成了应有工作,忽视自主学习的过程,忽视会计知识的储备,忽视企业会计人员应有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忽视与时俱进,专业知识理念更新迟缓。调查发现,尤其是国有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年限较长,年事较高,持有“铁饭碗”观念,缺少竞争压力,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四)企业会计在职培训流于形式

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较低,除了主观的问题和原因现状之外,在企业管理层面也存在着制约因素。企业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包括新员工的岗前培训和老员工的在职培训,这是会计人员进入企业、了解企业、为企业工作的条件和基础,而众多企业在培训过程中,多是流于形式,忽视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技能的塑造培训,忽视企业文化与会计工作的结合,致使众多新入职的会计人员在不能全面、深刻了解企业现状的前提下摸索着开展工作。尤其是随着高考扩招,每年会有大量的会计专业毕生进入企业工作,他们虽有相对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战经验,对企业的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无法将所学与企业实情紧密结合,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老一代会计人员在职培训过程中无法得到专业知识更新、优化的需求,工作中所遇的实际问题也无法在工作培训中得到解答。调查还发现,部分企业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草草了事,行为举止散漫,无法正常完成会计资格年检中继续教育的要求,试图通过在代理机构交费通过从业资格年检,严重影响了企业工作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好在职培训应有之义,使其流于形式。

(五)企业会计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企业会计监督考核机制是指引从业人员的灯塔。调查发现,企业会计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合理、不健全是存在于企业管理层面的另一制约因素。一个健全、合理、公开、透明地监督考核机制对促进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是着实有力的,笔者在走访调查一些民营企业中发现,部分企业缺少监督管理及考核的办法,多数是管理者随心所欲的进行考核,或考核办法简单。另有部分民营企业虽制定了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机制,但不难发现,多是“临摹”国有大型企业,无法体现自身的特色,因此也就无适用性可谈。在国有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会计的监督考核走形式,摆过场,考核完无下发考核结果,员工也就不知应如何取长补短。

三、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策略

(一)着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及法律意识

首先,作为一名企业会计人员应了解、熟悉本企业、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以国家的相关会计法律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不做有损于集体、企业及社会的失范行为,同时坚决自觉抵制经济诱惑并勇于揭发违法乱纪行为,形成行业自律自控的良好有序氛围,做到洁身自好;其次,企业应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适宜的工作环境与氛围,提倡并宣传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并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适度的评比表彰,作为企业发展的形象,号召从业人员讨论学习,查缺补漏,同时对于违法违纪的行为应坚决抵制,严肃惩处,问题严重的应上报公检法系统。另外企业还可以在会计行业内开展经济判罪案例的讲座,增强会计人员对不正之风的抵抗力,从各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恪守职业法律规范,避免会计工作失误失职,避免经济犯罪;再次,国家应加大会计行业法律宣传的力度,健全《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法律规范,清晰界定相关行业概念,并加大严惩力度,力争使会计行业做到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避免违法乱纪人员钻法律漏洞。

(二)优化队伍结构及知识结构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会计人员的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严重失调,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高职称的从业人员寥寥无几,所以优化企业从业人员的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不同层次水平的会计从业人员应了解、分析自身利弊,努力做到取长不短。企业会计工作的老员工应不断更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拓展工作视野,保持工作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逐步掌握财政、金融、经济、法律、外语、计算机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发扬以老带新的工作作风,帮助新员工更好的迅速的适应企业会计工作,共同为企业发展,为社会市场经济稳定贡献力量;其次,应从国家社会源头寻找解决策略,会计作为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在各大经济类高校和综合大学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随着高校招生的扩招,每年有大批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以专业、综合为主要培养目标,在经济学、金融学、审计学、法学的理论基础上,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会计人。

(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终身学习的动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终身学习的动力是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重要策略。首先,会计从业人员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并根据自身实情进行有针对的学习,包括学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技术学习等;其次,作为企业,应增强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动力,提供专设的学习资金和深造机会,例如选拨优秀的会计人员定向、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选派人员参与本行业、跨行业的财务交流,并与本企业员工分享学习交流的经验。

