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模式研究

2022-09-13

在国家新形势下, 我国教育的制度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创新和改革, 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到大众化, 这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素质也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特别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由于具备比较典型的艺术特定, 使得他们在高校中属于比较另类的群体, 加上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普遍较低, 更加造成了针对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这对于高校辅导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因此,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 应该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 如何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 以实质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填充艺术类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空间, 这已成为新时期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

一、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及成因

(一) 新时期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开放, 思想信念比较感性

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学习方式以及授课类型不同的影响, 致使其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 自身理想和信念淡薄的现象, 另外, 自身还缺乏一定的律己性, 从而使得目前艺术类学生还存在学习纪律差, 生活比较懒散的问题。但是, 由于受到艺术的熏陶和艺术激情的释放, 艺术类学生都有着活跃的思想, 向往自由的热情, 从而导致对高校思想教育以及纪律制度的反感心理和抵触情怀, 这对目前高校的思想教育有着一定的障碍。

(二) 新时期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追求强烈, 文化学习淡薄

受到艺术类学生考试招生体制的制约, 必须通过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 但是在艺术类招生中, 艺术专业课考试比例要重于基础课, 从而导致艺术类学生普遍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造成该类学生的基本素质问题备受关注, 同样造成了高校艺术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突出化。

(三) 新时期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 团队意识欠缺

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艺术创新和艺术思维发散模式的影响, 使得艺术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体现了以个性化发展为中心, 不断地追求新颖和创意, 做到标新立异和独具一格, 过于片面的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和强调个人专业领域的突破, 从而导致艺术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欠缺。

二、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存在的挑战

(一) 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提出挑战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内,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政治、文化结构的转变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 使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让本身理想信念比较淡薄的艺术类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多元化价值取向和文化取舍的新时期下, 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讲, 虽然得到了思想上的释放、真理上的自由以及个性上的发展, 但是在价值取向问题上, 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致使艺术类学生体现出个人主义和金钱主义的价值观。

(二) 扩大化的招生制度对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提出挑战

新时期下, 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 全国的高校也相继的开设艺术类专业, 使得全国高校艺术类教育迅速发展, 据统计, 全国每有100所高校, 就有35所高校开设了艺术专业, 高校招生扩大化下的艺术类学生教育以及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 生源的不断扩大, 整体素质的下降。随着高校艺术教育的大众化以及招生门槛的下降, 使得各种层次、各种素质的学生齐聚校园, 使得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其次, 师资队伍的短缺, 教师整体水平尚待提升。随着生源的扩大, 一些年轻缺乏经验以及考核的辅导员加入教育中来, 使得综合素质急需提高。再次, 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化。良莠不齐的艺术类学生进入高校以后, 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信仰、理念等, 生活方式以及个性发展的不同给某些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最后, 学生就业问题的压力化。生源扩大化的直接问题就是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 这对于学生情绪、心理等都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严重制约了校园以及社会的安定性发展。

(三) 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对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提出挑战

校园网络化的不断普及, 不仅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隐性思想教育的平台, 同样也为学生开放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拓推更广的视野。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 网络无疑是他们获取信息, 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 这对艺术学生的文化、理念以及价值观等带来了诸多的影响。

(1)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无限制性很好的迎合了艺术专业学生崇尚自由、个性的特点。从而衍生出了艺术专业学生任意妄为、挣脱约束、张扬个性的现实问题, 这对于高校的思想教育制度的建设和管理产生一定的冲击。

(2) 网络监督的缺失, 很容易造成学生道德的混乱和沦丧。艺术类学生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文化的熏陶和社会的阅历, 其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尚未成型;另一方面,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内, 新时期下的社会价值观也处于不稳定的动荡中, 使得网络中的不良形态很容易渗透到校园中, 造成艺术类学生道德观念的缺失。

(3) 网络的虚拟性对学生人际的交往、社会的阅历以及身心的发展都带来一定的危害。艺术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个性化和独立性的成长历程, 使得他们很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 造成沉迷与网络及游戏的困境。

总之, 网络信息化的渗透虽然对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以及网络管理平台的利用都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问题, 加快了新时期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三、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究

(一) 因材施教, 做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新时期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个体化意识普遍增强, 因此, 在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 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 给学生一定艺术才华和能力施展的空间, 在学生得到个性化和艺术化施展的过程中, 加以思想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 以积极引导为主, 硬性规定为辅,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在具体的管理中, 首先正确把握宽和严的关系, 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内容和制度要宽, 制度的执行要严。其次并充分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特性, 以引导代替封堵, 及时发现学生中积极向上的个性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将其运用到思想教育中, 并树立典型形成榜样;再次科学处理好学生快与慢的关系, 对于本质上的问题快速处理, 对于新的问题进行针对深入性的调查和处理。

(二) 潜移默化, 做到教育渗透式隐性化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着“师徒”性质的关系, 由于对艺术的追求,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的学习方面更加积极努力。专业教师因为艺术熏陶的特性, 很容易在情感方面征服学生, 因此, 他们先天性的优势在对学生专业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加强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学习和管理。

(三) 艺术实践, 做到角色转变体验式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社会实践环节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提升、意志的锤炼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在其成长过程中, 缺乏社会的锤炼和实践的提升, 因此, 让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艺术实践中, 让学生转变角色, 体验社会, 了解民情, 磨炼自我、体会真知。

(四) 三位一体, 做到全员参与并激励式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在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以及管理中, 不应该局限于辅导员, 应该形成学生、教师、辅导员三位一体化的全员教育管理模式。有效的利用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作用, 起到积极引导学生信念、和谐处理学生关系的效果;专业教师作为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在教书的同时, 起到育人的作用;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的管理以及思想教育的主导。三位一体化的模式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形成全方位的关注, 可以从校园生活中熟悉学生, 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 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管理。

综上所述, 新时期下,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面对了诸多的挑战, 因此, 高校应该针对此类学生个性化特点, 积极深入的探究适应新形势和学生特定的思想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对于高校来讲, 对学生管理的秩序化、成效化和建设内涵高校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社会角度来看, 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进程也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摘要:新时期下,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深入研究的重点。首先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所面对的挑战。最后探究了符合新时期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罗振林.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科教导刊, 2014 (4) :81-82.

[2] 何小学.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 2014 (3) :185-186.

[3] 邱晏华.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4 (4) :62-63.

[4] 刘艳坤.高师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 :37-38.

[5] 孙或倩.构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 2012.

[6] 张锐瑞.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 2013.

[7] 文雪.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西南石油大学, 2014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体育教育对提升人力资本的影响下一篇:“营改增”对EPC工程模式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