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2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洪涝灾害频发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比较薄弱的广大西南丘陵地区,这更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困境分析

摘要:东西部差距的形成源于:地理环境问题是西部长期落后的初始原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是后期开发的结果,而人口刚性膨胀又加剧了这个恶果;国家政策拉大了东西部差距,而且现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会使这个差距继续扩大;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使东西部差距在短期内无法根本缩小,相反还会日益扩大。因此,解决东西部差距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克服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思想,制定长期的科学发展规划。

关键词: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四大困境

从各个地方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和基层政府的规划来看,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仍然没有科学认识到东西部差距的严峻现实及其形成的原因。正确认识东西部差距的现实及其形成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原因,对于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正确制定发展规划和各种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是地理环境问题

本文讨论的西部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陕西和宁夏12个省市区,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1.5%[1]。

从地势来看,我国西部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其他还有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海拔也比较高。西部地区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第二地形的中低山地。科学研究证明,陆地海拔每升高1000米,人体劳动能力就因缺氧而下降10%左右,正常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时的劳动能力比在近海平原处工作时下降39.7%;海拔每升高1000米,内燃机功率就下降8-13%,油耗增加6%。西部的工业效率是东部的40%,综合效益指数为东部的83%,劳动生产率为东部的80%。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西藏经济发展成本大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0%-170%[2]。

从气候来看,西部受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影响都很强烈,寒、暖、干、湿的季节变化很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为冬夏两种季风交替的时期,天气多变,各种气候分子时空分布不均。旱灾、雪灾、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给农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极大地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西部地区平均每年受灾面积达600多万公顷,近10年达到773万多公顷,其中旱灾占80%[3]。当然这其中也有人为的原因。

从交通来看,西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山高路险,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发达,不临海,也没有江河航道,只有重庆有一个长江口岸,导致区域市场分隔,资源流通不畅,运输成本高,人们的商品意识不强,封闭意识浓厚。尤其是西藏进出藏难度非常大,虽然进藏火车已经开通,林芝机场已经通航,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进出藏的便利性和运输成本仍然难以同东部比较;同时也要警惕其消极影响,如进藏人员的大量进入与西藏生态环境的容量冲突问题。盲目发展交通会遇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态环境的脆弱与保护问题,二是巨额资金来源问题。

从边境条件来看,西部边境线长达20000公里,相邻国家有十多个,边境国家中除俄罗斯外,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贸易互补性不强,边境口岸开放程度低,这些使得边境贸易条件难度加大,边境贸易额非常小,边境贸易层次不高,从而利用国外市场难度加大,创汇能力大打折扣。2005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仅3.17%,出口占3.38%,进口占2.94%[4]。

以上这些因素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长期得不到发展或发展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决定了西部的区位劣势是无法根本改变的,至少在短期内,从而使得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成本高,经济效率低下,经济总量增长缓慢,经济结构层次低。

二、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第二个困境是自然资源问题

在所有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资源。

2005年,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1.5%,人口占28.0%,人口密度52.4人/平方公里,不及全国平均水平136.2人/平方公里的一半[5],表明西部土地人口承载力非常低;同时西部地区还存在土地严重超载问题。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没有土地,人类将没有生存的基础。虽然西部地区占71.5%的国土面积,但是适宜耕作的土地少,一旦强行开发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性问题,导致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低。西部有很大一部分土地是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如西藏适宜居住的面积仅占西藏的27%,新疆适宜居住的那块绿洲占新疆的3-5%。中科院在1997年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一书中,认为西藏、云南、贵州、甘肃、青海为土地承载超载区,四川、新疆、陕西、宁夏为土地承载力临界区。黄胜利和胡金明认为[6],西部地区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都很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压力最高的依次为宁夏、陕西、甘肃、西藏、新疆、山西、内蒙古、四川、青海和云南。绿洲是新疆土地承载人口的主体,占了全疆总人口的95%以上,人口密度达到215人。

