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

2022-04-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结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讲清理论,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学好这门课对青年学子的成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 篇1:

“概论课”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摘 要:教学评价体系一直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概论》课中构建出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整个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概论》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力求探索出符合当下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途径,为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体系建构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开始发生变化,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开始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创新和优化。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概论》课程中包含一定的时代性,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因此教学评价也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长期以来,思政课的评价体系都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在审核过程中也是采取重结果轻过程的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很容易丧失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教师在对《概论》的教学中也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传统的《概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跟上思政课改革的步伐,很多弊端也开始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程不断渗透,教师也逐渐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一步拓展其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也在不断探索引导学生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概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概论》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评价的不足

在《概论》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主要是以教学目的为基础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完善自己,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总会涉及情感、品性、信念等领域,而且也具有很高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果单纯用奖罚制的标准对《概论》课教师进行评价也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部分高校依然采取学生评分制,就是根据学生教学测评分的高低对教师进行排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概论》课的实践能力远远落后于理论能力,受到集中大课形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交流的不够也是造成评价过于偏激的因素之一。长此以往,《概论》课的教师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也无法很好地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最终导致评价体系的改革失败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对学生评价的不足

《概论》课教學包括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两个环节,实践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最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目前的考核形式中很少从实践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审查,大部分都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而且仅仅通过考试成绩几乎很难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样对教师经验的总结十分不利,严重削弱了《概论》的教学实际效果,而且考试的内容几乎是以理论为主,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教师很难把握学生准确的思想提升空间和动态变化。

二、构建《概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概论》课不仅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同时也对学生的精神素养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结果等方面的构建,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目标。

《概论》课构建研究性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教学内容做出评价,进而促进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2)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的搭建进行评价,这样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时效性;(3)做好研究型教学的后续工作,为构建研究性评价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研究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更充分地调动起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极为有利。

三、构建《概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具有深刻的创新性、互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等特点。结合《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含义和特点,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一)转变教学评价的理念

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组成是由多元性、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结果科学性的现代教学评价理论体系。因此在构建《概论》课研究性评价体系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保持自身的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近几年,我校率先进行《概论》课研究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开始将开放性考试逐渐代替传统的笔试考试,进一步增强审核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开放性的考试制度可以很好地减少教学中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的现象,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特长的发挥,将考试的目的转移到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水平上,对于教师设定的问题也能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索,因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纲》中已规定,至少拿出25%的学时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评价理念中必须加入实践课的考查评价,只有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评价是才会对教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评。研究性评价具有很强的多元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自身的能力有着足够的认识,多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认清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只有高水平的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2.互评。《概论》课的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因此,在研究性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评价,还需要将学生的评价一并考虑进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二)知识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传统的思政课评价大部分都借助于文体形式的测试,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而教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这样的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概论》课具有很高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让学生有效掌握。因此,《概论》课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也要建立在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综合性基础上。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去进行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改造及自我完善,在不断地学习积累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道路的政治信念。

(三)内化与外化相结合

《概论》课的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构建需要对学生内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并把已形成的政治素养进行更深入的完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行内化,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特别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要保持一定的平等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教师思想素质的高低不仅仅是看他懂得多少知识,也不是看他所教学的学生成绩好坏,而是应该把是否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社会中加以实践。因此,在《概论》课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中需要将内化的提升和外化的表现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的定性评价,具有很高的教学差异性,此类评价注重的是教学情况和期末考试等方面的区分度;而发展性评价则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融合度,充分调动起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积极探索出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针对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教学进行检查,通过对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调查评分,然后再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做出一定的评定进而促进研究性评价体系的构成。

四、结语

总之,研究性教学评价建立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促进教师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协调性。《概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为人处事的技巧,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最为有效的途径。作为《概论》课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评价观念,将总结性和发展性评价有效结合在一起,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来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研究性评价体系来推动我国思政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发.德育的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进路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姜德琪.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3(8).

[3]平瑛,黎江,陈慧,轩兴荣.建立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

[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現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5]吴树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价体系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5).

[6]蒯世安.论比较分析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王良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8]张秀荣.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建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作者:杨迎春

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 篇2:

浅谈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研究性教学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结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讲清理论,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学好这门课对青年学子的成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概论”课研究性教学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介绍了专题讲解、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探索的方式。

