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的评论论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凤凰卫视的评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时事开讲》创办于1999年8月,是凤凰卫视早期创办的重要节目之一,每晚深夜播出。该节目形式简单,每期时长20分钟,选取最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配合简单的新闻素材,采取主持人发问、评论员解答的方式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背景、影响等进行分析解读,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该节目的主创人员、时事评论员曹景行也因该节目而扬名华语世界。

凤凰卫视的评论论文 篇1:

论党报评论的创新

党报的评论历来是代表着权威的声音,传达着合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和立场。正是因为对党报评论的要求很高,所以评论难写,想把评论写好更不容易。

笼统地说,党报的评论包括了社论、评论员文章、新闻时评、杂谈、编者按、编后、小言论等。在报纸处于强势的时期,党报评论权威性、指导性很强,但在数量上还是很多,在新闻时效上要求也不是很强。随着网络媒体、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出现,报纸的优势在削弱,特别是在信息量、传播速度等方面,报纸是无法与新兴媒体相比的。因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平面纸媒要保持自身优势,就要把“新闻纸”变成“思想纸”、“观点纸”,不但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要解释为什么。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就提出,现在媒体的新闻评论就是在争夺对新闻事件的“第一解释权”。

在传媒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党报的评论无疑肩负起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加深入地分析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更有效地引导舆论,更有力地凝聚人心。因此,党报的评论不但要有权威性、指导性,还要有时效性、可读性、服务性,要富有感染力、影响力。党报的评论既要锁定有话语权的高端读者,也要吸引和影响更多的普通读者。

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党报评论就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2004年8月,河南日报成立了评论工作室。此后,集团编委会不断充实壮大党报的评论队伍,提升评论在报纸版面中所占的分量。在报业集团领导的指导、支持下,河南日报的评论工作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省委书记徐光春多次批示表扬河南日报的评论,还曾专门给集团负责同志写信,称赞《今日社评》专栏;3年来,河南日报的评论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达25次,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名列前茅;共有11件评论稿件获得省级以上新闻奖,其中一等奖作品就有5篇。

3年来,河南日报评论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观念上的创新。以社论、评论员文章为代表的党报评论,在很长一个时期,主要是为了配合某一项重要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等,它的优势在于站在较高的层面进行解读,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它的不足主要在于不够灵活,往往受到主题所限,只能侧重于讲意义、提要求,给人以板着面孔训人的感觉。

如果用争夺第一解释权的理念看,这样的评论虽然处于高端,但远远不能满足读者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新闻价值的需求。党报评论必须首先在观念上解放自己,培养和树立起“大评论”的理念,即凡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应当是及时进行评论的话题。党报只有在重大社会问题面前敢于和善于发表评论,才能抢占舆论制高点,起到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比如,关于河南人的形象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网上,这一问题经常引发热议。2006年4月,红网上一篇《河南人从流行话语中站起来了》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7月初,凤凰卫视、凤凰网等予以转载,这篇外地人看河南形象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网友甚至高层领导的关注。河南日报迅速组织力量撰写评论,大家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之所以外地人认同河南的新形象,是因为河南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涌现了任长霞、李学生、魏青刚、洪战辉等许多先进英模人物,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国人。这些巨大的成就都有力地改变了人们过去对河南的偏见和误解。由此,我们撰写了《科学发展是赢得尊重的根本》评论员文章,在一版头题位置刊登,并配上了《河南人从流行话语中站起来了》原文,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纷纷转载,网友反响热烈。中宣部《新闻阅评》以专期形式给予充分肯定,称“《科学发展是赢得尊重的根本》评论员文章,解读今日之河南确非昨日之河南,很有说服力”。省委书记徐光春批示:“祝贺这组报道取得成功。”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也作出长篇批示,表扬河南日报主旋律唱得激越高亢,河南形象翻身仗打得漂亮。本文获得了2006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因此,从目前媒体发展的实际出发,对重要的时政活动、新闻事件、民生问题、舆论监督等,都应纳入党报评论的范畴,及时发出权威、高端、有思想深度的声音。