西部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1.75%,但是土质疏松、土壤肥力低下。从耕地等级划分来看,西北区一等地只占40%,二、三等地占60%;内蒙古半干旱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一等地所占比重不足25%。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三等地与不宜农耕地均占60%以上,耕地质量极差。西部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充足,但是土壤侵蚀、沙化严重,灌溉难度大。这些使得西部粮食生产处于供给不足状态,每年需要调入粮食以满足区内平衡。这样必然使当地的收入流失,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對资源的有限性和劣质性,人口的增长又是刚性的,而且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9‰),其中西藏为10.79‰,新疆为11.38‰[7]。增长的人口又需要分享资源,也就意味着超载将会加剧,超载的加剧可能导致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反过来又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如果任其发展,恶性循环将不可避免。土地超载严重影响着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安全和质量,同时也阻碍着西部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阻碍了生产率的提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另一种重要资源。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制约着西部经济开发的方向、进程和规模。有关资料显示,西部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差距悬殊,西南地区的藏、渝、川、滇、桂每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108立方米以上;西北的宁夏、甘肃只有280×108立方米,其中宁夏最少,仅为10×108立方米。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年内变化明显,成为水旱灾的主要原因,其中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是全国的旱灾多发区。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一方面导致人均水量不均,最多的是西藏,人均达到171724.1立方米,最少的是宁夏,人均水量只有177.1立方米;另一方面导致耕地得到的水量也不均,同样是西藏最高为1236072.8立方米/公顷,宁夏最低为780.26立方米/公顷。从人均水量和地均水量综合考虑,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均严重缺水,影响了农业正常生产,影响了当地居民用水安全;同时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利用程度低,开发难度大,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这两方面都影响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牧区,西部草场超载日趋严重。草地资源是发展草食动物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西部草场在退化减少,新中国以来的50多年中,西部地区草原亩均干草生产量已下降40%,有2亿亩草地已转变成沙漠或戈壁,还有2亿亩草地正在受风沙危害,碱化草地面积亦超过1亿亩;而牲畜却在增加,建国50多年来,我国草原区的牲畜头数增加了2倍,造成草场超载率非常严重。草场超载率西藏1964年为10.7%,1993年为65.7%,青海1966年为6.6%,1993年为53.1%[8]。草场严重超载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牧民的收入增长。但是每年投入的草场建设资金杯水车薪,遏制不了草场退化减少的命运。

除了这些自然资源之外,其他资源也是处于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一旦盲目开发利用就可能造成难以恢复的生态恶果。所以,一方面是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劣质性,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部分资源优势无法绕过生态问题和交通难题而实现经济优势的转化。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必将是长期存在,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三、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第三个困境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中央政府长期以来的经济政策和行政政策的结果。

众所周知,中国的区域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中央政府的计划和控制下发展的。在新中国建国后的3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一直采用“二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与内地。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沿海地区已较内地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在这一时期里,由于国家采用均衡发展的政策,加之西部地区具有大量重工业资源和独特的战略区位,在经济投资和建设上受到重视,因而地区间的差距没有被过分拉大。但尽管如此,由于首都、直辖市和大多数特大城市都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因此,在基础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中央政府的投资仍是一直向东部地区倾斜的。

1980年以后,中央政府开始对中国经济区域改用“三分法”,即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这种战略的总体原则是将最优惠的经济政策和开发政策给予经济条件和区位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而置内地于相对苛刻的经济政策和开放政策环境之下。正是在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梯度进一步快速扩大。到本世纪初时,中国东部之间的差距已扩大到了惊人程度,不同地区人均GDP和收入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如2004年上海市的人均GDP为55307元,贵州省人均GDP仅为4215元[9],二者相差13倍以上。若是再考虑到城乡差别,则贵州农民与上海城市居民人均GDP的差距将会达到四、五十倍。