[关键词]“概论”课;研究性教学;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史月兰,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广西桂林541004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教学概述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性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教学与其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其旨趣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包括教师研究性的“教”和学生研究性的“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师要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学提倡用“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吸收“研究”具有的探索性、主动性、原创性特点,以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目的。研究性教学将教学进程视为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主张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研究性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研究性教学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求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独立开展研究学习活动。“概论”课联系实际最紧密,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各种思潮涌入国内,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这些变化对“概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们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概论”课教学要讲求时效性,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体现时代特征。研究性教学活动的选择,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生成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一直都是该课程建设的重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内化为自身的品行等问题来展开,并以实效性作为判断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 “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形式,它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合作,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真诚投入是研究性教学展开的基础。师生互动应是全方位的,可以有互动形式的变化、时空的变化、互动内容的变化等等。互动的形式有提问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等等;互动不一定局限在课堂上,可以延伸到课外校外;互动的内容可以是书本知识,也可以是生活中某一现象,也可以是天下大事、时事新闻等。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探讨中发生思想上的大碰撞,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理性而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概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学模式

所谓开放型首先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实行开放型教学。课堂必须由师生的双向交流才能进入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沟通状态。这要切实改变传统的一言堂那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要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真正成为课堂的灵魂,让课堂活跃的同时不失规范,在快乐的同时不失深刻,进入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互动状态。同时还要与外面的世界息息相通,成为向社会开放的信息互动的场所,而课堂上师生、生生彼此之间情感和心灵都是开放的,共同把最好的知识、理论、感受、体会、生活经验、喜悦、成功、对社会与他人的责任、义务、对终极关怀的体悟提供给大家,最终真正使课堂成为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圈。它的终极目标不是向学生灌输某种确定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以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开放性问题意识,是要把学生引入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及至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究之中;它的实践形式不是“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传统形式,而是向课堂之外、教材之外的更宽广范围内扩展;它的教学内容是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搜集和整理出的更具有开放性的知识信息。

3 “概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实践型教学模式

实践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概论”课的教学要深入到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自然之境中,让学习者在体验中引起自己的生命感动,在情境中触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判断,从而诱发理论知识体验。它包括探究活动、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素质教育等内容。实践型教学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它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尤其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尊重信任学生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在教学准备中,它要求学生去搜集、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它要求学生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切磋以至争论,从而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应用

1 专题讲解

专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

需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能管用。同时,专题的设计要有讨论性、研究性,能启发学生通过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概论”课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又比较全面,如果对每一章节平均用力,则很难突出重点,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往往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要有所取舍。在兼顾到整门课理论体系的同时,对简单或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或者布置给学生课下自学,教师精选专题进行精讲,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把专题讲解的重点内容讲深、讲透、讲活,便于学生加深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第八章主要讲清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经历10年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它的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按劳分配,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如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 主题发言

这种方法就是选择与课程有关的某一热点问题,分成不同的子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小组去收集资料,从不同的侧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做成PPT由学生讲解,也可以通过组织辩论的形式来汇报。在教学中安排每个班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主持分15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每组一个专题,由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同学写好提纲,教师同意后,小组成员回去搜集资料、写好自己负责的那部分的讲稿。我们开展的主题发言题目有: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与失业、社会保障制度、三农问题、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民生问题等等。

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在课堂情境中,在互动的前提下,参与讨论的所有学生利用可靠的知识,针对某一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严谨思维的过程,它强调了全员参与与积极思考。课堂讨论并不会自发地进行,它往往需要教师做到: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讨论内容促进学科学习;需要学生做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倾听并适时反馈,控制自己的发言时间。讨论不应是对现成答案的讨论,而是对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讨论题目的选取、讨论题目的导入以及问题的设计都要求教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同学们讨论结束时,由教师对讨论会进行适度总结,回归主题。课堂讨论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层面的知识,并运用它们去解决有关问题;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观点与见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课堂讨论围绕上述专题和主题的内容进行。讨论的题目有: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思想,怎样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变化等内容。

4 调查研究

研究性教学始于社会实践又回到社会实践,研究的问题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将答案带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因此,研究性教学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课堂,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课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后,围绕课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扩大思路,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察不能仅仅是实地观察的过程,而应渗透着对现象的思考。调查结束后,形成调查报告,全班交流,组织答辩,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广西师范大学每年要求每位学生围绕当年的主题和调查参考题目回生源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并由有关单位填写《社会实践鉴定表》。社科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认真的、全面的思想动员,让学生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目的、任务和要求。部分教师还直接参与和指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同吃同住。平时任课教师还组织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红军突破湘江等实践基地,去兴安黄茅坝、龙胜坳背村、恭城红岩村等示范村基地调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国情民情,提高了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 钟山]

作者:史月兰

渗透研究性提高教学时效论文 篇3: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 教学途径探索

[摘 要] 新媒体渗透到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创造新型教学环境以及增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对该课程教学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教学主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积极作用,培育共享理念、增强团队精神,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现代教学方法,采用多维考评模式,寻求新媒体视域下的有效教学途径,推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新媒体;国防教育;影响;途径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围绕国防教育的主轴,培养学生掌握军事理论和技能,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这一课程教学当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其教学既遭受到挑战,但也存在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因此,探寻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途径,将新媒体应用到军事理论教学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实现军事育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 新媒体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渗透