二是形式上的创新。随着评论范畴的扩大,党报评论的外在形式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3年来,河南日报在保持社论、评论员文章等传统评论形式外,还积极向《人民日报》、《深圳商报》等报纸学习,创造性地推出了“何平”大型时政评论文章,在要闻版开辟了《今日社评》专栏,设立了《中原时评》专版。

“何平”是“河南日报评论”的化名,“何平”文章是向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学习,在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予以分析、评说、引导。集团编委会提出,“何平”文章要紧扣重大时政主题,进行翔实、严密、深入、大气的论证。应当说,要求非常之高,写作难度也很大。近年来,我们在报业集团编委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先后撰写了《正确认识河南省情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中原大地涌动着一股英雄豪气》、《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等多篇“何平”文章,这些文章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起到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作用,受到省委的高度评价,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像2004年刊发的《正确认识河南省情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在经济发展有一定积累的形势下,分析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指出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提出向工业大省、经济大省跨越的目标。这篇文章在实现跨越的过程中起到了明确目标、鼓舞干劲的作用,得到了很多高端读者的肯定。

《今日社评》专栏是河南日报重点打造的一个评论专栏,目的是为了填补社论、评论员文章留下的巨大空白。这个专栏的评论以灵活多样见长,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上至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全省的重大活动,下至基层工作中的新现象、新经验、新做法,中间还有大量社会的热点问题,《今日社评》都及时跟进,从党报的角度进行分析评论。这个专栏的评论刊发速度很快,基本上每周都有3篇,有时甚至达到了一天一篇。特别是在与重要新闻的配合上,基本做到了同步进行,成为河南日报近年来报道上的一大特色。在集团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今日社评》专栏影响力日益扩大,省委领导和上级宣传部门每逢重要活动,经常点名要求该专栏撰写相关评论。省委书记徐光春专门给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写信称赞《今日社评》栏目:“《今日社评》主题鲜明,内容新鲜,导向正确,文字简练,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评论栏目。”

开设《中原时评》专版,目的是为了适应现在媒体即时性新闻时评的需要。如果说社论、评论员文章、“何平”、《今日社评》都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高端读者,那么《中原时评》的目标主要是关注民生,瞄准的是广大的普通读者。《中原时评》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文笔的犀利、风格的泼辣,更在于突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们开辟的《双声道》栏目,就是针对同一个事件,刊登不同的观点,从而能够给读者以启迪;《我说两句》同样是用简明、独到的观点去评价新闻事件;《淬淬博客》则是通过与新媒体的结合,吸收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这些点点滴滴的创新综合在一起,使《中原时评》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大,许多时评类、杂文类稿件经常被人民网、新华网、大河网转载,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跟帖响应。

三是写作上的创新。怎样把党报的评论写深、写活、写得更能够吸引人,是一个难点,但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再好的观点,如果表述不好、没有人愿意看,同样起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因此,评论写作必须不断锤炼语言、不断改进文风,在立论的同时,更要写出感情、写出气势、写出文采。

评论是一种说理文章,但并不是说评论就不能带有感情。相反,对有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应该在字里行间带有饱满的感情。如果一篇文章连作者自己都不感动,何以去感动人、打动人、说服人?因此,我们在写评论时,经常尝试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比如,为当代孝子张尚昀通讯配发的评论《有这样一种感动》、为“中国最美的女记者”曹爱文真情救人撰写的评论《用生命温暖生命》、为陕县支建煤矿69名被困矿工成功获救撰写的评论《这一刻我们热泪盈眶》等,都是饱含热情、真情和激情。这些评论都得到了读者的极高评价,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党报的平民化视角和真诚的人文关怀,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这样的评论同样也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高度称赞。2006年8月1日,中宣部《新闻阅评》出版专期《河南日报图文并茂赞“最美女记者”曹爱文》。阅评员认为,“7月20日的《河南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以评论配图片的全新形式,刊发‘今日社评’《用生命温暖生命》,并在7版用一个整版进行了背景链接,对河南电视台23岁女记者曹爱文在新闻现场抢救溺水少年的感人事迹给予热情讴歌”,在大段引用评论原文后,阅评员指出:“《河南日报》等众多媒体,特别是许多知名网站倾情宣传曹爱文的事迹,具有巨大的冲击力,也是新闻同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可贵秉持和实践,反映了新闻战线的一种正气。”

