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语文文言文

2022-09-05

第一篇:高考一轮语文文言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

专题六 第一讲 文言实词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路人为逐擒之

.(2)莫知其孰是

.(3)此易知耳

.(4)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5)必不被捻

.答案:(1)追赶;(2)谁;(3)分辨清楚;(4)表情严肃的样子;(5)同“撵”,捉住 [参考译文] 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妇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官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让两个人赛跑,先出凤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后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于是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颜 回 好 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整理

《劝学》

1、輮使之然也 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名词用作动词, 跨步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向下”。 《师说》

1、吾师道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4、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吾未见其明也 形容词作名词 明智

《赤壁赋》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天亮 )

《始得西山宴游记》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六国论》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烛之武退秦师》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结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8、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9、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0、君亦无所害(害处)

1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2、臣之壮也(壮年)

13、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14、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5、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使动)

16、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7、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1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4、怀其璧 (怀,怀揣着)

5、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6、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

7、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8、 臣语曰(语,告诉)

9、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10、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11、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12、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13、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14、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15、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16、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17、以绝秦望(绝,用„„断绝)

18、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19、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20、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名作动,宽容)

21、而绝秦赵之欢(欢,形作名,友好关系)

22、宁许以负秦曲 (曲,形作名,理亏之责)

2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动作名,盟约)

24、大王必欲急臣 (急,形作动,逼迫)

《鸿门宴》

1、沛公军霸上(驻军)

2、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3、吾得兄事之(侍奉)

4、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5、若入前为寿(上前)

6、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7、道芷阳间行(取道)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以上名作动

9、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10、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11、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12、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13、头发上指(向上)

14、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以上名作状

15、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16、从百余骑(使„„跟从)

1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18、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19、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20、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以上使动

2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 意动

22、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23、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24、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2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以上形作名

《陈情表》

1.夙遭闵凶:不幸的事

2.2.猥以微贱: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3.3.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以上形作名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离 5.则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6.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逍遥游》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名词用作动词) 2.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上,向上飞;下,落下。名词用作动词)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郊野景象。形容词用作名词)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自然之性。形容词用作名词)

第三篇: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课后对点集训大全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1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第一组:以、其、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

(节选自《文宪集·李疑传》,有删改) 1.与“安能以室庐自随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C项,介词,可译为“依照”“根据”。D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2.与“传其事以劝焉”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B.作《师说》以贻之 .C.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以”为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用来”“以便”,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C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D项,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3.与“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A项与之相同。B项,第一人称,译为“我”“我(自己)的”。C项,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那

1 里”。D项,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4.与“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吾其还也 .D.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其”为代词,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他(们)的”,B项与之相同。A项,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译为“或许”“大概”“可能”。C项,语气副词,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D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5.与“吾宁舍之而受祸”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C项与之相同。A项,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B项,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项,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与“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而”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D项与之相同。A项,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B项,连词,表示因果关系。C项,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第二组:为、因、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

2 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节选自《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 7.与“为后母所苦”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古人所以重刑施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为”用作介词,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B项与之相同。A项,判断词,是。C项,介词,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D项,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8.与“吾为尔新其襦”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为”用作介词,引进对象,可译为“替”“给”,D项与之相同。A项,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B项,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认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C项,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向”“对”。

9.与“因诈女曰”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因”为副词,于是、就,B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沿袭、继承。C项,“由于”“因为”“因此”。D项,用作介词,通过,经由。

10.与“因斫杀之”的“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因”用作介词,趁机,趁此,B项与之相同。A项,介词,依靠、凭借。C项,介词,依照、根据。D项,动词,借助。

11.与“遂潜养于盆水”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3 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C.乃设九宾礼于庭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于”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C项与之相同。A项,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等。B项,在„„方面,从„„中。D项,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12.与“后令汲于他泉”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业精于勤,荒于嬉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B项与之相同。A项,比。C项,见„„于„„,表示被动。D项,介词,由于。

第三组:何、之、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8题。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有删改) 13.与“二子何故不对”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徐公何能及君也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何”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B项与之相同。A项,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C项,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D项,用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14.与“敢问何谓其本”的“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4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何”为代词,可译为“什么”“哪”,B项与之相同。A项,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C项,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D项,通“呵”,呵斥,谴责。

15.与“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之”为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B项与之相同。A项,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D项,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6.与“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之”为指示代词,这,D项与之相同。A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B项,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动词,到„„去。

