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化工技术论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高职化工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当中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是其必不可缺的内容。为实现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衡接,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衡接体系,常见方法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有效街接模式的经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推行学分制管理等。

中高职化工技术论文 篇1:

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课程体系的研究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点,成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设计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对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课程体系的设计进行研究,找到有效衔接的构建方案,以期为中高职三二分段课程体系顺利衔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确了中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点,成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职业教育衔接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出现了中职与高职衔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等模式,围绕衔接的政策与机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等问题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在教育及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与保障下,单个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对专业群的中高职衔接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搭建中高职教育的立交桥,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开展“三二分段”,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而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设计是“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关键,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应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衔接不畅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理论基础水平较差

高职理论教学提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而中职教育偏重于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因此,当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难以吸收、消化和应用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差,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中高职专业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相互独立,依靠自身师资力量的资源进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教材等的开发,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乏有效的沟通,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造成了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高职技能训练定位较低

在实训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教学比重低,技能训练定位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没有体现中高职技能实践教学的层次,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往往还会出现技能实践教学“倒挂”的现象,使学生失去求学、求练的动力。

(四)衔接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判断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的依据。由于中高职课程的评价标准具有不明确性,中高职课程内容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复,导致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教师无从把握、诊断、调控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难以系统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的反馈回路。

三、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方案设计

(一)厘清石油化工专业群职业能力

石油化工专业群所面向的企业众多,各企业的岗位设置特点各有不同,具体工作任务有很大差别,对人员的具体能力要求与企业的性质、生产、设备、安全等条件密切相关。根据石油化工行业、中高职学校、企业共同调研的结果,对石油化工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石油化工专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石化企业一线工艺操作、设备操作、质量检验、化验分析、仪表维修、设备维修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中高职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层次上的差异,以中职职业能力的技能培养要求为抓手,以高技术技能、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石油化工专业群职业能力衔接、职业岗位群衔接和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

石油化工专业应根据石油化工行业的职业与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中职专业可以按照职业岗位设置,划分较细、知识面较窄;而高职的专业针对的是岗位群,专业划分可以较粗、知识面较宽,高职专业的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广东省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包括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等专业,而中职衔接的专业则选取与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的相关专业,如:化学工艺、石油与天然气储运、工业分析与检验、机电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专业。专业群衔接方式主要采取“相近对接、拓展对接、宽口径对接”等衔接模式,提高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三)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会影响中高职课程是否有效的衔接。中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一致性,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但在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体现培养层次上的差异,从而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石油化工专业中职重点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职业能力,并能达到高职阶段所要求的文化素质要求。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必需的石油化工应用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检验、分析、服务、销售及生产辅助管理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和再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技能型人才。中职学生毕业后需获得本专业初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的人才培养以中职毕业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提升岗位职业能力。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胜任石油化工生产工艺操作、设备操作与维护维修、产品质量检验和化验分析、石油化工生产管理、产品营销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获得本专业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采用中高职院校互认、互通制度。

(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石油化工产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以满足中高职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以实践为导向,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开发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避免中高职专业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尝试高职预科教育。高职预科教育是面向中职学生,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尽早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具体分解,避免中职高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重复,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性。

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体现“纵向递进、横向拓展”,实施“中职课程+高职预科课程+高职课程”,它们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中职课程是高职课程的基础;高职预科课程是中职教学的补充,又是高职教学的基础;高职课程是中职课程的延续和提高。中职课程侧重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课程侧重文化知识的应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预科课程是上述两者的联系与纽带。

石油化工专业群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体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课程教学内容衔接递进,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根据学生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些中高职课程名称相近或基本相同,如中职的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高职的化工制图及CAD,两者都是基于Autocad应用软件制图教学,但两者在内容、难度与深度上不同,中职学习内容是简单的制图能力,而高职则在此基础上加深、加宽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识读、绘制工艺流程图(PFD图、PID图)、设备结构图的能力,能力要求是递进、螺旋上升关系。知识层次的提升和高端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五)突出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与监控的层次性

根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标准和监控评价制度,评价的层次体现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的语言确切、有梯度。在监控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的特点,另一方面要体现中高职交叉互监、互评的特点,并引入第三方如相关石油化工等用人单位的评价,实现以监控评价促课程建设与改革,切实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院校实施了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与落脚点,目前大多数院校进行了初步的设计,课程内容与衔接教材的开发还有待细化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2]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1-13.

