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探究

2022-09-1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是对于自身思想文化、价值体系的深切认同和肯定。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 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之路中, 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底气和价值自信, 其中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以其独特的功用在多元激荡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世界, 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营养, 比如“君子养心, 莫善于诚”、“君子以其身之正, 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 知其身之所未正也”的伦理道德观;“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关于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政者为正的治国观;“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感慨时光易逝, 珍惜人生的惜时观;“吾日参省吾身”、“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自我反省和修身的自律观等, 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从古至今被人们高度赞颂的核心价值观, 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的产物, 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凝聚国民力量, 反映人们真切的夙愿和要求, 为实现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寄托。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母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成长根基, 也失去了发展壮大的精神基因, 从而失去了旺盛的活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传统的继承, 而这并非简单的复古或延续, 需要伴随新理论的建设, 在创新和创造中赋予传统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1]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公民层面的价值导向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念, 这些方面都一定程度地吸取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雄厚的价值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家文明以及和谐中国的建设, 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本质联系和内在发展。“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民之治乱在于吏, 国之安危在于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明的礼仪之邦, 对文明的追求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 传承我们的文明礼仪成果对于彰显中国特色和发出中国声音有着非凡的价值。只有在国家文明的基础上, 我们才有资格谈论和谐, 人与自然, 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组成一个和谐共存的意义世界—美丽中国的诞生。这些思想观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 可以说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的价值来源。这也是新时代我们“两步走”战略下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目标之一, 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社会公共领域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土壤和深沉的积淀, 拥有着对公道正义和依法依规处理社会关系的独特追求。“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恭德慎行, 为世师范”这些公正廉洁、修身立德、以礼立身的行为规范都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都与“公正”、“法治”交相辉映。这体现出处理社会公务需公平客观。这些看法和主张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和营养资源, 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社会, 服务大众的价值向导。进入新时代, 将进一步提高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权。

三、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一) 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基础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日常生活规范的养成、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红色典范的传承、典型榜样示范等多种形式,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这成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习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要坚持立德树人,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在理论层面, 首先, 应该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课程教育, 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耳入心, 从而扩大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 增设学校的阅览室和资料室的数量, 及时更新经典著作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书籍, 提高学生们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的效率, 图书馆通过专题展览等多样活动, 潜移默化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效果。再次, 从实践层面, 扩展课堂内外活动方式, 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科技创新大赛和学术知识讲堂等新颖独创的教育活动, 汲取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营养成分, 时刻牢记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在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价值,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勤工助学的岗位中, 体会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从而形成理论知识、实践服务、多彩校园全方位的教育平台,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

(二) 拓展传统民俗节日内涵,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良风尚

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早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浓浓的乡情, 亲情亦或是爱情, 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厚重的文化精髓。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汲取传统民俗节日的思想实质。首先, 注重民族传统节日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价值,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各个国家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多样文化, 都希望在保护自身文化中弘扬传统节日丰富和谐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要把传统民俗和节日转化成大学生的日常化活动, 这样才能可感可触, 生动形象。其次, 发挥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以情为系的力量, 提炼蕴含在传统文化中怡情养志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理念, 展示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例如, 在传统节日下, 开展大学生清明节缅怀先烈, 祭拜祖先的活动、中秋节赏月叙谈, 共享天伦之乐为主题的活动等, 充分发挥传统民俗和节日的教育功能。再次, 加强当代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文化的交织交融中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逐步地提高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价值内涵要随时代发展, 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 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入, 发扬光大。

(三) 推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阵地

新媒体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魅力, 在传播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具有超强的优势。要依托新媒体渠道来弘扬传统文化精深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正大日新的道德智慧。首先, 应该发挥新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把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进行有效融合, 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开辟新路, 成为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重要传播载体, 也逐渐消除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 拓展了多元多向的文化传播渠道。目前, 高校通过大型文艺表演、名人学术讲坛、影视优秀作品等栏目传播传统经典文化的价值, 通过理论灌输和精神陶冶来呼唤和启迪大学生, 激发主流价值观的正效应,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弘扬社会的优良风气。其次, 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实现多向立体式、多层次融合的传播过程中, 高校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履行义务和职责, 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监管, 以实现新媒体能够积极健康地传播有益信息, 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和要求, 让多彩的传统文化融入新鲜的血液, 赋予新时代的朝气, 让大学生随时随刻都能看得见, 用的上, 践行好,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的最大化, 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进入新时代, 进一步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 必须将二者相互联系、内在契合。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因子为依托, 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基础, 营造传统民俗节日的优良风尚, 发挥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实践阵地, 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 必须将其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固化于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18.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05-04.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N].人民日报, 2014-02-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VBA的离子交换器设计程序开发下一篇:完善工程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