新媒体作为新型技术支撑而形成的媒体形态,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创新性强、互动传播,在理念、技术和形式等层面有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渗透到高校课程教学中。作为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时效性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汇集着多种新媒体功能,展现出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一)新媒体改变教学观念

新媒体传播不同于传统定点单向、自上而下的模式,改变了原先传递方式和发布信息主体单一化的现象,转变为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互动,形成多途径、多向度、多元化的传播模式。首先,这一传播模式促使新媒体使用者在成为军事信息内容接收者的同时,也成为发布者,增添大量的信息传播者与传播内容;其次,这一传播模式促使师生们日益认识到单向灌输教育的片面性与局限性,能在主观和客观上接受互动的教学模式;最后,在这一传播模式中,传播内容、途径方法既有专业素养、科学合理等属性,也存在着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甚至偏离真实性,或别有用心等因素,导致传播的信息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面对这种复杂情形,军事理论课教学要求教学主体利用好新媒体,摒弃原先单一滞后、传统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学主导者的教师的引导、教导的正面导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倡导共享开放精神,树立具有积极向上、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前瞻性教学观念。

(二)新媒体创生新型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定时定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受到限制。新媒体突破这一局限,为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开创了新型教学环境。新媒体承载着军事理论大量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随时随地地传递给教学主体。一方面,新媒体改变定点教学模式,既可以在教室、操场、实验室等场所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借助网络课程、校园文化、媒体网站等形式,在任何一个场合学习交流,有效地拓展学习空间环境;同时,教学主体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模拟军事实践活动的情景中进一步学习;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内容随时传输、更新与变化,超越传统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定时教学模式,教学主体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搜索、下载、观摩学习相关教学理论、视频等信息。实际上,由新媒体发挥积极功能而形成的网络体系被运用到军事理论课教学中,信息量大、及时高效、简便快捷、方法多样,有效促使军事理论课教学方式拓展空间维度和延长时间维度,能使师生适时适地的、有所选择的主动学习,在丰富原先军事理论课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同时,创造出新型的教学平台、教学环境。

(三)新媒体增添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引进新媒体模式,改变了原先扁平的思维和单向的模式,开始形成立体、多渠道的路径与方法。一方面,新媒体的应用能增添多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军事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质量和效果。教师们可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接收军事理论课的相关信息,自主学习,同时学以致用,发表正确的理论观点和学习心得、制作具有正面意义的音像视频并公开发布出来,改变单方面受教育、受灌输的学习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交流,共同促进。另一方面,情景教学、实物模拟教学等是军事理论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但囿于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教师们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拟采用这些重要教学方式以还原情景、模拟实物是比较困难的,而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新媒体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三维空间环境,布置合适的物体,借助色彩、方位、时空结合等手段,模拟出教学需要的场景和实物,融合科学性、可视性、趣味性、学习性等原則,展现在教学课堂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二 新媒体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创造力,能将丰富的内容和新型的方法渗透到军事理论课程中,一方面充实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制造出过多良莠不分的内容,容易混淆教学主体的价值判断、割裂理论内涵的连贯性,产生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

军事理论课程运用新媒体开展教学,综合使用图、文、音、像等形式,同时开通网络课程,尽可能使用网络资源,既不断完善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又逐渐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其一,完善课程建设。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中,纳入新媒体元素,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新媒体应用技术水平,创建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构建具有军事理论内涵的网络群,广泛传播大量课堂教学、专题报告、音像视频等课程资源,方便教学主体有的放矢的挑选教学内容和模式,满足师生们的专业旨趣、现实需求等。实际上,新媒体在理念、内涵、方式等层面注入了以往教学中不具备的因素,有着紧跟时代、内容丰富、快捷高效、活泼有趣等特征,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完善了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同时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活力和影响。

其二,增强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们采用网络资源,讲解时空跨度大、知识重难点等内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借助新媒体技术创设模拟空间与环境,展现具体形式,有效分析理论内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借助新媒体串联热点问题、前沿理论、最新消息等,使用喜闻乐见的语言、流行网络用语等,将枯燥问题趣味化。另一方面,教学主体在开展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教学中,既可以是讲解辅导、专题讲座等模式,也可以是自学模式,师生之间多向动态交流,形成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可见,借助新媒体的教学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能激发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热情,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有利于掌握军事理论的学术前沿和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消极影响

新媒体视域下,信息量巨大。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如果无原则、无规律的接收和使用相关网络资源,会造成理论积累、认知等方面出现方向不明确、碎片化学习等问题,从而产生消极影响。