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仅仅是造成差距的一种可能性,而国家的政策则是把可能性变成了悲壮的现实,而且被无情地拉大了,并将继续扩大。要想扭转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难度很大,要缩小差距更难。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东部发育很不完善。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方面东西部差距非常显著,西部地区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普遍落后,必然在吸引资源方面,尤其是在引进和留住最重要的资源——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优势,在产品的研发和专利方面、市场占有率方面必然处于弱势地位。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相當不健全,地方政府必然插手干预,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甚至浪费,交易成本上升。

二是西部地区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所处的区位以及国家开放政策造成自身开放意识不强,外来事物总量少、接受能力差,造成“等、跟、学”、“等、靠、要”的被动局面,缺乏创新意识,必然会沿袭已有的制度和体制,那就是计划经济体制。表现在:经济管理方式上,习惯用计划经济管理办法管理国有经济,习惯用管理国有企业的办法管理民营经济,习惯用管理内资企业的方式管理外资企业,政府往往直接插手要素配置、企业经营和资产重组及各种投资建设项目;在调控手段上,政府的行政性直接调控仍占主导地位,政府间接调控和服务功能十分薄弱,考虑市场发展、企业发展需要少;在审批制度上,审批事项繁多,程序复杂,部门收费多;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培育调控市场体系的办法不多,地方性法制法规政策体系建设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三是国家政策主观倾向西部,而客观相反。虽然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制定了很多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认为,“西气东输”等五大工程事实上仍为全国工程,不是单纯的西部开发工程,解决的是东中部能源、资源不足问题,绝大多数利益输、送到东中部[10]。《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也认为这些大项目存在漏出效应,有的跟当地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有的通过外地采购和承包,甚至工程建设的民工也有许多来自中部[11]。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势必导致全国经济总量进一步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现行的转移支付体系考虑并且区分了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并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实施倾斜的转移支付政策,但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获得的人均转移支付却低于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现有的几种转移支付形式中,占主体地位的税收还是以收入来源地为基础进行分配的,它不但不能解决地区间的不平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地方的既得利益,越富裕的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越多,越贫穷的地区得到转移支付越少。

因此,西部经济的发展以及东西部差距的缩小必将是一个非常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四、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第四个困境是人力资源问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起着最根本的作用。从长远来看,西部开发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人力资源问题,也是最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能够解决的问题。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一方面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人均受教育年限短,2005年在全国15岁以上人口的抽样调查中, 全国文盲率平均为11.04%,北京最低为3.92%,男性仅1.51%,而西部文盲率达到15.21%,其中女性达到21.62%,分别高于东部6.39个百分点和8.18个百分点,西藏为最高,达到44.84%,并且女性文盲率高达55.76%[12];97%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受过初级培训[13]。另一方面人才匮乏,流失严重。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全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只有15%集中在西部,而西部地区人口数却占全国人口数的28.56%[14]。改革开放以来,“孔雀东南飞”一直是我国人才流动的总趋向。近十多年来,这种人才流动趋向更是进一步在不断增强,甚至“麻雀”也东南飞。同时西部地区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也大量地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与教育密切相关。但是,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机构方面西部地区更显劣势,以2001年各地区教育经费来看,全国人均教育经费为367元,东部沿海各省市的人均教育经费一般都在500元以上,北京更是高达2844元,而西部地区的重庆为279元、四川为233元、贵州为175元、云南为267元、广西为233元[15]。2003年,农村教育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7亿元(不包括西藏),其中东部占45.0%,西部占24.0%。显然,西部地区财政收入的有限性和教育经费的短缺,使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难以得到大的提高,使东西部人力资源的差距愈益扩大。

西部地区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和引进困难不仅与当地经济落后有关,而且与人才制度环境有关,甚至成为主要限制因素。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使得人才匮乏,人才匮乏经济越落后,从而越是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使经济更加落后。同时,西部人才制度的核心是“管”人而不是“服务”于人,而制度的低效率安排与整个西部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有关。当地的人力资源素质决定了当地人力资源制度的核心,在一个整体素质不高的地区所制定的用人制度必然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思路和手段,西部地区开放程度低,接受外来事物少,接受难度大,必然沿用以前的计划手段“管”人,和物质资源一样,进行调配,而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力资源使用,更不可能服务于人了,西部某省级政府曾下发一份文件,把招聘人才说成是“采购教师”。而高素质的人才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必然会与这种用人体制发生冲突,流失就是必然的,引进之后再走也是必然的。所以,西部地区人才大量流失和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是必然的。