(四)加强在职培训,注重培训质量

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是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应明确培训的方向性与指导性,尤其应注重培训的质量,避免发生数量说明质量,培训流于形式的问题。首先,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情况的员工开展不同类型的在职培训。在新入职员工的岗前培训中,应介绍本企业财务制度、财务实情,使员工对企业财务状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并针对新入职人员的特点、能力进行工作岗位分配。老员工的在职培训则应多加注重行业新动态、新理念、新知识的学习探讨。其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改革趋势,企业每年应举办不容内容的在职培训,例如对新法律颁布的学习,对新政策解读的学习,对经济大脉络大方向的研讨,对外语、计算机技能的培训等;再次,企业更应注重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和人品道德的学习,为会计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健全合理地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从业人员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首先,企业应建立行业淘汰机制,使老员工摒弃“铁饭碗”的错误思想,调动老员工继续学习、积极工作的心态,增强老员工的竞争危机意识,向新员工学习先进的理念和从业技能,“以新促老”,新老员工采取平等的竞争机制,共同参与竞争考核,考核不合格,按要求采取辞退等相应考核措施;其次,建立财务工作岗位轮换机制,通过财务岗位轮换,了解企业财务工作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岗位特点等,提升从业人员换位思考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将各岗位的工作融合在一起,提高合作技能和企业运营效率。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使财务管理与会计手续保持一致,建立健全奖励和惩罚兑现机制、财务管理分工机制等。

四、结语

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企业单位、社会环境、法律机制、国家意志的多重努力与完善。我国对于企业会计人员从业素质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结果,但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会计行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在实践过程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不断摸索探求提高从业素质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会计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曲雪梅.浅议如何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2):124-125.

[2].钟莉.浅议如何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12-13.

(常雅迪:河南省洛阳师范学院。)

作者:常雅迪

合资企业会计监督论文 篇3: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影响

【摘 要】 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收益确认计量观、会计计量属性和财务报告目标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上市公司投资者行为和决策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这些变化的分析,探寻其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影响机理与原因。

【关键词】 会计准则; 投资者; 实施影响

一、引言

会计准则作为资本市场的规则之一,其本质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贺建刚、刘峰,2006),它对于完善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保证条件(葛家澍,2002),而能否获取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首次实施后,财政部高度重视其在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已连续三年成立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工作组,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式,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以及企业相关财务数据的变化进行监督和分析,足见国家对这次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上市公司执行情况的重视程度。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其实施过程中,收益确认计量观、会计计量属性以及财务报告的目标等传统的会计理念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以会计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又对上市公司投资者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关于收益确认计量观、会计计量属性和财务报告目标发生的变化及其特点,探寻这些变化对投资者的影响机理与原因。

二、收益确认计量观的转变对投资者的影响

从收益的确认与计量角度来看,现行会计准则在其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收入费用观认为,企业的收益应该通过计算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确定,会计确认与计量应该以利润表为中心;而资产负债观则认为应该基于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变动来计算收益,会计确认与计量应该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现行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具体体现在所得税的计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借款费用中符合资本化条件部分可予以资本化,将弃置费用确认为预计负债等诸多方面。

现行会计准则实施中会计收益计量观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逐渐引导投资者从单纯关注被投资单位的收入费用情况向更加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及其变动情况转变,促使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收入费用观强调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的首要地位。然而,由于利润表存在着收入与费用计量的口径不同、不能反映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等诸多局限性,投资者对利润表的过度重视会使企业更倾向于追逐短期的利益,这也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动机。而资产负债观本着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的理念,使得企业的收益中既包含了当期已实现的利润,又包含了当期未实现的利润,是一个“全面收益”的范畴。“全面收益”能够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使投资者进行决策时能够获取更充分、更适当的信息,提高投资的收益水平。