评论文章同样要写出气势,富有文采,特别是对“何平”文章这样的大型政论,如果没有气势、没有文采,四五千字的评论是很难让读者一口气读完,也很难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受到启发和震撼的。要写出气势和文采,就要多运用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多用短句子和排比,巧妙运用富有哲理的警句、诗词等。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在这方面堪称范例,值得从事党报评论的评论员认真学习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河南日报在评论的版面处理上同样大胆创新。重要评论经常上一版头题,并采用文配图、新闻与评论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但强化了评论的冲击力,真正发挥了评论的旗帜作用,而且突出了版面语言,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大事大处理的魄力。

(作者为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评论工作室主任)

编校:张红玲

作者:张学文

凤凰卫视的评论论文 篇2:

解析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

《时事开讲》创办于1999年8月,是凤凰卫视早期创办的重要节目之一,每晚深夜播出。该节目形式简单,每期时长20分钟,选取最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配合简单的新闻素材,采取主持人发问、评论员解答的方式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背景、影响等进行分析解读,对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该节目的主创人员、时事评论员曹景行也因该节目而扬名华语世界。

为什么一个初始投资极低、形式如此简单的节目可以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什么一个有着内地文化教育背景的平面媒体人能够成为华语世界里具有影响力的时事评论员?笔者试图由这两个问题出发考察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模式。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类节目

新闻评论类节目也是凤凰卫视的重要节目形式,有人讲:凤凰是评论立台。那么什么是评论类新闻节目呢?

评论类新闻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地提出传播机构对当前具有的普遍意义的新闻和社会现象的看法。它是电视新闻的旗帜和灵魂,是电视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升华。它依据新闻事实,就实论虚,以深刻尖锐的剖析阐明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是一种具有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论说性新闻体裁。①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通过电视这样一种媒体来传达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它首先要为受众过滤信息,为受众提供重要而不是琐屑、真实而不是虚假的信息。其次还要帮受众分析信息,这个新闻为什么会发生,将怎样发展。对于这一点,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有着深切的认识,他认为“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般的导向作用”。②

二、凤凰卫视为何打出这张牌

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国外有着成功的先例。美国2004年的数据显示,电视新闻收视率独占鳌头的CNN渐渐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以消息及时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闻名的CNN何以被FOX超越?原因并不在于信息容量和及时度的比拼上,而是FOX选择了评论,正是依靠对公众关注的新闻加以适当的点评而击败了CNN。③

同样采取新闻评论类节目为主要节目形式,凤凰这样做的重要原因却是“因为缺憾成就了一种事业”。④

因为缺憾成就了一种事业。所谓的这种缺憾就是成本。初期的凤凰卫视,资金缺乏,条件简陋,降低成本是首要考虑的尺度之一。

做新闻评论可以节省采访、编辑等一系列的程序,这就省去了很多人手。不仅仅是操作过程上,视觉效果上也是一切从简:镜头中只有“一桌二椅”。

《时事开讲》的创意者、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长王纪言曾坦言节目的直接投入为零。《时事开讲》在华语世界迅速取得一定影响力,资金问题的解决顺其自然,仅仅过了一个月,红塔集团以1500万元的报价做冠名。

与国外媒体不谋而合。国外的媒体有着和凤凰卫视相似的制作方法,美国的《吉姆·莱勒新闻时间》是一档著名的新闻深度分析节目,它是美国PBS电视的重头戏。“吉姆的一小时的节目是以新闻分析为主,新闻本身为辅。他们几乎不会派人去拍新闻,这样他们会大大降低成本,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自由水准的主持人和依靠华盛顿的专家资源。”同时,这个栏目和凤凰所采用的“三名战略”(名主持、名评论员、名记者)相同,他们最为看重的同样是人才。PBS的《新闻时间》有着5位准专家型的主持人,其中有2位是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主持人。首席主持人吉姆·莱勒已经70多岁了,是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第一场的主持人,有着心怀美国、放眼全球的眼光和才能。凤凰卫视的评论员们和他相同的是,不仅有着较大的年龄,同样也有心怀中国、放眼世界的能力。

凤凰卫视在低投入的情况下,仍然注重主持人和评论员自身的价值。那么凤凰卫视的评论员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声名远播,获得成功呢?