导致西部地区陷入人力资源困境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首先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次是西部地区巨大的教育投资缺口短期无法弥补。

结论

我国东西部差距的形成源于,地理环境问题是西部长期落后的初始原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是后期开发的结果,而人口刚性膨胀又加剧了这个恶果;国家政策拉大了东西部差距,而且现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会使这个差距继续扩大,一些逆转的措施收效甚微;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使东西部差距在短期内无法根本缩小,相反还会日益扩大。解决东西部差距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问题,绝非本文能解决,也不是本文的初衷。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却无视这种差距的特殊性,提出一些所谓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做出一些短期的甚至是错误的决策,妄图在短期内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中等水平[16],这是不现实的,不切实际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指出:“经济只能管好我们的今天,科技改善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17]从长期来看,提高当地人力资源素质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引进人才作为一种短期的辅助手段;从思想观念的创新和制度环境的创新入手,通过外力打破现有的路径依赖,加快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短期内应该调整国家和地方政策,努力使东西部差距扩大趋势变缓或者尽力不再扩大,克服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所谓跨越式赶超战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2-6

[2] 郭凤芝.区域成本差异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个宏观的研究视角.中国藏学.2004.3

[3] 趙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

[4]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18-11计算得出

[5]前两个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2-6,后两个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2-6计算得出

[6]黄胜利,胡金明.我国人口与生态压力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

[7]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4-3

[8]王天津著.青藏高原人口与环境承载力.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4.第77页

[9]数据来源于西藏统计年鉴2005表19-1

[10]《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http://www.b.88xu.cn/ShowArticle2.asp?ArticleID=190

[11]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第64-65页

[12]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表4-13

[13]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第3页

[14]王一多.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困境及成因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15]同上

[16]西藏“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报告

[17]转引自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第443页

(作者通讯地址: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林芝 860000)

作者:刘天平

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我国西部丘陵地区水利工程发展分析

摘要:洪涝灾害频发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比较薄弱的广大西南丘陵地区,这更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西南丘陵;水利工程;农田水利

1 概述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源,但是它的自然存在状态并不是完全符合我们人类的需要。只有修筑水利工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而且可以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不同时段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的需要。水利工程主要是用来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利工程主要靠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来实现其目的的。

我国是一个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与水患不断斗争的历史,兴修水利、根除水害历来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大事。当前,中国的水利状况是: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也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建设有明显的短板,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国水情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些新的挑战也成为了我国迫切解决水患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大,我国水利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对于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紧迫,不断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落实十八大“美丽中国”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也要尽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

对于水利建设比较薄弱的西南丘陵地区,这更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2 西南丘陵地区水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洪涝灾害频发

在我国,洪涝灾害是发生最为频繁、灾害损失最重、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相关统计,近年来,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8万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5%,而美国仅占0.22%。西南丘陵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地貌,降雨比较集中,更容易造成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2.2 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工程建设滞后

国家一向比较重视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相当明显的改善,但是与交通、通信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水利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拖后腿的项目建设。尤其是在防洪工程体系构建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薄弱环节。比如,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比较低,现在大多的河流只能防御3~5年一遇的洪水,部分河流甚至沒有基本的防护工程,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10~2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很弱,我国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大部分在西南地区,面积约97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3亿人,绝大多数灾害隐患点没有设置监测预警设施,更没有进行有效治理。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西部丘陵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基础更是薄弱。以四川省为例,全省已建工程渠系配套不全,目前仍有3万多公里小型渠道未配套,每年有近20亿立方米水不能有效利用。严重的干旱能使大部分区县出现严重缺水,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人们生活用水无法正常供给。绝大多数区县水利基础工程薄弱,根本不适应自然干旱的供水承受力。