财政部在2008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明确要求企业在利润表的“净利润”项目下增设“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同时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的具体金额,以反映企业当期实现的全面收益。利润表的这一变化打破了传统收益的披露模式,更加直观地反映出资产负债观下所确认收益的种类、金额及其构成情况,便于投资者获取与全面收益有关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能够使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资产负债观克服了收入费用观的缺点,防止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超前超额分配利润等短期行为,更有助于投资者对企业进行长期的可持续的投资决策,获取更加长远的利益。

三、公允价值的运用对投资者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现行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和自愿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在我国,公允价值曾经被允许在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但由于大量出现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使得公允价值最终被限制使用。近年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会计准则的普遍做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完善与发展以及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公允价值的再次运用已成为大势所趋。

公允价值是市场中交易双方公平交易下所确定的价格。采用公允价值属性对符合条件的资产、负债进行计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这些资产、负债当前的市场价值,这为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把握投资机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公允价值被应用于金融工具的计量、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具体业务。这些业务的共同特点在于,其价值或金额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波动幅度较大。以金融工具为例,企业持有的金融工具多为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以及衍生产品等,它们的历史成本已经无法真实反映金融资产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公允价值反映了金融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更能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从2007年上市公司首次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看,由执行现行会计准则引起的企业年初股东权益变化中,增幅最大的项目便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这两类金融资产应该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年初股东权益。经统计,这一项目所产生的差额涉及454家上市公司,共调增年初股东权益795.04亿元,占2007年1月1日按旧准则编制的股东权益总额的1.92%,占期初股东权益净增加金额的比例为79.29%(如表1①所示)。

由此可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会提供截然不同的会计信息。毋庸置疑的是,在2007年我国股市整体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采用公允价值对公司持有的上述资产进行计量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进而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而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或其他计量属性,则会对投资者的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

单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来看,其在实务中准确的获取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一旦利用不当,公允价值中就会含有大量人为估计的因素,甚至被舞弊和造假所利用,这些信息一旦被投资者所获取,投资者的利益就很可能受到损害,早期对公允价值的禁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此。因此,现行会计准则对于其实施过程中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要求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符合特定的前提条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其它计量属性。各项使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也严格限制了其适用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允价值的“公允”表达,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利润的操纵,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以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为例,该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只有在投资性房地产同时满足“具有活跃房地产市场”、“企业能够对其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等特定条件时才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准则同时还规定: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得再将其转换为成本模式。这种做法使得企业在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过程中变得格外谨慎(具体情况如表2③所示),从而有效地挤掉了公允价值中的“水分”,同时也杜绝了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转换调节利润的行为,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四、财务报告目标转变对投资者的影响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是两种不同的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资源的所有者如实反映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该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则认为,财务报告目标在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其核心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前,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一直强调受托责任观。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原有的财务报告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现行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完善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提高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的地位。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财务报告的目标在受托责任的基础上,还必须同时满足决策有用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38项具体准则中,30项确认计量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当向投资者披露的与该准则有关的信息,8项报告类准则直接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作出要求。这表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护投资者利益、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信息需求放在重要位置。这将使投资者获取更多有助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提高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从辽宁省部分企业的总会计师对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反馈情况来看,在被调查的总会计师中,有84.62%的总会计师认为,现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信息对于外部投资的决策有很大用处。另外有78.57%的总会计师认为,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具体情况如图1、图2所示。④

五、结语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已有四年的时间。四年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我国实现了平稳的过渡,得到了有效的实施,经济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摒弃了原有会计准则中的一些弊端,它的实施大大改善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更加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同时,现行会计准则也在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应该注意到,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值得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贺建刚,刘峰.司法体系、会计准则导向与投资者保护:一项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6(11).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

[3] 刘永泽.从新会计准则体系看会计理念的更新[J].财会学习,2008(3).

[4]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8).

[5]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2008(6).

[6] 刘玉廷,王鹏,薛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基于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6).

作者:张先治 蔡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信贷消费探究论文下一篇:审计模式基础分析论文

热门文章

合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