17.与“若济大水有舟楫也”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望仆不相师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若”,像、好像,A项与之相同。B项,用作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C项,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D项,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18.与“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莫己若者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5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若”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C项与之相同。A项,及、比得上。B项,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D项,至,至于。

第四组:所、则、且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节选自《郑思肖集》,有删改) 19.与“恣其所行”的“所”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B项与之相同。A项,与“为”合用,表示被动。C项,名词,处所、地方。D项,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可译为“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20.与“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的“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答案 A 解析 文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A项与之相同。B项,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C项,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D项,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21.与“虽死且有谋”的“且”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6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且”表让步关系,尚且,还,C项与之相同。A项,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B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暂且”。D项,将,将要。

第五组:焉、与、乃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4题。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22.与“唯父昶异焉”的“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犹且从师而问焉 .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焉”相当于“之”,B项与之相同。A项,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C项,哪里、怎么。D项,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23.与“今日当与汝言”的“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失其所与,不知 .

C.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D.吾孰与徐公美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与”为介词,和、跟、同,C项与之相同。A项,动词,结交、亲附。B项,动词,结交、亲附。D项,与“孰”一起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24.与“其俊识天才乃尔”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7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D 解析 文中的“乃”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D项与之相同。A项,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B项,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C项,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第四篇: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料:文言实词-精选文档

2018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料:文言实词

内容预览: 文言实词及古今异义 掌握方法点津:

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包括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虚词的古今异义(很多虚词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了)。实词的古今异义可以通过字的本义和意义引申的规律加以掌握,虚词的古今异义主要通过它们的用法来掌握其意义。

实词本义及其意义引申规律:汉字根据造字和用字法,分为“六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初中阶段最常用的实词分析法就是通过对会意和形声字的表意部件来进行推测。所谓表意部件绝大多数就是字的表形偏旁。如:王字旁的字基本都与“玉”有关,月字旁的字基本都与“肉”有关,“辶”的字基本与“到、往、去的动作行为”有关……这个可以通过把相同偏旁的字归纳在一起整理记忆。现在查找某字的本义用百度字典就能查到。引申规律:相关、相反。相关指的是由本义出发,发展出与之相关的意义;相反指的是由本义出发,发展出与之相反的意义。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改变等。以下我仅以“安”为例。如果孩子能够记住,就直接记住,记不住可以用我的方法,既是对孩子文字修养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阅读课外文言文,懂得用本义去理解,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 1 页 初中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汇总(按音序排列) 安

教材中出现过的义项

1、【虚词】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实词】安生,有“养”的意思。(衣食所安,所安指的是用来使生命得以安稳的东西,即养生的东西)

【助记】:安是房子下一个女,本义安全。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弱女子只有在房子里(家里)才是最有安全感的。 实词引申义的记忆方法:由此可以联系到生活安全那就是安定,衣食安全就是安逸,也就是生活有人供养、养活,出行安全就要放慢速度(危险路段常有慢行标志)。等等。 安也是常用虚词之一,它的主要用法是疑问句的标志,或作为疑问副词表反问,相当于“岂”,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或作为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往往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就是沛公在哪里的意思。)会意。从“女”在“宀”(深屋)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本义

形容词:安定、安全、安稳; 引申:

形容词:缓慢(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就当是坐车。) 动词:使安定、使安全、使安稳;安排(使各种事情稳稳当

第 2 页 当就是把事情安排好);存着……心,怀有(安着什么心) 副词:怎么,相当于“岂”,表疑问,用于反问句。 代词:谁?什么?哪里?,均为疑问代词,也用于疑问句。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

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第 3 页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称

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第 4 页 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

1、发、起(方其远出海门)

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君谓计将安出) 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3、告辞,辞别(旦辞爷娘去) 次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当

第 5 页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 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第 6 页

2、敌人(盖以诱敌《狼》)

3、敌对的(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度:

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度以失期)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

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

1、怎么(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发

1、行动、发动

2、发射(万箭齐发)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

1、总共(凡三往) 方:

第 7 页

1、见方(方七百里)

2、方向(北方有侮臣者)

3、当……时候(方其远出海门)

4、将要(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分: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fēn

2、分配, 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fǒu

2、恶、坏(陟罚臧否)pǐ 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等)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

第 8 页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

1富有、充足,多(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 下富/成语:年富力强) 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互相(更相庆)