三、曹景行为什么可以成功

丰富的平面媒体从业经验。拥有丰富的平面媒体的从业经验是多数凤凰时事评论员的共同特点。在平面媒体工作时期,丰富的知识储备加上敏锐的思考,曹景行发表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文章。而当他真正走上电视银屏的时候,不过是从原来撰写新闻评论分析改为在电视上发表新闻评论分析。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新闻评论撰写过程中,曹景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考模式,逻辑严密,尺度准确,推断有据,随着他渐渐对镜头的熟悉,这些风采也渐渐在电视银屏上更完美地显现出来。

两岸三地的视角。曹景行两岸三地视角的建立和他的媒体从业经历有关。曹景行在担任《亚洲周刊》副总编的时候,该杂志的焦点由国际转向了内地、港台,增加了评论的内容,代表华人立场与声音的风格开始成型。在台湾县市长选举的时候,他跑遍全台湾,后来他又在台湾CTN(传讯电视)就任中天新闻频道的总编辑。正是这样的经历,使曹景行渐渐能够站在两岸三地的高度去分析事件的原因、观察事态的发展。

引人注意的中老年形象。曹景行以其自身的丰富经历和对于新闻准确的分析评论吸引了大量观众,而第一印象里他那一头灰白的头发和金边眼镜无疑猎取了受众的好奇心:这个老头儿在电视上说些什么呢?潜意识中对于年长者分析判断的信赖,无疑为曹景行的第一次出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至于以后通过曹景行的缜密分析、准确推断而进一步加深该印象,则是曹景行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媒体经验所带来的良好效应。

四、如何使评论节目脱颖而出

笔者将《时事开讲》脱颖而出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选取正确的立场。作为一个在香港发展的媒体,和内地的媒体相比,凤凰卫视有着他们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在更为宽广的视角中去观察世界、观察中国。但是这个优势从某个角度看也是一个致命限制,那就是视角虽然宽广,但是却容易受到影响,站错立场。

在《時事开讲》创意之初,刘长乐是有顾虑的,凤凰卫视的政治色彩因做时政新闻而表现得越来越浓,这个节目敏感度太高,牵涉太多的国内与两岸以及国际间的新闻事件,容易触碰到一些“底线”。⑤

曹景行曾经谈到自己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是作为评论员一个最起码的立场。凤凰卫视要为中国的长远利益考虑。这一立场的选择使凤凰卫视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了不同地区政府和受众的支持。

开拓空间,多走半步。在确立了正确的立场之后,如何基于这一点开拓自己的新闻空间,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曹景行在如何开拓新闻空间这一问题上就提出要“多走半步”。

为什么要多走半步?不走出这半步,就会和其他的媒体仍在一条线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如果要多走一步,便会有碰到“底线”的危险。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多走出半步是极需要智慧的。

身在香港的凤凰卫视,他们开拓的评论空间主要是国际问题,另外就是两岸关系、台湾问题。但是比如十六大要召开了,十六大之前的一些人事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媒体都是很敏感的,凤凰卫视也同样。然而有关近些年来,中国的重大决策的考量,是凤凰卫视的空间。把各方面的意见,比如内地各地的一些意见、香港的一些意见、海外的一些意见,能够集中到节目当中,这是凤凰卫视所占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把这些意见和信息集中到节目中进行分析和评判,就成了很好的节目形式。

