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自卑与超越读范文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这本书的主线大致从以下三个命题出发的:人活在地球,必须以群居方式生存,人与他人是联系的;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推动社会进步;人有两性,必须以爱情婚姻的方式繁衍。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那么,如何超越自卑?他的答案是:合作、常识、理性与责任感。自卑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本书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人类是生活在充满“意义”的领域之中。然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所有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们错误理解生活意义。这种人对他人和社会都毫无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职业、友谊等各方面问题上,他们不愿用与人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在生活中不能不面临失败。事实上,这种个人自私的生活意义,恰恰是最没有意义的。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的,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一句话,“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它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心灵只能在肉体的能限之内指使肉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的地位。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这个地位努力的,因此肉体的每种活动都能体现出心灵的目标。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反之,不正确的优越感和目标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人只想避开困难,心灵不能命令肉 体趋向真正优越地位,自己的行动也无法超越自卑,这样的人结果往往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

“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真正能主宰生活的人,是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合作的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包含了对社会的奉献,因而最终必定成功。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事实上,一般人都误认为自卑不是件光荣的事情,因此大多不愿正面去谈论它,可是自

卑却不断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态度.自卑心愈强的人,如果个性又较为刚强,加上旺盛的企图心,将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超越心理。,希望在其它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藉以弥补心中自卑的部分。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有些人因为自卑而畏缩,对于外界事物怯于表达本身想法;也有些人想要超越自卑,但是不得其门而入,或是能力不足,结果演变成自暴自弃,认为再多的努力都是枉然,干脆全盘否定、全面放弃。

个人认为自卑和不善意的超越心理将是失败的起源。

09级文艺新闻

魏万娟

第二篇:读《自卑与超越》心得体会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都是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分享会刚开始的时候陆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她说她个人比较喜欢纸张的形式,因为有一种亲切感,而且读书的时候还可以写一些笔记,写一些作者在书里的观点,等以后读同一位作者的书的时候可以相对比,我真的很赞同她的观点,让我又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随后陆老师说到若想读懂这本书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前我看书只记得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从来没有想到过了解作者的生平,我所了解的阿德勒是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我并没有深入了解作者本人的生平,但是今天陆老师讲了一些他的童年和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我突然明白了他是怀揣着怎么样的心情写的这本书。

他在这本书里的核心就是与别人联系合作无论学校、家庭、社会他都坚定这个理念,我很认同,其中与别人合作接受别人的优秀是一种很好缓解自己自卑与别人的关系的两全其美的方法。同样我了解到‘自卑’,什么代表是自卑,就是当你突然要面临一个问题的时候感到无能为力,自己解决不了,用现在很火的网络用语就是实力配不上野心。那么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吧。若不想自卑超越自己那么就奋斗,作者也很注重奋斗,不停的去奋斗,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个奋斗是建立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阿德勒也认为对身边的人若失去兴趣可能就是有心理疾病,我认为是对的,在我高三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得了心理得病。当时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包括人。我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但那段时间真的不想与人打交道,所以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承认他是一位很棒的心理学家,但他有一个观点我也是不认同的,就是他对人生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意义是无私奉献,但我个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所谓俗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认为人性本是恶的,就是可以为了自欲做一些事情,陆老师随后告诉我们他的奉献也是让自己获得成就,那如果是这样他也是为了自己去奉献他人。我想可能奉献有大义也有所小义吧。

第三篇:读《自卑与超越》有感——如何让人生更有价值

你的欧哥 小掌灯

然而仅仅花了三天,我就把它阅读完了。且将我的收获与朋友们分享。

这基本上算是一本归类为哲学的书籍。作者的来头不小,序言里是这样介绍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他曾与弗洛伊德在同一座城市行医,并成为好友,然而两人最终却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我们每个人性格里都有缺陷,或者我们应该要学会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不管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我们要超越这些让我们自卑的障碍。

人生价值

三要素

第一: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关系。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