[3]雷建龙.中高职衔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3):74-78.

作者:梁国华

中高职化工技术论文 篇2:

浅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链接

【摘要】在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当中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索与实践是其必不可缺的内容。为实现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衡接,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衡接体系,常见方法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有效街接模式的经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推行学分制管理等。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应用化工技术 课程链接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其基础部分是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则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对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存在设置各自独立、相互分离、课程内容重复、实践能力不衔接等问题。

(一)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严重。例如:某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等。化工工程学校刮宫工艺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无机物工艺、有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学。通过对比中职和高职化工专业的课程,高职应用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几乎包括了中职化工工艺专业所有专业课程,重复率高达80%,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时间和教学资源的浪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课严重脱节。中职和高职的毕业生在普通文化基础课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或高职学校学习,学习虽然开设了高中的普通文化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但学习的内容、深度。课时数都不能满足高职相关专业的学习要求。中职学生在文化基础课方面的知识点不全、基础薄弱、在考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感到比较困难。

(三)未建立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街接体系。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自己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方案;中高职学校未能遵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开发贯通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体化方案;课程开发未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未建立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国家、地方和行业也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教材,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不统一,不能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四)中职与高职学校未建立有效的沟通与街接机制。

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以招生和考试环节为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环节则缺乏互动、相对独立;未开展应用化工专业层面的沟通与衔接;中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未开展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使得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缺乏课程体系衔接的基础。

二、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一)构建中高职课程模块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对课程模块实施要有所创新。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学习情境,各情境间既关联又递进。情境一简单易完成,情境二中等难度,这些由中职生完成。情境三综合性加强,由高职生完成。这样的实施体系在总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设计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有助于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知识的脱节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确保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

建立和完善中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明确各中、高职院校、化工企业的职责与权利,健全职责机构,建立成员单位院校长经理会议、课程衔接教学工作会议等例会制度。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生产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生产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课程设计遵循职业能力本位的质量关,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生产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到课程中,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三)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有效街接。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专业学分互认机制,实施学分制管理。应用化工专业的中职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业成绩、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认可,相应课程可以免修,并折算成有效学分。各高职学院须加强学分制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等相关工作。建立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沟通机制,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程度,规定职业教育层次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 [J] 教育研究,2012(5)

[2]逮铮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比较研究 [J] 职教通讯,2011(17)

作者:李慧玲

中高职化工技术论文 篇3:

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现状研究

摘 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现代产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关键。本文对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以期为下一阶段扬州市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照。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电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 衔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2011年开始,江苏省探索开展了“注册制”试点工作,“注册制”规模越来越大,中职学生通过“注册制”入学方式进入高职的人数逐年上升。随着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快速进展,原有中高职课程各自为政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家教育部门的领导人也多次强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为了更好地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各省市以及中高职学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现状

1.美国

美国通过终身学习制度的建立来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并推行职业证书制度以保障课程体系。美国十分重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美国的职业教育比较发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在国家层面就提出了一系列法案,做出了一些硬性规定。1990年的《卡尔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法案》就第一次确认并通过了实施技术准备项目,以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

进入21世纪,美国推行CTE(生涯和技术教育)作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以前,美国高中生毕业后就进入了劳动市场,现在高中后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要使学生达到职业入门水平,高中生毕业后如果希望接受高一层次的教育,可以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学习。美国的职业教育面向不同的学生,编制相应的课程标准,成立了美国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推动技能标准、职业标准的编订,并实行职业证书制度,保证高中毕业后的学生或工人都能受到很好的职业能力提升训练。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学校到工作机会法》,该法案强调校企合作,提出要建设一个国家框架,框架内所有的州都能够建立覆盖全州的由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美国的年轻人在工作场所成为具有创造力的重要角色。这一法案成为了主导美国职业教育终身化改革的基本策略。