3、再、又(更上一层楼)

4、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苟

1、如果(苟富贵,无相忘)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固:

第 9 页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顾: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冠:

1、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光:

第 10 页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

1、归依,同行(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

1、经过

4、超过,胜过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好: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

1、háo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患: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第 11 页 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 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寂: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加:

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第 12 页

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9、间或,偶尔(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xiàn

3、召见,接见(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将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无实义(出郭相扶将) 借:

1、借(每假借于人)

2、依、靠(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令毋斩)

第 13 页 尽:

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

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

2、完成,达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即使 居:

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举

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

1、同“俱”,全、都(具答之)

2、 具有(各具情态) 决: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

第 14 页

2、分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 决然舍 去) 绝:

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4、极高的,陡峭的(绝崦多生怪柏)

5、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开:

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可: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第 15 页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隶:

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良:

1、真,实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

第 16 页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

2、鱼(呷浪之鳞)这是借代用法 令:

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谋: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奇: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qí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峡江寺飞泉亭记》)qí

3、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jī 骑:

1、骑兵(骑千余)jì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前:

第 17 页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强

1、强悍(凶强侠气)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

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清: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情:

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请: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第 18 页 穷: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

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屈:

1、委屈(猥自枉屈)

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去:

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阙:

1、宫殿(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 (略无阙处) 容:

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

2、神色(视端容寂)

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乳:

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第 19 页 善:

1、擅长,动词(京中有善口技者)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少:

1、一会儿(少时)shǎo

2、稍微(意少舒)shǎo

3、不多(饮少辄醉)shǎo

4、年轻(陈涉少时)shào 舍: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

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

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甚:

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胜: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

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食:

第 20 页

1、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3、吃的东西(衣食所安,不敢专也) 使:

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始:

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开始(游于是乎始) 市:

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是:

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

2、代词这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适:

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书:

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第 21 页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数:

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所以: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通: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贯通(中通外直) 图:

1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徒:

1、仅仅、只(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屯:停驻(屯大泽乡)

第 22 页 望:

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登轼而望之) 为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 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做(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谓

1、说(谓为信然)

2、对…说(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6、命名(太守自谓也) 文:

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

第 23 页

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

3、彩饰(舍其文轩) 闻:

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下:

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鲜:

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贤:

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相:

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互相(出郭相扶将) 效

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屑:

1、值得(乞人不屑也)

第 24 页

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谢:道歉(长跪而谢之) 信:

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实情(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行:

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许:

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 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之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寻:

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焉:

1、哪里(且焉置土石)

第 25 页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艳:

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夷:

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 遗:

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

3、丢失的(成语:路不拾遗) 已:

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义:

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吾义故不杀人)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异:

第 26 页

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 异水)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

3、意外的事 易:

1、交换(寒暑易节)

2、容易(难者亦易矣)

3、交易,买(易以百金) 诣:

1、去、到,(由是先主遂诣亮)

2、去拜访(及郡下,诣太守) 益:

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好处(有所广益)

3、更加、进一步 意:

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因: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凭借、依(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第 27 页

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

4、因此(因以为号焉) 引:

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3、称引(引喻失义) 盈:

1、满(曾不盈寸)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用:

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友:

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余:

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与:

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给(蹴尔而与之) 欲:

1、想(鱼,我所欲也)

第 28 页

2、将要(解衣欲睡)

3、愿望(从民欲也) 援:

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缘: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杂然:

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交互错杂(杂然而前陈《醉翁亭记》) 再:

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日再食) 曾:

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争:

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指:

1、手指(人有百指)

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

3、指点(皆指目陈胜)

第 29 页 至:

1、极点(寡助之至)

2、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志:

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 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 质:

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致:

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诸:

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主:

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属:shǔ

第 30 页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缀:

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资:

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

2、您(愿借子杀之)

3、儿子(子又生孙) 自:

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足:

1、脚(东坡现右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第 31 页

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卒:

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作:

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坐:

1、因为、由于(停车坐爱枫林晚)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4、犯罪(何坐?坐盗)

第 32 页

第五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环境

小说环境描写

● 复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环境描写分类及作用

2. 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一景三考——特点、技巧和作用。

● 设计思想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 教学资源

《小说环境描写》教学PPT

●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的主要作用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把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123456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锅炉本体检修初级工下一篇:各类海鲜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