第二:我们要学会融入团队与合作。我们是众生中的一员,我们的身边尽是他人,我们生活在与他们的联系中,个人的缺点和限制决定了一个人不可能凭自己的能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离群索居,将会走向灭亡。

第三:爱情婚姻问题属于第三纬度的要求。每一个身心发育正常的男女都必须要面对,当我们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人所表现出来所作所为就是其最好的回答。

如何梳理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呢?就是通过学习培养能力,以一份合适的职业让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求得生存;并在人际间找到合适的位置相互合作并分享合作成果;知道男女有别,明白人类的繁衍发展取决于我们的爱情生活,并与合适的伴侣一起共度余生。

当然,我们知道有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或许是职业,或许是爱情,伴侣,婚姻。这里就不展开了,是另一个话题。

如何超越

缺陷

回忆起我小时候,常常因为脸上有青春痘,而被嘲笑。我从来没有在父母那儿寻求过心灵上的安慰和鼓励。或许我的父辈们并不懂也不在乎什么叫心理安慰,什么叫梳导。考得好就奖,考得差就打板子,事物非黑即白。当然,他们也许正忙于为温饱和家庭的生计而操心,根本就顾不上精神层面的追求。

但是如今我们不一样,我们希望一方面战胜自己原生家庭带来的那些不合时宜的缺点,另一方面希望把更好的呈现给我们的下一代。

比如,我从小经受父亲的体罚打骂,当我做了父亲以后,我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或最好的办法,我力求避免父辈给我的阴影在下一代身上重现。

如果有选择,继续往上走,跳出来,再回头,就可以发现更多本可以做得更好的选择。

做更好的

自己

人们一直努力的从卑微走向高贵,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底层走向上层,这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整个过程的一条线,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为止。 其实每个人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会努力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书中也强调了父母亲角色对一个人成长和人生性格养成的影响。有时候也挺同情那些这方面有缺失的孩子。

对于为什么有的人控制情绪或脾气的能力或方式很差?因为他无法从自己的内心进行平复这种情绪,只能通过谩骂,打击或攻击另一个人来让自己摆脱这种情绪。同时,愤怒也会作用于器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发怒时面部扭曲,或者狰狞。民间也常有生气或发怒的母亲的乳汁有毒,甚至能杀死婴儿的说法。

当我们知道这些以后,如果对家里的亲人或朋友遇到这样的情形时,我们要避其锋芒,并对他们表示同情,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和控制以及管理自己的情绪。仿佛迁怒于他人,埋怨,责怪成了他们的惯常手法,实在找不到怪的,也会怪运气不好,怪老天爷对自己不好等等。

最后我想总结一点就是:人生之意义在于奉献,于他人有价值。虽然能力有大小,大者如国家领导人、总统、地方行政长官、公司领导,他们或造福一方人民,或带领员工为社会创造价值;小者如个体,在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子女、父母等角色,圆满完成自己对人生的认知。这也是值得推崇。有大成就者成就大我,有小成就者成就小我。

写在

最后

希望有缘读到此书的朋友能够多阅读一下这方面的书籍。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智慧就把人生中所有的迷惑和问题都想明白并找到答案,但是借助这些先知却可以。你说呢?

第四篇:《自卑与超越》书评

2014053317赵昱菲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写出了《自卑与超越》一书。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一、要点

什么是自卑?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每个人为自己构建的“生活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义,不能忽略三个基本事实:

(1)人类生活在资源贫瘠、物少人多、竞争激烈的地球上;

(2)个人很脆弱,受到种种限制,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想只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应付一切问题,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

(3)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

由上述三个基本事实进行延伸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人类在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可归为三个类别: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

我们常常希望改进目前的地位,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自卑感。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这也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主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和目标,问题就随之而来。当人们在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这三个方面频频遭遇问题,他会表现出一种自卑的人格气质。