2.3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农田水利,设备老化严重,现在还有不少地方还在使用20世纪“大跃进”时期的设备。而对于西南丘陵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水利的投入就更少了。例如,“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小农水项目年均总投入仅为5亿元左右。

2010年历史罕见的旱情也再次暴露出我国农业水利投入不足,正是由于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造成了不少地方在旱情面前束手无策。而西南丘陵地区这些问题就更严重,欠账更多。

在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中,水利设施投入是占比重最小的一块。2010年,我国的水利设施投入不足2000亿元,这还不足交通建设投资的10%。出现这样比例,是因为其他基础设施部门都带有很强的经营性,有盈利空间,也就能吸引大量社会投资,而水利建设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如果国家不主导投资,社会很难有积极性大量投入,因此,水利的投入一直很薄弱。

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国家应该不断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拓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长效投入机制。

2.4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

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的农业大部分是灌溉农业,需要充足的水利设施,因此对农田水利的依存度很高。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一是老化失修严重。现有的灌溉排水设施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由于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导致设备长期缺乏维护,使水利设备的功能不断衰退,效益降低。二是配套设备不全、标准较低。三是灌溉规模不足。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中,一半以上仍然是没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大部分还要靠天吃饭。还有一部分水土资源条件较好,比较适合发展灌溉的地区,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加上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发生持续旱涝灾害的几率不断加大,我国的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很大的风险。

3 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

3.1 重视民生水利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农谚形象地道出了农田水利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水利工程建设要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为重点,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条件。

花椒是重庆某地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3000多亩。该地地处半山腰,水资源缺乏,修水利设施以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实施高效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后,该地大部分村庄都是受益地。近年来,该地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缓解了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如今的花椒基地里,修了很多水池,星罗棋布。花椒地里设置了众多取水墩,这些水墩与水池之间都用管道连接。平时把有限的山坪塘的水用管道输送到水池蓄存,遇到干旱,把胶管接在取水墩水龙头上,就可以把水浇到花椒树根部。这样浇水,点对点,所浇的水全部被花椒树吸收,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3.2 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经过多年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抵御旱灾能力提升较快,但总体抗旱能力仍然偏低。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用水大量增加影响,我国的旱情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尤其是近一两年来,西南地区发生的特大旱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抗旱根本出路在节水,要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运用价格等经济杠杆,引导节约用水,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鼓励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科学调度管理水资源、加强抗旱工程建设、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三者并举,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抗旱减灾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应该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

3.3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覆盖范围还不够全,工程标准比较低,尤其是西南丘陵地区推进这项工程有一定的难度。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3.4 建设适应丘陵地区的水利工程

小微型水利工程是通过多年研究,而形成的一种适合西南丘陵地区特点的工程。它具有投资省、见效快、农民参与度高的特点,非常适合西南丘陵地区分散的村落居民用水和耕地用水的需求。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拥有很高超的智慧。比如,他们利用丘陵地区的地理特点,修建了很多富于创造性的水利工程,凸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无比高超的技巧。浙东一带的鉴湖,就是利用沿江海的丘陵“山—原—海”的台阶地形特点修筑的水利工程。它从汉代起,通过建造湖堤和斗门,闸、堰、涵管等一系列工程,把众多的小湖泊联通起来,进行蓄水,既可以排涝又可以御咸蓄淡,进行灌溉,使得鉴湖附近万顷土地灾害很少,从而使得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受益八百多年。又比如元代兴建的会通河,长达三百多里,流经丘陵地带,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通过建造数十座闸、堰等渠系建筑物使船只逐级顺利航行,这种由低处向高处过船的技术,对以后扩展人工航运地區有很重要的意义。

3.5 推进水土资源保护,保障生态安全

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水土资源保护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水土资源保护对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广大的西南丘陵地区应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第一,首先要从预防做起。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要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第二,治理和修复水土严重区域。对已经形成的严重水土流失地区,应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有重点地开展坡耕地、侵蚀沟综合整治,务必保证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的地区,采取封禁保护等措施,促进生态恢复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姚帮松,王辉,潘景副,肖卫华.湖南省山丘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