其一,学习内容难以精确筛选。当前,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发布军事活动、理论等音像视频、理论分析、事件點评等信息。这些发布者的职业、视域、层次能力水平不同,所发布信息的质量也不相同;甚至由于理念、立场不同,或者为了个人私利,别有用心,发布与主流价值取向不同、违反国家法律规定、虚假信息等内容,导致传播的内容良莠不分。由于新媒体起步晚、发展快、使用频率高、影响力大,再加上固有的技术特征,导致职能部门监管难度大,通过技术层面拦截过滤掉不良信息的成效不明显。众所周知,偏离教学方向、严谨性不足、难以查找到科学数据的支撑、缺乏权威部门的认证等信息,绝不能成为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主体面对着新媒体传播的大量信息内容,要精确筛选有效的教学内容绝非易事。

其二,学习模式容易产生偏差。借助新媒体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能激发教学主体的积极性。然而,过分使用新媒体工具,将导致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产生偏差与失误。一方面,教学上的本末倒置。新媒体是教学工具,不是教学目的;然而,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为了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不断在新媒体工具运用方面下功夫,而忽略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与变革,造成本末倒置,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学习上的碎片化阅读。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信息,或者是某个观点,或者是某一方面内容,信息内容不连贯。教学主体由于时间、地点、兴趣、目的等原因,经常学习个别、局部、片段的内容,成为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没有从整体层面了解军事理论课程的综合理论及内在逻辑。这种碎片化学习模式难以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在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内容中会产生模棱两可的立场与理念,无法辨明是非,容易迷失方向。

三 新媒体视域下军事理论课教学途径探寻

新媒体视域下,师生们必须充分运用以往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科学方法,结合新媒体工具的积极作用,寻求新媒体视域下的教学途径,共同推动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的。

(一)培育共享理念,增强团队精神

开放共享是新媒体重要特征,也是当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能够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军事院校在资源、经验、师资力量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各所高等院校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方法;基于此,加强交流合作,增强共享理念势在必行。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必须加强与军事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强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借助新媒体共享教学优质资源和科研前沿信息,汲取不同院校的长处与优点,共同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建设的共同发展。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师成员必须明确分工和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军事理论课综合着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知识理论,知识点遍及经济、政治、文化、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通过多媒体表达出来的信息数不胜数。这样一来,仅仅依靠一两个人查阅资料、筛选信息、课程设计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是不可能做到的。基于此,教学团队之间必须增强团队精神,明确分工,同时加强彼此之间信息交流合作,增强共享理念和团队精神,发挥整个团队力量,共同完成军事理论授课任务。

(二)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现代教学方法

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方向,秉持科学育人机制理念,运用传统科学教学方法,依据学生年龄、心智等现实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厘清军事理论篇与军事技能篇之间的理论延伸与逻辑关系,阐释“军事理论篇”中关于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的具体内涵与内在关联,介绍“军事技能篇”中关于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内容,将军事理论体系教导给学生,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从整体层面和理论高度把握该课程。

当然,仅仅依靠授课教师在课堂宣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们必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新媒体开展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可运用网络模拟情景、国内外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音像视频等手段方法辅助教学;在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所选择的观看、学习、收集新媒体发布的相关内容,积极学习网络课程,在网络课程上自觉主动参与讨论、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心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作微视频、发布具有正能量的相关信息,充实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增强军事理论课程的影响力,繁荣校园文化。

(三)多维考评模式,注重教学实效

在考核模式上,新媒体改变了原先纸质测验的单一考核模式,采用多维考核模式。一方面,新媒体视域下的考核模式采用网络课程的理论学习动态测验模式:一是重视学生平时与教师课堂互动、疑难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平时作业的完成程度等,以此来界定学生的平时成绩;二是通过期末测验以界定学生的测试成绩;然后将平时成绩与测试成绩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理论成绩。另一方面,在了解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知”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行”:一是重视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筛选、制作和发布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信息,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组织学生开展军事技能比武、借助新媒体开展模拟军事活动竞赛等,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以此作为学生实践能力成绩。

在评价模式上,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全程监控。新媒体视域下的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校内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相关领导与专家,还是校外的专业人士,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参与评价该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质量,并根据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借助新媒体促使师生之间顺畅互动,从内容、方法、考核、效果等方面进行全程的跟踪与监控,开展合理的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各种信息,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功能更新,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将更加深入与广泛。教学主体一方面遵循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和规律,一方面提高自身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促使军事理论课程在新媒体的辅助下,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实现国防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教育目的,为国家国防事业培养出优秀人才。(责任编辑:张宏玉)

参考文献

[1]桂万保. 颠覆与重建:新媒体专业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J]. 现代传播,2015(1):143-145.

[2]徐建军,周永卫.军事理论教学的“翻转课堂”论[J]. 大学教育科学,2016(5):52-56.

[3]陈邓安,胡化安,陈榕.网络环境下军事理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8):58-60.

作者:吴建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究性学习高中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热门文章

渗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