精心策划,做好调查。《时事开讲》的直接创作动机在于填补“电视荒地”,而如何填补,能否取得收效,凤凰卫视的策划者在之前的准备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这档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在晚间11点之后,如何选取合适的受众?敏锐的凤凰节目策划者觉察到深夜里这个时段还在搜索电视的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对于电视有较强情感和依赖的人,包括一部分知识分子,一些退休的国家干部,还有对于国家新闻时事十分关注的平民百姓;第二种人,就是在其他时候没有闲暇,晚间也有不少事务应酬,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时间打开电视收看节目的人,比如一些商人、大学教授、干部等。这两类人对于这一时段节目的需求被凤凰卫视的节目创意者发掘出来,并开始尝试制作这样一档成本为零的新闻评论节目。

五、结语

本文是聆听了曹景行先生为北京大学MFA讲授的一堂策划课,得到了启发,简单分析了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节目及时事评论员获得成功的原因。

不断创新的精神。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整合有利的资源,不设置过多条条框框,使整个团队处在一种自由发展的状态,这样创新的理念被不断提出、创新的方式被不断采纳。

还原了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本质。凤凰卫视每天从清晨到午夜不断推出各类型和新闻相关的节目,从不同层面、不同深度为受众带来新闻资讯及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内地媒体新闻资讯不及时、新闻分析深度不够的状况。

发出华语媒体的声音。华语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这也是凤凰卫视出现后发生的一些变化。刘长乐为《解密凤凰》写的一篇同题序中谈到,凤凰卫视以“向世界发出华人媒体的声音”、“拉近全球华人距离”、“构建两岸三地桥梁”为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和凤凰卫视为这一目标所做的努力,使之成为一个在国际新闻界有影响力的电视台。

注释:

①刘东华:《当代电视报道理念与技巧》,新华出版社,2004年。

②④⑤师永刚:《解密凤凰:风凰卫视时事开讲影响力》,作家出版社,2004年。

③吕正标、王嘉:《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郑艳

作者:葛 阳 郭应巍

凤凰卫视的评论论文 篇3:

凤凰卫视新闻评论特色研究

摘要: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凤凰卫视评论特色,对时下全球信息碎片化进行有效整合,突出凤凰卫视评论的系统性:从新闻时事数量的采集以及质量的工上,强调凤凰卫视评论的专业性。与传统的电视录播方式进行比较,凤凰卫视评论栏目大量直播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赞扬;资深评论员对重大事件的全局强劲的把握和掌控能力,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员默契配合共同打造凤凰卫视评论的权威性。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代表华语媒体的第一声音,凤凰卫视评论的及时性引领了话语权,成为重要的声音来源与评判园地。

关键词:凤凰卫视 新闻评论 特色

2008年12月30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凤凰卫视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活力,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榜单”大奖,赢得广大消费者普遍赞誉。

本文认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的特色魅力主要表现在评论系统性、评论权威性、评论直播化、评论专业化、评论及时性这五个方面。

一、系统性——海量信息的碎片化得到有效整合和强化,代表华语媒体观点

(一)记者与编辑的力量:既做新闻的采集者,又做新闻的加工者

香港作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国际大都市,为凤凰卫视提供了一种全球化视野和多元化的文化资源,给其新闻评论节目以丰富的话题和广阔的空间,为其信息的系统收集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也是许多内地媒体不可比拟的。凤凰卫视新闻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其对于中国本土明确的地缘优势,香港地区处于本土和两岸三地地缘交汇处,先天的拥有大中华区信息集散和流通的优先话语权,利于在本土公众中形成某种中立性的立场暗示,便利构建所谓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和本土电视新闻形态形成明确的差异化。

但是,如此开放的新闻空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全球性信息碎片化的泛滥在香港也更显而易见。如何在这个信息的大熔炉里筛选具有报道以及评论价值的新闻信息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了凤凰卫视的记者与编辑具有更深更强的能力。凤凰卫视的记者与编辑不仅仅做到了新闻人所应有的新闻采集能力,更是具备了新闻的重新加工能力,例如战地记者间丘露薇等。

而在后期的节目编辑中,凤凰卫视编辑更是利用地理优势,召集本土区外的新闻话语,大大地增强了新闻信息采集与编汇的系统性。在增加新闻评论性节目比重的同时,还不断丰富其评论的形式。