非理性的自卑何以让人无法自拔?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作者将器官缺陷、娇纵、忽视归纳为儿童时期最容易碰到的三种问题。存在以上问题的儿童,他们在早期获得安全感优越感的方式可能是强调自己的身体缺陷、依赖他人的肯定、哭闹淘气以引起他人注意等等,缺乏通过自己正常努力或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来达到目的的成功经验,并更容易感受到挫败。结果在之后的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目的”环路不断被强化、放大。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超越自卑?阿德勒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简而言之,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作者通篇强调的“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具体而言,阿德勒强调母亲在养育孩子的关键作用:第一步,母亲爱护孩子,让孩子与外界建立一种初步的、积极的联系;第二步,母亲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引入另外一个合作的角色;第三步,母亲引导孩子进一步扩大社会接触,对他人产生兴趣。然而作者也认为比教导父母可行性更强的是对教师进行指导,鼓励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判断孩子的真正需求,与家庭合作加以引导。

二、启示

《自卑与超越》一书给我的启示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往往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他的自卑感会变成他的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

在阿德勒的启发下,我对自己的“最初记忆”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与书中观点一致。这种对“海量回忆”的“有限选取模式”,足以窥见到我的思维模式和潜意识中的某些特点,是认识自我、解剖自我的一个门径。

另外,阿德勒在书中介绍了几个精神病案例,足以引起我的重视和警觉。

1923年,在奥地利出现了一个病例。患者在家中排名老么。幼年时,由于他的体能和智能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姐姐,体育成绩和学习成绩较差,有时还需要靠抄袭哥哥的作业来应付老师。一日,他向父亲坦白自己的抄袭行为,并表露了深深的负疚感。父亲不但没有责罚,反而表扬了他的诚实。结果,这个意外的事件,让他找到了优越感的替代品——依靠忏悔获得道德层面的“胜利”。

他的潜意识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我的身体孱弱,成绩较差,但是我有强烈的罪恶感,这是我比众人优越的地方,所以我不必锻炼身体,提高成绩,只需要保持这种罪恶感,就能够在道德层面傲视群伦。

成年后,他的这种异常心理得到了反复强化。他在教堂做礼拜时,当众痛哭流涕,对耶稣像行五体投地大礼,深刻揭露自己的“罪行”,得到了教友们的尊重和爱戴。再后来,他赤身裸体在家中行走,暗示自己身体已经变得强壮,不再比兄长们孱弱。最终,他走向了自己的归宿——精神病院。

由上述案例可见,某些狂热的宗教信徒,可能是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心理异常者。他们必须明白,在职业、社会、亲密关系这些层面遇到的挫折,只能直面事实,通过长期努力克服障碍,而不能依靠宗教信仰来体现自己那所谓的“道德优势”,获取虚妄可笑的“优越感”,最终自取灭亡!

三、批评

《自卑与超越》一书是个体心理学的重要典籍,久负盛名,但亦有缺憾。

第一,阿德勒的思想内容虽然相当丰富,能够对人类生活及成长的细节深入探讨,不过他的理论只是由几个基本概念组成,再加上几个个案而已,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第二,阿德勒认为从自卑感到优越感或安全感的追求主宰着一切行为,这可能是一种确定论,忽视了随机因素的作用。

第三,阿德勒认为人必须与异性合作,把通过婚姻的形式存续生命作为重大责任,这似乎是受到其犹太教徒身份的影响。如果此说成立,则耶稣和佛陀何以自处?在留下身体血脉和精神血脉之间,何者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第四,阿德勒过分强调“合作”的价值,忽略了“孤独”的价值。通过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旁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我们知道,人在群体中,智能和道德水平往往会急速下降,变成受人愚弄和操纵的“木偶”。如果在这样的群体中强调“合作”,有何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仍然服膺于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中的隽语:“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

四、蛇足

“批评”中的第三和第四段,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潜意识为了强化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制造的巧妙谎言?我无法确定,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究竟相信什么,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人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自己,这是现实世界中最大的荒谬。正因为如此,心理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投入巨大的热情进行研究。这门学科现在还处于青春期,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每个人合作的范围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来自他们的选择,有人选择婚姻与妻子合作;有人选择宗教与上帝和教友合作;那些远离人群的“孤独“者也有内心的合作者“他们“;哪怕是孤独到从里到外都是自己,也有人说“让自己作一个幸福的人就是最大的贡献“,总之别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都算是对社会大众的“合作“了。