2.英国

英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企业、行业的岗位需求,英国制定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GNVQ),这两个制度是中高职衔接的制度保障,也构建了完善的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时,英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完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在课程体系的衔接方面,英国创立了中高职的“单元衔接模式”。为了避免中高职课程重复率过高,英国把中高职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划分,制定了相互衔接的单元,既保证了课程体系的统一,又保证了学习层次的不同。课程共分成五个阶段单元,中职主要是开展前三个阶段单元,高职开展后两个阶段单元。

职业资格证制度是英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单元衔接模式”是英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保障。

3.德国

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备受我国的推崇,特别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双元”即为企业和学校。德国的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每周在企业工作3~4天,每周在学校学习1~2天。德国的职业教育也可以类似地划分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条件是中职教育结业并具有一定的职业经验。

德国中高职教育建立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由政府统一制定课程大纲,课程培养方案合理、有效并有法律保障,理论课、实训课及企业培训均有严密而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设施和单独配备,并且都有详细的法律保障,实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

国外发达国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及课程体系都很完善,不同的国家有符合各自国情的制度。

二、国内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1.中高职教育衔接课题研究现状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承担了广东省教育厅的课题《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该课题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和实践的思路,从市场调研、社会对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需求研究分析到课程体系构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耿金岭等人承担了安徽省课题《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该课题从学院建设到教学改革,从宏观角度对中高职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为我国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实施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理论基础。

2.课程衔接研究现状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教育载体,一切教育因素都是围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展开的。江洁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课程为典型案例,对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进行了微观研究。王宇波通过对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调研也指出:“中高职专业契合度差,课程衔接没有实现。北京市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内涵建设需要解决课程衔接问题。”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专家徐国庆、石伟平也从职业教育课程论角度的指出:“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本质是通过课程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孟源北在回顾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要做实课程衔接,推进中高职微观衔接与内涵发展。由此可见,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内涵建设,即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在我国现阶段既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现状

机电技术专业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毕业生一般按照专业对口升入高职。高职学校生源结构多元化,有中职毕业生,也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导致高职课程设置忽略了与中职课程的衔接,难以开发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机电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不比中职学生强,甚至还不如中职学生。江苏省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开始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理解不够,设备不到位,且“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对技能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导致了这种“倒挂”现象。中高职各自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职课程内容建设滞后,大多数教材采用高职和中职的专业课教材;而高职院校大多将本科课程内容进行压缩,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不通畅,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重复率甚至达到50%以上。

部分省份开始重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在《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职业能力分析》课题研究中,广东省对机电技术专业中的汽车运用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进行了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建构和标准编制。广东的中高职院校可以以成熟的职业标准为依据,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再五花八门,满足了产业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扬州市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意识到目前扬州市中高职教育脱节、各自为政,导致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复率较高,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于2014年成立了机械制造职业中心,并在2015年组织成员学校申报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课题,以解决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问题。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邗江中等专业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招生数量和学生就业情况方面都赢得了公众和企业的认可。在回顾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在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邗江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开展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实践研究。在扬州市职教集团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总目标的要求下,打破了长期以来缺乏准确的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起点和缺乏为学生进一步升学奠定职业能力终点的困境,即改变了机电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不畅通的现状。构建以上述两个学校机电技术专业为背景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目的一是为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乃至江苏省其他专业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二是更好地为机电技术专业学生的升学以及终身教育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路径。

综上所述,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学生的就业、升学问题,它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要求,也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现实职业教育实践的具体诉求。

参考文献:

[1]张协奎,文炎,邬思怡.完善广西中高职教育“立交桥”衔接的政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蒋春洋.国际视野下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特征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4(4).

[3]周文娟.美国从学校到就业改革运动对我国企业培训的启示[J].企业活力,2009(8).

[4]吴亚萍.德国“双元制”中职和高职教育比较及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5]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能力到课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职业能力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孙健?宰广旭?张国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验式营销兴起论文下一篇:房地产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