(二)评论内容的全方位延伸

1.评论节目形式多样,信息量大

凤凰卫视的多数新闻评论节目是以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社会现象为评论议题,向观众传达意见性信息,涉及的范围包括时政、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如《时事开讲》、《新闻今日谈》、《新闻骇客赵少康》、《时事辩论会》、《一虎一席谈》、《时事直通车》等综合性新闻评论,涉及新闻量大,评论面广。凤凰卫视评论节目选题不仅仅局限于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还包括古今文史知识及民间典故等,如《文涛拍案》就是凤凰卫视推出的一个解读历史的节目,对古今中外精彩案例进行分析,以新颖的说书人风格,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其进行解读。

2.强调解读隐性信息

凤凰评论的大信息量还更突出地体现在它对隐性信息的解读上。显性信息是事物表面的信息,隐性信息则是隐藏在主要新闻事实背后的信息。凤凰评论能充分整合资源,发现不相关的新闻表象背后相关的信息,挖掘隐藏在新闻背后的理性信息。如阮次山主持《新闻今日谈》的节目开始语是“许多看来不相关的事,其实都是相互有关联的。”风凰卫视的评论员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通过收集大量的事实信息进行分析、提炼,挖掘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隐藏在大量显性信息下的隐性信息,而这种隐性信息往往更能让观众受到启发和教益。

二、评论权威性——角度新颖,一针见血,话题开放,观点引领舆论导向

内修素质、外塑形象,这就是凤凰卫视打造核心人才的方法。凤凰卫视扎根商业气息十分浓厚的香港,推行“三名战略”。通过策划和包装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从而达到制造明星效应、树立凤凰卫视品牌的目的。正是通过凤凰卫视的“三名战略”(即打造“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主持人现场掌控引导话题走向,评论员现场进行评论抛出观点,辅以场外记者现场评述,共同达成了凤凰卫视新闻评论节目独一无二的评论权威和标杆。

(一)主持明星化,打造个性品牌

凤凰卫视创造了中国电视业的奇迹,然而,在奇迹背后是凤凰卫视独特的运作机制,特别要提到的是“明星主持人”策略。凤凰卫视专门设立公关部,负责在平面媒体上大量推介主持人的形象,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个性化宣传片,为各种类型的主持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在节目的策划和编排中以主持人为中心,根据主持人自身的个性特点来定位节目,所谓“量身定做”。

例如凤凰卫视主要以节目宣传主持人的方式来打造主持人和评论员。很多节目是以主持人为中心策划的,有些甚至直接以主持人名字冠名,如《一虎一席谈》、《小莉看时事》等。凤凰卫视给主持人或者评论员度身订做符合其气质特征的节目,充分发掘其才能和潜力。这样,凤凰卫视各具特色的主持人就呈现在观众面前:胡一虎的积极大度,窦文涛的大胆敢言,阮次山的专业权威,陈文茜的细腻理性等。凤凰卫视在打造明星主持人的同时也塑造了频道的个性魅力,两者相得益彰。经过多年的运作,风凰卫视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推广明星的做法。几乎所有的主持人到凤凰卫视,都会在这个机制里得到推广与包装。

(二)博学精英评论员,树立言论权威

凤凰卫视,富于个性的评论员是其独特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香港,主持人、评论员被称为“艺人”,即要求用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调动观众兴趣。相对于内地媒体在做节目时“规定能说的内容”,凤凰卫视只“规定不能说的内容”。凤凰卫视不追求千篇一律的播音风格,也不要求所谓的“凤凰化”,只要求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学识、气质。这样一来,独特的主持人及评论员尽显凤凰卫视独特的底蕴和张力,无论是“结巴的老头评论员”阮次山,还是“平民主持”杨锦麟,都是凤凰卫视的活商标。丰厚的积淀使得凤凰评论员有着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独到的新闻视角和较深的理论功底。这些精英的观点,进一步树立了凤凰卫视言论的权威性。