合作是阿德勒本书所有观点的核心。

在他看来,一个人患有神经症的根本原因是他没有合作的能力,而没有这种合作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没有帮助他或她在早期培养起这种能力。

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经典流派,我觉得他的学说的大部分是很有道理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其实也是和许多的宗教信条教育人们要奉献自我,乃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想所一脉相承的。

《自卑与超越》以“自卑情结”为线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思想。书中不仅涉及到人为什么活着,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和优越感,家庭和学校对人的影响,而且还论及了早期记忆,梦,犯罪及爱情、婚姻等内容。他在书中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优越感是每个人在一种内驱力的策动下力求达到的最终目标,它因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同。在书中,他还论述了家庭和学校对个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生物学的本能力量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的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与补偿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愈来愈多受它影响的人认为,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不仅如此,阿德勒理论的社会意义也颇为深刻,心理学家墨菲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第五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

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

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我先主动调整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且十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接着我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了很大改

善,虽然对待别的同学,有时候仍然暴躁,但是对待我,他们的脾气明显好转。他们的生活意义不一定错误,但方式的错误也应该从目的入手。

令我沮丧的是,心理学知识的欠缺,经验的欠缺,导致我对待有些服务对象束手无策。通过观察案主,和案主进行交流,可以明显感觉案主的某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如何来矫正这些不良行为?我无法一针见血指出答案。这种无力感常常困扰我,甚至可以肯定,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无力感仍然会出现。理论知识的深化,案例经年累月的积攒,和同行的探讨,才会慢慢消解这种无力感。

二、女性价值的认知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价值一直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在提倡两性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多女性进入工作领域,寻求新的价值。就个人而言,我希望自己能在职业生涯中取的一定成就,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太欣赏全职太太,自然而然是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照顾家庭的价值。在和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往往会表现出雄心勃勃的野心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把女性特有的温柔隐藏起来,以期得到别人的尊重:她一定会在工作中有所成就。似乎只有和男性在同一领域竞争,女性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对未来的规划中,也没有孩子的角色出现。我一度以为孩子是丧失自我的根源,一切都以孩子为重,生命的意义也只在于孩子,这种生活状态是我避之不及的。

阿德勒说,个人的价值在于对其他个体发生兴趣,如果没有奉献目标,只想凭空发展自我人格,即只能装腔作势,徒然使自己更加不愉快。这种视觉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自我。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奉献家庭,照顾孩子,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自然需要竭尽全力的表现自己的才华。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自我就得到了体现。

做了青爱工程的十指连心测试,结果显示我属于温和的考拉类型,工作人员向我解释,将来我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太太。这个结果令我非常意外,暂且不去怀疑测试的准确性,或许很多潜质就被自己忽视了,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了我对自我的认知,刻意引导自己向被认可的方向发展。对女性价值的新认知或许会改变我的某些决定。

三、心理学的重要性

最近热议的让人毛骨悚然的话题是加拿大某色情演员杀害并肢解中国留学生,外表英俊美丽内心残暴凶狠。毫无疑问,罪犯的心理是变态扭曲的,他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之前虐杀了两只猫,之后又残忍的杀害了中国留学生,并把杀害过程上传网络。该事件带来的危害不单单是中国留学生的生命终止,还给留学生的家人亲戚朋友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可能带来一系列后果,或者报复,或者隐忍,或者心理崩溃自杀等。

个体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充满色彩,也充满危险。心理学是否能找出一条较为有效的方式来降低犯罪率,并且实施一系列补救措施呢?当然,作为个体,也应积极学习心理学,正视自己的阴暗面,进行自我疏导和控制。

如果说《自卑与超越》是露出院外的一枝红杏,那么,心理学院落的满园春色一定让人流连忘返。感谢阿德勒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衍纸教学总结范文下一篇:中班美术染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