[2] 张涛,徐恩英,冯文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调研与思考[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

作者简介:龙凤(1969—),女,重庆人,四川省宜宾县水务局机械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工艺。

作者:龙凤

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 篇3:

“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西部经济地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因而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该战略的实施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成效不明显。因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就意味着该战略的出台我国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将面临着一些列的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机遇;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发展情况于2013年提出来的伟大构想。这一战略的实施,成为各个地区交通、贸易联系发展的桥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是云南,在这个战略中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一带一路”的概述

1.“一带一路”的含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我国根据本国发展情况以及国际局势,提出的国际间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更深入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是根据中国与相关国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平台,来进一步发展经济。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与沿线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2.“一带一路”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以及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迫切中国采取一些措施推动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短东西方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改变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众所周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如上海、深圳、浙江、福建等,并先后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建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港口城市,这些政策的施行,使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但此时的中国西部,依旧处于落后的局面,从而使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即使后来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成效甚微。其次,我国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国际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需要从国外大量引进科技、资本及管理模式等。如今。我们国家经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很好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因而,需要把既有的产业向国外转移。再加之,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中国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必须利用国际环境,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就是说,脱离了经济全球化这个国际大环境,本国自搞经济,将使经济发展处于不利的环境。因而,在此情况下,“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

二、“一带一路”战略为西部发展带来的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契机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依旧以农业、工业为主,辅之以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较东部及沿海地区来说,发展相对落后,需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此来改变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出台,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契机,为加快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辟了快速通道。有利于西部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现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也可促进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经济贸易国际化,从而横贯中国大江南北。“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西部产业融合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则意味着东部很多先进设备、服务、理念等将涌入西部,西部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东部的优质资源,发展成具有西部特色的经济、文化产业,进而使西部地区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區的医疗服务、教育水平等,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使西部地区向着现代化发展目标迈进。

3.“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转变西部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

“一带一路”战略,意味着中国各省市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主要指中国与其他相关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日益把沿线国家编织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西部民众“唯本省好”的传统观念,鼓励西部民众去外部看一看的想法。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传入西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西部民众传统、保守的思想,使其朝着开放性、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4.“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改变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把国内与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经济等引进了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西部地区朝着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改变了以往相对落后的局面,缩小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打破这种不平衡的局面。

5.“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

“一带一路”的施行,缩小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更好地立足于国际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提高了我国的大国地位,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三、“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挑战

1.对西部地区现有经济基础提出了挑战

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之与东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居民纯收入较低。因而,要想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西部的投入,推动其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使“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反哺西部地区,发挥其无限创造力。

2.对西部地区现有基础设施提出了挑战

为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我国曾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依旧处于落后地位。如昆明与上海之间,在2016年才通了高铁。但这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已没有开发潜力,恰恰相反,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包括交通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以此来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提供有利的环境。

3.对西部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

纵所周知,西部地区开发相对较晚,因而生态环境较东部发达地区好。西部很多地区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如广西桂林、云南丽江等,因其环境的良好,新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云南,更是有“植物王国”的美誉。但是,“一带一路”的施行,并意味着要在西部地区建设工厂、企业,进行能源开发等,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会伴随着生态效益的降低。在加上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发展交通意味着要开发道路,砍伐森林,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增多,因而,很大程度上,使人们原有的生态环境大打折扣。这对西部民众的生活而言,无意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是必然趋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对我国西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其施行中,会推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西部经济增长,并使其朝着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但也对西部现有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冲击。因而,要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把挑战转变为有利条件。从而使“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反哺西部地区,使西部地区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凌云.试论“一带一路”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及挑战[J].中国集体经济,2016(7):24-25.

[2]牛伟杰.“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1):26-27.

[3]赵思琪,朱启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西部地区发展战略[J].时代金融,2016(14):70-71.

作者:郑荣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货币经济学分析论文下一篇:块状民营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