三、评论直播化——擅长于借势发力,互动性强,体现共时性传播,受众获得“知”的权利

由于没有新闻审查制度对于时效性的拖延和对于特定新闻题材的规避,凤凰卫视对于“香港回归”、“9·11”等重大事件的反应十分迅速,受到本土观众的追捧。凤凰卫视新闻评论信息量大,快速及时,涉及面广,在相对封闭的媒体环境中显得尤其珍贵和亲切。

以现场直播见长,凤凰卫视直播节目的发展正印证了这点。1999年,凤凰卫视开始加大资讯报道,增加现场分量,引领直播潮流。后来的香港回归、黛安娜葬礼、北约轰炸大使馆、朱铬基访美、9·11事件等,丰富的画面感使受众更加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记者现场采访与点评也增强了观众的现场亲临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新闻事件深层解读的需求,一次次的现场直播使得凤凰卫视现场驾驭能力不断提升,整个媒体综合实力不断得到展现。

“共时性传播,是指符号的传播与受众的受传,或再加上事件的发生,同时出现,同时消逝,彼此协调同步,处在共时态之中。”我们看到凤凰卫视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很多是粗糙而未加剪辑的,这些节目都是在第一时间同步播出的,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内容上的未加剪辑和时间上的即时同步,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欲、知情权。在这种状态下,观众看到的节目几乎等于新闻事实本身。这种传播方式所带来的“在场感”,增加了新闻节目的可视、可感、可信程度。我们看惯了被剪得干干净净的新闻节目,殊不知剪辑的过程恰正是媒体在新闻中介入自己观点看法的过程。其中立、客观的报道立场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直播的效应在于它最大程度上逼近了真实。个人认为,这正是对观众知情权的最大尊重和最大满足。

四、评论专业化——尊重事实,倡导人文理念,强调媒体服务精神

凤凰卫视播出的新闻评论节目,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民视角”体现人文意识,即能使民众的意见浮出水面,相当程度开启了民智,采纳了民声,催生了民权。对媒体而言,这个民权就是知情权、话语权,它意味着媒介面前人人平等,打破了信息的闭锁和垄断。传者——受众双方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传播效果。这样的新闻报道,无疑是赋予时代民主平等精神内涵的。它展示了电视媒介逼近真实,消除差别,尊重受众的独特魅力,给人的知情权带来极大的满足。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首要前提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这种传播方式有利于传者与受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传播效果,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体现凤凰卫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塑造了媒体公信力。

例如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凤凰卫视的新闻触角立刻伸展开来,它停止了正常的节目播出计划,同步传输美国福克斯电视网的节目信号,在第一时间向国内电视观众传递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在长达几十个小时的直播报道中,随着事件的进展,凤凰卫视开始在报道中注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通过电视公布遇袭事件中失踪者家属的寻亲电话,以及失踪者的一些信息。也许,此刻,这是媒体在这个巨大的悲剧性事件面前力所能及的工作之一。此时,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些寻亲电话已构成遇袭事件这一大的新闻中的一部分内容,也已成为新闻本身。凤凰卫视公布寻亲电话的做法,是真正把电视媒介的服务功能张扬出来,只是它以新闻节目的方式,而非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方式去体现。从凤凰卫视的新闻实践中,我们看到,电视媒体不光可以快速传递时讯,而且可以在这种传递中注入媒体自身的主体服务意识。

五、结语

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对于大陆新闻界的意义,一是推动了整个媒体业的发展与变革。先锐的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主持人的风格打造和明星包装,都对大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起过推动的作用;二是推动电视评论节目形态的变革,凤凰的节目改变了国内电视节目的惯性思维,节目的叙述方法、样式、包装有了大的进步;三是充分的、宽松的话语空间给国内媒体带来清风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改变新闻评论的角度和尺度问题;四是对重大事件的直播,运用现场画面加上时事分析的形式,开创了时事评论的先河。

凤凰卫视的新闻理念、创新变革、人文关怀、灵活机智和整合能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对于中国电视深层次改革的触动,更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的。

作者:杨晓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微时代高职教育论文下一篇:问题链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